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精选12篇)
故事是一种文学体裁,生动的,美妙的故事可以帮你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引导你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名人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名人故事 1
左宗棠是晚清重臣,他喜欢下棋,并且棋艺高超,很少有对手。
有一次他微服出巡,在街看到一个老人在摆棋陈,招牌写着:“天下第一棋手。”左宗棠觉得老人太高狂妄,立刻前挑战,结果老人不堪一击,连连败北,左宗棠洋洋得意,命老人把那块“天下第一棋手”的招牌拆了,不要再丢人现眼。没想到,当左宗棠从新疆平乱回来时,居然又发现了那块牌子。他很不高兴,就又去和老人下棋,可是这次他竟然三战三败,被杀得落花流水。第二天再去,仍然惨遭败北,他很惊讶:老人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棋艺提高得如此之快呢?他向老人请教。
老人笑着说:“你虽然微服出巡,但我一看就明白你是左公,并且即将出征,所以我让你赢,好使你有信心立大功。如今你已凯旋,我就不必再客气了!”左宗棠叫后心悦诚服。
名人故事 2
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乘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在生物学上达尔文小的时候,一次跟妈妈到花园里为小树培土。妈妈说:“泥土是个宝,别小看这泥土,是它长出了青草,喂肥了牛羊,我们才有肉吃;是它长出了小麦和棉花,我们才有饭吃,才有衣穿。泥土太宝贵了。”
达尔文问:”妈妈,那泥土能不能长出小狗来?” “不能呀!小狗是狗妈妈生的,泥土里不能长出来的。”
达尔文又问:”我是妈妈生的,妈妈是姥姥生的,对吗?”
“对!所有的人都是他妈妈生的。”
“那最早的'妈妈又是谁生的?”
“上帝!”
“那上帝是谁生的呢?”
妈妈答不上来了。她说:“孩子,世界上有好多事情对我们来说都是个谜,你快长大吧,这些谜等待完成了一次革命。
你去解开呢!”
达尔文自幼喜欢花草树木、鸟雀虫鱼。上学以后,他仍然保持着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他骑马、打猎、钓鱼、捕捉昆虫、钻进树林观察鸟类。对达尔文来说,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大问号,要探索、思考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他经常边观察边沉思,甚至忘记了危险。
达尔文的这种热爱大自然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名人故事 3
提起维克多·格林尼亚教授,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格氏试剂。无论哪一本有机化学课本或化学史里,都有关于格林尼亚的名字和格氏试剂的论述。但是,你可知道这位伟大的发明者曾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1871年5月6日,维克多·格林尼亚出生在法国瑟尔堡的一个有名望的资本家家庭。他的父亲经营一家船舶制造厂,有着万贯资财。在格林尼亚青少年时代,由于家境的优裕,加上父母的溺爱和娇生惯养,使他在瑟尔堡整天游荡,盛气凌人。他没有理想,没有志气,根本不把学业放在心上,整天梦想能当上一位王公贵人。由于他长相英俊,瑟尔堡年轻美貌的姑娘都愿意和他谈情说爱。也就在这时,他受到了沉重的一击。
一次午宴,刚从巴黎来瑟尔堡的波多丽女伯爵竟然毫不客气地对他说:“请站远一点。我最讨厌被你这样的花花公子挡住我的视线!”这句话,如同针尖一般刺着了他的心。他猛然醒悟了,开始悔恨过去,自我反省,产生了羞愧和苦涩之感。从此,他发奋学习,发誓要追回过去浪费掉的时间。当他21岁时,他离开了曾使他堕落的家庭,并留下一封信,上面写道:“请不要探寻我的下落,容我刻苦努力地学习,我相信自己将来会创造出一些成就来的'。”
他来到里昂,拜路易·波韦尔为师,经过两年刻苦学习,终于补上了过去所开设的全部课程,进入里昂大学插班就读。
在大学期间,他刻苦学习的态度赢得了有机化学的权威菲利普·巴尔的器重。在巴尔的指导下,他把老师所有著名的化学实验重新做了一遍,并准确地纠正了巴尔的一些错误和疏忽之处。终于,在这些大量的平凡实验中,格氏试剂诞生了。
格林尼亚一旦打开了科学的大门,他的科学成果就像泉水般地涌出来。基于他的伟大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1912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此时,他突然收到波多丽女伯爵的贺信,信中只有寥寥一语:“我永远敬爱你!”
名人故事 4
1973年9月11日至17日,法国总统蓬皮杜应邀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周恩来全程陪同了蓬皮杜总统在中国的访问。这既是法国也是西方国家第一位元首应邀访华。它有力地推动了中法关系的发展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17日中午,蓬皮杜一行准备乘法方专机回国,周和部分官员到机场为他们送行。然而天公不作美,在飞机场送行时,下起了大雨。一大批去机场为蓬皮杜送行的群众,他们冒着磅礴的大雨,淋着雨整齐地列队站在那里。在告别时,我方派专人为蓬皮杜及随行人员撑伞,准备送他们上飞机。不过,西装革履的蓬皮杜总统,冒着大雨不打伞。
当时,周的身体很差,一直被病痛所折磨。于是,警卫便想给周打伞。周一把推开雨伞,有些生气地说:“法国总统没打伞,而且还有这么多群众都淋着雨,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像群众那样呢?”听了周的`这番话,警卫和后面的领导都觉得不好意思起来,也都纷纷把伞收了起来。
周在病痛中依然抱病顽强工作,而且非常注意外交礼节,关心、尊重群众,这让所有人都敬佩不已。
名人故事 5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儒家学派的一大特点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则是一个方正迂腐的学究。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白己对时代的.期望,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的。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的感唱;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授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不会成为中国历第一位职业教师。
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
名人故事 6
英国首相丘吉尔有一个习惯,无论在什么时候做完工作,都要跳进热气腾腾的浴缸洗澡。然后光着身子在房子里踱步。
在访问美国期间,他正光着身子在房间里踱来踱去,突然有人敲门。进来,他喊道。门开了,罗斯福出现在他的面前?见到丘吉尔一丝不挂就要退出。进来!总统先生丘吉尔伸出双臂叫道:大不列颠的首相对合众国总统是没有什么要隐瞒的。
一天。有人问丘吉尔,做个政治家要有什么条件。丘吉尔回答说:政治家要能预言明日、下月、来年及将来发生的一些事情。那个人又问:假如到时候预言的事情未实现,那怎么办?丘吉尔说:那要再说出一个理由来。
一位媚态十是的年轻妇人对丘吉尔说:你有两点我不喜欢。哪两点?你执行的新政策和你嘴上的胡须。
哎呀,真的,夫人,丘吉尔彬彬有礼地回答说:请不要在意,您没有机会接触到其中任何一点。
丘吉尔年轻时,曾作为一名战地记者被俘,他逃走了。
布尔人出价25磅悬赏他。几年后,他在自己的书房里建嘎悬赏他的告示配上镜框挂了起来,并对来防者讲述:这是我的全部价格25磅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黑暗日子里,禁酒联合会的女士们访问丘吉尔,一位爱非难人的女士说:首相先生,根据可靠的权威人士透露,在这次战争中你喝掉的全部含有酒精的饮料和白兰地如果能流入这间房子的话,大概可以灌到这里。
这是一间大房间,她把她的手举到她的头上比划着———那就是说大半间房间灌满白兰地和含有酒精的其它饮料。
丘吉尔看了看地板,又抬头看了看天花板,作出沉思的样子,然后说:我亲爱的年轻女士,我们做得太少了……他拿着她的手,看看量到什么地方,又看看距离天花板有多远,最后说:我们尚有许多该做的。
有一回,当丘吉尔共事的保守党议员威廉〃乔因森希克斯在议会上演说。看到丘吉尔在摇头表示不同意,便说:我想提请尊敬的议员注意,我只是在发表自己的意见。
丘吉尔对答道:我也想提请演讲者注意,我只在摇我自己的头。
1945年英国大选后,丘吉尔首相下台。皮姆爵士看望丘吉尔,把大选结果告诉他。
当时,丘吉尔正躺在浴缸里洗澡,当他听到这个坏消息时幽默地说:他们完全有权利把我赶下台。那就是民主!
那就是我们一直在奋斗争取的!现在———劳烦您把毛巾递给我。
丘吉尔临终前面带笑容,对守护在他身边的人说:我已准备好了去见上帝,不管上帝是否已准备好了酷刑来质问我。
在一次访美期间,丘吉尔应邀去一家供应冷烤鸡的简易餐厅进餐。在要取第二份烤鸡时,丘吉尔很有礼貌地对女主人说:我可以来点儿鸡胸脯的`肉吗?
丘吉尔先生,女主人温柔地告诉他:我们不说‘胸脯’,习惯称它为‘白肉’,把烧不白的鸡腿肉称为‘黑肉’。丘吉尔为自己的言辞不当表示了歉意,可心里却认为这是咬文嚼字。
第二天,这位女主人收到了一朵丘吉尔派人送来的漂亮的兰花,兰花上附有一张卡片,上写:如果你愿把它别在你的‘白肉’上,我将感到莫大的荣耀———丘吉尔。
在一次招待高官显贵们的宴会上,气氛热烈,笑语喧哗。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礼宾司的一名官员走到丘吉尔身旁,对他耳语说,他看见某先生把一只银制的盐缸塞进了自己的口袋。听了这话,丘吉尔当众将一只银制的胡椒粉缸塞进了口袋,好像无人看见一样。
宴会结束时,丘吉尔悄悄走到那位拿了盐缸的先生身旁,轻声对他说:亲爱的,我们都被别人看见了。哎,最好还是放回去吧,你说呢?
在阿拉曼战役前夕,丘吉尔召见了他的得力将领蒙哥马利将军。在谈话中,丘吉尔提议他应该研究一下逻辑。疆场勇士蒙哥马利担心自己会陷入纠缠不清的逻辑命题中,便找了个借口推托。他对丘吉尔说:首相先生,你知道,有这样一句谚语:‘了解和亲昵会产生轻蔑’。也许我越是研究逻辑,便会越加轻视它。
丘吉尔取下烟斗说:不过我要提醒你,没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亲昵,什么也不会产生出来的。
名人故事 7
余秋雨是著名的文化学者,他的《文化苦旅》和《中国文脉》丛书,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书中对中国文化深刻的反思和认识,让许多人追捧。可你们知道吗,这与余秋雨先生的幼年读书时光有密切的关系。
余秋雨的童年是在余姚县桥头镇度过的,乡村的生活简单、清贫而又快乐。从上海来的母亲几乎是村里唯一的文化人,在村子里开办了一个免费的识字班。儿时的余秋雨跟在母亲身边玩,竟然也认识了不少字。
4岁那年,余秋雨背上书包走进了乡村的小学。小学有一个图书馆,有几十本童话和民间故事,十分诱人。但几十本书怎么能满足得了几百名学生呢?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写100个毛笔小楷字才可借得一本书。余秋雨的毛笔字,就是在那时打下的根基。他在回忆那段日子时,曾说:“我正是用晨昏的笔墨,换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的权利。直到今天,我读任何一本书都非常恭敬,那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在余秋雨11岁的时候,为了能让他有更好的前途,他们全家借住到上海市区。余秋雨在上海报考了中学。
中学的图书馆不小,但每天借书都要排长队,而且想借的书十次有九次都被借出去了。后来,余秋雨到处打听,终于知道有一个叫“上海青年宫图书馆”的地方借书比较方便,就立即去申办了一张借书证。青年宫在江西中路200号,快到外滩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人们每天都吃不饱。余秋雨在晚饭后要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青年宫,走到一半就饿了。当他走到图书馆时,离人家关门已经不到一个小时了。从青年宫图书馆把书借出来也不容易,所以余秋雨只能在那里看。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等找到书,就只剩下半个多小时了,能读几页?但是,就为了这几页,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子,每天忍着饥饿走一个多小时,看完再走一个多小时回家。这种如饥似渴的阅读精神怎能不让人为之感动?
正是少年时那段艰辛的阅读时光,为他今后的文化之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余秋雨的《长者》一文中,我们还看到了余秋雨在年轻时发愤读书的情景。1975年世事纷扰,29岁的余秋雨因肝炎回乡下养病,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被安排到了奉化山间的一个蒋经国的图书室,专心阅读了当时很难找到的《古今图书集成》《二十四史》《四部丛刊》等书。这简直是上天的一个有意的成全,也使得余秋雨像金庸笔下的人物,仅有高人指点还不够,还让他在某山某洞中获得某种“武功秘笈”。这次阅读对余秋雨无疑是重要的,因为这正好和他在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张可的.指导互为补充,形成双翼:张可指导他接触西方文化,这次他却走进了浩瀚的中国历史。
关于读书的方法,余秋雨有一个著名的“畏友”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积极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名人故事 8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
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名人故事 9
沈从文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大师,他的文学作品广泛受到世人好评。小时候的沈从文就认真读书,显示出了卓越的文学家气质。
有一次,小沈从文逃课,溜到邻村看大戏,一直到太阳落山,他回家。
第二天,老师责问他为什么逃课。沈从文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老师罚他跪在院子里的一颗大树下,说道:“你看,这楠木树天天往上长,而你却偏偏不思上进,甘愿做一个没出息的矮子。”
第三天,老师又把他叫去,对他说:“大家都在用功读书,你却偷偷溜去看戏。昨天我虽然羞辱了你,可这也是为了你好。一个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老师的一番话,使沈从文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记住这次教训,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
此后,沈从文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没有辜负老师的教导,成为伟大的文学家。
名人故事 10
爱尔兰作家萧伯纳〔1856—1950〕是世界著名的小说家、社会活动家和幽默大师。他在访问苏联期间,有一天在街头遇见了一个苏联小姑娘。那小姑娘聪慧活泼,逗人喜爱,萧伯纳便同她玩了很久。临别的时候,萧伯纳对小姑娘说:;你回去告诉你妈妈,今日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萧伯纳。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那小姑娘竟然学着萧伯纳的口吻说:;你回去告诉你妈妈,说今日同你玩的就是苏联姑娘赖莎。
这件事给萧伯纳以不少的感触。;一个人不管有多大成就,他对任何人都应当平等相待,要永远谦虚。萧伯纳感慨地说:;这就是小姑娘给我的教训,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她的!
还有一次,萧伯纳收到一位小姑娘的来信。信中说:;您是一位最使我佩服的作家,为了表达我对您的仰慕之情,我计划以您的.名字来命名我心爱的小狮子狗,它是我过生日时亲戚送给我的。不知尊意如何?
这真是令人哭笑不得的问题,萧伯纳却幽默地回信道:;亲爱的孩子,读了你的信,颇党幽默盎然。我十分赞同你的主意。可是,最主要的一点,你务必和小狮子狗商量一番!
名人故事 11
郭子仪是历有名的唐朝大将,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
公元765年,曾为唐朝节度使的仆固怀恩唆使回纥和吐蕃两族的首领对唐朝发动叛变。十几万大军气势汹汹大举向唐都长安进攻,一直打到长安北边的泾阳。长安危在旦夕,朝野上下一片慌乱。
这时,郭子仪正在泾阳镇守,但他只有两万多军队,与敌军人数差距太大了。郭子仪下令坚守阵地,不准同敌军交锋。
营帐内,郭子仪与将领们商讨破敌的办法,就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打探情况的侦察兵报告了一个好消息,说仆固怀恩暴病身亡。吐蕃、回纥已经分开扎寨,闹得很不团结。郭子仪听后,心头一喜,机会来了,回纥与吐蕃内部矛盾极深,他决定采用分化瓦解的方法。
郭子仪派手下的大将李光瓒去见回纥王,说郭子仪愿意和回纥王一道攻打吐蕃。回纥王听说郭子仪还活着,半信半疑:“先前仆固怀恩说郭公已被奸人害死了,你不是骗我吧?如果他还活着,你能让我见见他吗?”
李光瓒把情况向郭子仪汇报了。郭子仪听后,对众将领说:“眼下敌我力量悬殊,难以用武力取胜。从前我和回纥有很深的交情,不如我去说服他们退兵。”
将士们担心他的安危,主张选500名精锐骑兵随身保护他。郭子仪坚决拒绝,“这样做,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郭子仪就要动身,儿子郭晞拦住父亲的马劝道:“他们是虎狼,父亲是三军元帅,怎么可以把自己送入虎口呢?”
郭子仪说:“目前要是开战,不光我们父子性命难保,而且整个国家也难免遭殃。与其坐着等死,不如去同回纥谈判。万一不成功,我也算捐躯报国了。”
郭晞不听,拉住马缰不放,郭子仪扬起马鞭,在儿子手上猛击一鞭,喝道:“走开。”跃马出了军营,直奔回纥军营。
看到郭子仪,回纥人大惊,回纥王出来了,弯弓搭箭站立在军营前。郭子仪来到回纥军营门前,不慌不忙翻身下马,摘下头盔,脱去铁甲,放下刀枪,向回纥营中走去。回纥王也连忙放下弓箭走出来迎接。
郭子仪握着回纥王的手说:“你们替唐朝立过大功,唐朝也对你们不薄,为什么违背盟约,向唐朝进攻呢?”
回纥王原本也不愿意和唐朝作对,听了郭子仪的一席话,答道:“我们是受了仆固怀恩的骗了,他说皇帝已死,郭令公你已被奸人所害,因此,我们才跟着他进犯长安。”
“仆固怀恩是个叛贼,遭人唾骂,像他这样不知廉耻的人,能替你们做出什么好事呢?”郭子仪说。
回纥王有些胆怯了,说:“郭令公说得有道理,我们哪敢与唐军作对呢?”
郭子仪见事已成,喜上心头,但仍然不动声色,劝回纥王道:“吐蕃王不讲道义,趁唐朝有乱党,便抢占土地,掠夺财物。如果你们肯和唐军合作,一道打败吐蕃,唐朝就把吐蕃抢去的东西全部送给你们,千万不要错过良机啊!”
回纥王既感激又羞愧:“令公的话开导了我,我愿帮助唐军,立功赎罪。”
回纥王设下酒宴款待郭子仪,酒席上,两人举杯盟誓,一定精诚合作。
吐蕃王得到这个消息,连夜带着队伍逃跑。郭子仪派精兵同回纥兵一道追击,大败吐蕃军。
不久,回纥也撤兵西去。
就这样,郭子仪用他的智慧与胆略瓦解了回纥与吐蕃的联盟,长安之危也就顺利解除了。
名人故事 12
有一次,周总理去一个理发店理发。理发师理完头发,正在给周总理刮胡须时,总理突然咳嗽了一下,锋利的胡须刀立刻在总理的脸上划开了一道小口子。理发师见到把周总理的脸刮破了,十分紧张,又感到很愧疚,双手都不知道放在哪里好了。令人没想到的是,周总理边让人处理胡须刀划出的伤口边和蔼地对理发师说:“没事没事,这不怪你,是我的`问题,我咳嗽没有提前跟你讲,你在给我刮胡须,也不知道我要动啊。”
这件周总理理发的小事让我们看到了周总理宽容他人的品德。越是小事越能反映一个人的品德,这也不奇怪为什么周总理会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了。
【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名人资料名人故事02-16
名人故事02-26
经典名人故事11-14
名人的故事06-08
名人故事12-13
名人故事07-28
名人的故事07-06
励志名人故事|名人励志小故事04-12
经典名人哲理故事-名人故事素材精彩01-01
名人故事-名人小故事50字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