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的名人故事

时间:2024-10-27 21:41:57 晶敏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著名作家的名人故事(精选7个)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没少看到过典故吧,典故在传达表现事物事理中毕竟是隔了一层,是一种由彼而产生的联想,你还记得哪些典故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著名作家的名人故事(精选7个),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著名作家的名人故事(精选7个)

  著名作家的名人故事 1

  郑渊洁是个怪人。

  20多年来,郑渊洁的童话书刊总印数已经超过7000万册。他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童话作家。无论世俗的金钱标准,还是事业标准,他都站在“成功人士”之列。然而,当年他拒绝了高考。他的儿子也是一样。

  郑渊洁22岁那年,国家恢复了高考。那些想通过上大学改变命运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争先恐后去参加高考。郑渊洁当时有个女朋友,女朋友的父母要求他也去高考,郑渊洁死活不肯,女朋友因此跟他分手了。

  “考试是我的弱项,所以我特别怕考试。恢复高考那年,我已经从部队复员,当了工人。我从小考试就不行,我记不住要考的内容。我还有一个缺点,就是爱走神。比如我小时候,老师说水的事,我就会想到鲸了,接着我就想到一头鲸把一条船吃到肚子里去了,接着我就想到一个小女孩被鲸吞到肚子变成什么……就这样越想越远。等到该交卷了,我还没答完呢。我的女友要求我去参加高考的时候,我跟她说,我不去。她问为什么,我说那是自取其辱——我肯定是全国的负状元。”

  娶妻生子,一直就是郑渊洁的梦想。没有什么事情比与女朋友的“分手事件”更能打击他了。郑渊洁从此发誓绝不参加高考,并且还要混出个人样来,让前女友的家人看看。

  怎么才能不用通过高考也能获得人生成功呢?郑渊洁就坐那儿想,想的结果是——写作。因为小时候的一次命题作文的经历,让他觉得自己是全天下孩子中,作文写得最好的一个。“那次老师出的作文题是《我长大了干什么?》,别的同学写的都是远大理想,我当时想选一个很极端的职业,写我长大了当掏粪工人。老师一看,觉得这孩子有思想,就把我这篇推荐到《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刊》上了”。

  从此以后,郑渊洁就感觉谁的作文都写不过他,开始喜欢上了写作。

  郑渊洁拒绝高考,他的儿子也没有经历过高考。郑渊洁甚至不让自己的孩子去学校受教育,他亲自编写了50万字的教材,自己给孩子上课。前些年北京某报招聘的时候,他的.儿子郑亚旗开着宝马跑车去应聘。郑亚旗对当时负责招考的总编辑说:“工资好说,只要能给我个车位就行。”这事在北京的传媒圈传为趣谈。

  有趣的是,也许是由于逆反心理,郑渊洁的小女儿却因为喜欢学校而上了学。对此郑渊洁说,要是将来女儿参加高考,他也会和别的考生父母一样:“等闺女高考的时候,我就在在考场外等着,手里拎着一桶王八汤。”

  著名作家的名人故事 2

  柳宗元致力改革的都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最明显的成效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释放奴婢,开凿水井,兴办学堂,开荒建设,等等。

  首先是释放奴婢。柳州原先是一个原始的荒蛮之地,当时沿袭一种残酷的风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沦为奴婢。”相当于欠钱不还则沦为奴婢,而一旦为奴则终身为奴。柳宗元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得那些沦为奴婢者,仍可出钱赎回。政令中制定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已经沦为奴婢的人,在为债主服役期间,都可以按劳动时间折算工钱。工钱抵完债后立即恢复人生自由,回家与亲人团聚。这一举动受到广大贫困百姓的欢迎,后来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县。

  柳宗元在柳州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大力举办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由于地处偏僻的少数民族区域,远离文明发达的都市,柳州一直以来处于封闭落后的环境里,弊风陋俗长期控制着人民的思想和心灵。柳宗元上任后,亲手创办了很多学堂,并采取各种方法鼓励小孩积极念书,从根本上提高民族的素质。在政事之余,柳宗元还耐心接受青年学子的拜访,对他们循循善诱。针对当地百姓迷信落后的习俗,柳宗元严令禁止江湖巫医骗钱害人。同时推广医学,培养出当地自己的医生为民众服务。柳宗元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播,更致力于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他使从来不敢打井的柳州,接连打了好几眼井,世世代代靠天吃饭,靠喝雨水和河水长大的柳州人,从此喝上了干净甘甜的地下水,这不能不说是柳州人民的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喝水的方式改变是生活方式改变的反映,从而也带动了人们思维方式的更新。

  而后,柳宗元又把目光投向农业落后的问题上。当地是丘陵地区,城外有着大片大片的荒地。看到百姓艰苦贫困的生活,柳宗元下决心改善这样的面貌。他以父母官的身份,号召、组织乡间的闲散劳力,开荒垦地,种树种菜,鼓励发展生产。有了足够的土地才能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和蔬菜,人民的生活才能走出饥饿和贫穷。在柳宗元的努力下,柳州可耕种土地面积大增。仅大云寺一处开出的荒地就种下了竹子三万竿,种菜百畦。他为改造一方水土,立下了不灭的功勋。

  此外,这位柳刺史还十分注重城市美化。他重视植树造林,虽然身体不好也亲自参加植树活动。当时城里、河边都种了许多柳树。他的文明观念还渗透到城市的建设和规划上。柳宗元在位期间,整治了不少街巷,修筑了一些庙宇,并开发了不少自然景观。

  水井:传说柳宗元到柳州以前,柳州找不到一口可以使用的水井,千户人家,万余人口,吃水用水都背负着小口大肚子的罂瓶,极其艰难地沿着狭窄的崖路上下往返到柳江边汲水。如果天旱水浅,到江边的距离就更远了;到了雨季,路险泥滑,汲水更加危险,稍有不慎,脚下一滑,汲水的人就会从陡坡上翻滚下去,轻者跌断手足,重者还会送命。

  柳宗元到柳州后,体察民情,决定凿井供居民饮用。他命令部下蒋晏,率领数十名军士,在城北隍上开凿第一口水井。经过一段时间不分白天黑夜紧张的施工,一直凿到66尺深,才打出井水来。这时,柳州城里的百姓,都扶老携幼跑来观看这一奇迹。在这些百姓当中有的活到七、八十岁都还没有见过井的,当他们喝到清冽的井水时,都不禁高兴得欢呼雀跃起来。

  柳宗元凿井之前,也曾有人试挖,但都崩塌,说是伤了“龙脉”,破坏“风水”,因此,都不敢继续开凿。柳宗元不信“讹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终于凿井获得成功,做了一件流传千古的.利民好事。从此柳州才有了水井。

  在柳州度过的余生最后的风雨四年里,柳宗元作为一个地方官,鞠躬尽瘁,用自己毕生的才华和心血,为当地人民铺筑了一条通往文明社会的大道。柳宗元在柳州的四年,从他个人的角度来说,是他政治生涯中令人叹息的结尾。但作为柳州历史上名垂青史的好官,他付出的精力和做出的贡献,却是令人怀念,不能遗忘的。柳宗元就像一根风中的残烛,顽强地燃烧自己,尽其所有的光芒,照亮了一方荒芜。

  著名作家的名人故事 3

  安徒生(1805~1875),丹麦着名童话作家,现代儿童文学的奠基人,出生在丹麦中部富恩岛上的小镇奥登塞。

  安徒生的家庭贫困不堪。父亲是个鞋匠,生意清淡,母亲靠为人洗衣服挣点钱贴补家用。一家人常常为了生计问题而愁眉不展,安徒生在贫困和孤寂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父亲把一切希望寄托在独生儿子身上。他对儿子说:“我的命苦,没有捞到念书的机会,你一定要有志气,要争取学些文化,使自己成为有知识的人。”

  父亲在贫困的生活环境中没有忘掉对儿子的启蒙教育。在他家那唯一的一间狭小的房子里,只有一张做鞋用的工作凳、一张用棺材架改装的床和安徒生晚间用来睡觉的一条凳子。但父亲却为儿子布置了一个艺术的环境:墙上挂了许多图画和装饰品,框子上摆了不少玩具,工作凳旁还有一个矮书桌,上面放有书籍和歌谱,门上贴着一幅风景画。父亲常在劳动之余抽时间陪安徒生玩。为了排解儿子的寂寞,常常给他讲一些《一千零一夜》中的古代阿拉伯的传说。

  有时,为了调节一下气氛,父亲还特地给小安徒生念一段丹麦着名喜剧作家荷尔堡的剧本,朗诵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章节。这些剧本里的故事启发了安徒生,他经常把大人们讲的故事通过自己的设想演绎成新的故事。他幻想自己是个戏剧导演,他把橱窗上父亲雕刻的木偶人打扮成剧中人物,做各种戏剧表演。他还根据自己的.现实生活,开始编木偶戏。为了扩大他的精神世界,父亲带他外出观察各种人物神态及行为举止。他看到在这个世界里活动着生意人、手艺人、店员、乞丐、贵族、地主、市长和牧师。他不理解为什么这些人之间生活水平相差那么大。

  18冬天,安徒生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每天外出替人家洗衣服,孤单的安徒生白天独自呆在家里玩木偶戏,有时也到一个同情他的邻居家玩一会儿。在那里,他第一次听到“诗人”这个名词。主人知道他喜欢演戏,偶尔也给他谈起一些他未听说过的剧作家和剧本的名字,这更激起了他对戏剧的想象。

  14岁那年,哥本哈根皇家歌剧院有个剧团到奥登塞来演出。安徒生跟一个散发节目单的人交上朋友,由此他得到了躲在后台的一个角落偷偷看戏的机会。他发现了一个新的天地,决心要当一名艺术家。

  189月5日,安徒生拒绝了母亲要他到一个裁缝店里当学徒的安排,只身来到哥本哈根。历经多次碰壁,当演员的希望成为泡影。后来,经皇家剧院负责人拉贝尔安排,他阅读了不少著名诗人和作家的作品,写了很多诗作和剧本。此后,便进入了创作旺盛期。

  1829年,他出版了第一部书《阿马格岛漫游记》,上演了第一个剧本《在尼古拉耶夫塔上的爱情》,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从1835年起到他逝世前两年的1873年止,安徒生致力於童话创作。他的童话作品客观存在到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人们称他是“世界童话之王”。

  著名作家的名人故事 4

  作家名人幽默故事之作家篇 贝尔拉的幽默故事

  贝尔拉是法国著名的剧作家。有一次,他到一家第一流的餐馆进餐,侍者送来汤后,贝尔拉说:“我不能用这种汤。”这家餐馆是以礼貌待客而著称的,侍者走过来道歉后又把汤端走,然后送上菜单。贝尔拉另要了一个汤,当送上汤来时,贝尔拉又说:“我不能吃这种汤。”这一下侍者慌了,忙去告诉经理,经理来向贝尔拉说:“先生,你对刚才要过的汤有什么意见吗?那两种汤很多顾客都赞不绝口呢!”贝尔拉说:“我也是同样的看法,不过我不能吃它。”经理问:“那为什么呢?”贝尔拉的回答令人忍俊不禁: “因为没有汤匙。”

  又有一次,贝尔拉出外旅行,坐在头等车厢里吸烟。一位旅客不礼貌地干涉他,他反驳那位旅客的不礼貌,仍毫不理睬地继续吸烟。那位旅客气极了,便把列车长找来了。车长说:“你怎么在车厢吸烟,还不接受劝告呢?” 贝尔拉仍若无其事地吸着烟,慢吞吞地对车长说:“别的'暂且不说,请车长先查一下他的票!”当那位旅客忸怩的掏出他的票时,竟是一张二等的,于是被立刻请到二等车厢去了。待车长走后,同车的人好奇地问他:“你怎么知道那位旅客的车票是二等的呢?”贝尔拉得意地说:

  “很简单,我从他玻璃衣服袋子里看见,他的车票颜色和我的一样呢!”

  著名作家的名人故事 5

  民国时期的凌叔华是一位气质优雅,面容慈祥温柔的人。在一些老作家的眼中,凌叔华是一位性格谦逊而又热情的人物。除此之外,民国时期的凌叔华不仅仅是一位大家所熟知的作家,她还是一位花坛高手。下面就让我们看看民国时期的凌叔华的故事。

  民国凌叔华

  凌叔华出生于一个文墨世家,也正是这样,她在很小的时候便受到文学艺术的陶冶,最初爱上的就是绘画。记得在她六岁的时候,她就用木炭在花园的白墙上画了很多山水风景、花卉和人物图。后来经过他人的介绍拜师在画师缪素筠的手下。在她七八岁的时候,还曾拜著名山水画家王竹林为师,历经多次的拜师之后,使她的绘画技术有了坚实的基础。

  在她读书时期,她的写作才华很是超众,受到很多人的青睐,不但如此,她的作品还常常会在校刊上发表。后来因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也让她受到不少的影响。在1922年的时候,她成功考入了燕京大学。大学期间的凌叔华,画艺早已经到了绝妙的境地,朱光潜还对她的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虽然大学期间的凌叔华很是爱画,但是“文学’似乎是一块强有力的吸铁石一样,紧紧的吸住她,也就是这样“写作”成为了她目标。就这样她在兼顾画画的同时开始以白话执笔写作,直至后来不论她的绘画作品还是文学作品受到了国内外很高的声誉,并给国内的文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凌叔华与林徽因

  民国才女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初开始走红,而在那个年代才子与才女的浪漫往事一直是被今人所津津乐道的。根据相关资料中我们知道林徽因与凌叔华这两位人物都曾经是那个年代北京城里拥有很高知名度的才女,同样是那个年代文坛才女,两人之间又会产生怎样的故事呢?

  关于凌叔华与林徽因之间最初渊源,我想应该要从徐志摩这里入手。据了解,徐志摩曾组织的一个文艺沙龙,名叫“新月社”,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著名的文学社团,而林徽因和凌叔华也都是新月社的成员,都在报刊上发表过文章,二人还经常参加社团里的一些聚会,从这里看的出来,凌叔华与林徽因之间的普通朋友的关系还是存在的。除了这个之外,这两位才女还有更深的渊源,据说凌叔华曾经还租住过林家宅子,当时的凌叔华比林徽因年长4岁,那时林徽因的父亲还曾想请她担任林徽因的家庭教师。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两位才女形同陌路,互不往来,还需要我们细细推敲。

  据说这其中的原因主要归咎于徐志摩的身上。那时年轻的徐志摩志摩遇到清纯美丽的少女林徽因,不禁为其才貌所倾倒。但那时的徐志摩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为了追求林徽因不惜放弃已有的婚姻,恢复单身。但是林徽因年纪虽小,但很有主见,于是拒绝了徐志摩。但是从后来林徽因写给志摩相关怀念文章来看,林徽因是爱志摩的。而凌叔华与徐志摩的相遇恰好正是徐志摩失恋的时候,加上男才女貌,经常在一起探讨文章什么的,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早已凌驾于友谊之上了,但是后来凌淑华指出两人之间只有友谊。

  而最终导致凌叔华与林徽因形同陌路的原因就是抢夺“八宝箱”,也正是经历“八宝箱”这一事件之后,两人就真的如同形同陌路了。

  凌叔华经典作品

  作为上世纪二十年代著名的“文坛三才女”之一的凌叔华,是一位气质优雅的女人。在二三十年代的时期,她的名字就已经被人们所熟知了,然而不仅仅是因为她的名字,更多的是因为她的'经典作品。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凌叔华的经典作品有哪些?

  纵观凌叔华的一生,她的经典作品颇多,其中就包括了《酒后》以及短篇小说集《花之寺》、《女人》、《小哥儿俩》等诸多作品。也正是对于文学的热爱,其创作可以说是占据了凌叔华的一生。

  我们都知道关于凌叔华的作品大多表现女性,并且是会擅长心理描写。就连徐志摩也曾夸赞她说:“英国女作家曼殊斐尔是一位心理的实写派,但是对于凌叔华来说,她不仅仅是写实,简直可以说是写真!”并且还评价过凌叔华作品中的《花之寺》,说这本是一部成品有格的小说,而不是虚伪情感的泛滥,更不是草率尝试的作品。

  在那个年代,凌叔华本不是生活在上流社会,因此她的脑海是比较狭窄的。但是她并没有受到限制,反而是以自己的艺术才华和细心的观察来表现了中产阶级的生活和家庭琐碎的事情。她的经典作品《酒后》,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对她具有深刻影响力的第一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她的代表作之一,但是她对于自己的作品是有清醒的认识的。在凌叔华的一生中,她的创作不算多也不算少,但是欣慰的是,她并没有放弃写作。

  著名作家的名人故事 6

  从与人相似到与众不同

  他是一个苦孩子,祖上世世代代都在大山中耕田,家里每天都要为三餐烦恼,为他的学费烦恼。在他上小学三年级时,父母养了3000只鸡,天还没亮,他就要去喂鸡,捡鸡蛋,把成百上千个鸡蛋排好,然后打两个鸡蛋吞进肚里就去上学。放学回来,他马不停蹄继续去喂鸡。他常常一天只吃一个馒头,饿得受不了时,只好灌一肚子水充饥。

  也许因为贫苦不堪和生活的忙乱、狼狈,他变得异常自卑、害羞。见到人,走到10米,脸就开始红;走到5米,耳根开始红;走到3米,连手掌都红;走到面前时,甚至红到了脚指头,而且一句话也讲不出,只好转身逃跑。

  因为常常孤身一人,他爱上了看书。由于拥有的书很少,一旦借到,他就感到珍贵得不得了,不管拿到什么书,他都用心地看,睡觉时,宝贝一样抱着、枕着。上小学三年级以后,他每天坚持看一会儿书,才睡得着觉。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意识到这样自卑、害羞下去,确实不是一件好事,但一直无法克服自己的弱点,走出心理阴影。直到一天,有人告诉他一个道理:其实“我们都是人”,非常相似的人,大概95%的东西都很相似。比如,别人有五官,你也照样有五官;别人有胳膊、腿儿,你难道没有吗?别人有感情有思想,你不也有喜怒哀乐吗?

  抱着这样的态度,他开始尝试跟人交往、沟通。每当害怕时,他就在心里默默念叨着:“我们都是人,没什么好害怕的。”这句话鼓励了他,他变得越来越有勇气,终于可以自如地与人交往。最初当记者时,他继续用“我们都是人”这句话做勉励,成功地采访了许多人,还赢得一位长相漂亮、家世又好的女生的爱。

  但后来,他又渐渐发现,只成为一个跟别人极其相似的“我”,相当没意思。他想:人人有95%的相似度,那5%的东西就应是最关键的东西吧?这5%,可以让自己在跟别人平等的同时,拥有宝贵的自我。一天,他看到一篇介绍香水的文章,说百货公司出售的香水,其实95%都是水,只有5%不同,那就是各家的秘方。他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也应有这5%的人生秘方。

  在报馆工作10年后,他升任主管。升职后,他每天都要开5个会,俗务缠身,让他倍感烦恼。他反思自己:这是我要的人生吗?他甚至想象自己将来腆着大肚子,以领导的身份在报馆晃来晃去的样子,心旌日益动摇。

  正好那段时间,他对哲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一次,他阅读印度的《奥义书》,读到一段话:“一个人到了30岁,要用全部时间来觉悟,不觉悟的话,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这段话,尤其“觉悟”两字给他极大的震撼,可谓醍醐灌顶。

  从此,他辞掉工作,找一个地方隐居了两年,出来后便开始高密度地写作和演讲,想把自己的所得所悟告诉世人。他先后出版了138本著作,在华人阅读圈赢得广泛美誉。至今,他仍然坚持为读者传递智慧和超越的人生理念,喜乐逍遥的生活境界。

  走过生命的`青涩岁月,在繁华落尽的年龄,接受记者采访,他意味深长地讲道:“你内观的时候要看到自己的5%,就不会迷惑;对外的时候你要观照那95%,跟人来往才能内敛、含蓄。简单点讲,前面是超凡入圣,后面是超圣入凡。”他还说:“香精是要熬个五年十年才加到香水里面去的;人也是一样,要经过成长锻炼,才有自己的味道,这种味道是独一无二的。”

  他就是著名作家林清玄。

  著名作家的名人故事 7

  早在路遥构思创作《平凡的世界》之前,他就因小说《人生》而名声大振,各种荣誉和赞扬潮水一般地涌来。但是,路遥却并没有陶醉于鲜花和掌声之中,他是一个有追求的人,他是一个永不满足的人。

  在当时,有许多人认为《人生》已是路遥事业的顶点,是无法越过的一个高度。但路遥心里却决不承认这一点,他在激烈地思考着。

  一个大胆的想法逐渐形成了,并成为未来二百多个日日夜夜奋发追求的无上目标,他平静却坚定地说:“我决定要写一部规模很大的书。”

  决心是好下的,但要使这一决心始终如一,并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却是非常困难的。路遥的创作很苦,每天十几个小时的严酷工作,使精神过度紧张,营养严重失调,他被疲惫纠缠着。然而,这些在路遥的眼里却算不了什么,因为他有一个强烈的信念在支撑着他,这一信念不停地激励着他,“完成它!别停下!”

  然而信念也是需要不断被强化的,它要与挫折和困难进行不断的斗争,每天入睡前,路遥总是两眼金星飞溅,双脚痉挛得挪不开脚步,有一种生命即将终止的感觉。想一想前面那个遥远得看不见头的目标,路遥感到心情十分沮丧。于是,他便找来列夫·托尔斯泰的通信录,每天翻几页,从伟人那里获得巨大的勇气和寻找答案。他说:“想想伟大的前辈们所遇到的更加巨大的困难和精神危机,那么,就不必畏惧,就心平气和地入睡。”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出版了,从总的`方面看,它是被冷落的。但路遥的内心却很平静,他没有泄气,相反,对待工作更加严肃而苛求了。

  路遥不时地回忆起青少年时期艰辛而卑微的生活。他对自己说:“眼下却能充满责任感与使命感,从事一种与千百万人都有关系的工作,这是多么值得庆幸的。因此,必须紧张地抓住生命黄金段落中的一分一秒,而不管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要格外珍视自己的工作和劳动。你一无所有走到今天为了生活慷慨的馈赠,即使在努力中随时倒下也义无反顾。”

  当写完第二部作品时,路遥的身体终于垮了,只能躺在椅中喘息。但他说:“出于使命感,也是出于本能,在内心升腾起一种与之抗争的渴望。一生中,我曾有过多少危机,从未想到要束手就擒,为什么现在坐在这把破椅子里毫无反抗就准备缴械投降?”

  路遥回到了家乡,在一位老中医的帮助下,身体开始复原。他这样“教导”自己:“是的,身体确实不好,但只要能工作,就不应顾及这一点。说穿了,这是在死亡与完成这部作品之间到底选择什么的问题——这才是实质所在。”

  路遥知道自己在拿生命冒险,然而为了他的作品的早日问世,他已顾不了那么多了。他的结论是:“必须接着干。”于是,他又开始动手写第三部稿子。又是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奋战,《平凡的世界》终于完成了,它立刻在全国造成了轰动,并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因为过度的劳累,四年后,路遥猝然离世。路遥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了心中的那个目标,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为了执掌生命慷慨的馈赠,他愿意去死。连死都不怕的人,什么样的困难能使他动摇、使他害怕呢!

  诚然,如果一个人为了信仰连死都不怕,他必然会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没有任何困难能够阻止他前进的步伐。

【著名作家的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著名作家的名人故事05-12

名人资料名人故事02-16

著名作家的名言08-03

经典名人故事11-14

名人的故事07-06

经典名人故事05-13

(经典)名人故事07-17

名人故事02-26

名人故事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