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
刘备和诸葛亮在三国时期是杰出的人物代表,下面是YJBYS小编精心整理的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今时今日的成都南门大桥外西侧,坐落着名为“武侯祠”的祠堂。之所以叫武侯祠,是因为这座祠堂因纪念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而修建,因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而得名。
更有意思的是,这座祠堂里所祭祀的,并不单单只有诸葛亮。祠堂里有非常大的一部分,是刘备死后所下葬的惠陵。君王和丞相合在一起做祭祀,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里,独此一座。
当然,一开始武侯祠并不是这样。当初刘备下葬后,为其修建的是昭烈庙,武侯祠在昭烈庙的邻近一旁,直到明朝初年,重修因战乱而损毁的武侯祠时,将其并入了昭烈庙,成为了如今的武侯祠。
能将一国之君与丞相放在一起祭祀,这看起来并不符合伦常的事,却恰恰体现了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情谊,在历朝历代都是被重点赞颂的一件事。两人这种“如鱼得水”的和谐君臣关系成为美谈,传颂至今。尤其是经过《三国演义》的浓墨重彩之后,三顾茅庐、决战赤壁、白帝城托孤等等情节更是深入人心。
试想两千年前的这一幕画面:求贤若渴的主公一次又一次长途跋涉去草屋外等候一位从未做过官、只有盛名而毫无实战经验的年轻人;再想想若干年后,年迈的主公病重于塌前,弥留之际召来自己最为信任的手下,将穷其一生所得来的天下交由他辅佐,做臣子的泣不成声,答应主公……上下级能做到刘备与诸葛亮这个地步,恐怕无出其右。也正因为如此,武侯祠里有刘备、诸葛亮与两位后人的塑像,却单单没有刘备之子、投降魏国的刘禅的塑像,两人的忠义与彼此超越权力的信任,都成为千古佳话。
不过如今考据的多了,两人的关系也被重新提及。究竟有没有这样好呢?易中天在《品三国》里,就以现代人的思维去重新审视过两人的关系。三顾茅庐可以视作当时一路被曹操追打,溃败千里的刘备走投无路之下,不顾一切的低声下气去找到一位能干的职业经理人的一桩佐证;刘备白帝城托孤,更成了一桩悬案。大部分君王在临终前最担心的,莫过于权位能够顺利交接,而当时刘备死在首都之外,儿子又懦弱无能,对于眼前这位实际权力最大的臣子诸葛亮,刘备以退为进,说出这番“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说话,让诸葛亮毫无退路,只能誓死效忠——设想若他真的说出自己取而代之的话,恐怕藏在幕帘后的禁卫军就要应声而出,将诸葛亮杀于床前了。
不过,这只是今时今日读够了厚黑学,一切以权术和利益为重的当代人,所做出的最用心险恶的推测罢了。总有一些超越世俗价值的人所存在,刘备与诸葛亮即是如此。
两人相遇的时候,正是刘备被曹操穷追猛打,处在崩溃边缘之时。身高超过的一米八、器宇轩昂的诸葛亮那时候只有26岁,取了当地首富的女儿做老婆,又是当地最出名的教授的得意学生,不愁吃喝还远近闻名,再加上自己的同学已经在曹操处做官,“朝中有人好办事”,若以如今的价值观,他直接投奔最有势力的曹操就可以了,何须与打了一路败仗的刘备为伍?更不需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写出《隆中对》,一步一步让无兵无田的刘备夺取天下,三足鼎立。以诸葛亮察言观色,审时度势的能力,即便在人才济济的魏国混不到宰相的地步,也大可找一闲职,痛痛快快无忧无虑的过下半辈子,何必跟着随时处在崩溃边缘的刘备东奔西跑呢?
大概就是心中那份对“理想”的追寻,以及与刘备“一见如故”的缘由吧。从小就胸怀大志、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当然不会甘于只讨一个金饭碗,他更希望辅佐一位在道德观念上接近完美的明君,闯出一番天下。其时的曹操已经“挟天子以令诸侯”,被多数人所不齿,孙家又在江南偏安一隅,成为家族企业,其他那些地方割据的军阀们更是胸无大志,唯刘备,虽无大权在手,却有着奇特的个人魅力,使得关羽、张飞这些异姓之人誓死追随(至于说桃园三结义,看看日后仿效刘备到处和人拜把子称兄道弟的蒋的下场吧)。所以在这样的形势之下,诸葛亮如宿命般选择了刘备,刘备也对诸葛亮赋予了最真切的信任,两人的默契合作,成就了这样一段千古佳话。
在千古名篇《出师表》里,诸葛亮12次提及刘备,每次莫不是用最深切的怀念去叙述对这位主公的情谊。回想自三顾茅庐以来,诸葛亮辅佐刘备,从没有立锥之地的没落将军,到建立一方霸业、登上九五之尊的帝王;诸葛亮自己,也从一介布衣(其实严格说是一位娶了有钱人的老婆不愁吃喝的小开)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手握重权的丞相,两人肝胆相照,休戚与共,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刘备与诸葛亮这样的君臣关系,造就了他们天下第一君臣的美名。再看后世那些天子与臣子们,好一点的杯酒释兵权,坏一点的不停的杀戮、反目、夺权,刘邦与韩信的历史不停重演,唯独再没有演出像刘备与诸葛亮这样的故事。
所以,刘备在白帝城的托孤,完全是真心实意——当时经历了一场大败仗,失去了孙吴这个最强有力的同盟,魏国又虎视眈眈,朝中的大将更是多数因为这次败仗而死去,蜀国已到了存亡边缘,刘备即是悔恨自己的意气用事,更是希望在此存亡之际诸葛亮能像十多年前两人初见那样,再次拯救自己的'政权于水深火热当中。他也很清楚自己的儿子有多大的能耐,此时的刘备早已超越了普通传位的权力观念,他更希望“汉”这个国号能流传下去(刘备建国称国号为汉,后世为了区分才叫“蜀汉”),至于谁做君王反倒不那么重要;而重情重义更注重身份的诸葛亮当然不会真的取刘禅而代之,他对刘备的信任,用自己余下的十多年生命的实际行动做出了回答——内整政务,外修军事,南征北伐,平定内乱,以攻为守,数出祁山,最终病死于进军途中的五丈原。他的后代更没有辱没名声,数十年后钟会邓艾率军攻入时,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力主抗敌,战死绵竹。
以刘备与诸葛亮这样融洽的君臣关系,如果真的要在如今充满钱权纠葛的当代社会寻求一些映衬的话,恐怕更值得大家去研究的东西会超越厚黑学的存在。设想,作为公司的创始人与职业经理人,亲手打拼赢得的天下与辅佐自己将公司成功运作上市,两者日后多是分道扬镳,再不往来,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够像他们二人那样从一而终、不离不弃呢?政权交接时最容易产生的勾心斗角在蜀国没有发生,以往为了皇权,亲兄弟可以兵戎相见,篡位与杀戮更是屡见不鲜,但死在都城外的刘备却能和手握重权的诸葛亮顺利完成了权力的交接,没有流血也没有阴谋,若论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超越了利益关系,更重要也更应该被歌颂、现时已经没落很久的——职业道德。
一眨眼,这些故事都已经过去了近两千年。武侯祠经历朝代变换、数次战乱,重修再重修,但依然被人铭记和怀念,每天前来凭吊的人络绎不绝。刘备这样重情义的君王,诸葛亮这样极具职业道德的丞相,世间少有,两人的组合更是空前绝后。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文治武功,以他送给儿子的《诫子书》中这句话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而那些以利益为上的质疑者们,费尽心机去挖掘刘备与诸葛亮勾心斗角的证据,恐怕早已忘记了这份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情怀了。
【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相关文章:
诸葛亮是如何被刘备面试的09-12
周瑜和诸葛亮歇后语故事08-10
刘备的经典歇后语11-24
向刘备学习感动营销10-13
三国刘备的歇后语01-03
刘备团队管理的三大经验10-18
王者荣耀刘备出装推荐08-19
大师和的儿子名人故事12-10
爱尔兰咖啡的做法和故事10-07
蜜蜂和蝴蝶的笑话故事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