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家名人故事

时间:2024-09-04 21:59:55 赛赛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化学家名人故事(精选10个)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化学家名人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学家名人故事(精选10个)

  化学家名人故事 1

  约翰.道尔顿(1766-1844)是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1808年他发表了《道尔顿原子学》,从而被誉为原子理论的创建人。为了纪念他,科学家至今还把他的名字用作原子量的单位。

  奇怪的是,医学上有一种病叫"道尔顿病"。这里的道尔顿,不是别人,正是这位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那么,"道尔顿病"是一种什么病呢?为什么用道尔顿的名字命名?这里还有一段故事呢!

  那一天是圣诞节。青年道尔顿到街上去买了一双长筒袜,作为节日礼品,亲手送给母亲。母亲收到这份礼品非常高兴。她打开礼品盒一看,"啊,原来是一双长筒袜。"她感到颜色实在太鲜艳了,与自己的年龄和身份不太相称。

  她笑着问道:"约翰,你的礼物真让人高兴,但是你怎么看上了这么鲜艳的颜色呢?"这使道尔顿感到有些奇怪。他不以为然地说:"难道深蓝的颜色还不稳重吗?妈妈。""什么?约翰。它和樱桃一样红呀!""不对,妈妈。是我亲手挑的,是深蓝色。""是红色,约翰。你的眼光不坏。"母亲重复回答。

  道尔顿找来了弟弟。弟弟也说是蓝色的。而且,他俩对颜色的感受完全一样。可是,他的朋友们和他俩的识别力却不同。朋友们开玩笑说:"照你所说,你将永远也看不到女性美丽动人的`面容。你会把她们面颊上那羞涩的红晕,看成一片浅蓝。"

  从那天起,道尔顿才知道自己的色觉与别人不同。道尔顿没有放过这一偶然的发现。他不但仔细分析了自己的体验,还对周围的人做了各种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他又经过多方考查验证,写出了一部科学著作--《论色觉》。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色盲病,而道尔顿既是色盲病的第一个发现者,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病人。

  化学家名人故事 2

  诺贝尔,瑞典杰出的化学家、发明家、慈善家。他把一生献给了炸药的研制和发明。他发明的安全炸药,是瓦特发明蒸汽机后的一个划时代的重大发明,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他临终前设立的"诺贝尔奖",是对给人类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文学家最高奖赏的表征,为人类的美好事业起了巨大的作用。

  诺贝尔年轻的时候,欧洲正在进入大工业革命时代,到处开矿山、修铁路、凿隧道、挖运河,炸药需求量很大。可是当时欧洲使用的仍然是从中国引去的黑色火药。这种火药爆炸力小,已经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许多科学家都在寻找威力强大的新炸药。

  当时,科学家们发现油有强烈的爆炸性能,但是,油是一种像油一样的液体,性能极不稳定。这种东西不但非常容易爆炸,而且爆炸起来威力很大,有时在器皿中晃得厉害了它就炸开了,人们没有办法控制它。

  年轻的诺贝尔决心通过试验,用油取代黑色火药。

  1864年9月3日这天,寂静的斯德哥尔摩市郊,突然爆发出一连串震耳欲聋的巨响,滚滚的浓烟霎时间冲上天空,一股股火苗直往上窜。仅仅几分钟时间,一场惨祸发生了。当惊恐的人们赶到出事现场时,只见原来屹立在这里的一座工厂已荡然无存,无情的大火吞没了一切。火场旁边,站着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突如其来的惨祸和过度的刺激,已使他面无人色,浑身不住地颤抖着----这个大难不死的青年,就是诺贝尔。

  诺贝尔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所创建的油实验工厂化为灰烬。人们从瓦砾中找出了五具尸体,其中一个是他的弟弟埃密,另外四人也是和他朝夕相处的亲密的助手。五具烧得焦烂的尸体,令人惨不忍睹。诺贝尔的母亲得知小儿子惨烈伯噩耗,悲痛欲绝。年老的'父亲因大爱刺激引起脑溢血,从此半身瘫痪。然而,诺贝尔在失败和巨大的痛苦面前却没有动摇。

  三四年过去了,失败的记录已经有几百次了,这些都没有动摇诺贝尔的决心。

  1867年秋,诺贝尔把雷汞(雷酸水银)装进一根管子里做引爆物,用它来引爆油。试验开始了,他独自一人点燃了雷汞,为了把试验的整个过程都看在眼里,他凝神注视着,忘记了一切,也忘记了自己的安全。只听得"轰"的一声巨响,转眼间,实验室被送上了天,地上炸开了一个大坑,试验仪器在浓烟里翻飞。远处的人们不禁哀叹:"可怜的诺贝尔完了!"

  正在人们悲痛的时候,忽然发现一团烟火向人群跑来,原来是血迹斑斑的诺贝尔从硝烟中跑出来了。他一边奔跑,一边狂呼:"我成功了!我成功了!"

  化学家名人故事 3

  德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沃尔夫因成功发明一种从熔炼废渣中回收铁的方法而誉满欧洲。不少爱好物理和化学的年轻人,都甘愿当他的学生。

  一次,沃尔夫的一名弟子罗蒙诺索夫在权威学术杂志《德国科学》上发表了一篇化学论文。在文中,这名"狂妄"的学生,竟然点名批评他的老师沃尔夫是个"保守的老头儿",并指出"这个老头儿在教学中有一些错误观点"。一时间,舆论哗然。许多人打电话或写信给沃尔夫,为他鸣不平。同时,几乎每个人都希望沃尔夫狠狠地教训一顿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班门弄斧"的罗蒙诺索夫,好让他以后知道怎么尊敬老师,尊重权威。

  孰料,面对学生的公开指责,沃尔夫教授非但不生气,反而颇为得意。在罗蒙诺索夫批评他后不久举行的一次演讲中,他只用寥寥数语,就解释了一切:"其实,那篇文章是我推荐给《德国科学》发表的。我的观点不一定是完美的',敢于向老师挑战、能提出自己见解的人才是最有出息的人。"

  台下的听众先是一愣,继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人们在钦佩沃尔夫教授宽容大度的同时,也为罗蒙诺索夫高明的"弄斧"技巧所折服:作为一名深具实力但默默无名之辈,他没有将文章直接发表,而是先恭恭敬敬地送给老师指教,在老师面前弄了一回漂亮的"斧技",然后才由大名鼎鼎的老师推荐发表。

  这次"班门弄斧",使得沃尔夫更加欣赏罗蒙诺索夫的勇气和才华;而老师的谦逊和博学,也让罗蒙诺索夫十分敬仰。在沃尔夫的悉心指导下,罗蒙诺索夫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很快成为世界闻名的科学家。

  找高手下棋,你也能成为高手;与庸者对弈,你只会日趋平庸。只有勇于在高手面前"弄斧"的人,才会褪去平庸,成就卓越。

  化学家名人故事 4

  近代化学史上著名的有机结构化学家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凯库勒,1829年9月7日出生于德国达姆施塔特。

  中学时代的他已才华初露,能够流利地使用法语、拉丁语、意大利语和英语。他在研究苯的化学结构时,碰到了一个难题--苯的空间结构。正当他百思不解的时候,他从梦境当中得到启迪,把苯的六个碳原子首尾相连,组成一个环状结构,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苯环的空间结构,奠定了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的基础,成为人类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他在梦境中发现苯环的结构并不是巧合,而是由于大量的',深入的对笨结构的研究以至于在潜意识里,对笨有了深入的了解。

  化学家名人故事 5

  法国大革命时期,当时的著名革命领袖罗伯斯庇尔和著名化学家白特罗发生了争执。

  罗伯斯庇尔是一个说一不二的铁腕人物,他的脾气极其倔强。当时,为了政治上的需要,罗伯斯庇尔借口反对派在发给士兵的葡萄酒中放了毒。

  为了增加自己话语的权威性,罗伯斯庇尔决定找一位著名的化学家对没有毒的葡萄酒进行装模作样的假化验;然后,让这位著名的化学家把没有毒的葡萄酒说成是有毒的,以此来激起人们对反对派的愤怒。

  经过认真遴选,罗伯斯庇尔决定把化验葡萄酒的任务交给当时著名的化学家可罗德·路易·白特罗。

  白特罗对葡萄酒进行了化验,结果,他发现罗伯斯庇尔给他的葡萄酒没有毒。于是,他就如实地对罗伯斯庇尔说道:“葡萄酒是无毒的。”

  罗伯斯庇尔当然不满意白特罗的`这个化验结果,就命令他修改化验结论。

  白特罗坚持不修改对葡萄酒的化验结论,事情就这样僵持住了。

  最后,为了证明葡萄酒没有毒,白特罗当着罗伯斯庇尔的面,饮下了葡萄酒。

  罗伯斯庇尔最终也无法让白特罗修改化验结论。

  面对正直而坦然坚持正确结论的白特罗,罗伯斯庇尔这个铁腕人物也心生敬佩,他由衷地称赞白特罗:“你真是一个有勇气的男子汉。”白特罗的勇气,是对真理的勇敢维护和虔诚坚守。

  化学家名人故事 6

  瑞利原名期特墩特(R.J.Strutt),因为他祖父被英国皇室封为瑞利勋爵,他是第三世,故称瑞利勋爵第三。其父辈在科学上都没有什么声望,到瑞利勋爵第三,成了科学巨人,所以科学史上,不称他为斯特勒特,而称瑞利。

  1842年11月12日,瑞利生于英国的特伦,由于出身贵族,所以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在中小学时代,头脑聪敏,才气初露。1860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剑桥大学,1865年大学毕业时,列最优等。当时剑桥的主试人指出:“瑞利的毕业论文极好,不用修改就可以直接付印。”

  瑞利毕业后,在剑桥任教职,他对教学尽心尽力。1879年,剑桥大学著名物理教授麦克斯韦去世,空缺的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职位,由瑞利继任。瑞利对科研事业热情极高,投入了全部身心。他担任著名科研机构——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之后,扩大了招生人数,把革吞学院和纽那姆学院加以整顿,并批准招收女学生,使妇女和男子一样,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力。瑞利在担任主任期间,自己带头捐出500英镑,同时还向友人募集了1500英镑,为实验室添置了大批的新仪器,从而使实验室的科学研究设备得到充实。瑞利在卡文迪许实验室,精确地进行了银的电化当量研究,从而为电化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他还对气体的化合体积及压缩性做了精密的'定量研究。此外,他对光化学的研究也很有成就。

  瑞利是注重严格定量研究的化学家之一,他的作风极为严谨,对研究给果要求极为准确,这一点,成了他在科学上作出杰出贡献的重要基础。

  化学家名人故事 7

  马克迪尔米德(AlanMacDiarmid),美国化学家,1927年生于新西兰的马斯特顿。曾就读于新西兰大学、威士康星大学和剑桥大学。1955年开始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现为化学系教授。他是导电聚合物创始人之一,在聚乙炔的电化掺杂和聚苯胺导电性方面有杰出贡献。1973年他开始了聚硫氮的导电研究。1976年他邀请在日本研究膜状聚乙炔导电的白川英树,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与该校物理系的黑格教授三人共同研究聚合物导电体。他们完成了碘对聚乙炔的化学“掺杂”,实现了有机聚合物显示金属导电性。两个月的研究,使有机聚合物薄膜的`导电率提高了7位数。他们的研究成果开创了金属性有机聚合物的结构与电性关系的物理学和化学的全新研究领域。目前,他主要对聚苯胺及其齐聚物和衍生物,最大程度地提高其导电率和力学性能的异构体结构的研究。

  由于马克迪尔米德与白川英树、黑格共同开发成功了导电性高分子材料,这一历史性创造而获得 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此外,1999年他还获得了美国化学会材料化学奖。他的学术成果卓着,已发表论文600余篇,获专利20余项,并多次获得美国和国际科学领域的其他奖项。

  化学家名人故事 8

  1822年的一天,英国物理学家迈克尔 · 法拉第在实验室做试验。一个叫亨利的年轻人找来,想拜他为师。法拉第最终被年轻人的决心打动,让他留下来做助手。

  法拉第拿起一个本子,指着一套装备告诉亨利:“我正在研究磁能否产生电,你以后每天给它通上电,然后看清磁针是否会转动,再把结果记录下来。”亨利照着做了半个月,可实验总是失败,他只能在本子上不停地写下“NO”。

  一天,亨利不耐烦地对法拉第说:“这事没什么意义!您让我做点别的吧!”法拉第摇头说:“这事很重要,做成了就是重大发现。”亨利又坚持了几天,最后还是溜走了。

  1835年,法拉第被英国皇室授予爵士称号。一事无成的亨利又来求法拉第收留他。法拉第拒绝道:“这个称号本该属于你。当年我让你做的事,我坚持了10年,终于在电磁学方面有了重大发现。”说完,法拉第拿出一个厚厚的本子,那正是亨利当年用过的。亨利看到,在他记录的十几个“NO”后面,法拉第记下数千个“NO”,最后才是个大大的“YES”。

  法拉第说:“只有靠意志和坚持才能实现理想,这是我最宝贵的人生经验。”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艳它开时的明艳,却忽视了它奋斗时的'坚持和血汗。当法拉第功成名就时,众人钦羡。其实他只是把当年亨利认为无聊的、没有意义的事,坚持做了10年。

  法拉第用自己的成功,告诉亨利,也告诉世人:只有靠意志和坚持才能实现理想。没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关键看你是否有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坚持到底的智慧。

  化学家名人故事 9

  10月5日,法国科学家皮埃尔·索瓦日、英国科学家弗雷泽·斯托达特、荷兰科学家伯纳德·费林加获得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皮埃尔·索瓦日与另外两名科学家分享诺贝尔化学奖。索瓦日现为武汉大学与武汉科技大学客座教授,曾来汉与师生进行学术交流,做过与“分子机器”有关的主题讲座,乐向世界推介武汉科研成果。

  就像19世纪30年代,当电动马达被发明出来时,科学家未曾想过它会在电气火车、洗衣机、电风扇上被广泛运用,给人类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当年的电动马达一样,分子机器未来很有可能将用于开发新材料、新型传感器和能量存储系统等,为人类的未来提供了无限可能。

  据新华社电 瑞典皇家科学院5日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让-皮埃尔·索瓦日、弗雷泽·斯托达特、伯纳德·费林加这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分子机器设计与合成领域的贡献。

  分子机器是指在分子层面的微观尺度上设计开发出来的机器,在向其提供能量时可移动执行特定任务。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在声明中说,这三位获奖者发明了“世界上最小的机器”,将化学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维度。

  据介绍,三位获奖者完成了分子机器设计与合成的“三步走”:第一步,索瓦日成功合成了一种名为“索烃”的两个互扣的环状分子,而且这两个分子能够相对移动;第二步,斯托达特合成了“轮烷”,即将一个环状分子套在一个哑铃状的`线形分子轴上,且环状分子能围绕这个轴上下移动,并成功实现了可以上升高度达0.7纳米的“分子电梯”和可以弯折黄金薄片的“分子肌肉”;第三步,费林加设计出了在构造上能向一个特定方向旋转的分子马达,这个马达可以让一个28微米长、比马达本身大1万倍的玻璃缸旋转起来。有了这三步,分子机器就可以动起来了。

  评选委员会表示,就像19世纪30年代,当电动马达被发明出来时,科学家未曾想过它会在电气火车、洗衣机、电风扇上等被广泛运用。而分子机器正如当年的电动马达一样,未来很有可能将用于开发新材料、新型传感器和能量存储系统等。

  费林加在现场电话连线时说,得奖消息令自己“很震惊”,同时感到荣幸。他表示,荣誉属于全体科研合作者,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成就了如此骄人的成果。费加林对其获奖成就解释说:“一旦在分子层面控制了运动,就为控制其他各种形式的运动提供了可能。这一研究成果为未来新材料的研发开启了广阔前景。”

  化学家名人故事 10

  著名化学家卢嘉锡——“假如设计一座桥梁,小数点错一位可就要出大问题、犯大错误,今天我扣你3/4的分数,就是扣你把小数点放错了地方。”1933年,在一次随机的考测之后,区嘉炜教授这样开导卢嘉锡,他显然注意自己最喜欢的这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对老师的评分有点想不通。

  区教授教的是物理化学,平时挺喜欢考学生,评分也特别严格。这回出的考题中,有道题目特别难,全班只有卢嘉锡一个人做出来,可是因为他把答案的小数点写错了一位,那道题目教师只给了1/4的分数。

  如何才能避免把小数点放错地方呢?在理解了教师重扣的一片苦心之后,卢嘉锡思索着。

  从此以后,不论是考试还是做习题,他总要千方百计地根据题意提出简单而又合理的物理模型,从而毛估一个答案的大致范围(数量级),如果计算的结果超出这个范围,就赶此仔细检查一下计算的方法和过程。这种做法,使他有效地克服了因偶然疏忽引起的差错。

  善于总结学习方法的卢嘉锡后来走上了献身科学的道路。发现,从事科学研究同样需要进行“毛估”,或者说进行科学的猜想。不过那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因为探索未知世界比起学习和掌握现成的知识要艰巨复杂得多。在形成科学上的毛估思想方面,他首先得益于留心揣摩他的导师、后来两度荣获诺贝尔奖(化学奖与和平奖)的鲍林教授的思维方法。

  那是1939年秋,在留英时导师萨格登教授的指点和推荐下,卢嘉锡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来到当时很有名气的结构化学家鲍林教授的身边。毫无疑问,探索物质和微观结构奥秘,正是这位不满24岁就获得伦敦大学博士学位的中国青年学者最感兴趣的问题。

  结构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层面上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与宏观性之间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不过当时的研究手段还处在初级阶段,通常,科学家们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弄清楚某一物质的分子结构。卢嘉锡注意到,鲍林教授具有一种独特的化学直观能力:只要给出某种物质的化学式,他往往就能通过毛估大体上想像出这种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鲍林所表现出来的非凡才能令他的学生钦佩,但卢嘉锡关没有使自己仅仅停留在崇拜者的位置上。

  鲍林教授靠的是一种“毛估”,我为什么就不能呢?在反复揣摩之后,卢嘉锡领悟到:科学上的“毛估”需要有非凡的想象力,而这种想象力只能产生于那些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训练有素而善于把握事物本质和内在规律的头脑,于是,他更加勤奋刻苦,孜孜以求。

【化学家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化学家卢嘉锡的平生故事10-30

名人资料名人故事02-16

经典名人故事05-13

名人的故事07-06

名人的故事07-09

名人故事02-26

名人故事05-15

(经典)名人故事07-17

经典名人故事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