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的名人故事

时间:2022-04-15 09:29:15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关于竞争的名人故事(通用11篇)

  什么是竞争?竞争就是每个参与者不惜牺牲他人利益,最大限度地获得个人利益的行为,目的在于追求富有吸引力的目标。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竞争的名人故事,供你参考。

关于竞争的名人故事(通用11篇)

  竞争的名人故事 篇1

  美国的Real Networks公司曾经向美国联邦法院提起诉讼,指控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违反《反垄断法》,并要求其赔偿十亿美元。但在官司还没有结束的情况下,Real Networks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格拉塞却致电比尔·盖茨,希望得到微软的技术支持,以使自己的音乐文件能够在网络和便携设备上播放。所有的人都认为比尔.盖茨一定会拒绝他。但出人意料的是,比尔·盖茨对他的提议表现出出奇的欢迎。盖茨通过微软的发言人表示,如果对方,真的`想要整合软件的话,他将很有兴趣合作。

  常人不可理解的事发生在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身上。他的成功,源于很多因素,包括他对商机的把握,他天才的设计能力,但其中还包括他对对手所采取的态度。

  在商战中,对对手不是赶尽杀绝,而是在竞争中携手合作,实现双赢,这种气度和智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竞争的名人故事 篇2

  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要进行一场比赛。

  他们商量好,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要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

  田忌觉得很扫兴,比赛还没有结束,就垂头丧气地离开赛马场。田忌的好友孙膑看到此情就为他出谋划策。结果,孙膑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输了。再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获胜了一局。第三局比赛,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战胜了一局。

  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当然是田忌赢了齐威王。

  还是同样的马匹,由于调换一下比赛的出场顺序,就得到转败为胜的结果。这说明做事情换一种思维,也许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我们在竞争中常常要出奇制胜,不要拘泥于形式,有想创新,有些事情,换一个想法,也许会取得成功并创造另一番天地!

  竞争的名人故事 篇3

  玛格丽特·撒切尔是一个享誉世界的政治家,她有一位非常严厉的父亲。父亲总是告诫自己的女儿,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让自己落在别人的`后面。撒切尔牢牢记住父亲的话,每次考试的时候她的成绩总是第一,在各种社团活动中也永远做得最好,甚至在坐车的时候,她也尽量坐在最前排。后来,撒切尔成为了英国历史上唯一的女首相,众所周知的“铁娘子”。

  要想成就一番大的事业,就要具备“永远争做第一”的竞争意识。

  竞争的名人故事 篇4

  沃尔玛的竞争对手斯特林商店开始采用金属货架以代替木制货架后,沃尔顿先生立刻请人制作了更漂亮的金属货架,并成为全美第一家百分之百使用金属货架的杂货店。

  沃尔玛的另一家竞争对手本·富兰克特特许经营店实施自助销售时,山姆·沃尔顿先生连夜乘长途汽车到该店所在的明尼苏达州去考察,回来后开设了自助销售店,当时是全美第三家。

  经过40多年的争斗搏杀,沃尔玛从美国中部阿肯色州的'本顿维尔小城崛起,到目前为止,沃尔玛商店总数达到4000多家,年收入2400多亿美元,列全球500强首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

  竞争的名人故事 篇5

  可口可乐公司与百事可乐公司这两个竞争对手在双方激烈的竞争中也正突出了这种效果。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都盯死了对方,只要对方一有新动作,另一方肯定也会有新花样。可口可乐早在20世纪20年代便在古巴用飞机在空中喷出烟雾,画出“COCA-COLA”字样,可惜因为缺少经验而失败,百事可乐在1940年更是一下租了8架飞机,飞了14.5万公里,在东西两海岸城市,以机尾喷雾,写下百事可乐的广告。

  可口可乐当然要及时反击,为强化国民第一饮料的形象,可口可乐赞助了1939年的纽约世界博览会,并请名人啜饮,将其照片刊在杂志封面。但相比之下,百事可乐的宣传广告方式更有创意。他们专门设计了一套卡通片,而且还创作了一首看似极普通却风靡全美的广告歌曲。两大巨头在竞争中可谓不遗余力,使出浑身解数来击败对手,但结果却是二者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可见,只有不断的竞争,才会有生机和活力,才能不断地克服困难,一直向前。

  竞争的名人故事 篇6

  20世纪初叶,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在林间出没。总统罗斯福为了保护它们,宣布凯巴伯森林为全国狩猎保护区,并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到那里去消灭狼。经过25年的猎捕,有六千多只狼先后毙命,森林中其他以鹿为捕食对象的野兽也被捕杀了很多。鹿成了宠儿,在森林中过着安全、食物充足的幸福生活,数量增至十万只。十万多只鹿大量啃食绿色植被,导致灾难降临,到1942年时,只剩下不到八千只病鹿。

  北欧一家远洋捕捞公司发现捕到的沙丁鱼十分懒惰,不喜游动,半死不活。后来,他们想到一个绝招,在船舱中放入几条生性凶猛的鲶鱼,沙丁鱼为避免丧身鲶鱼口中,拼命游动,反而存活得时间更长,这就是“鲶鱼效应”。

  刘国梁和孔令辉,既是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又是情同手足的合作伙伴。他们师出同门,同时披上国字号战袍。在那个鲜花遍开的五月,“留在朝思暮想,一夜春华秋实”,喜捧韦思林杯(男子团体冠军杯)的激动荡涤着年轻的梦想,两个要好的朋友又一起打进男子单打决赛。可是,当男子单打冠军杯真的摆在面前时,这对好朋友突然意识到结局的残酷:自己的胜利就意味着好友的失败。可贵的是,在赛场上,他们完全展示出自己的智慧和才艺。刘国梁以奇取胜,孔令辉稳中带凶,激烈的比赛战至决胜局。最终,左右开弓的孔令辉成为男单新科状元。没有想象中的欣喜若狂,我们看到的是异常平静的孔令辉,还有他脸上那甚至有些不好意思的'笑容。刘国梁的脸上曾掠过一丝失望,但毕竟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夺得了冠军,他的祝贺是发自心底的。这场比赛让两个好朋友懂得了怎样面对竞争与合作。在后来的比赛中,他们又携手夺得男子双打冠军。

  竞争的名人故事 篇7

  35岁或许是道坎,然而向阳生涯职业咨询机构从大量的咨询案例中分析得出,职场"老人"们依然有办法让企业成为"啃老一族".向阳生涯职业咨询机构案例部门经理比我小一圈……

  一眨眼,年关又至,那些即将迈进35岁大关的职场"老人"或许自己还未觉察到,可到了人才市场就不得不感觉到自己真的老了一岁……

  环顾满眼的招聘信息,大多数都明确地标明用人标准:"年龄35岁以下".从目前绝大多数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来看,35岁以上的职场人确实算是某种意义上的"老人".然而,职场"老人"就真的这么不济吗?35岁或许是道坎,然而向阳生涯职业咨询机构从大量的咨询案例中分析得出,职场"老人"们依然有办法让企业成为"啃老一族".向阳生涯职业咨询机构案例部门经理比我小一圈……

  Sam今年38岁了,是公司里的项目经理。在公司里,Sam是不折不扣的"前辈",部门里的同事都喊他"老师",大家平常都对他客客气气的,Sam也乐得同事们这样敬重他。可是,就在不久前,原来的部门经理跳槽了,老板竟然招了个不到30岁的毛头小伙子来接任。虽说这个叫John的家伙是从某个大公司挖过来来,可Sam心理还是不舒服。大家在一起开会时,Sam就忍不住跟John对着干,有一次两人甚至在会议室里吵了起来。久而久之,Sam心里的不快一天天累积起来,弄得他非常郁闷,工作业绩也受到了影响,在部门里面的人缘也不像从前那么好了。老板甚至找Sam谈话,表示对他最近的工作态度不太满意。Sam心里很委屈,到底自己哪里犯了错?困惑中,Sam找到了向阳生涯寻求帮助。

  向阳生涯专家分析:职场"老人"们最关键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劣势去除,或者使它变得不再那么明显,然后再突现职场"老人"所特有的优点,盘活个人职业竞争力,尽早进行再定位和规划,寻求突破。

  第一招:甩掉劣势这里有三个关键点:不耻下问,更新知识这个世界变化得太快,作为已经35岁的年龄光景,职场"老人"们如果再不抓紧时间跟上时代,就等于把自己推向了落伍的盲流。越是有危机感、压力感,就越是应该主动学习。职场"老人"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使得自己的知识面和职业技能"保鲜";同时,应该主动与职场"新人"沟通磨合,使自己很好地地融入年轻人的精神团队,同时也从新人们身上看到自己的缺陷。

  合理调整职业期望值向阳生涯专家从大量的案例中分析出这样一个结论,很多时候,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就好像在爬山,爬到山顶前确实辛苦,爬到山顶时也风光无限。然而,却总有个下山的过程。对许多职场"老人"来说,他们中的很多人显然已经过了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换句话说,他们早已经爬到了山顶。职场"老人"们此次不得不合理调整对职业发展的期望值。

  就像Sam一样,职场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老人"的顶头上司是个年龄比他小的"空降兵","老人"就常常难以接受,工作上不愿配合,看不起上司。而这种做法最后结果很可能使自己更加不受欢迎。

  很多职场"老人"都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而是一味地要求自己各方面的待遇非要比其他人高,否则就觉得颜面无存。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想法。现代社会的酬劳分配规则已经完全追求与业绩和能力"对号入座",资历和年龄并不与高薪高职划等号。

  "倚老卖老"的心态要不得很多的职场"老人"都算得上是公司的元老级人物了,正是由于早期他们辛辛苦苦的奋斗打拼,才有了公司现在的成就和辉煌。所以他们中大部分都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认为自己在公司的作用至关重要,理应得到公司特殊的优待和特别的尊重,尤其是那些刚来的新同事更应该对自己礼让三分。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倚老卖老"的心态,在职场中这其实是行不通的,你如果每天都抱着"我是元老我怕谁"的思想来与同事相处,时间长了难免会让人生厌,给他们留下盛气凌人的不良印象。

  第二招:盘点、放大优势盘点一下作为职场"老人"的优势:"老人"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长期的工作使得对工作的理解力、办事能力、为人处事能力都比较成熟;工作相对踏实,更有责任感;同时,对自我的认识也往往比较深入,对个人兴趣、能力、优势劣势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然而,如果要充分体现出这些优势的价值,就必须进行梳理和盘点。比如,"老人"们工作经历丰富,但是其含金量却因人而大有不同,如果从事过的工作较为杂乱,就没有足够的核心竞争力。所以,进入"职场老年期"时,更应该多注意积累,抓住"老人"的优势,并在应聘和日常工作中注意将其放大。

  第三招:重新定位和规划假如这个时候的你发现自己发展不顺,或者不得不重新择业,这个时候,职场"老人"应该重新对自己进行一次全新的职业规划。这是因为,到了35岁,有了一定资历,跳槽的资本有了;婚姻和家庭已经稳定,不那么累人了;经济条件相对来说也殷实了许多,经得起万一跳槽不顺的起落;同时,这么多年的磨练,自己对自己的了解更加深入,能够非常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特长和不足。所以,这个时候的你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自己的定位,同时,这个年纪还有重新定位和规划的可能。

  路,就在脚下,那些因为年龄问题而处在困惑中的职场"老人"们,不如赶快行动起来,冲破年龄的枷锁,追求职业生涯的"第二春"。

  竞争的名人故事 篇8

  作为具有资本亲缘关系的乳业巨头,光明乳业与法国达能集团既是竞争对手,又是战略合作伙伴。光明乳业一直是国内的行业龙头,这让达能集团对光明乳业青睐有加。光明乳业上市时,达能集团的子公司达能亚洲有限公司已经持有其3。85%的股份。去年11月21日,亚洲达能拟受让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持有的3。85%光明乳业股份。日前,亚洲达能又与大众交通达成协议,拟继续受让光明乳业2%的股权。如果这两项股权转让生效,亚洲达能合计将持有光明乳业9。7%的股份,成为光明乳业的第三大股东。

  达能集团此举的真实意图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就是借助资本的力量卷土重来,坐收中国乳业市场的丰厚利润。对于业界"狼来了"的诸般忧虑,光明乳业的掌门人王佳芬显得很坦然,她把这看成是光明乳业引领中国乳业发展、不断走向卓越的一次大好机遇。她说,达能毕竟是一家拥有上百年历史的跨国食品巨头,它积累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堪称一座宝藏———那是想要做大做强的中国乳品企业所梦寐以求的。

  王佳芬的应对策略始终是"合作———超越",在国际乳业巨头大举反攻之前炼就一身过硬内功,而向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学习恰恰正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打造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光明乳业一直把达能当作自己的竞争伙伴,从不拒绝向竞争伙伴学习其所长,也从不掩饰自己在质量管理方面对达能的效仿与追随。

  作为光明乳业的大股东,达能自然希望光明的产品服务质量和管理营销水平蒸蒸日上,如此才能带来更多回报。因此达能也不能将光明乳业的学习热情拒之门外,更何况达能酸奶在华的'命运已经全盘托付光明打理,如不悉心传经,很可能会先砸了达能的牌子。光明乳业就是这样在与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的达能共舞中取得真经的。

  光明乳业每年都要派出骨干力量前往法国达能实地取经。学习达能卓越质量管理的前提就是先找差距。

  "表面上看起来两家好像没有太大差别,甚至达能有的工厂和设备不如我们的漂亮,但是一旦深入进去问题就出来了。"从法国达能考察学习归来的光明乳品八厂厂长曹根甫如此感慨。

  在日益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细节往往决定成败。对此,一直引领中国乳业发展且图谋世界乳品十强的光明乳业总裁王佳芬显然深有体会。

  曹根甫所在的由8位经理(厂长)、设备(工艺)总工程师组成的小型考察团在临行前,他们就接到了王佳芬特意布置的"课外作业":每人都要至少找出3个以上与法国达能在细节上的差距,详细制定追赶规划,各项指标全部量化,并定期检查进展情况。

  这个小型考察团最终超额完成了前期"作业",仅曹根甫发现的细节差距就多达几十处。发现细节秘诀,是否就意味着一声"芝麻开门"宝藏就豁然现身了?

  "质量管理关键在于细节上的执行力,而执行力的关键在于人。"光明质量副总裁张华富显然十分清醒,员工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操作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必要条件。按照ISO9001—2000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要求,每个岗位都应该有作业指导书,但不同的企业同样岗位的作业指导书却有天壤之别。

  "按照达能的指导书操作,哪怕是上岗几天的新工人也可以很快胜任。但在我国,有经验的熟练工人胜任岗位要求应该没什么问题,但新工人可能要适应几个月。"张华富告诉记者,达能的作业指导书简直可以用"细致入微"来形容。

  但具备了细致入微的指导书也并不意味着就万事大吉。"人的质量意识非常重要,自律更重要。"光明乳业的策略是,除了不断培养提升员工的质量意识之外,还要派专项稽查经理根据线索去查验现场,在所有关键岗位考核指标中,都要体现对质量的要求。

  关注细节给光明的收益显而易见:成品合格率100%,质量部抽查合格率100%,市场抽查合格率100%。光明乳业的努力获得了市场和社会的回报,日前公司荣获"上海市质量金奖"。

  光明乳业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用最短的时间赶超中国达能,最终赶上法国达能。

  竞争的名人故事 篇9

  拉斯维加斯是美国内华达州的最大城市,也是周围荒凉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带唯一有泉水的绿洲。所以,这片神奇的土地越来越繁荣,而拉斯维加斯一向以旅游、购物、度假产业而闻名,因此,各大酒店也是琳琅满目。

  2006年,30岁的卡特看着一家家生意兴隆的酒店很是羡慕,梦想着什么时候也能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酒店,只是一直苦于没有合适的店面。没想到机会说来就来。在一家大型酒店旁边,房主因移民而将一栋5层楼房低价转让,这无疑是个绝好的机会。得知消息后,卡特激动万分,接下来,谈判、筹款、接手,一切都进行得那么顺利。

  为了与相邻的大酒店抗衡,卡特还专门请来了一流的设计师,一个月后,终于打造出一个以沙漠中的海市蜃楼为主题的“梦幻酒店”。看着如此金碧辉煌的杰作,卡特信心满满,终于在一个良辰吉日,他的“梦幻酒店”隆重开业了。

  然而,令卡特措手不及的是,开业后,他的酒店便冷冷清清,而他的对手酒店仍然是生意兴隆。卡特每天眼睁睁地看着客户走进对手的酒店,而他却束手无策。

  就这样,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他的酒店还是丝毫不见起色,他为此苦恼极了。如果再这样下去,他就必须将酒店关门大吉了。

  这天,心灰意冷的他来到了附近一个村子里。以前,每当卡特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他都喜欢到村里来找一个老人指点迷津,而这个老人早已和他成了忘年之交。

  老人看出他愁眉不展的样子,便主动与他攀谈起来。于是,卡特将自己近期的遭遇一股脑地告诉了老人,并希望得到老人的.明示。

  老人听完他的诉说,并没有立即回答他,而是让他陪着自己一起到村外去散步。他心想,都火烧眉毛了,哪还有心思出去散步?但碍于老人的面子,只好和他一起走出了村庄,沿着崎岖的小路,不一会来到了村外一个集市上。只见前面几个卖桃子的商贩在那里吆喝着:“卖桃了!卖桃了!好吃不贵。”可是,来他们的摊位前买桃子的人却寥寥无几,而其中有一个卖桃子的商贩虽然没有吆喝,但他的摊位前却围拢了很多人,这不禁引起卡特的注意。(励志故事 www.lzrsh.com)原来,这个商贩每卖出一袋桃子,都外加一瓶自来水。这让他很不解,便上前问商贩:“你为什么要送他们一瓶自来水呢?”商贩回答说:“很多人买完桃子后,总是迫不及待地想尝尝鲜,于是就将桃子在衣角上擦一擦就吃,这样很不卫生,再加上桃子上有毛刺,如果钻进衣服里会很痒,所以送瓶自来水让他们洗桃吃。”

  听了商贩的话,卡特突然恍然大悟。他急忙谢过身边的老人,转身回到了酒店。他首先跟一个纯净水公司签了合同,让他们每天送来所需的纯净水,又召集员工,如此布置了一番。之后,每当有客人来吃饭,客人结完账后,服务员都会送上两瓶免费的纯净水。久而久之,回头客也越来越多。

  两年后,卡特的“梦幻酒店”越来越火红,知名度也越来越高,而他的对手酒店却日渐衰败,不久后便被“梦幻酒店”吞并。有记者前来采访,问起他怎么想起送水时,卡特说:“是卖桃子的商贩提醒了我。因为在我们城市的周围属于沙漠和半沙漠地带,天气比较干燥,送两瓶清凉的水,不仅让客人在沙漠里开车的时候有水喝,而且可以体验一下被关怀的温暖。”

  是的,正是这种细致入微的人性关怀使卡特最终以两瓶水“击败”了对手。

  竞争的名人故事 篇10

  在日本,“泰佳”牌热水瓶已长期占据了日本热水瓶市场。

  “象”牌热水瓶是日本的新起之星,决心同“泰佳”一较高下。

  在日本,绝大部分的饭店和饮食店均使用“泰佳”牌热水瓶,针对这一现状,“象”牌热水瓶公司决定采取“排斥他人商品”术。董事长对每一个员工都多次嘱托,然后,便开始行动。

  员工们走在大街上,坐在各个饮食店和饭店里,但凡看到服务员拿着“泰佳”牌热水瓶走过来,便看看热水瓶,摇摇头,调头就走人。开始,服务员对这种行为很是惊讶,但接二连三地有人这样走掉,不得不引起各家饮食店和饭店的`重视。最后,他们终于搞清楚了,是这些“泰佳”牌热水瓶引起了顾客的厌烦。于是,人们开始尝试用“象”牌热水瓶,果不其然,顾客中再也没有看看热水瓶就起身离去的人了。

  “象”牌热水瓶就是通过这种方法打败了长期霸占市场的“泰佳”牌热水瓶。

  几年后,“象”牌热水瓶便同“泰佳”站在了同一高度了。

  在企业经营这条道上,需要运用各种方法和对手竞争,以排除销售壁垒。这就是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手法,给人一种对某个商品的厌烦感,从而达到推广自己商品的目的。这也是一种诈术。

  竞争的名人故事 篇11

  在硝烟弥漫,一片战火中,还真有企业在夹缝中透着盎然的生机。在巴氏奶的细分市场,淄博的大部分市场份额被一家叫得益乳业的本地企业牢牢控制着。在全国乳品企业纷纷大干快干,上线多种产品时,得益一直坚守着巴氏奶的市场,而且越做越精。

  "试想,如果得益舍不得放弃,上齐产品线或者在几个市场一起推广,要走到今天恐怕是很难了。放弃是为了更好地拥有。在收缩了经营范围以后,你就会逐渐壮大。把焦点聚集在一个词语上,你就能使自己的产品迅速深入潜在消费者心中。"得益乳业董事长王培亮对《当代经理人》说。

  吃定"一招鲜"

  2005年9月,得益乳业被评为"中国名牌"。对于山东乳业来说,得益获得这项全国最高质量奖,标志着山东乳业在中国名牌榜上零的突破。

  在这之前,得益乳业一直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区域企业,默默无闻地发展了40多年。得益以生产巴氏杀菌乳著称,在国内巴氏杀菌乳领域,除了光明,得益已经超过其他所有的乳业公司,包括蒙牛和伊利。得益取得今天的成绩和它的专注有很大的关系。

  "其实刚创建得益时,我们给它的定位并不是以巴氏杀菌乳为主,而是希望能多上几种产品,甚至制定了跟随光明乳业的策略,和光明做同样的产品和市场全面覆盖。可在初期运作中,得益失败了。于是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企业定位,经过大家的讨论以及对市场的深度调研,我们一致认为产品多元化不适合得益的.发展,因为刚刚成立的得益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没有能力也没有实力去和乳业大鳄们竞争,最后我们给了得益一个崭新的产品定位——将所有的人力、物力集中在巴氏杀菌乳上。"得益乳业技术总监李先生说。

  现在看来得益的放弃,无疑是一次正确的选择。根据目前中国乳业市场的现状,对于中国1500家乳品企业而言,放弃某些产品线、放弃某些产品种类、放弃某些区域市场,专攻某一个或某几个区域市场,专攻某一个或某几个产品种类,胜算的几率会更大。

  王培亮说中国乳品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多元化有余,专业化不足是最大的隐患。中国乳业尽管在本土市场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但冰淇淋的高端市场、奶粉的高端市场,至今仍是"洋气冲天"!

  通过几年的专业化发展,得益乳业渐渐将自己和巴氏杀菌乳紧密联系在了一块。尤其是在淄博地区人们一提起巴氏杀菌乳就会想起得益,就如提到康师傅,人们会想到方便面,说起汇源人们的反应就是果汁一样。

  锁定"一瓢饮"

  "大企业做大市场,小企业做小市场"这是得益做市场的原则。王培亮说在他们确定得益"巴氏杀菌乳"的产品定位时,就已经想好了营销战略——由一点开始,慢慢扩大。

  根据乳品业制造中心只能辐射300公里半径的实际,得益采取了先易后难的营销策略。先充分发挥本土优势牢牢占据了淄博市液态奶市场80%以上的份额,成为淄博市奶业的大哥大,随后再逐步占领周边地区。

  得益以润物细无声的亲和战略,经过几年的努力,迅速成为东营、潍坊、滨州等地的第一品牌,进入了千家万户。

  这一战略获得成功后,2001年5月,得益派遣40多人的营销队伍前往济南,和风细雨地告诉济南人,"健康生活,从得益开始"。

  "开拓市场、培养市场、占领市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王培亮说,"溺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进军济南市场,并不仅仅志在市场,做市场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的还在于进军本身,这本身说明了公司的实力和战略要求,一句话,市场开发的过程需要专业化。有句话叫‘吃多嚼不烂’,我觉得这句话用在做市场上也很恰当。"

  随后,得益又一鼓作气进军德州、聊城、泰安、临沂等地区,订购、商超、酒店、零售、学生奶等多渠道全面开发,迅速构筑起遍布全省的营销网络,一跃成为"山东省著名商标"。

  对此,得益并没有满足。得益的战略目标是走出山东,走向全国。

  从局域到区域,从淄博到全省,得益走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

  用好"一桶金"

  "用有限的钱做有限的事,每年将公司的主要收入只做一件重要事",这是王培亮一直遵循的黄金法则。

  "乳品行业是朝阳产业,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竞争也随之加剧,乳品行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奶源的竞争,得优质奶源者得天下",王培亮说。因此得益从成立之初,就一直探索奶源发展模式,实现了奶源管理模式从‘公司+农户’模式向‘公司+牧场’模式的转变,形成了稳定丰足的奶源基地。"公司+牧场"的发展模式成就了"得益"。

  优质的奶源基地是乳品企业发展的基础,而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严格的品质管理则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得益乳业先后引进美、法、荷等国际一流的液态奶生产线30余条,并且常年与帕尔玛大学、维罗纳大学、上海大学生物科学院、国家乳品检测研究中心等12所著名的科研院所合作,重点进行前瞻性产品的基础性和应用性开发。

  "很多人都奇怪地问我,得益乳业只是一个区域小企业,哪来这么多钱去引进那么先进的生产设备,哪来的钱搞那么多科研。"王培亮说,"钱是省出来的,你用100块钱买一件衣服和你用100块钱买5件衣服,这个衣服的质量是绝对不一样的。很多乳品企业有很多产品种类,产品的多元化导致这些企业不可能在每个产品上都用最好设备。每年年底得益董事会都会讨论公司下一年最重要的事,比如优质的奶源基地、先进的生产设备是1998年和1999年得益的主要事情。每年都将公司收入的80%建为‘专项基金’,用来做公司最重要的一件事。一年做一件,用有限的钱做有限的事情,这也相当于‘专业化’吧。"

  与乳制品打了十几年交道的王培亮,目睹了中国乳业从起步到发展壮大的全过程,并亲手把得益乳业这块牌子一点点做大、做强,因此,对于怎样保护这块品牌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企业发展壮大,与坚持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是分不开的。因此2001年他又毅然拿出一笔"专项基金",投入现代化的挤、储、运设备,帮助奶农建立、管理合作牧场,专门成立了由106名牧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畜牧养殖服务队伍,为农户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竞争的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竞争与合作名人故事(通用8篇)08-23

真实也是竞争力的名人故事08-07

幽默成就核心竞争力的名人故事08-24

经典名人哲理故事-名人故事素材04-12

名人教子的名人故事01-05

关于竞争的名人名言10-16

关于竞争的经典名人名言11-16

名人故事-名人小故事50字10-09

经典的名人故事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