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梁启超名人故事(通用10个)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梁启超名人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梁启超名人故事 1
属于清末改革派的梁启超,提倡一夫一妻制。这个观点,在当时就是改革派。但是梁启超自己却偷偷纳了丫环当妾,并为他生了6个子女,他不公开妾的身份,让孩们管自己的亲生母亲叫娘,给正房的叫妈。不及如此,梁在日本还想再拿个小妾,被正房拒绝了。这就是当时主张一夫一妻制的改革派吗?他们对女人是如此的尊重?这点,足以说明中国知识分子的.自私性和他们的革命弱点。
可是,梁启超却在另一个问题上,显得确是大无畏的英雄气概。1926年。西医刚传入中国不久,弱不禁风。梁启超不幸被当时一群《大马虎》的医护人员,割错了肾。梁启超,他却为了不影响西医在中国的推广和发展,自己默默地做了这次医疗事故的牺牲品。他否认了这次医疗事故。他是个高级的知识分子,深深懂滴,即使医生个人的过失,但是一旦张扬出来,整个西医就会被传统的观念所打到。他是革新派,他很自然的选择了力挺西医,到死都没有给别人计较这次医疗事故。
今天,我们倍受西医的好处,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传播西医和推广西医的先辈们。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祖国的中医,中西有效的结合才是我们的目的。
梁启超名人故事 2
1899年底,26岁的梁启超受康有为指派,去檀香山开展保皇会的一些工作。檀香山属于东西方交汇之地,要跟洋人沟通交流,没有翻译不行,翻译水平低了也不行。梁启超不懂英文,这就成了开展工作的一个很大障碍。何蕙珍小姐,就是此时与梁启超结识的,成为梁生命中一个“发乎情而止乎礼”的红粉佳人。
何蕙珍是华侨商人的子女,芳龄二十,精通英文,口语尤佳,那些本地男子都比不上她。而且何小姐有学问有见识,喜欢畅谈国事,多有见地,其16岁就为学校教师,巾帼不让须眉。那天晚上,何蕙珍父亲宴请梁启超,请他演讲,何蕙珍翻译。席间作陪的除了当地华商外,还有几十名当地西人名流,大家都仰慕梁启超之才,以能亲耳听到他的演说为荣幸。梁启超本来心存顾虑,唯恐译者词不达意,谁知何蕙珍出色地完成了翻译。第二天整个檀香山的`报纸,都刊登了梁启超的演说内容,一时间声名鹊起,大大增加了他的影响力。
那天晚上,何蕙珍粗头乱服犹如村姑,梁启超根本没有将她打上眼。等到何蕙珍出场口译时,其目光炯炯,大放异彩,让梁启超惊为天人。梁启超演说完毕,何蕙珍跟他握手,含情脉脉地说道:“我万分敬爱梁先生,可惜仅仅是爱而已。今生也许不能在一起,但愿来生能够跟先生相厮守。希望先生送我照片,了却我的心愿。”一个女子初次跟梁启超见面,就说出这样让人脸红心跳的话来,这不摆明了是求爱吗?梁启超何等聪明之人,岂能不知?可惜他的表现却大煞风景,唯唯诺诺,一副不知所措的模样,到最后居然落荒而逃。
那时在檀香山,华人因为入乡随俗,早已经接受了西人恋爱自由的观念,因此何蕙珍这样的表白,根本不值一提。其实梁启超对何蕙珍也是心有所属,特别是知道何蕙珍在报纸上用英文与污*他的造谣者论战时,更是非常感动,当即送去了照片,何蕙珍回赠了他两把扇子。
后来何蕙珍又托人前来提亲,表明愿与梁启超长相厮守的心愿,可惜梁启超以自己流亡之身,随时有生命危险,怕拖累别人又拒绝了,其后见面时更以兄妹相称,算是断了何蕙珍的念想,也给自己的檀岛之恋画上了句号。这可苦了何蕙珍,其他的男子都不能让她动心,她早就发誓此生非梁启超不嫁,从此抱定独身主义,终了一生。
梁启超名人故事 3
童年的梁启超聪明过人,才思敏捷,祖父梁延十分喜欢他。梁启超五岁时开始读《四书》、《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2岁考中首榜第一名秀才,被乡人称为“神童”。当地群众流传不少“神童”梁启超的故事。
“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
一天,梁启超爬上竹梯玩耍。祖父怕他有危险,望着梁启超急叫:“快下来,快下来!会跌死你的……”梁启超看见祖父急成那样子,竟又往上再攀一级,还冲口念出两句:“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祖父不由开心大笑,感到乖孙非比寻常。
“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梁启超十岁那年,跟父亲入城,夜里住在秀才李兆镜家。李家正厅对面有个杏花园,梁启超第二天早晨起来便走到杏花园玩耍,但见朵朵带露杏花争妍斗艳,十分可爱,便摘了几朵。突然听到脚步声由远而近,原来是父亲与李秀才来了。梁启超急忙将杏花藏于袖里,但仍被父亲看见了。父亲不好意思在朋友面前责怪儿子,便以对对联的形式来处罚他。父亲吟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梁启超仰头凝思,瞥见对面厅檐挂着的“挡煞”大镜,即念出下联:“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李兆镜拍掌叫绝,于是道:“让老夫也来考一考贤侄,‘推车出小陌’,怎样?”梁启超立刻对上:“策马入长安。”“好,好!”李兆镜连声赞好。在欢悦的气氛中,父亲饶了梁启超的过错。
“饮茶龙上水,写字狗耙田”
一天,梁启超家里来了一位客人,当时正在厅里与父亲谈着什么。梁启超从外面玩得满头大汗走进来,从茶几上提起茶壶斟了一大碗凉开水正想喝,却被客人叫住了。“启超,你过来。”客人说,“我知道你认识很多字,我来考考你。”客人见茶几上铺着一张大纸,提笔便狂草了一个“龙”字:“你读给我听。”梁启超看了一眼,摇摇头。客人哈哈大笑。梁启超没理他,一口气喝了摆在茶几上的那碗凉开水。客人看了又哈哈大笑,道:“饮茶龙上水。”梁启超用右衫袖抹一下嘴角,说:“写字狗耙田。”梁启超的讥讽让父亲尴尬,正要惩罚他,客人说:“令公子对答公整,才思敏捷,实在令人惊异。”
“我欲问苍天,苍天长默默”
梁启超的故乡新会茶坑村有座小山,叫坭子山,山上有座塔,叫坭子塔,又叫凌云塔。梁启超的老家就在坭子塔山下,童年的.梁启超时常和小朋友爬上凌云塔望风景。一天,梁启超写了一首诗给祖父看。诗是这样的:“朝登凌云塔,引领望四极,暮登凌云塔,天地渐昏黑。日月有晦明,四时寒暑易。为何多变幻?此理无人识。我欲问苍天,苍天长默默。我欲问孔子,孔子难解释。搔首独徘徊,此时终难得。”这就是梁启超11岁时写的《登塔》诗。
梁启超名人故事 4
五四运动之后,梁启超不再过问政事,在家潜心钻研学术,著书立说。他经常把自己关在书房里,通宵达旦地写作,生活没有规律,再加上烟酒过度,身体健康渐渐恶化,最后发展到小便带血。他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只要小便时闭着眼睛不看,便什么事都没有了,我觉得殊无理会之必要。梁启超当时并不知道,小便带血,其实就是尿毒症的症状!
1926年初,随着病情日益加重,梁启超不得不入院治疗。在此之前,有人劝他服用中药,也有人建议他出国治疗,但他坚持选择了北京协和医院,这是当时国内最好的西医医院。梁启超做此选择,还有另一层深意,他毕生笃信西方科学,并极力向国人推广西医,此时正好身体力行,给国人做榜样,当然首选西医。
梁启超对协和医院充满信心,住院时依然乐观豁达,他给家人写信说:我要你们知道,我快活顽皮的样子,昨晚医生检查身体说,五十岁以上的人体质如此结实,在中国是几乎看不见第二位的。医生诊断,他的右肾病变,需做切除手术。手术进行得很顺利,但是出院之后,梁启超依然尿血,病情丝毫未见好转,反而有加重的趋势。
回院复查,结果把所有人都惊呆了,手术竟然出现重大失误,医生错把他健康的`肾切除了,只留下了一个病变的肾!这是一起重大医疗事故,对于病人而言,后果可想而知,可是事已至此,神仙也无力挽回。
命运往往就是如此诡异,梁启超恐怕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毕生推崇的西医,最终却害了他,悲愤之情不难想象。对于医生极不负责任的行为,梁启超的家人无比愤怒,准备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消息传出,当时的各大报刊纷纷撰文谴责协和医院,梁启超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导师,他的不幸遭遇,牵动着许多中国人的心,尤其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大多数人本来就对西医心存疑忌。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就在国人对协和医院口诛笔伐之时,作为受害者的梁启超,竟反过来为医院说话。梁启超发现事态正在扩大,赶紧在某报副刊发表文章《我的病与协和医院》,文中详细讲述了手术经过,并极力为协和医院辩解:出院之后,直到今日,我还是继续吃协和的药,病虽然没有清楚,但是比未受手术之前,的确好了许多……用意很明显,劝大家不要再追究此事。
大师的宽容,令国人悚然动容。既然当事人都站出来表示既往不咎,别人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在梁启超的努力下,事态渐渐平息。但仍有人感到不解,梁启超遭此变故,自己不追究也就算了,为何还要劝别人不要议论,难道他与医院达成了什么秘密协议?没有人知道真相,此事在当时成了一个谜。
人们只猜中了一半,梁启超心里确实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当时的旧中国民智未开,大多数普通百姓不懂科学为何物,仍然愚昧守旧,盲目排斥西医。梁启超身为公众人物,一言一行都受到举国关注,此时他如果站出来揭露事故真相,维权当不是什么难事。可是如此一来,对于初入中国的西医,有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这也将是民族的灾难。在大义面前,他毅然放弃了个人利益,用心良苦。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因病情恶化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的意愿,墓碑上没有留下关于他生平的任何文字。他像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为民族自强自立,不惜燃烧自己。薪尽火传,大师的高风亮节,永远光照后人。
梁启超名人故事 5
1925年,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推荐陈寅恪担任清华大学国学院导师。陈寅恪刚留学回国,他才三十岁挂零。而当时,清华大学国学院里有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三人任导师,他们是学富五车、闻名遐迩的国学大师。清华大学校长曹祥云对聘请陈寅恪当导师心存重重疑虑。考虑再三,他便去梁启超府上,问梁启超:“陈寅恪是不是博士,有没有重要著作?”梁启超答复:“陈先生既不是博士,也没有什么著作。”
曹祥云听后摇头说:“陈寅恪既非博士,也没有著作,怎能在清华园与汝等大师同任导师呢?”梁启超顿时爽朗地笑了笑,诚恳地说:“可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啊!他小时候在南京就读私塾,学得很好。在其父亲的指导下,他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览经、史、哲典籍。后来,他先后就读过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等政治学校。他掌握了英、法、日、德等十几种外语,还具备阅读蒙、藏、满、西夏多种语文的能力,他在梵文和巴利文方面特精。他国学基础扎实深厚,国史精熟,又对西方文化进行了大量吸取,中西文化结合,故他对很多问题有十分独到的见解。另外,我们怎能以博士头衔来论学问呢?我梁某人没有博士头衔,不也照样当导师吗?至于著作,我梁某人可谓著作等身了吧?但在我看来,我所有的著作,还没有陈先生写的寥寥几百字有价值呢!”
曹祥云听后,点头同意,破格聘请陈寅恪进清华国学研究院当导师。陈寅恪与王国维等三人平起平坐,并肩前进,成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之一。
梁启超名人故事 6
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评选揭晓,81人当选,其中人文组的28人中,有兄弟两人梁思成、梁思永同列榜上。四十五年后的199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中,他们的一位弟弟梁思礼又名列其中,当选院士。一门三院士,极尽荣耀,这在中国科学史上绝无仅有,即便是放之于世界,也是屈指可数。对不熟悉科学史的人来说,三人也许多少有点陌生,但他们的父亲却是谁也都知道的,这便是鼎鼎大名的梁启超梁任公。
梁启超育有子女十四,成人者九,除此三子(二子梁思成、三子梁思永、八子梁思礼)因列名院士而暴得大名外,其余六子也各有成就,在各自的领域内成就非凡。
梁家满门俊秀,自然与梁启超的言传身教息息相关,梁启超曾在给儿女们的信里这样说:“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也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谁都知道,从戊戌变法到后来办报写文章,再到出任民国司法总长,以至后来领导护国运动、讲学清华,梁启超都马不停蹄,即便是后来退隐政坛,也被各个大学请去讲座,公务繁忙,自不必说。
我们不禁要问,梁启超哪有时间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还是九个孩子,更重要的是,这九个子女个个成才。
不能否认,九个孩子的成才与家庭环境有莫大关系,但父亲的耳提面命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读新出的《宝贝,你们好吗?———梁启超爱的教育,给孩子们的400余封家书》(山西人民出版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父亲的谆谆教导涉及孩子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这些家书前后持续十五年,少则每年几封,多则几十封,有的只有寥寥十几字,仅为报平安或交代家事,有的则长达几千字,或纵论时事,或畅谈家事,又或与子女谈心聊天。家书的写作时间有的是深夜两三点钟,有的则是清晨起床后,只要稍有时间,梁启超总会跟孩子们“唠叨”上几句。无一例外地,每一封信里,都透露着父亲浓浓的爱意,其情之真、其爱之切,几十年后读来,尤能被其强大的磁力一击命中,并被深深吸引。
在孩子们的学问上,梁启超既是严格的.导师,又是慈爱的父亲。有一段时间,思成对自己所学甚感困惑,怀疑美国的死板仿古教学方法会使自己变成纯粹的画匠,梁启超知道后,写信劝慰道:“你觉得自己天才不能副你的理想,又觉得这几年专做呆板工夫,生怕会变成画匠。你有这种感觉,便是你的学问在这时期内将发生进步的特征,我听见倒喜欢极了。孟子说:”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凡学校所教与所学总不外规矩方面的事,若巧则要离了学校方能发见。规矩不过求巧的一种工具,然而终不能不以此为教,以此为学者,正以能巧之人,习熟规矩后,乃愈益其巧耳。(不能巧者,依着规矩可以无大过。)“”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燉‘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在慢火燉的时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实有诸己。“”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怎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懦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那里是那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作为父亲,梁启超虽然希望孩子们个个成才,却又不希望看到孩子们因忙于学习而致使身体有损,在给长女思顺的信里,梁启超一再告诫最宝贝的女儿,“功课迫则不妨减少,多停数日亦无伤。要之,吾儿万不可病,汝再病则吾之焦灼不可状矣。”多年后,对远在美国的思成,梁启超也多次提请他注意身体,“你们现在就要有这种彻底觉悟,把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十二分注意锻炼、修养,预备着将来广受孟子所谓‘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者,我对于思成身子常常放心不下,就是为此。”只有真正疼爱孩子的父亲,才会在孩子的健康与学习之间,毫不迟疑的选择前者,哪怕是孩子们舍弃学习也在所不惜,这才是真正的父爱、大爱。
梁思成后来曾说,父亲的治学方法对他和思永的影响特别大。回忆父亲,梁思礼也说,“父亲伟大的人格、博大坦诚的心胸、趣味主义和乐观精神,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他一生写给他的孩子们的信有几百封。这是我们兄弟姐妹的一笔巨大财富,也是社会的一笔巨大财富。”
梁启超名人故事 7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一句多么精炼、著名,富有深奥道理的话呀!“勿以善小而不为”是指:不要以为这件好事小就不去做;“勿以恶小而为之”则是指不要以为这件坏事小而去做。虽然这只是区区几个字的格言,它却蕴藏着深刻的'含义。它告诉我们该如何做人,它带领我们走向社会,与社会的人去交往。这不,我这儿就有关于“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么一个故事。
那时候,有一个聪明的小男孩叫梁启超,他从小读《论语》、《大学》等经典著作,并且还会对对子,因此大家很喜欢他。梁启超的妈妈对梁启超要求十分严格。有一次,梁启超因为一点小事当妈妈的面撒了谎,妈妈狠狠地批评了梁启超,但梁启超却认为妈妈是小题大做。妈妈便告诉他:“你今天犯个小错,明天将会铸成大错呀!”梁启超听了,受益匪浅,从此再也不撒谎了。
是啊,如果当初梁启超不听从妈妈的教诲,一错再错,如今哪能成为一位众所周知的名人?虽然,这个故事并非涉及到“勿以善小而不为”,但是却与“勿以恶小而为之”含义一样的重要。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让我们和这区区几个字的格言相伴一生吧!
梁启超名人故事 8
搓麻将是梁启超的一大嗜好,据说,他每天都要玩上八圈,以作消遣,哪怕是外出旅行,无论车上船上,都不能影响方城之好。这位梁任公先生,可是著名的国学大师哟,无论教育界还是学术界,都因“深慕先生言论丰采”(竹楼主人《近代名人轶闻》),纷纷邀请他前往演讲。梁启超虽然答应下来,却从来不作准备,照样沉迷于牌桌上,“红中”、“白板”,玩得兴高采烈。有时候,倒是同桌的牌友替他着急:嗨,我说梁先生哪,人家恭恭敬敬、正儿八经地来请您,您是不是也准备准备呀?梁启超却嘿嘿一笑,说:“急啥?我正利用这玩牌的时间打腹稿呢。”或许,他果然是一边打麻将,一边作准备,可是一心终究不能二用,结果是,牌场上总是输多赢少,甚至“每赌必负”。不过,梁先生赌兴不减,照样乐此不疲。也有人劝他歇歇手,梁启超却振振有词地说:“麻将足以启迪我的智慧,我的手一摸到牌,就思如泉涌,比整天枯坐着苦思冥想,效果好得多呢。我屡屡试验都是这样,因此,已经养成牌桌上思考的习惯了。”劝说者只能苦笑着摇摇头:咳,由他去吧!
梁氏著述甚富,同为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虽然陈独秀对梁文有点不屑,称之为“浮光掠影”,可是梁氏在“五四”时期的影响亦不可小觑。有一次,适逢清代著名思想家戴震二百周年诞辰,梁启超先给《晨报》送去一篇论文,然后与陈独秀一起乘车参加纪念大会,在车上,他向陈独秀诉苦说:“我已经三天三夜没有睡觉了!”陈独秀心中暗笑:你这个家伙才思敏捷,绝不会受困于一篇简单的论文,还不是没日没夜地“筑方城”?活该!
梁启超前往北京大学演讲,深得北大师生敬仰,不但座无虚席,连窗台上也挤满了听众。有一天演讲完毕,他忽然对台下的.学生们说:“诸位都是大学生,对于算术应当也有一定研究。今天我出一道题,请你们替我作出答案:三加四等于多少?”学生们一听,个个瞠目结舌:梁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是当今屈指可数的一流学者,怎会出这么一道连初小学生也知道的简单题目来考我们呢?唔,这里面一定有玄机、有奥妙,一定不是等于七。于是,满场鸦雀无声,谁也不敢贸然回答。过了好一阵,才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三加上四,除了等于七以外,实在想不出还有其他什么答案,只不知是否符合先生的意旨呢?”梁启超微微一笑说:“不错,果然是七。这道题目难么?一点也不难,我知道诸位人人都能回答。然而,正是因为太容易,出乎寻常的容易,大家都不敢回答,所以你们的见解,都太差劲了!你们济济一堂的同学,却只有一人站起来回答。像这位同学,我认为他平时研究学问,既有勇气,又有判断力,诸位都比不上他。关键在于,等于七就是等于七,有什么不敢回答的?”一番话,说得学生们都深为懊丧,却又不得不佩服:梁先生的话,果然大有道理,我们为什么要用复杂的思维,来对待一个简单的问题呢?
梁启超名人故事 9
梁启超一生致力于中国社会的改造,为了民族强盛和国家繁荣,竭力呐喊,四处奔走,付出了几乎全部的心血。然而他的政治主张却又因时而异,不断变化,前后矛盾,以致难以令人信服。在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随康有为亦步亦趋,无论办报或教学,都注意并且用力阐述康有为的改良思想和变法理论。他以公羊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为依据,鼓吹变法,讲求维新,宣传西方科学文化,充分显露了年轻爱国志士的朝气和锐气。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一度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进行一次“破坏”:“历观近世各国之兴,未有不先以破坏时代者。此一定之阶级,无可逃避者也。有所顾恋,有所爱惜,终不能成。”但是这种居于改良和革命之间的摇摆,在梁启超的身上并没有持续多久,他仍然和康有为一道,鼓吹改良,主张“斥后保皇”。
当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展开之后,梁启超又改变旧说,转而提倡实行“开明专制”,试图与“革命”理论相对抗。使梁启超难堪的是,正当他还在口干舌焦地鼓吹开明专制,反对实行宪制的时候,清廷却正式宣布要“预备仿行宪政”了。以后,梁启超又高唱宪政,在立宪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武昌起义的爆发,统治中国近270年的清皇朝已经行将就木,眼看革命派就要取得政权,共和之制势在必行,梁启超再一次改变了以前的政治主张,提出了“虚君共和”的口号。直到民国之后,这种多变的特征,在梁启超的政治生涯中依然时有反映,从拥袁到反袁,从护国到拥段。一变再变,终于技穷。
民国七年(1918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梁启超与蒋百里、张君劢等人前往欧洲。经过一年多的实地考察,使他了解到了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许多严重社会问题。他所崇仰的西方社会,他所宣扬的'西方文明,原来也充满了弊端和罪恶。梁启超认识到:“自从机器发明、工业革命以还,生计组织起一大变动,从新生出个富族阶级来。科学愈昌,工厂愈多,社会偏枯亦愈甚。富者益富,贫者益贫,物价一日一日腾贵,生活一日一日困难。”“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他由此认为西洋文明已经破产,拯救世界还要依靠东方“固有文明”,主张极力发扬传统文化。梁启超从一个旧世界的批判者,成为一个旧传统的提倡者,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和失望,以及对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忌恨与反对,而且也有力地说明,在近代中国,找不到出路的改良主义者,在时代浪潮的冲击和对社会现实的迷惘中,只能回转身来向中国传统文化复归,甚至把倒退看做是出路。
梁启超名人故事 10
梁启超主张赋税的征收必须以便民为原则,实行轻税、平税政策,而反对与民争利的“固民所急而税”的传统观点。指出“西人于民生日用必要之物,必豁免其税以便民。中国则乘民之急而重征之,如盐政之类是也。亦有西人良法美意,为便民而起,而中国视为助帑之计,行之而骚扰滋甚者,如今之邮政之类是也。”他提出应仿效英国实行平税政策,便民利民而后求富强。这是一种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财政税收放在其基础之上的`观点,对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梁启超认为公债也是一种赋税,所不同的是“租税直接以赋之于现在,而公债则间接及赋之于将来”,“不过将吾辈今日应负之义务,而析一部分以遗诸子孙云尔”。但他承认公债对经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租税尽其力于一时,公债将纤其力于多次”,因此他认为公债虽然增加了后代的负担,但也有利于后代。
【梁启超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梁启超集对联01-26
梁启超经典励志名言07-01
梁启超的名言警句02-10
名人资料名人故事02-16
名人的故事07-06
名人的故事07-09
(经典)名人故事07-17
经典名人故事05-13
名人故事12-13
名人故事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