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乾的故事

时间:2020-11-29 16:14:23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萧乾的故事

  萧乾(1910.1.27~1999.2.11),原名萧炳乾。化名萧若萍,笔名:塔塔木林、佟荔。蒙古族,现代著名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祖籍黑龙江省兴安岭地区,生于北京。1926年在北京崇实中学学习,参加共青团,任崇实中学学生会主席兼校刊编辑。1930年考入辅仁大学英文系学习,1931年任英文周刊《中国简报》(China in Brief)文艺版主编,翻译和介绍中国文学作品。后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学习,1935年毕业。开始任《大公报·文艺》主编,并兼旅行记者。1939年受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邀请赴伦敦任教,同时兼《大公报》驻英记者,1942年入英国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当研究生,进行英国心理派小说研究。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燃遍英伦,1944年放弃剑桥学位,毅然担任起《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兼战地随军记者,成为当时西欧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战场采访,写下了《银风筝下的伦敦》、《矛盾交响曲》等描写欧洲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大量通讯和特写。1945年赴美国旧金山采访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和纽伦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1946年回国继续在《大公报》工作,兼任复旦大学英文系和新闻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人民中国》(英文版)副主编,《译文》杂志编辑部副主任,《人民日报》文艺版顾问,《文艺报》副总编等职,1954年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筹备工作。1961年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1979年起,历任中国作协理事,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委,民盟中央常委等职。

萧乾的故事

  1910年,萧乾出生在北京一个贫民区里,他是蒙古族人。少年时代的萧乾生活十分贫苦,他不仅没有玩具,没有书读,甚至连起码的温饱都没有着落。13岁的他就成了孤儿。在亲友的资助下,萧乾一边读书,一边在学校开设的工厂里劳动。他在地毯房当过学徒,在羊奶厂做过杂活,这样断断续续地一直念到中学毕业。1928年,18岁的萧乾到中国南方的一所中学里担任教师,一年后,他以教书所得的积蓄为学费,回到北京,考入当时最有名的大学燕京大学,不久又转入辅仁大学。

  萧乾先生是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也是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晚年多次出访欧美及东南亚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写出了三百多万字的回忆录、散文、特写、随笔及译作。主要著译作有《篱下集》《梦之谷》《人生百味》《一本褪色的相册》《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等。1998年10月出版的《萧乾文集》(1-10)收集了他的主要著译作。作品《老北京的小胡同》也被列入2013上海市初中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风俗世情的第十四课。

【萧乾的故事】相关文章:

萧家桥油酥饼的做法10-07

新萧十一郎经典台词12-06

何以笙萧默经典台词句子08-07

50条何以笙萧默经典语录08-06

《聊斋志异之萧七》原文及译文08-20

楚乔传萧玉小说原型是谁08-31

鄂州江滩三国旅游风光带承乾亭楹联09-09

精选《何以笙萧默》经典台词20句08-01

小时代3刺金时代林萧经典台词大全12-07

西汉宣元萧望之、匡衡二者说《诗》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