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时间:2024-12-11 19:19:56 蔼媚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通用20个)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已经发生事。或者想象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古代名人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1

  隋朝有个读书人名叫李密,原是贵族出身,后来家境破落。但他喜欢读书,从不浪费能够用来读书的点滴时间。一次,李密骑着牛出外办事,就把一套《汉书》挂在牛角上,从中抽出一本,坐在牛背上一边赶路,一边读,十分专注。这一情形恰巧让大臣杨素看到,杨素问道:

  “你是哪儿的书生?”

  “我叫李密,辽东襄平人。”

  “你读的是什么么书?”

  “《汉书》中的《项羽本纪》。”

  杨素很亲切地跟李密详谈了一阵,觉得这个少年前途无量,便鼓励他:“你这么好学,将来一定会有成就的。”杨素回家后,把情况讲给儿子杨玄感听,杨玄感便和李密结交,成了好朋友。

  公元613年,杨玄感看到隋朝大势已去,便乘机起兵反隋,并请李密为他出谋划策,但杨玄感没有采纳李密的妙计,兵败身亡。后来李密投奔了瓦岗寨的`农民起义军,成为瓦岗军的首领。

  后来,人们用“牛角挂书”来形容读书非常刻苦努力。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2

  韩信跟楚霸王打赌赢了之后,楚霸王的军师范增对楚霸王说:“韩信这个人,要么就重用,要么就杀掉,可不能让他跑到刘邦那块去。”

  楚霸王眼里没得韩信,还是不肯重用他呀,韩信不得志,就偷偷跑了,想去投奔刘邦。范增听说韩信跑了,就劝楚霸王赶紧去追。楚霸王还不想去。范增说:“这人是你的死对头,在这块不把他杀掉,将来要杀就难了。”

  楚霸王被范增说动了心,就带了兵马追杀韩信。韩信跑着跑着,看看楚霸上已追到跟前,就停下,顶着上风撒尿。风一吹,撒的尿,全洒在白己的脸上、身上。

  楚霸王看到了,又好笑又好气:“这人好呆,顶着风撒尿,撒在自己身上还不知道,杀他何用?白白污了自己的'宝剑不说,还坏了自己的英名,还是不杀好!”

  没杀韩信,转身就走。回到营里,范增问他杀了韩信没有,楚霸王就把看到的事说了一遍,说:“韩信是个呆子,杀他何用?”

  范增说:“你上当了,这是韩信用的计,你快追上去把他杀掉,免生后患。”

  楚霸王是个粗人,一听这话,带兵又追。看看追近了,只见韩信跪在一座坟头上,头朝下,脚朝上,帽子盖在坟头上。霸王用剑挑去韩信的帽一子,真好笑死了,原来韩信披头散发,嘴里直翻白沫。“啊呀,这人是羊癫疯,杀不得呀杀不得,要是把这呆子杀掉,岂不是要叫天下人笑话!”楚霸王想想,还是没得杀他,转身回营。

  范增见霸王回来,又问他杀了韩信没有。霸王把韩信痴痴呆呆的傻样儿讲把范增听。

  范增一听,脚一蹬:“你又上当了,这是韩信用的计。如果这人不除,霸业就不得成功,你还要死在他手中!”

  楚霸王不相信。范增说:“韩信在这块时候,他可曾犯过什么羊癫疯?”

  这一问,楚霸王明白了,赶紧带了兵马再追上去。韩信知道楚霸王不会放过他,没歇一口气,一直跑,一跑跑到三岔路口,犯愁了,往哪块跑?朝东跑,直奔刘邦军营,霸王必定会死追,还是跑不掉。他一想,想了一个调虎离山计落脱下一只鞋子,扔在东路口,自己回过头来,往西路跑。

  楚霸王领兵追到三岔路口,看见一只鞋子在东路口,认准韩信朝东跑了,不管三七二十一,一直朝东路口追下去。

  韩信往西跑,楚霸王往东追,哪块还能追上韩信?等楚霸王白跑了趟回营,韩信已跑到刘邦那块去了。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3

  季布,楚国人。季布这个人性情耿直,乐于助人,他身上还有一点最难能可贵的品质,那就是他十分讲信用,凡是他答应过别人的事,无论如何他都会尽力做到,兑现自己的诺言。对于他重信守诺的品行,人们交口称赞。当时在楚地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楚汉战争的时候,季布和他的舅舅丁公都是楚军的将领。季布骁勇善战,奉西楚霸王项羽的命令,他曾经多次围攻汉军,打退了汉王刘邦,甚至险些让刘邦丢掉性命。等到项羽乌江自刎之后,季布的舅舅丁公便归降了刘邦,但是,季布却不愿意向刘邦投降,无奈之下,只得落荒而逃。

  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大获全胜,并建立了汉王朝,是为汉高祖。由于之前季布攻打刘邦,并使其险些丧命,为此,刘邦对季布恨之入骨。当上皇帝之后,刘邦便发出诏令,凡是捉到季布者赏给他千两黄金。刘邦在诏令中还写道:“谁胆敢私自窝藏季布,不但本人格杀勿论,还要罪及三族,满门抄斩。”

  刘邦的这道诏令使得季布只得东躲西藏,到处逃命。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季布生平对他人重信守诺,做了许多侠义之事,因此,在他处于危难之际时,有人也对他伸出援助之手。

  一天,季布躲到了河南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里。这个姓周的人知道他就是季布,就十分诚恳地对他说:“刘邦下令捉拿将军,马上就会搜查到我家。如今并不是我不愿意将军藏在我家,实在是形势紧迫,将军不便藏匿于此。假如将军愿意听从我说的话,那我就给将军献上一计,假如你不愿意听,我宁愿自己先自杀,以报答将军往日的恩德!”

  季布没有其他什么办法,只得听从他的意见。这个姓周的人便让季布将头发剃掉,带上颈箍,穿上粗布衣服,装扮成奴隶的样子。之后,便将他装在柳条车中,送到原来的鲁国,改名换姓,卖到了一位名叫朱家的义士家中。

  朱家知道这个奴隶就是季布,想要保护他不被官兵抓住。于是,买下季布之后,朱家就让他来给自己管理田园,同时还嘱咐儿子道:“田园的事就让他自己做主,吃饭的时候要和他同桌。他曾经对我有恩,你要好好地对待他。”之后,朱家就买了一些礼物,赶着车便来到洛阳拜见汝阴侯滕公。

  滕公便留朱家在自己家里住了几天,喝了好几天酒。席间,朱家问滕公道:“季布到底犯了什么罪,以至于陛下一定要抓到他呢?”

  滕公答道:“季布曾经帮助项羽多次围困陛下,有一次甚至差点儿让陛下丧命。因此,陛下十分恨他,发誓一定要抓到他严惩不可。”

  朱家接着问道广那么,您觉得季布这个人怎么样?”

  滕公道:“这天下人谁不知道啊!季布这个人不仅是个有名的诚信之士,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啊!”

  听到滕公如此说,朱家就趁机劝他去汉高祖那里为季布说情。朱家说道:“为人臣子必须要给主上办事,这是众所周知的。季布当初身为项羽的.臣子,为项羽效力乃是他的职责之所在。至于围困陛下之事,也是他的职责之所在。难道仅仅因为当过项羽的下属,就要对其斩尽杀绝吗?再说,如今陛下刚刚夺取天下,正是用人之际,却仅仅因为个人的私怨而将一个志士赶尽杀绝,会让天下人觉得陛下胸襟不够宽广!更何况,像季布这样的人才,如果苦苦追逼下去,那么,最终季布不是北投胡人,就是南奔越地。记恨壮士而导致他们去投奔敌国,这难道不是造成伍子胥掘楚平王墓而鞭尸的原因吗?您为何不找个机会向陛下奏明这些道理呢?”

  滕公知道朱家向来是一个具有侠肝义胆的人,现在又听他如此说,心里明白季布极有可能藏匿在他家中。于是,滕公便同意为季布说情。

  过了不久,滕公就借故去觐见刘邦,并说道:“现在陛下刚刚获取天下,正是用人之际,却仅仅因为个人的私怨下令捉拿季布这个品行高洁之人。微臣认为,这一举动并不高明。季布是个侠义之士,全国上下都知道1尋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句话,因此天下的人都非常敬仰他,他的朋友更是愿意以死来保护他。如今陛下下令追捕他,对他赶尽杀绝,万一他北走匈奴或南逃越国了,更会成为大患。陛下为什么不赦免季布的罪行,让天下人都知道陛下爱惜贤才,从而都来投奔陛下呢?”

  听了滕公的这一席话,刘邦频频点头。于是,刘邦便下令赦免季布的罪行,还下令召见他,季布表示请罪,刘邦封他为郎中。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4

  晋代孙康,京兆人,性敏好学。家境贫寒,灯已无油,尝于冬月映雪读书。

  孙康由于家境贫寒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而且,居然看得非常清楚。于是,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正是他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5

  在古代西方人还不知道石油是什么东西时,中国老百姓已经用这种黑色液体烧饭点灯了。这要归功于我国古代的一位读书人,是他经过反复研究,弄清了这种东西的性质和用途,动员老百姓推广使用。这位读书人还给它起了一个名字:“石油”,这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这位读书人就是北宋时期的沈括(1031—1095)。

  沈括是北宋年间钱塘(今杭州市)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和科学家,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地质、气象、生物、医学等学科中都有重大成就。西方人称他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沈括33岁到京城开封研究天文历法。王安石变法期间,被任命为负责观测天象、制订历法的司天监长官。他用自己制定的'《奉元历》代替旧历,提出《十二气历》代替农历,《十二气历》比现在世界通用的公历──格里高利历还要合理,可惜未被采纳。

  沈括在物理学方面建树很多。他通过实验找到了使用指南针的办法,使针总是精确的指向南方。这是世界上关于如何使用指南针的最早记录。此后,他在用指南针定向时,发现磁针常向东偏,不指正南,在历史上第一个指出了地磁场存在磁偏角,这比欧洲人要早400年。他对凹面镜成像和小孔成像的说明,对声音振动的实验,都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沈括在地学方面也有不少贡献。他到浙江东部地区考察,提出雁荡山群峰是经过千万年流水的冲刷而成。他经过太行山麓,见山壁中间有一条由卵石螺壳组成的堆积层时,断定这里是古时的海边,并推论出“大陆都是混浊泥沙冲积形成”的。这些独到的见解,与现代科学结论有许多相通之处。

  沈括晚年居住在润州(今镇江)的梦溪园,专门从事著述,为后人留下了一部26卷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成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库。像活字印刷、磁针装置四法、水法练钢等重要成果,就是由这本书记录留传下来的。这部书在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6

  传说在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带兵在外作战,他都要定期写战报呈送秦王。

  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没写几下又要蘸。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不由来了灵感。

  他立刻剪下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试了几次,效果还是不行,于是随手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坑里。有一天,他无意中看见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捡起来后,他发现湿漉漉的兔毛变得更白了。

  他将兔毛笔往墨盘里一蘸,兔尾竟变得非常“听话”,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原来,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变得柔顺起来,这就是传说中的第一支毛笔。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7

  隋朝末年,隋炀帝为了炫耀武功,寻欢作乐,经常兴师动众,远出巡游。

  有一次,他北巡雁门关(今山西代县),路上忽然遇到一大队突厥兵。隋朝将士毫无准备,仓促应战,结果一触即溃,不得不退回关内。突厥兵乘胜追击,把雁门关团团围住,形势十分危急。隋炀帝是个胆小鬼,这下子可慌了手脚,连忙下令全国发兵,火速救援。

  几天之后,屯卫将军云定兴率领援兵赶到了。他站在高处,看到突厥兵铺山盖野,把雁门关围得像铁桶一般,心急如焚,当即准备挥兵奋击。谁知刚要传令,帐下一位英姿飒爽的小将军站了出来,连声说:“不可硬拼!不可硬拼!”

  云定兴定睛一看,原来这位小将军是唐公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他奇怪地问:“火速出击,有何不可?”

  李世民一板一眼地答道:“突厥所以敢兴兵深入我境围攻天子,必定是以为我国仓促之间不能赴援。我们最好多设旗鼓为疑兵,使他们不知我们底细。白天,遍插旌旗于各个山头,数十里不绝;夜间则鸣钲击鼓,虚张声势。

  突厥一定以为我们来了许多救兵,自然会望风逃去。不然,敌众我寡,而且彼是骑兵,我多是步兵。他们若全军来战,我们必然抵挡不住,不但不能救天子于重围之中,还白白送了性命。”

  云将军听了,连连点头说:“好,好!这是一条疑兵计,今日正用得着哩!”当下依计行事。这一招还真灵。突厥兵果然以为隋朝援军大至,仓惶解围自去了。

  事后,云定兴对只有十六岁的李世民倍加赞赏。他当着许多将士的面说:“李将军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见识,将来必有一番作为!”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8

  白居易是我国历史上著名诗人,但人们不知道他还是个“绿化迷”。他无论到哪里做官,总要种花、栽树。所以,在他所走过的地方,都流传着与绿化有关的故事。

  公元819年,白居易被贬谪忠州(位于四川)刺史时,见城周山岗满目荒芜,感慨之余,挥毫写下了“巴俗不爱花,竞春人不来”的诗句。

  于是他带着为什么不绿化的谜,布衣私访民间,终于弄清了百姓不愿栽树之谜:“远水不解近渴!”他庶民衣着,来到百姓中,以平等的身分,说服百姓栽树种花,并亲自到城郊和百姓一起栽树种花。他在诗中写道:“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有购花者,不限桃李梅。”为了培育好所栽的'树苗,他总是不辞辛苦前去管理:“每日领童仆,荷锄仍决渠,划土壅其本,引渠灌其枯。”树木成林后,白居易喜悦之情跃上眉梢,早晚漫步其间,写了很多寄情于山水、树木的闲适诗。在他的倡导下,忠州境内父老无不争相栽树种花,不几年已绿荫一片,改变了穷山秃岭的面貌。

  公元822年7月,白居易调任杭州刺史,他一到任,就率领民众在西湖里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这便是有名的“白堤”,他和百姓们一起在堤上栽了许多柳树。白居易调苏州任刺史虽仅一年时间,他亲手种过许多桧树,人称:“白公桧”。

  由于诗人白居易平易近人,爱好绿化,因此深得百姓的敬爱,“白公桧”被当地父老当作珍品加以保护。

  白居易植树绿化大搞园林的功绩,千古流传,现在苏州政府和人民自筹资金,修建了白公碑和白公园林,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9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10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就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他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圆木头做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大文豪。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因此他也有些骄傲。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他用手写的字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11

  吕蒙是三国时东吴将领,英勇善战。但吕蒙十五六岁即从军打仗,没读过什么书,也没什么学问。为此,鲁肃很看不起他。吕蒙自认低人一等,也不爱读书,不思进取。

  有一次,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很年轻,应该多读些史书、兵书,懂的知识多了,才能不断进步。”吕蒙一听,忙说:“我带兵打仗忙得很,哪有时间学习呀!”孙权听了就批评他:“你这样就不对了。我主管国家大事,难道你比我还忙吗?我每天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从中获取了很多东西。汉光武帝带兵打仗,在紧张艰苦的环境中,依然手不释卷,你为什么就不能刻苦读书呢?”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十分惭愧,从此后开始发愤读书补课,利用军旅闲暇,遍读书、诗、史及兵法战策,如饥似渴。功夫不负苦心人,渐渐的,吕蒙只是越来越多,能力也不断提高。相应他的官职不断升高,当上了偏将军,还做了浔阳令。

  周瑜死后,鲁肃去驻防陆口。大军路过吕蒙驻地时,鲁肃前去拜会。席间谈到陆口驻防策略,吕蒙给鲁肃献上五条计策,见解独到精妙,全面深刻。鲁肃听罢又惊又喜,立即起身走到吕蒙身旁,抚拍其背,赞叹道:“真没想到,你的才智进步得如此之快,我以前只知道你一介武夫,现在看来,你的学识也十分广博啊,远非从前的?吴下阿蒙?了!”吕蒙笑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鲁肃听了非常佩服,就到吕蒙的.家里与他结拜为兄弟,并认他的母亲为母,二人非常亲近。吕蒙通过努力学习和实战,终成一代名将而享誉天下。

  后来“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成为一句成语,吕蒙读书的故事被人广泛传颂,而吕蒙德学习态度也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12

  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受一位挚友之托,写了一篇题为《昼锦堂记》的文章。欧阳修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把文章写好后,便命一差官骑马给友人送去。

  可是到了晚上,欧阳修突然想起了什么,马上命令一个仆人道:“你赶快骑快马去追那送文章的差官,让他把文章带回来!”

  “老爷,那差官已到百里之外了,现在又是晚上,哪能追得上呀!”那仆人说道。

  “无论如何你也要追上他,即使我那文章已经送到,也得设法取回来!”

  看见主人态度如此坚决,仆人就急忙骑上马,走捷径,抄小道,拼命追赶,最后总算追上差官,把文章带了回来。

  欧阳修为何一定要把文章追回呢?原来是为了添上两个“而”字。

  《昼锦堂记》开头有这样两句:“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原稿中没有这两个“而”字,欧阳修将文章追回,就是为了把它添上去。

  为了添两个字,竟如此劳神费力,是小题大作吗?不是。虽然不添这两个字,文章开头也并无语病,但添上后,文章的.语气便与原文大有区别,即由直而曲,由急而缓,表现出欧阳修文章曲折舒缓的艺术风格。

  欧阳修严谨的创作态度堪称我们学习的楷模。文学家尚能如此,作为小学生,我们更要从小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好习惯,努力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佳境。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13

  宋濂字景濂,浙江金华人,是我国明代一位著名学者。他生平著述极多,除了主修《元史》外,还著有《浦阳人物记》、《宋学士全集》等。

  当时印刷术虽已发明,但是书的价钱很贵,一般人买不起,更买不起很多的书。宋濂小的时候,就喜欢读书,因为家里穷,弄不到书,只好到有书的人家去借,亲自抄写,约定日子归还。大冷天,砚水结了冰,手指冻得弯不过来,他还是赶着抄写,抄完了立刻送还,不敢超过约定的日子。因为这样,人家才肯借书给他,使他在自己没有书的`情况下,也能读到很多书。

  我国古代学校很少,而且也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当时虽然有私人讲学的,但是一般小的村镇没有好老师。宋濂成年以后,为了求得更多知识,解决自己存在的疑难问题,特意跑到百里以外去访名师求教。他背着行李,走过深山巨谷,冬天大风雪,雪深到好几尺,脚皮都裂开了,也不以为苦。到了客栈,四肢都冻僵了,人家给喝了热水,盖了被子,半天才暖和过来。当时和他住在一起的人,都穿戴得很讲究,吃得很好,只有宋濂一天吃两顿粗饭,穿件破棉袍,但他一点也不羡慕那些富贵子弟的生活享受;因为在宋濂看来,只有求得知识,才是最高兴的事,别的便都不去理会了。

  正是由于这样刻苦勤奋,虚心向老师学习,而且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宋濂才获得学问上的成就,成为一代有名的大学者。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14

  蒲松龄年轻时进京赶考,中了状元,但是皇帝却嫌他长得太丑,不让他当状元。蒲松龄一气之下,不当状元背包回乡。有一天,他遇到一个驼背老大爷,跟他说了自己的心事,驼背老大爷就给他说了一个关于美丑的故事,

  蒲松龄恍然大悟,心情也好了。驼背老大爷还给了他启示,干脆就去写文章给天下百姓们看。写文章心肠要酸,嘴巴要甜,无衣无食不怕苦,故事要辣写(故事使人流I,故事要辣不怕伤人)。

  蒲松龄的科举梦想破灭了,而其著述之心却始终未泯。他从年轻时即着手创作的《聊斋志异》 ,一直断断续续未能结集。来到毕家后条件好了,有石隐园的美景,有万卷楼的藏书,再加馆东的支持,他决心续写完成这部巨著。从此他便集中业余的精力投入到搜集素材与构思创作中。“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寒来暑往,日复一日,“集腋成裘”,“浮白载笔”,终于完成了他的`“孤愤之书”。后来,他还以淄川方言撰写了《墙头记》、《慈悲曲》、《姑妇曲》、《磨难曲》等十四种通俗俚曲及《闹馆》等戏三出。其救世婆心显而易见。他在创作小说、诗文、俚曲、戏的同时还编撰了《日用俗字》、《农桑经》、《药祟书》等多种科普资料工具书。充分体现了他的为民思想。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15

  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段时间的处境非常悲惨。

  有一次,孔子师徒被人困在陈国境内的`荒野里,粮食吃光了,连续七天没吃上饭,以至于孔子饿得昏昏沉沉地睡在车上。

  孔子的弟子颜回为了救师傅,不惜拉下脸皮求乞于人,四处奔波,找来一点粮米,便赶紧拾柴燃火,烧起饭来。在饭快要煮熟时,锅里飘出的香味使孔子来了精神,不禁抬头观看,正巧,他看见颜回正在用手抓出一把米饭填入口中。

  过了不久,饭熟了,颜回首先盛来一碗,恭恭敬敬地捧给孔子。

  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偷食之事,坐起来说:“刚才睡梦中见到我的父亲,这饭若是干净的话,我想先用来祭奠一下他老人家。”

  颜回闻言忙说:“不行,不行,这饭不干净。刚才烧饭时,有些烟尘落入锅中,弃掉沾上烟尘的米太可惜,我便抓出来吃掉了。”

  孔子闻言大吃一惊,深为自己错怪了颜回而内疚不已,这才知道“颜回偷吃”的真相,十分感慨。

  孔子当即把弟子们召到跟前,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从此,孔子更加信任颜回。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16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

  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17

  在鲁国,有一位君子叫漆雕马人。他曾事奉臧文仲、武仲、孺子容,这一家三代鲁国大夫。

  一次,孔子问漆雕马人道:“先生曾事奉过臧氏一家,三位做大夫的。您可不可以说说,哪个要更贤明一些呢。”

  漆雕马人回道:“臧氏家族有一块很名贵的龟壳叫‘蔡’。如遇有什么大事不能定夺,就会用‘蔡’来占卜决疑。在文仲主事时期,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一次。在武仲主事时,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二次。孺子容主事,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三次。这都是我亲眼所见。至于这三位大夫谁最贤明,马人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听完笑着说:“先生真会说话!”

  孔子回到家里,跟弟子们谈及此事,赞叹不已地说:“马人先生可真是一位君子呀!他不愿在别人面前议论主人的.贤愚,但却很巧妙地举了一个实例,将事情的真相,表露无遗。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因智识无力察远,德慧无足见机,所以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问卜。而古人云:善易者不卜。也就是说,一个真通易道,真有智慧的人,不用卜卦,也能直觉洞悉,事物变化的规律。”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18

  墨子是我国春秋末期鲁国的大思想家,他主张“兼爱”、“非攻”。

  一次,一个名叫巫马子的自以为是的家伙对墨子说:“我与你大不相同,我不能不加分别地爱所有的人。我爱邻近的邹人超过爱远地的越人;爱我们鲁国人又超过爱邹人;爱我同乡又超过爱鲁国人;爱我家族中的'人胜过爱同乡;爱我的亲人又胜过爱家族中的人;爱我自己当然又超过爱我的亲人。越离我近的,我越爱他。至于我最爱的,当然是我自己!所以,我可以杀别人而利于我自己,却不能杀我自己以利别人!”他自认为理由充分,气势连贯,他高傲地看着墨子。

  墨子从容不迫地说:“如果是这样,那么我告诉您:有一个人同意您的主张,就有一个人按您的主张杀您以利己;有十个人同意您的主张,也就有十个人杀您以利己;要是天下人都赞同您的主张,则天下人就都想杀您以利己。反过来,有一个人不喜欢并反对您的主张,就有一个人想杀您,因为您教人不善良,他们要杀您除害;十个人反对您的主张,就有十个人想杀您;天下人反对您的主张,则天下人都想杀您。总之,喜欢您的主张的人想杀您,不喜欢您的主张的人也想杀您,看来您是人人得而诛之了!”

  墨子这番话说得巫马子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19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年青时,家 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 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 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 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 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 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 处。”

  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 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你们 年轻人更应该勉励自己多读点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20

  东晋名将祖逖,从小丧父,由哥哥抚养长大。由于性格豪爽,不受管束,到十四五岁还不愿好好读书。几个哥哥对他的前途很担心。

  但后来情况有了改变,祖逖开始爱读书了。他不仅博览群书,而且经常到京城洛阳去找人探究学问。

  二十四岁那年,他与好友刘琨一起到司州(洛阳东北)任主簿(主管文书),他俩志同道合,意气相投,白天一起办事,晚上合盖一床被子睡觉。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鸣声惊醒,他把刘琨推醒说:你听到鸡鸣声了吗

  刘琨侧耳一听,说:是啊,是鸡在啼叫。不过,半夜的鸡啼声是恶声啊!

  祖逖不同意,说:这不是恶声,而是催促我们早点起床锻炼,快起床吧!

  两人一骨碌从床上爬起,到院子里舞起剑来。([唐]房玄龄《晋书.祖逖传》)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通用20个).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05-10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07-06

中国古代诚信的名人小故事10-24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故事12-26

(热)中国古代名人故事05-10

中国古代历史名人励志故事06-14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故事(精选30则)09-14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15个11-25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精选【15篇】05-22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小故事02-21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通用20个)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已经发生事。或者想象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古代名人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1

  隋朝有个读书人名叫李密,原是贵族出身,后来家境破落。但他喜欢读书,从不浪费能够用来读书的点滴时间。一次,李密骑着牛出外办事,就把一套《汉书》挂在牛角上,从中抽出一本,坐在牛背上一边赶路,一边读,十分专注。这一情形恰巧让大臣杨素看到,杨素问道:

  “你是哪儿的书生?”

  “我叫李密,辽东襄平人。”

  “你读的是什么么书?”

  “《汉书》中的《项羽本纪》。”

  杨素很亲切地跟李密详谈了一阵,觉得这个少年前途无量,便鼓励他:“你这么好学,将来一定会有成就的。”杨素回家后,把情况讲给儿子杨玄感听,杨玄感便和李密结交,成了好朋友。

  公元613年,杨玄感看到隋朝大势已去,便乘机起兵反隋,并请李密为他出谋划策,但杨玄感没有采纳李密的妙计,兵败身亡。后来李密投奔了瓦岗寨的`农民起义军,成为瓦岗军的首领。

  后来,人们用“牛角挂书”来形容读书非常刻苦努力。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2

  韩信跟楚霸王打赌赢了之后,楚霸王的军师范增对楚霸王说:“韩信这个人,要么就重用,要么就杀掉,可不能让他跑到刘邦那块去。”

  楚霸王眼里没得韩信,还是不肯重用他呀,韩信不得志,就偷偷跑了,想去投奔刘邦。范增听说韩信跑了,就劝楚霸王赶紧去追。楚霸王还不想去。范增说:“这人是你的死对头,在这块不把他杀掉,将来要杀就难了。”

  楚霸王被范增说动了心,就带了兵马追杀韩信。韩信跑着跑着,看看楚霸上已追到跟前,就停下,顶着上风撒尿。风一吹,撒的尿,全洒在白己的脸上、身上。

  楚霸王看到了,又好笑又好气:“这人好呆,顶着风撒尿,撒在自己身上还不知道,杀他何用?白白污了自己的'宝剑不说,还坏了自己的英名,还是不杀好!”

  没杀韩信,转身就走。回到营里,范增问他杀了韩信没有,楚霸王就把看到的事说了一遍,说:“韩信是个呆子,杀他何用?”

  范增说:“你上当了,这是韩信用的计,你快追上去把他杀掉,免生后患。”

  楚霸王是个粗人,一听这话,带兵又追。看看追近了,只见韩信跪在一座坟头上,头朝下,脚朝上,帽子盖在坟头上。霸王用剑挑去韩信的帽一子,真好笑死了,原来韩信披头散发,嘴里直翻白沫。“啊呀,这人是羊癫疯,杀不得呀杀不得,要是把这呆子杀掉,岂不是要叫天下人笑话!”楚霸王想想,还是没得杀他,转身回营。

  范增见霸王回来,又问他杀了韩信没有。霸王把韩信痴痴呆呆的傻样儿讲把范增听。

  范增一听,脚一蹬:“你又上当了,这是韩信用的计。如果这人不除,霸业就不得成功,你还要死在他手中!”

  楚霸王不相信。范增说:“韩信在这块时候,他可曾犯过什么羊癫疯?”

  这一问,楚霸王明白了,赶紧带了兵马再追上去。韩信知道楚霸王不会放过他,没歇一口气,一直跑,一跑跑到三岔路口,犯愁了,往哪块跑?朝东跑,直奔刘邦军营,霸王必定会死追,还是跑不掉。他一想,想了一个调虎离山计落脱下一只鞋子,扔在东路口,自己回过头来,往西路跑。

  楚霸王领兵追到三岔路口,看见一只鞋子在东路口,认准韩信朝东跑了,不管三七二十一,一直朝东路口追下去。

  韩信往西跑,楚霸王往东追,哪块还能追上韩信?等楚霸王白跑了趟回营,韩信已跑到刘邦那块去了。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3

  季布,楚国人。季布这个人性情耿直,乐于助人,他身上还有一点最难能可贵的品质,那就是他十分讲信用,凡是他答应过别人的事,无论如何他都会尽力做到,兑现自己的诺言。对于他重信守诺的品行,人们交口称赞。当时在楚地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楚汉战争的时候,季布和他的舅舅丁公都是楚军的将领。季布骁勇善战,奉西楚霸王项羽的命令,他曾经多次围攻汉军,打退了汉王刘邦,甚至险些让刘邦丢掉性命。等到项羽乌江自刎之后,季布的舅舅丁公便归降了刘邦,但是,季布却不愿意向刘邦投降,无奈之下,只得落荒而逃。

  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大获全胜,并建立了汉王朝,是为汉高祖。由于之前季布攻打刘邦,并使其险些丧命,为此,刘邦对季布恨之入骨。当上皇帝之后,刘邦便发出诏令,凡是捉到季布者赏给他千两黄金。刘邦在诏令中还写道:“谁胆敢私自窝藏季布,不但本人格杀勿论,还要罪及三族,满门抄斩。”

  刘邦的这道诏令使得季布只得东躲西藏,到处逃命。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季布生平对他人重信守诺,做了许多侠义之事,因此,在他处于危难之际时,有人也对他伸出援助之手。

  一天,季布躲到了河南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里。这个姓周的人知道他就是季布,就十分诚恳地对他说:“刘邦下令捉拿将军,马上就会搜查到我家。如今并不是我不愿意将军藏在我家,实在是形势紧迫,将军不便藏匿于此。假如将军愿意听从我说的话,那我就给将军献上一计,假如你不愿意听,我宁愿自己先自杀,以报答将军往日的恩德!”

  季布没有其他什么办法,只得听从他的意见。这个姓周的人便让季布将头发剃掉,带上颈箍,穿上粗布衣服,装扮成奴隶的样子。之后,便将他装在柳条车中,送到原来的鲁国,改名换姓,卖到了一位名叫朱家的义士家中。

  朱家知道这个奴隶就是季布,想要保护他不被官兵抓住。于是,买下季布之后,朱家就让他来给自己管理田园,同时还嘱咐儿子道:“田园的事就让他自己做主,吃饭的时候要和他同桌。他曾经对我有恩,你要好好地对待他。”之后,朱家就买了一些礼物,赶着车便来到洛阳拜见汝阴侯滕公。

  滕公便留朱家在自己家里住了几天,喝了好几天酒。席间,朱家问滕公道:“季布到底犯了什么罪,以至于陛下一定要抓到他呢?”

  滕公答道:“季布曾经帮助项羽多次围困陛下,有一次甚至差点儿让陛下丧命。因此,陛下十分恨他,发誓一定要抓到他严惩不可。”

  朱家接着问道广那么,您觉得季布这个人怎么样?”

  滕公道:“这天下人谁不知道啊!季布这个人不仅是个有名的诚信之士,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啊!”

  听到滕公如此说,朱家就趁机劝他去汉高祖那里为季布说情。朱家说道:“为人臣子必须要给主上办事,这是众所周知的。季布当初身为项羽的.臣子,为项羽效力乃是他的职责之所在。至于围困陛下之事,也是他的职责之所在。难道仅仅因为当过项羽的下属,就要对其斩尽杀绝吗?再说,如今陛下刚刚夺取天下,正是用人之际,却仅仅因为个人的私怨而将一个志士赶尽杀绝,会让天下人觉得陛下胸襟不够宽广!更何况,像季布这样的人才,如果苦苦追逼下去,那么,最终季布不是北投胡人,就是南奔越地。记恨壮士而导致他们去投奔敌国,这难道不是造成伍子胥掘楚平王墓而鞭尸的原因吗?您为何不找个机会向陛下奏明这些道理呢?”

  滕公知道朱家向来是一个具有侠肝义胆的人,现在又听他如此说,心里明白季布极有可能藏匿在他家中。于是,滕公便同意为季布说情。

  过了不久,滕公就借故去觐见刘邦,并说道:“现在陛下刚刚获取天下,正是用人之际,却仅仅因为个人的私怨下令捉拿季布这个品行高洁之人。微臣认为,这一举动并不高明。季布是个侠义之士,全国上下都知道1尋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句话,因此天下的人都非常敬仰他,他的朋友更是愿意以死来保护他。如今陛下下令追捕他,对他赶尽杀绝,万一他北走匈奴或南逃越国了,更会成为大患。陛下为什么不赦免季布的罪行,让天下人都知道陛下爱惜贤才,从而都来投奔陛下呢?”

  听了滕公的这一席话,刘邦频频点头。于是,刘邦便下令赦免季布的罪行,还下令召见他,季布表示请罪,刘邦封他为郎中。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4

  晋代孙康,京兆人,性敏好学。家境贫寒,灯已无油,尝于冬月映雪读书。

  孙康由于家境贫寒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而且,居然看得非常清楚。于是,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正是他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5

  在古代西方人还不知道石油是什么东西时,中国老百姓已经用这种黑色液体烧饭点灯了。这要归功于我国古代的一位读书人,是他经过反复研究,弄清了这种东西的性质和用途,动员老百姓推广使用。这位读书人还给它起了一个名字:“石油”,这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这位读书人就是北宋时期的沈括(1031—1095)。

  沈括是北宋年间钱塘(今杭州市)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和科学家,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地质、气象、生物、医学等学科中都有重大成就。西方人称他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沈括33岁到京城开封研究天文历法。王安石变法期间,被任命为负责观测天象、制订历法的司天监长官。他用自己制定的'《奉元历》代替旧历,提出《十二气历》代替农历,《十二气历》比现在世界通用的公历──格里高利历还要合理,可惜未被采纳。

  沈括在物理学方面建树很多。他通过实验找到了使用指南针的办法,使针总是精确的指向南方。这是世界上关于如何使用指南针的最早记录。此后,他在用指南针定向时,发现磁针常向东偏,不指正南,在历史上第一个指出了地磁场存在磁偏角,这比欧洲人要早400年。他对凹面镜成像和小孔成像的说明,对声音振动的实验,都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沈括在地学方面也有不少贡献。他到浙江东部地区考察,提出雁荡山群峰是经过千万年流水的冲刷而成。他经过太行山麓,见山壁中间有一条由卵石螺壳组成的堆积层时,断定这里是古时的海边,并推论出“大陆都是混浊泥沙冲积形成”的。这些独到的见解,与现代科学结论有许多相通之处。

  沈括晚年居住在润州(今镇江)的梦溪园,专门从事著述,为后人留下了一部26卷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成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库。像活字印刷、磁针装置四法、水法练钢等重要成果,就是由这本书记录留传下来的。这部书在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6

  传说在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带兵在外作战,他都要定期写战报呈送秦王。

  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没写几下又要蘸。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不由来了灵感。

  他立刻剪下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试了几次,效果还是不行,于是随手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坑里。有一天,他无意中看见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捡起来后,他发现湿漉漉的兔毛变得更白了。

  他将兔毛笔往墨盘里一蘸,兔尾竟变得非常“听话”,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原来,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变得柔顺起来,这就是传说中的第一支毛笔。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7

  隋朝末年,隋炀帝为了炫耀武功,寻欢作乐,经常兴师动众,远出巡游。

  有一次,他北巡雁门关(今山西代县),路上忽然遇到一大队突厥兵。隋朝将士毫无准备,仓促应战,结果一触即溃,不得不退回关内。突厥兵乘胜追击,把雁门关团团围住,形势十分危急。隋炀帝是个胆小鬼,这下子可慌了手脚,连忙下令全国发兵,火速救援。

  几天之后,屯卫将军云定兴率领援兵赶到了。他站在高处,看到突厥兵铺山盖野,把雁门关围得像铁桶一般,心急如焚,当即准备挥兵奋击。谁知刚要传令,帐下一位英姿飒爽的小将军站了出来,连声说:“不可硬拼!不可硬拼!”

  云定兴定睛一看,原来这位小将军是唐公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他奇怪地问:“火速出击,有何不可?”

  李世民一板一眼地答道:“突厥所以敢兴兵深入我境围攻天子,必定是以为我国仓促之间不能赴援。我们最好多设旗鼓为疑兵,使他们不知我们底细。白天,遍插旌旗于各个山头,数十里不绝;夜间则鸣钲击鼓,虚张声势。

  突厥一定以为我们来了许多救兵,自然会望风逃去。不然,敌众我寡,而且彼是骑兵,我多是步兵。他们若全军来战,我们必然抵挡不住,不但不能救天子于重围之中,还白白送了性命。”

  云将军听了,连连点头说:“好,好!这是一条疑兵计,今日正用得着哩!”当下依计行事。这一招还真灵。突厥兵果然以为隋朝援军大至,仓惶解围自去了。

  事后,云定兴对只有十六岁的李世民倍加赞赏。他当着许多将士的面说:“李将军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见识,将来必有一番作为!”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8

  白居易是我国历史上著名诗人,但人们不知道他还是个“绿化迷”。他无论到哪里做官,总要种花、栽树。所以,在他所走过的地方,都流传着与绿化有关的故事。

  公元819年,白居易被贬谪忠州(位于四川)刺史时,见城周山岗满目荒芜,感慨之余,挥毫写下了“巴俗不爱花,竞春人不来”的诗句。

  于是他带着为什么不绿化的谜,布衣私访民间,终于弄清了百姓不愿栽树之谜:“远水不解近渴!”他庶民衣着,来到百姓中,以平等的身分,说服百姓栽树种花,并亲自到城郊和百姓一起栽树种花。他在诗中写道:“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有购花者,不限桃李梅。”为了培育好所栽的'树苗,他总是不辞辛苦前去管理:“每日领童仆,荷锄仍决渠,划土壅其本,引渠灌其枯。”树木成林后,白居易喜悦之情跃上眉梢,早晚漫步其间,写了很多寄情于山水、树木的闲适诗。在他的倡导下,忠州境内父老无不争相栽树种花,不几年已绿荫一片,改变了穷山秃岭的面貌。

  公元822年7月,白居易调任杭州刺史,他一到任,就率领民众在西湖里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这便是有名的“白堤”,他和百姓们一起在堤上栽了许多柳树。白居易调苏州任刺史虽仅一年时间,他亲手种过许多桧树,人称:“白公桧”。

  由于诗人白居易平易近人,爱好绿化,因此深得百姓的敬爱,“白公桧”被当地父老当作珍品加以保护。

  白居易植树绿化大搞园林的功绩,千古流传,现在苏州政府和人民自筹资金,修建了白公碑和白公园林,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9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10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就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他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圆木头做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大文豪。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因此他也有些骄傲。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他用手写的字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11

  吕蒙是三国时东吴将领,英勇善战。但吕蒙十五六岁即从军打仗,没读过什么书,也没什么学问。为此,鲁肃很看不起他。吕蒙自认低人一等,也不爱读书,不思进取。

  有一次,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很年轻,应该多读些史书、兵书,懂的知识多了,才能不断进步。”吕蒙一听,忙说:“我带兵打仗忙得很,哪有时间学习呀!”孙权听了就批评他:“你这样就不对了。我主管国家大事,难道你比我还忙吗?我每天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从中获取了很多东西。汉光武帝带兵打仗,在紧张艰苦的环境中,依然手不释卷,你为什么就不能刻苦读书呢?”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十分惭愧,从此后开始发愤读书补课,利用军旅闲暇,遍读书、诗、史及兵法战策,如饥似渴。功夫不负苦心人,渐渐的,吕蒙只是越来越多,能力也不断提高。相应他的官职不断升高,当上了偏将军,还做了浔阳令。

  周瑜死后,鲁肃去驻防陆口。大军路过吕蒙驻地时,鲁肃前去拜会。席间谈到陆口驻防策略,吕蒙给鲁肃献上五条计策,见解独到精妙,全面深刻。鲁肃听罢又惊又喜,立即起身走到吕蒙身旁,抚拍其背,赞叹道:“真没想到,你的才智进步得如此之快,我以前只知道你一介武夫,现在看来,你的学识也十分广博啊,远非从前的?吴下阿蒙?了!”吕蒙笑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鲁肃听了非常佩服,就到吕蒙的.家里与他结拜为兄弟,并认他的母亲为母,二人非常亲近。吕蒙通过努力学习和实战,终成一代名将而享誉天下。

  后来“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成为一句成语,吕蒙读书的故事被人广泛传颂,而吕蒙德学习态度也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12

  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受一位挚友之托,写了一篇题为《昼锦堂记》的文章。欧阳修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把文章写好后,便命一差官骑马给友人送去。

  可是到了晚上,欧阳修突然想起了什么,马上命令一个仆人道:“你赶快骑快马去追那送文章的差官,让他把文章带回来!”

  “老爷,那差官已到百里之外了,现在又是晚上,哪能追得上呀!”那仆人说道。

  “无论如何你也要追上他,即使我那文章已经送到,也得设法取回来!”

  看见主人态度如此坚决,仆人就急忙骑上马,走捷径,抄小道,拼命追赶,最后总算追上差官,把文章带了回来。

  欧阳修为何一定要把文章追回呢?原来是为了添上两个“而”字。

  《昼锦堂记》开头有这样两句:“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原稿中没有这两个“而”字,欧阳修将文章追回,就是为了把它添上去。

  为了添两个字,竟如此劳神费力,是小题大作吗?不是。虽然不添这两个字,文章开头也并无语病,但添上后,文章的.语气便与原文大有区别,即由直而曲,由急而缓,表现出欧阳修文章曲折舒缓的艺术风格。

  欧阳修严谨的创作态度堪称我们学习的楷模。文学家尚能如此,作为小学生,我们更要从小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好习惯,努力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佳境。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13

  宋濂字景濂,浙江金华人,是我国明代一位著名学者。他生平著述极多,除了主修《元史》外,还著有《浦阳人物记》、《宋学士全集》等。

  当时印刷术虽已发明,但是书的价钱很贵,一般人买不起,更买不起很多的书。宋濂小的时候,就喜欢读书,因为家里穷,弄不到书,只好到有书的人家去借,亲自抄写,约定日子归还。大冷天,砚水结了冰,手指冻得弯不过来,他还是赶着抄写,抄完了立刻送还,不敢超过约定的日子。因为这样,人家才肯借书给他,使他在自己没有书的`情况下,也能读到很多书。

  我国古代学校很少,而且也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当时虽然有私人讲学的,但是一般小的村镇没有好老师。宋濂成年以后,为了求得更多知识,解决自己存在的疑难问题,特意跑到百里以外去访名师求教。他背着行李,走过深山巨谷,冬天大风雪,雪深到好几尺,脚皮都裂开了,也不以为苦。到了客栈,四肢都冻僵了,人家给喝了热水,盖了被子,半天才暖和过来。当时和他住在一起的人,都穿戴得很讲究,吃得很好,只有宋濂一天吃两顿粗饭,穿件破棉袍,但他一点也不羡慕那些富贵子弟的生活享受;因为在宋濂看来,只有求得知识,才是最高兴的事,别的便都不去理会了。

  正是由于这样刻苦勤奋,虚心向老师学习,而且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宋濂才获得学问上的成就,成为一代有名的大学者。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14

  蒲松龄年轻时进京赶考,中了状元,但是皇帝却嫌他长得太丑,不让他当状元。蒲松龄一气之下,不当状元背包回乡。有一天,他遇到一个驼背老大爷,跟他说了自己的心事,驼背老大爷就给他说了一个关于美丑的故事,

  蒲松龄恍然大悟,心情也好了。驼背老大爷还给了他启示,干脆就去写文章给天下百姓们看。写文章心肠要酸,嘴巴要甜,无衣无食不怕苦,故事要辣写(故事使人流I,故事要辣不怕伤人)。

  蒲松龄的科举梦想破灭了,而其著述之心却始终未泯。他从年轻时即着手创作的《聊斋志异》 ,一直断断续续未能结集。来到毕家后条件好了,有石隐园的美景,有万卷楼的藏书,再加馆东的支持,他决心续写完成这部巨著。从此他便集中业余的精力投入到搜集素材与构思创作中。“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寒来暑往,日复一日,“集腋成裘”,“浮白载笔”,终于完成了他的`“孤愤之书”。后来,他还以淄川方言撰写了《墙头记》、《慈悲曲》、《姑妇曲》、《磨难曲》等十四种通俗俚曲及《闹馆》等戏三出。其救世婆心显而易见。他在创作小说、诗文、俚曲、戏的同时还编撰了《日用俗字》、《农桑经》、《药祟书》等多种科普资料工具书。充分体现了他的为民思想。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15

  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段时间的处境非常悲惨。

  有一次,孔子师徒被人困在陈国境内的`荒野里,粮食吃光了,连续七天没吃上饭,以至于孔子饿得昏昏沉沉地睡在车上。

  孔子的弟子颜回为了救师傅,不惜拉下脸皮求乞于人,四处奔波,找来一点粮米,便赶紧拾柴燃火,烧起饭来。在饭快要煮熟时,锅里飘出的香味使孔子来了精神,不禁抬头观看,正巧,他看见颜回正在用手抓出一把米饭填入口中。

  过了不久,饭熟了,颜回首先盛来一碗,恭恭敬敬地捧给孔子。

  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偷食之事,坐起来说:“刚才睡梦中见到我的父亲,这饭若是干净的话,我想先用来祭奠一下他老人家。”

  颜回闻言忙说:“不行,不行,这饭不干净。刚才烧饭时,有些烟尘落入锅中,弃掉沾上烟尘的米太可惜,我便抓出来吃掉了。”

  孔子闻言大吃一惊,深为自己错怪了颜回而内疚不已,这才知道“颜回偷吃”的真相,十分感慨。

  孔子当即把弟子们召到跟前,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从此,孔子更加信任颜回。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16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

  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17

  在鲁国,有一位君子叫漆雕马人。他曾事奉臧文仲、武仲、孺子容,这一家三代鲁国大夫。

  一次,孔子问漆雕马人道:“先生曾事奉过臧氏一家,三位做大夫的。您可不可以说说,哪个要更贤明一些呢。”

  漆雕马人回道:“臧氏家族有一块很名贵的龟壳叫‘蔡’。如遇有什么大事不能定夺,就会用‘蔡’来占卜决疑。在文仲主事时期,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一次。在武仲主事时,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二次。孺子容主事,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三次。这都是我亲眼所见。至于这三位大夫谁最贤明,马人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听完笑着说:“先生真会说话!”

  孔子回到家里,跟弟子们谈及此事,赞叹不已地说:“马人先生可真是一位君子呀!他不愿在别人面前议论主人的.贤愚,但却很巧妙地举了一个实例,将事情的真相,表露无遗。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因智识无力察远,德慧无足见机,所以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问卜。而古人云:善易者不卜。也就是说,一个真通易道,真有智慧的人,不用卜卦,也能直觉洞悉,事物变化的规律。”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18

  墨子是我国春秋末期鲁国的大思想家,他主张“兼爱”、“非攻”。

  一次,一个名叫巫马子的自以为是的家伙对墨子说:“我与你大不相同,我不能不加分别地爱所有的人。我爱邻近的邹人超过爱远地的越人;爱我们鲁国人又超过爱邹人;爱我同乡又超过爱鲁国人;爱我家族中的'人胜过爱同乡;爱我的亲人又胜过爱家族中的人;爱我自己当然又超过爱我的亲人。越离我近的,我越爱他。至于我最爱的,当然是我自己!所以,我可以杀别人而利于我自己,却不能杀我自己以利别人!”他自认为理由充分,气势连贯,他高傲地看着墨子。

  墨子从容不迫地说:“如果是这样,那么我告诉您:有一个人同意您的主张,就有一个人按您的主张杀您以利己;有十个人同意您的主张,也就有十个人杀您以利己;要是天下人都赞同您的主张,则天下人就都想杀您以利己。反过来,有一个人不喜欢并反对您的主张,就有一个人想杀您,因为您教人不善良,他们要杀您除害;十个人反对您的主张,就有十个人想杀您;天下人反对您的主张,则天下人都想杀您。总之,喜欢您的主张的人想杀您,不喜欢您的主张的人也想杀您,看来您是人人得而诛之了!”

  墨子这番话说得巫马子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19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年青时,家 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 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 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 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 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 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 处。”

  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 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你们 年轻人更应该勉励自己多读点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20

  东晋名将祖逖,从小丧父,由哥哥抚养长大。由于性格豪爽,不受管束,到十四五岁还不愿好好读书。几个哥哥对他的前途很担心。

  但后来情况有了改变,祖逖开始爱读书了。他不仅博览群书,而且经常到京城洛阳去找人探究学问。

  二十四岁那年,他与好友刘琨一起到司州(洛阳东北)任主簿(主管文书),他俩志同道合,意气相投,白天一起办事,晚上合盖一床被子睡觉。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鸣声惊醒,他把刘琨推醒说:你听到鸡鸣声了吗

  刘琨侧耳一听,说:是啊,是鸡在啼叫。不过,半夜的鸡啼声是恶声啊!

  祖逖不同意,说:这不是恶声,而是催促我们早点起床锻炼,快起床吧!

  两人一骨碌从床上爬起,到院子里舞起剑来。([唐]房玄龄《晋书.祖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