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名人故事

时间:2024-10-10 10:26:25 维泽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中国的名人故事(精选10篇)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精深的智慧,远大的抱负,无比坚强的毅力。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后世的人们作出了表率,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有着精深的智慧,远大的抱负,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下面是小编整理分享的中国的名人故事,希望对你们有帮助。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中国的名人故事 1

  梅兰芳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他的交流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国京剧艺术跻入了世界戏剧之林。梅兰芳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并称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

  1.不计前嫌

  在戏曲界,长期以来流行着一个不成文的规习,即“一日为师,毕生为尊”。很多声誉卓着的优秀演员,出名成家乃至老迈年高之后,每当提起自己的恩师,无不毕恭毕敬感念良深。尽管自己地位显赫,享誉遐迩,尽管恩师当年责打过自己,苛待过自己,乃至用刻薄的话语挖苦和贬斥过自己,他们也都不计前嫌。这方面梅兰芳就是最好的楷模。

  1902年刚满8岁的梅兰芳,经人介绍拜见一位姓朱的京剧前辈,想投其门下从师学戏。朱先生看他目光有些灰暗,缺乏光泽,便有点失望,但碍于介绍人的金面又不好推卸,于是勉强收了下来。第二天,朱先生作了几个眼神示范动作让梅兰芳跟着学,但看他呆板迟钝,毫无灵气,便断定这一对“死鱼眼”不可救药。接着又以昆曲开蒙戏《思凡》教其演唱,前两句并不繁难,朱先生教了十几遍,梅兰芬唱得依然是荒腔走调,极不入耳。最后,朱先生把他臭骂了一顿让其回家,并断言“祖师爷没有赏给你饭碗,你没缘分吃这口饭”。

  回家以后,梅兰芳又拜在一位姓乔的先生门下继续学戏。在乔师指导下他勤学苦练,发奋图进,每天对着坛子喊嗓子,望着飞鸽练眼神儿,看着古画学身段儿,面向墙壁念口白,通过一番苦练,终于练成绝艺,誉满京都。

  一天,那位姓朱的老师也来看他的戏,看毕大吃一惊,愧悔交集地来到后台向他道歉。梅兰芳当即跪倒在地上说:“师傅,您可千万不能这么说,要不是当初您骂我一顿,说不定我还没有今天哩!”接着问清楚朱先生的住址,第二天便拿着礼品登门看望。往后多少年来一直去问业求教,并在生活上、经济上给朱先生多方照应和孝敬,直到这位老先生去世为止。

  2.成名之谜

  梅兰芳8岁学戏,10岁登台,14岁便成名。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独创梅派风格。他还多次出国访问演出,为中国京剧走向世界做出积极贡献。那么,梅兰芳是怎样成名的呢?

  这要从吉林富商牛子厚说起。牛子厚酷爱京剧,对京剧这个行当很有研究,欢乐宴饮时,常请戏班子演戏助兴。

  1901年,牛子厚为母亲祝寿,特地请来北京的“四喜班”献演。牛子厚与戏班子文武老生叶春善交谈,打算出资办“科班”,由叶春善在北京招徒组班,在北京、吉林两地轮番演戏。叶春善十分赞成,回京后就张罗组建戏班子,并从牛子厚三个儿子喜贵、连贵、成贵名字中各取一字,把戏班子合名为“喜连成”班。

  叶春善演技高超,为人正派,他精心培育弟子,使得“喜连成”戏班很快享誉京华。少年梅兰芳也在戏班子学戏,他那时叫梅喜群。他祖父梅巧玲是著名的“同光十三绝”之一,梅兰芳自小受到艺术熏陶,幼年时便具有表演天赋。梅兰芳来到名角济济的“喜连成”班,虚心请教,刻苦练功,深得叶春善喜爱。

  1908年,叶春善率“喜连成”班到吉林演出,牛子厚注意到旦角梅兰芳功底深厚,气宇轩昂,便向叶春善询问梅兰芳的.来历。得知他艺人世家出身,带艺入班,牛子厚嘱咐叶春善要多加培养,帮他早日走红。

  叶春善有意安排14岁的梅兰芳饰演《白蛇传》中的青蛇,并取得极大成功。牛子厚认为梅喜群这个艺名不够豁亮,为之改名“梅兰芳”并大作宣传工作,令“梅兰芳”这个名字一炮打响,在戏迷中广为传扬。“喜连成”班在由吉林返回北京途中,梅兰芳受到热烈欢迎,人们争相一睹当红名旦的风采。回到北京时,梅兰芳已成为红极一时的京剧名角儿。

  中国的名人故事 2

  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先生十二岁就有了功名,少年时便名冠一时,很受当地人们的尊重。

  有一天,镇上一位老绅士病故,丧主特派家人去请少年汤显祖先生写祭文。可偏偏另一个村子里有位老农做寿,其子女也来请他去写寿联。显祖一想,按理说,死者为大;可按情论,死者停灵多日,一篇祭文只要在出殡前写毕就可,而做寿却只能在当天宴宾客时使用,何况眼下寿星家生活艰难,拿不出什么润笔费,我小小年纪,不可势利。就回答那家丧主,他迟一天到,肯定误不了事的。说完,汤显祖先生先去了寿星家把寿联写完,这才连夜往镇上赶。

  再说镇上那家,因为家产富有,来吊唁的亲朋众多。其中一位远亲狂生,自恃有些文才,听说要等个什么汤显祖先生来写祭文,不由冷笑道:“一篇祭文,区区小事,拿什么架子。”他吩咐仆人笔墨伺候,铺开宣纸,洋洋洒洒,直写到次日天明。

  正自鸣得意呢,汤显祖先生来了。狂生没料到这么小的子女也敢舞文弄墨,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当地好事的就怂恿汤显祖先生也写一篇。汤一看狂生的'文章,都是些陈词滥调,矫揉造作,全无真意,心中很不以为然。也是年轻气盛,便不客气,只见他略一思索,拿起笔来,几乎是一气呵成,惊得众人一片叫好!那狂生见了,自知技不如人,只好甘拜下风。

  狂生拿起自己熬了一夜心血写成的东西,请汤显祖先生评点。满以为汤多少会夸赞几句,也多少挽回些面子。哪知道汤显祖先生只是在结尾空白处写了一句曲词:“他去也,怎把心儿放。”狂生起先以为汤显祖先生是补充去世人心态的,好在他不算太笨,细一琢磨,才悟出原来人家写的是一字谜,这一字就是对他文章的评价,那脸刷地就红了,心想,幸亏没求人家说出来……

  中国的名人故事 3

  被誉为中国版“都教授”的谈峥,不仅是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师,也是个“花痴”,他几乎认得复旦校园里的每一种花。他将屋顶花园命名“习勤圃”,引用了“陶侃运砖”的典故。东晋名将陶侃在无战事时,每日早晚搬运百砖,以磨炼意志,被后人视为“习勤”的典范。

  对于谈峥来说,种花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习勤”。在这个算上狭小过道也就十多平方米的房顶露台上,摆着七八十种花草。更别提他常常搬运几十斤的花盆上楼,“因为这里有个小阳台,有时候上面花开了,我要把它搬下来,放在这里就可以时时看到,开完花又把它搬上去。几十斤的`花盆搬上搬下,跟陶侃把砖搬来搬去差不多了。”

  谈峥喜欢花,曾撰文写道:“对于种花,我是一个唯美主义者——我只爱那些为了开花而开花的花。”谈峥也会给自己的研究生送花种。在他看来,种花培养人的耐心,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英国诗人奥登说过一句有意思的话:培养诗人有两种最好的方法,一是给他一块田让他种,还有就是给他一屋子书让他读”。

  中国的名人故事 4

  莽撞少年,心高志大却处处碰壁

  1967年12月28日,陈安之生于中国福建省。14岁那年,望子成龙的父母通过姑姑把他送到美国加利弗尼亚州圣地亚哥市留学。美国电视台很流行名人访谈节目,屏幕上名人们近乎天方夜谭的创业传奇,总是让陈安之热血沸腾。16岁那年,陈安之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他要在生活中实现“从底层创造奇迹”的梦想。

  这年暑假,陈安之拿着报纸上的招聘广告找了一份餐厅服务生的工作。一次,为客人端茶时,陈安之不小心将杯中的茶溅到了一位客人的衣服上。恼怒的经理叫嚷着:如果再出错就炒你鱿鱼!干了一个月的陈安之一气之下“炒了经理的鱿鱼”。

  从餐厅辞职后,陈安之一头钻进名人传记的书堆中埋头苦读,希望能从中找到成功的秘诀。

  在美国开电脑公司的姑姑为了鼓励陈安之,便聘请他去自己的公司做推销员。这一天,陈安之接待了他进公司以来的第一位顾客,他向顾客推荐公司的电脑和售后服务,顾客很满意,决定购买电脑。来到软件柜台边时,顾客拿起一张软件问陈安之:“这个软件有哪些主要功能?使用起来方不方便?要不你给我演示演示?”陈安之一听,蒙了,在做这份工作前他对电脑一窍不通,软件更是碰都没碰过。陈安之尴尬地对顾客说:“对不起,我也不懂。要不等我请教技术人员后再告诉你?”顾客用一种让陈安之无地自容的眼神看着他:“这都不懂你还做什么推销员?我很怀疑你们公司的品质。”第一笔生意就这样泡汤了。为此,陈安之恶补了电脑知识,可是顾客仍然能问出许多他回答不了的问题。如此反复几次,电脑推销员的工作陈安之也干不下去了。

  姑姑没有责怪陈安之,鼓励他转行做会计,负责核算工资。姑姑公司的规模不大,就几十个员工,会计的工作并不算难。然而,一次在造工资册的时候,陈安之错加了一个零,致使工资一下子多发出了十倍!无奈,姑姑只好又安排陈安之去做没有技术含量的送货员。可是,多数时间沉浸在书堆中的陈安之是一个“路盲”,送货时经常搞错路线,甚至张冠李戴。最后,姑姑不得不“大义灭亲”,炒了他的鱿鱼。

  无论是在加利弗尼亚州读中学还是大学,半工半读的陈安之都不是优秀的学生,但他却被老师同学誉为“最优秀的疯子”,因为他是有名的“成功狂”!大学时,大家都背着书包去上课,陈安之却提着公文包,穿着衬衫打着领带去卖菜刀。同学和老师问他:你包里装着什么东西?陈安之拿出好几把闪着寒光的菜刀往前一伸,吓得别人直往后退,他却一本正经地说:“我在打工,我很快就要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菜刀推销员了。”陈安之的举动,让老师和同学们哭笑不得。

  陈安之屡战屡败,但他始终不放弃。到21岁时陈安之已经打了18份工,也失败了18次,他雄心勃勃为自己设立了40个目标,但是一个也没有实现。

  乾坤扭转,与安东尼·罗宾激情相遇

  一天,已经穷得快揭不开锅的陈安之去向一个欠了他100美元的朋友要债,结果发现朋友负债累累,比他还穷,根本还不上他的钱。两个难兄难弟站在破烂不堪的房间里一筹莫展。这时,一本名叫《激发心灵潜力》的书进入他的眼帘。书的作者是安东尼·罗宾。

  安东尼·罗宾写这本书时才23岁,他曾经一贫如洗,然而24岁时却成为百万富翁,27岁时成为世界超级潜能激励大师,演说一场的最低报酬达4万美元!陈安之诧异:怎么可能有人在一年之内获得这么大的成功呢?事也凑巧,朋友刚好有一张当天下午安东尼·罗宾演讲的入场券,见陈安之感兴趣,便说:“Steve(陈安之的英文名、

  演讲现场,身高两米的安东尼·罗宾神采飞扬、魅力四射。到个人提问时间了,陈安之那张东方人的面孔引起了安东尼·罗宾的注意,特意给了他提问的机会。陈安之把自己几年来屡战屡败的“悲惨”经历说了出来,请安东尼·罗宾指点迷津。安东尼·罗宾笑了,大声告诉他同时也是告诉在场的所有人:第一,过去不等于未来,过去失败了并不代表你下一次不能成功。所以,你要立刻把你过去的历史抛得一干二净,今天就是新的开始。第二,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所以你现在只是还没有成功而已,但你并没有失败。第三,所有的成功都是采取大量行动的结果,一般人害怕行动,害怕万一失败了被朋友笑话,而你要成功,就必须克服这些障碍。

  醍醐灌顶,茅塞顿开!陈安之激动地跑上台与安东尼·罗宾握手。安东尼·罗宾成了陈安之心中的巨人,他被安东尼·罗宾的魅力与热情所折服。安东尼·罗宾的鼓励让陈安之恢复了自信。更重要的是,安东尼·罗宾教会了他怎样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成败得失。

  在演讲的最后,安东尼·罗宾说:“世界上赚钱的行业很多,但是没有哪一个行业可以比得上帮助别人成功和帮助别人改变命运更加有价值、更有意义。”这一句话改变了陈安之的命运。大三那年,陈安之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毫不犹豫地从大学退学,转而研究成功学、潜能开发、目标设定、时间管理、人际关系、领导力。“以最短的时间帮助最多的人成功”成了陈安之新的奋斗目标。

  1988年夏天,陈安之参加了安东尼·罗宾公司的讲师招聘会。面试当天,安东尼·罗宾公司负责招聘的总经理并没有打算录取陈安之。“目中无人”的陈安之对坐椅上的总经理说:“我已经决定来你们公司上班了,你一定要录取我,我一定要成为你们公司的讲师。”陈安之的狂妄让总经理瞪大了眼睛:“那你明天再来,明天再说吧。”陈安之咄咄逼人:“我离你的公司很近,可以天天到公司烦你,直到你录取我为止!为了减少你的麻烦,你还是现在就录取我吧!”总经理笑了,说:“你这个人很有趣,我已经说了,你明天再来。”见对方仍没有录取自己的意思。陈安之就问:“这次面试,谁是第一名?”“就是刚好从旁边走过去的那位,那个人很年轻,今年22岁。”陈安之马上反驳:“我今年才21岁!”话刚说完,总经理站起来大声说:“Steve陈,恭喜你,你被录取了。”

  后来,陈安之问总经理:“我除了有强烈的进取心,什么优势也没有,你为什么还要录取我?”总经理说:“最重要的是,你成功的企图心超越其他84位,所以我录取你,并相信你一定会成功。”陈安之由此认识到,成功的第一个秘诀就是要下定决心。当一个人决定一定要的时候,他的潜能才会被激发出来。

  要学就学最好的,要做就做第一名

  虽然如愿进入了安东尼·罗宾公司,但陈安之很清楚自己的劣势,他要从零开始,他知道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为了尽快进入角色,陈安之开始了疯狂训练。

  每天开车上下班的路上,陈安之一边开车一边“喋喋不休”地大声演讲,以致和他擦身而过的司机都好奇地向他张望。等红灯的时候,他则更疯狂地对着镜子全神贯注地高声演说,绿灯亮了也浑然不觉,后面的车只好用此起彼伏的汽笛声惊醒他。晚上回到家后,他便站在镜子前练习演说,一练就是三四个小时。

  在所有的学习中,“走火”训练让陈安之刻骨铭心。那是在夏威夷,训练场上一块17米长的地面上铺着烧得旺旺的木炭,炭火上方铺着一块被火烤得很烫的铁板,参加考验的六百多人全部脱掉鞋袜,每个人都必须赤着脚从铁板上走过去,否则就是失败。

  烈火、铁板、赤脚……陈安之联想到了烤肉架上的肉,心里充满了恐惧。见陈安之迟迟不动,已经通过考验的一群美国女学员嘲笑他:“中国男人真没用!”这句话让陈安之热血上涌,“豁出去了!”他冲入火阵中,快速跑了过去。陈安之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跑过去没有被烫伤,但是这次体验让陈安之认识到:很多事情看起来几乎不可能成功,其实是我们没有下定“豁出去”的决心而已。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近乎疯狂的`超常规训练,陈安之终于能自信地面对几千名听众口若悬河了。

  转眼两年过去了,24岁的陈安之在安东尼·罗宾的公司里一天比一天成熟,疯狂的训练让他出类拔萃,为公司挣的钱也越来越多。但是,无论怎样,他都只是安东尼·罗宾公司最好的讲师,他不甘心在公司里排名第二,要做就做第一!1991年,陈安之从安东尼·罗宾公司辞职,准备开创自己的事业。陈安之与朋友合伙成立了“陈安之国际训练机构”,他把公司授权给合伙人管理,他则专门负责演讲。不料,公司经营得红红火火时,合伙人却卷着近百万美元的巨款逃得无影无踪。

  陈安之不得不又从零开始。他租不起写字楼,只好租了一间大客厅,员工的吃、住、办公都在客厅里。有一次电视台来访问他,记者惊呆了,无法相信名气正旺的陈安之的公司居然在一个破烂房间的客厅里!老师安东尼.罗宾看了这次采访,特意打电话给他,说:“Steve,从你身上我看到了从前的我。你一定会成功的!”

  1992年,25岁的陈安之举办了一场三千多人的超级大演说,他用了24种推广方法使演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轰动了美国。接下来的演讲一场接一场,这一年,他赚了100万美元。陈安之的事业如日中天。他在亚洲各国每小时的演讲报酬高达一万美元,而在香港半岛酒店开设超级总裁班课程时,三天的课程每位听课的总裁交纳的费用高达18万元人民币,而且听者依然趋之若骛。

  除了年平均200场的成功励志学演讲,陈安之还给康柏、强生、三九等世界知名企业作营销顾问,为这些企业出谋划策。借助陈安之的知名度和极富创意的策划,一些企业一年之内增收几亿美元!陈安之还邀请潜能专家安东尼·罗宾、人脉专家哈维·麦凯、行销专家赖兹等世界顶级大师一起到世界各地演讲。有这些世界瞩目的“高手”助阵,陈安之这个华人世界的励志专家愈发光彩夺目,声名远扬。

  成败在于决心,付出才会杰出

  在陈安之的成功法则中,“绝不裸奔”一直是激励着他自己和团队不断超越的法宝。为树立榜样,他亲自设立了如果达不到目标,就到人最多最热闹的公共场合裸奔的残酷规定。

  曾有人好奇地问陈安之:“为什么每次达成目标之前要承诺?”陈安之回答:“因为承诺可以使自己勇于承担责任,可以让自己断绝后路,可以使自己全力以赴。一个人之所以不够成功,是因为行动力不够好;行动力不够好,是因为痛苦不够多。如果每个人在接受任务时都能够承诺:‘如果我不能完成任务,我就裸奔!那世上还有什么做不到的?!”“裸奔”是一种痛苦,更是一种激励,要成功,你必须得有“绝不裸奔”的决心!不要为自己的失信找理由,不要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言必信,行必果。

  27岁那年,陈安之成了亿万富翁。同时,他也通过自己的理论使更多的人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和亿万富翁。到20xx年,陈安之已经成为了继戴尔·卡耐基、拿破仑·希尔、安东尼·罗宾之后的又一位成功学大师,华人成功学第一人,被人们尊称为“信心和潜能的激发大师”。陈安之时常提醒学员,不是听他的课、看他的书就会成功,而是要把书中、课上学到的观念拿去实践,坐而论之后起而行,人生才会有所改变。因为,付出才会杰出。

  陈安之一边奔走于世界各地演说,一边抓紧每分每秒的时间来加强学习。他疯狂地看书,平均每年要看400~600本书,在候机时看、在飞机上看、在睡前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坚持着。陈安之说:“我的学生来自各行各业,我必须对各种行业都有所了解,因为我永远不知道我的学员会问我什么样的问题。”

  陈安之先后拜访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等超过100位以上的世界各行各业的第一名。陈安之从这些“世界第一”的身上学习、吸收和运用了他们多年来积累、提炼出来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促成了陈安之的巨大成功,陈安之又把这些经验传播出去,使更多的人获得成功。

  20xx年陈安之首次到中国大陆作演讲,他魅力四射的演讲才华和震撼人心的精辟论述以及别具一格的华语亲和力,让全场笑声不断、掌声不绝。他在中国大陆的首张VCD《超速行销》未上市就被订购20万套。现在,陈安之最大的使命,是用最短的时间帮助最多的中国人成功,让每一个中国人可以学会成功学,可以过幸福、美满的生活,使中国在21世纪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用爱心,用感恩的心为他的祖国贡献毕生的智慧和精力!

  中国的名人故事 5

  张立鹏,单从个头和肌肉上看,他是一个让人感觉有些危险的小伙子。一米八的个子,肩宽、胳膊粗的,如果不是脸上那一点儿稚气,他会显得有些粗鲁。但要说起张立鹏的职业,可能他给人如此的印象就不足为奇了。张立鹏,今年24岁,是一名格斗士,打mma(mixed martial arts)的,中文叫做“无限制综合格斗”,即把两个人放进八角铁笼子里,除了眼睛、下身、后脑、脊柱,其他地方怎么打,打到什么程度,没太多限制。原则上,只要被攻击的器官没有丧失功能,比赛就可以继续下去。

  (一)

  照理说,入了这行就不该怕什么了,也不能怕,这是职业道德。但有两样东西,张立鹏一提就打怵:一个是蛇;一个是脱水,为了减重。

  怕蛇是留在他身上最后的一点孩子气,至于脱水,怕也没用,要在这行呆下去,这是免不了的。

  一缸盐水,又咸又烫,躺进去前,脚刚沾到水时,“头发都竖起来了”。张立鹏不是第一次经历了,他熟悉那感觉,努力不去想,但身体却有它自己的记忆和反应,那种害怕是生理性的。

  一分钟后汗就下来了,两分钟后手开始麻,三分钟后心跳加快,仿佛要从嘴里跳出来似的。15分钟出水时,身上八至十斤的水分就这么脱掉了。有一次,他刚出水就倒了,“砰”的一下子磕在地上,不省人事。

  这行里人人都这么干,辛苦归辛苦,但能占一点儿小便宜。比如你80公斤,又有这个量级的体能,赛前紧急脱水,降到70公斤,你就会在70公斤级的比赛里占点上风。

  可这样极其伤肾,对心脏也不好。但比起早年,情况已经算不错了。那时张立鹏身价不高,打的都是小比赛,一年十几场,不到两个月就要脱次水。现在,三四个月脱一次就行了。

  (二)

  今年5月,张立鹏头上的一道口子刚长好,缝了十针。不过,在他身上这都算是小伤。两个月前的一场比赛中,对手把张立鹏按在地上,手肘朝他脸上砸去,只一下额头就开了口子,血流下来,脸上地上都是。可按规矩,只要血没有流到眼睛里,视力不受影响,裁判就不会叫停。

  幸运的是,这口子给张立鹏赢来了一张合同。那可是一张来自ufc的合同,只签给晋级赛冠军,在中量级上,全中国拿到资格的就张立鹏一个人。

  这行里没有人不知道ufc(ultimate fighting championship),即“终极格斗冠军赛”。这是世界上最顶级、规模最大的职业综合格斗赛,首办于美国丹佛,至今有20年了。

  今年3月,在澳门举行的《终极斗士》总决赛的赛场上,当裁判把张立鹏的手举起来的日堠,这个大块头一下子跪到了地上,脑子是空的,目卧目却一直流。要知道为了这一天,张立鹏想了很多年。

  (三)

  17岁接触格斗,在这行里长大成人。为了适应这个职业,张立鹏早就培养了良好的心态和职业道德。比如不怕伤,不认输,不看过去,不想将来,看到血会兴奋,并试着喜欢上把人脸打开花的感觉。

  要干下去,这套逻辑是必须要学会的。和开放式的擂台不同,八角笼子里,两个人更像困兽,外面人进不去,里面人出不来,灯光打进笼子里,四面黑下去,8000名观众疯了二样的呐喊,那完全是一场两个人的生死决斗。

  在这个笼子里,张立鹏双手都断过,他的右手手背上至今还鼓着一个包。有一次,张立鹏被一个美国选手勒住颈部,大动脉完全切死——这是比赛允许的规范动作——“来不及拍地认输,直接晕过去”。对方仍然没有松手,最后是裁判终止了比赛。

  其实早些年,身上、手上沾了别人的血,张立鹏会不习惯,可现在干久了也就无所谓了。敌人是假想的`,可那种仇恨是真的。问他生气时想些什么?张立鹏说:“想把他打死。”

  (四)

  这样的狠话,张立鹏平常不说。长期的封闭训练让他跟周围的一切有点儿距离。24岁了,这行里,他的年龄已经有点儿尴尬,他的教练就是从这个年龄上退下来的。因此,张立鹏已经开始存钱了。

  他的老家在内蒙古农村,父母种地,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日子并不好过。平常鼻子断了、手折了,接骨缝针也要自己花钱。伤是自己一个人的,但钱就不一样了,赢了,收入的20%要交给俱乐部,这是规矩,剩余的钱老板会代为打理。吃的部分自己负责,住的地方也{艮简单,老板给租了一处旧小区的房子,两人一间,广告、投资都由老板去谈。

  家里在张立鹏的资助下有了改观,新装了房子,他还给母亲添了一万元钱的金银首饰。母亲有些心疼:“你的钱都是血汗钱。”母亲对这行的全部了解来自电视转播,儿子脱水、缝针的时刻她并不在场。

  但对张立鹏来说,痛苦本来就是很私人的事情,那些时刻他更愿意一个人度过。他甚至设想过,如果有一天结了婚;有了孩子,要不要把这些时刻让孩子看到,那对他来说或许是件很恐怖的事情。

  (五)

  说起入行,张立鹏也是生活所迫。当时他的学习成绩平平,家境又不好,读书的路子走不通,家里又帮不上,懵懵懂懂就入了行、学了散打。

  当时,指导张立鹏的瑞典教练法纳姆·米尔扎常跟他说,要用脑子,打比赛要用,人生上更要用。因为,他曾亲眼见过那些最好的选手,因为吸毒、打人、酗酒,钱几年就败光了,身体也坏下去。所以,教练经常指指脑子,告诉张立鹏“这里很重要”。

  张立鹏试着这么做,跟ufc联系,关心奖金的事情,学英文、交朋友,朋友都是外行的。与这些入交谈时,张立鹏往往只是看着。格斗上的事儿,拿出来聊天似乎不合适,别人间他,他就答一句,其他日堠就e吆看着,默不作声。他从来不抢话,抢也抢不过,只有买单上,他—抢就抢成了。

  (六)

  老板姜华说,张立鹏是个“好小伙儿”。

  在他看来,好小伙儿要专注、不服输、不爱钱,再懂一点儿说话交谈的技巧,场面上带的出手就行。

  “张立鹏不需要管钱的问题”,因为合同和钱的事一直是老板一手安排。每个选手都是这样,一开始家里掏钱,训练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赚钱打比赛了。等赚到钱后,就抽一部分给俱乐部,用于完善俱乐部的建设,或是培养俱乐部的小学员。

  直到现在,张立鹏也不知道自己在澳门的那场比赛赢得的那笔奖金到底是六位数还是十位数,只知道那大概很多。

  不过张立鹏说,他就是个实在人,场下实在,场上的招数也实在,不管怎样都会尽力打比赛,因为他信因果。

  中国的名人故事 6

  王羲之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喜欢鹅——哪里有好鹅,不管路途多远,他都要跑去欣赏;有时甚至不惜重金将其买下。

  山阴(今浙江绍兴)城外一座道观里的住持老道明白后,有意养了一群可爱的白鹅,每一天赶着白鹅在王羲之与友人郊游处放养。皇天不负有心人,有一天王羲之最终“偶然”碰见了这群白鹅。一见之下,王羲之就迈不动腿了,赶紧叫人询问这群鹅是谁家的。

  老道见了王羲之深深作揖:“贫道有礼了,请到观里坐坐。”

  王羲之心里想的`仅有鹅,于是单刀直入:“这群鹅能不能卖给我?”

  老道故作推辞,吊足了王羲之的胃口后才说:“久闻右军大人的书法是为一绝,贫道想将鹅换您的字,如何”

  王羲之听了,欣然同意:“行,写什么?”

  “贫道为玄门上清派,宗门有《黄庭经》一卷,恳请您替敝观书写此卷,以便留诸后世。”

  于是,王羲之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世上就多了一卷小楷经典。

  王羲之的《黄庭经》也由此有了另一个名称——《换鹅帖》。

  中国的名人故事 7

  民族英雄郑成功四抗父母不肯投降的趣事广为人知。他的父亲郑芝龙是一个卖国求荣的大汉奸,南明之时,朝廷兵权操纵在他手里,清廷以闽粤总督的官职为诱饵,他就心有所动。一天他把儿子郑成功找来,讲了自己的心思。当时才二十三岁的郑成功不仅文武双全,而且有一颗爱国忠心,他对父亲的叛变行为十分震惊,他耐心地劝说父亲;清廷一向,背信弃义,我们如今地处福建有险可守,抗清地利人和,中兴大明并非毫无希望;即使失败,有史可法为榜样,也要名垂青史。但郑芝龙迷恋清廷的高官厚禄,执意投降。郑成功当夜逃走,决心抗清到底。他在给父亲的信中说: "从来父教子以忠,未闻父教子以贰。"

  郑芝龙投降清廷了,然而家财没有保住,妻子田川氏(郑成功生母)被清兵奸污,自缢身死。郑芝龙有此国恨家仇而不思图报,反而为了保全性命,在清廷的指使、配合下三次写信劝儿子投降,都遭到严辞拒绝。

  第三次劝降时,郑芝龙派郑成功最喜欢的弟弟郑渡,陪伺清廷的钦差大臣去劝降。这一次清廷出价更高,不但封公,而且答应将福州、泉州、漳州、兴化四府的土地拨给郑成功管辖,郑渡到厦门,一见哥哥就痛哭不已,恳求哥哥为了全家人的性命忍辱投降。郑成功思念骨肉,心如刀绞,更觉得倘若投降清廷,就对不起天地良心,会成为民族罪人。于是他坚定地说; "我要的.不是个人的富贵,一家的平安,而是大:明的天下,故国的山河。父亲卖国求荣,致使隆武帝被俘遇害,几十万军民流血牺牲,至今万人唾骂!"他还劝弟弟到杭州祭扫岳墓,当岳飞而不当秦桧。后来,郑成功进军台湾,赶跑荷兰侵略者,使台湾回归祖国。

  中国的名人故事 8

  天朝最优雅的大叔

  吴秀波和葛优一样,不太能坐飞机,到哪儿基本都坐火车,原因一样,因为胆小。

  从北京至上海,坐慢车刚好可以在车上睡一觉,精神抖擞地投入上海的工作。前段时间应该是吴秀波这几年最忙碌的一个宣传期了,同时有一部电影和电视正在上映,电视是史诗巨剧《赵氏孤儿案》,央视黄金档播着,本就引人注目,但要说到势头,到底不如和万千宅男女神汤唯合作的爱情大片《北京遇上西雅图》。

  对于第一次当电影男主角的吴秀波来说,上映4天票房7000万是个不错的成绩单,虽然他一直在游移地表示着自己的经验不足和不确定,但片子的口碑摆在那里,大V们纷纷站出来表态,在电影票房井喷的今天,没有理由不看好这部清新非常的“小鸡电影”(Chick Flick,指好莱坞特产的浪漫爱情片,中国内地前两部票房口碑俱佳的典型小鸡电影是《非常完美》和《失恋33天》)。按美国人的.观点,这些专门拍给少女和白领女性看的浪漫爱情片,说的是一个到西雅图给大款生儿子的小三与失落大叔之间的爱情故事,除了漂亮时髦的包装以及接地气的剧情台词爱情观,当然最大的两张王牌还是这对各有号召力的俊男靓女。

  如果说汤唯能吸引从来不上电影院的男人,那么女性观众的吸引工作则基本上由吴秀波来完成。有“天朝最优雅的大叔”之称的吴秀波,这些年深深扎根在电视剧场,积攒了巨大人气,2001年开始,一部一部电视剧演下来,不但演红了自己,更让喜欢他的女性遍布老中青三代,职业从菜市场大妈到高端白领。我的一个艺术家女友一听他名字就做晕倒状,口中喃喃自语:喔,我的波波……

  吴秀波有坚定的“波蜜”支持,她们默默守候,深情守望。而吴秀波本人的态度也格外让人欣喜,他欢喜而羞涩地保持着谦卑的谢意,在微博上对他的粉丝们写道:“看见雨中的你们,万分感动!心手俱抖!感恩缘分让我们在这路上同行,纵然有一天步履蹒跚,心中依旧阳光普照,我愿和你们一路走下去!”

  中国的名人故事 9

  京城最落魄的歌手

  吴秀波山根位有一颗痣,相书上说这主年轻时有败相,不过,像他这样要到42岁才红的帅哥男星,中国倒也数不出几个。

  他1968年生人,出身外交官家庭,16岁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四年后和傅彪、张秋芳、王志飞一起进入铁路文工团,常年坐着空荡荡的车厢下各段演出。火热的八十年代,部级文工团70块钱一个月的工资显然不能满足他那年轻的心,80年代他曾疯狂在各大夜总会里走穴,见识过离奇古怪的世情,比如拿枪比着老板的头之类;同行的也多是将来的大腕,满文军、黄格选、黄觉都是相识于微时的朋友。

  走穴来钱快,一个月可以挣好几千块。因为经常迟到早退,他最终只好主动从铁路文工团辞职。离开部级单位的吴秀波开始闯荡社会,除了唱歌厅,他雄心不已开始做生意,开饭馆、开美容院、开酒吧,有的`赚有的亏,钱来得快也去得快。快30岁的时候生意失败了,他只好重回歌厅唱歌,发现面前都是十七八岁的年轻孩子,而当年和他一起唱歌的人都混出了头,“都在电视里呢”。他发愤自资出唱片,自费去宣传,电视台还不想搭理他,失落可想而知,“我是我们这一代人里最后一批脱离贫困线的人”。

  生意不顺,歌手无门,当年的发小、著名女影星刘蓓“看我实在太穷”,伸手帮了他一把,于是请他当经纪人,实际上等于是拎包助理。吴秀波虽然不够精明,但好在有那些年在生意场摸爬滚打的经验,这助理当得很称职。刘蓓和她当时的老公、影视投资人张建关系不稳,经常吵架,吴秀波就居中调停,成天成天地聊,最终两个人还是离了婚。但张建觉得对不住吴秀波,决定砸钱拍《立案侦查》捧他,找了无数明星与他配戏,结果后来没播。戏没播不要紧,但却引他上了拍戏的道,这位中戏出来的帅哥终于回到了老本行,从一开始演戏直哆嗦,到后来的出神入化,全靠的是泡在电视剧剧场的硬功夫。一演十年,终于,2010年那部著名的谍战剧《黎明之前》让他一炮而红,成了电视剧剧场的大明星;两年之后他更因为和著名的中国媳妇海清搭档《心术》而大热,活生生靠着一部又一部电视剧把自己演成了一个大腕。

  中国的名人故事 10

  世上最幸福的人

  李安四十岁之后才有戏导,吴秀波四十岁以后才真正大红。成名晚的男人有个好处,特别不飘,特别知道自己的位置,也特别知道人世的艰辛,对于为什么来这里,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人,他都有清醒的认识。

  “为什么做演员,原因很简单,就是能挣钱,你要告诉我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能挣钱,还要像这样有趣的,我立马不做演员了。”至于女粉丝迷他,他更明白那全是电视剧的功劳,“因为电视剧的绝大部分观众是女性”。他有过任性飞扬的时候,也有过郁闷胡闹的人生,但他的愤青生涯随着经济的日益好转而慢慢转淡,这两年信了佛,脾气愈发好,说话慢慢悠悠,感恩谢谢不离口。对于在浮燥娱乐圈中自己的深刻改变,典型的吴秀波式的回答是:“感激你的感受,因为拥有了更清楚的人生态度之后,好像身体里开始有了另外一个自我,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我交流,所以以前的很多疑惑、愤怒或者空虚都被化解掉了。”这种书面语言念出来,你都想念佛。

  在某种意义上,吴秀波是一个好运气的男人。他无心插柳,柳却成荫,毫无心机,却能屡遇贵人;别人要灌肠排毒,他干脆17岁时被误诊是肠癌,割掉40厘米的结肠,这下毒素无处藏身,反而让他因祸得福,有了一张永远不老的脸;30岁之前,被女朋友甩了,也因祸得福,娶到了贤惠的太太,爽爽利利给他生了两个儿子,太太是圈外人,他以前管老婆叫“姐”,现在又管儿子叫“哥”;他感情丰富,却因为绝高的情商而使一切风平浪静,从前与海清传绯闻,现在又被拍到与汤唯一起后海密会,一一被他否认,没有一个真正落下口实,他世界打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爱人知己风清月朗,但“纵使瞒天过海的幸运,心也过刀山”。事无不可对人言,坦荡大方,不掩不瞒,真个心事如风的'境界。

  生活中唯一要努力的事也许是减肥了,要“瘦”要非常“瘦”,从前做生意时的170斤的大胖子永远不要再回来。“歌厅老炮”早已不复在,偶尔只在洗澡的时候唱唱歌,生活是完美得不能再完美了。遥想当年,也曾帅成一道闪电,迷煞台球室少女;也曾嘶哑狂吼,点歌五百块一首;也曾穷成一个孤城浪子,独守空房。但此时此际,已经割了结肠、断了妄想、鼻中一颗美男痣、45岁的大叔静心合掌,感恩惜福,“二十岁的时候我希望拥有获取一切的能力,现在的我希望自己能有放下一切的能力。”

  文艺女青年痴迷于他的文艺,心心念念他的爱情定义:“爱上一个人不是因为你有房有车,而是那天下午的阳光很好,你穿了件白衬衫。”但真实生活里的吴秀波也许仅仅是一个能把生活结结实实按住的男人。在三月的一个下午,一个中国式成功男人坐在上海回北京的高铁上,一个人对着一台iphone喃喃自语,回答着那边报纸编辑传过来的差不多的问题。

  看着窗外一闪而过的风景,吴秀波对自己说:“此刻,我感到自己特别幸福。”

【中国的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中国名人故事(精选)05-14

中国励志名人故事06-15

中国名人故事12-13

名人受教育的故事中国名人故事04-14

中国的历史名人故事05-13

中国名人故事(荐)06-09

[经典]中国名人勤学的故事07-10

中国名人励志故事01-20

中国名人故事简短03-11

中国现代名人故事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