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国名人勤学的故事
中国名人勤学的故事1
毛泽东十六岁时,父亲要送他到湘潭县城一家米店当学徒,指望儿子继承家业,发家致富。
但是,此时的毛泽东的志向并不在于刚地和金钱,他的眼界也不仅局限于小小的韶山冲了。
他要继续深造,将来去干大事业。
恰在这时,毛泽东从表兄嘴里得知,湘乡县有一所新式学校,叫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在那里可以学到新的知识。
毛泽东十分高兴,决心前去求学。
为了说服父亲,毛泽东求助母亲,最后他和母亲邀请舅舅、表兄和同族长辈以及私塾老师来家劝说,终于使父亲改变了主意。
1910年秋,十六岁的毛泽东自己背着行李,离开生他养他的故乡,徒步跋涉,到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
临行前,毛泽东心潮翻滚,思绪万千,挥笔写了一首言志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气魄宏大;意蕴深刻,抒发了这个有志少年发愤图强的远大抱负和四海为家的广阔胸怀,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故乡韶山的美好感情和对父老乡亲们的一片赤诚。
毛泽东把诗夹在父亲的账簿里,就挑着担子上路了。
掌灯时分,毛泽东挑着行李担子来到学校的大门口。
他放下行李,轻轻叩响了大门上的`铜环。
看门人是一位老者。
他斯斯文文地走出来,问明了毛泽东来意之后,非常遗憾地叹了口气,摇摇头摊开两手说:“孩子,你来晚了,入学考试已在两天前结束了。”
毛泽东急忙说:“老先生,请你帮个忙想个办法,我是湘潭的,为了投考,走了五十多里路,请你无论如何给想个办法。”
老先生答应回去禀报校长。
过了一会儿,他又出,把把毛泽东领进了门房,说:“刚才给校长说了,答应让你补考。”说着又拿出文房四宝和试题,说:“你先看看,考虑考虑,我给你端个灯来。”说着,老先生就扭头走了。
过了一会儿,老先生端着一盏灯回来,对毛泽东说:“灯端来了,你开始作题吧。”只见毛泽东拱了拱手,很有礼貌地说:“谢谢您!老先生,试题我已作完了。”
老先生一听惊呆了,连忙拿起毛泽东的试卷,不住地赞汉:“奇才,奇才!”转身就直奔校长室去了。
校长李元甫接过毛泽东的试卷,只见毛泽东在试题《言志》答作中,以宏伟的气魄和豪迈的语言,阐明了自己求学救国的志愿。
李校长阅后,大加赞赏,高兴地说:“我们学校里录取了一名建国人才!”在学堂里,毛泽东学习刻苦认真,进步很快,学到不少中外文学、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
毛泽东以自己的真才实学博得了教员们的器重和赏识,但他还是觉得压抑。
中国名人勤学的故事2
刘绮燃荻读书.
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苏廷吹火读书
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常林带经耕锄.
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
李密牛角挂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管宁割席分坐.
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 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车胤囊萤夜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中国名人勤学的故事】相关文章:
关于勤学的名人故事02-20
名人勤学读书的故事04-11
名人勤学苦练的故事09-29
关于现代名人勤学的故事09-13
勤学好问名人故事03-17
勤学好问的名人故事(精选25则)04-22
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05-08
勤学好问的名人小故事精选09-19
勤学好问的名人故事12篇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