- 相关推荐
李保国的名人故事选集
使命在这里不是指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政治使命。而是指人性层面生存的本质特征。是人作为自然人属性的使命,如果讲这是一种自私,用尼采的观点,这也是一种健康的自私。一个不能对自己负责的人无法对其他任何人和事负责。下面有YJBYS小编整理的李保国的名人故事选集,欢迎阅读!
李保国的名人故事选集
5月23日下午,中央电视台“时代楷模”发布厅内,演播室的背景屏幕上,金黄色的“时代楷模”四个大字熠熠生辉,李保国先进事迹在这里录制。
“我们印象中的教授,他的背景应该是书斋、讲台、学生,我们今天认识的这位教授,他的背景却是大山、村庄和乡亲。”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敬一丹站在舞台上,充满敬意地向观众们介绍李保国。
大屏幕播放的视频短片上,精彩、感人肺腑的故事不断闪过,重现了一个扎根山区、无私奉献的教授形象:
“村民不敢尝试,他自掏腰包买套袋帮他们试用新技术;村民不懂技术,他手把手教给他们无公害苹果怎么种植;他卷着铺盖卷在岗底村一待就是7年,为村民开辟了一条种植和经营一体的致富之路。”
节目录制完成后,李保国妻子郭素萍在发布厅外手捧“时代楷模”纪念章和荣誉证书,想起李保国潸然泪下。河北日报记者 赵 威摄
“他带领村民挖沟填土种植核桃,把当年寸草不生的狐子沟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核桃种植基地,核桃种植技术也传遍了整个太行山脉。”
“岗底村在山顶开辟了一块墓地,把李保国的部分骨灰埋在了那里,让他亲眼看着太行山变得更美更绿。”
……
短片播完,台下静默了,随后是雷鸣般的掌声。在热烈的掌声中,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缓缓走上舞台,接受敬一丹的现场采访。
“保国跟农民很熟悉,他自己就是农民出身,知道农民生活不容易,就想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办点事;保国对学生很严格,他带的学生没有一个没得过奖学金,没有一个延期毕业。”
“从今年过年后,保国的身体就一天不如一天,大家都劝他去医院看看,他老说没时间。假如他能更爱惜自己一点,把工作节奏稍微放缓一点,也不会累死在工作岗位上。”
郭素萍深情的讲述,让大家了解了一个更为真实的李保国。台上,敬一丹几度哽咽;台下,观众更是无法抑制感动的泪水。
伴随着屏幕上的巨型画轴徐徐展开,中国楹联学会和中华诗词学会为李保国创作的楹联和诗词逐渐展示在观众眼前,铿锵有力的朗诵声在演播厅内久久回响——
“种果植林,昔日山区成富境;视农为己,民心深处有丰碑。”
“科技带头,播绿荒山结硕果;辛勤注脚,呕丹长夜写华章。”
在催人奋进的音乐声中,郭素萍从颁奖者手中接过纪念章和荣誉证书。手捧沉甸甸的荣誉,她掷地有声地说出“保国走了,但我们的团队还在,我们一定会把他没来得及干的事干完、干好!”时,演播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朴实的话语中,饱含着郭素萍对这份职责的坚守,以及对延续李保国梦想这份事业的执着。
河北农业大学研究生孙萌是李保国的学生,多年来一直跟着老师在山区奔忙。可在录制现场再次听这些熟悉的事,她的眼睛仍是红红的。“我们会把李老师的精神延续下去。”孙萌说,要像老师一样,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把最新的研究成果用浅显易懂的话告诉给老百姓,真正和他们打成一片,让更多农民成为真正的专家。
李保国的名人故事选集
早些年,李保国曾陪着一位领导到邢台一个山村考察,进村看的第一户生活就很困难,家里一贫如洗,全家只有一条炕席一床被子,揭开锅,就是玉米面饼子。领导一见,赶紧从兜里掏钱。李保国劝他先别掏钱,最后一起想办法,可领导说看着实在可怜,得救济。第二户、第三户……到第六户,领导兜里的钱掏光了。李保国打趣地“挤兑”领导:“你再掏啊——反正我不借给你。”
“得看这里头根本问题在哪,光从兜里掏钱,这不解决问题。”李保国说。
记者:您身上有一个特别矛盾的地方,就是您个人不太追求金钱、利益,但是您做的这些具体事,又都是从经济效益、从产业的角度出发的,不但不回避利益,反而是专门带着老百姓逐利。这是为什么?
李保国:这其实也不难理解,还是那句话,我想干事。为了“干成事”,我更看重如何取得最优效果,如何根治问题、形成良性发展机制。我干事的时候重实利,你重了老百姓的实利,这事才能干成干好不是?就好像掏钱的这个故事,我是科技工作者,我要考虑的是怎么把广大农民从这种贫苦生活中解放出来,这是我的思维方式。
记者:您扎根山区30多年做了这么多事,其实都是围绕这种思路来的?
李保国:对,就是从根本上保证绿山富民。好比我用了9年时间,建立了苹果乔砧矮化密植栽培新树形,开发出苹果生产的128道工序,让村民像工人生产标准件一样生产苹果——一旦形成规模和机制,事情办起来就很省力。
现在我搞了两个大的产业联盟,一个是核桃技术创新联盟,一个是苹果技术战略联盟,我都是理事长,合作成员有问题我们去解决。每年我掏钱把成员们聚起来组织两三次培训,很方便。但是到没进入联盟的新区去推广就很费劲,就得一个个下去培训,费时费力。
记者:这也是您后来一定要发展产业的原因?
李保国:做产业就更能解决问题了,它不是只让一个人富起来、一个村富起来,而是能让这一带富起来。我做产业是从市场开始做,市场分析、市场定位之后,我再选择品种,从生产技术、营销手段、品牌创造到市场运作,从市场调研开始到市场运作结束。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技术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东西,这样我生产的是商品不是产品。现在我做的产业带,板栗近百万亩、核桃150万亩、苹果十几万亩,带动10多万农民脱贫致富。一个个帮,不可能产生这么大的效果。
记者:但是这样一来,您要承担的东西可比单纯做技术多多了。
李保国:我从来也不怕担事。
我刚到山里头做项目的时候,才二十多岁,有一回,板栗闹虫灾,眼睁睁看着那虫子把树叶吃光,从村外,一天往村里吃进来100米啊。我布置打药,可是村里主要干部正好不在,打药的钱批不下来,五天了这药也没打了。拖到第六天,我忍不下去了,早晨五点多,我跑到村委会办公室,打开大喇叭广播直接招呼在家的党员干部,马上到办公室开紧急会议!我那回是真火了,我说你们谁家要是着了火,还等不等领导发话?树是集体的,不是你们家的,你们就不当事吗?打药的钱,我个人掏腰包!
记者:为什么这么动感情?
李保国:我那时候天天在地里头,农民们种板栗树,都是我管着。我这个人,走到哪儿都是这一身正气。我又不是为我个人干,我在那儿做科研,帮着他们做生产,我是去干事的!碰上这样的问题,我就拿我个人当那个“最大的官”,这个主儿我就得做下来。要想干事,那还能怕事?该站出来就得站出来,该担住了就得担住了。
每年有200多天在乡下的李保国,戏称自己是“最黑”的大学教授。一笑起来,他的眼睛几乎完全眯起,憨憨地露出两排牙齿,乍看之下,像个再普通不过的老农民。可事实上,李保国并不像外表看上去那么好脾气,交谈中,他总喜欢用反问的语气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虽然语速平缓,但想插进去话并不容易。需要表示强调的时候,他会刻意加重语气,原本“土味”盎然的衡水口音,也会切换成更加标准的普通话。
记者:您好像很习惯说“必须”“不许”,态度一向都这么强硬?
李保国:工作上,我说的对,那就必须听我的。我现在做起来了三个产业带,三个产业带的龙头企业都是我扶植起来的,经营是他们来,但所有的运作思路都是我的,我是管指挥他们的。我从来不追求企业给我多少钱,但你必须听我的,给我干成事。
记者:您为什么有这个自信?
李保国:我懂科技,又不图挣他们的钱,就是要帮他们富起来——我脚底下有根。
李保国的名人故事选集
4月13日,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作出《关于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为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扎实开展,引导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不懈奋斗,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决定,在全省党员干部中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活动。
全体党员要向李保国学什么?
对党忠诚、心系群众的政治品质
把农民变成专家,是李保国的心愿。可要达成这个心愿,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更不是动动嘴皮子的事。长年累月,李保国和农民摸爬滚打在一起,手把手地教他们操作。
在岗底村刚开始推行苹果套袋技术时,许多村民掌握不好技术要领。李保国要拽住他们的胳膊找角度,捏着他们的手腕找力度,常常是一个小时才能教会一个人。类似这样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还有很多,可他从来没有嫌麻烦过。
黝黑的脸庞,憨厚的笑容,粗糙的双手,随意的衣着――的确很难让人想到这就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而“把我变成农民”,正是李保国“这辈子最过瘾的事”之一。
“我的足迹踏遍了河北省山区,30年与农民朝夕相处,我与农民结下了深厚感情,我学会了用他们的语言和他们交谈,传播新技术。我根据不同需要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示范推广总面积达到了1080万亩。”
他常说,我是党员,就应该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他时刻听从党的召唤,始终与党一条心,坚持传播正能量,始终冲在扶贫攻坚一线,充分展现了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党性。
我们党员干部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始终对党忠诚、忠于使命,心系群众、勇于担当,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千方百计办好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
技术扶贫、精准脱贫的务实作风
李保国很忙,每年200天以上,他都奔波在各个山村,从事山区林业技术的开发、研究与推广工作。30多年来,他在太行山区推广了36项实用技术,先后培育了邢台县前南峪村、内丘县岗底村、临城县绿岭果业有限公司、平山县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16处山区开发先进典型,帮农民增收35亿元,带动 10余万农民脱贫致富。
在脱贫攻坚中,我们党员干部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把精准脱贫的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在行动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让全省310万贫困人口实现全面小康。
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
当年的太行山,水旱灾频繁,交通不便,三分之二的地区人均收入不足50元。李保国跟课题组的同事们选择了极度贫困的邢台市前南峪村作为开发试点,跟石头山“较起了劲儿”。前南峪村的山体现了太行山的普遍特点:土层薄、不涵水,土壤瘠薄、有机质少,再加上干旱少雨,基本上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为了摸清当地山区的“脾气秉性”,解决种树难题,李保国起早贪黑,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坎坎,晚上挑灯夜读,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
1981年,前南峪村在李保国的指导下开始爆破整地尝试,1986年,整套爆破整地技术基本形成。又过了4年,整套石质山地爆破整地技术体系历经近十年孕育,终于破壳而出。李保国提出“聚集土壤,聚集径流”,这让前南裕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达到了90%。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前南峪的沟沟壑壑改变了模样,山顶洋槐带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
我们党员干部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事不避难、勇于担当,知难而进、顽强拼搏,把各项工作不断向前推进。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
“常年给这些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每年至少也得有几百万元的收入吧?”这些年,这样的问题,李保国不知面对过多少次。
事实上,他既不拿工资,也没有占股份。
他的话,发自肺腑,见心见肝――
“我始终认为,农业是公益事业。给农民服务是公益,给农业企业服务也是公益。农业企业发展了,在自身盈利的同时,还能够辐射带动周围山区的发展,最终还是对农民有利。”
“国家给我发着工资,一个月八、九千元,吃不清喝不清。这么多年,名、利,我没追求过。我相信,你只要干事就行了,终究会有人认可。”
他有自己的座右铭:时刻以善为本,寻找行善之地。
“前边的善是完善的意思,后边的行善是做事的意思,指的是要不断完善自我,寻找能做事的地方。这辈子,干点自己喜欢的事,干成点有益于人民的事,什么时候想起来,也是值得骄傲的。”
我们党员干部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任劳任怨、甘于奉献,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夙兴夜寐、激情工作,积极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时评:哀思之后,请争做李保国式党员干部
争做李保国式党员干部,就要学习他视科技如生命的学习追求。他大学毕业20年后,为了不断接受新知识,毅然放下教授的架子去读博士,因为他懂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帮助更多山区百姓脱离贫困、远离贫困。在学习中,他坚持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以较真精神先后完成太行山板栗、苹果、核桃栽培等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在扶贫战役攻坚拔寨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要坚持学习学习在学习,让技术扶贫进一步根植于太行大地,向李保国同志一样,不仅要为太行山区“输血”,更要激活太行山区一个个“造血” 细胞。
争做李保国式党员干部,就要传承他带百姓似亲人更胜似亲人的民本情怀。30多年来,李保国把生命的点滴融入到带领群众发展致富,做好为群众服务的具体实践中,用他的话说那就是“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诚然,他已与农民血脉相连。农村脱贫是河北省全面脱贫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如今,李保国同志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逝者已去,在哀思与追忆之后,我们更应继承和发扬他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民本思想,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惑,让千千万万的“李保国”在本职岗位上践行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
争做李保国式党员干部,就要砥砺他让绿浸染太行的责任担当。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在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的太行山区,要想在全面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掉队”,唯有“滚石上山”式的勇气才能攻下一座座贫困的城池。面对如此险而艰的形势,李保国并没有选择做安逸的大学教授,而是立志做“太行新愚公”,带领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不断的攻坚克难中,让穷山沟变成了花果山,成为太行山区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地方。我们唯有向李保国同志那样,敢于与困难较真、勇于对问题亮剑、乐于同险阻作斗争,才能让河北人民全面脱贫奔小康的目标早日实现。
岁月无痕,惟石能言。岁月如歌,惟其精神历久弥坚。让我们提振精气神,继承和发扬“太行新愚公”精神,争做李保国式党员干部,为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增添一抹抹新色。
【李保国的名人故事选集】相关文章:
李保国心得07-24
现代名人励志故事选集09-17
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02-28
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优秀05-27
李想创业故事11-11
经典名人哲理故事-名人故事素材04-12
名人李彦宏经典励志名言07-10
名人资料名人故事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