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名人故事
成语中名人故事1
成语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与文化价值,所以掌握好汉语成语也成为外国学习者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要点和难点,下面是成语中的名人故事有哪些,欢迎参考阅读!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1:贪小失大
战国中后期,燕昭王即位之后,励精图治,希望振兴国家。他曾筑黄金台广招天下贤才,以增强国家的实力。赵人乐毅原本在魏国当官,由于不被统治者信任而离开魏国,投奔到燕国来,向燕王纵论兵法,深得燕王赏识,被拜为亚卿。乐毅忠肝义胆,为燕国尽职尽责,竭尽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燕国实力越来越强,而它的仇敌齐国却越来越不景气。因此,燕王就委任乐毅为大将,联合秦、韩、魏、赵四国的军,一起进攻齐国。
齐王获悉这一消息后,急忙调兵遣将,任命触子为先锋官,在济水一带迎战。触子见联军雄赳赳、气昂昂,为了避其锋芒,挫其锐气,坚守壁垒不战。他认为,联军虽然人多势众,但是五国之间都有嫌隙,时间长了肯定要出现摩擦。更何况,五国联军远道而来,粮食等物资都要从很远的国内长途运输,长此以往,拖也能把联军拖死。因此,虽然天天有联军的兵士们前去骂阵,但齐军就是听而不闻,乐毅这边也没有相应的应付之策。
正在乐毅一筹莫展的时候,糊涂的齐王却帮了联军的大忙。他见触子只守不攻,觉得有损齐国威风,于是命他赶紧出兵。触子没有办法,只得被迫抗敌,结果被打得大败而逃,不知所终。幸亏还有齐将达子引领残军且战且退,一路上又被乐毅的伏兵截杀,从济水狂奔几百里,一直退到齐都临淄以西的一个叫做秦周的地方才停下来,准备死守临淄城。
齐军战败后,很是憋屈,士气不振。达子是个老实人,心里着急,他想犒劳士卒以振奋士气,可是又没有钱,于是就去求齐王,希望他能发放城内国库的金币犒赏三军。齐王本来对达子的败退就很恼火,一听还要他库房里的金币,更是火气不打一处来,他拍案大骂道:“达子你这个残兵败将,仗没有打好,还妄想要我的赏踢!你马上给我出去死战,否则提着你的项上人头来见我!”
听完齐王的这番话后,达子不由自主地仰天长叹,心想:昏君不知审时度势,必然没有好下场,齐国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他只能率领残部冲进敌阵,拼力搏杀,结果不幸战死沙场。达子一死,五国联军长驱直入,杀进临淄,抢走了齐国宗庙里的重器,还闯进齐王藏金的美唐(地名),将其洗劫一空。就这样,齐王因贪图少许金币而使得国家蒙受巨大损失,结果自己也只好逃离齐国避难。
上述情景史料记载:“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于美唐甚多。此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这便是成语“贪小失大”的由来。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2:周公吐哺
周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因其领地在周,所以史称周公或周公旦。他贤能多才,周武王时参加了伐纣灭商的战争,功勋卓着。
周初,周公受封于鲁,但他只让长子伯禽赴封地,自己则留在镐京,与召公一起辅佐周武王。伯禽临行时,周公告诫他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对于天下来说我的地位也算很高了。可是我常常洗头时几次握着湿淋淋的头发跑出来,吃饭时几次把嘴里的食物吐出来,就为了出来迎接来访的客人,就是这样还害怕让天下人寒心。希望你到了鲁国,要勤于政事,爱民如子。”
周武王病重时,周公非常焦急,因当时周刚刚建国,天下未定,百业待举,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周公来到祖庙,向先王祷告保佑武王身体康复,自己情愿代死。后来,周武王病危,当时太子诵才十三岁,他对周公说:“我担心诵(即周成王)过于年幼,把这样大的一个国家交给他,他没有办法治理。我考虑再三,在众多兄弟里面,只有你最有才干,我就把诵、把周国全部托付给你吧。”武王死后,年幼的周成王继位,由周公摄政,代行国政。
当初,周公在辅佐周武王时,与武王关系也很融洽,而且睿智过人,才能出众,处理起政事来得心应手。为安定国家,他制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还制定了周礼,对祭祀、占卜、会盟、饮宴、朝贡、婚娶、殡葬时的仪式等都做出了详细具体的规定。
武王死后,周公摄行天子职务时,全心全意、大公无私,人们都纷纷称颂他,这就引起了一些王室贵族的猜忌。因此就传出流言蜚语,说周公企图篡夺王位,谣言传遍京城镐京,连周公的弟弟召公也产生了怀疑,留在殷都的“三监”更是怀疑,甚至产生了不满。
商封王之子武庚便乘机串通管叔、蔡叔,并联合东夷(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发动了饭乱。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周公引用商代历史,说明辅政大臣摄政是自古以来的传统,辅政大臣为保治殷朝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伊尹辅佐成汤,到甘盘辅佐武丁,莫不如此。
自己一定会效法伊尹、甘盘,效忠周室,竭诚辅助成王,这才消除了内部的误会,稳定了周王室。对外,周公毅然率军东征,经过三年苦战,终于杀死了叛乱的武庚和管叔鲜,俘虏并放逐了蔡叔度。
周公摄政七年,在周成王二十岁时,周公还政于他,自己仍尽心辅佐,并精心创立了周朝的礼乐典章制度。
后来,人们根据周公对伯禽“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言论,引申出“周公吐哺”这个成语。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3:柳暗花明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抒发了抗金爱国的情怀,一度得到孝宗的赏识,所以入朝当了军器少监。公元1166年,陆游由于力主抗金,受到朝廷里主和派的百般排挤,不断上书皇帝,诬陷他终日赏花吟诗,不务正业,皇帝偏听偏信,被免去隆兴(今南昌)通判的职务,被遣送回家乡山阴。
回家途中,陆游去看望临川(抚州)的老朋友李浩。此时,李浩刚接到受任靖江知府的职务。陆游一方面向他表示祝贺,同时又为自己不能有机会报效国家而感到万分难过。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陆游怀着满腔的愤怒,终于回到了山阴。陆游回到故乡山阴闲居三年,靠读书打发日子。
话说陆游家坐落在县西九里以外镜湖边上的三山,那里山清水秀,松竹成荫,屋前场后种着海棠、辛夷、杜鹃等奇花异草,是个风景美丽的地方。陆游非常喜爱这个地方。
公元1167年4月的一天,春光明媚,风和日丽,气候爽人。陆游独自一人拄着拐杖外出游览,沿着镜湖,踏上了去西山游览的道路。走着走着,山路渐渐盘曲起来。
大约走了一个多时辰,人烟越来越少。当他登上一个斜坡时,只见前面山重水复,无路可走了。陆游游兴正浓,不肯回去,便顺着山坡向前走了几十步,拐过山角,突然发现前面有一片空旷的谷地,一个几十户人家的村庄掩映在绿柳红花之中,就像传说里的桃花源一样。陆游高兴极了,进村去拜访村民,村民们也摆酒设宴盛情款待了这位来自山外的客人。
那地淳朴的民风使陆游十分感动,所以回到家后,便写了一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游山西村》,其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上述诗句既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象,又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寄予希望的心境。
成语中名人故事2
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的故事。楚庄王登基后,为了观察朝野的动态,也为了让别国对他放松警惕,当政三年,没有发布一项政令,每天不是出宫打猎游玩,就是在后宫里和妃子们喝酒取乐,并且不允许任何人劝谏,他通令全国:“有敢于劝谏者,以死罪论处!”朝野上下都为楚国的前途担忧。当时主管军政的右司马以他的机智,委婉的用猜谜方式劝谏了庄王:“臣在南方时,见到一只鸟,它落在南方的土岗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不鸣叫,沉默无声,这只鸟叫什么名啊?”楚庄王知道右司马是在暗示自己,就说:“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在观察民众的态度。这鸟虽然不飞,一飞必然冲天;虽然不鸣,一鸣必然惊人。你回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此后,楚庄王整顿朝纲,重振君威,没过多久把楚国治理得国富兵强。
成语中名人故事3
精忠报国
八百多年以前,河南省汤阴县岳家庄的一户农民家里,生了一个小男孩。他的父母想:给孩子起个什么名字好呢?恰在这时,一群大雁从天空飞过,父母高兴地说:好,就叫岳飞。愿吾儿像这群大雁,飞得又高又远。这名字就定下来了。
岳飞从小家境贫寒,食不果腹,但他受母亲的严教,性格倔强,为人刚直。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民不聊生,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一天,岳母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岳母听了儿子的回答,点点头。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记着这一誓言。
岳飞解开上衣,请母亲下针。岳母问:你怕痛吗?岳飞说: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岳母先在岳飞背上写上字,然后用绣花针一针一针地刺了起来。汗水大滴大滴地从岳飞的额头上滴落,但他紧咬着嘴唇,一声不吭。母亲心疼地问:孩子,疼吗?岳飞摇摇头,还是一声不吭。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也刻在了他的心里。
后来,岳飞以精忠报国为座右铭,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一名抗金名将。然而,不幸的是,这位立下了赫赫战功、肯为祖国献出一切的人&&岳飞,却被奸臣秦桧毒死在风波亭,年仅39岁。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青山是有情的,永远会记住那些忠心报国的人;白铁也是有意的,永远会刻下那些民族罪人的耻辱。在杭州的宝石山下,在那座面向西湖的岳庙里,岳飞的伟大和秦桧的渺小,就这样永远留在历史的记忆里,也将永远留在无数代人的心里。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位爱国将领,记住他那一首高吭激昂、荡气回肠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xiē)。抬望眼,仰天长啸(xiào),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jìng)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lǔ)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què)!
英雄已逝,精神长存!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同学们,让我们跟随着英雄的脚步,让爱国的旗帜,高高飘扬!
成语中名人故事4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成语是其中的瑰宝。我们决定对成语中名人故事进行研究,初步了解成语中蕴含的的古代名人故事和著名历史事件,培养学习成语的兴趣,加深对成语的了解。
二、研究方法
1、通过网络和书等,从搜集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2、列成表格。
3、通过调查和整理,从中发现什么,思考今后应当怎样做。
三、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胸有成竹《文与可可谷偃竹记》北宋文同宋代画家文同(字与可)擅画竹,诗人晃补之说:与可画竹,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做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
闻鸡起舞《晋书祖逖传》晋代祖逖、刘琨祖逖听到鸡叫,就起来练剑准备随时效国家。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不学无术《汉书霍光传》汉代刘费陵、刘询承、霍光班固评论霍光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比喻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四、结论
成语是一个分富多彩的世界,其中既有历史名人的故事,也有重要的历史事件,还记录着古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成语集中地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它是中国语言艺术的博物馆。
我们平时应该多积累成语,养成查字典的习惯,还要了解成语中所包含着的历史名人故事和历史事件,这样能让我们从中受到很多的利益。
成语中名人故事5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们身边,常常听到很多名人的名字。相信大家也看过不少成语故事书。上次我们刚写完了自己姓氏名人的研究报告。这次我们就要继续探索“"成语中的名人故事”。多些了解我我们身边“成语中的名人故事”吧!
二、调查方法。
1、网上浏览。
2、查阅有关报刊。
3、阅读有关书籍
三、资料整理。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们身边,常常听到很多名人的名字。相信大家也看过不少成语故事书。上次我们刚写完了自己姓氏名人的研究报告。这次我们就要继续探索“"成语中的名人故事”。多些了解我我们身边“成语中的名人故事”吧!
二、调查方法。
1、网上浏览。
2、查阅有关报刊。
3、阅读有关书籍
三、资料整理。
调查方法 涉及资料 获得信息
1、(上网) (成语名人)
四面楚歌、破釜沉舟——项羽 刮目相看——吕蒙
三顾茅庐、鞠躬尽瘁——诸葛亮 一鼓作气——曹刿
投笔从戎—— 班超 负荆请罪——廉颇
完璧归赵——蔺相如 凿壁借光—— 匡衡
指鹿为马—— 赵高 纸上谈兵——赵括
精忠报国—— 岳飞 闻鸡起舞——祖逖
入木三分——王羲之 卧薪尝胆——勾践
乐不思蜀——刘禅 图穷匕见——荆轲
胯下之辱——韩信 煮豆燃萁——曹植
一字千金——吕不韦
2、(上网) (成语故事
《不耻下问》 《悬梁刺股》
《囊萤映雪》 《一饭千金》
《凿壁偷光》
《望梅止渴》
3、(上网)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一饭千金》
韩信小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然而,挣钱的本事却一个也不会。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老奶奶为人家漂洗纱絮,人称“漂母”。她见韩信挨饿挺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一半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发誓要报答漂母之恩。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对漂母分食之恩始终没忘,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这就是“一饭千金”成语的来历。
四、结论。
1、《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2、《望梅止渴》此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曹操利用自己的智慧去引诱自己或他人。
成语中名人故事6
后起之秀
东晋时,王忱(chen)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才气,很受亲友的 推祟。他的舅父范宁,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对王忱也很器重,有著 名文士拜访,他总让王忱到场接待。 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张玄。舅舅要他 俩交谈交谈。张玄早就听说王忱志趣不凡,很想与他谈谈。他年龄比 王忱要大,自然希望王忱先给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着等候关于成语中的名人故事短篇关于成语中的名人故事短篇。不 料,王忱见张玄这等模样,看不上眼.也默默坐着,一言不发。张玄见 他这样,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对坐了一会,怏怏不乐地离去。 事后,范宁责备王忱说:“张玄是吴中的优秀人才,你为什么不 好好与他谈谈?’’ 王忱傲慢地回答说:“他要是真心想和我来往,完全可以来找我 谈谈嘛。” 范宁听了这话,倒反而称赞起外甥来了:“你这样风流俊逸,真 是后来的优秀人才。” ” 玉忱笑着回答说:“没有您这样的舅舅,哪来我这样的外甥?”
成语出处: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 范豫章谓王荆州,“卿风流逸望,真后来之秀。”
成语释义:“秀”,优秀的意思,表示后辈中的优秀者。这则成语也称 “后起之秀”。
成语中名人故事7
【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样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我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理解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势如破竹】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必须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一样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务必趁目前昊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我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此刻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 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如火如荼】
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他带领军队一向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十分震惊,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大家说,此刻退回去等于两关打了败仗,还会两头挨打;如果能打败晋国,就等于在诸候国中当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践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经拿定,当务之急是尽快征服晋国。思考再三,决定出奇制胜。
一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横竖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头的都是军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个大夫负责。每项一个方阵由一名将军率领。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由吴王自我掌握,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红简直就像深不可测;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刚刚显出亮色,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工地。
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象深不可测的大海。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样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必须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立刻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一夫当关】故事:《史记》载:公元前207年刘邦入咸阳,“守函谷关,项羽至,不得入。”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形势,由此可见。古代,还有几个与函谷关有联系的成语故事。
【围魏救赵】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出奇制胜】战国时期,齐国将领田单用火牛阵出击燕军,使燕军大败。这就是孙子兵法势篇中“凡战者,以奇胜。”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先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之后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就应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最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十分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十分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儿,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样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必须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立刻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马革裹尸】
东汉马援自南方还军,故人多迎劳他,号称有计谋的孟冀也向他祝贺。马援说:"你怎样也同一般人一样呢?方向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我想自请击之,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死在儿妇女婢中呢?"见《后汉书·马援传》。后以"马革裹尸"等指为国而战死沙场。清张贷《西湖梦寻·岳王坟》:"但恨和一成,国家日削,大丈夫不能以马革裹尸报君父,是为叹耳!”
战无不克:攻战没有不取胜的。形容强大无比,能够战胜一切。
成语中名人故事8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 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刘庄召到洛阳,做了一名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也跟着去了。当时,因家境并不富裕,班超便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挣钱养家。 但是,班超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这种乏味的抄写工作了。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 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后来,班超出使西域,终于立了功被封了侯。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作贡献。后来,他当上一名将领,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公元73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他以机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难,联络了西域的几十个国家,断了匈奴的右臂,使汉朝的社会经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也促进了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其间,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了各式各样的危机。他为当时的边境安全,东西方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成语中名人故事9
东汉末期,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司马徽说:“此地有‘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多方打听,得知“伏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住茅庐草棚,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
这时,谋士徐庶也向刘备推荐说:“诸葛亮是个奇才。”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帮助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带着礼物专程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好留下姓名,失望地回去。
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哪知诸葛亮又外出了,刘备他们又空走一趟。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就在这间茅庐中,诸葛亮和刘备共同探讨时局,分析形势,设计如何夺取政权统一天下的方略。刘备大为叹服,愿以诸葛亮为师,请他出山相助,重兴汉室。诸葛亮深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打动,答应了刘备的请求,离开隆中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成语“三顾茅庐”由此而来,比喻访贤求才,真心诚意地邀请别人。
此后,诸葛亮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帮助刘备东联孙吴,北伐曹魏,占据荆、益两州,北向中原,建立蜀汉政权,形成与东吴、曹魏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秉承刘备遗志,继续出兵伐魏。他在向后主刘禅上的一道奏表中写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流露出对刘备给予的知遇之恩念念不忘。——《出师表》
成语中名人故事10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非常辛苦。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x队已经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秃岭,没有人烟,方圆数十里都没有水源。将士们想尽了办法,始终都弄不到一滴水喝。头顶烈日,战士们一个个被晒得头昏眼花,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干舌燥,感觉喉咙里好像着了火,许多人的嘴唇都干裂得不成样子,鲜血直淌。每走几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体强壮的士兵,也渐渐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这样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曹操策马奔向旁边一个山岗,在山岗上极目远眺,想找个有水的地方。可是曹操失望地发现,龟裂的土地一望无际,干旱的地区大得很。再回头看看士兵,一个个东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难得再走多远了。
曹操是个聪明的人,曹操在心里盘算道:这一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这么耗下去,不但会贻误战机,还会有不少的人马要损失在这里,想个什么办法来鼓舞士气,激励大家走出干旱地带呢?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灵机一动,脑子里蹦出个好点子。曹操就在山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战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样,口里顿时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来,鼓足力气加紧向前赶去。就这样,曹操终于率领x队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曹操利用人们对梅子酸味的条件反射,成功地克服了干渴的困难。可见人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畏惧不前,应该时时用对成功的渴望来激励自己,就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战胜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
成语中名人故事11
成语中有许多名人的故事,有时,这些成语可以在阅读和习作起到很大的作用。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小组决定对成语中的名人故事进行研究,了解成语中蕴含的古代名人故事和著名历史事件。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他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就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名叫匡衡的人。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一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
成语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其中既有历史名人故事,也有重要的历史事件,还记录着古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成语集中地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它真是中国语言艺术的博物馆!
成语中名人故事12
关于成语中的名人故事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十分喜欢阅读成语故事,父母也赞成我阅读,还说成语里的名人故事有很多大道理,所以,我对成语中的名人故事作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 阅读书籍、报刊
2、 上网查阅资料
3、 询问亲人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获得信息的渠道:上网查阅,亲人口述,查阅书籍。
涉及的方面:有哪些成语故事,名人都有过那哪些成语故事,有哪些成语中有名人故事。
具体内容:1.完璧归赵,南辕北辙,闻鸡起舞,卧薪尝胆
2.刘备三次去请诸葛亮出山为他当军师。
3.入木三分——王羲之 乐不思蜀——刘禅
四、结论
1.我国的成语多不胜数,源远流长,许多名人的故事都随着时间的流逝都变成了成语。
2.这些成语中有些名人的故事,可以当作我们的反面教材和正面教材,正面教材可以使我们学到许多有益的知识,反面教材可以使我们吸取到教训,防止重蹈覆辙。
3.我国的成语是奇特的,这些成语都是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我们应该多看,多学。
成语中名人故事13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是南宋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抒发了抗金爱国的情怀,一度得到孝宗的赏识,所以入朝当了军器少监。公元1166年,陆游由于力主抗金,受到朝廷里主和派的百般排挤,不断上书皇帝,诬陷他终日赏花吟诗,不务正业,皇帝偏听偏信,被免去隆兴(今南昌)通判的职务,被遣送回家乡山阴。
回家途中,陆游去看望临川(抚州)的老朋友李浩。此时,李浩刚接到受任靖江知府的职务。陆游一方面向他表示祝贺,同时又为自己不能有机会报效国家而感到万分难过。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陆游怀满腔的愤怒,终于回到了山阴。陆游回到故乡山阴闲居三年,靠读书打发日子。
话说陆游家坐落在县西九里以外镜湖边上的三山,那里山清水秀,松竹成荫,屋前场后种海棠、辛夷、杜鹃等奇花异草,是个风景美丽的地方。陆游非常喜爱这个地方。
公元1167年4月的一天,春光明媚,风和日丽,气候爽人。陆游独自一人拄拐杖外出游览,沿镜湖,踏上了去西山游览的道路。走走,山路渐渐盘曲起来。
大约走了一个多时辰,人烟越来越少。当他登上一个斜坡时,只见前面山重水复,无路可走了。陆游游兴正浓,不肯回去,便顺山坡向前走了几十步,拐过山角,突然发现前面有一片空旷的谷地,一个几十户人家的村庄掩映在绿柳红花之中,就像传说里的桃花源一样。陆游高兴极了,进村去拜访村民,村民们也摆酒设宴盛情款待了这位来自山外的客人。
那地淳朴的民风使陆游十分感动,所以回到家后,便写了一首名的七言律诗《游山西村》,其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上述诗句既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象,又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寄予希望的心境。
成语中名人故事14
1.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日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形容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
2.韦编三绝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他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他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 用。
3.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二十四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我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日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4.牛角挂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5.凿壁借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主人,我想读遍你家所有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6.囊萤映雪
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7.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成语中名人故事15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1:望梅止渴
这个成语故事讲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这年夏天,曹操带领大军攻打张绣,在行军途中,他们迷失了方向,来到了一个没有水源的荒原。这天十分炎热,树叶被烤得卷了起来,带来的小喝完了,曹操马上想办法,他灵机一动,他说:“这条路我来过,记得就在前面不远处有一大片梅树林子,上面结了许多酸梅,又甜又酸,到了那里就可以吃到梅子解渴了”。听到这句话,将士们纷纷振作起精神来,都急匆匆朝前赶路,后来,将士们没有见到梅树林子,他们在一个有水的地方喝了个够,曹操利用心理作用,鼓动士气战胜困难,终于将队伍带出了荒原。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2:不胫而走
三国时,吴国孙策对有才之士十分妒忌,有一个叫盛孝章的有才之士,和也融是好朋友,孔融怕孙策把他杀了,就写信劝曹操招纳他,信中写道:“如果要有所作为,就先得求贤,而要得到贤人,就要尊重贤人。”他打了个经方:“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识贤者之有足乎?”意思是:珠玉本来是没有脚的,它之所以会落到人们的手中,就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何况贤人是有脚可以行走的呢?孔融还在信中强调:“只要尊重贤才,贤才就会跑来。”
这些名人小时候都是刻苦学习,认真读书,长大后有这么好的成就,我要向他们学习。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3: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他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就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4: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名叫匡衡的人。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一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
【成语中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作文08-08
关于成语中的名人故事08-08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资料08-08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大全01-06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15篇01-05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15篇)01-05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手抄报图片08-08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研究报告4篇01-17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研究报告(4篇)01-17
2017年成语中的名人故事大全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