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名人成长故事12篇
名人成长故事 篇1
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出生于上海,祖籍为浙江绍兴。在开明家庭中成长的钱学森,各方面能力都很突出。1929年,他考入铁道部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机械工程学院铁道工程系。在此期间,他对航天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花费大量时间查阅相关书籍资料。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派遣飞机进行狂轰滥炸,上海遭到严重破坏。目睹日军战机肆意横行的钱学森意识到中国只有拥有属于自己的强大的航天工业,才能不再受欺辱。于是,从事航空事业捍卫祖国的想法开始在钱学森的心里扎根。1934年,钱学森放弃自己修习多年的铁路专业,成功考取清华大学第七批庚款留美学生,登上了开往美国的邮轮。
1935年,钱学森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仅用一年的时间就斩获硕士学位。翌年,他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进修,师从著名科学家冯卡门,并很快成为冯卡门最重视的学生。1939年,钱学森获得航空和数学双博士学位。在博士论文中,钱学森提出了著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解决了飞机高速飞行时壳体会发生变形的数学计算难题。后来这项公式被普遍运用于飞机翼型设计。也正因为这项公式,年仅28岁的钱学森在美国科学界声名鹊起。随后的几年里,钱学森先后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和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在美国深受重视。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怀揣“学成必归,报效祖国”心愿的钱学森万分激动,作出了回国的决定。但就在他积极筹划回国之际,厄运不期而至。1950年,钱学森受到美国司法部移民局的不实指控,继而受到拘禁等种种不公待遇,由此开始了长达五年的软禁生涯。钱学森在美国受迫害的消息辗转传回国内。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极为关心,不仅公开谴责美国政府的不当行为,还积极寻找途径与美国政府沟通,要求美国政府停止扣留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经过中方的不懈努力,历经磨难的钱学森最终于1955年10月1日回到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
回国后,钱学森在中央的支持下迅速投身到“伟大的建设高潮”中去,带领科学家们创造出无数奇迹。彼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加上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发展国防尖端技术成为燃眉之急。钱学森坚信“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人同样能造出来”,从此全面开展相关研究。1956年初,他起草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为我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同年10月,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此后数年间,他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钱学森等人的努力下,1964 年10月16日至1970年4月24日,中国相继成功完成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和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钱学森的伟大不仅在于为中国的各项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还在于他的优秀品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航天事业初创之时,没有任何外国资料可供参考。钱学森便自编教材,为年轻的科研人员讲授相关知识,还坚持每周与他们讨论技术问题。有一次,新研制的一种导弹型号在发射试验时失败了。钱学森在找出故障原因后召集大家开会。这些年轻人意识到,是因为他们考虑不周导致导弹发射失败。因此,在面对钱学森时,他们愧疚地埋下了头。钱学森微笑着让大家抬起头并说:“如果说考虑不周,首先是我考虑不周,责任在我,不在你们。”这种担当精神给年轻的科研人员以莫大的鼓励,使他们能勇于在错误中总结教训,争取更大的突破。此外,钱学森还多次捐赠稿费、讲课费和奖金,自己却数十年如一日,保持着简朴的作风。正是钱学森的悉心授教、勇于担当和简朴等优秀品质,让中国航天等事业完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辉煌历程,并在一代代科研人员的手中接续发展。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数年坚守与奉献。多年以来,钱学森以其举世瞩目的卓越贡献和坚韧不拔的高尚品格获得了世人的广泛认可。人们称他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之父”和“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还将小行星3763命名为“钱学森星”,以此纪念他的卓越贡献。20xx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斯人已逝,但人们不会忘记钱学森的伟大功绩和高尚品质,他不仅是知识的宝藏、科学的旗帜,更是民族的脊梁、中华的灯塔,他向整个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的实力与风采。
名人成长故事 篇2
16岁那年的一天,牛仔小子克里斯·希维斯和伙伴们一起去南卡罗莱纳州的查尔斯顿体育馆看了一场职业骑牛大赛,他被激动人心的场面震撼了。回到家的那一个晚上,他辗转反侧,彻夜未眠,最后下了决心:我要去骑牛!
第二天,克里斯·希维斯和父亲进行了一次认真的交谈:
爸爸,我想去骑牛!
孩子,你是想骑职业骑牛大赛上的牛吗?
是的。
你能说一个理由吗?
骑牛太刺激了!我想,只要一骑上牛背,我就会热血沸腾。
孩子,职业大赛的骑牛和我们牧场的骑牛可是不一样哦。
我见过了,无鞍,无蹬,只能骑在光秃秃的牛背上。
那么,你知道职业大赛的牛为什么那么疯狂吗?
为什么呢?
职业大赛的牛都是公牛,经过长期散养,就有了难以驯服的野性。在比赛时,先要用缰绳勒住公牛的生殖器,而且选手的靴子上有马刺,会不断地刺激公牛。所以,牛一出栏就很疯狂,它跳得越高,缰绳就勒得越紧,于是公牛就会越狂躁……
哦,是这么一回事儿。
孩子,我要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不怕野性十足的公牛吗?
不怕!
为什么不怕?
骑牛,是一种征服!我相信自己:我一定可以征服野性的公牛。
孩子,我还是要警告你,这种比赛十分危险。可怕的不是摔下来,而是你摔下来的那个时刻,公牛会扑过来,用坚硬的角顶你,你就会受伤,最坏的结果是,你可能做一个“角下鬼”。我的孩子,你真的不怕吗?
我是一个牛仔,牛仔就应该有超人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牛仔是为征服而生的!最后一句话,是你教给我的。
孩子,我再问你一遍:你真的想好了?
我想好了,牛背上的较量是勇敢者的游戏,我想骑到牛背上去。
我的孩子,既然你肯定自己已经想好了,那么,我就只说一句话:想骑牛,就去吧!
克里斯·希维斯真地去了。从一只手控制缰绳,一只手高高举起开始训练。从在牛背上只能停留1~2秒钟到成功坚持6~8秒钟。在正式赛前的全部训练中,他一共试骑了99头公牛,被摔下来10001次,被牛角顶过38次,被牛脚踩过765次,全身上下缝过123针。
经过两年的严格训练,年满十八岁的克里斯·希维斯成为了一位职业骑牛选手,可以正式参加职业大赛,在“瞬间运动”中接受8秒极限的挑战。
内华达州的拉斯维加斯、大西洋沿岸的巴尔的摩、俄亥俄州的哥伦布市、爱达荷州的楠帕市、俄克拉何马城、阿尔伯克斯、芝加哥、纽约时报广场,在后来的职业骑牛生涯中,克里斯·希维斯两次夺得世界冠军,并创造了96。5分的历史最高分,至今无人超越。
克里斯·希维斯接受过若干次记者采访,他的回答总是那句话:想骑牛,就去!只有骑上了牛背,你才有可能获得冠军!
名人成长故事 篇3
江西抚州的王安石少有大志,负籍远游,曾挑着书箧行李,从家乡临川,来到宜黄鹿岗芗林书院修业。在名师杜子野老师指导下,他用功苦读,每至深夜。
一日,王安石翻阅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得知李白梦见自己所用的笔头上长了一朵美丽的花,因此,才思横溢,后来名闻世界。于是他拿着书问杜子野老师:
“老师,人人间难道真会有生花笔吗?”
杜子野正色道:“当然有啊!事实上有的.笔头会长花,有的笔头不会长,只是我们的肉眼难以分辨而已。”
王安石见杜子野老师如此认真,便道:“那么老师能给我一支生花笔吗?”
于是,杜子野拿来一大捆毛笔,对王安石说:“这里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其中有一枝是生花笔,事实是哪一枝,连我也辨不清楚,照样你自己搜索吧。”
王安石躬身俯首道:“学生眼浅,请老师指教。”
杜子野摸着胡须,沉思片晌,严肃地说:“你只有效每枝笔去写文章,写秃一支再换一支,如此一向写下去,定能从中寻得生花笔。除此,没有别的方法了。”
从此,王安石依照杜子野老师的教导,每日苦读诗书,勤练文章,足足写秃了五百枝毛笔。可是这些笔写出来的文章仍然一般,也就是说还没有从中找到“生花笔”。他有些泄气,于是又去问杜子野老师:
“老师,我怎么还没有找到那枝生花的笔呢?”
杜子野没有说什么,饱蘸墨汁,挥笔写了“锲而不舍”四个大字送给他。
又过了好久,王安石把老师送给他的九百九十八枝毛笔都写秃了,仅剩一枝。一天深夜,他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写了一篇《策论》,陡然,他觉得文思潮涌,行笔如云,一篇颇有见地的《策论》一蹴而就。他开心得直跳了起来,大声喊:“找到了,我找到了生花笔了!”
从此,王安石用这枝“生花笔”学习写字,接着乡试、会试连连及第。以后又用这枝笔写了许多改革时弊、安邦治国的好文章,被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名人成长故事 篇4
至今想来,童年时光仍是最让我怀念的,虽然彼时没有现在的成功,所有的一切都只限于憧憬,但是我能够和小伙伴们无忧无虑地玩耍,不用承担一个公众人物所会有的负担。那时的我只是纯粹的我!
6岁那年我进入高安路第一小学读书,直到11岁进入少体校,我享受纯文化的教育时间全部都是在那里!学校离我家很近,我个子从小就高,从来也不需要家长接送,每天去学校的路上都会遇到小伙伴,大家一路或聊天或游戏,打打闹闹就进了校门,现在有时还会想起快乐的放学路,夹道的法国梧桐,变换着一年四季的风景……
还记得一进校门的左手边是一个大花坛,总是欣欣向荣,如果到校早,我们会磨蹭着数数花骨朵,和小草打个招呼,迎接一天的.好心情。有一段时间我故意早早到校,那时,整个校园还是寂静的,早自习还没有开始,看着露珠中娇羞的花草,空气中飘来悠扬的笛声,那是教语文的冯老师在吹笛,非常好听,笛声结束后就会接上同学们的朗朗书声。这种寂静、悠长的光景,带着露水的清香,现在还时常会出现在我的梦里……
正如大家都能想到的,我的个子从小就高,长到1.96米时还在戴红领巾。因为个子高,我在学校里面就成了风云人物,经常会被同学取笑,但是想想那时候有几个同学会不被取笑呢。年少的我们从来都不会把善意的取笑作为一种负担,何况我已经非常习惯于自己的身高,妈妈虽然不认为那是一种优势,但是走在马路上,只要看见我佝着背,就会拍上一记:挺直!妈妈认为只要书读好了,个子高低并没有很大关系。
虽然妈妈一心让我读好书,我也憧憬着自己长大能够成为一名政治家、科学家或者一名将军,但是这丝毫不能减少我对一年一度“六一儿童节”游园会的期待。每到六一儿童节,学校会组织多种形式的游园活动,同学们穿着雪白的衬衫、藏蓝色的裤子流连于一个个的项目现场,有套圈、猜谜、贴鼻子、飞镖等等。对于没有游戏机,没有电脑,没有手机,甚至还是看黑白电视机的我们,彻底的放松,彻底的娱乐带来了彻底的快乐!
去了NBA打球之后,每次回国,我都尽量找时间到高安路一小来看一看,看看曾经教过我的老师,看看在操场上奔跑的同学,看看校园里面的花花草草,看看校门外的林荫路……这里是我出发的原点,带着我熟悉的味道,无论外面是风雨或彩虹,这里都是我心灵的港湾,出发或停泊,思考或发呆,找回属于我的平静!
名人成长故事 篇5
让你的亮点闪光,你就是明星
她是一位大嘴巴的女孩儿。特别是大笑的时候,那张嘴巴大得几乎快到耳朵边上了。同学们嘲笑她,给她取了一个外号,叫“大嘴巴”。她痛苦得要死,恨不得用针线把自己的嘴巴缝小一点。
一次,她对着镜子不断地摆弄着自己的嘴,她发现嘴撅着的时候嘴巴最小。于是她便经常撅着嘴。同学们看到她整日撅着嘴,以为她不高兴,便不敢靠近她。没有人跟她玩,她变得更加孤独。不仅如此,同学们因为她老撅着嘴,又给她取了一个绰号,叫“老猫”。不过,这个绰号是同学们私下叫的,全班的同学都知道,唯独她不知道。这天,她因为一点小事与同桌发生了争吵。同桌一生气,便大声地喊:“老猫,老猫!”开始她以为不是喊她。可是,全班同学一听,都看着她大笑。她一下子明白了。原来自己就是老猫啊!她一个人跑出教室,来到操场上,放声大哭。
这时候,音乐老师走了过来。当老师得知她的委屈后,平静地对她说:“嘴巴大小无法改变,但是你的人生可以改变。我教你学跳舞吧。”她问:“我能行吗?”老师说:“你能行。”她高兴地点点头。
自此,她便开始跟着音乐老师学习跳舞。开始,先压腿。压得骨头“啪啪”直响,疼痛遍布全身。她咬紧牙关,忍了下来。慢慢地,她开始变得自信起来。她再也不用撅嘴了。嘴巴大就让它大吧。同学喊她大嘴巴,喊她“老猫”,她竟然爽快地答应了。不过,她越是这样,同学越是不好意思喊了。
当然,同学们不喊她“老猫”和大嘴巴,是因为她成了学校的“名人”。她的舞蹈跳得很好,学校文艺会演每次总是少不了她。同学们忘记了她的绰号,只记住了她优美的舞姿。不仅如此,14岁那年,正在读初中的她被福建歌舞剧院选为舞蹈演员,并被公费选派到北京舞蹈学院进修。
上了北京舞蹈学院,她才发现嘴大并不是自己的真正缺点——自己真正的缺点在于严重的福建方言。
她没有想到方言也会成为别人嘲笑的对象。她决心学习普通话。她要拜牛娜为师。牛娜是解放军艺术学院的教授,名气很大。可是,牛娜教学生不是白教的,那是要收费的,并且价格不菲。不过对于她却是一个例外。因为牛娜一眼就看出这个大嘴女孩是一棵好苗子。牛娜老师说:“孩子,我不收你的学费,但是你一定要用功!”她默默地点了点头。
自此,她一下课就往牛娜老师的家里跑。牛娜老师教得很用心,她也学得很卖力。不过,她严重的方言矫正起来并不容易。牛娜老师生气的时候,就让她跪在地上练习。她什么也不说,跪在地上反复地读,直到牛娜老师满意,她才肯从地上站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练就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同学们再也不嘲笑她了!她的名字叫姚晨。学业结束,她以优异的成绩跨进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大门,出演了《武林外传》、《潜伏》、《炊事班里的故事》等电视连续剧女一号,成为大明星。
嘲笑是成功的“亲密敌人”。一个人不可能没有缺点。嘲笑可以让懦弱的人一蹶不振,但是也可以让坚强的人成功。如果你能顶住嘲笑,努力拼搏,就一定会像姚晨一样成功!
名人成长故事 篇6
李彦宏:从戏曲少年到高考状元
生于山西阳泉的李彦宏并不觉得自己小时候有多么大志向,像所有心都玩野了的孩子一样,每天看上去也都是忙忙碌碌的,但都不过是在“随大流”罢了。李彦宏的父母在晋东化工厂工作,家境很普通,李彦宏有3个姐姐1个妹妹,他的腼腆温和或许与姐姐们的宠爱有关。
父亲常常带李彦宏去看戏曲电影,为此他还一度迷上了戏曲。他的舞台很小,只是家里的那张床。他常常把床单围在腰里做战裙,拿一根棍子当枪耍,一个人不断亮相。山西阳泉晋剧团招收学员时,他去了,剧院老师从一招一式中看到了一种灵气,决定录取他。
但李彦宏对戏曲的兴趣很快就淡了。李彦宏的大姐在刚刚恢复高考的那年就考上了大学,引得四邻艳羡。相比于学戏,上学因为正统而更具有吸引力。对于李彦宏学戏曲,还可以做一种解读,他其实真正喜欢的不是戏曲,而是那个舞台。只有在舞台上,才能一招一式展示自己的才华,感染更多的人。这与现在百度坚持的“用技术改变生活”的'理念一脉相承。
19岁的李彦宏考取了山西阳泉市的高考状元。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高中时参加全国青少年程序设计大赛的他,毫无疑问地喜爱计算机,但是第一志愿却不是北大计算机系,而是信息管理系,因为他考虑到:将来,计算机肯定应用广泛,单纯地学计算机恐怕不如把计算机和某项应用结合起来有前途。
读北大,学会独立思考。面临毕业,正是沉闷的1991年,决定“走出去看世界”的李彦宏如期接到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的入学通知。
留学读研期间。偶然间,导师一句话,“搜索引擎技术是互联网一项最基本的功能,应当有未来”,这时候,1992年,互联网在美国还没开始普及,但李彦宏已经开始行动——从专攻计算机转回来,开始钻研信息检索技术。并从此,认准了搜索。
名人成长故事 篇7
张爱玲出生于旧中国曾经地位显赫的官宦家庭里。她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末著名清流派的代表, 是李鸿章的女婿。张爱玲的父亲一身遗少作风, 染有弄花捧月之恶习, 因而夫妻不和。她的母亲是南京黄军门的女儿, 曾经留过洋。张爱玲生长的`这种家庭, 既给了她得天独厚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修养, 又使她形成敏感而又冷漠、孤僻而又实际的性格。
名人成长故事 篇8
颜真卿从小就喜欢书法。由于家里穷,买不起纸笔,他经常用刷子蘸着黄泥水在墙上练字,一练就是一整天。
这天,颜真卿又在墙上认真地练着字。突然天降暴雨,雨水从破屋顶漏下来,顺着墙壁一股股往下流。他看着看着,突然有了想法。
颜真卿觉得,这漏水的痕迹,就像毛笔写字的笔迹,厚重又自然。他一动不动地看呆了,连妈妈叫他拿桶接水的声音都没听到。
颜真卿仔细观察生活、体会自然,经过反复练习,把这种线条用在了书法中,创造出著名的'“屋漏痕”笔法,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名人成长故事 篇9
黄龙士,名虬,又名霞,字月天,江苏泰县人。据《兼山堂弈谱》和《弈雅堂文集》记载,他生于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或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四十多岁就去世了。卒年不详。
黄龙士家座落在离泰县几十里的姜堰镇。他自幼学棋,乡里无敌手,黄龙士的父亲为了他能在棋艺上能有所更进一步,则带着还在童年时代的黄龙士出门远游,带他寻师访友,开阔视野学习交流。父子二人来到北京,寻遍高手。大家对年幼的黄龙士十分欣赏,一位好围棋的满族将军更是喜欢黄龙士,对他特别钟爱,还带着他们父子二人到关外去找高手下棋。前后竟达一年之久。临别时厚赐重金。这次千里跋涉,万里远游,使黄龙士见识了通都大邑,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一望无际的草原令人心旷神怡,广阔的`天地令他心境开阔。广泛的交流使他棋艺大增。从此胸襟愈广,境界愈大。
十六岁即达到国手水平。康熙七年(1668年)在他18岁时,成了中华棋艺上一颗耀眼的新星。这一年他同久负盛名的前辈国手盛大有对弈七局,凭借着高超棋艺七战七捷,七战全胜。其后又有当时的一批国手均败在他的手下。
其时,诸多国手无不折服。棋界予以高度评价。王彦侗称赞说:“国初指清代初期以弈名家者,自过百龄而后,群贤蔚起,竞相争雄,迨黄龙士出一切俯视之,神手技矣。”由此可见,黄龙士具有独特棋风,着子看似平淡无奇,但寓意极深,对手不易察觉,若敢于用强,他即随机应变,出奇制胜,迫使对手相形见拙,反以自困。
当时六合人周东候,是继周懒予之后的著名棋手,为清代围棋十大家之一。黄龙士称雄棋坛时,天下棋手望风而靡。独有周东候敢于同他对阵,屡战屡败,也从不气馁。
黄龙士的棋轻灵多变,思路混元,局面开阔,气魄宏大。他还著有《黄龙士全图》等书。虽然古今之棋,已有巨大变化,但他中盘作战之力,仍今人叹为观止。黄龙士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在他盛年时突然从棋坛上消声灭迹了,史料中竟没能留下什么记载。连他何时去世的都一点不知道,成为千古之谜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遗憾。
黄龙士的盛名传到日本、韩国,有的日本棋手认为他的中盘实力具有“十一段”。至今日本棋界仍然钦佩他的高超棋艺,黄龙士先生的棋谱被奉为经典。
后人将他推为“棋圣”,足见其影响之大。
名人成长故事 篇10
李四光是湖北黄冈人,原名李仲揆。14岁那年,因他学业优异,被保送去日本学习。在填写出国护照时,他把岁数“十四”误填入姓名栏里。怎么办?李仲揆灵机一动,把“十”加几笔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气了;又在后面加了一个“光”字。从此,他最先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时刻,家里很穷,兄弟姐妹7人,爷爷又卧床不起。父亲是教书老师,收入微薄,妈妈一人种田,日子很艰难。李四光排行老二,年岁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时看到妈妈一人干活,心里惆怅,就千方百计帮助妈妈干活。天刚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装得满满的;上山砍柴,总要挑得满满的才回家。
李四光从小爱动脑。他帮妈妈舂米,用脚踩踏板,人小踩不动,他动脑筋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当脚往下踩时,同时用手使劲拉绳子,这样石杵就动起来了。他和小友人去荷塘采藕,小伙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闹取乐,半天只能采几节断藕带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干,他先顺叶踩到藕,再用脚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后依着它生长的方向一点点把泥踩去,收成一根根完整的`鲜藕。
后来,李四光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官办小私塾。考试发榜,李四光名列第一,在小私塾,他用功攻读,刻苦钻研,成为小私塾一位优等生。14岁那年,他被学院保送到日本深造。在日本上大学时代,他对地质学发生了兴趣,立志寻求地质组织的奥秘。
几十年来,他在地质组织上悉心研究,提出了地质力学的组织理论,并用这个理论去搜索石油天然气资源、矿产,展望地震,开发地热,在中国地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名人成长故事 篇11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
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
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名人成长故事 篇12
高尔基说的好:“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今天下午,我又和一位“高尚的人”谈了话,它的话让我受益匪浅,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著名航天工业科学家,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罗健夫同志在他的一生中,他处处为别人着想,他时时为他人奉献。在每次评职是,他总是退避三舍;在单位分房子时,他总是挑差的房;在弟弟去世时,他总是寄钱补助:在日本实习时,他总是省吃俭用,上缴国库;在香港考察时,他总是推来推去,让给别人;在同事请教时,他总是热心解答,给予帮助;更让人感动的是,当他在生命垂危时,他仍然奋不顾身,用心工作。因此他被人称为“傻子”。但我认为这样根本不是傻,这是美德,这是舍己为人,社会需要这样的人,国家也需要这样的人,世界更需要这样的人来建设,如果这样也是傻的话,我甘愿做这样的人,做这样的“傻子”。
但是,当我想起我平时的所作所为,心里顿时感到一股羞愧,很不得找一条地缝钻下去。吃肉串时,我总是要同学帮我买单;选班长时,我总是争先恐后;发新书时,我总是挑三拣四;发成绩单时,我总是冷嘲热讽,挖苦别人。想到这里,我再一次感到无地自容,在罗健夫同志面前,我是那样的'渺小,那样的微不足道,他呢?却是那样的庞大,那样的高大威猛,直到现在我才明白:给予是快乐的。就像书中所说的那样:奉献是蜡烛的照明,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从不炫耀自己,踏实而忠诚;奉献是肥皂的逐渐变小,把被洗物的肮脏洗条,直至自己消灭殆尽,全心全意;奉献是贝壳的死亡,把它的美丽留给了整个世界,无怨无悔。
在我看来,奉献更像是春蚕的死亡,将自己的蚕丝毫不保留地留了下来,一步一步坦然面对死亡。就像诗中所写的那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名人成长故事】相关文章:
成长名人故事01-05
成长名人故事02-26
名人成长的故事07-28
[名人成长励志故事]名人成长故事简短12-24
名人成长的故事03-10
名人成长的短故事11-25
名人成长故事11-14
名人成长励志故事02-18
中外名人成长的故事02-21
名人成长故事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