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故事(通用24则)
故事是一种侧重于事情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跌宕起伏的文学体裁。故事是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历史名人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名人故事 1
房玄龄,字乔,出生于公元579年,齐州临淄(今淄博市)人,唐初一代名相。
房玄龄出生于世宦之家,他的父亲房彦谦,通涉五经,善辞辩,他一生为官清廉善良,所得俸禄常周济亲友。他曾对房玄龄说:“人皆以官富,我独因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这样的一个家庭,对房玄龄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教育作用。他小的时候,聪敏好学。五岁那年,父亲教他读《诗经》,他却要读史书。房彦谦问他为何要读史书,他说,史书都是讲的历朝兴衰大事,可以洞察时局,运筹帷幄,像萧何、陈平那样干一番大事业。房彦谦听了很吃惊,没想到儿子这般年龄就有这等大志,心中十分高兴,便答应了他的要求,给他找来了《左氏春秋》、《史记》、《汉书》等经典著作。
开始,房玄龄读史书难度大,许多字不认识,有些句子也读不懂。他并不去问父亲,因为父亲曾经说过,他年龄太小,那么深的书,怕他读不懂,等年龄大点再学。如今字不认识,句子不懂,去问父亲,岂不让父亲抓住理了?他虽然不去问父亲,但也没有放弃这些难点,而是把这些难点都记下来,不厌其烦地反复阅读,就这样,不懂的句子懂了,不认识的字也就顺过来了。
有一次,父亲检查他的学习情况,提出了几个问题要他回答,他拿过笔和纸来,挥笔疾书,不到半个时辰,就全部答完了。父亲感到惊奇,于是问道:“我提出的问题,是让你口答,你为什么要用文字来回答呢?”
小玄龄见问,便把自己的学习办法如实地说了出来:“有些字和句子,虽然我明白了它们的意思,但在回答引用时却念不出,故只好用笔来回答。”
父亲听后,又看了看儿子用文字回答的问题,用词用字不仅完全正确,而且还有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不禁被儿子的刻苦学习精神所感动,便把他记下的难句难字,给他一一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就这样。房玄龄用了五年的时间,读完了家中所有的.藏书,文章写得也很出色,被当地人称赞为“童子博士”。
公元593年,房玄龄随父亲房彦谦到京师拜访朋友。在这过程中,房玄龄接触了不少达官贵人。他们多数认为当时天下太平,国势昌盛。有一天,房彦谦去拜见好友高基素。此人时为吏部侍郎,精通史书,学识渊博。他见房玄龄生得气宇轩昂,言谈不凡,心中很是爱惜。
席间,高基素对房玄龄问道:“听说贤侄饱读史书,被人称为‘童子博士’,不知对当前时局如何看法?”
房玄龄道:“时下人皆言天下太平,国势昌盛,但小侄却不敢苟同。”
房彦谦一听苗头不对,急对玄龄大声训斥道:“住口,不许再胡言乱语!”
高基素微微笑道:“彦谦兄何必相阻?难道是信不过我吗?”然后对房玄龄道:“贤侄不要怕,一切由老夫做主,但说无妨!”
房玄龄这才又道:“以小侄看来,现在皇帝没有积下什么功德,又不思长治久安,只会追逐声色,欺压百姓,最后必然要自相残杀,不能保全国家。现在表面上看来一片平静,其实亡国之日已经不远了。”
公元597年,房玄龄考中进士,官授羽骑尉。此时,隋文帝听信谗言,正准备废杨勇为庶人,立杨广为太子。朝野上下无不议论纷纷。吏部尚书高基素记起当初房玄龄说过的话,便对好友裴矩私下称赞说:“有才华的人我见过不少,但都不及房玄龄这个年轻人。他小小年纪,就具有如此远见卓识,日后必然会成就一番非凡的事业,遗憾的是我已年老体衰,看不到他实现凌云志的日子了!”
不久,隋文帝被害,杨广即位,天下大乱。
李渊起兵反隋,李世民率军进入关中,房玄龄到渭北军中投靠,受到赏识。此后,房玄龄随李世民征战,参与军机。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官至宰相。他定法令,重人才,为官勤勉,对安定天下有重大贡献,享有良相美誉。
公元648年,房玄龄病死,时年七十岁。唐太宗不胜悲痛,并为其废朝三日,以示哀悼。
历史名人故事 2
中国传统文人,通常羞言金钱,以“铜臭味”鄙视之。故不少优秀的文人墨客,都不事生产,不谙经营之道。但也有例外,既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又具备超人的经济头脑,懂得理财。康有为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对房地产有着敏锐的判断力,好几次牛刀小试,便获利不菲。其点子之准,下手之稳,就算现在的炒房高手,也自愧不如。
康有为流亡海外多年,其间得到了许多爱国华侨的慷慨资助,这是他得以周游列国的重要经济保障。但他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赚了不少钱,特别是在房地产上屡有斩获。
比如1906年春节期间,他访问墨西哥,受到当地隆重接待。当时墨西哥城正在筹款修筑有轨电车,他敏锐地意识到电车轨道经过的地方,必将成为人气旺盛的商业圈,地价必定随之飙升,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赚钱的机会,便大量购置电车轨道经过之处的地产。没过多少日子,这些地价果然上扬了好几倍,他轻轻松松获得了10多万银元的赢利。
应该说梁启超也是赚钱的好手,早在1898年就以“保皇会”的名义,用入股的方式向海外华侨集资,在上海创办“广智书局”和“新民丛报社”。他凭借自己的知识资源,占有三分之一的股份,一年收益上万银元。当时康有为因逃避清政府追杀而避居印度吉大岭,经济陷于窘境,他得知后马上汇出1800银元,资助康有为。
有道是“此一时,彼一时”,当康有为在墨西哥的房地产上狠赚了一笔之时,梁启超的“广智书局”却陷入亏损的窘境,康有为得知后马上写信询问梁启超需要多少钱?梁启超回信说:“每年费用3000银元。”康有为立即汇出5000银元:给梁启超本人3000银元,给梁启超在澳门的家属1000银元,给梁启超的兄弟学费1000银元。出手之阔绰,堪与当今那些房地产老板媲美。“康梁”在政治上结为同盟早已美名远扬,在经济上互相施以援手,也传为佳话。
康有为晚年经济状况非常富裕。1913年康有为55岁那年结束流亡生涯回国,广东政府发还了被清朝政府抄没的康氏家产,并加发官产作为对康有为流亡15年的赔偿。资本贵在积累与增长,康有为非常清楚这一点,通过炒房地产来获利,依然是他的`拿手好戏。他于1914年6月定居上海,租赁上海新闸路16号辛家花园,每月租金120银元,一住8年。这期间他看到上海房地产的升值潜力巨大,便马上变卖了广东的房产,在上海买入地皮。没过多久,上海的地皮飞涨,康有为又大赚了一笔。接着他又投资交通干线附近的房产,同样获利颇丰。
1921年,康有为在愚园路自购地皮10亩,建造了一座中西合璧的花园住宅,取名“游存庐”,十分豪华。晚年时他还在别处修建、购买了3座别墅,分别为杭州西湖的“一天园”、上海杨树浦的“莹园”和青岛的“天游园”。“一天园”占地30余亩,历时4年才建成。“莹园”建成后转让给别人,属于短线投资项目。青岛的“天游园”原来是总督楼,康有为购买后加以改扩建,他的生命最后终结于此。
历史名人故事 3
苏东坡才华出众,加上长得玉树临风、风度翩翩,因此拥有大批的粉丝。虽然苏东坡“星途坎坷”,但这些忠实的粉丝却一直追随,对他不离不弃。
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喜欢到西湖游玩。有一天,苏东坡游览西湖时,忽然着到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驾船追了上来。苏东坡不知其来意,一时愕然。女子激动万分地说,她自小就仰慕苏东坡,但一直无缘相见,现已嫁为民妻,今日亲眼看见自己的偶像,也了却了多年的愿望。之后,美女粉丝给苏东坡弹奏了一曲古筝,便驾船翩然而去。苏东坡无比感慨,为此,他写下一首《江神子》。
苏东坡谪居黄州时,有一个叫李琪的粉丝,非常想要苏东坡的签名墨宝,但一直没有机会。多年过去了,李琪仍拿不到偶像的签名墨宝,眼看苏东坡就要调离黄州,她心急如焚。离开当日,黄州官员设宴为苏东坡饯行,宴席就设在李琪所服务的酒店。真是天赐良机,李琪决定豁出去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苏东坡酒兴正酣。看到时机成熟,李琪便捧着酒杯跪拜在偶像面前,随即拿出自己的随身汗巾,求苏东坡签名墨宝。苏东坡倒也爽快,让李琪取来笔墨,挥手便在汗巾上写道:“东坡七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到此,即掷笔袖手,复与宾客谈笑。只写两句?这可把李琪急坏了,于是她再次跪拜,求苏东坡再续。苏东坡大笑,接着写了两句:“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书毕,在座宾客无不击节赞叹,李琪也了却多年心愿,激动得流下眼泪。
苏东坡59岁时被贬至惠州,当时,他的邻居温氏有个女儿叫温超超,年方16岁,貌美如花。在当时,16岁已经是谈婚论嫁的年龄了,但温超超的眼光极高,任提亲的踏破门槛,她就是不肯嫁人。直到苏东坡被贬谪到惠州,她才算是找到了意中人,她高兴地对人说:“嫁人只嫁苏东坡!”于是,每天晚上,温超超不顾其淑女形象,愣是翻过高墙,来到苏东坡窗前听他吟诗诵读。一个晚上,窗外的温超超被苏东坡发现了,慌乱之中,温超超马上就翻墙跑回家中。苏轼跟踪寻到温家,问其缘故。温父无奈地告诉了苏东坡实情。苏东坡并不是好色之徒,他答应温父,要给温超超找到一个好归宿。但天有不测风云,不久,苏东坡就又被贬到海南儋州去了,此事也因此不了了之。到苏东坡遇赦放还,途经惠州时,温超超已经抑郁而终。
在京城的皇宫里,苏东坡的'粉丝也不在少数。当时,皇宫中的皇太后、皇后、公主和不少宫女都是苏东坡的超级粉丝。她们对苏东坡的一贬再贬非常愤慨,但始终无能为力。北宋元丰年间,“乌台诗案”案发,苏轼被逮捕下狱。宋神宗当时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看到自己的偶像入狱,神宗为此闷闷不乐。后来,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诉,搬出了当年宋仁宗“吾为子孙得两宰相”的祖训,为苏东坡说情。最终,宋神宗决定对苏东坡从轻处理。所谓的“吾为子孙得两宰相”,其实就是前任皇帝宋仁宗对苏东坡爱戴有加的一个体现。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在宋朝疆域之外,也有苏东坡的粉丝。有一回,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出使辽国,在辽国,苏辙惊奇地发现,辽国人常常向他打听苏东坡的情况。后来,苏辙在给苏东坡的信中写道::“谁将家谱到燕都,识底人人问大苏。”由此可见,苏东坡在辽国也有极大的影响力。当时高丽国有两个兄弟,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他们分别取名为金富轼、金富辙。轼和辙,正是苏东坡兄弟的名字,由此又可见,苏东坡被外国人崇拜的程度。
历史名人故事 4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人,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他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人流传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表达对“岳家军”的由衷敬畏。岳飞反对宋廷“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而求胜”的消极防御战略,一贯主张积极进攻,以夺取抗金斗争的胜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组织大规模进攻战役的统帅。
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他的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后人另辑有文集传世。
少年岳飞,为人沉厚寡言,常负气节。喜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等书。 曾拜周同(《说岳全传》等改为“周侗”)为师,学习骑射,能左右开弓。不久周同病故,岳飞每逢初一、十五,都亲到坟上祭奠。飞之后又拜陈广为师,学习刀枪之法,武艺“一县无敌”。岳飞生有神力,不满20岁时就能挽弓三百宋斤,开腰弩八石,“时人奇之”。
1122年(宣和四年),童贯、蔡攸兵败于契丹,河北官员刘韐于真定府(河北正定县)招募“敢战士”以御辽(一说是为征辽)。岳飞应募,经过选拔,被任命为“敢战士”中的一名分队长。20岁的岳飞自此开始了他的'军戎生活。贼寇陶俊、贾进在相州作乱,岳飞请命前去除害。岳飞表现突出,带领百骑骑兵,用伏兵之计,生擒二贼以归。
这年岳飞的父亲岳和病故,飞辞别刘韐,离开军队,赶回汤阴为父亲守孝。宣和六年,河北等路发生水灾,岳家生计艰难,岳飞为了谋生,又到河东路平定军(山西平定县)投戎,被擢为偏校。
1125年(宣和七年),金灭辽之后,便大举南侵攻宋。宋徽宗禅位于长子赵桓,即钦宗,次年改元靖康。东路金军渡过黄河包围开封,宋钦宗用李纲守卫京城,但最终还是选择求和,供奉了大批金银,许割太原等三镇与金。
1126年(靖康元年),钦宗反悔割地,两路金军于攻破太原后会合,二次南下围困开封。钦宗在求和的同时使人送蜡书命康王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征召各路兵马以备勤王。在相州城里,武翼大夫刘浩负责招募义士,收编溃兵。从平定军突围回到家乡的岳飞目睹了金人入侵后人民惨遭杀戮、奴役的情形,心中愤慨,意欲投军,又担忧老母年迈,妻儿力弱,在兵乱中难保安全。岳母姚氏是位深明大义的妇女,积极勉励岳飞“从戎报国”,还为岳飞后背刺上“尽忠报国(后世演义为‘精忠报国’)”四字为训。岳飞牢记母亲教诲,忍痛别过亲人,投身抗金前线。
历史名人故事 5
1897年8月,在安徽怀宁,一场门当户对的盛大婚礼正在举行,宾朋欢呼中,18岁的陈独秀和时任安徽统帅部副将高登科的女儿高大众三拜九叩成亲了。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作为将门闺秀的高大众恰好比陈独秀大三岁,无论家世和相貌都无可挑剔,而少年得志的陈独秀也前程似锦。这是一段被格外看好的婚姻。
最初,年少夫妻倒也说得上琴瑟和鸣。十年间,高大众为高家添了三男两女。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婚后,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在杭州求学的陈独秀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因受通缉,最后逃亡日本。回国后,陈独秀就成了高大众眼中的“怪咖”,而在陈独秀眼里,妻子高大众也成了彻头彻尾的“古董”。自从母亲去世后,陈独秀就很少回家,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几乎放弃了平常人世的天伦之乐。聚少离多,再加上个性和才情的天渊之别,夫妻之间越发人疏情薄。
作为一个接受封建传统教育的妻子,高大众希望丈夫能安分守己,所以她对陈独秀的所作所为极为排斥,甚至加以阻拦。得不到理解和安慰的陈独秀,偶尔回来面对的也是无休止的唠叨和数落,这使得他更对这份包办的婚姻和旧式的妻子充满厌恶。于是,家庭失和,口舌之争在所难免。日复一日,家,再也不是让人栖息安生的场所,情,冷漠之后就成了禁锢自由的监牢。
就在他们的婚姻陷入僵局之际,一天,高家迎来了位意外之客——高大众同父异母的妹妹高君曼。高君曼本名小众,小姐姐10岁,从小接受新式教育,性格活泼,热情奔放。她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就对姐夫发表的作品尤其钟爱,带着仰慕和崇拜,她走进了陈独秀死水般的婚姻生活。
陈独秀原本对这些世俗的亲戚关系并不上心,但高君曼时尚的装扮、灿烂的笑容、新潮的思想和不凡的谈吐还是让他耳目一新。于是,高君曼借着各种机会与陈独秀单独接触,或促膝谈心,或小径漫步,在密集相处中,陈独秀被她新式女性的一切行为惊喜着。在高大众眼里,妹妹的到来也许能给这个家庭带来生机,她从不怀疑丈夫和妹妹的交往会出现任何问题。可感情是一把燎原的火,稍有风助,则不可遏制也难以浇熄。
一颗求教上进乃至产生爱慕的粉丝之心,一颗急于冲破藩篱寻找慰藉方向的自由之灵,在一来一往的碰撞中,探讨变成了约会,亲情转向了爱情,情感在爱慕中升华,日子在分分秒秒中难舍,等他们警觉到危险性时,彼此已泥足深陷,难以自拔。
面对接踵而至的风言风语和世俗家族的压力,思想前卫的高君曼毫不在意,而乐于打破束缚的陈独秀也不顾人言,非议反而让离经叛道的两个“忤逆者”抱得更紧。各种打压扼杀无效后,高调“自由恋爱”的他们被逐出家门。
1910年,怀着对爱情的向往,他们一同来到杭州,正式同居。彼时,陈独秀在杭州陆军小学任教,打扮入时的高君曼陪伴在侧,他们出访高朋,听琴作诗,“徜徉在湖山之间,相得甚欢”。
新欢良宵短,旧爱寂寞长。面对丈夫的背叛,妹妹的掠夺,在老家恪守妇道的`高大众饱受锥心之痛但又无计可施,只能忍辱负重,如往常一样上孝公婆,下抚子女。她没有大吵大闹,更不想家丑外扬,只是整天悲郁哽咽,闭守房门。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陈独秀被任命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高君曼陪他重回安徽。很快,他们的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面对追捕不得不再一次逃离家乡。在辗转逃命的岁月里,高君曼不离不弃,饱经风霜,承担了全部家务和养育子女的重任。只是动荡的生活击垮了她的身体,她患上了肺结核,整日咳血不止。但她并不后悔,真正让她心寒齿冷的,则是陈独秀对家庭关系的偏执。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高大众所生的两个儿子前来谋生,作为姨母和继母,高君曼想把孩子们接到家中食宿,没料想陈独秀坚决不允,并骂她“妇人之仁”。见陈独秀如此不近人情,两人开始争吵,后来,竟然动了手。
因为长期生病,从1922年起,已转战北京的陈独秀开始对高君曼逐渐冷淡,并且外面盛传他另有红颜,心高气傲的高君曼怎受得了如此对待,心灰意冷之下于1925年带着儿女移居南京。自此离别,一南一北,他们再也没有相见。
1930年9月,高大众在老家走完此生的第55个春秋。高君曼带着两个孩子为姐姐奔丧,时光荏苒,二十多年过去了,但家族依旧对她鄙恨难泯。一年后,孤立无援的她旧病未愈又添新疾,最终病殒南京。
在陈独秀的一生里,一共有四段感情,高君曼离开后,他与一名女医生施芝英渐生情愫,并公开同居。晚年落魄之际,陪伴他走向生命终点的则是一位相差30岁的女士潘兰珍。1942年,陈独秀在重庆病逝,弥留之际他也许才终于明白夫妻间同甘共苦、永不言弃的意义。只是,面对陈独秀情感的过往,那一对风姿卓绝的高家姐妹花,虽然个性截然不同,但殒灭的悲惨命运又何其相似。
历史名人故事 6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
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
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都称赞他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历史名人故事 7
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大家一定熟知,然而,作为这样的一个伟大科学家,他有时也不开窍。
牛顿小时候养有两只猫,一只大,一只小。牛顿为了让猫自由出入,在门上开了两个洞,也是一个洞大,一个洞小。一天他的邻居见到他,对他说:你何必要开两个洞,只要开一个大洞不就行了。
牛顿听了,恍然大悟,连声称赞道:“说得对,真是高见!可我怎么也想不出你这个好主意来。”
牛顿一辈子打光棍
英国天才的科学家艾萨克·牛顿(1642—1727)从小就迷上了书,迷上了宇宙,没有时间去修边幅。往往是领带不结,袜带未系,马裤也不扣钮扣。
他的`这些不修边幅行为,竟然使他在情场失意,终生未娶。
牛顿年轻的时候也谈过恋爱。有一次,这位年轻的科学家热情奔放地向一位相识的姑娘求婚。能得到这样一位青年学者的钟情,姑娘自然感到幸运。牛顿轻轻地握着她的手,含情脉脉地望着这位漂亮的少女,她羞涩地低下了头,两朵红云飞上了脸颊。然而,正在这热恋的时刻,牛顿的思想忽然跑到另一个世界去了,满脑子尽是些符号、公式,完全忘记了身边的情人。他的手抓着情人的一个手指,误为捅烟斗的捅条,硬往他的烟斗里塞,痛得姑娘大叫起来。牛顿这才从数学王国里跳出,明自自己犯了一个大错误,赶紧向她道歉说:“亲爱的,饶恕我吧!我知道,这是不行了。看来,我是该一辈子打光棍的。”牛顿的一生真应着了他的话,他一辈子是“光棍”
历史名人故事 8
孟尝君本名为田文,是齐国贵族,他继承了其父田婴的爵位,得号孟尝君,封地于薛。他先后任秦、齐、魏三国相国,其门下亦有食客数千,是闻名于各诸侯国的贤能之士。
秦王仰慕他的贤名,多次邀请他前去秦国。孟尝君知道秦国的险恶用心,于是多次拒不前往。公元前299年,孟尝君奉齐王之命,迫不得以前往秦国。秦王想要将他收为己用,就将他封为相国。但是考虑到孟尝君乃是齐国宗室,若在秦国执掌大位,恐对秦国不利,所以就想将其除去。
孟尝君知道秦王的意图,所以暗中讨好秦王宠妃,让其为自己求情。于是,秦王将孟尝君放回齐国。然而秦王后又后悔纵虎归山,当他派人追杀孟尝君的时候,孟尝君已经在其食客的`帮助之下,逃之夭夭了。
由此,孟尝君与秦国结怨。
孟尝君归齐之后,就开始担任齐国相国,执掌国家大事。他联合韩、魏两国,共同击败了秦国和楚国。后来,贵族田甲谋逆,孟尝君被齐王所疑,为了避难,孟尝君称病归隐。
不久之后,孟尝君离开齐国,投奔魏国,在魏国担任宰相,他联合秦、赵、燕共同伐齐,直到齐国新君继位,孟尝君才开始与齐王亲近起来,但他从此以后都保持着中立的立场,不为任何国家效力。
孟尝君去世后,齐、魏就灭掉了孟尝君的封地,也没有给他留下后嗣。
历史名人故事 9
清代的周渔璜,是贵州青岩人,非常有学问,是当时人们公认的才子。
有一年,在春暖花开时节,周渔璜到十佛寺游玩,晚上就住在寺里。睡下不久,他忽然听到隔壁房间传来微弱的说话声,仔细一听,原来是有人在反反复复诵读一句上联:“万瓦千砖百匠造成十佛寺。”
周渔璜来了兴趣,便起身去问寺里的`僧人:“隔壁住的是什么人?”
僧人答道:“是一位姓黄的书生,前几天来本寺游览时想出了这样一句上联,但却百思不得下联,几天过去了,他废寝忘食,苦思冥想,如今已是生命垂危!”
周渔璜问:“难道就没有人能帮助他对出下联吗?”
僧人答道:“这个上联中有四个数字:万、千、百、十,并且这四个数字是10倍递减,要对出下联难度很大,有好多人试过,但是目前还没有人能对得出。”
从僧人那里回来后,周渔璜想了很久,也没能想出下联。
第二天,周渔璜带着遗憾的心情乘船离开十佛寺,途中经过一座桥,桥上刻着“八仙桥”三个字,此情此景,让他心中豁然开朗,便吩咐船家快快掉转船头,返回十佛寺。
寺中的黄书生虽已几日卧床不起,却仍在有气无力、断断续续地念叨着那句上联:“万瓦——千砖——百匠造成——十佛寺。”
周渔璜站在门外大声而有韵地应对:“一船二浆四人摇过八仙桥。”
黄书生一听,顿时眼前一亮,精神大振,惊叹道:“妙联!此下联中也有四个数字:一、二、四、八,按二倍递增,妙!真是太妙了!”
黄书生“心病”消除,身体复元后与周渔璜结伴而行,共游美景!
历史名人故事 10
北魏时期有一个名叫可悉的武士,他高大魁梧,性格坚毅,还练得一身好武艺。可悉十七岁之后,经常陪北魏皇帝一起去森林里打猎。这天,一行人又来到森林,皇帝的侍卫个个本领高强,没过多久,他们就捕到了野兔、鹿、山鸡等猎物。大家一路高声谈笑,踏上了回宫的.路。
这时候,突然一只吊睛白额猛虎扑出来,拦住了他们的去路,吓得众人一身冷汗,马也因为受了惊吓变得狂躁不安。就在这时,可悉大声喊道:“你们保护皇上,我来收拾这个畜生!”
可悉说完便赤手空拳地冲了上去和老虎搏斗起来。老虎尾巴用力一甩,眼看要扫到可悉,可悉机敏地压低身子,躲开了这一次攻击。老虎马上转身猛扑向可悉,可悉敏捷地侧身一翻,又躲过了老虎的攻击。老虎见一直抓不到可悉,变得非常焦躁,可悉则一直保持冷静,随机应变。人、虎就这样来回周旋着。不一会儿,可悉找准机会,一下子跳到老虎背上,死死按住虎头,抬起铁拳拼命朝老虎的天灵盖猛砸下去。也不知打了多少拳,最后,老虎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了。可悉赢得了胜利,并把这只老虎献给了北魏皇帝。
北魏皇帝夸奖可悉说:“你真是太英勇了!”可悉谦虚地说:“保护皇上是我应该做的。”北魏皇帝接着说:“希望你以后能把过人的勇气用来造福国家,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强大。”可悉听从了皇上的意见,把自己的功夫传授给更多的人,最后用在了带兵打仗上。
可悉赤手空拳地战胜了猛虎,还积极为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体现了他无畏无私的精神。我们也应该学习可悉,努力学习,争取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
历史名人故事 1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诸多领域都很有成就。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父子三人都名列“唐宋八大家”。
苏轼天资聪颖,在父亲苏洵的耐心教导下,他小小年纪就已经读了很多书,经过几年的奋发努力,苏轼的.学业大有长进,亲朋好友都称他是一个难得的神童,说他以后一定是文坛的奇才。
苏轼在一片赞扬声中变得有些骄傲了,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有一天,苏轼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并把对联贴在了门前。也就是说,苏轼说自己认识所有的字,而且读完了世界上所有的书。
一天,一位白发老翁路过苏轼家,看到了这副对联。看过之后,老翁觉得苏轼过于自信,于是笑了笑就走了。
两天后,老翁拿着一本书来到苏家,要见苏轼。他说自己才疏学浅,特来向苏轼请教。苏轼满不在乎地接过书,结果翻开一看,上面的字他竟然一个也不认识,顿时红了脸。老翁见状,不动声色地对苏轼说:“请你赐教。”苏轼非常着急,但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最后鼓起勇气告诉老翁,这些字他一个也不认识。
老翁听了这话,捋着胡子大笑道:“苏公子,你不是已经‘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了吗,怎么会一个字也不认识呢?”说完,老翁拿过书扭头就走了。
苏轼感到非常惭愧,他绞尽脑汁,终于从老翁的话中悟出了真谛,于是提笔来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加了四个字,使对联变成了“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发誓要活到老,学到老,最后终于成为文学界和书画界的佼佼者。
学海无涯,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只是凤毛麟角。我们要用永不满足的态度来对待学习,一旦骄傲自满,必定会使前进的脚步停止。
历史名人故事 12
古代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古代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古代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历史名人故事 13
左宗棠是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
晚清名将左宗棠在征服陕甘回部后,凯旋入关。当天晚上,驻军于某处,刚刚扎营完毕,左宗棠忽然传下将令:立即拔营,继续前进!当时全军将士都已疲惫不堪,正想好好休息一番,因此谁也不愿再动弹了。那些将领们则相约着来到统帅的大营,请求左宗棠收回成命。左宗棠勃然大怒道:“我这就上马出发,谁敢违命落后者,军法从事!”左宗棠军令极严,将士们虽然怨气冲天,却也不得不装束停当,整队紧随于后,于黑夜中迤逦而行。过了两个时辰,左宗棠扭头问身边的偏将:“我们走了多少路?”偏将答道:“距离先前宿营之处已有四十多里了。”左宗棠点点头,道:“那好,就在这儿扎营吧。”
将士们重新安歇不久,忽然听到身后隐隐传来阵阵爆炸声。过了一会儿,后队巡逻兵来到帅营禀报说:“先前宿营的.地方忽然被炸,已经陷成一个个巨坑。”于是全军将士无不惊骇万分,都为躲过这一劫难而庆幸不已,对自己的统帅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众将领都进帐询问左宗棠是如何预测到这场危机的,左宗棠答道:“当时刚刚驻军,我忽然想起回部的那些头领们虽然投降了,却是迫于我们的军威,并非个个都诚心诚意地归顺,肯定有人会挟恨报复,而我们第一晚的驻军之处也早在他们的预料之中。后来,军中击打更鼓时我又凝神一听,地下似乎有回应之声,像是有地洞,于是我立即传令速速避开。现在已经可以证实,那儿不但有地洞,而且洞中藏着不少硫磺火药。可是当时由于拿不准,又怕引起慌乱,才没有明说啊。”
历史名人故事 14
一位有成就的钢琴家聊天时说:北大荒的8年,我不知是怎么过来的。饥饿、肮脏、寒冷,还有险恶的人际关系。他摇头,难以置信地说:真不知是怎么过来的。
我笑言,当年你关闭了意识当中有关整洁、温饱的感知阀门,靠适应这种基本的生物本能过日子。
人在耐受力方面常有奇异的成绩。这与其归功于毅力,不如算在适应性的账上。由于适应性在人体内部巨大的张力,无论多么高贵整洁敏感的人在最后关头都能够委身于贫贱龌龊粗鄙的环境中生存。这时,茹毛饮血的远祖的基因在体内被激活,视脏乱差于不顾,求生成了第一要求与惟一的快乐源。
与适应性同样强大的是人的习惯,实际上,习惯是适应的另一种说法。那位钢琴家说,尽管我像狗一样到处寻找食物,但8年中我从来没有说过一句粗话,没有附和过猥琐下流的笑话,我始终在内心的'语言系统里抵制这些低级的东西。
在恶劣的环境中,人的适应性几乎是不加选择的,人的高贵也在此刻显露出来——决不习惯自己的丑陋。
一个人之所以在许多年后变得庸俗丑陋,因为在生活中,美好与丑陋的东西几乎一样多,事实上后者更多一些。而人的适应性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在意识之外大显身手。那么,在岁月的河流中,一个人无形之中变得愚蠢、畏葸、诡异与狡黠就不令人奇怪,虽然向他们指出这一点对方会奇怪甚至愤怒。在冬季,询问随季候变化转换毛色的狐狸:你的毛何以变黄?狐狸也会大吃一惊。
在习惯的力量面前,保持诚实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诚实。守卫高贵的途径只有——高贵。
历史名人故事 15
在魏晋“竹林七贤”中,王戎被世人不齿,认为他是滥竽充数。他和统治者积极合作,位至高官,辱没了“贤”名。最遭人讥诟的,是他的吝啬。《世说新语》里谈吝啬的共有九条,王戎一人独占四条。比如,家中有棵很好的李树,王戎想卖李子,又怕别人得到种子,竟事先把李子的果核钻破,使之不能再种。侄子结婚时,王戎仅送了一件单衣给他穿,过后还又改变主意,将衣服要了回来。女儿出嫁,王戎借给女儿一些钱,女儿每次回娘家,王戎的脸拉得比驴脸还长,等女儿还清了钱,他才给出好脸色。
不过,就是这样一个将小气之事做绝的王戎,却为“卿卿我我”这一成语的发明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王戎的夫人总是叫王戎为“卿”,要知道,在那个时代,“卿”是用来称呼比自己地位低的'人的。夫为妇纲,只有丈夫才可以称妻子为“卿”。被夫人称“卿”,传出去了,名士的面子还往哪里搁?王戎于是说:“你这样叫我,显得礼数不周,以后不要再这样叫了啊!”
王戎可能也只是抱着商量的态度,不过他这么一说,夫人不高兴了:“我爱你疼你,才叫你卿卿的,我不叫你卿卿,谁又叫你卿卿呢!”(“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
王夫人娇嗔埋怨的模样估计让王戎十分受用,不过王戎也很有雅量,“遂恒之”。以后就听任王夫人这么叫下去了,也不怕人听见,也不怕人笑话了。
从卿卿我我这个表现男女十分亲昵的典故中,我们可以看到王夫人嫁给为人诟病的王戎,家庭生活却是十分和谐和幸福的。王戎很尊重妇女,老婆在家也是很有地位的。而“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这样的言论也是王戎发出来的。
历史名人故事 16
公元前228年,赵国被灭,赵公子嘉率其宗族数百人逃至代(今蔚县东北),自立为代王,继续抗秦。秦国大将王翦率军驻扎燕国附近,随时准备进攻。燕国感到亡国的威胁了。当时燕国有两个办法来应对秦国:一是刺杀秦王;二是与赵国残余势力联合拒秦。
刺杀秦王由燕太子丹秘密制定并主持。他选了一个勇士名字叫“荆轲”。荆轲为人讲义气,曾经游历各国,善于结交,他与太子丹交情甚好,明知是死,也接受了燕太子丹的重托。为了能获得秦王政的接见,太子丹安排荆轲作为燕国使者,以向秦王献燕国地图和逃到燕国的秦国将领樊於期人头为名,前往秦国。荆轲启程时,太子丹和宾客都身穿白衣白冠,送荆轲到易水(今易县燕下都武阳城遗址以南之易水)。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高歌:“风萧萧分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完就上车而去,一直也不回头。荆轲来到秦国都城咸阳,先用重金买通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受到秦王的`接见。荆轲事先将匕首藏到地图之中,当地图打开到最后时,匕首露出来了“图穷而匕首见”。荆轲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手拿起匕首,秦王急忙挣脱,然后绕着柱子跑,荆轲在后面追赶,最后秦王拔下佩剑砍断荆轲左腿,荆轲将匕首掷向秦王,但失败了。荆轲就被秦王下令肢解而死,刺杀计划失败。
这一刺杀行动,让秦王大怒,他下令大举攻燕。燕、代联军组织抵抗但被秦军打败。燕王喜及太子丹率精兵东保辽东郡,燕王听从代王建议,杀了太子丹,把太子丹的头献给秦王求和。秦国因有其它战事,暂时没有继续攻打燕王和代王,但四年后,秦军又挥军而来,打败了燕国的残余力量,燕国就此灭亡。
历史名人故事 17
孟尝君是薛国(今官桥、张汪镇一带)国君田婴之子,田婴死后他继承封爵,称薛公,号孟尝君,以养士而闻名天下。孟尝君可说是“生不逢时”。因“五月五日生不利其父母”,曾被遗弃,母亲暗中喂养,他才免遭不幸。长大成人后,田婴见他聪明过人,能言善辩胸怀大志,才转忧为喜立他为太子。孟尝君即位后,广招天下贤士,不问是官吏还是逃犯,是名人还是庸人,他都热情接待,门下食客竟达。
3000余众。孟尝君的这三千食客,鱼龙混杂,人品各异,亦有成大器谋大事者如苏代等,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匡扶国家,以丰功伟绩名载史册。然后仅凭一技之长传流于世者也不乏其人,“鸡鸣”“狗盗”之徒便是其中之一。
齐泯王二十五年,孟尝君应邀入秦为相。不久,秦昭王听信谗言,软禁了孟尝君并准备杀掉他。孟尝君处境十分危险,立即派人暗中求救于秦昭王的`宠妃幸姬。幸姬说:“妾愿得君狐白。”狐白就是白狐皮大衣,价值千金,天下无双,孟尝君仅有一件,入秦时已献给秦昭王。到哪里再找狐白?孟尝君焦急万分,召集随从门客商议,很多人都苦无对策。这时坐在最下的一位门客说:“我能得狐白裘”。这天深夜,他从狗洞里潜入宫中,学狗吠骗过守夜卫士,盗回了狐白裘,献给了幸姬。幸姬求秦昭王放了孟尝君。孟尝君唯恐秦昭王反悔,立即更衣易名逃亡薛国。半夜时分来到函谷关,因鸡不鸣城门不开无法通过。在这危急关头,随从中有一位会学“鸡鸣”的食客,略施口技,引起雄鸡齐鸣,才骗开城门,孟尝君等急忙出关东奔。出关不久,追兵果然赶到。原来秦昭王反悔放走孟尝君,连夜派兵追赶,但已经晚了,孟尝君一行已越过秦国最后一道关口。这次孟尝君能够虎口脱险,可是全靠“狗盗”“鸡鸣”之徒。
历史名人故事 18
战国末年,秦王嬴政不断地向其他国家进攻,企图一统天下。燕国实力较弱,不是秦国的对手,燕国太子丹就找到了刺客荆轲假装投降秦国,实际上是想趁机刺杀嬴政。
荆轲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的地图来到秦国。秦王嬴政见到燕国主动前来投降,非常高兴,并没有想到来的使者竟然是来刺杀自己的刺客。
秦王召见了荆轲,荆轲把燕国地图拿到嬴政面前,打开地图,当地图展到最后时,出现一把匕首。嬴政一见匕首,大惊。说时迟,那时快,荆轲左手拉着秦王的衣袖,右手拿起匕首就向秦王刺去。
按道理说荆轲是专业的刺客,力气很大,秦王很难从他手中逃脱,他应该会一击而中的。
可是这时发生了第一个转折。
可能是嬴政的求生欲望太强烈了,他挣扎着站起来,竟然扯断了袖子,从荆轲的'手中逃脱了出去,导致荆轲一击未中。
荆轲一击未中,只好追逐秦王。
可是这时又出现了第二个转折。
当时殿上有个医官,危急之下,他拿着药包就朝荆轲扔去,刚好击中荆轲的头部。与此同时,大臣们突然意识到大王身上佩戴着长剑,就赶紧提醒秦王拔剑反击。秦王嬴政恍然大悟,赶紧拔出身上的宝剑,朝荆轲砍去。
此时荆轲刚好被药袋击中,秦王的宝剑又长,秦王一下子就砍在了荆轲的大腿上。荆轲受伤了,就把匕首朝秦王掷去,却没有击中秦王,他反而又被秦王狠狠地砍了七八下,最后被前来救驾的侍卫杀死。
本来荆轲离秦王咫尺之遥,周边又没有侍卫,刺杀秦王本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可是由于这一系列的转折,最后使荆轲刺秦失败,命丧秦宫。
历史名人故事 19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1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了解到,那件狐白裘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便借着月光,钻进贮藏室把狐白裘偷了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
孟尝君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1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踏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历史名人故事 20
洪水未到先筑堤,豺狼未来先磨刀。 一只野狼卧在草上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对它说:“天气这么好,大家在休 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 利。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 又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 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而平 时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温馨提示: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 脚乱。“书到用时方恨少”,平常若不充实学问,临时抱佛脚是来不及的。也有人抱怨 没有机会,然而当升迁机会来临时,再叹自己平时没有积蓄足够的学识与能力,以致不 能胜任,也只好后悔莫及。
4.好学不倦 只有一个洞穴的'老鼠很快被捉。 在一个漆黑的晚上,老鼠首领带领着小老鼠出外觅食,在一家人的厨房内,垃圾桶 之中有很多剩余的饭菜,对于老鼠来说,就好像人类发现了宝藏。 正当一大群老鼠在垃圾桶及附近范围大挖一顿之际,突然传来了一阵令它们肝胆俱 裂的声音,那就是一头大花猫的叫声。它们震惊之余,更各自四处逃命,但大花猫绝不 留情,不断穷追不舍,终于有两只小老鼠走避不及,被大花猫捉到,正要向它们吞噬之 际,突然传来一连串凶恶的狗吠声,令大花猫手足无措,狼狈逃命。 大花猫走后,老鼠首领施施然从垃圾桶后面走出来说:“我早就对你们说,多学一 种语言有利无害,这次我就因而救了你们一命。” 温馨提示:“多一门技艺,多一条路。”不断学习实在是成功人士的终身承诺。
历史名人故事 21
共和行政又称周召共和,国人暴d攻入王宫,周厉王逃跑,政权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称为共和。共和元年,即前841年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共和行政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共和元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意义重大,开创了中国历史准确纪年,此后中国的历史脉络清晰,一直到今天,没有间断记载。正是这件事能够上溯几千年而不迷惘。在此之前,中国的历史只能是传说和半信史,时间脉络十分模糊,只能够通过文物考古追溯,准确性是不够的。所以说,共和行政是对中国的历史起了十分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作用。
厉王逃亡在彘后,这时,周朝东边的诸侯卫武公带兵赶到了镐京。于是召公虎便出面代表周厉王的旧臣请卫武公暂时代行执政,自己和另一个大臣周公(周公旦的后代)等组成奴隶主贵族会议辅政。因为卫武公名和,他的封地在共(河南辉县),因此又称共伯和。(一说由诸侯共伯和摄行政事)。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中国现存史料中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周厉王死于彘,次年,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共和时代结束。中国汉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便从共和行政的第一年,即公元前841年,开始纪年。这也使中国的`历史从此有了确切纪年。按照中国传统纪年,自共和时期开始,中国的中原历史有了连续不断的纪年体系。
国人暴d后,周王朝中央政权在风雨飘摇的状态下,王位虚悬十四年,其间周召行政与诸侯干王位是并存于中原大地的。这种纷乱状态一直持续到宣王即位,周王才又一次获得天下共主的地位。而宣王并非厉王长子,他之所以能登上王位,是共和时期局势混乱的结果。
历史名人故事 22
孔子以礼名扬天下。清朝第一才子纪晓岚在参拜孔子墓时,为孔府题写了一副楹联,上联是“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下联为“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此联对仗工稳,意蕴不凡,书法自然流畅,文字读来非常大气。孔家主人在欣赏之余,却又发现这副出自天下第一才子的联语中有两处明显的“硬伤”。一是“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中的“富”字上面缺一点;二是“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中的“章”字一竖直通“立”字。
纪晓岚从旁人读对联时的表情中,怀疑刚才所写的字里面可能出了点问题,低头仔细一看,果然有两个字笔误。他想,自己乃是全国知名大学士,又是当今圣上最宠的才子,无论如何也要将眼前这难堪的.局面应付过去。纪晓岚不愧是大名士,脑筋一转,便伶牙利齿地主动向人们讲了起来。
他说是自己是有意这样写的,“富”字少上面一点,寓意是“富贵无头”,盼望孔府家的后人,沾了圣人的灵气,日子越过越好;“章”字一竖直通到上面,寓意孔老夫子的“文章通天”、无与伦比,永远是天下第一位的。
纪晓岚的这番解释,抬高了孔子的地位,表达了对孔子后人的祝福和对“圣人”文章道德的崇敬之情,孔家人当然十分高兴。随即请人将这副楹联刻成吊牌,与严嵩的墨迹匾额“圣府”一起,挂在孔府的大门前。
纪晓岚的“笔误”,使得那副“无头富贵、通天文章”的楹联从此誉满天下,并号称“天下第一奇联”。“富贵无头,文章通天”,多么醒目;“与国咸休”、“同天并老”,多么贴切!让人不得不佩服纪晓岚的文才。
也有人说,纪晓岚是故意“笔误”,因为两处“笔误”都刚好在第6个字,目的是想让后人在祭奠至圣先师的同时,也记住历史上还有一个纪大才子。
历史名人故事 23
韩昭侯谓申子曰:“法度甚不易行也。”申子曰:“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今君设法度而听左右之请,此所以难行也。”昭侯曰:“吾自今以来知行法矣。寡人奚听矣。”一日,申子请仕其从兄官。昭侯曰:“非所学于子也,听子之谒,败子之道乎,亡其用子之谒?”申子辟舍请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申子名叫申不害,是战国时代法家代表人物,在韩国做了15年的宰相。有一天,国君韩昭侯一脸难色地对他说:“实行法制太不容易了。”
“有什么不容易呀?”申不害胸有成竹地说:“实行法制,首先要赏罚分明,不徇私情,有功的人给赏,有才能的人封官。而您虽然制定了法律,却常常私下里接受亲戚宠臣的请求,徇情枉法,还要求别人依法办事,那当然很不容易了。”昭侯听了这话很觉难堪,但还是接受了申不害的批评:“承蒙先生指正,从今以后,我知道该怎样执行法律了。”
没过几日,申不害的堂哥来到京城,想谋个一官半职。申不害就到国君面前说情,想给堂哥要个官位。韩昭侯听罢低头无语,过了好一阵子才说:“这好像不是先生一向教给我的吧?我是违背先生的谆谆告诫,开个后门破坏法制呢,还是遵照先生的`教训,不开这个后门?”申不害听了这话满脸羞愧,伏地请罪。
这个申不害知法又违法的故事确是有典型意义,知法的人未必守法,制定法律和管法的人不一定就不犯法。申不害刚刚教训了国君,一转身就来给堂哥开后门,这实在是对知法执法而犯法者的极大嘲讽,而韩昭侯的回答更耐人寻味,值得今人深思。
历史名人故事 24
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在1817年前后诞生时,外形粗劣,而且车架和轮子都是木头的,没有轮胎。骑着它十分费劲,还颠簸得十分厉害。人们讥讽这种自行车是“震骨器”。直到1887年,人们才开始在轮子上装轮胎,改变了自行车“震骨”的局面。这里,还有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呢。
苏格兰有个名叫邓禄普的医生。一天在诊所看玻门外跌跌撞撞地跑进一个头破血流的年轻人,仔细一瞧,大吃一惊,伤者竟是他的儿子。
邓禄普忙为儿子检查伤口,边包扎边责怪道:“这么大的人了,怎么还像个调皮气包。”
儿子痛得大叫道:“全怪那‘震骨器!”
邓禄普明白了。儿子是骑自行车摔下来的,对这种车子,邓禄普从不敢领教。瞧着儿子的狼狈相,他摇摇头苦苦一笑。
邓禄普有个喜欢养花种草的嗜好。一天,他用橡胶水管在花园里浇花。
水经过橡胶管,流入花畦。邓禄普的手感触到水胀鼓鼓的在流动。他下意识地握紧,松开,又握紧,又松开。橡胶管的弹性忽地使他心中一动:“把这灌满水的.橡胶管安到自行车轱轮上,这样便使自行车粘轮有了弹性,不就可以减轻自行车行驶时的颠簸了吗?”
想到这里。邓禄普决定试试。他说干就干,放下浇花的水管,把儿子的自行车推到花园,拆下轮子,量好尺寸,配上橡胶管,灌足水。一遍又一遍地试验,终于把橡胶管装到了车上。完毕后立即把儿子喊来,说:“你骑上试试,感觉如何?”
儿子觉得很新鲜,跨上车沿着花园小径直打转。一会儿,儿子兴奋地跳下车说:“OK!棒极了。一不颠,二没有‘吱吱’声,三很轻松。”
成功了!邓禄普用橡胶水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轮胎。轮胎先是灌水,后来又用充气代替了灌水。
“邓禄普轮胎”一下子风靡全球,成了畅销产品。
【历史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历史名人故事06-08
历史名人故事12-10
热历史名人故事12-11
历史名人故事大全06-09
历史名人王安石的故事07-20
历史名人张飞的故事03-22
历史名人刘邦的故事07-22
历史名人姜子牙的故事12-09
历史名人韩信的故事09-05
国外历史名人故事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