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故事[常用14篇]
历史名人故事 篇1
01
卿卿我我——王戎
王戎是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
《世说新语》记载:王戎之妻常以“卿”称呼王戎,而按照礼仪,妇人应以“君”称其夫,“卿”乃是夫对妻的称呼。
可能感觉老被妻子这样叫不好意思,王戎就说:“你这样叫我,按照礼仪属于不敬,往后不要再叫了。”
可他的妻子却道:“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
王戎被怼得哑口无言,只好听之任之。
由此, “卿卿我我”这个成语就流传了下来,形容夫妻或相爱的男女十分亲昵。
02
胯下之辱——韩信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被刘邦评价为麾下三位人杰之一,后世以此称之“汉初三杰”。
韩信是淮阴人,年轻时家里穷,饭都吃不上,却喜欢舞刀弄剑,村里的一群少年经常欺负他。
有一个,一个屠户少年拦住了他说:要么,你用你的剑杀了我,要不,你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韩信握紧了剑,思索之下,他从少年的胯下钻了过去。
多年之后,韩信在刘邦手下立下赫赫战功,被封楚王,衣锦还乡。
他找到当时的少年,封他做了尉官。别人都不解,韩信却说:当年,我并不是不敢杀他,可是,如果杀了他,我难逃责罚,心中的抱负如何实现呢?所以我强忍屈辱,才终于有了如今的成就。可以说,是他帮助我磨炼了意志,我怎么能不感谢他呢。
“胯下之辱”指从别人胯下钻过去的耻辱,也可比喻有才能的人在未显达时能够暂时忍受耻辱。
03
不欺暗室——蘧伯玉
蘧【qú】伯玉:春秋时期卫国大臣,大夫蘧无咎之子。
蘧伯玉德行非常好,一次,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在宫中夜坐,先听到辚辚的车声,可车声到宫门时却消失了,过了一会儿,辚辚的车声又响起来。
卫灵公就问夫人说:“你知道刚才过去的人是谁吗?”
夫人说:“应该是蘧伯玉。 ”
灵公问:“你怎么知道是他呢?”
南子说:“君子是非常注意自己的生活细节的,车走到宫门口时没了声音,那是车的主人让车夫下车,用手扶着车辕慢行,为的是怕车声打扰国君。忠臣和孝子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信誓旦旦,也不会因在黑暗之中没有人能看到而改变自己的操守。蘧伯玉是我们卫国品行端正的大夫,仁而有智,对国家恪尽职守。他不会因为是黑夜,没人会看见就忘记礼节,所以我觉得是他。”
灵公派人去看,果然是蘧伯玉。
成语“不欺暗室”意为虽独处隐僻处,亦居心端正;形容为人坦诚磊落。
04
截发留宾——陶侃
陶侃:东晋时期名将。其曾孙为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侃少年时,与母亲湛氏相依为命,家里很穷,生活过得清苦。
有一天,范逵去陶侃家投宿,带了很多的车马仆从,陶侃发了愁:客人来了,可怎么招待他们呢?
湛氏非常贤明,她对陶侃说:你去留住客人,我自有道理。
湛氏剪下长发,卖了钱,换来了几斛米,把家里的房柱子砍削了一半当柴烧,把用来坐的草垫子铡碎了喂马。
傍晚时分,家里便摆上了精美的食物,范逵既为陶侃的才华惊叹,也为他盛情款待而感动。
成语“截发留宾”意为母亲贤明好客。
05
出人头地——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诗人。
北宋嘉袥二年(1057年)的科举考试,欧阳修担任主考。
在阅卷时,他被其中一篇文章的文采深深吸引,认为应列第一名。
不过,欧阳修觉得这份考卷很象是他的学生曾巩的,为了避嫌,就把它定为第二名。
放榜后,按礼节考中的学生要去拜谢主考官,不想以第二名身份来的不是曾巩,而是年青的学子苏轼,欧阳修才知闹误会了。
欧阳修很欣赏苏轼,他给朋友写信时说:“读苏轼的文章,不禁让我汗颜。真痛快啊!我应当给苏轼让路,使他高出我一头。”
成语“出人头地”出自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出人头地指高人一等,超出一般人;形容德才超众或成就突出比其他人优秀。
06
坦腹东床——王羲之
王羲之: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
晋朝时,王导声名在外,东晋重臣郗鉴派门生到王导家,想为女儿选一个女婿。
王导说:你到东厢去看看吧,子侄都在那里,任你挑选。
门生回去之后,告诉郗鉴:王家儿郎,都很不错,听说来选婿,都很矜持。只有一个人,躺在床上,露着肚子,仿佛没听到一般。
郗鉴说:就是他了。一打听,这个人就是王羲之,郗鉴于是将女儿嫁给了他。
成语“坦腹东床”就是好女婿的意思,是女婿的美称。
07
管宁割席
管宁:汉末三国时期著名隐士。
管宁和华歆起在菜园里锄菜。
看到地里有一片黄金,管宁依旧锄草,看待黄金犹如瓦片,而华歆高兴地捡起金子。
一旁的管宁看上去不高兴,华歆赶紧又丢掉了黄金。
两个人曾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门口有一个衣着华贵的人乘着华丽的马车经过,管宁像没看见一样,读书如故,而华歆赶紧跑出去看。
管宁见此,割断席子与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管宁割席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中止交往,或中止与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为朋友。
08
奇货可居——吕不韦
吕不韦: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
战国时,吕不韦是一个商人,善于投机和囤积居奇,所以富甲一方,名声远扬。
有一年,他来到赵国邯郸做生意,他发现一件稀有奇货:秦国王子子楚。
彼时,子楚在赵国为人质,境况十分凄惨。
吕不韦改善着子楚的生活,并且,献上了大量的金钱宝物给秦王的宠姬华阳夫人。
华阳夫人认子楚为子,并在秦王面前美言。
后来,子楚被接回秦国,立为太子,后来,成为秦王。
而吕不韦得到厚赏,成为秦国的丞相,得到从未得到过的权势。
成语“奇货可居”指把稀有的货物储存起来,等待高价卖出去。后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
09
怀橘遗亲——陆绩
陆绩:东汉末年大臣。
陆绩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
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三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
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
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
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怀橘遗亲意为孝顺父母。
历史名人故事 篇2
In 1882 a baby girl caught a fever that was so fierce she nearly died. She survived but the fever left its mark - she could no longer see or hear. Because she could not hear she also found it very difficult to speak.
So how did this child, blinded and deafened at 19 months old, grow up to become a world-famous author and public speaker?
The fever cut her off from the outside world, depriving her of sight and sound. It was as if she had been thrown into a dark prison cell from which there could be no release.
Luckily Helen was not someone who gave up easily. Soon she began to explore the world by using her other senses. She followed her mother wherever she went, hanging onto her skirts; she touched and smelled everything she came across. She copied their actions and was soon able to do certain jobs herself, like milking the cows or kneading dough, she even learnt to recognize people by feeling their faces or their clothes. She could also tell where she was in the garden by the smell of the different plants and the feel of the ground under her feet.
By the age of seven she had invented over 60 different signs by which she could talk to her family, if she wanted bread for example, she would pretend to cut a loaf and butter the slices. If she wanted ice cream she wrapped her arms around herself and pretended to shiver.
Helen was unusual in that she was extremely intelligent and also remarkably sensitive. By her own efforts she had managed to make some sense of an alien and confusing world. But even so she had limitations.
历史名人故事 篇3
康熙甲寅五年,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平凉起兵反叛。叛乱被平息后,王辅臣重新投降了朝廷。不过,王辅臣知道,这一次,康熙皇帝不会饶了他。于是,他做了下列一系列事情:
先找了一个莫须有的事由,与媳妇干了一仗,并高调宣布休了她。等老丈人来,王辅臣悄悄把老丈人拉到一边,叮嘱老丈人,此地不宜久留,赶紧领着女儿远走高飞。
拿出手中的所有银子来,分成若干份。然后召集所有的将卒仆役,说,你们死心塌地地跟了我这么长时间,枪林弹雨,风霜雨露,辛苦了,这些银子,你们各自领一份,赶紧逃命去。但,无论去哪里,千万不要说从前跟过我。
他看到一个盛鱼的银碗。想,给谁呢?正好看到一个送茶的童子。问,娶妻了吗。童子摇头。王辅臣取银碗送与童子,说,回去卖了,娶媳妇去吧,不要再回来了。
这样,王辅臣的手下仅余数人,召来,与之共饮,一直喝到深夜,喝着喝着,王辅臣哭了。他说,我,一叛逆之臣,死是必然的了,与其死在刽子手的'刀下,不如有尊严地自杀。但是,我想过了,无论用刀自刭,上吊自杀,还是喝药而死,都会留下自杀的痕迹。这样,就会连累到你们,以及本省的经略大人以及督抚大人。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他想要说什么。
王辅臣说,我想出了一个主意,就是等我喝酒喝到烂醉之后,绑上我的手足,用纸盖在我的脸上,然后,含凉水在嘴里,以水喷面,即刻便死。这种死法,看起来,像得病暴死一样。这样,你们去报官,就不会连累你们了。
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
话说有一个叫蔡三的老头,患重病,将死。但苟延残喘,就是不咽气。他每天嘴里念叨的,是一个人的名字。谁呢?欠他钱的一个人。这个人家境凄惶,老的老,残的残,病的病,真正是一贫如洗。他怕这个人还不了他的钱。
欠钱的人听说后,跑到蔡三的病床前,当着他全家的面,说,蔡叔,欠你的账,我记着呢,等有钱了,一定还你。
蔡三当面说不急不急,但心里总是放不下。有时候,病得昏昏迷迷,嘴里还是不断念叨着这件事。
欠钱的人急了,磕头下跪,四处筹借,总算把钱凑够了。他赶紧跑去还给了蔡三。蔡三虽病态恹恹的,表现出一脸的不高兴,唠叨说,难道我还在乎你这些个钱。等着欠钱的人走了,蔡三示意儿子把钱藏在米柜里。
然后,一抿嘴,死了。
王辅臣是清朝一代名将,骁勇善战,却也反反复复,起起落落,争议颇多。但是,他赴死之前所做的这一切,让人看到了他心底的仁义与良善。蔡三呢,是老家附近的一个人,活一辈子,心胸不过芝麻粒大小,到死,也没做出件荡气回肠的漂亮事。
历史名人故事 篇4
北宋大才子苏东坡
苏东坡和佛教的渊源非常深厚,他和方外朋友过往也非常亲密。在居士分灯录里,记载东坡前生为五祖戒和尚的典故。苏轼的母亲刚刚怀孕他的时候,梦见一位身躯瘠瘦、眼睛眇细的出家人,后来就生下了苏轼。事隔数年,苏轼的弟弟苏辙在高安为官的时候,和真净、文圣、寿聪等三位法师时常在一起参禅论道。有一天,这三位出家人同时梦见迎接五祖戒禅师,三人正在交谈时,苏轼刚巧来寺拜访。三人于是把梦境告诉苏轼,苏轼就回答自己七、八岁的时候,曾梦见自己身为僧侣,往来行化于陕右一带。真净法师听了,赶忙接口说:
“五祖山的戒禅师也是陕右人,晚年来游高安,五十年前圆寂于大愚。”细问之下,苏轼当年刚好四十九岁,大家终于了悟五祖戒和尚原来就是苏轼的前身。
圆泽禅师
中国有句成语,“缘订三世”,表示彼此之间缘份的深远,其实这是一则哀怨动人的轮回故事。
据苏东坡的《僧圆泽传》记载:唐僧圆泽和李源相约前往峨嵋山一游,圆泽禅师主张取道长安陆路,李源坚持行走荆州水路。圆泽禅师无奈,怃然叹息说:“一切是因缘,由不得人也。”二人一路游来,途经南浦的时候,看到一位大腹便便的妇女拿着瓦瓮在河边汲水,圆泽禅师看后,脸色苍白,长叹一声说:
“我主张走陆路的原因,正是为了怕见到她呀!这位妇人姓王,我本当投胎为她的儿子,三年来我到处躲着她,使她怀胎三年总是无法生产。想不到你我今日因缘已尽。三天后,请你到王家来看我,我以微笑与你为证。十三年后,在杭州的天竺寺外,我们再见一面。”
当天晚上,圆泽禅师就无疾而终。李源依约,三天后到王家去祝贺,襁褓中的婴儿看到李源,竟然露出天真无邪的笑容。
十三年后,李源到了杭州天竺寺,看到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然鸣笛而歌道: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李源听了,高声呼叫说:“圆泽禅师您还健朗吗?”
牧童挥手回答说:“李公果然是个守信用的人。”然后又引吭高歌: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在呜呜的笛声中,牵着牛冉冉而逝,留给李源无限的怅然与嗟叹!
明儒王阳明先生
有一次王阳明到金山寺去朝拜,觉得寺中的景物非常熟悉,一草一木似曾相识。信步浏览,走到一间关房之前,只见房门口贴了一张封条,左右观看,好像曾经住过。王阳明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请知客师父打开关房瞧个究竟,知客师父连忙道歉说:
'对不起!这间关房是我们一位老祖师五十年前圆寂的地方,里面供奉着他的全身舍利,他老人家遗嘱交待不可以开启,请您原谅,千万开不得。'
'既然房子设有门窗,那里有永远不能打开的道理?今天无论如何请您慈悲开下来看看!'
由于王阳明一再请求,知客师父碍于情面无法违抗,只好万分为难地打开房门,让王阳明进去。昏黄的夕照里,只见一位圆寂的老和尚亘古如昔地端坐在蒲团上,王阳明一看,咦!怎么和自己的容貌如此的相像?举头看去,墙上还有一首诗,写道:
五十年后王阳明,开门犹是闭门人;
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
原来王阳明的前生就是这位坐化的老和尚,昔日自闭门扉,今日还来自启,为后世子孙留下一点证明。王阳明为了纪念这件事,曾经在金山寺留下诗句: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阳水底天;
闲依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文学家黄山谷
在江西修水县的县志里,记载安徽芜湖县的女子转世为江西修水县的黄山谷的`一段故事。
有名的大文学家黄山谷二十六岁出任芜湖知州,有一天,梦见自己走到一个地方,看到一个白发斑斑的老婆婆,在门外设香案祭拜,香案上面供有一碗芹菜面,黄山谷一闻面,端起来就吃,梦醒口齿还留有芹菜余香。黄山谷以为是自己公务忙碌成梦,心中不太在意。第二天午睡,却再度梦见昨日的情境,醒来觉得异常纳闷,于是循着梦境,不知不觉走到一个村落,果然看到梦中的老婆婆,手中拿着袅袅的三支香,喃喃地对天祷告,奇异的是香案上正摆了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芹菜面,黄山谷趋前问道:
'老婆婆!你在做什么呀?'
'昨日是我死去二十六年的女儿的忌辰,我在祭拜她呀!'
黄山谷一听非常惊诧,怎么正好和自己的年龄相彷,急忙再追问:
'你女儿平日喜欢做些什么事呢?'
'她在世的时候,喜好茹素奉佛,喜欢阅读诗书佛经,矢志不嫁,尤其喜欢吃芹菜面,因此我今天特别为她准备一碗。'
'我能参观她的闺房吗?'
老婆婆于是带领黄山谷进入房门,只见书架上摆满了许多自己曾经读过的经书古籍,墙角并放置有一口大柜子,黄山谷好奇地问:
'那里面都放些什么东西呢?能打开来看看吗?'
老婆婆也不知道里面究竟放些什么东西,更不知道钥匙摆在何处?黄山谷沈思了一下,彷佛忆起了什么,很快就找到钥匙,打开柜子一看,惊得说不出话来,原来里面放满了自己每次参加科试的文章。黄山谷终于明白眼前这位孤苦无依的老妪,竟然是自己前生的母亲,双脚一跪,诚恳地说:
'老人家!我是你过去世的女儿,请你回去接受我的奉养。'
黄山谷将母亲迎奉回家孝养,并且还特地自题诗偈说:
似僧有发,似俗脱尘;
作梦中梦,悟身外身。
意思是说自己虽然是个带发的在家人,却是心向往道的法同沙门;虽然生活在五欲六尘之中,却不为俗尘所染污。叹人生似梦,身外还有拘累之身,真是“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禅宗第五祖弘忍
禅宗第五祖弘忍也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转世因缘,弘忍前生是破头山下的栽松老者,仰慕四祖道信,请求披剃出家,道信嫌他年纪老大,不能广化十方,只好安慰他说:
'如果你去投胎再来,我或许可以住世等你几年。'
老人拜别四祖,走到溪边,看到一位浣妙的姑娘,就请求说:
'姑娘!我能不能借你家一住?'
'我上有父兄,不能作主,你可以去请求他们。'
'必需你承诺答应,我才敢前去。'
这位姑娘一看暮色苍茫,一位老人求宿,于是点头答应。说也奇怪,这位没有出嫁的姑娘回了家,竟然怀孕起来,父母认为败坏门楣,就把她赶出了家门,作佣里中。后来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婴,这位不幸的母亲想把这个不祥的孩子丢弃河中,小孩子竟然逆流而上,只好一面求乞抚养他成人。由于不知父亲来历,因此里中的人都叫他做“无姓儿”。无姓儿六、七岁的时候,长得聪明伶俐,活泼可爱。有一天道信禅师弘化到此地,无姓儿看到道信禅,亲热地拉住禅师法衣不放,要求道信度他出家;禅师一看,一个稚龄的小孩,就摸摸他的头说:
'你年纪太小了,怎么能出家呢?'
'师父!过去你嫌我太老,现在又嫌我太小,究竟何时才肯度我出家?'无姓儿宛如大人口气地质问禅师。
道信一听,忽有感悟,赶忙问他:
'小孩童,你姓什么,叫什么?家住那里?'
'我叫无姓儿,家住十里巷。'
'人人都有姓氏,你怎么打妄语说自己无姓呢?你究竟姓什么?
'我以佛性为姓,所以无姓。'
道信听了非常欢喜,小小年纪,口气如此之大,实为三宝龙象,佛门法器,后来把衣钵传授给他,成为禅宗的第五祖,门下弟子辈出,为中国禅宗大开灿烂的花朵。
历史名人故事 篇5
1.陶潜得酒
民俗的起源是多重的,为何重阳节要登高,另说,这与古时农人的“小秋收”风俗有关。重阳时节,秋收已完,农事空闲,此时,正值山野果实、药材成熟,所以农民纷纷上山采撷,称为“小秋收”。相沿历久,与重阳登临强身风俗合流,产生重阳登高的习惯。
重阳是秋菊绽放、清新宜人的节日,诗、酒、菊历来是重阳故事中最重要的要素。重阳的传说故事很多,著名的如盂嘉落帽和白衣送酒等。
2.陶渊明与菊花
陶渊明迷上了菊花,在东园辟了个花圃,专门用来栽培菊花。凡经过渊明亲手莳弄过的菊花,株株壮健,枝枝挺拨,花色艳丽,更奇妙的是一般菊花通常是春生夏长,秋季开花,而渊明的菊圃之中,几乎一年四季都有菊花在盛开,一茬接着一茬,可以说是常盛不衰,四季如秋。每当秋风一起,东园中的菊花竞相开放,花朵黄白相间,青红错杂,引得满园蜂蝶纷飞。一些倾慕者又给渊明加了一个雅号,尊称他为“菊仙”,也有人暗地里称他为“菊痴”。
大诗人陶渊明酷爱菊花,菊花是经得起秋后风霜摧折的花卉,象征着高洁的品格。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的乱世,不满当时的政治倾轧和官吏的腐败,也有高洁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他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柴桑隐居,在宅旁东篱边种了许多菊花,朝夕观赏。他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为人传颂。陶渊明喜欢喝酒,可是因为家贫,时常缺酒。那年重阳,陶渊明在篱边赏菊,却没有酒喝,不能一醉,他只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里,嗅嗅嚼嚼,聊以为遣。然而菊花毕竟不能代酒,陶渊明正在百无聊赖的时候,忽然远处来了一个白衣人,那人原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的差人,特地送酒来给陶渊明的。陶渊明喜出望外,立即打开酒瓮,对着菊花开怀畅饮,尽醉方休。
3.陶渊明的家世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在东晋初年,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忠心为国,曾在平定杜韬和苏峻的叛乱中,立下了盖世功勋,被朝廷任为太尉之职,封为长沙郡公。渊明的祖父陶茂字梅九,是陶侃的第七子,由于不满兄弟相争,早年就愤而辞去了武昌太守之职,回到寻阳柴桑旧宅隐居,陶渊明之父陶敏是陶茂的第二个儿子,从小聪明伶俐,好学上进,为陶茂所钟爱,陶渊明的母亲孟氏是当时的大名士孟嘉之女,婚后一年,即在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六月,产下一子,取名渊明,字元亮。渊明从小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而且性格沉稳,遇事不慌,双亲视为掌上明珠,亲自对他加以指导,在八、九岁时,就已能诵读诗书,通晓《论语》。晋废帝太和五年(公元370年),渊明6岁时,父亲陶敏被征西大将军桓温辟为掾属,他和妹妹就跟随父母来到桓温征西府驻地姑孰(今安徽省当涂),后来又迁往父亲所任的安成(今江西安福)太守任上,读书习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然而好景不长,孝武帝太元六年(公元367年),渊明十二岁时,父亲因操劳过度,一病不起。父亲过世后,母亲孟氏即带着渊明兄妹二人,扶丧回到了寻阳柴桑,靠仅有的一二百亩田租维持家庭生计。陶渊明在少年时代就“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他常以曾祖陶侃自强不息,终于建立功勋,成为国家栋梁的事例来勉励自己,暗自发奋,努力学习。每日清晨,鸡鸣即起,习武练剑,晚上则常常秉烛夜读,直到夜半之时。到了十七八岁,已是文韬武略,多所通晓。?
4.彭泽挂印
彭泽是个在藉人口只有2万多人的小县,这里水网稠密,沼泽湖泊星罗棋布,气温冷热适中,土地肥沃,非常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因此物产丰富,各种资源繁多,人民的生活也较为安定。陶渊明来到彭泽任职,开始心里是很满意的,因为这里离家不远,只要从彭泽乘船,仅二天时间就可抵达上京里附近的内河渡口;按照当时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个县令可以拥有三百亩公田收支的支配权,收入也归县令所有,足以维持家里生活。同时,凭他的才能,治理一个小小彭泽县,他也是踌躇满志,信心十足的。他憧憬自己到了彭泽县,一定要体恤民情,爱护人民,尽自己的所能,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生活幸福。
当时彭泽县,自从孝武帝太元年间起,由于实行了每个成年男丁收租米五石的口税制以后,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一般农民的负担大大增加,农民们不愿意更多的拥有土地。一些荒芜的山林沼泽地也无人愿意开垦,甚至有的农户还将一些贫瘠的土地丢弃,抛荒不种。二是隐匿人口情况严重,出现了在藉人口远远少于实际人口的怪现象,导致了政府税收减少,官府负担转嫁到了普通农民身上。面临这种情况,陶渊明上任后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查户口。
清查户口在彭泽县已有十几年没有开展过了,原因是前几任的地方官员,有的不深入民间探访民情,对其中内情不甚了解,故而熟视无睹,听之任之。有的是看出了问题,也抓了,但由于种种干扰而中途夭折。其主要干扰者有两种人,一是财大气粗的大地主,因为有钱,就用钱贿赂清查的衙役,帮他们隐瞒人口;二是当地的土豪劣绅,或与执法人员胡搅蛮缠,使其无法清查,或利用家族中有人在洲衙做官,以势压人,使清查人员不敢进行正常工作,只是象征性的登记完事。例如城北的何泰,有良田数百顷,家中成年奴仆有几百人。因为何泰的弟弟何隆长期担任寻阳郡的郡丞,是太守的副职,所以历任县令都对何家格外优待,只登记在藉男丁20名,与实际数字悬殊很大。所以其它大地主也效而仿之,清查人口工作只能半途而废。而陶渊明在这次清查人口工作中,却是“擒贼先擒王”,敢啃硬骨头,第一下子就从何家开刀,他通过突然拜会何泰,带领衙役进何府,当场责成何泰管家拿出花名册,逐一核对,共查出何泰家隐瞒成年男丁200余名,一举震动了全县,仅半个月的时间就清查出被财主豪绅隐瞒的成年男丁3000多名。初战告捷之后,他又布告周知各地,宣布从次年开始,每个成年男丁所缴纳的税米由原来的'五石减少为三石,县民齐声欢呼,纷纷赞扬新县令的英明和爱民如子的美德。?
而陶渊明就因为这次清查户口,得罪了寻阳郡丞何隆。何隆为出胸中一口恶气,便设计利用督邮刘云的手去惩戒一下陶渊明,督邮是郡中的属官,负责具体监察和考核郡中所属各县官员的政绩,对各县官员的升降任免有着直接的影响。寻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冬夏二季,他都要巡视各县,称作行部,而每次行部,都是满载而归。刘云受何隆之命,依计来到彭泽,他事先没有行文通知,而是突然闯进县衙,以便给陶渊明一个措手不及。恰在这时,陶渊明正和几个幕僚喝酒闲聊,听说何云驾到,立即撤席出迎,不料刘云却怒气冲冲,不仅不还礼,还喝斥道:“本官行部来到贵县,你等衣冠不整,形态懒散,是何道理?目前国家正是多事之秋,你等不思国恩,励精图治,为民造福,反而白日聚众豪饮,不理政事,朝庭要你等滥官污吏何用?”说罢扬长而去,给了陶渊明一个下马威。刘云走后,渊明问众“督邮今日发怒,不知究竟为了何事?”一幕僚答:“督邮一向贪婪,照卑职看来,他不过是借题发挥,索要贿赂罢了”。渊明听后愤然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索要贿赂,他是找错人了”。?
恰在这天的晚上,武昌来人报丧。陶渊明的妹妹不幸突发疾病去世,渊明心中顿时升起了一种莫名的悲哀。他回想白天所发生的一切,以及官场尔虞我诈的黑暗现状,又进而联想多年以来自己所追求的归隐田园的愿望始终未能真正实现,不由得使他最终下定了退出官场、归隐田园的决心,遂即吩咐陶兴到城外找来船只,自己收拾了一下行李,又独自一人踏进了县衙大门,望着“明镜高悬”的金匾,冷笑了几声,接着将大印放在案桌上,大步走出了县衙,向着江边码头走去,乘着溶溶月色,与陶兴乘船回到了上京里。
5.五柳先生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做过东晋朝廷的大官,祖父也当过太守。可是,他自己从小就不喜欢官场上的习气,而把主要精力用在读书上。
陶渊明年轻的时候,曾经在自己住的房子前边栽了五棵柳树。他经常在柳荫下读书,读到高兴的地方,连饭也忘了吃。遇到使人忧愁的事,他就借酒浇愁。家里穷,没钱买酒,那也不要紧,自有好友相送。于是,只管痛痛快快地喝,喝醉了,睡一觉,醒来,散散步,围着院子转圈儿。他的院子是什么样的啊?残墙断壁,处处长满了野草,绿生生的一片,草地上洒满了金色的阳光。微风习习,掀起了他那破旧的衣衫。肚子饿了,看看碗,碗是空的;看看锅,锅里面也是空的。虽然庄院残破,并且经常挨饿,可他的心情是愉快的。
陶渊明博览群书,什么诸子百家,什么诗词歌赋,他尽情浏览,百读不厌。
所以,他的思想十分开阔,见解也高明。周围人都佩服他。
历史名人故事 篇6
造纸术发明之前,人们都是把字写在竹简和丝帛上,由于承载的笨重和价格的昂贵,制约了文化的传播。东汉宦官蔡伦发明造纸术,对当时乃至后世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造纸术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蔡伦,东汉桂阳(今湖南郴州)人。他出身低微,很小就入宫做了太监,服侍汉和帝。蔡伦聪明勤奋,人又谨慎好学。平时他不喜欢和人交往,经常把自己关在屋里读书思考。汉和帝即位后,蔡伦被提升为中常侍,出入宫廷内外,平时服侍皇帝,负责掌管文书,传达皇帝的命令。
当时许多外官经常和宦官结交,但是蔡伦却能坚守原则,并不随便与人交往,因此汉和帝更加信任他。蔡伦敢于指出和帝不对的地方,因此也很受和帝的器重,经常参与朝政。蔡伦是一个喜欢思考和有所发明的人,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蔡伦升任尚方令,负责掌管皇帝的手工作坊。
这个作坊是皇家的私人作坊,主要是为皇家服务。蔡伦在监管作坊期间,经常和匠人一起切磋制造器械的`技术,由他监管制造的各类军械非常精良、锋利,被天下人赞叹。
他在这方面的才能也开始逐渐显露。东汉以前,人们通常都用竹简和丝帛作为记载文字的工具,有些很长的奏章要用许多竹简,翻阅起来非常不方便,也难于随身携带,而用丝帛作为书写的载体,虽然方便,但是很昂贵,普通人家根本承担不起这样的费用。蔡伦平常喜欢读书,对于书简带来的种种不便深有感触,如何制造出一种轻便的、价格低廉的书写工具,成为蔡伦的一个梦想。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蔡伦翻阅了许多前人的资料。有一天,蔡伦看到宫女们在用蚕丝制造各种丝织品,从她们的制造过程中,蔡伦顿时有了灵感。
他连忙赶回去,和匠人们共同研究,把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混合在一起,捣碎弄烂,然后将这些东西糅合在一起,拌匀后晾干,经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蔡伦终于制造出了廉价和实用的纸张。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蔡伦把发明纸的过程详细地记录下来,连同自己制造的第一张纸,一起奉献给汉和帝,请他过目。
汉和帝亲自试验后,非常满意,厚厚赏赐了蔡伦,并把制造纸的方法颁布天下,蔡伦的造纸术马上在各级社会阶层中传播开来,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喜爱。
为了赞颂蔡伦的杰出贡献,当时人们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从此蔡伦的名气越来越大。
历史名人故事 篇7
故事是在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下面为大家带来历史名人孟子被称为“亚圣”的故事,快来看看吧。
说起儒教,人们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孔孟之道”。似乎孔、孟两家的思想代表儒学的全部。的确,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孔孟之道作为统治阶级推崇的思想,一直在历代社会生活和多种学术思想中占据统治地位。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教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达20xx余年。历代许多学者一直这样认为,汉武帝独尊的`“儒术”也就是孔孟之道。近年来,有些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当时,孔孟尚未并尊。岂但孔孟没有并尊,而且孔子也没有被独尊。公元前后刘歆为了帮助王莽做皇帝,说周公才是儒教的教主,孔子只是传播周公所制定的礼乐制度的第一个传教师。一直到唐初,周公仍然是“先圣”,孔子仍然屈居“先师”之位,在国立太学举行祭祀先儒仪式时,座位排在周公侧面,不能正面接受皇太子奉献的“太牢”,至于孟轲,连站在周孔两边陪祭的资格都没有,更谈不上并尊了。
一直到唐代,唐太宗用杀兄逼父的手段登上皇帝宝座后,下令将周公庙从太学里迁出去,从此孔子才由“先师”升为“先圣”,唐太宗同时下令封孔子大弟子颜回为“先师”,让他顶替孔子原先的位置。“周孔之道”,成了“孔颜之道”。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诏孔子庙以颜回配称“亚圣”。而孟轲,无论官私史籍,都还是将他看作战国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尚没有跨进孔庙的门槛。清朝著名的考据家赵翼,作过一则考证,题为《尊孟子》,说是孟轲被尊于宋朝,“宋人之尊孔子,其端发于杨绾、韩愈,其说畅于(皮)日休也。”杨绾是唐代宗的礼部侍郎,在宝应二年(公元763年)即“安史之乱”结束的那一年,上疏要求皇帝批准《孟子》与《论语》、《孝经》同列一经作为科法考试的必读教科书。这一建议,虽然未被采纳,却是孟轲被统治阶级看作可与孔子并列的首次记录。与杨绾同时代的赵匡,是经学更新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特别表彰孟轲。以后又过数十年,韩愈着《原道》,说是中国有一脉相承的“道统”,由尧舜开始,经过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周公,直到孔子传给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本意是说唯有他韩愈才能上追孔孟,复兴“道统”。但效果或许出乎他的预料,从此人们对《孟子》以更大注意了。以后又是数十年,皮日休在唐懿宗时曾向朝廷连上二本:《请韩文公配飨太学书》,《请(孟子)为学科书》。他宣称,如果《孟子》不列为教科书,则势必“儒道不行”、“圣化无补”。晚唐以后,孟轲其人其书的地位,便在不断上升,割据“天府之国”的后蜀君主孟昶,首先在其石刻儒学教科书中,列《孟子》于十一经之中。北宋统治者翻刻的儒家经典也将后蜀“石经”作标准版。南宋之后,尊孟之风步步升级。
孔子和孟轲都以严分夷夏着称,但是所谓“夷狄”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后,无不喜欢同他们拉关系,金朝不仅加封孟轲为邵国公,还将孟轲在孔庙中的地位,由后堂移至正殿,建塑像于孔子右侧,与颜回相对侍坐。
“孟子的升格运动”在明清两朝还在继续,明世宗宰相张璁提出孟轲代替颜回成为“亚圣”的主张,理由是孟轲与孔子一样,“少也贱”,而且自幼失父,有人说他是子思的弟子,其实他自己说那是“私淑”,没有正式拜师。清朝统治者入关后,立足甫定,又大力表彰孔孟之道。乾隆九年,清朝皇帝又正式下令封孟轲为“亚圣”,但作为心理补偿,又封颜回为“复圣”,曾参为“宗圣”,子思为“述圣”,自此,孔孟之道的名实统一,总算完成。
但是也有学者不同意上述看法,认为孟子被尊为“亚圣”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东汉学者赵岐在《孟子题辞》一文中,就称孟子为“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只不过封建统治者还没有公开承认罢了。据《元史》记载“至顺元年,以汉儒董仲舒从祀。……孟子,邹国亚圣公”。至今在邹县孟庙仍然存立着元文宗至顺二年御制圣旨碑。碑上用蒙、汉两种文字镌刻:“皇元圣制,上天眷命,皇帝圣旨:”孟子百世师也……可加封邹国亚圣公。‘“这是皇帝首次尊孟轲为”亚圣“。《明史》也记载”嘉靖九年,大学士张璁言:“先师祀典,有当更亚者……’帝命礼部与翰林诸臣议……其四配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孟子之所以被尊为“亚圣”,也并非是由于和孔子一样“少而贱”,又无师徒名分拘束,不受父子关系的牵累。而是他继承、坚持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有殊功于圣门。元文宗的圣旨对为什么追封孟子为“亚圣”有段说法:“孟子百世之师也。方战国之纵横、异端之充塞,不有君子,孰任斯文?观夫七篇之书,倦倦乎致君泽民之心,凛凛乎拨本澄源之论。黜霸功而行王道,距坡行而放淫辞,可谓有功圣门……可加封为邹国亚圣公。”
以孟轲与也曾被历代统治者尊崇为“亚圣”的颜回相比,他们虽同为儒教大师,但各有特点。颜回亲承孔教,德才过人,倍受孔子赞赏,可惜寿命不长,仅留下了些与孔子的对话,后人对他的尊崇,其主要原因出自对孔子的赞扬。而孟轲后孔子百余年,正是儒家传统衰微时期,正如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所说:“仲尼殁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唯独孟子能倡导儒学,宣扬周孔之道。韩愈说:“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孟子的七篇着述,早在汉代就由“子”书地位上升到“传”,五代开始列为经书。宋、元、明、清各代都为科举必考之书。《孟子》与《论语》并称,儒家学说也被通称为孔孟之道。
由此可见,孟子被称为“亚圣”是后人对其评价不断发展的结果。
历史名人故事 篇8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历史名人故事 篇9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交往,用“爱得轰轰烈烈”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陆小曼的丈夫王赓时任哈尔滨警察厅长,虽不在北京,但侯门如海,徐志摩要用钱来贿赂门房(每次500元) 才有可能与陆小曼见面,而陆小曼给徐志摩写情书不但要用英文,连寄信也只能自己抽空出去寄。几经波折,徐陆二人的恋情愈演愈烈,弄得满城风雨,王赓甚至还拔出枪来威胁陆小曼,但这一切都遏止不住二人的热情。对于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情,郁达夫的`看法颇为中肯:“他们的一段浓情,若在进步的社会里,有理解的社会里,岂不是千古的美谈?忠厚柔艳和小曼,热烈诚挚如志摩,遇合在一起,自然要发放火花,烧成一片了,哪里还顾得到纲常伦教?更哪里还顾得到宗法家风? ”
1926年10月3日,徐志摩与陆小曼举行婚礼,梁启超为证婚人,胡适为介绍人。他们的婚礼,真可以算得上是“别开生面”,梁启超作为徐志摩的老师,在婚礼上进行中引经据典地来了一通训词,训斥这一对新婚夫妇:“你们都是离过婚,重又结婚的,都是用情不专,以后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最后还来了一句“祝你们这次是最后一次的结婚!”但徐志摩这样的历尽千辛万苦去追求,去试验梦想中神圣的爱的境界,虽有“不顾一切,带有激烈的燃烧性”且“不管天高地厚,人死我亡,势非至于将全宇宙都烧成赤地”的热情,终于还是落个失败的结局,思之令人感慨。
历史名人故事 篇10
司马光睡在“警枕”上
司马光是个顽皮而困倦的孩子。因此,他受到丈夫的惩罚,并受到同伴的嘲笑。在他丈夫的认真指导下,他决心改掉睡觉的.坏习惯。为了早起,他在睡觉前喝了一肚子水。结果,他早上没有醒来,而是在床上撒尿。
聪明的司马光用花园里的木头做了一个警用枕头。当他早上翻身时,他的头掉在床板上,自然醒了过来。从那时起,他每天早起学习,持之以恒,最终成为一名博学的作家,写下了《资治通鉴》。
历史名人故事 篇11
司马迁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出生于史官家庭,父亲司马炎在司马书院教书,4岁时司马迁就已经是书院的学生了。司马迁聪明好学,从小就学到了很多知识。
有一次外祖父杨鼎要去出席乡间文人的聚会,便把年仅7岁的司马迁也带上了。“今天,乡间要举办文人聚会,我带你一起去见识见识吧。”
“真的吗?那真是太好了。”司马迁随外祖父参加了聚会。很多的文人学士聚在一起饮酒,作诗,好不热闹。这时,儒士杜明把司马迁叫到面前问:“你今年7岁了,对吧?”
“是呀”
“听人讲你能把《诗经》中的145首《国风》全部背出来,这是真的么?”
司马迁落落大方的`回答到:“那还有假吗。”
杜明想当场考一下司马迁,便说:“那能不能请你现在背给我们大家听听?”
“当然可以,但不知杜先生是要我顺背还是倒背呢?”
司马迁语出惊人,在场的人都十分惊讶。“能倒着背《国风》,真了不起呀。”
“我们看看,他是怎样背的。”周围的人全都慢慢的聚拢过来,把这张桌子围得水泄不通。
“你们不相信,我就倒背给你们听吧。”于是,司马迁非常熟练地倒背起来。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曰觱发,二之曰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司马迁声调抑扬顿挫,周围文人不由啧啧称道:“嗯,不错。”“嗯,真是了不起啊。小小年纪就能倒背如流。”司马迁越背越起劲,145首《国风》在众人的掌声中全部倒背下来,众人无不惊叹:“奇才!奇才!真是奇才呀!”
10岁时,司马迁便随父亲去了京都长安,在父亲的严厉教导下,他遍读史书,受父亲的熏陶,他立志以后一定要做一名历史学家。“我长大了一定要做一名有名的历史学家。”
长大后,为了搜集史料,司马迁遍游祖国各地,了解了各地历史和风土人情。做太史令后,他读遍宫廷里的藏书,常随皇帝在全国巡游,整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最后运用所学及掌握的大量史料,用10年编写了历史巨著《史记》。
历史名人故事 篇12
第一部分,自我介绍: 第一个故事
王:大家好,今天的主题是名人故事汇,由我和余景行同学为大家主持。在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的名人,他们书写了历史上一个个惊天动地的故事。人生是不断努力不断奋斗的历程,道路上时常充满了荆棘、逆流。
余:然而我们要坚信,成功是充满曲折与阻碍的,是螺旋形上升的。只要永不放弃,柔韧的对待生命中的每一个障碍,成功将在我们面前。
王:面对困难,那些不改自己的信念的人最终都获得了非同一般的成功,就让我们一同静下心来听一听,那些成功的名人们,是如何面对困难的吧!
余:下面有请@@@同学为我们讲贝多芬如何和生命抗争并取得成功的故事。
贝多芬
贝多芬,是德国着名音乐家。 他十三岁入戏院乐队,当大风琴手,十七岁由于慈母去世,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
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正当他在音乐的世界里陶醉忘返的时候,他的健康被一连串的伤风、肺病、关节炎、黄热病摧折了。更为痛心的是,
二、三十岁的时候,他的耳朵变聋了。耳朵对音乐家,该是何等的重要!贝多芬痛苦万分。他在一封信中说:“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两年以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我聋了。要是我干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啊!”
大难临头,出路何在了贝多芬把音乐当作他的避难所,他勇敢地向命运挑战,不顾双耳的轰轰作响,一件又一件地完成着他的作品,有时同时写三四件东西。贝多芬忍受着艰难的“酷刑”工作着,他坚定而乐观地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有一次,贝多芬指挥预奏,由于他听不见台上的歌唱,一下子乱了套。一位指挥提议暂休。之后,又重新开始。可是,这一次又同样地乱套了,又不得不宣布第二次暂休。这时,贝多芬不安起来,他急匆匆跑回家去,一头扎在床上,双手捂着脸,连晚饭也没有吃。
两年过去了,他又指挥起《合唱交响曲》。这一次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剧场里群情激昂,喝采连声。但这一切他都没有听见。直到一位女歌唱演员牵着他的手面向观众时,他才看到人们在向他挥舞帽子,热烈鼓掌。
贝多芬就是这样一个在厄运中不届不挠斗争、学习的人。
第二部分:讲名人故事
王:生命中不是只有苦难和泪水,也有很多有趣的事情。电影大家都不陌生吧,有这样一个人,他戴一顶大礼帽,脚蹬一双尖头鞋,鼻子下留着一撮乌黑的小胡子,紧绷的上衣与肥大的裤子别扭地穿在身上,手里舞着一只手杖,鸭子般地出现在银幕上,有谁知道这位喜剧大师是谁?(同学们踊跃发言)
余:在还只是黑白电影的世界里,喜剧大师卓别林,他用笑的秘密和诀窍对付人生的苦难,征服了观众,给人们带来欢声笑语。生活中的卓别林又是怎样的呢,
王:下面有请 同学为大家讲一个关于他的有趣的小故事。
卓别林趣事
卓别林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伟大电影艺术家。卓别林能编,能导,能演,是不可多得的全能影人,他的作品带给了人们很多启迪和欢乐,生活中的他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来讲讲他的一件趣事。有一次,他召开影片摄制会议,一只苍蝇在他四周绕着圈子飞。起初他用手打几下,没有打到,就要了一个苍蝇拍。会议进行中,他就握着苍蝇拍,摆出打苍蝇的姿态,眼睛狠狠地望着那苍蝇。可是打了三次,都没有打到。后来苍蝇就在他面前的桌上,他慢慢地拿起苍蝇拍,正要作死命一击时,忽然放下手中武器,让苍蝇飞走。旁边在座的人看了,就说:为什么你不把它打死?这位谐星耸了耸肩,说:这只不是刚才那只! 第三部分:小游戏,猜历史名人
王: 刚刚听了两个故事都是外国历史名人的故事?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伟大的人物更是层出不穷。现在大家一起来玩个小游戏,猜历史名人的名字。
余:根据大屏幕上的关键词来猜猜是历史上哪个名人?
王:春秋鲁国人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 儒家经典《论语》 余:灭六国
筑长城 兵马俑
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王:鸿门宴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西楚霸王 四面楚歌 余:草船借剑
三顾茅庐
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王: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爱饮酒作诗 诗仙 静夜思
余:下面根据大屏幕上的表情来猜猜是历史上哪个名人?
第四部分、名人故事 王:生活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把我们当作小孩看待,处处呵护,事事代劳,可是,有些事情明明我们自己可以完成,可大人却偏偏瞧不上,觉得我们是小不点,做不好,余景行,你有没有这种经历呢?
余:恩,这种事情我也碰到过,被人小瞧的滋味真不好受。大人越是瞧不起,我越是想做好。
王: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苏秦也曾经被家人瞧不起,后来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番作为。
余:下面有请 同学为大家讲苏秦的故事。
苏秦是洛阳人。洛阳是当时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
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付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虽然很疼,但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锥刺股”,用来表示读书刻苦的精神。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 第五部分:小游戏(做动作猜词语、成语)
王:做动作猜词语的游戏大家玩过吗?猜大屏幕上出现的词语 ,面对屏幕的小朋友只能做动作,比如可以用手指头比划有几个字,不能说话,背对屏幕的小朋友来猜
余:下面由我和王哲彬来示范一下。比如表演:开车这个词,王做,余来猜
王:五个词语为一组,两个词语和三个成语,每个小组派两个小朋友,看哪个组猜出的最多,,
一:跳绳、打球、抓耳挠腮、三长二短、张牙舞爪,
二:喝水、洗澡、嚎嚎大哭、手舞足蹈、大摇大摆,
三:睡觉、叠被子、上窜下跳、左顾右盼、三头六臂、
四:刷牙、洗脸、说一不
二、坐井观天、狼吞虎咽,
五:吃饭、看书、痛哭流涕、盲人摸象、拳打脚踢,
六、扫地,跳远,金鸡独立,左右开弓, 咬舌自尽
第六部分:名人故事 王:春秋战国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在 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也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
余:那个时代发生了很多的故事,这些故事经过人们口口相传,成了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据说有一半的成语故事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呢。
王:同学们知道管鲍之交这个成语吗?它说的可不是我们平时吃的大鲍鱼、小鲍鱼,而是说的春秋时期的一对好朋友管仲和鲍叔牙。
余:下面有请
同学帮我讲下春秋时代的好朋友是如何相处的'吧。
管鲍之交的故事
管仲和鲍叔牙是春秋时代的人,两人互相照顾,亲如手足。
鲍叔牙与管仲合伙做生意,叔牙出三分之二的本钱,赚了钱却只要三分之一。鲍叔牙的家人表示不满,叔牙却说:“管仲家里穷嘛!”
后来,管仲当了大官,带兵打仗,可是不敢身先士卒,打败仗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逃走。人们讥笑管仲胆小如鼠,是个没有勇气的人。这时,叔牙却出来说:“管仲家里有年老的母亲需要他奉养,其实,他并不是个怕死的人。”
管仲和鲍叔牙都是齐国人。齐王有两个儿子,纠和小白。管仲是公子纠的老师,鲍叔牙是公子小白的老师。后来两个公子为争夺王位互相残杀,公子纠被杀,小白即位,叔牙立刻向齐王小白推荐管仲,说:“管仲是一位有才干的人,请大王聘请他做宰相。” 齐王说:“你是我的老师,我愿拜你为相。”鲍叔牙语气坚定地说:“多谢大王的信任。以前管仲是公子纠的老师,难得他对公子纠的一片忠心。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个用得着的人。”
齐王终于采纳了鲍叔牙的建议,任命管仲为相。管仲整顿内政、开发资源、发展农业,很快就使齐国强盛起来,当上了盟主。
第七部分: 小游戏, 报数游戏
王:每次叫十个同学上台,站成一排,从1开始报数,但是要避开含7的数字和7的倍数的数字,比如6后面的小朋友应该报7的,但是因为不能出现7,所以直接报8,报错的小朋友退出,看谁能坚持到最后
第八部分:名人故事
王:写作文对小朋友来讲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平时我们积累的少,写作文时就会出现想表达却找不出好词来的情况。
余:古代的大诗人也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词而头痛的事情呢。推敲这个词的典故就跟这个有关呢?
王:下面有请
同学帮我讲下推敲的由来-贾岛与韩愈的故事。
贾岛与韩愈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
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他觉得第二句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应换成“敲”。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不知是“敲”还是“推”好。嘴里就边推敲边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推敲从此也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第九部分: 数字成语
7/8 (七上八下) ①
1、
2、
5、
6、
7、
8、9 (丢三落四) ② 2,3,4,5,6,7,8,9 (缺衣少食) ③ 12345609 ( 七零八落)
④ 1,2,4,3,5,6,7,8,9 (颠三倒四) ⑤ 1+2+3+4+5 有增无减 ⑥ 333 555 (三五成群 ) ⑦ 3322 (三三两两) ⑧ 5 ,10 (一五一十 ) ⑨ 1×1=1 (一成不变) ⑩ 0=0=0(一无所有) 0=0=1(无中生有) 1/2(一分为二)
9寸+1寸=1尺 (得寸进尺) 1,1,1,1,1,1 ……(独一无二)
1、
3、
5、
7、
9、
11、
13、15(天下无双)
1、
2、
4、
6、
7、
8、
9、10 (隔三差五)
1、
2、
3、
4、5 (屈指可数) 十 (纵横交错)
4、
5、
6、
8、9(不管三七二十一)
第九部分:发奖品
历史名人故事 篇13
魏源15岁在县试中,理解了小他一岁的竞争对手石昌化。主考官发现这两人年龄虽小,文章都属上佳。因为难分伯仲,便将他俩同时“拔置前茅,赞为双璧”。第二年,魏源和石昌化又同时参加了“府试”,分别获得冠军、亚军。
魏源能成功,绝对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他的爱好就是读书,甚至因为在书房里待得太久,连自己家的仆人都认不出来了。
石昌化在理解魏源后,感到自己的见识与学问与魏源还有一段差别。一心争强好胜的他开始琢磨,自己该如何缩短差别,赶上魏源呢?
石昌化开始给自己加码:魏源读书读到三更,那我就读到五更。魏源读到五更,那我就通宵熬夜。如此拼命的他没想到,“梅花没香苦寒枯”。因为过度刻苦,石昌化患风寒引发痨病,进而呕血。
身体垮了,学业也就无从继续,这个早年与魏源站在同一起跑线的`神童,因为过度苛求自己,失去了参加殿试的机会,“以病剧而不得与魏同捷”。
魏源不努力,绝对成不了魏源,石昌化过于努力,却只成为历的一个无名小卒。
你知道大树能长多高吗?科学家说,一棵大树再怎么具有生命力,也只能长到122米到130米,不是大地撑不起它,而是它自己撑不起自己。在130米的极限,再长一米,甚至哪怕几厘米,都可能自己压垮自己,轰然倒塌。其实在人生中,读书、工作、理想都是如此。要十分努力,却不可超出自己的能量极限,尤其不能把别人的高度当成自己一定要达到的高度,否则往往不成功,却逼苦了自己。
历史名人故事 篇14
1605年,世界文坛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西班牙“超群的小说家”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上卷出版了。小说出版后风靡全欧,在不到三星期的时间,西班牙就出了三种盗印本。
1614年,作者听说别人冒写的《堂吉诃德》第二部已出版。作品歪曲原著的本意,丑化原著的主人公。塞万提斯义愤填膺,他赶紧彻夜创作。第二部小说于1615年出版。作者在献辞中开了一个有趣的玩笑:“……现在有个家伙冒充堂吉诃德第二,到处乱跑,惹人厌恶;因此四方各地都催着我把堂吉诃德送去,好抵消那家伙的影响。最急着等堂吉诃德去的是中国的大皇帝。他一月前派专人送来一封中文信,要求我——或者竟可说是恳求我把堂吉诃德送到中国去,他要建立一所西班牙文学院,打算用堂吉诃德的故事做课本;还说要请我去做院长。我问那钦差,中国皇帝陛下有没有托他送我路费。他说压根儿没想到这层。我说:‘那么,老哥,你还是照你奉使前来的行程,回你的中国去吧。我身体不好,没有力气走这么迢迢的长路,况且我不但是病人,还是个穷人……我就这样打发了他。……”
确实,1916年(明神宗万历四十年),中国皇帝曾托传教士带给西班牙国王一封信。为此,塞万提斯在这里借题发挥,开了一个妙趣横生的“国际”玩笑。塞万提斯出身于破落贵族的家庭,父亲是个穷医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塞万提斯只上过中学。但他非常喜欢读书,有时在街上见到烂字纸也要拾起来读个明白。青年时期的塞万提斯是个爱祖国、爱自由的热血青年。1571年,土耳其舰队入侵地中海地区,西班牙与威尼斯共和国组成联合舰队进行抵抗,塞万提斯毅然参加在意大利的战斗,并屡立战功。
在历史上有名的勒颁多海战中,塞万提斯带兵上阵,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回国途中,他被土耳其海盗俘虏,过着非人的奴隶生活。他不甘心忍受奴役,先后三次组织难胞逃回祖国,但都不幸失败。1580年,他被亲友赎回祖国。在祖国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
1587年,塞万提斯总算谋得一个征税员的职位,但因他秉公办事,强征教堂的麦子来抵偿贫苦百姓应缴纳的赋税,被教会驱逐出境。随后,官府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他投入狱中。严酷的现实和不幸的遭遇,使塞万提斯看到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灾难,他决心用他的笔来揭露西班牙社会的罪恶。在他创作的作品中,以《堂吉诃德》最为著名,影响也最大,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和欧洲最杰出的作品。
《堂吉诃德》的小说主人公叫拉·曼却,是一个乡坤,原名阿伦索·吉哈达。他读当时风靡社会的骑士小说入了迷,自己也想仿效骑士出外游侠。他从家传的古物中,找出一付破烂不全的盔甲,自己取名堂吉诃德,又物色了邻村一个挤奶姑娘,取名杜尔西尼娅,作为自己终生为之效劳的意中人。然后骑上一匹瘦马,离家出走。堂吉诃德把客店当作城堡,让老板娘给他举行授封仪式。一路上,他单枪匹马地蛮干,结果身受重伤,被乡亲们抬回家来。
第二次,他说服邻村一个名叫桑丘的农夫做他的侍从,一同去游侠,答应人家一旦胜利便可任命为总督。主仆两个偷偷地上了路,堂吉诃德还是按他脑子里的古怪念头行事,把风车看作巨人,把羊群当做敌军,把苦役犯当作受害的骑士,把酒囊当作巨人头,不分青红皂白,乱砍乱杀,闹出许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动不但与人无益,自己也挨打受苦,直到人们把他装进笼子送回家来,才结束了他的第二次游侠。
一个月后,堂吉诃德与桑丘约好去萨拉戈萨参加比武,他们碰到了各种奇遇,曾被公爵夫妇请到城堡做客。堂吉诃德的邻居参孙,为了骗他回家,假装成“白月骑士”与他比武,堂吉诃德失败,不得不听从对方的发落而回家。他到家后即卧床不起,临终才明白过来。他立下遗嘱,唯一的.继承人侄女如嫁给骑士,就取消其继承权。
塞万提斯说他创作《堂吉诃德》的目的是要消除骑士小说在社会上,在群众之间的声望和影响。骑士制度、骑士精神、骑士道德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种产物。骑士的任务是“忠君、护教、行侠”,他们要求“文雅知礼”、不仅要忠实地为主人服务,还要效忠和保护女主人。为“心爱的贵妇人”去冒险和获得成功,是骑士最大的幸福。
骑士文学即表现骑士“忠君护弱”的冒险生活,为博得贵妇人的厚爱所表现的忠贞和武侠精神。骑士主人公都是理想化的人,侠义而崇高。故事虚构、惊险离奇,充满魔法,挑战、创伤、以及荒诞不经的情节。骑士文学与时代精神相差太远,在文坛和读者中影响极坏。塞万提斯为了打击和讽刺骑士文学,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巧妙地利用骑士小说的形式,借题发挥,成功地塑造出堂吉诃德的形象,把骑士制度、骑士精神、骑士道德漫画化。
【历史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历史名人故事05-10
历史名人故事精选10-12
历史名人故事08-07
历史名人故事(经典)07-23
历史名人故事12-10
中国的历史名人故事05-13
国外历史名人故事10-21
历史名人刘邦的故事03-17
[热]历史名人故事07-20
热历史名人故事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