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名人爱读书的故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只要多读书会读书,就能才思敏捷,写好文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名人爱读书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1
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的家境是清贫的。他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与困苦的境遇作过顽强的斗争。牛顿少年时代的境遇也是十分令人同情的。
牛顿一二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在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爸爸就去世了。妈妈在他两岁那年改嫁了。当牛顿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继父不幸故去了,妈妈回到家乡,牛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妈妈种田过日子。妈妈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
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多么不愿意离开心爱的学校啊!他伤心地哭闹了几次,妈妈始终没有回心转意,最后只得违心地按妈妈的意愿去学习经商。每天一早,他跟一个仆人到十几里外的大镇子去做买卖。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把一切事务都交托仆人经办,自己却偷偷跑到一个地方去读书。
时光渐渐流逝,牛顿越发对经商感到厌恶,心里所喜欢的只是读书。后来,牛顿索性不去镇里营商了,仅嘱仆人独去。怕家里人发觉,他每天与仆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个篱笆下读书。每当下午仆人归来时,再一同回家。
这样,日复一日,篱笆下的读书生活倒也其乐无穷。一天,他正在篱笆下兴致勃勃地读书,赶巧被过路的舅舅看见。舅舅一看这个情景,很是生气,大声责骂他不务正业;把牛顿的书抢了过来。舅舅一看他所读的是数学书,上面画着种种记号,心里受到感动。舅舅一把抱住牛顿,激动地说:“孩子,就按你的志向发展吧,你的正道应该是读书。”
回到家里后,舅舅竭力劝说牛顿的妈妈,让牛顿弃商就学。在舅舅的帮助下,牛顿如愿以偿地复学了。
鲁迅小的时候,爱买书,爱看书,爱抄书,把书看作宝贝一样。
还在进“三味书屋”前,他在自己的启蒙老师——一位远房叔祖父那里看了不带图的书。这位老师曾经告诉他,有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怪物……可惜一时找不到了。这么一部有趣的书,可把鲁迅吸引住了。他念念不忘,梦寐以求,把他的保姆长妈妈也感动了。长妈妈不识字,她探亲回来时,就设法给鲁迅买回了这部书。一见面,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鲁迅,高兴地说:“哥儿,有画的《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
一听这消息,鲁迅欣喜若狂,赶紧把书接过来,打开纸包看了起来。
这是鲁迅最初得到的心爱的书。后来,识字渐渐多起来了,他就自己攒钱买书。过年,鲁迅得到压岁钱后,总是舍不得花,攒起来买书看。
鲁迅小时候对书籍特别爱护。他买回书来,一定要仔细检查,发现有污迹,或者装订有问题,一定要到书店去调换。有些线装书,很容易脱线,他就自己动手改换封面,重新装订。
鲁迅小时候养成的爱书如宝的好习惯,贯穿了他的一生。他读过的书浩如烟海。他购置的书,仅据《鲁迅日记》上的“书账统计”,从1912年至1939年,就有九千多册。他收藏的书,总是捆扎得井井有条。鲁迅一生清贫,最大的财产,就是他的这些宝贵的藏书了。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2
非常讲究读书方法。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就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就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
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就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就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3
匡衡是西汉著名的大学者,他小时候刻苦读书的故事世代流传。
匡衡从小起就热爱读书,可那时候白天要帮大人干农活,没有空余时间。晚上很想读书,可家里穷得连点灯的油灯买不起。
匡衡的邻居是个屠夫,家里虽然也不是很富裕,可有猪油点灯,而且这个邻居每晚都要点灯杀猪。匡衡知道后,就想办法,怎么把光偷过来呢?
有一天,匡衡在墙上凿了个小洞,灯光从小洞里透了过来,射在书上。因此,匡衡每晚都能读一两个时辰的书。
可没过多久,屠夫邻居发现了这个洞,就跑过来责问。
小匡衡只好把真实情况告诉了屠夫,还向屠夫赔礼道歉。屠夫是个很通情达理的人,看到匡衡这么用功,就借猪油给匡衡点灯看书。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4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可是,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不知道重复朗读了多少遍,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家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曾先生是一个平凡的人,却依靠自己的勤奋成为历史上的伟人。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5
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1884年8月6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格奥尔格·享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信,说有一位女士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才好。恩格斯复信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大学里每一门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被糟蹋得很厉害,关键是要自学,并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
恩格斯在信中说:“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最主要的是,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学派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著作,以及马克思著作,同时要不断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
从其阅读过的书目来看,他虽然也读过大量的通俗小册子,报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经典原著。他认为,系统读原著是从事研究的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发展过程,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6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柳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柳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有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柳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柳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7
陈毅幼年时,有一次,母亲叫他到街上去买点绿豆,他提着篮子,一边走路,一边看书。买好了豆子以后,又是一路上看着书回到家。母亲接过篮子一看:哎呀!叫你买绿豆,怎么买了豌豆?原来,他一心看书入迷了,竟没注意自己买的是什么豆子。
陈毅同志从小就是这样刻苦好学的,他五岁开始读私塾,九岁以后在成都上小学。他每天鸡叫就起床,借着微弱的油灯朗读课文,在课堂上也认真听讲,放学后,不是温课做作业,就是选读家藏的《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官场现形记》等古典名著。
除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外,他还给自己规定,每天要写一百个大字,两百个小字。为了节约纸张,他让父亲买来一叠草纸,用米汤写字,写了晾干,干了又写,过了些时候,草纸都变成硬纸块了。
陈毅对书特别感兴趣,他常常把书带在身边,有空就看上几眼,假如发现了一本好书,简直比什么都高兴。
有一年,他到一位亲戚家去欢度中秋节,一到就看见一本自己很想读的书,于是忘记了步行尽十里路的疲劳,立即躲到一个空房间里专心地读起来,一边读,一边作毛笔批注。亲戚几次来催他吃饭,他也舍不得将书放下。亲戚就把糍粑和糖给他端去,谁知他嘴里吃着糍粑,注意力却还完全沉浸在书中。糍粑本该蘸糖吃,可他竟把糍粑伸到砚台里蘸上墨汁往嘴里送。
过了一会儿,亲戚又给他端面去,只见他满嘴都是墨,便喊来了众亲友来看,大伙一瞧都忍不住捧腹大笑。
陈毅却很风趣地说:“喝点墨水没关系,我正觉得肚子里墨水少哩!”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8
李白小时候很贪玩,经常逃学。一次,李白从学堂跑出来,到河边玩,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着一根铁棒在石头上磨来磨去,李白很惊讶,就问老婆婆磨铁棒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又问"这么粗的铁棒何时能磨成针呢?"老婆婆说:"只要有恒心,铁棒一定能磨成针。"李白听完很惭愧,从此刻苦学习,最终成为伟大的诗人。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9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侯宝林勤奋好学,使侯宝林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侯宝林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
后来,侯宝林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侯宝林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最终被侯宝林抄录到手。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10
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
他说:“虽书卷帙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的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11
多尔衮死后,顺治帝亲政,但是,他看不懂奏折,有人说他是一个傻瓜皇帝!
一个很聪明的皇帝,怎么就成了傻瓜了呢?原来,顺治帝不识字,他没有上过学。按理,顺治元年,他6岁,朝廷就应该为他请学识渊博的满汉师傅,学习文化知识。可是,多尔衮却总是拖延不办。这样,顺治帝从即位开始,没有人给他请老师,也就只有玩耍了。
可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精明的孝庄太后不知道要自己的儿子学习吗?当然知道。孝庄这个时候有自己的考虑,她看到跋扈的多尔衮权势熏天,儿子顺治帝的皇位岌岌可危,而且,性命都很难保证。于是,聪明的孝庄太后看到,既然多尔衮不愿意顺治帝学习,那就是怕他将来长了本领,威胁到摄政王的地位,所以,干脆先不要叫顺治帝学习,等将来机会成熟再说。
于是,顺治帝每天就是疯玩,不学习,但是,却很喜欢骑马射箭,一直到十二三岁,顺治帝都很少看书,基本上是一个文盲状态。
顺治帝亲政以后,扫清了多尔衮的障碍,他决心要恶补文化知识,因为,他过去失去的太多了。典籍《北游集》中记录了顺治帝刻苦学习的情况。顺治十六年的一天,顺治帝和大和尚木陈忞相对而坐,一会儿,内侍报来一摞书,大概有十多本。顺治帝对木陈忞说:“这是我读过的书,请你看看。”
木陈忞细心一看,发现皇上读过的书很多也很杂,有《左传》《史记》《庄子》《离骚》,以及唐宋散文八大家和元明的文集,无所不包。真是从心里佩服,一个日理万机的皇帝,之前又没有什么基础,这么多书怎么看啊?
顺治帝看出了木陈忞的疑惑,从容说道:“朕极不幸,五岁时,先太宗早已晏驾。皇太后生朕一人,又极娇养,无人教训,坐此失学。年至十四,九王薨,方始亲政,阅诸臣章奏,茫然不解。”在这里,顺治帝实事求是地揭秘自己的艰难处境,由于没有机会学习,而看不懂章奏,这是一个君王很难堪的事情。
在《北游集》中,顺治帝讲完自己的艰难处境之后,讲述了自己发奋读书,几乎要吐血的感人故事:“发奋读书,每晨牌至午,理军国大事外,即读至晚。然顽心尚在,多不能记。逮五更起读,天宇空明,始能背诵。计前后诸书,读了九年,曾经呕血。”
细想一想,顺治帝作为一个忙碌的皇帝,每天有好多军国大事要处理,只有在晚上或者夜深人静的时候,才有机会学习典籍。这种辛苦是常人难以做到的,很令人敬佩。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12
陈景润小时候经常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捉迷藏。不过,陈景润捉迷藏时有点特别。陈景润常拿着一本书,藏在一个别人不容易发现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一边等着别人来“捉”陈景润。看着看着,陈景润就忘记了别人,而别人也忘记了他。
上学期间,陈景润酷爱数学。当老师讲解数学题时,陈景润总是集中精神认真听讲。课后布置的习题他也认真去做。陈景润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无限乐趣。数学是心智的比试和较量。陈景润对于解题,向来不吝惜时间和精力。陈景润不懂就问,别看他平时沉默寡言,但向老师请教时却毫不羞涩和胆怯。陈景润的求教方式很特殊:看到老师外出或者老师从高中部到初中部去,他就紧追上去,和老师一起走一段路,并且一边走,一边问问题。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沈元教授的课。沈元教授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理论。但陈景润一出生也没有证明出来,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长久以来,‘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并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沈元教授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了个形象的比喻,陈景润把数学比喻成自然科学的皇后,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成皇后皇冠上的明珠!沈元教授讲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
许多年之后,陈景润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66年,陈景润发表了《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这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陈景润所证明出的那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后来这条定理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13
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
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夫子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
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夫子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当宋濂到达夫子家里时,夫子感动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14
1809年2月12日,一个男孩出生在美国肯塔基州乡村一个穷苦农民的家里。因为家里穷,他没有机会上学。他一生中进学校上学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一年。他的母亲能阅读,但从来没有学过写,而他的父亲也仅能写他自己的名字。
可是,他却被书籍强烈地吸引着。他7岁开始上学,每星期只去学校2~3天。从那时起,他开始了自己的启蒙教育。他把燃烧过的木头当成"铅笔",在粗糙的木板上练习写字母。夜晚,他向母亲大声朗诵《圣经》,还反复阅读《伊索寓言》。
十几岁时,他从50里范围内的所有邻居那里寻找并借回很多书,包括《本杰明弗兰克林自传》、《华盛顿的一生》和《天路历程》。他抓住一切机会认真阅读。当其他小伙伴在山上玩捉迷藏游戏的时候,他却手捧书本在一棵树下阅读。吃完饭后,他又很快拿起书本。
9岁时,他深爱的妈妈不幸去世。他和姐姐用读母亲最喜欢的《圣经》章节的方式来安慰母亲的在天之灵。
当他父亲再婚时,继母带了几样家具和三本书到她的新家:《韦氏大字典》、《鲁滨逊漂流记》和《天方夜谈》。他把这些书读了一遍又一遍。他渐渐成为了一位精通写作的人,以至于他的邻居们愿意出钱请他写信和简单的遗嘱。
21岁时,他决定外出。最后在一个住有100多个新移民,位于西部边境的小村庄安顿下来。这个小村庄有6位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其中包括两位知识渊博的内科医生,他们允许他随时借阅他们的书籍。
在此后的7年,他做过两份工作,都是允许他可以长时间读书而不受打扰的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商场店员,第二份工作是邮递员。他在接待顾客之余,广泛阅读了哲学、科技、宗教、文学、法律和政治学方面的书籍。事实上,通过阅读,他自己授予了自己一个优等的大学毕业文凭。
1837年,28岁的他虽然连小学一年级都没毕业,却已经是伊利诺依州的执业律师了。
1861年,他通过参加竞选,成为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他就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亚伯拉罕林肯。
在人类历史上,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因勤奋读书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乃至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事例有如天上的繁星,数不胜数。他们的故事影响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而要认识他们,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力量的最好办法仍是读书。
你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结识世界上所有的伟人、大师,但通过读书,就有可能。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你不可能回到过去,也不可能提前进入将来,但书籍可以把你带到过去和未来。有人说,不读书的人只生活在现在,而读书人是同时生活在三个时代--过去、现在和未来。你不可能走遍世界各地,但书籍可以把你带到地球的每个角落。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15
美国18世纪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自幼酷爱读书。家贫无钱上学,从少年时代起,就独自谋生。常常饿肚子省钱买书读。某一天,富兰克林在路上看到一位白发老妇,已饿得走不动了。连心将自己仅有的一块面包送给她。老妪看富兰克林的样子,也是一个穷人,不忍收他的面包。“你吃吧,我包里有的是。”富兰克林说着拍拍那只装满书籍的背包。
老妪吃着面包,只见富兰克林从背包里抽出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孩子,你怎么不吃面包啊?”老妪问道。富兰克林笑着回答说:“读书的.滋味要比面包好多了!”经济拮据,购书能力有限,他只得经常借书读。他常在认间向朋友敲门借书,连认点起一盏灯,专心读书,疲乏了就以冷水浇头提提神,坐下继续阅读完,第二天一早,准时把书还给书主,从不失信。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16
前苏联大文豪,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沙俄时代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寄养在外祖母家。因为家庭极为寒,他只读过两年小学。10岁时就走入冷酷的“人间”。他当过学徒,搬运工人,守认人,面包师。还两度到俄国南方流浪,受尽苦难生活的折磨。但他十分喜欢读书,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机会,扑在书上如饥似渴地读着。如他自己所说:“我扑在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他为了读书,受尽了屈辱。10岁时在鞋店当学徒,没有钱买书,就到处借书读。
那时的学龄前徒,实际上是奴仆:上街买东西,生炉子,擦地板,洗菜带孩子……每天从早晨干到半认。在劳累一天之后,用自制的小灯,坚持读书。老板娘禁止高尔基读书,还到阁楼上搜书,搜到书就撕碎。因为读书,还挨过老板娘的毒打。高尔基为了看书,什么都能忍受,甚至甘愿忍受拷打。他说过:“假如有人向我提议说:‘你去广场上用棍棒打你一顿!’我想,就是这种条件,我也可以接受的。”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17
孔子非常喜爱钻研《易经》,每读一次,都觉得能悟出一些新的东西来,所以他一遍一遍地反复研读。
读得次数太多,竟把竹简串在一起的牛皮绳都磨断了多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韦编三绝"。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18
白岩松出生在内蒙古一个边远小城,8岁那年,父亲不幸辞世,母亲用坚强和隐忍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平时给人印象总是不苟言笑的白岩松,小时候却是个淘气包,常常惹妈妈生气,被妈妈打。白岩松每天至少要挨两次打,要不然,连他自己都会感到奇怪。
由于太贪玩,白岩松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很差。一次,白岩松的考试成绩在全班倒数第二,他一生气,竟偷偷把张贴的成绩榜撕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贫寒的家庭环境磨砺了白岩松吃苦耐劳、敢于迎接挑战的坚强性格。渐渐地,白岩松的成绩跟了上来。高三那年,为了让成绩提高得更快,他把所有学过的课本都找出来装订起来,历史书一共有600多页,地理书一共有700多页,语文书一共有1000多页等等。然后,白岩松一天看每科30页书,另外还要做数学题。持之以恒,白岩松终于考上了大学。
现在回想这些,白岩松感慨地说:“青春最可爱的地方就在于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去挥霍,你可以犯无数的错误,因为你有改正错误的时间,但是当中年这杯下午茶端在你手里的时候,你就知道要赶紧做正确事,因为错了就没有改正的时间了。”
笑着说:“真是个书巢啊!”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19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20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
一个小时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21
清代咸丰年间有个武官叫张曜,因苦战有功,被提拔为河南布政使。他自幼失学,没文化,经常受朝臣歧视,御使刘毓楠说他"目不识丁",因此改任他为总兵。张曜从此立志要好好读书,使自己能文能武。张曜想到自己的妻子非常有文化,回到家要求妻子教他念书。妻子说:要教是可以的,不过要有一个条件,就是要行拜师之礼,恭恭敬敬地学。张曜满口应承,马上穿起朝服,让妻子坐在孔子牌位前,对她行三拜九叩之礼。从此以后,凡公余时间,都由妻子教他读经史。每当妻子一摆老师的架子,他就躬身肃立听训,不敢稍有不敬。
与此同时,他还请人刻了一方"目不识丁"的印章,经常佩在身上自警。几年后,张曜终于成为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后来,他在山东做巡抚的时候,又有人参他"目不识丁"。他就上书请皇上面试。面试成绩使皇上和很多大臣都大为惊奇。张曜在山东任上,筑河堤,修道路,开厂局,精制造,做了不少利国利民之事。因为他勤奋好学,死后皇帝谥他为"勤果"。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22
范仲淹二岁时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他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候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他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23
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十分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
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人地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浮体比重等理论。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24
(1)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的时候,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之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2)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候,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之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25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的时候,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26
那年,有三个人远渡重洋,在日本相遇。由于志同道合,他们成为朋友,租住在同一间房中。每日,三人一起读书、写文章,谈论着时事。这三个人,后来成为民国大家。他们是陈独秀、章士钊和苏曼殊。
三个人在一块儿研究学问,得逢知已,可也有发愁的时候:他们经济拮据。
一次,三个人断了炊,肚子饿得咕咕叫,前胸贴住后背,到处翻找也没找出吃的东西。三人互相望望,从各自身上看到经济来源:天气已渐渐变暖,外衣显得多余。陈独秀认为,可以拿外衣去当钱,换食物吃。
章士钊与苏曼殊听了,全力支持。
他们脱下外衣,一人穿着一套单衣。
谁去当衣服呢?三人商量后,最终一致认为,苏曼殊年龄最小,理应由他去当衣服。苏曼殊答应了。陈独秀和章士钊在屋里又看起书来,肚子虽然咕咕叫,可也不感觉到饿,因为有了希望啊。
两人等啊等,太阳偏西,到了黄昏,也不见苏曼殊回来。
月亮升起来,大地如水银匝地,仍不见苏曼殊回来。
陈独秀认为,苏曼殊当了衣服,一定买了很多好吃的,带起来很费事,所以回来得晚。章士钊摇着头,他认为,苏曼殊很有可能是为了购得很好吃的食物,到处寻找去了,才迟迟不回。
两人越讨论,肚子越饿,越盼望苏曼殊早点回来。
半夜时分,外面响起咚咚的敲门声。
陈独秀听了,忙跑过去开了门,看见苏曼殊站在门外,手里拿着一本书,一脸兴奋,却气喘吁吁。原来,苏曼殊当了衣服,拿了钱,经过一个书摊时看见一本自己一直想要看的书,马上拿起书看了起来,一直到晚上,摊主要收摊,他急了,大叫一声:“这本书我买了。”于是,放下钱拿起书就走。
章士钊急了,问他,剩余的钱呢?苏曼殊摇着头说,钱全部给了摊主。而且,他还担心钱不够,怕摊主不卖,扔下钱就跑,一路逃回来的。他得意地对陈独秀与章士钊显摆说:“这本书我遍地寻不着,今天在市上翻着了。”
苏曼殊进屋,依然坐下看书,十分痴迷。陈独秀与章士钊也走过去,一边蹲一个,伸着脑袋看起来。渐渐地,两人也进入书中,忘记饥饿。
那一晚,三人租住的屋子里,灯光亮了一夜。第二天,朋友送来钱,三个人才从书中醒来,发现已经饿得头昏眼花、浑身发软。
关于名人的读书故事:鲁迅——叫小偷无法下手
“我哪里有什么天才,我不过把别人聊天、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工作罢了。”——这是伟大的革命文学家鲁迅常说的一句话。
鲁迅从小勤学,他曾在私塾的课桌上刻过一个在早”字,以勉励自己珍借光阴。
长大工作以后,鲁迅仍时时不忘节约时间。就拿吃饭为例,他是喜欢吃鱼的,可为了少在剔吐鱼骨上花时间,就少吃鱼。鲁迅有句名言:“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留学日本,在“老虎尾巴”居住的那些年月,他象战士匍匐在战壕里一样,常常通宵伏案工作。游手好闲的人来找他,他会不容气地问:“唉,你又来了,没有别的事好做吗?”
鲁迅读书非常专心,许广平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晚上,一个小偷馏进了鲁迅的家。做贼心虚,他想等鲁迅入睡之后再行窃,哪知鲁迅写啊、写啊,手中的笔一直不停地挥动。过了好久,鲁迅累了,伸伸腰,点支烟,抽上几口后,又开始埋头写。就这样,灯光总是亮着,小偷一直下不得手。眼看时间过去很久了,鲁迅还是不熄灯入睡,小偷熬不过鲁迅,只好乘鲁迅专心写作之机,悄悄地将厨房里的一件小东西拿走了事。
长期的劳累,鲁迅身体变得清瘦了,好友们劝他多体息,注意身体。鲁迅笑着说:“面向桌子提笔写文章,是我工作的时候,靠在椅子里看书,就是我休息的时候,若是连这一切都停止了,那在我是做不到的。”为了维护身体,鲁迅也吃鱼肝油,戒酒,这些都是为了赢得更多的战斗时间。
有人做过统计,在鲁迅工作战斗的三十年中,他总共为我们留下一千多万字的著作,平均每年三十三万,写作从不间断。除此之外,鲁迅还做了大量教育工作、研究工作、社会工作。鲁迅逝世后,人们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存有大量的小纸条,纸条颜色不一,上面都是他从各种书籍上选抄下来的对写作有用的文字资料。从这些纸条上,我们好象看到了鲁迅“废寝辍食,锐意穷搜”的身影。
鲁迅正如自己所说,他的一生是“小跑步”度过的。他以他勤奋刻苦的劳动,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今天,我们纪念他,学习他,不要忘记他这样一段意义深远的话: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相关文章:
名人爱读书故事精选01-06
名人爱读书故事12-05
爱读书的名人故事11-15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04-26
爱读书的名人故事大全12-14
介绍名人爱读书故事11-16
哪些名人爱读书的故事11-21
介绍名人爱读书的故事11-21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赏析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