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故事

时间:2023-02-24 09:32:32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关于名人的故事14篇

  关于名人的故事 篇1

  2001年7月,《机会》杂志在意大利的米兰创刊。为了能一炮打响,董事长亨利·肯德里提议,让比尔·盖茨写发刊词。

关于名人的故事14篇

  主意已定,接下来的就是操作。他先给盖茨写了一封信,说:“众所周知,您没等到大学毕业,就去创业了。今天您所拥有的财富证明,您是世界上最善于捕捉机会的人,也是普天之下对机会最有认识的人。经反复商榷,《机会》杂志社认为,题写该刊发刊词的最佳人选,非您莫属。敬请拨冗赐教,不胜荣幸之至。”

  信发出之后,石沉大海。亨利·肯德里想,《机会》杂志创刊在即,不能坐以待毙,于是派记者前往旧金山,登门讨教。经过跟踪和堵截,比尔·盖茨答应,在纽约开往内罗比的飞机上,可接受不超过三个问题的采访。

  为了确保比尔·盖茨说出“机会”这个词,记者草拟了三个内容相同的问题:第一,你认为,最不能等待的事是什么?第二,你认为,什么事最不能等待?第三,最不能等待的事,你认为是什么?他想,只要盖茨把答案反复地说三遍,《机会》杂志就有了世上最绝妙的发刊词。

  采访开始了,为缓和气氛,记者首先来了一段简短的开场白:“这次您刚忙完盖茨夫人(比尔·盖茨的母亲)的葬礼,就前往非洲参加艾滋病研究中心的捐赠仪式,着实令人敬佩!下面我冒昧问三个问题,希望能得到您的答复。”说着,把采访本上的一张纸撕下来,递了过去。

  盖茨注视着那张纸,微笑了一下,说:“我不知道世人对这三个问题是怎么看的,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认为最不能等待的事是孝顺。也许我的回答令你非常失望,但是,既然接受采访的是一位刚刚失去母亲的人,我相信这种回答是最诚实的'。对第二个问题,我认为是爱情。假如你爱上了一位姑娘,千万不要闷在心里,否则她就会属于别人。至于第三个问题,恕我直言,是行善。假若你没有感觉到这一点,一定是我们之间还存在着某些不同。”

  采访结束,记者自始至终都没听到“机会”二字,就在他失望地返回座位时,听到键盘的敲击声。原来在他附近还坐着一位美国《生活周刊》记者,只见他在笔记本上敲出这么一行文字:在现实社会里,人们总认为,最不能等待的事是机会;最不可能第二次前来敲门的是机会;最需要抓住的是机会。其实,这种来自于战场上的理念,并不适合于生活。生活中,只有两三件事不能等待。它们是什么?你若想知道答案,请先成为比尔·盖茨那样的亿万富翁。

  后来,这段话出现在美国《生活周刊》上。由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几个人成为比尔·盖茨那样的富豪,因此,至今还没有多少人知道答。

  关于名人的故事 篇2

  关于名人的励志故事1

  莫扎特被公认为音乐史上的神童,他很早就显露出了在音乐方面的非凡天赋和卓绝才能。从莫扎特的童年中,你能看到一个孩子对待音乐的积极心态,对艺术事业的执著追求。虽然不能人人皆为天才,但对广大孩子来说,“神童莫扎特”绝对是具有传奇色彩、又值得学习的好榜样。

  小时候,莫扎特常常走到钢琴前面,按着琴键细听,并努力弹出他曾经听到过的音乐。一次,莫扎特的父亲和朋友一起回家,看到4岁的莫扎特正坐在桌旁写东西。父亲问他在干什么,莫扎特说他正在写钢琴协奏曲。父亲把五线谱纸拿过来一看,激动得流出了眼泪,他对朋友说:“你看,他写的这些又正确又富有意义啊!”天资加上勤奋和用心,这就是神童莫扎特!

  关于名人的励志故事2

  惠普前任女掌门卡莉。菲奥里纳曾是男性主导的硅谷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精明强干、坚忍不拔的卡莉曾两度荣登财富“最有权威的女企业家”榜首,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卡莉从小就受母亲影响,从母亲那里学到了坚强、博学和热爱生活,并受益一生。

  卡莉出生于美国得州一个带有欧洲血统的家庭。父亲是联邦法院的法官,母亲则是一位艺术家。在童年的卡莉心中,母亲一直是她最崇敬的人。母亲热爱生活,教卡莉做人的道理,使卡莉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卡莉童年时代随父母游历了不少国家,不仅开拓了眼界,更培养了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这对她成为一个有勇气、有魄力、自信并热爱生活的人也不无影响。

  关于名人的励志故事3

  有谁统计过,贝克汉姆在球场上到底吸引过多少人的目光?每当这位世界顶级球星的身影出现在球场,无数的尖叫声立刻响遍全场,相机快门也闪个不停。小贝从3岁就开始踢球,尽管那时还是“玩”球多于“练”球,但父亲一直苦心培训他,顽皮的他渐渐奠定了对足球事业的热爱。

  上小学时,小贝跟父亲之间甚至还约定了一个常规“赌局”:如果小贝能站在禁区边不助跑射门,每次把球踢中门柱,就能从父亲那儿赚到50个便士。总是赢到零花钱的小贝很开心,直到长大成人后他才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关于名人的励志故事4

  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关于名人的励志故事4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关于名人的励志故事5

  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邓亚萍的出色成就,不仅为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关于名人的励志故事6

  伶牙俐齿,勇敢智慧,咄咄逼人。人们对希拉里似乎总是褒贬不一,但有一点你无法否认,她绝对是世界第一流的女政治家。希拉里丝毫不比老公克林顿逊色,她不仅从小成绩优秀,出类拔萃,还表现出了极强的领导和社交能力。

  希拉里出生于芝加哥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4岁时的一件事锻炼了小希拉里坚强的意志和决断力。当时,社区中有个霸道的小女孩总是欺负希拉里,希拉里很害怕,泪流满面地向母亲诉苦。母亲告诉希拉里,若遭到欺负,就一定要毫不畏惧地还击。小希拉里的确这样做了。此后,希拉里天赋的领导才能日渐显露,她身旁很快聚集了一大帮孩子。

  关于名人的故事 篇3

  牛顿的晚年生活

  晚年的牛顿在伦敦过着堂皇的生活,1705年他被安妮女王封为贵族。此时的牛顿非常富有,被普遍认为是生存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在他任职的二十四年时间里,他以铁拳统治着学会。没有他的同意,任何人都不能被选举。

  晚年的牛顿开始致力于对神学的研究,他否定哲学的指导作用,虔诚地相信上帝,埋头于写以神学为题材的著作。当他遇到难以解释的天体运动时,竟提出了“神的第一推动力”的谬论。他说“上帝统治万物,我们是他的'仆人而敬畏他、崇拜他”。

  1727年3月20日,伟大艾萨克·牛顿逝世。同其他很多杰出的英国人一样,他被埋葬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他的墓碑上镌刻着: 让人们欢呼这样一位多么伟大的人类荣耀曾经在世界上存在。

  关于名人的故事 篇4

  古书《淮南子》有云:"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汉乐府《长歌行》有这样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晋朝陶渊明也有惜时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唐末王贞白《白鹿洞》诗中更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妙喻。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把时间比作资本。德国诗人歌德把时间看成是自己财产。法拉第中年以后,为了节省时间,把整个身心都用在科学创造上,严格控制自己,拒绝参加一切与科学无关活动,甚至辞去皇家学院主席职务。居里夫人为了不使来访者拖延拜访时间,会客室里从来不放坐椅。76岁爱因斯坦病倒了,有位老朋友问他想要什么东西,他说,我只希望还有若干小时时间,让我把一些稿子整理好。

  关于名人的故事 篇5

  著名作家冯骥才,仅在去年一年就出了8本书。其中,有写感情的《春天最先是闻到的》;周游各国的游记《离我太远了》;收集了10年文化思考的《文化诘问》和《文学先觉》……在令人赞叹之余,也不禁让人有些好奇:冯骥才已经72岁了,怎么有这么多的精力、这么高的产量?

  近日,冯骥才携自己的新作亮相20xx北京图书订货会,他微笑着回答了读者们发出的这个疑问。他说:“以前我不太会利用时间,后来我的一位老朋友谢晋教了我一个方法,从此我就学会了一天当两天活。”

  时间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一天24小时,每个人都一样,怎么可能把一天变成48小时呢?

  看见大家一头雾水,冯骥才解释说:“我睡觉的.方式和别人不一样。每天早上8点到12点,我做案头工作,阅读理论文章,查阅各种资料,撰写思想性文章,《文化诘问》等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写出来的;午饭后,我去天津大学的研究院处理相关事务;等到下午5点,我会睡个晚点的午觉,睡醒了就吃晚饭,然后继续工作。晚上六点多醒来后,会感觉特别精神,觉得白天的所有事情都放下了,这就是我每天的第二个早晨。”原来如此。所以,尽管冯骥才平时工作繁忙,各种事情纷至沓来,他照样方寸不乱,从容应对。

  对此,有人问他:“您都七十多岁了,每天还这么繁忙,累不累啊?”“其实,人就三个东西——身体、生命和心灵。只要心灵不老,身体就不累、生命也就有意义。目前,我的心灵还很年轻。”冯骥才笑呵呵地说。

  适度的休息,加上合理的时间安排,才能走更远的路;只要始终保持一颗不老的心,就能永葆青春和活力。冯骥才把一天变成48小时,恰恰诠释了这个道理。

  关于名人的故事 篇6

  甘地小故事当甘地准备到英国学习法律时,别人曾反覆警告他重新吃肉,否则无法在英国生活。但是他母亲不想让儿子成为肉食者,于是就强迫他发誓;在一个耆那教出家人的主持下,甘地对他母亲发誓说他将永远不碰酒、女人和肉,甘地的母亲才放心地答应甘地去英国。没有这一誓言,甘地可能不会成为素食者。当甘地到达英国后,他发现继续坚持素食主义非常困难,因为她的女房东同意提供面包和住处,但他却不知道如何烹饪蔬菜和面包。甘地说他那时几乎快要饿死。尽管甘地以前曾经吃过肉且认为吃肉是好事,但他仍坚守誓言。有一次甘地含著泪对一位劝他吃肉的朋友说:‘我知道你一次次地劝我吃肉是因为同情找,但是我实在没有办法。誓言就是誓言,它是不能破的.。’

  虽然甘地没有因诱惑而破誓,但他仍然需要面对寻找食物的实际问题。在从英国女房东那里听说市内有素食餐馆之后,他就马不停蹄地到处寻找,当他找到之后,他说:‘我当时的感受就像孩子得到了一件心爱之物。’

  关于名人的故事 篇7

  为了帮助希腊人民起来反对土耳其的压迫,1822年,英国诗人拜伦毅然参军。在希腊,他不再像一个执笔的诗人,俨然一个执剑将领似的工作起来。他被举荐接受了总督的`称号,和希腊领袖们进行会谈,参与组织防御和准备进攻的活动。他关心后勤、给养、医药以及训练新兵等工作,同时帮助设法加强军纪,安排交换战俘,组织反间谍斗争。他还把个人所能得到的全部资财,慷慨地捐献出来。

  艰苦的野营生活损耗了拜伦的体力,他生热病了。病重期间,拜伦一边发高烧,一边反复地呓语着:“前进!前进!”临终时,他说道:“我已经把自己的时间、资财和健康全部献给了它——现在把生命也献给了它!希腊,希腊,我还能为你做些什么呢?”

  关于名人的故事 篇8

  邻居张大伯每天早晨准时6点起床,咳嗽声和出去买早点弄出的关门声像闹钟一样把我从梦中唤醒。每天谁家放在门外的垃圾,张大伯下楼时,准会捎下去,可最近一个星期听不见张大伯的声音了。

  他儿媳说张大伯病了,是什么癌。医生说最多活一年,做手术顶多会延长三年寿命,还得花好多钱。儿子买房还贷着款,哪儿弄钱去?儿子说就是借钱也得治。张大伯坚决不同意,他说今年70岁了,把儿子折腾得不成样子,就是治好又能咋的,还不如想吃啥吃啥,开开心心,能活多长时间就活多长时间。

  张大伯趁儿子儿媳上班了,孙子上学了,就悄悄回乡下了,并留下纸条,嘱咐儿子儿媳:别去接我,接也不来。我守我那6亩枣园去,有什么情况再通知你们。

  张大伯只有这一个儿子,老伴也在一年前去世了,儿子放心不下,就让老爸来城里住。其实老人住不惯高楼,也吃不惯营养搭配的“科学饮食”,在儿子的.督促下去体检,才查出一个癌症来。

  张大伯的儿子也不再勉强老爸,他知道老人的倔脾气,就随他的意愿。

  邻居们对这样一位勤快的老人是有记忆的,经常有人问张大伯的儿子:“你爸现在怎么样了?”

  “在家守着他的枣园呢,我爸喜欢吃枣。”

  初冬时节,张大伯又进城来了,整整一年没见,老人红光满面,一点不像有病的样子。儿子又带他去体检,医生说癌症基本没有了!

  体检医生惊呆了,随即报告给院长,医院的专家们聚集在一起探讨这一奇迹。

  专家问:“你又去什么地方看病了?”

  张大伯说:“我哪也没去,回家看枣园了。”

  专家又问:“你每天都吃些什么?”

  张大伯说:“吃些家常便饭。不过,我种枣树,喜欢吃枣,又把枣卖了些,买些核桃吃。”

  专家们面面相觑,第一次听说每天吃核桃吃枣就能治好癌症!

  张大伯也是这样给邻居们说的,每天吃仨核桃俩枣;另外,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经常给枣树施肥、浇水,看着那一棵棵枣树上挂满玛瑙般的枣儿,心里甭提多高兴了,早把自己是癌症患者的事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邻居们都说,张大伯的病也不是光靠仨核桃俩枣就治好的,而是靠他乐观的精神,宽和的心态。张大伯勤快,从不把自己当病人,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病情反而慢慢消减了。

  医院的专家们也这么说。

  关于名人的故事 篇9

  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个回合后,终于取得天下。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找遍所有的墓碑,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么大,我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洒,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清明节春风明媚,绿树成荫。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许多人戴柳,许多人家门口插柳枝。这个习俗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于襄阳贫困而亡。他的墓葬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修建的。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更为盛行,人们踏青游玩归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的意识有关。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跟着他一道逃亡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前程去了清明节的名人故事精选。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19年后,重耳回国当了君主,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没有受封,决心不再见重耳。他背着年迈的母亲,到家乡绵山隐居。介子推的手下人知道了,为介子推叫屈,在宫门上贴了一张无名帖,上面写着:“有一条龙,奔西逃东;好几条蛇,帮它成功。龙飞上天,蛇钻进洞;剩下一条,流落山中。”晋文公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表示纪念。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精选故事。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的隆重节日。

  为纪念介子推,有的人家门口两边和磨眼里插上柏、柳等条枝,还有的用柳柏树枝抽打各处,预防毒虫咬人。口诵:“东墙抽,西墙砸,蝎子蚰蜒不敢爬。”此俗流播各地。

  民间传说三国时,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可他去世后朝廷却没有为之盖庙,于是百姓在寒食期间于田野道路上拜祭。其后朝廷自省不当,正式附祭诸葛亮于先祖(刘备)庙,但野祭的风俗已经形成,并演变为各家祭扫先人坟墓的野祭习俗

  有传说认为清明、寒食扫墓来源先民在春分时祭祀高禖的习俗。高禖即高母,在人们只认其母,不认其父的原始社会,高母就是祖先。祀高禖就是祀祖先。而清明寒食节的原本节期就在二月下半月,在时间上与古时祀高禖的时节是一致的,故唐玄宗立寒食为祀祖节。后世寒食节缩减成最后三天或两天,或者直接与清明节结合在一起,所以寒食扫墓也就成为清明扫墓了。

  关于名人的故事 篇10

  正心就是通过修为,使自己的内心世界变得堂堂正正,纯净而光明。

  苏东坡与佛印禅师是很好的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参禅悟道。

  有一天,他们又斗起禅机来了。苏东坡首先问:“和尚,你看我像什么?”

  佛印禅师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学士像一尊佛。”

  接着佛印禅师反问苏东坡:“你看老僧像什么?”

  苏东坡见佛印禅师胖胖的,穿了一件黑色僧袍,盘腿坐在那里,黑乎乎的一堆。便说:“和尚像一堆牛粪。”

  佛印禅师听了,并不嗔怪,只是微笑不语,还悠然自得地闭目养神。

  苏东坡回家后高兴地将事情经过告诉他的妹妹,说:“我与和尚斗禅机,总是输给他,今天总算赢了一回。”

  苏小妹听后却说:“哥哥你自以为大获全胜,其实今天你又输了!”

  苏东坡惊问:“此话怎讲?”

  苏小妹说:“佛印禅师内心纯净而光明,好像有佛光照耀!所以看谁都像是佛;哥哥的内心好像比较阴暗,还可能有污秽,所以看禅师像一堆牛粪。你们二人的`内心境界,谁高谁低,不是一目了然吗?”……东坡赮然。

  让内心世界变得堂堂正正,纯净而光明,外部世界在你眼中,就会变得更加和谐而美好!

  修身养性,偶有所悟。心苑撷英,与君共勉!

  关于名人的故事 篇11

  顾颉刚有口吃,再加上浓重的苏州口音,说话时很多人都不易听懂。

  有一年,顾颉刚因病从北大休学回家,同寝室的室友不远千里坐火车送他回苏州。室友们忧心顾颉刚的病,因而情绪并不高。在车厢里,大家显得十分沉闷,都端坐在那儿闭目养神。顾颉刚为了打破沉闷,率先找人说话。顾颉刚把目光投向了邻座一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年轻人身上,主动和对方打招呼:“你好,你也……是……是去苏州的.吗?”

  年轻人转过脸看着顾颉刚,却没有说话,只是微笑着点点头。

  “出去……求学的?”顾颉刚继续找话。

  年轻人仍是微笑着点点头。一时间,两个人的谈话因为一个人的不配合而陷入了僵局。

  “你什么……时候……到终点站呢?”顾颉刚不甘心受此冷遇,继续追问着。

  年轻人依旧沉默不语。而这时,坐在顾颉刚不远处的一位室友看不过去了,生气地责问道:“你这个人怎么回事?没听见他正和你说话吗?”年轻人没有理他,只是一个劲儿微笑着。

  顾颉刚伸手示意室友不要为难对方。室友见状,便不再理这个只会点头微笑的木疙瘩,而是转过身和顾颉刚聊起来。

  当他们快到上海站准备下车的时候,顾颉刚突然发现那个年轻人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走了,只留下果盘下压着的一张字条,那是年轻人走时留下的:“兄弟,我叫冯友兰。很抱歉我刚才的所作所为。我也是一个口吃病患者,而且是越急越说不出话来。我之所以没有和你搭话,是因为我不想让你误解,以为我在嘲笑你。”

  关于名人的故事 篇12

  “管鲍”指春秋时期的着名政治家管仲和他的朋友鲍步牙两个人。管仲年轻时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赚了钱之后,鲍步牙知道管仲家里十分贫困,总是多分给管仲一些,绝不认为管仲贪心;管仲帮助鲍叔牙做事时,不一定件件做得很好,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愚蠢,而理解那是受客观条件所限。

  管仲做官,曾三次被逐,鲍叔牙深知并非管仲人品不好,或是干得不出色,而是时机和运气问题……管仲深情感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鲍叔牙后来推荐管仲做了齐国之卿,帮助君大力推行改革,使齐国成了春秋的`第一霸主。

  现在,人们常以“管鲍之交”形容友谊笃厚。

  关于名人的故事 篇13

  公元前319年,孟子周游列国,第二次来到齐国。这时候,齐宣王为了扩张自己的领土,正准备攻打邻国。孟子反对战争,想宣扬自己的“仁政”思想。可怎么才能说服固执的齐宣王呢?于是,孟子与齐宣王进行了一段有趣的对话。

  孟子问:“大王心中最大的愿望是什么?”齐宣王知道孟子要来说服自己,所以他笑而不答。孟子接着问:“是因为食物不够肥美,衣服不够轻暖,还是色彩不够艳丽,音乐不够美妙?要不就是因为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吧?这些,臣子都全部能给您提供,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接着说:“那您最想要的,一定就是开拓疆土,收服秦国、楚国,统治中国,安抚边疆。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就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啊(原文是:‘犹缘木而求鱼也’)。”齐宣王吃了一惊,忙问:“为什么?”

  孟子连忙说:“大王想一统天下,是以弱击强,只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可如果大王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里来做官,天下的农民都想到您的.国家来种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做生意……这样,天下还有谁能够与您为敌呢?”

  关于名人的故事 篇14

  在当代青少年多数都很羡慕美国、日本富裕的生活及其轿车、电器,然而,你知道他们是多么珍惜时间吗?早在200多年前美国还没独立的时候,美国启蒙运动的开创者、科学家、实业家和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富兰克林就在他编撰的`《致富之路》一书中收入了两句在美国流传甚广、掷地有声的格言:"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辽宁青年参观团在日本出席一个会议,出国前团长准备了厚厚一叠发言稿,可是届时日方官员递上的会序表却写着:"中方发言时间:10点17分20秒至18分20秒。"发言时间仅为一分钟。这在那些"一杯茶水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人看来,似乎不可思议,而在日本却是极为平常的。日本从工人到学者,时间观念都非常强。他们考核岗位工人称不称职的基本标准就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单位时间的劳动量,时间一般精确到秒。

【名人的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名人哲理故事-名人故事素材04-12

名人教子的名人故事01-05

名人资料名人故事02-16

名人故事-名人小故事50字10-09

名人的故事11-15

经典的名人故事10-30

名人故事04-22

精选名人故事05-30

名人故事的12-13

名人故事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