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顾炎武与富平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曾数度留住富平,与富平结下了不解之缘。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江苏昆山人,明亡改名炎武。一生读书万卷,著作卷帙浩繁,博大精深。其著《日知录》,人称“百科”。早年参加反清复明的斗争。清兵入关,他离开江南,遍历华北各地,晚年定居陕西华阴,后在山西曲沃病逝。他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须有益于天下,有益于未来。”其诗文多为对清统治的愤懑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激荡着强烈的爱国赤子之心。
顾炎武从康熙二年(1663)初游陕西后,就有了长期深入陕西的打算,他决定在华阴和富平安度晚年。“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康熙十六年(1677)终以65岁的高龄再度人陕。这时已是初秋,他穿越山西,过潼关,到达富平。富平县令郭传芳亲到郊外二十里来迎接。正如顾炎武所说的:“千里相迎,可称重道之风。”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顾炎武》一书记述:富平李因笃小于顾十八岁,但早在江南时已认识了,是忘年之交。顺治三年,顾炎武还应他之请,为其父撰写《富平李君墓志铭》。顾在济南蒙难,李又多方奔走,竭力营救。李因笃曾一度客居代州,顾在代州时,在李的帮助下,买田营垦;并召来学生潘耒等20余人,披荆斩棘,辛勤耕耘。顾炎武到关中,李也已回到富平,并特意将顾迎到明月山下寓所。此后,这里就经常成为他二人和另二位西北朋友朱彝尊、李良年聚会的地方。
忆昔论交日,星霜一纪更。及门初拜母,让齿忝为兄。树引流泉细,山依出月明。相看仍慰藉,均不负生平。
这首题为《过李子德》诗便是他们友谊的一个写照。李子德是李因笃的字,又号天生。官至清翰林检讨,也是位有共同境界的学问家,参与纂修明史,精音韵,独树一帜。上诗说他们的友谊相交距初识已是“一纪更”了。这次相会,炎武登堂拜母,晤见甚欢,留诗四首。诗中“树引流泉细,山依出月明”之句,是指因笃家居富平东北七十多里明月山下之景物。因笃的父亲叫李映林,早死,由母及外祖扶养成才。映林参加过明末反宦官权贵的学术团体复社,是个爱国的封建知识分子。炎武早年也参加过一复社,可算是因笃的“父辈”了。但是,顾对李始终以兄弟相称,既含自谦,也反映了二人相交忘年的真实情谊。
顾炎武很喜欢富平的风土人情。他到富平的次年,就派人到河北曲周,把已经住在那里的嗣子顾衍生接来,此后直到他去世,除了两度东赴山西会友,一去河南讲学外,再没有去过别的地方。他已有定居于富平的念头。他热爱与眷恋富平的原因,在于清初许多豪杰志士和富有民族气节的学者,纷纷流寓富平。在这里来往最多的有华阴王宏撰、李二曲(名颞,字中孚)、李柏、傅山等学者名流;他们对顾炎武侨居富平给于热情欢迎,经常聚会在名园—镜波园(故址在今南社乡亭子村)著书讲学。史称他们是“开一代风气的学者和思想家。”又称这一现象为震动关中“关学大兴”的盛会,影响及于京都江南。
康有为来富平拜访史学家张鹏一为其题赠:“一代孙杨有大名,而今人道李天生。文昌水曲扶万宅,我继亭林过富平。”言他是继顾炎武之后到富平的又一个大学者。其实他没有顾氏对富平的.钟情,顾氏晚年留恋富平,在给潘耒的信中谈到李因笃曾经“为我买田”在富平定居,以便朝夕相处,“我心中之愿矣!”他的志趣在于探索治国平天下的学问,而陕西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摇篮,周代的丰镐,秦代的咸阳,唐代的长安,都曾经是全国政治、经济、文的中心,是民族统一、社会强盛的象征。加之陕西的民情学风较为淳厚。“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他老年决心在富平著书立说,终其天年。
【「名人故事」顾炎武与富平】相关文章:
责任与爱情名人故事12-11
顾炎武名言警句01-22
留恋明朝的顾炎武02-12
中国名人齐白石与白菜的故事12-11
顾炎武的爱国名言11-29
陈晓卿的慢与不慢名人故事12-10
名人故事:董仲舒04-23
名人故事素材02-21
名人故事的12-13
宽容名人故事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