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名人故事

时间:2024-05-18 12:23:15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数学的名人故事

数学的名人故事1

  我的语文特别好,好到什么陧度?我们高考的时候老师说是35分钟以后才能交卷,也就是说际会不会也得熬到35分钟。那么我35分钟的时候作文都弄完了,听有的题都答完了。等到35分钟,老师说现在如果哪个同学要交卷可以交卷了,我马上站起来交卷,因为我要争这个第一证明自己语文特别好。实际上分数下来也没考多少分,就是交卷交得快。

数学的名人故事

  但是我的'数学特别差,当时高考的时候,所有的同学都交卷走了,我还在那儿埋头研究数学,数学要是考五年多好,我一边学一边参加考试,因为打开卷子一道题都不会。

  我至于笨到这个程度吗?原因非常简单。就是我上小学的时候碰到一个语文老师和一个数学老师,语文老师没事就夸我。

  我写的作文其实也是有套路的,就说学校运动会,我就说枪声一响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样,大家都这么写,然后老师就在底下用红笔画一下,打一个感叹号写着“精彩”。然后我觉得我和鲁迅差不了多少,年龄比他小,文笔差不多。

  又写了两年,老师放学后把我留下来,说明天上作文课,作文题叫“我的爸爸”,或者是“我的一天”,你先写一篇,然后明天上课我给同学当范文。我就回家什么事都不干,饭也不想吃,觉也不想睡,我在那里写这个作文,绞尽脑汁地写。

  写完了第二天一上课赶紧交给老师,老师就拿着说,今天咱们作文的题目是“美好的一天”,现在我先给大家念一篇范文,这个范文是崔永元写的。然后他就声情并茂念一遍,我就不用写了,同学们就照着我的样子写。我就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觉得确实和鲁迅差异不大,起码学起来很高兴。

  数学是这样的,大概三年级的时候我们班调来一个女生,这也不怪我,因为她太漂亮,坐在我的斜对面。上课的时候我就经常看她,老师在黑板上讲什么都没听进去。

  有一次我正在看她,老师就叫我名字,“崔永元,你来答一下这道题。”你说我那个时候是多纯情,没有听到,结果我们老师就拿一个粉笔头直接打在我脸上,全班同学都哄笑,我莫名其妙。老师让我站起来,“我刚才问你什么了?”

  “我不知道。”

  然后老师说:“你把这道题答一下。”我早就忘了,好像你上下五千年早就想到的事,就是答不出来了。就从那天开始,不要说上数学课,我只要见到数字就含糊,数学就再没有希望了。

数学的名人故事2

  失明的数学家欧拉

  欧拉的惊人成就并不是偶然的。他可以在任何不良的环境中工作,经常抱着孩子在膝上完成论文,也不顾较大的孩子在旁边喧哗。欧拉在28岁时,不幸一支眼睛失明,过了30年以后,他的另一只眼睛也失明了。在他双目失明以后,也没有停止过数学研究。他以惊人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继续工作着,在他双目失明至逝世的十七年间,还口述著作了几本书和400篇左右的论文。由于欧拉的著作甚多,出版欧拉全集是十分困难的事情,1909年瑞士自然科学会就开始整理出版,直到现在还没有出完,计划是72卷。

  欧拉在他的886种著作中,属于他生前发表的有530本书和论文,其中不少是教科书。他的著作文笔流畅、浅显、通俗易懂,读后引人入胜十分令读者敬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编写的平面三角课本,采用的记号如sinx,cosx,等等直到现今还在用。

  欧拉1720年秋天入巴塞尔大学,由于异常勤奋和聪慧,受到约翰伯努利的尝识,给以特别的指导。欧拉同约翰的两个儿子尼古拉伯努力和丹尼尔伯努利也结成了亲密的朋友。

  欧拉19岁写了一篇关于船桅的论文,获得巴黎科学院的奖金,从此开始了创作生涯。以后陆续得奖多次。1725年丹尼尔兄弟赴俄国,向沙皇喀德林一世推荐欧拉,于是欧拉于1727年5月17日到了彼得堡,1733年丹尼尔回巴塞尔,欧拉接替他任彼得堡科学院数学教授,时年仅26岁。

  1735年,欧拉解决一个天文学的难题(计算慧星轨道)。

  这个问题几个著名数学家,几个月的努力才得以解决,欧拉却以自已发明的方法,三日而成。但过度的工作使他得了眼病,不幸右眼失明,这时才28岁。

  解析几何学奠基人笛卡尔

  笛卡尔,(1596-1650)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解析几何学奠基人之一。他认为数学是其他一切科学的理论和模型,提出了数学为基础,以演绎为核心的.论,对后世的哲学。数学和自然科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笛卡尔分析了几何学和代数学的优缺点,表示要寻求一种包含这两门科学的优点而没有它们的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解析几何,《几何学》确定了笛卡尔在数学史上的地位,《几何学》提出了解析几何学的主要思想和方法,标志着解析几何学的诞生,思格斯把它称为数学的转折点,以后人类进入变量数学阶段。

  笛卡尔还改进了韦达的符号记法,他用a、b、c等表示已知数,用x、y、z等表示未知数,创造了=,等符号,延用至今。

  笛卡尔在物理学,生理学和天文学方面也有许多独到之处。

  宋元第三杰杨辉学算学

  在南宋度宗年间,古城钱塘(今杭州)有一位少年,聪明好学,尤其喜爱数学。但由于当时数学书籍很少,这个少年只能零碎地收集一些民间流传着的算题,并反复研究,从中增长知识。

  一天,这个少年无意中听说100多里的郊外有位老秀才,不仅精通算学,而且还珍藏了许多《九章算术》、《孙子算经》等古代数学名著,非常高兴,急忙赶去。

  老秀才问明来意后,望了望这位少年,不屑地说:小子不去读圣书,要学什么算学!

  但少年仍苦苦哀求,不肯走。老秀才无奈,于是说:好吧,听着!直田积八百六十四步,只云阔不及长十二步,问长阔共几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长方形面积等于864平方步已知它的宽比长少12步;问长和宽的和是多少步)你回去慢慢算吧,什么时候算出来,什么时候再来。说完便往椅子上一靠,闭目养起神来,心里却暗暗发笑:小子一定犯难了,这道题老朽才刚刚理出点头绪(此题的解法一般要用到二次方程),即使他懂得算学,那一年半载也是算不出来的。

  谁料,正当老秀才闭目思量时,少年说话了:老先生,学生算出来了,长阔共60步。什么!老秀才一听,惊奇地从椅子上跳起来,一把夺过少年演算出来的草稿纸瞪大了眼睛看起来:啊,这小子是从哪里学来的居然用这么简单的方法就算出来了。妙哉!老朽不如。老秀才转过脸来,对少年夸奖道:神算,神算,怠慢了,请问高姓大名学生杨辉,字谦光。少年恭敬地回答。

  后来的事,同学们都能想象出来了,在老秀才的指导下,杨辉通读了许多古典数学文献,数学知识得到全面、系统地发展。经过不懈的努力,杨辉终于成了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并享有数学宋元第三杰之誉。

数学的名人故事3

  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年-500年),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他在意大利南部的克罗托内建立了一个政治、宗教、数学合一的秘密团体--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很重视数学,企图用数学来解释一切,毕达哥拉斯本人以发现勾股定理(西方称毕达哥拉斯定理)而著名,其实这一定理早已为巴比伦人和中国人所知,但最早的证明可归功于毕达哥拉斯学派。

  该学派还发现,若是奇数,则 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其实我们所称的勾股数。该学派将自然数分为若干类:奇数、偶数、完全数(即等于它的包括1而不包括它本身的所有因数之和的数)亲和数、三角数(1、3、6、10……)、平方数(1、4、9、16……)、五角数(1、5、12、22……)等,又发现从1起连续奇数的和必为平方数。

  他们还发现了五种正多面体,在天文学和音乐理论上还有不少贡献,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希腊文化有巨大影响。

数学的名人故事4

  数学名人之路:深度的思考与无尽的探索

  《数学名人之路:深度的思考与无尽的探索》是一本通过介绍20位著名的数学家,展现了数学领域的发展历程,并赋予读者深度的思考和无尽的探索。这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不仅讲述了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故事,还通过这些故事揭示了数学家们的思想世界,让我们对数学的理解更加深入。

  本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部戏剧,将数学家们的探索历程生动地展现出来。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庞加莱的解析理论等,他们不仅在数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还在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故事让我们明白,数学的发展并非孤立的,而是与人类的思想发展紧密相连。

  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没有使用过于复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数学概念和理论。这对于提高读者的数学素养,增强读者的探索欲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数学领域的发展历程,也可以深入理解数学家们的思想世界,从而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总的来说,这本书通过介绍20位著名的数学家,展现了数学领域的发展历程,并让读者对数学家们的思想世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它还通过简洁易懂的解释,提高了读者的数学素养,激发了读者的探索欲望。对于那些对数学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礼物。

数学的名人故事5

  高斯是德国杰出的数学家、物理学家,近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

  高斯上小学后,对数学很感兴趣。

  有一天,数学老师白尔脱又有点不大高兴。他一走进教室,就板着脸对同学们说:“今天德课是你们自己算题,谁先算完,谁就先回家吃饭。”说着,就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个题目:1+2+3+4+5+6+......+100=?

  同学们立刻拿出练习本,低头认真地算起来。

  白尔脱呢?则坐在一旁看起小说来了。

  谁知他刚看了一页,小高斯就举手报告老师说:“老师,这道题我算完了。”

  “算完了?”白尔脱没好气地挥挥手,“你算得这样快,准会算错,再算算看吧~!”

  “不会错的,我检查过了,还验算了一遍。”高斯理直气壮的说。

  白尔脱走到高斯座位前,拿起他的练习本一看,答案是“5050”,显然一点不错。

  “你是怎么算的?”白尔脱惊奇地问道。

  高斯一板一眼地回答说:“我发现这个题目一头一尾挨次的两个数相加,都是101,总共50个101,所以答案就是50x101=5050。”

  “真妙啊!”白尔脱兴奋地拍了一下桌子,接着大声地对全体同学说:“真没想到,你们当中竟会出现数学神童!”

  从此,白尔脱完全改变了对农村孩子高斯地看法。他尤其喜欢高斯灵活聪明、刻苦学习地态度,在学习中,他经常对高斯进行个别辅导。

  在白尔脱地精心培养下,高斯对数学地兴趣越来越浓,造诣越来越深,十七岁时,他就发现了数论中的二次互反律。

数学的名人故事6

  尼尔斯·亨利克·阿贝尔(1802年8月5日-1829年4月6日),挪威数学家,在很多数学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他最著名的一个结果是首次完整给出了高于四次的一般代数方程没有一般形式的代数解的证明。这个问题是他那时最著名的未解决问题之一,悬疑达250多年。他也是椭圆函数领域的开拓者,阿贝尔函数的发现者。尽管阿贝尔成就极高,却在生前没有得到认可,他的生活非常贫困,死时只有27岁。

  阿贝尔是十九世纪挪威出现的最伟大数学家。他的父亲是挪威克里斯蒂安桑主教区芬杜小村庄的牧师,全家生活在穷困之中。在1815年,当他进入了奥斯陆的一所天主教学校读书,他的'数学才华便显露出来。经他的老师霍尔姆伯的引导下,他学习了不少当时的名数学家的著作,包括:牛顿、欧拉、拉格朗日及高斯等。

  1820年,阿贝尔的父亲去世,照顾全家七口的重担突然交到他的肩上。虽然如此,1821年阿贝尔透过霍姆彪的补助,仍可进入奥斯陆的克里斯蒂安尼亚大学,即奥斯陆大学就读,於1822年获大学预颁学位,并由霍姆彪的资助下继续学业。

  在学校里,他几乎全是自学,同时花大量时间作研究。1823年当阿贝尔的第一篇论文发表后,他的朋友便力请挪威政府资助他到德国及法国进修。

  这篇《一元五次方程没有代数一般解》论文,正确解决了这个几百年来的难题:即五次方程不存在代数解。后来数学上把这个结果称为阿贝尔-鲁芬尼定理。阿贝尔认为这结果很重要,便自掏腰包在当地的印刷馆印刷他的论文。因为贫穷,为了减少印刷费,他把结果紧缩成只有六页的小册子。

  阿贝尔满怀信心地把这小册子寄给外国的数学家,包括德国被称为数学王子的家高斯,希望能得到一些反应。可惜文章太简洁了,没有人能看懂。高斯收到这小册子时觉得不可能用这么短的篇幅证明这个世界著名的问题----连他还没法子解决的问题,于是连拿起刀来裁开书页来看内容也懒得做,就把它扔在书堆里了。高斯错过了这篇论文,不知道这个著名的代数难题已被解破。

  1826年夏天,他在巴黎造访了当时最顶尖的数学家,并且完成了一份有关超越函数的研究报告。这些工作展示出一个代数函数理论,现称为阿贝尔定理,而这定理也是後期阿贝尔积分及阿贝尔函数的理论基础。他在巴黎被冷落对待,他曾经把他的研究报告寄去科学学院,望可得到好评,但他的努力也是徒然。他在离开巴黎前染顽疾,最初只以为只是感冒,后来才知道是肺结核病。

  在1828年冬天,阿贝尔的病逐渐严重起来。在他圣诞节去芬罗兰探他的未婚妻克莱利·肯姆普期间,病情便更恶化。到1829年1月时,他已知自己寿命不长,出血的症状已无法否认。直至1829年4月6日凌晨,阿贝尔去世了。

  直到阿贝尔去世前不久,人们才认识到他的价值。1828年,四名法国科学院院士上书给挪威国王,请他为阿贝尔提供合适的科学研究位置,勒让德也在科学院会议上对阿贝尔大加称赞。在阿贝尔死後两天,克列尔写信说为阿贝尔成功争取於柏林大学当数学教授,可惜已经太迟,一代天才数学家已经在收到这消息前去世了。

  此后荣誉和褒奖接踵而来,1830年他和卡尔·雅可比共同获得法国科学院大奖。阿贝尔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除了五次方程之外,他还研究了更广的一类代数方程,后人发现这是具有交换的伽罗瓦群的方程。为了纪念他,后人称交换群为阿贝尔群。阿贝尔还研究过无穷级数,得到了一些判别准则以及关于幂级数求和的定理。这些工作使他成为分析学严格化的推动者。

  阿贝尔和雅可比是公认的椭圆函数论的奠基者。阿贝尔发现了椭圆函数的加法定理、双周期性、并引进了椭圆积分的反演。阿贝尔这一系列工作为椭圆函数论的研究开拓了道路,并深刻地影响着其他数学分支。埃尔米特曾说:阿贝尔留下的思想可供数学家们工作150年 。

  科学院秘书傅立叶读了论文的引言,然后委托勒让得和柯西负责审查。柯西把稿件带回家中,究竟放在什么地方,竟记不起来了。直到两年以后阿贝尔已经去世,失踪的论文原稿才重新找到,而论文的正式发表,则迁延了12年之久。

  这些迟来的荣誉对这位数学家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这位数学天才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为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生活拮据,虽然怀才不遇,但是在困境中他依然坚持数学的研究。这种精神和阿贝尔的数学贡献同样珍贵。

数学的名人故事7

  读完《数学名人故事》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这些故事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数学的发展历程,还让我们认识了许多杰出的数学家,感受到了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这本书中,我最敬佩的是费马和柯西这两位数学家。费马通过研究发现了“费马大定理”,他的坚韧不拔和对数学的热爱让我深受启发。柯西则是一位数学分析的先驱,他的贡献为数学分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的故事让我了解到,成功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本书也让我深刻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数学史的了解,我认识到数学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它的发展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科学的进步。

  此外,这本书也让我对数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这些数学家的故事让我对数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让我对数学的应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相信,通过学习数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更好地解决问题。

  总之,《数学名人故事》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数学的发展历程,更让我们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通过了解数学家的故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应用数学。我相信,这本书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数学的名人故事8

  到现在为止,华罗庚竞赛已经成功的举办了19届了,20xx年将迎来第20届华杯赛比赛了。大家都知道华杯是为了纪念华罗庚教授而举办的一个数学竞赛。那么你对华罗庚爷爷的生平了解吗?那么今天就让YJBYS名人故事网的小编为大家介绍下这位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故事吧。

  从文明之火初燃的那一刻起,数学就与人类相伴.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列出了88位古今数学伟人,华罗庚就位列其中.

  初露锋芒

  1910年 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他刚入校的时候,许多老师和同学都认为他“平庸、低能”,他暗暗发誓,一定要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回击这种偏见!从此,华罗庚全身心地钻到数学里,如同着了魔似的.他的脑袋里装满了数学公式,攻克数学难题成了他最大的乐趣.白天,他连走路时都在思索着解题方法;夜里,他守着小油灯不知疲倦地演算着……就这样,华罗庚攻下了一道道难题,并从中享受到了无穷的快乐.

  勤奋成才

  华罗庚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在家.他已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辍学之后,更懂得用功读书.可怜的是他只有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及一本从老师那儿借来摘抄的50页的微积分.

  为了抽出时间学习,他经常早起.隔壁邻居早起磨豆腐的时候,华罗庚已经点着油灯在看书了.伏天的晚上,他很少到外面去乘凉,而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里学习. 严冬,他常常把砚台放在脚炉上,一边磨墨一边用毛笔蘸着墨汁做习题.每逢年节,华罗庚也不去亲戚家里串门,埋头在家里读书.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呆子”.

  他的志气与行径,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的,阻力愈大,反阻力也愈大;困难愈多,克服困难的决心也愈坚.没有时间,他养成了早起、善于利用零碎时间、善于心算的习惯.没有书,也养成了他勤于动手、勤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

  身残志坚

  华罗庚十九岁那年,染上了极其可怕的伤寒病.这场大病,几乎毁了他的一生.从旧历腊月廿四日开始,他足足病了半年,从此因病左腿残疾,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

  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经过了几年的自学,华罗庚开始在杂志上投稿.一开始,他的.稿件不断被拒绝.原因是他写的问题已被国外某个专家给证明过了.这反而使华罗庚增添了信心,因为这些问题都是他自己钻研出来的,并没有看过别人的解题方法.

  1930年,华罗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让熊庆来惊奇不已,迅即作出决定:“这个年轻人应该请他到清华来!”这时华罗庚只有21岁,他终于离开了杂货店的“暗室”,来到了北京的清华大学.

  天才出于勤奋

  来到清华工作,是华罗庚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他的数学生涯也真正从这儿开始.

  从初中毕业生到一个大学教师,华罗庚只花了六年半时间.他后来对友人说:“人家受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须用加倍的时间以补救我的缺失,所以人家每天8小时的工作,我要工作12小时以上才觉得安心.”华罗庚在清华大学的4年中,在数论方面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自修了英、法、德语.25岁时他已成为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华罗庚迅速由助理提升为助教、教员,以后又被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聘为研究员.

  华罗庚从不迷信天才,认为:“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他提出“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的名言,作为对自己的告诫.直到他逝世前不久,还这样写道:“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勤能补拙是良剂,一分辛苦一分才.”

  不慕虚名求真学

  1936年,华罗庚26岁,由清华保送到英国留学,就读的是最著名的剑桥大学.数数学首席教授哈代托人告诉华罗庚,他只要一年就可以获得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需要一年专心研究一个问题,但华罗庚说:“我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他放弃了博士学位,作为访问学者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在剑桥的两年时间写了20篇论文.论水准,每一篇论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他提出的一个理论被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改进了哈代的结论,哈代说:“太好了,我的著作把它写成是无法改进的,这回我的著作非改不可了!”华罗庚被认为是“剑桥的光荣”!

  在剑桥大学的两年中,华罗庚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的哥德巴赫问题”写了18篇论文,先后发表在英、苏、印度、法、德等国的杂志上,其中包括《论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计问题》这篇有名的论文.按其成就,已经越过了每一条院士的要求,但在剑桥他从未正式申请过学位.他拥有的唯一一张文凭,就是初中毕业文凭.

  爱国情深

  1938年,抗日战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英国人要华罗庚留下来教书,他毅然放弃在英国的一切回到祖国,到西南联大与同胞们共患难.清华大学的资格审查委员会一致通过,让只有初中文凭的华罗庚晋升为大学教授.

  1946年秋天,迫于国内的白色恐怖,华罗庚再次出国,美国伊利诺大学把华罗庚聘为终身教授,并给了他相当优厚的待遇,希望他把那里建成世界级的代数研究中心.1950年,祖国解放的消息传到美国,华罗庚毅然放弃优厚的条件,举家回国.

  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业之中.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200余篇学术论文,10部专著,其中8部为国外翻译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纪数学经典著作之列.他还写了10余部科普作品.

数学的名人故事9

  读完《数学名人故事》这本书,我被书中丰富的内容所震撼。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数学家们的个人才华和勤奋,也揭示了数学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这些故事,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数学的本质和应用,同时也为数学家们的智慧和毅力所感动。

  这本书中的故事也让我思考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些故事,我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数学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增长了知识,也让我更加热爱数学,欣赏数学家们的智慧和努力。我相信,这本书对于任何对数学有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数学的名人故事10

  泊松(Poisson S.-D,B.,1781.6.21~1840.4.25)是法国数学家,曾任过欧洲许多国家科学院的院士,在积分理论、微分方程、概率论、级数理论等方面都有过较大的贡献。

  据说泊松在青年时代研究过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

  某人有12品脱啤酒一瓶(品脱是英容量单位,1品脱=0.568升),想从中倒出6品脱。但是他没有6品脱的容器,只有一个8品脱的容器和一个5品脱的容器。怎样的倒法才能使5品脱的容器中恰好装好了6品脱啤酒?

  不容易想到的是,对这个数学游戏的研究竟决定了泊松一生的道路。从此,他决心要当一位数学家。由于他的刻苦努力,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这个数学游戏有两种不同的解法,如下面的两个表所示。

  第一种解法:12 12 4 4 9 9 1 1 6 8 0 8 3 3 0 8 6 6 5 0 0 5 0 3 3 5 0

  第二种解法:12 12 4 0 8 8 3 3 11 11 6 6 8 0 8 8 0 4 4 8 0 1 1 6 5 0 0 4 4 0 5 1 1 0 5 0

  下面两个题目是与泊松青年时代研究过的.题目类型相同的;希望青少年朋友研究后也会有人决心当数学家。

  一个桶装满10斤油,另外有一个能装3斤油的空桶和一个能装7斤油的空桶。试用这三个桶把10斤油平分为两份。

  有大、中、小三个酒桶,分别能装19斤、13斤、7斤酒。现在大桶空着,另外两个桶都装满了酒。试问:用这三个桶倒几次可以把全部酒平分成两份?

数学的名人故事11

  这篇关于数学名人的故事读后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这些名人不仅在数学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他们的经历和智慧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首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数学家们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挑战自己的思维和能力,最终达到了人类智慧的巅峰。这种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毅力,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其次,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成功需要不断努力和坚持。数学家们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和实践,不断克服困难和挫折,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勇气,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宝贵的。

  最后,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合作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家们通过相互合作和交流,不断优化自己的方法和思路,最终达到了人类智慧的巅峰。这种合作和交流的精神和态度,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这篇读后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这些数学名人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需要不断努力和坚持,合作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毅力也是非常宝贵的。

数学的名人故事12

  读完《数学名人的故事》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打动了。这本书通过讲述一系列著名数学家的生平事迹,让我对数学这门学科以及其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本书中,我不仅了解了数学家们的奋斗历程,而且也学到了许多关于数学的知识。这些故事让我明白,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通过这些故事,我也更深入地理解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数学家们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书中的.一些故事还让我思考了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例如,在欧拉解决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的过程中,他面对复杂的问题,坚持不懈,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法。这让我明白,无论遇到多么困难的问题,只要我们不放弃,总会找到解决办法。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这些数学名人的故事,我不仅学到了数学的知识,更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学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如何用数学思维去解决问题。我相信,这些故事将对我的未来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数学的名人故事13

  读完《数学名人故事》后,我被其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不仅因为其丰富的知识,也因为它对人类文化、历史和科学的深度探索。

  首先,我被这本书的编排方式所吸引。它以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从古至今的数学名人故事,让我们对数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此外,每个故事都有详细的背景介绍,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家们的生平和思想。

  其中,我最钦佩的.是欧拉和费马这两位数学家。欧拉作为一位数学家和工程师,他的贡献不仅在于理论,更在于实践。他发明了各种数学工具,为后来的数学家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而费马则以他的定理和证明闻名,他的思考方式让人惊叹。

  这本书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数学的本质。数学不仅仅是公式和定理,更是一种逻辑和思考方式。它帮助我们理解世界,并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工具。

  读完这本书后,我意识到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无论是计算机科学、物理学还是工程学,都离不开数学的支持。同时,我也对数学家们的毅力和才华有了更深的理解。

  总的来说,我觉得《数学名人故事》是一本很好的书,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也让我们对数学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建议所有对数学有兴趣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

数学的名人故事14

  在众多的数学名人中,让我深受感动的当属高斯。他的故事是一部关于毅力、创新和追求卓越的赞歌。

  高斯以其名字命名了数学中的高斯定律,该定律描述了电荷均匀分布在一个闭合电路中产生的电流。但是,他的成就远不止于此。高斯通过将他的生活分为两个部分,即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展示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应用。

  高斯的理论研究部分充满了挑战,他不断探索、实验,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告诉我们,只有勇于面对困难,才能实现伟大的成就。

  在应用研究方面,高斯将数学应用于天文学、物理学、建筑工程等领域。他的工作表明,数学不仅是一种理论工具,而且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高斯的故事还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他与许多杰出的数学家和科学家合作,共同解决了许多问题。这种团队合作的精神也是我们今天在追求卓越时应该学习的。

  总的来说,高斯的故事是一部关于毅力、创新和团队合作的精彩故事。通过他的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和发展,还可以学习到成功的关键因素。对于我来说,高斯的故事是一种激励,激励我不断探索、学习,追求更高的目标。

数学的名人故事15

  陈景润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求学时,勤奋的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书院,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 3+ 3,8 = 5+ 3,10 = 5+ 5,12= 5+ 7,28= 5+ 23,100= 11+ 89。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兴趣是第一老师。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出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数学的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数学的名人小故事07-21

数学名人故事01-01

数学之父名人故事05-03

数学名人的故事12-01

数学名人故事:数学奇才华罗庚的故事04-23

数学名人励志故事09-23

数学名人故事集锦08-09

数学家名人故事09-22

中国数学名人故事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