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名人故事
齐白石名人故事1
曾见齐白石册页四开,都很有趣,内一开画淡蓝色的藤花数穗,很多很多野蜜蜂在花间上下乱飞,他用金冬心体作了颇长的题跋:
家山有野藤,花时游蜂无数,×孙小时曾为蜂所螫。此×孙能作此藤花矣。静思往事,如在目底。
题跋似明人小品,极有风致。“静思往事,如在目底”,用老人的家乡话说:“此言说得有味。”
时隔多年,画和题跋都不忘。题跋字句或小有出入,老人孙子的名已模糊,只好以“×”代之。此画已被印为单页,倘或有缘再见,当逐字核对。
此畫之美,在于有温情、童心和人道主义。第一流的画家高出平庸(尽管技法很熟练)的画家,正在一片童心。
齐白石名人故事2
国画大师齐自石出生在湖南湘潭县,自幼家贫,木匠出身,二十七岁才从师学诗,刻印,绘画。
他有首诗说:“挂书无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多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讲的便是自幼勤学的事。因为家里生活困难,齐白石只随外祖父读过不到一年的书,他的知识,本领,全是凭自学得来的。
自学也须从师。最初的老师叫胡沁园,会画工笔花鸟草虫,写汉隶,诗也写得可以。陈少蕃是胡家的教读老夫子,也乐意教齐自石读书。“岁数大了,怕来不及了。”当时,齐白石曾经以为自己都二十七岁了,恐怕学不出什么名堂了。胡沁园笑着对他说:“你是读过《三字经》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你今年二十七岁,何不学苏老泉呢?”
学苏老泉,发愤图强。这就是齐自石立下的志愿。待到三十岁的时候,他的画就画得很不错了,在家乡一带开始有了名气。
不仅学画,学写诗,齐白石还对书法、篆刻很有兴趣。有一次,在请他作画的人家里,遇到了一位篆刻“名家”,他请“名家”刻一枚图章。儿天后,他去询问刻好了没有了“名家”伸手把刻章的石头还给了他,说再去磨磨平去。他一看石头,挺平滑的,但既然“名家”说了,就磨磨吧。磨好送去后,一拖又是几天,再去询问时,“名家”把石头扔给了他,说:“没有平,拿回去再磨磨生”其实,毛病并不在石头没磨平,而是这“名家”看不起木匠出身的人。一气之下,齐白石把石头拿回来,取把修脚刀自己动手刻,当夜就刻出了一方印章,而且还很稚致。这是他学治印的开始。那时,无钱买印泥J。石头,他就用蓖麻油调上石黄、章丹末代替印泥,利用家乡的石头作石章,磨呀刻呀,不拘昔人绳墨,力创自己风格。他回忆当年刻印的情最说:“余学刊印,刊后复磨,磨后又刊,客室成汲,欲就千,移于东复移于西……”
在锲而不舍的努力中,他以“天趣胜人”为目标,大胆创造。当时有人称赞:“自石刻印,其刀直下,长可一寸,深可半米,石不坚硬,立时崩裂,风驰电掣,俄顷而成。”
齐白石绘画,取材、构图、笔墨均有自己的特色,但初时他还缺乏自己的风格。四十岁后,齐白石五次游历南北各地,五岳名川,巫峡洞庭,珠江黄河,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对他扩大视野、开拓心胸,起了显着作用。五十岁那年,齐白石移居北京。五十七岁了,老而弥壮的齐白石宣布要“变法”:“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齐白石是有非凡的勇气的。他敬重先师,但不因袭先师。技艺越趋炉火纯青,越痛感到自己受到限制。齐白石“破釜沉舟”了!他的变法要旨在于从只讲形似不求传神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
变革,就一定会遇到阻力。世俗的偏见,保守的议论,开始向他袭来,说他荒去。齐白石认为,“百年之后自有公论”,不必多费口舌。他还借画明志,画了幅芙蓉小鱼图:一枝红艳的芙蓉倒悬于水面,离花枝很远的地方,游来一尾小鱼,娇花照水,游鱼弄影。那芙蓉妩媚而庄严,自信地挺立着,时而俯首挪偷那些大惊小怪的弄影之鱼—保守派先生。今天,当我们欣赏白石老人的一幅幅佳作时,怎能不由衷地佩服他那可贵的变法精神。
齐白石的杰出艺术创作,赢得了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崇高评价。他曾荣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画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一九五五年又荣获国际和平奖金。
这些成就的获撼,靠的是他几十年勤奋不懈的努力。终其一生,他手不离笔,笔不停挥,平生只有几次大病和心境欠佳时没有作画。一次,是他母亲去世,悲伤过度。还有一次因心情不好,停下画笔,第二天补画时题字道:“昨日大风,未曾作画,今朝作此补足了,不叫一日闲过也。”同时,刻一方图章,文云:“痴思长绳系日”。
齐白石常说:“天道酬勤”。他还爱引用韩愈的话:“业精于勤”。在谈到自己成长历史的时候,齐白石还说:“由木匠而雕石匠,又改业画匠,直到如今,靠着卖画为生,略有一点成就,一句话概括,就在一个勤字。”
关于齐自石勤奋绘画,苦心孤诣的轶闻很多:他九十一岁那年,作家老舍请他画幅画,表现“娃声十里出山泉”之意。“蛙声”是不易用画面表现的,“蛙声十里”更不好着墨了,他就在“山泉”上做文章。他思考了好几天,后来终于拿出一幅杰作:四尺长的立轴上,一股急流从山涧乱石泻下,水里夹带着一群蛾鲜,高处抹有儿笔远山。构思得多妙啊里观众从隐约的远山、欢乐的流水,黑亮活泼的蜡鲜形象里,似乎听到了呱呱的蛙鸣。真是妙笔绘声,令人遐想!
推陈靠勤奋,出新更靠勤奋。是勤奋把一个普通的农村木匠,造就为一代国画大师。
齐白石名人故事3
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海上清风明月满,杖藤扶梦访徐熙。
这是齐白石为赠与徐悲鸿的《月下寻归图》的题诗,由衷感激徐悲鸿“草庐三顾”的识拔之恩。
一九二九年秋,近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出任北京艺术学院院长。他深信只有优秀的师资,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为此用心物色遴选教授,意向聘请的第一人,便是齐白石。
齐白石少年习画,经半个世纪刻苦精勤不懈努力,终于跻身画坛大家之列,于一九二零年定居北京,专业卖画刻印。徐悲鸿一向十分赞赏他的人品画技,称他是真正的艺术大师。
九月初的一天,徐悲鸿来到西单跨车胡同齐白石的寓所。问候过后,道明来意:“先生是扬名遐迩的画坛大师,想请您来艺术学院任教。”齐白石婉言辞谢:“承蒙徐院长看重,只是老朽年逾花甲,耳欠聪,目欠明,恕难应命,但只心领了。”
“高等院校的教授中,古稀之年还不少呢,齐先生老马识途,点拨指导,谁能及得上?正是大有用武之时。”徐悲鸿挽请说。
齐白石还是不答应:“教授责任重大,还是另请高明的为好,以免误人子弟。”
两天以后,徐悲鸿再次登门拜访,又是盛情邀请,齐白石又以年老为由推辞。冒雨三顾金石开
求贤若渴的徐悲鸿不愿就此放弃。百忙中三顾齐宅,而且是顶风冒雨而来,再次表敬爱之心,诚恳迫切相邀。齐白石感动之余,解释了“恕难应命”的真实原因:“年老体衰而外,是因为老朽木工出身,并未进过学堂,登台教授缺少经验,恐引教师非议,又恐顽皮学生捣蛋,连课都上不成。”
“齐先生的顾虑不无道理,但似可不必。”徐悲鸿情真意切道:“教授的资格,在于真才实学,不计出身如何。有些留过洋的不也是徒有虚名?齐先生融合传统写意和民间绘画的表现技巧,艺术风格独特。不但能教学生,也可教我徐悲鸿。”
齐白石名人故事4
今天,我读了208个名人的童年故事这本书,里面的每一篇故事都令我印象深刻,并且每一篇都是很有教育意义,而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关于——齐白石的故事。
齐白石是我国近代史上一名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学家、艺术家,他很喜欢画花草、鱼虫、水和人物,但最擅长的就是画"虾",齐白石曾经担任过我国的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位。
齐白石家境贫困,世代务农,他小时候曾在外祖父的私塾里读过书,故乡优美的景色像一股清泉水,滋润着齐白石的心田,一天晚上,齐白石在描红本上写字,写腻了,就在描红本上画起画儿,他先画了一条游动的小鱼,又画了一只在林间欢唱的小鸟,再画了一株含苞待放的映红。从那以后,齐白石就迷了画画儿。
齐白石画画儿的事很快就在同学们中传开了,小伙伴找他画画儿,他从不推辞,从写字本上撕下一张纸就给人家画画。
这年秋天,家里收成不好,齐白石只能终止了刚刚一年的学习生活,当上了放牛娃,即使是这样,他也始终没有忘记过画画儿。每当闲睱空余时,他就坐在小溪边细心观察虾的'习性,为此还曾被芦虾钳过脚趾。最后齐白石终于画好了虾,他画虾的美名也流传于这世上了。
读完这个故事后,让我对齐白石又有了敬佩之情,他没有因为这世界上命运的悲惨而放弃自己喜欢做的事,相反,他却更加努力的画画儿,观察细微的事情,去把他的画画的更完美。
我们应该学习齐白石这种精神,现在的我们只要一遇到挫折就放弃,根本不会像齐白石这样,不仅不放弃,反而更努力的精神,这点应该值得我们赞扬和学习。
齐白石名人故事5
齐白石画虾,可谓逼真生动,栩栩如生。那么,他是怎样取得这样高超的艺术成就的呢,他在一篇随笔中写道:“我住在朋友家,门前碧水一泓,其中鱼虾甚多,我偶然取出钓竿来,钓钩上戏缀棉花球一团,原意不在钓鱼,钓得与否,非所计也。不料鱼乖不上钩,只有一个愚而贪食的虾,把棉花球当做米饭,被我钓了上来。”在一首画虾的诗中,他写道:“塘里无鱼虾自奇,也从叶底戏东西;写生我懒求形似,不厌声名到老低。”从这些话语以及诗句中,我们可以窥见齐白石画虾的奥秘了,即观察与体验:缺少了对虾的观察,是画不出那些多彩多姿的虾的。齐白石从少年时代起,就对虾的形体、外貌、生活习性有细致入微的观察,他甚至和虾玩在一起,和虾成了“朋友”,他家门口,有一个池塘,里面有很多虾,小时候齐白石就经常到那里捉虾玩,为他青年时候开始画虾奠定了一定基础;在齐白石四十岁后,他开始临摹以前画家画的虾;在他六十三岁的时候,他画虾已经很像了,但总是看着少了点灵气,于是便在碗里养了几只虾,放在桌子上,每天拿来观察,这样,齐白石画虾的方法也因此发生了改变,他的虾也成为他代表性的艺术符号之一。
在齐白石六十岁之前,是他的模仿时期,那时候的特点是:没有层次感,虾身的颜色都
是一样的,虾身很直,没有动感,并且没有出现群虾等。当齐白石六十二岁时,为了更好地按照原样画出游动的虾,齐白石特意在院子里养了虾,并且放在桌子上对虾进行仔细的观察。但这一时期,齐白石的作品大都以写实为主,形似而神不足,但是出现了群虾和游动的虾,并且虾身有了变化。六十六岁时,齐白石对虾的绘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增强了虾身的透明感,虾身也不是直的了,而是有了一定的拱起,虾的长臂钳最前面的一段变粗壮,增强了力量感。虾腿和虾身的个数也发生了改变等。齐白石在六十八岁时对虾的形象进行了很大的改变――原本对虾头和虾身都是用的淡墨,现在用重重的一点浓墨点缀,齐白石说“这是画虾十年最成功的艺术创造”。这一点改变既增加了虾的中两个,又突出了虾头的坚硬感,根据齐白石长期的观察,虾在游动时眼睛是外横的,所以他将眼睛的两个原定改为两个横,同时虾腿的数量又一次减少。1934年齐白石完成了对虾最为成熟的改造――为了使虾图达到简约唯美的效果,虾的后腿由六对减为五对。八十三岁时,齐白石画虾的代表作――《游虾图》出现了,他画出了“似与不似之间”的虾,齐白石得意地说:“白石山翁写生十年,方得如生”,“余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齐白石画虾的境界无人能敌,回看历史长河,纵观古今,至今还未出现能与齐白石老人画虾可匹敌之人。
本幅是白石89岁时的作品。此时白石画虾已入化境,在简括的笔墨中表现了游弋水中的群虾。粗壮、浓厚的茨菇,与群虾的透明、轻灵纤细形成对比,体现出晚年的齐白石画艺的成熟。此图表现虾的形态,活泼、灵敏、机警,有生命力。因为掌握了虾的特征,所以画起来得心应手。就以画面上的虾为例:虾头上的三笔,有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出一种动感。左右一对浓墨眼睛,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左右二笔淡墨,于是使虾的头部变化多端。硬壳透明,由深到浅。而虾的腰部,一笔一节,连续数笔,形成了虾腰节奏的由粗渐细。用笔的变化,使虾的腰部呈现各种异态,有躬腰向前的,有直腰游荡的。也有弯腰爬行的。虾的尾部也是三笔,既有弹力,又有透明感。虾的一对前爪,由细而粗,数节之间直到两螯,形似钳子,有开有合。虾的触须用数条淡墨线画出。看似容易,实则极难:画得活,则虾之生命自出;画僵了,也就失去了生命。虾须的线条似柔实刚,似断实连,直中有曲,乱小有序,纸上之虾似在水中嬉戏游动,触须也像似动非动。
这幅画表现了虾的形态,活泼、灵敏、机警,有生命力。为了熟悉虾的各种变化,白石老人在水缸里养了几只大虾,闲时常常仔细地观察虾的游动、跃进、觅食以及体态的各种变化。因为他掌握了虾的特征,所以画起来得心应手。
王淼琛写了(七绝·读齐白石国画《墨虾》)来称赞齐老的精湛技艺,晶莹剔透戏空明,追逐腾挪自在行。自笑幸逢齐白石,虾兵潇洒上丹青。
齐白石名人故事6
九月初的一天,徐悲鸿来到位于西单跨车胡同的齐白石寓所。主客寒暄后,徐先生开门见山:“齐先生是扬名遐迩的画坛大师,我想请您到北京艺术学院任教。”齐白石婉言辞谢:“承蒙徐院长看重,只是老朽年逾花甲,耳欠聪,目欠明,但只心领,恕难应命。”徐悲鸿真情挽请:“大学教授中,古稀之年的还不少呢!齐先生老马识途,点拨指导,谁人可及?正当大有用武之时。”但齐白石仍婉拒:“教授责任重大,还是另请高明为好,以免误人子弟。”两天后,徐悲鸿再次登门盛邀,齐白石又以年老为由推辞。
求贤若渴的徐悲鸿,不愿就此放弃,顶风冒雨前来,三顾齐宅,再表敬爱之心。徐悲鸿的诚恳相邀,使齐白石深受感动。老人道出“恕难应命”的真实原因:“老朽木工出身,从未进过学堂,登台教授,缺少经验,恐引教师非议,又恐顽皮学生捣蛋,连课都上不成。”“齐先生的顾虑不无道理,但似可不必。”徐悲鸿情真意切道:“教授资格,在于真才实学,不计出身如何。有些留洋教授不也是徒有虚名嘛?齐先生融合传统写意和民间绘画的表现技巧,艺术风格独特。不但能教学生,也可教我徐悲鸿。”齐白石摇手不迭,说:“不敢,不敢,徐院长您太谦逊了。”“事实正如此,并非过谦,”徐悲鸿说,“齐先生上课时,不必做长篇理论阐发,只须作画示范,稍加要领地提点即可。开学之初,我陪您上课,为您护驾,以防真有个别学生不守纪律。”齐白石终于点头应允:“那就试一试吧!”
开学那天,徐悲鸿亲自乘马车把齐白石接到学校,向全校师生恭敬介绍齐白石的高超造诣。言出行随,徐悲鸿为齐白石授课“护驾”。考虑到白石先生年事已高,徐悲鸿给予多方照顾:入冬后天寒,给他在讲台边生个火炉;到夏天,又给他装电扇;刮风下雨,派车接送,可谓无微不至。
为此,齐白石深受感动,为报答知遇,赠徐悲鸿一幅《月下寻归图》,题诗云:“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海上清风明月满,杖藤扶梦访徐熙。”
齐白石名人故事7
今天我们学习了美术第一课,人民艺术家齐白石。在几个参考作品中,我最喜欢齐白石老爷爷的一幅群虾图。
这幅作品中共有九只虾,虾的触须密密麻麻重叠在一起,形象逼真跃然纸上。齐白石爷爷笔下的虾十分传神。它的头专门用了浓墨点染,这样突出了虾身体的透明质感。齐白石爷爷画虾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可是你知道吗?他一画就是十几年!当年齐白石爷爷为了画好虾,专门养了许多活虾,虾儿们整天欢蹦乱跳,不仅给齐白石爷爷提供了活素材,而且给老人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他每天不断的仔细观察虾的一举一动,看的细致入微如醉如痴,终于他掌握了画虾的技巧。齐白石爷爷画虾与人有别,他的虾每只都不一样,而且绝不呆板。齐白石爷爷自己也说:"余之画虾已数变,初之略似,一变逼真,再变色分深浅几十年方得其神。"
听人说齐白石爷爷小时侯就对虾感兴趣。他小时侯旧居旁有个"星斗塘",塘中水草颇丰鱼虾成群,那种优美的自然环境为他童年增添了许多乐趣也为他提供了众多写生对象。
望着这寥寥数笔却生动传神的虾,我十分感慨,如此传世的作品背后,是怎样一条洒满汗水的路….,我喜爱这群虾图,更敬佩这幅图的作者齐白石爷爷。
齐白石名人故事8
齐白石,湖南湘潭人,现代著名书画家,在我国画坛上,素有“北齐南张”之说,即南有张大千,北有齐白石。齐白石属大器晚成者,他9岁学作木工,一直是位木匠,二十几岁才学雕刻,然后学画,37岁才跟王湘绮学诗文、学书法,最后终成一代大师。
据说,齐白石在湘潭黎威圣家作工时,见其兄弟二人皆好刻 印章,他便求授方法,黎氏不理。有一天,齐白石又去请求,黎威圣正在抽水烟,便和他开玩笑说:“你能把这水烟袋里的水喝干,我就教你。”齐白石果然皱眉把水烟袋中又臭又辣的脏水喝干了。黎威圣大为惊讶,为他的至诚感动,于是尽心传授齐白石的篆刻治印方法,几年之后,齐白石习成绝艺。齐白石脾气怪僻,他住在北京赶车胡同时,并不欢迎生客来访,客厅门口常挂着一块牌子,上书:“白石老人,心病复发,停止见客。”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占领了北京,齐白石来不及转移,但他很有气节,根本不依附日伪军。日本人听说他是大画家,派人来求他画画,他在门口贴了一张告示: “中外官员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
他还有个怪癣,对家里的一切东西,都由自己保管,一步一锁,数十年如一日。他的腰上老是挂着一串串的钥匙,象个管家婆一般。所以,有人说齐白石“身上驮着半斤铜”。
齐白石曾画有一张“不倒翁”的画,配诗嘲笑道:“乌纱白帽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
齐白石名人故事9
在齐白石的众多绘画作品中,蔬果类题材占了很大的比重,蔬果类中他又对白菜情有独钟。
齐白石在乡下时对白菜有着很深的感情,所以在下笔时,他总是能抓住白菜肥大、嫩白、翠绿的特点入画,画出的白菜甚是鲜活,“通身蔬笋气”。
有位画家私下里学齐白石画白菜,总是画不出白菜的神韵,便向齐白石请教画白菜的诀窍,齐白石毫不客气地说:“你通身无蔬笋气,怎么能画得和我一样呢?”
齐白石画有一幅《清白传世图》,淡雅的画面上一棵白菜,三个柿子。几笔淡墨挥写出菜叶,再用较浓的墨勾出叶筋,然后以几笔淡墨画出菜头和菜根须,一棵青鲜的白菜便跃然纸上。作为与白菜形成对照的三个柿子,则用加了稍许淡墨的橙色圈写出,再以浓墨点出柿蒂,呈现出柿子的成熟甜美。极为平常的白菜和柿子和谐地搭配在一起,成就了一幅素雅、生动的《清白传世图》。柿子有“食之可清火”之意,寓意“清”,白菜则寓意“白”,两者同处一图,象征着齐白石清白于世的人生理想。
齐白石也爱吃白菜,他说大白菜“越嚼越香”。在他读到曾国藩“鸡鸭汤煮萝卜白菜,远胜满汉筵席二十四味”时,他又补充道:“余谓文正公此语犹有富贵气。不若冬笋白菜,不借他味,满汉筵席真不如也。”
有一次,一位客人带着卤肉去齐白石家,卤肉外包裹着大白菜的叶子。齐白石仔细把白菜叶子抖干净,不舍得扔。他吩咐家人把这些菜叶子切切,用盐码上,再加点油,得意地说,中午又是一顿美味。
据说还有一次,齐白石想用一张“白菜画”,换小贩的一车大白菜,小贩根本不知道这个老头是何许人,不屑地说:“我的白菜可以吃,你的白菜能吃吗?”齐白石只好黯然离开。
齐白石一生起伏跌宕,但是唯一不变的是,他对生活的那颗平常心。正像他自己所言:饱谙尘世味,尤觉菜根香。
齐白石名人故事10
齐白石的绘画题材很广泛,早年长于人物写真,作品工细逼真;中年变格转向写意,笔简意深,形象动人。60岁后变法,融合中国传统写意画和民间绘画的表现技法,大胆创造,形成独特的画风。《群虾图》是齐白石的代表作,此作品生动地表现出了虾的透明质感。齐白石一生特别擅作花鸟虫鱼,其中最喜欢也最拿手的是画虾,为了画得逼真,他曾亲自养虾放于案头,时常观察虾的各种姿态。他的画经过再三对照,反复修改,一直到自己满意为止。齐白石所画之虾除其笔墨技巧外,主要源于生活。白石老人说:“我从小就很爱水中游动的小虾,我为它们的自由自在高兴,也为它们的互相争斗担忧,更为它们的垂危和死亡伤心。”由此可以看出,白石老人和虾的情感是不言而喻的。
并且齐老先生的虾,栩栩如生,情趣盎然。懂得笔墨也善于操纵笔墨的齐老先生,他在下笔画虾时,既能巧妙地利用墨色和笔痕表现虾的结构和质感,又以富有金石味的笔法描绘虾须和长臂钳,使纯墨色的结构里也有着丰富的意味,有着高妙的技巧。尤其是对虾的精神状态,虾的有弹力的透明体,虾在水中浮游的动势。把艺术造型的“形”“质”“动”三个要素完满的表现出来。(白石翁画虾,乃河虾与对虾二者惬意的“合象”。——李苦禅)(虾的精神状态,虾的有弹力的透明体,虾在水中浮游的动势。把艺术造型的“形”“质”“动”三个要素完满的表现出来。这样丰富的内容,齐白石先生用的是及简练的笔墨,不能多一笔,也不能少一笔,一笔一笔可以数得出来。——叶浅予)这样丰富的内容,齐老先生用的是及简练的笔墨,不能多一笔,也不能少一笔,一笔一笔可以数得出来。齐老先生经过数十年的艺术探索,能够把握对象活的形貌、质量感、运动方式、环境关系及个性特征,否则画得再似,也形同死物。他画虾就是通过毕生的观察,力求深入表现它们的形神特征。齐老先生画虾已入化境,在简括的笔墨中表现了游弋水中的群虾。粗壮、浓厚的茨菇,与群虾的透明、轻灵纤细形成对比,体现出晚年的齐老先生画艺的成熟。下面从《虾趣》用墨、虾的形态、虾的用笔三方面对此画作简要赏析。
一、从墨法上看,用淡墨画虾体,用浓墨点睛,把墨、水与宣纸结合的气韵效果把握得很好,使虾看起来通体透明,形象生动。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出一种动感。一对浓墨眼睛,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增加了虾头的重量感,在左右点上几笔淡淡的墨,虾的头部在晶莹剔透中有显得变化多端。虾的腰部再用淡墨点出,与头部重墨形成明显的对比,把透明的、游动的、活生生的虾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形神与笔墨的完美结合,可以说前无古人,开拓了中国意笔写实型水墨用法,对中国一大批水墨写实画家有着巨大影响。
二、从虾的形态上说,齐老先生画虾,多为“长臂虾”,晚年的齐老先生画虾以“白虾”为模特,追求形神兼备,《虾戏》中8只虾形态各异,有的嬉戏打闹,有的左顾右盼,有的交头接耳。中间几只虾看似拥挤,实则繁而不乱,细细观察每只虾都清晰可辨,画的惟妙惟肖。虾是一种群居动物,最喜欢的就是在一块打闹,这幅画中的虾正是他们相互嬉戏时场景的在现,无怪此幅画称之《虾戏》。画作为人内心世界的反应,关于白石老人,我们从这幅画中也可追寻。虾极具有观赏性,需要很高文化素养的人才能欣赏到它的美,白石老人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虾好动,充满活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乐观、自足、充满活力和情趣的老人形象。
三、从作者用笔的变化看,简单几笔淡墨侧锋用笔,使虾的腰部呈现各种异态,有躬腰向前的,有直腰游荡的,也有弯腰爬行的,增添了虾的透明度和动态感,让人觉得它富有弹性和生命气息。虾的尾部也是通过寥寥几笔淡墨,使虾表现的既有弹力,又有透明感。虾的一对前爪,由细而粗,数节之间直到两螯,形似钳子,有开有合,用圆润而有力度的淡淡的笔墨使虾显得更有活力。虾的触须用数条淡墨线画出。此外,为表现出那种透视感,用虚实结合,简略得宜,似柔实刚,似断实连,直中有曲,乱小有序的线条,使纸上之虾看似在水中嬉戏游动,触须也像似动非动,力求深入表现它们的形神特征。
齐白石懂得笔墨也善于操纵笔墨所以表现的虾的形态,活泼、灵敏、机警,有生命力。是因为掌握了虾的特征,所以画起来得心应手。寥寥几笔,用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出一种动感。齐白石的虾,栩栩如生,情趣盎然。齐白石的虾,灵动活泼,神韵充盈。他先用淡墨掷笔,绘成躯体,浸润之色,更显虾体晶莹剔透之感。再以浓墨竖点为睛,横写为脑,落墨成金,笔笔传神。后以细笔写须、爪、大螯,刚柔并济、凝练传神,高度地显示出画家高妙的艺术功力。
齐白石将中国画的精神与时代精神统一地完美无瑕,使中国画得到了世界的重视,他对花鸟虫鱼、山水、人物样样精通,在现代的中国绘画史上创造了一个质朴清新的艺术世界,他以经典的笔墨意趣传达着中国画的现代艺术精神,他深深得益于传统而又善于出新,由此他的画能够直接撼动人心并向我们传达着生命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他的山水画表达他对自己艺术创新的自信与深刻体悟,他的人物画长于传神达情,他以简约大方、雄健浑厚的笔意融入其作品,使其做到尽善尽美。当今为世人所称道的是还他的写意花鸟,尤其以虾著称。
齐白石画的鱼没有一根线表现水,却能让人看到江河,嗅到水香,盛赞中国画的无穷魅力。我破门通过对了解齐白石及其《群虾图》的艺术和其画虾的历程,可以我们我深深的感受到白石老人伟大的艺术成就及其对艺术那种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这种对艺术永无止境的探索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的。
齐白石名人故事11
寒假里,我读了齐白石先生的一篇文章名叫不教一日闲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章讲述我国现代国画艺术大师、篆刻家齐白石先生早年只是一位雕花木工,工余时间他经常学习画画和篆刻。一次,齐白石在帮一户人家雕刻嫁床时遇到了书画家胡沁园,虽然当时齐白石的绘画已经小有名气,但他仍然决心拜胡沁园为师学习画画,齐白石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常常作画、阅读到深夜,短短几年,他就在绘画、篆刻等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进展。齐白石非常珍惜时间,从27岁开始,都坚持每天挥笔作画,数十年不变。齐白石一直用“不教一日闲过” 这句警句来勉励自己,在他90岁生日的那天,在喜庆的气氛中,由于过度疲劳,在家人的一再劝阻下,他才勉强放弃了每日作画的习惯。不过,第二天,他就早早起床认真地对家人说:“昨天客人多,我没有作画,今天可要补上昨天的‘闲过’呀!”“不教一日闲过”,说出了“业精于勤”的道理,也正是这种“不教一日闲过”的精神成就了齐白石这位名满天下的艺术大师。
齐白石的故事告诉我们,天才、大师不是上天恩赐的圣物,而是辛勤汗水的结晶。智慧和能力总是潜藏在我们生命之中,只有当我们抓住机遇自信地去奋斗,自己开发自己,自己塑造自己,它们才会聚集起来,发挥作用,成就自己。人一旦决定要做的事情,就要坚持不懈地去努力,不应该随意放弃目标,别让拖延和借口阻碍了进程。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首先要学会利用自己的时间,养成良好地运用时间的习惯。
“不教一日闲过”,一分一秒都让它有价值。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时间是每个人最应该珍惜的财富,这种财富不能储存,不能借贷,也不能购买,它比金钱更宝贵,它是构成生命长度的基本单位。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生面是用时间来衡量的,善用时间就是珍惜生命,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珍惜和热爱时间吧!
齐白石名人故事12
尚未成名时,身份卑微的艺术家难免会遭到外界的热讽和冷遇。清末文豪王闿运是齐白石的恩师,素有冰鉴之称,他看人没看走眼,看诗却看走眼了,齐白石的旧体诗被他哂笑为“薛蟠体”。谭延闿是民国时期的高官和有名有数的书法家,颜体字写得出神入化,他同样看走了眼,居然听信一位丁拔贡的胡说(“齐氏刀法太懒”),干出焚琴煮鹤的蠢事,将齐白石镌刻的十余方藏书印磨平。齐白石的心理承受能力令人佩服,面对外界的贬损,他能做到八方吹不动。他说:“画好不好,诗通不通,谁比谁高明,百年后世,自有公评,何必争此一日短长,显得气度不广。”他借物言志,《题棕树》一诗妙句传神:“任君无厌千回剥,转觉临风遍体轻。”齐白石心胸豁达,性情洒脱,唯其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
齐白石一生俭朴,于银钱事不肯轻信旁人,他总疑心这世间牛头马面无所不在。王森然在《齐璜先生评传》中揭秘:“因为人少鬼多,所以处世对人,(齐白石)总不放心。即家中一切琐务,亦由其自己处理,甚至对油盐酱醋茶叶米面,自己经营,菜蔬劈柴笔墨纸张,自己购买,门窗箱柜钥匙,自己管理。此种生活之烦苦,在他人以为可厌恶,在先生以为有趣味。”然而齐白石的精明确实有限,骗子的额头又没黥字,自然防不胜防,他受骗上当不止一次两次。曾有人找上门来,主动提出帮他在香港卖画,三言两语就轻而易举地哄走了他亲笔订下的润格,他很开心,殊不知那人更开心,回去正好借此公开地卖假画。李苦祥先生曾撰文《忆恩师白石翁二三事》,狠揭过一回“短”:“齐老师对于艺术之外的事都很‘傻’,常爱人骗。那时因国家动荡,钞票骤然变成废纸乃是常事,齐老师不知丢了多少血汗钱,才想到要买黄金。他不瞒我,让我看买来的黄金,我很吃惊:‘金子还有绿色的吗?’老师明知又吃了亏,还不敢声张,生怕惹祸。真是哑巴吃黄连,苦在肚里。”
艺术家本就异常天真,心如赤子,不谙世事,倒也不足为奇。有一回,外宾参观白石老人现场作画,一个个欢笑着叽里咕噜地赞美了一通,他却不高兴,不为别的,就为洋人没翘大拇指!
【齐白石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名人故事:勤奋的齐白石11-17
名人故事:勤奋的齐白石12-06
齐白石名人故事300字11-01
中国名人齐白石与白菜的故事12-11
大器晚成的齐白石名人故事11-24
名人故事:徐悲鸿三请齐白石11-30
齐白石先生守自己的诺名人故事01-20
208个名人故事齐白石读后感12-25
中国名人故事:徐悲鸿三请齐白石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