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

时间:2024-05-15 16:44:48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名人故事经典(15篇)

名人故事1

  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不久他发现自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由於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起初他打算放下从事研究的理想,但之后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了,他便重拾情绪,排除万难,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地应对这次的`不幸,继续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罗斯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并在1988年共同获得沃尔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不会随时刻减少。1973年,他发现黑洞辐射的温度和其质量成反比,即黑洞会正因辐射而变小,但温度却会升高,最终会发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开始研究量子宇宙论。这时他的行动已经出现问题,之后由於得了肺炎而理解穿气管手术,使他从此再不能说话。此刻他全身瘫痪,要靠电动轮椅代替双脚,不但说话和写字要靠电脑和语言合成器帮。

  虽然大家都觉得他十分不幸,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却是在他在病发后获得的。他凭著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迹,也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热诚,是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

名人故事2

  杜甫虽然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是个官二代,但无奈家道中落,一生仕途不顺,屡受打击。如长安十年,杜甫为谋官历尽艰辛,受尽屈辱。大到受骗上当被权相耍弄,小到残杯冷炙,蔬食不饱。杜甫36岁那年,参加了玄宗的特科考试。但这次考试被权相李林甫操纵,竟一个不取,反倒上表祝贺玄宗,称“野无遗贤”,似乎天下的能人都已被朝廷延揽,剩下的都是些扶不起教不出的草莽之辈。杜甫兴冲冲而来,心悬悬而去,受到了无情的愚弄。

  杜甫原本雄心勃勃、理想远大,但造化弄人,年过而立却仍无立身之处,经常为了吃饱肚子而四处奔波。754年诗人家居长安城南的少陵,由于长安发生特大的雨灾,米价飞涨,诗人在长安无法生活,只好把妻儿迁到长安城北的奉先县去谋生。而更为可悲的是759年诗人一年就迁移了四次。从洛阳到华州、秦州、同谷,直到四川的成都。杜甫在同谷县出发时在诗中写道:“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可见诗人奔波之苦。这种奔波,除避安史之乱外,主要就是为生活所迫。

  杜甫当初决定去同谷时,就是因为得到同谷县令的信,说此地盛产一种薯类,吃饭问题好解决。可杜甫去后情况并不那么乐观,他在《同谷七歌》中写道:“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手脚冻僵的杜甫苦苦寻找的“橡栗”,是一种不好吃的.苦栗子,在庄子“齐物论”里养猴子的“狙公”就拿这个给猴子选择要“朝三”还是“暮四”。可见诗人的生活是饥寒交迫、狼狈不堪的。所以杜甫住了一个多月就只好离开,继续“流动”了。

  李白与杜甫都经历过漂泊迁移的生活,但杜甫的情况更加困难。李白漂泊时,常常是一条光棍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有多少,花多少,穷点富点,日子都好对付,何况自己账户上还有“五花马,千金裘”,手里有钱,心里不慌。而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到了哪里都是老婆孩子一大帮。经常瓮中无米,灶头无烟。连饿死孩子的惨剧都发生过。

名人故事3

  高雅:文人把淮扬菜带进文苑

  如此精致的菜肴,当然要细细品,才能吃得出味道。江南有着文人辈出的传统,淮扬菜自然就与文人密切联系在了一起。在八大菜系中,淮扬菜可以说是最“雅”的菜系。

  淮扬菜系的文化渊源极为精深,早在《四书》中已有记载。文人、园林、饮食支撑起淮扬菜的文化架构。园林是依托,文人是主体,饮食是对象。在这个淮扬饮食文化传统中,园林是依托。扬州城是园林城,湖山园林、住宅园林、寺观园林数百。酒馆茶肆园林化,而且多为吟诗作赋、以文会友之地。

  园林化的茶坊酒肆,幽静淡雅,内设雅座,闹中取静,深受文人雅士喜爱。文化人的雅集,醉翁之意,在于诗情画意,有酒一壶,烫蒲包豆腐干一碗、肴肉一盘,熏鱼上碟,白汤鸡丝面条如数,也就尽兴了。这样慢慢产生了以诗文为主导的茶会或酒会,是食事的升华。

  饮食是对象。从满汉全席到面点小吃,都成了文人们笔下浓墨重彩的咏叹主调,淮扬菜荣幸地被骚客们从食苑领进了文苑。浓郁的饮食文化氛围流泽世代,大大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发展。

  文人是主体。文人是淮扬菜走上巅峰的催化剂。自古以来,淮扬菜入诗、入文、入书、入画、入联、入戏者,或以诗词名句、成语典故等命名淮扬菜者,不胜枚举。

  文学介入淮扬美食,早在唐诗、宋词时便已结缘,但清代最多,那时的咏食史、咏采料、咏菜点、咏宴席、咏厨艺、咏酒楼、咏食俗、咏饮话的诗篇有两百多篇,使淮扬菜格调更加高雅,大大提升了文化品位。

  从枚乘写王府园林文宴,到唐代的李白、刘禹锡、高骈,宋代的黄庭坚、秦观、陆游、司马光、梅尧臣等,都吟咏了大量扬州美食的佳作。清代文人荟萃,孔尚任、曹寅以及扬州八怪也都留下了可观的烹饪文学及绘画遗产。

  西汉辞赋大家枚乘在他的代表作《七发》中有一段劝楚太子品尝美食的文字,涉及多种菜肴、羹汤、饮料、饭食,反映淮扬一带饮食活动,文章盛赞江淮一带的食馔为“天下之至美”。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给美丽的淮扬风景增添了几分浪漫,可是您也许不知道,农历三月不但要欣赏扬州美景,由于此时的蔬菜与河鲜都是当季最新鲜的,因此更是品尝淮扬菜的好时候。李白曾几下扬州,他赋诗:“摇扇对酒楼,持袂把蟹螯。”美食家风度跃然纸上。

  “唐宋八大家”中的苏东坡和欧阳修在扬州时,曾大宴宾客,挥毫万字,为淮扬菜系带来文学血液。苏东坡曾作扬州太守,留下了对淮扬菜的很多溢美之词。“鲜鲫经年秘醽醁,团脐紫蟹脂填腹。后春莼茁活如酥,先社姜芽肥胜肉。鸟子累累何足道,点缀盘飧亦时欲。”这首《扬州以土物寄少游》简直可以当作淮扬菜的历史教科书,它所提及的鲜鲫、紫蟹、春莼、姜芽、鸭蛋都是淮扬菜中的经典。

  白茶之白

  江南渐入雨季,雨中宜饮茶。平时多喝绿茶,知堂老人对绿茶情有独钟,喝茶时很自然地想起他的“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茶意如斯,喝的是一份淡泊。可最近读潘向黎的书,提到茶禅一味,最应该用白茶。对白茶,生向往之情。

  喝白茶之前,闻白茶名,以为叶是白色,茶汁如乳。得白茶一小包,佳茗似佳人,不由起了珍重之心。雨日不外出,取玻璃杯,打开装有茶叶的小袋,茶香已在鼻际,取出茶叶几枚,托于掌心,叶披白毫,纤细如针。

  白茶是茶中贵族,宋徽宗应该是它的推崇者,他在《大观茶记》中写道:“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茶自山中来,得茶心欣喜,赞其如玉在璞,白茶当之无愧,茶生山林时抱朴守静,叶入杯中茶意漾动,又是一番归真返璞。

  喝白茶需要耐心。在等待茶叶舒展到以茶为伴的过程中,得一份冲淡平和,卸下心灵中的疲倦,拂去尘嚣中的浮尘,只一颗素心对茶,得一份禅意已足。白茶在水中,起初似乎静止不动,十余分钟,叶片缓缓展开,茶色微黄,茶香倒不如刚打开袋时那么浓,思绪被杯中的绿意牵引到种满茶树的山间,茶随山势起伏,沐雨露,受云雾,方得嫩芽若许。初次兑水,抿一口,茶味极淡,茶香若有若无,但我知道,品得白茶真味要等得,两泡过后,此时叶片漂浮,令人心生愉悦。白茶之韵,是空山新雨后,白茶之味,是天气晚来秋。杯中叶芽细嫩,汤色浅绿,香气幽微,向黎说夏日宜饮白茶,的确如此。

  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中云:“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记得新茶上市时,陪父亲去茶市买茶,父亲拈叶少许嚼嚼,说有烟火气,弃之另选。而白茶用的是生晒之法,可以说是真正的“不近人间烟火”。白茶的制作工序少,属于轻微发酵茶,采摘新鲜芽叶,自然萎凋不炒不揉,直接晒干即可。白茶冠以白字,恰好也有这种朴素的意蕴。

  车前子提到白茶时说有寄深情于更深的感觉。曾有人将车前子的文字喻为白茶,嗅之嫩香持久,观之玉白沉底,饮之清冽鲜爽。有白茶的意味的,还有丰子恺的漫画,尤其是那幅《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也是大片闲散的白,人去楼空,竹帘闲卷,一钩新月静静照着,木桌上的茶壶水正慢慢凉去。人生,不仅有友人相聚的热闹时光,还要耐下性子去品味这样淡定的时光。

  玉糁羹——苏东坡命名的美食

  “玉糁羹”是用山药烹饪的一道名菜。

  山药,又称山芋、山薯。原名薯蓣。据《本草纲目》记载,唐朝时,因皇帝代宗名“预”,为避讳,改名薯蓣。宋朝时,又因宋朝英宗皇帝名“署”,再次改名为山药。山药的姓名如此坎坷,在植物界实为罕见,难怪《本草纲目》要特别记载它。

  “玉糁羹”是海南的一道文化名菜。“玉糁羹”名很美。说它美,是因为此名是宋代大文学家、大美食家苏东坡所起,它除了渗透大文学家的美文学成分外,还有一段亲情、美丽动人的小故事。

  公元1097年,已被贬到广东惠州的苏东坡,再被贬到海南岛儋州。儋州官员张中很仰慕苏东坡的为人与文采,把他当成朋友,让苏东坡住官舍的庭院内。再次流放的苏东坡,受到如此的厚爱,心情感动,写诗来表达当时的心绪,据《汉书·杨雄传》中“载酒问字”为该屋题名“载酒堂”。苏老先生曾为载酒堂咏过一首诗:“临池作虚堂,雨急瓦声新。客来有美载,果熟多幽欣。丹荔破玉肤,黄柑溢芳津。”(《和陶田舍始春怀古》)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访察岭南的.湖南提举常平官董必得知苏东坡住官舍后,派人将苏东坡逐出官舍,张中也因此丢了官。苏东坡只得在城南的槟榔树丛中买地建屋居住,在众黎族百姓的帮助下,五间茅屋建成了,他把屋子命名为“桄榔庵”。

  当局对苏东坡不好,使苏东坡在海南的生活过得很苦。当时大米缺,生活很是艰苦。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道出了当时的生活状态,“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那时,海南种稻很少,当地人以香为业。大米几乎都是从外地运来。因为台风等种种原因,运米大船常常断航。每每此时,当地居民只能以山薯(海南人将山药称山薯)充饥。苏东坡父子也入乡随俗,吃山薯。跟随苏东坡到海南的只有三儿子苏过,苏过见年迈的父亲身体不好,就想办法给他弄好吃的。苏过将山薯弄碎后,再给父亲搞羹。苏东坡吃得很美,即兴作诗一首,题为“过儿忽出新意,以山薯作出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诗云:“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奶更全新。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苏东坡的诗,说传说中的天上美品“酥陀”是虚幻不实的,其味如何不可知,无法与玉糁羹相比,但人间佳味,如隋炀帝所极为称道的“金齑脍”,却是不能与“玉糁羹”相比的。就物质生活来说,苏东坡父子在儋州过着“苦行僧”的生活。其实,清水淡煮的“玉糁羹”,只是一种原味原汁的食品,在饥饿之时,最美的应是肉类的荤菜,而不是什么蔬类的素菜。但苏东坡是个“超然自得”之人,在苦中找乐,简简单单的一碗“玉糁羹”,也让他诗情大发,写出了美丽的诗篇。

  就这样,“玉糁羹”传至今。

  玉糁羹怎样做呢?玉糁羹可做素的,也可做荤的。将山药去皮后切片并用刀拍打碎,豆腐切粒并用刀轻轻拍碎,鲜玉米用刀轻轻拍打裂口,鲜虾去壳去头挑肠线后切小段并用刀轻拍。高汤(鸡汤、鸭汤、猪肉汤等)适量,煮沸后,先下山药、虾仁与玉米,再煮开后文火煮十分钟,然后下豆腐,煮沸后下淀粉水勾芡成浓汤状,下蛋清,调味后即可起锅装碗,并下葱花、香油少许。

  山药做成的“玉糁羹”,因美食家苏东坡的命名与钟爱,闻名于世,流传至今,令人难忘。

  张飞牛肉——与张飞无关的美食

  张飞牛肉本名干牛肉或保宁干牛肉,产于四川阆中市,由于境内回民聚居,因此是具有浓厚的回民风味的特产。其表面为墨黑色,切开后肉色粉红,肉质纹丝紧密,不干、不燥、不软、不硬.食之咸淡适口,宴席配餐,伴酒佐餐均宜。因其外观特征为“表面墨黑内心红亮”恰好和历史上的猛将张飞其人“面皮墨黑一颗红心向蜀汉”的特征很像,后世人称张飞牛肉。(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张飞牛肉目前基本绝迹)肉干而不硬,润而不软,剖其横格,轻撕切面,如银丝松针相联,细细咀嚼,其味无穷。

  张飞牛肉分生、熟两种。选用精肉切成五百克左右方块、去掉边筋板韧,用咸味香料浸渍,用力反复揉搓,务将血污、水份挤尽,使肉质疏松,再加香入缸,密封腌制.出缸后,用“百草霜”(也就是锅烟灰)反复抹于肉表,烈火煮熟,沸水起锅,即为熟干牛肉。生干牛肉又称风干牛肉,系选用牛腿肥厚筋肉制成.在冬季加工,用咸味香料抹揉,入缸加压腌制,然后出缸用古柏烟熏,至色泽金黄,始以微风吹拂,至七、八成干时,再加香料入缸密封,以待食用。

  张飞牛肉,为阆中市一大名特产品。相传,刘、关、张三人在桃园结拜兄弟时,曾大摆酒席,为有可口的下酒菜,张飞把他多年制作牛肉的方法说出来,供厨师制作。原来,张飞不仅是一位屠夫,而且是一名烹饪好手,他卤制的牛肉味道香美可口。宴席开始,弟兄们一边饮酒,一边吃牛肉,猜令划拳,好不高兴。都称:“张飞牛肉好吃!张飞牛肉好吃!”

  故事虽然好听,不过却不是真的。真正的张飞牛肉是从何而来呢?

  阆中市区名叫保宁镇,回汉杂居。老回民在逢年过节时会制作腌牛肉(类似汉族的腊猪肉),做好后为防止腐烂,人们在牛肉表面涂抹锅烟灰防腐。这种腌牛肉被人们称为“保宁干牛肉”或者“风干肉”,为地方名特小吃。该牛肉最大的特点是表面呈墨黑色,切开后内部肉质却是棕红色,很是好看。

  上世纪80年代左右(约1985年),张飞牛肉公司前身原阆中县牛羊肉加工厂厂长王正秋因其面黑心红其形似张飞而将其正式定名为张飞牛肉。因此名字取得恰当,于是迅速被人们熟悉。现代商人也为“张飞牛肉”杜撰出一些故事来增加它的卖点。

名人故事4

  大家知道,卡内基是一位大富翁。可是他年轻的时候,也是从小业务员做起的。

  卡内基大学刚毕业的时候跟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一样,满世界地找工作。有一天,卡内基看到一家公司正在招聘业务员,主要的工作就是帮助公司外出采购。当天应聘的人很多,经过筛选,最终留下了3个人,其中就有卡内基。

  由于这3个人的表现旗鼓相当,于是招聘方加试了一道题。题目很简单,就是“假定公司派你去一家工厂采购20xx支铅笔,来回往返,再加采购,你一共需要多少钱?”于是这3个人交出了3份不同的答卷。

  第一个人说,自己需要花120美元,其中20xx支铅笔需要100美元,其余的`杂费,连吃喝带住宿等需要20美元就可以了。主考官说,你先坐下把!未置可否。第二个人说,我需要花110美元就够了。第三个人就是卡内基。他说,自己需要花113.86美元。看到这份考卷,主考官就纳闷儿了,怎么会算出这样的价格呢?

  卡内基说,铅笔每支5美分,20xx支100美元,我们3个人对于这个价格是一致的。从我们公司到这家工厂之间来回的汽车费是4.8美元,中午的午餐是2美元,而从工厂到汽车站有半英里长的路程,所以需要搬运工人进行搬运,需要支出1.5美元……,因此,总费用就是113.86元。

  主考官听完卡内基的介绍之后,一致认定他就是本公司要找的人。卡内基就是因为算的这笔细帐就被录用了。这是就卡内基找工作的故事。

名人故事5

  海伦.凯勒是闻名中外的女作家。在她小时候,得了猩红热,导致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他的`爸爸妈妈给她请了一位老师,教她认字、说话。一次,老师在她的手掌心里写了一个“水”字,又走到喷泉跟前,让她感受水,就这样海伦.凯勒学会了第一个字。经过很多年的刻苦努力,海伦.凯勒终于成功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很震撼,想一想,如果你也看不到多彩的世界,听不到美妙的声音,你又会怎样?海伦.凯勒的成功是多么的艰难啊!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学习的能力,只要肯花功夫,一切都是可能的。

名人故事6

  查理·贝尔曾担任麦当劳的执行总经理,负责管理全球118个国家超过三万家餐厅的运营。他的履历中有许多耀眼的成就,但他心中最珍贵的记忆却是来自于1976年。那年,年仅15岁的贝尔为了生计,毅然走进了麦当劳的大门,开始了他的职场生涯。

  那时,贝尔因为家境极其贫寒。于是他找到麦当劳店的店长,请求给他一份工作。贝尔营养不良,瘦骨嶙峋,脸上没什么血色,浑身土里土气。店长看他这副模样,委婉地拒绝他。说这里暂时不需要人手。希望他到别的地方去看看。

  过了几天,店长没有想到,贝尔又来到了店里,态度更加诚恳地请求给他一份工作。他甚至表示愿意无偿工作。看着贝尔那么真诚的眼神,店长心中泛起一丝同情。贝尔轻声说道:“我发现您店里的厕所卫生状况似乎有些欠佳,这可能会影响到您的生意。要不,我试着打扫一下厕所吧。只要能解决吃住问题就可以了。”店长感到有些为难,但最终还是答应了让贝尔试着打扫厕所。

  扫厕所,在许多人看来,清洁工是一份被轻视的'工作,被认为是低下的职业。然而,贝尔却视之为他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石。

  他每天清晨天还没亮就起床,把厕所彻底清扫一次。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就去维持。不久,他对扫厕所也摸索出规律:先把大的纸张扫了,然后洒干灰在那些湿脏的地方。让灰把水吸干,再扫,效果比直接扫好多了。记得有一次半夜,有人上厕所时,还看到贝尔睁着惺忪的眼睛在查看厕所是否弄脏了。

  他还在麦当劳的厕所中摆放了一些美丽的花草,让顾客在使用厕所的时候也能感受到一丝清新与美好。此外,他还在墙上贴上了一些富有文化内涵的谚语和警句,让人在休息的时候也能领略到文化的魅力。贝尔对厕所的改造投入了全部心思,让那家麦当劳的厕所焕然一新,有人甚至赞叹道:“这里的厕所比一些高档餐厅的还要干净整洁。”

  经过三个月的实习,贝尔成功通过店长的考核,正式成为麦当劳的员工。随后,他接受了系统的职业培训,并在店内不同岗位中得到锻炼。19岁时,贝尔凭借出色的表现被提升为澳大利亚最年轻的麦当劳店面经理。1980年,他被调派到欧洲工作,业绩蒸蒸日上。之后,贝尔先后担任麦当劳澳大利亚公司总经理、亚太、中东和非洲地区总裁、欧洲地区总裁,最终成为麦当劳芝加哥总部的负责人,后来更是担任全球麦当劳事务的执行总经理。

  贝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自己曾经扫厕所的经历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表示,扫厕所是他最宝贵的教育之一:选择去做一件事情就要全力以赴。贝尔认为,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应该认真对待,就像他当年在麦当劳扫厕所一样。他深信一句古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也一直激励着他不断努力,直至成为全球麦当劳的执行总经理。贝尔始终秉持着敬业和执着的态度,他相信只要全力以赴,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好的。

名人故事7

  刘晓庆90年代主演的热播剧《武则天》,从十几岁的少女演到白发苍苍的老妇,刘晓庆的眼睛里面渐次写过纯真无邪、心机深藏、妩媚风华、孤苦苍琼…在属于刘晓庆的风华绝代,你甚至分不清戏和人生,以为她就是那个历史上的传奇女子。《武则天》中的刘晓庆,除了一贯的装稚嫩,还有她先知先觉的扮沧桑《武则天》之后刘晓庆经历了更多的起落,戏和人生的界限越发模糊。

  但让人们念念不忘的,总不是这些作为刘晓庆人生缩影的扮沧桑,而是看似不自量力的装稚嫩。

  如今。57岁的刘晓庆将在电视剧《徐悲鸿》中饰演一代画家徐悲鸿的.初恋情人、第一任妻子蒋碧微,从19岁演到80多岁。消息一出,更多的声音还是关于刘晓庆装嫩的批判。刘晓庆倒并不在意:演员能装嫩是本事,要是总演自己。那叫什么演员呢?

  舆论的声音认为,刘晓庆要将装嫩进行到底,可我却看到了一颗坚韧的少女心纯真、无畏、爱漂亮、追求时尚的少女情怀,和永不言败的心灵质地。

  刘晓庆曾经说过:如果只是为了赚钱,那我会去喂猪。今天年过五旬的刘晓庆再战荧屏恐怕不单是为了巨额片酬,别忘了,刘晓庆是中国第一代下海经商的女艺人,早在20世纪90年代,她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亿万富姐。

  中国的大多数女演员,在过了40岁以后,就坦然去演现代戏中的妈妈和阿姨,要么就是清官戏中的嬷嬷。刘晓庆偏偏一次一次挑战观众的心理底线:40岁演少女武则天,50岁演清纯,如今将迈入花甲之年了,还不忘客串一把19岁少女。

  好事者用高倍放大镜来寻找她脸上的皱纹,但谁能透过那几条皱纹,看到一颗坚韧的少女心呢?

  20岁出头初登大银幕,她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获得三届百花奖的女演员;20年前,她勇敢下海经商,3年融资50亿,一鸣惊人;她是中国第一批出书的女艺人,销量让许多专业作家望尘莫及……而在这些辉煌的背后,是沸沸扬扬的情感起伏和婚姻纠葛,是众所周知的欠税风波和锒铛入狱,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大小官司就在前不久,导演谢晋遗孀状告宋祖德的官司中,刘晓庆也不能幸免。对于是非来说,她是一个巨大的磁场,刘晓庆三个字,似乎总让人浮想联翩。

  刘晓庆的人生,集中了所有传奇大戏的元素,集中了一个女人的风华绝代以及不堪回首。但她却用她自己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打不倒的刘晓庆。璩美凤经历桃色风波之后接受媒体采访说:除非你拿刀把我砍倒,否则我绝不会倒下。用在刘晓庆的身上,再合适不过。

  刘晓庆喜欢演少女,不论别人怎么捕捉她脸上的皱纹,但谁也改变不了她那种少女纯真而无畏的情怀,同时在时光的历练中,这颗少女心也是坚韧的。刘晓庆在博客中写道:他们希望看到的是我老态龙钟、身材臃肿、鸡皮鹤发的照片。他们认为,我早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了。可是我并不臃肿,也没有老态龙钟、鸡皮鹤发啊……我可以作为成功的范本骄傲自信地生活。

  女人一旦拥有一颗坚韧的少女心,那么她就不会因为外界的声音而改变自我的形态:她已经不再年轻,但她却不会老去:她一身的是非,却坚持要活得与众不同。

名人故事8

  匡衡,字知贵,西汉东海(江苏省郫县以东,乃至山东省紫阳县以东地区的`汉县名)人。他出生在一个农家,祖父和父亲世代务农。传给了匡衡,但他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境贫寒,白天做雇工勉强糊口,晚上才有时间读书。但他家穷得连一根蜡烛都点不着。它无法被照亮。匡衡想出一个办法,在邻居家旁边的墙上凿了一个洞,从里面“偷”了一点光,让邻居家的灯照进来。他拿着书,站在洞口前。借着光读书。

名人故事9

  名人故事——富兰克林

  美国建国期间的伟人富兰克林有一个习惯,每一天晚上都把一天的情形重新回想一遍。

  他发现他有13个很严重的错误,下头是其中的三项:浪费时间,为小事烦恼,和别人争论冲突。聪明的富兰克林发现,除非他能够减少这一类的错误,否则不可能有什么成就。

  所以他一个礼拜选出一项缺点来搏斗,然后把每一天的输赢做成记录。在下个礼拜,他另外挑出一个坏习惯,准备齐全,再接下去做另一场战斗。富兰克林每个礼拜改掉一个坏习惯的`战斗持续了两年多。

  难怪他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受人敬爱也最具影响力的人之一。

  每一个销售人员员可否像富兰克林那样,检视自我的缺点,并与之进行坚持不懈的搏斗,直至胜利为止!

名人故事10

  郑板桥对古寺联

  传说郑板桥有一天去深山访友,走过一座古寺院,看到墙壁上写了一则单联: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云:明月送僧归古寺。”

  他感到这则联语很有文采。“寸土”者,小地方也,自谦之辞。而“寸土”合起来,恰巧是“寺”字。“言寺”合起来恰巧是“诗”字。最终又回到了开头的“寺”字。极尽离合、顶真的'技巧。他心里十分赞赏,苦于一时对不上。

  在回家的路上,郑板桥偶然看到路旁有些树木东倒西歪,枝残干缺,触景生情,下联脱口而出:

  “双木成林,林上示禁,禁曰:斧斤以时入山林。

名人故事11

  爱尔兰作家萧伯纳〔1856—1950〕是世界著名的小说家、社会活动家和幽默大师。他在访问苏联期间,有一天在街头遇见了一个苏联小姑娘。那小姑娘聪慧活泼,逗人喜爱,萧伯纳便同她玩了很久。临别的时候,萧伯纳对小姑娘说:;你回去告诉你妈妈,今日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萧伯纳。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那小姑娘竟然学着萧伯纳的口吻说:;你回去告诉你妈妈,说今日同你玩的就是苏联姑娘赖莎。

  这件事给萧伯纳以不少的感触。;一个人不管有多大成就,他对任何人都应当平等相待,要永远谦虚。萧伯纳感慨地说:;这就是小姑娘给我的教训,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她的!

  还有一次,萧伯纳收到一位小姑娘的来信。信中说:;您是一位最使我佩服的作家,为了表达我对您的仰慕之情,我计划以您的名字来命名我心爱的小狮子狗,它是我过生日时亲戚送给我的。不知尊意如何?

  这真是令人哭笑不得的问题,萧伯纳却幽默地回信道:;亲爱的孩子,读了你的信,颇党幽默盎然。我十分赞同你的主意。可是,最主要的一点,你务必和小狮子狗商量一番!

名人故事12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华正统文化精神的根基。《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说文解字》中说:“仁,亲也,从人二。”也就是说,“仁”是人与人间相互亲爱的一种关系。

  在孔子看来,仁爱分为几个层次。仁爱的根本是孝悌,因为只有在家孝敬父母、兄长,仁爱才能由家庭推广到社会,才能“泛爱众”,爱君忠君。如何做到“仁爱”呢?孔子曰:“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而身为统治者,也要“爱民”,即要实行仁政、德政,因为“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认为,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做到仁、具有仁爱之心,上下、长幼、尊卑有序的礼治社会便不难实现。

  孔子之后的孟子继承了其“仁爱”的思想,在“亲亲”基础上提出了“人民爱物”思想。孟子认为人天性中都带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是以仁爱要推己及人,即要“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

  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古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人百姓,亦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仁爱思想。

  比如中国历史上的有道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就以仁爱治国。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将妇女幽禁在深宫中是浪费百姓的财力,因此他先后将3,000多宫女遣送回家,任由其选择丈夫结婚。

  贞观二年,关中一带干旱,发生了大饥荒。太宗又对大臣们说:“水旱不调,都是国君的罪过。我德行不好,上天应该责罚我,百姓有什么罪过,要遭受如此的艰难窘迫?听说有人卖儿卖女,我很可怜他们。”于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前去巡查,还拿出皇家府库的钱财赎回那些被卖的儿女,送还他们的父母。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伐高丽,驻扎在定州。太宗驾临城北门楼安抚慰劳将士。有一个士兵生病,不能进见,太宗下诏派人到他床前,询问他的病痛,又敕令州县为他治疗。因此将士都高兴地愿意随从太宗出征。等大军回师,驻扎在柳城时,太宗又诏令收集阵亡将士的骸骨,设置牛、羊、猪三牲为他们祭祀。太宗亲自驾临,为死者哭泣尽哀,军中将士无不洒泪哭泣。观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里说起这件事,他们的父母说:“我们的儿子战死,天子为他哭泣,死而无憾了。”

  正是因为唐太宗以仁爱治国,示范官吏,所以深得民心,这无疑为唐朝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

  同样以仁爱治理国家闻名的君王还有汉代的文王、三国时的刘备、宋朝的太祖、清朝的康熙帝等。他们施行的`仁爱不仅使自身赢得了百姓的敬重,而且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

  而帝王之外施行仁爱之人代不乏出。东汉末年的淳于恭就是一个仁爱之人。他的家有山田,也有果树。当时闹饥荒,经常有人去他家的田地偷摘果树和偷割稻禾。对于这些偷盗之人,淳于恭反而采取宽容善待的态度。当看到有人偷采果实时,他就去安慰、帮助他们采摘,并让偷果实的人把果子带走;当他看到有人偷偷到他家田里割庄稼,担心小偷遇见他会感到羞愧,就趴伏在草丛中,等到割庄稼的人从容离去再站起来。由于淳于恭的高尚行为,使村落里的人深受感化,后来,偷盗的事情也就很少见了。

  同时,在他的引导下,村民们也抛弃了在战乱中,生命难保,不愿意耕种的情绪。因为当时村民认为战乱不止,什么时候死都不知道,所以也就放弃了耕种。淳于恭对乡人说:“纵我不得,它人何伤!”意思是:就是到时自己死了,得不到,那留给别人享用,又有什么关系呢!

  淳于恭病逝后,朝廷在他的家乡刻碑,以表彰他的作为。

  三国时,有仁爱之名的吴国名医董奉治病不收诊费,只要求被治愈者在他住所周围种植几株杏树。数年后杏树蔚然成林,收获之后,又将所得用以救治贫民或流亡路过者。后人便以“杏林”作为医界或诊所的代名词,现在还常见以“杏林春暖”的匾额或锦旗来赞颂有成就的医生。

  晋朝官员郗公(郗鉴)在永嘉丧乱时,避居乡下,很穷困,甚至要挨饿。乡人尊敬郗公的名望德行,就轮流给他做饭吃。郗公带着侄子郗迈和外甥周翼一起去吃饭,乡人告诉他,现在大家都很穷困,如果加上两个孩子,恐怕就不能一同养活了。此后,郗公就一个人去吃饭,并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两个孩子因此活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郗公含哺”。郗公去世时,周翼任剡县令,他辞职回家,在郗公灵床前铺了草垫,为郗公守丧三年。

  唐代著名文人柳宗元在广西柳州当政时,施行了仁政。他首先禁止买卖奴婢,又带领百姓挖井开荒,制造船只,整修城墙街道,广种林木;并亲手在城郊种下黄柑二百株,在柳江边栽植大量柳树;还采取了其它一些安定民生,发展生产的措施。经过三年努力,柳州终于出现了一番新气象:“民业有经,公无负担,流逋四归,乐生兴事……猪牛鸡鸭,肥大蕃息。”

  宋朝大文豪苏轼晚年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痛哭原因,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了百年,刚刚被不肖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当即告诉老妇,自己乃是买房人。他还焚烧了房契,并让老妇的儿子将母亲迎回旧居居住,而且没有将购房款要回。这年7月,苏轼客死于租住的房子之内。

  南宋会稽郡山阴县人严世期生性乐善好施。根据《宋书》记载,张迈等三人与严世期是同村,他们每人的妻子都生了一个儿子。当时正遇上灾荒,他们害怕孩子养不活,便打算将儿子丢弃。严世期听说后,赶紧前去帮助他们,并把自己的衣服食物分给他们。在他的帮助下,这三个小孩最终得以长大成人。同县人俞阳的妻子庄氏90岁了,她的女儿俞兰也70岁了,严世期细心照顾了这两位无依无靠的老人20多年,她们去世后还将她们安葬了。还有在灾荒中,同乡潘伯等15人都饿死了,无人给他们安葬。严世期便买来棺材安葬死者,并且收养照顾他们的孩子。元嘉四年,朝廷赐匾给严世期,上书“义行严氏之闾”,并且免掉了他本人的徭役和十年的租税,以此来表彰他乐善好施的德行。

  还有宋朝赵抃越州赈灾、叶梦得许昌救民,明朝徐久思活民,清朝阮元拯婴、吴璟救人……都是流传千古的仁爱故事。

  孙中山先生曾在《三民主义》中说:“古时在政治一方面所讲爱的道理,忧所谓爱民如子,有所谓‘仁民爱物’,无论对于什么事,都是用爱字去包括。所以古人对于仁爱,究竟是怎样实行,便可以知道……把仁爱恢复起来,再发扬光大,便是中国固有的精神。”此言对于今日早已不知仁爱为何物的中国人来说,不是再恰当不过了吗?

名人故事13

  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婵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西施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

  施夷光世居诸暨苎萝山(亦名罗山)下苎萝村(今诸暨市城南浣纱村)。苎萝有东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其父卖柴,母浣纱,西施亦常浣纱于溪,故又称浣纱女。西施天生丽质,禀赋绝伦,相传连皱眉抚胸的病态,亦为邻女所仿,故有“东施效颦”的典故。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苏省吴县西南)击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今淅江省绍兴南),受吴军围攻,被迫向吴国求和,勾践入吴为质。释归后,勾践针对“吴王淫而好色”的弱点,与范蠡设计策,“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准备送于吴王,越王宠爱的一宫女认为:“真正的美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体态。”西施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还缺乏其他两个条件。于是,花了三年时间,教以歌舞和步履、礼仪等。

  西施发愤苦练,在悠扬的乐曲中,翩跹起舞,婀娜迷人,进而训练礼节,一位浣纱女成为修养有素的宫女,一举指,一投足,均显出体态美,待人接物,十分得体。然后,又给她制作华丽适体的宫装,方进献吴王。吴王夫差大喜,在姑苏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日与西施为水戏,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放置起来,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终于走向亡国丧身的道路。

  吴亡后,相传西施随范蠡驾扁舟,泛五湖,不知所终。

  在西施由越入吴的路线上,南自诸暨,北迄苏州,所在均有西施遗迹。诸暨苎萝山麓、浣纱江畔尚存浣纱石、浣纱亭、西施滩、西施坊,西施殿等古迹。

  西施有“沉鱼”之貌,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被她的美丽吸引,看得发呆,都忘了游泳,以至沉入水底。所以后世用“沉鱼”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为先。国色天香四大美女,西施居首。西施幼承浣纱之业,故世称“浣纱女”。

  后人为纪念这位忍辱负重,以身许国的'绝代佳人,就在苎萝山下修建了西施殿。唐开成年间(公元836-840

  年)著名诗人李商隐写下“西子寻遗殿,昭君觅故村”的诗句;稍后,女诗人鱼玄机又有《西施庙》诗。这些是目前能见到的关于西施殿的最早文字。明代,西子祠曾具相当规模。此后屡兴屡废。现在的西施殿位于浙江诸暨,1990年落成,景区占地5000平方米,由门楼、西施殿、古越台、郑旦亭、碑廊、红粉池、沉鱼池、先贤阁等景点构成。西施殿景区在重修过程中还从民间征集了12000余件从老式民居上拆下来的古建筑构件,

  其中包括梁、柱、门、窗、牛腿、擎枋、斗拱、雀替等等,这些木、石构件雕刻精美,工艺水平高超,大大增强了西施殿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使它更具有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西施故里的另外一种说法:

  说到西施故里,一般人都会说是诸暨,但事实上,真正的西施故里是在萧山临浦镇。古代,沿浦阳江有“上诸暨”和“下诸暨”之分,西施出生在下诸暨,下诸暨即浦阳江下游之地。秦时置诸暨县包括这两部分,西汉时把下诸暨单独置县,称“余暨”,三国吴时改称“永兴”,唐天宝元年正式改名为“萧山”,一直沿用至今。西施的故里虽在今萧山县境内,但它属诸暨县故地,所以人们习惯上称西施为诸暨人。历史上临浦行政区划确实多变,自古以来,临浦镇归萧山和诸暨两地共同管辖。尤其是镇上山阴街,自古就有“山阴不收,会稽不管”之说。再如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当时籍贯越州(绍兴)永兴人,永兴即萧山。萧山解放以前一直隶属于绍兴,后改属杭州。现就有许多书籍说贺知章是杭州人了。从事实上讲贺知章是萧山人,当然也是杭州人。但从文化这个角度上讲说他是绍兴人更加合适。因此关于西施故里的考辨也就可以解释。西施是诸暨人,也是临浦人,只是当时的临浦属诸暨管辖。

  关于浣纱溪:

  相传当年西施入吴时,由范蠡陪同,舟从越国会稽出发,顺西小江而行,过苎萝山来到这里。此时已近黄昏,西施望着夕阳西下的家乡,想着自己背井离乡,前往吴国,将委身于吴王,便泪流不止。范蠡深知西施的心情,于是决定在此停泊一宿。当时正值夏末秋初,江南天气依然炎热,俗称“秋老虎”。西施为了洁身自爽,欲留清白于此,便在两水交汇的潭中沐浴。从此,这里的潭、桥、路都贯上了“浴美施”三个字。浣纱溪东的苎萝山,主峰海拔127米,系会稽山余脉,乃越地之正宗。苍翠挺拔,别具风姿。山上有红粉石,据说手在石上一抹,会抹下些许红粉来。在苎萝山下,浣纱溪西岸,有西施庙,此庙原先是西施宅,南宋才改为西子祠。乡人祀西施为四十八村之土谷神,一直俗呼“(先施)娘娘庙”。庙坐西朝东,面对苎萝山,建筑规模现仍清晰可辨,有殿五楹,余屋三楹,演台一座。庙前有苎萝亭,临溪。亭前有小桥,具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浣纱溪畔还有范蠡庵、起埠庙。范蠡庵乡人称日思庵,以范蠡在此访得西施,有功于越,乡人思之,故名。起埠庙又称后江庙,相传越灭吴后,西施与范蠡归越隐居,在此弃舟上岸,故称起埠庙。苎萝村附近还有施家渡,相传是当年西施回越都的下船处。现有施姓在此聚族而居,殆为西施所居村的施姓后裔。这不仅仅是传说,萧山临浦的西施古迹,至今犹存。据明·嘉靖《萧山县志》(宁波天一阁藏本)载,北宋太平兴国三年,萧山就有苎萝乡西施里的建制。该志所附的《县境之图》,明白地标绘了苎萝山在萧山临浦施家渡。

  临浦是杭州“一主两副六组团”之临浦组团中心区域,是浙江省中心镇,全国小城镇改革试点城镇,萧山南部经济、商贸中心,第二大中心镇。早在宋代就形成集市,曾是“浙江六大米市”之一,自古商贸发达,物资繁盛。临浦人杰地灵,现代历史演义家蔡东藩在这里教书育人,着书立说;还有追随孙中山的汤寿潜及老一辈革命家俞秀松等都留下了历史的足迹。这里还有峙山、茅潭江等秀山胜水,构成了临浦典型的“鱼米之乡”。如果西施故里的名称能还临浦,对提升临浦的城市品牌以及知名度有着非常大的意义,对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次巩固与升华。投资1000万的西施文化公园已在2004年底建成使用,内有西施系列浮雕,西施苎萝村、日思庵等建筑,占地共75亩。临浦在积极努力保护与发掘西施文化遗产

名人故事14

  阿凡提在巴扎上买了一头驴。他牵着驴往回走,走到半路时,他发现驴不见了,只见驴绳套在了一个年轻人的脖子上。阿凡提问他:“你是什么人?”

  “我原本是一个寡妇的孩子。因为我跟不三不四的`人学坏,还学会了喝酒。妈妈一气之下念了咒语让我变成了一头驴。今天我妈可能是大发慈悲让我恢复了原样。从今天

  起我就是您买下的奴隶,您怎么使唤我都行。”年轻人回答说。

  阿凡提没有识破这个小偷的伎俩便信以为真,从他脖子上解下绳子对他说:“好吧,你回家去吧,以后你再不要喝酒惹你妈妈生气了。”说完就把他放走了。

  过了两天,阿凡提又到驴市上去买驴,发现前天他买下的驴被一个人牵在手里。他走到那头驴的跟前,对它说道:“你这个蠢货,又喝酒惹你妈妈生气了!”

名人故事15

  一天,阿凡提和儿子骑着驴经过一片空地时,看见一群人在拼命地转着圈。阿凡提觉得非常好玩,便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也试着转了起来。

  阿凡提飞快的旋转赢得了一阵喝采。不过他没转几圈;就晕倒在地。一位信徒走过来对他开玩笑说:“阿凡提,请你在转圈时嘴里不断地说着一句话,你就不头晕了。”

  “那我说什么好呢?”阿凡提问。

  “你就说‘我把驴给你’就行了。”信徒说。

  阿凡提站起来顺从地重复着这句话,开始旋转。而且节奏越转越快,一直处于一种近乎于歇斯底里的昏迷状态,直到他最后失去知觉为止。

  到了傍晚,他才醒来,发现信徒和他的.毛驴不见了。他冲儿子喊道:“孩子,我们的毛驴呢?你为什么没看住它,你这个没用的家伙!”

  “是呀,父亲,有一个人来拉咱们的毛驴时,我跑到您跟前,您却连续不断地喊着‘我把驴给你’,我还以为您就是要把毛驴给他呢!”儿子回答道。

【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名人资料名人故事02-16

经典名人故事11-14

名人故事02-26

名人的故事07-06

名人故事12-13

名人的故事06-08

名人故事07-28

经典名人故事05-13

名人故事05-15

经典名人哲理故事-名人故事素材精彩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