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故事(通用5篇)
伊曼努尔·康德是著名德意志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康德的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康德的故事 篇1
康德修桥赶路
1779年,德国哲学家康德计划到一个名叫珀芬的小镇,拜访朋友威廉。彼特斯。动身前,他写信给彼特斯,将于3月2日上午11时到达。
康德是3月1日到达珀芬的,第二天早上,他租了一辆马车。
朋友住在离小镇18公里远的一个农场,小镇和农场隔了一条河。马车来到河边,车夫说:“先生,不能再往前走了,因为桥坏了。”
康德下了马车,看了看桥,发现中间己经经断裂。河虽然不宽,但是,水很深,而且结了冰。
“附近还有别的桥吗?”他焦虑地问。
“有,先生。”车夫说,“在上游9公里的地方,还有一座桥。”
康德看了一下怀表,巳经是上午10时。
“如果走那座桥,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到达农场?”
“估计要到12时30分。”
“如果我们经过面前的这座桥,最快能在什么时间到?”
“不到40分钟。”
康德跑到河边的一座农舍,向主人打听,“请问,你的那间破屋要多少钱才肯出售?”
“为什么?”农夫一惊。”
“您愿意不愿意?”
“给200法郎吧。”
康德付了钱,说“如果您马上从破屋拆下几根长的木条,在20分钟内把桥修好,我将把破屋还给您。”
农夫把两个儿子叫来,按时完成了任务。
马车快速地过了桥,在乡间公路上飞奔,10时50分,赶到了农场。
在门口迎候的彼德特斯高兴地说:“亲爱的朋友,您真守时。”
康德的故事 篇2
康德违约
康德是18世纪德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一生深居简出,从未踏出过出生地半步,每天的生活极有规律,不外乎就是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进餐、散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简单的学者生活,就像一台机器一样精准,从未有过什么变化。每天下午3点半,工作了一天的康德先生便会踱出家门,雷打不动地开始他那著名的散步,邻居们纷纷以此来校对时间,而教堂的钟声也同时响起,从来不会有错。
1762年夏天,康德读到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卢梭的名著《爱弥尔》时,深为所动,爱不释手,为了能一口气看完这本书,康德违约了,不得不放弃每天例行的散步,废寝忘食地细心研读了一个星期,以致邻居们在这一个星期之内竟一时搞不清是否以教堂的钟声来校对时间。
“人不痴,不成事”。为一本书而违背自己的生活常规,由此可以看出康德对学问的痴迷程度,这恐怕也是他成为一代哲学大师的最主要的原因吧!
康德的守时故事
德语中有这样一句谚语:“Pünktlichkeit ist die Hflichkeit des Kaisers.”—准时是帝王的礼貌。德意志民族的性格以严谨和遵纪守法著称,而德国人的守时也很出名。著名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就非常守时,他每天早上5点起床,然后头戴睡帽、身穿长袍在书桌前工作到7点,晚上10点准时就寝。每当他去上课时都要抵换上庄重的外衣,然后下课回家后就立刻穿上他的长袍继续他的工作。
每天午餐后他一定要坚持散步。他的生活规律就如钟摆一样准确无误,无论遇到什么特殊情况,这种生活规律都不会改变。因此诗人海涅曾说,哥尼斯堡的家庭主妇们都把康德作为这里的标准时间,根据他每天路过的时间来校正自家的钟表。
1779年,康德计划到一个名叫珀芬的小镇去拜访朋友威廉·彼特斯。动身前,他曾写信给彼特斯,说3月2日上午11点前到他家。
康德是3月1日到达珀芬的,第二天一早便租了一辆马车前往彼特斯家。朋友家住在离小镇19公里远的一个农场里,小镇和农场之间隔了一条河,当马车来到河边时,车夫发现桥坏了。康德下车看了看桥,发现中间已经断裂。河虽然不宽,但水很深且结了薄冰。
“附近还有别的桥吗?”他焦急的问。“有,先生,”车夫回答说,“在上游10公里远的地方还有一座桥。”康德看了一眼怀表,已经10点钟了。
“如果走那座桥,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到达农场?”“我想要12点半。”
“如果我们经过前面这座桥,最快能在什么时间到?”“不到40分钟。”
“好!”康德跑到河边的一座农舍里,向主人打听到:“请问您的那间小木屋要多少钱才肯出售?”
“您会要我这简陋、破旧的木屋?这是为什么?”农夫大吃一惊。
“不要问为什么。您愿意还是不愿意?”“给200法郎吧。”
康德付了钱,然后说:“如果您能马上从小木屋上拆下几根长木条,20分钟内把桥修好,我就把木屋送给您。”
农夫把两个儿子叫来,按时完成了任务。马车快速的过了桥,在乡间公路上飞奔着,10点55分赶到了农场。在门口迎候的彼特斯高兴地说:“亲爱的朋友,您真准时。”
康德为了准时赴约,不惜花费200法郎重新修桥,这体现了他的品德修养和人格魅力。200多年过去了,可康德准时赴约的故事却一直被后人传诵着。
康德故事
1779年,他想要去一个名叫珀芬的小镇拜访他的一位老朋友威廉先生。于是,他写了信给威廉,说自己将会在3月5日上午11点钟之前到达那里。威廉回信表示热烈的欢迎。
康德3月4日就到达了珀芬小镇,为了能够在约定的时间到达威廉先生那里,他第二天一早就租了一辆马车赶往威廉先生的家。威廉先生住在一个离小镇十几英里远的农场里。而小镇和农场之间,隔着一条河。康德需要从桥上穿过去。但马车来到河边时,车夫停了下来,对车上的康德说:“先生,对不起,我们过不了河了,桥坏了,再往前走很危险。”
康德只好从马车上下来,看看从中间断裂的桥,他知道确实不能走了。此时正是初春时节,河虽然不宽,但河水很深。康德看看时间,已经10点多了,他焦急地问:“附近还有没有别的桥?”
车夫回答:“有,先生。在上游的地方还有一座桥,离这里大概有6英里。”康德问:“如果我们从那座桥上过去,以平常的速度多长时间能够到达农场?”“最快也得40分钟。”车夫回答。这样康德先生就赶不上约好的时间了。
于是,他跑到附近的一座破旧的农舍旁边,对主人说:“请问您这间房子肯不肯出售?”农妇听了他的话,很吃惊的说:“我的房子又破又旧,而且地段也不好,你买这座房子干什么?”“你不用管我有什么用,你只要告诉我你愿不愿意卖?”“当然愿意,200法郎就可以。”
康德先生毫不犹豫地付了钱,对农妇说:“如果您能够从房子上拆一些木头,在20分钟内修好这座桥,我就把房子还给你。”农妇再次感到吃惊,但还是把自己的儿子叫来,及时修好了那座桥。
马车终于平安地过了桥。10点50分的时候,康德准时来到了老朋友威廉的房门前。一直等候在门口的老朋友看到康德,大笑着说:“亲爱的朋友,你还像原来一样准时啊。”
康德的故事 篇3
苏格拉底说人类惟一的幸福秘方就是哲学。想要幸福,去读哲学吧。而读哲学,康德是绕不过去的。
伊曼努埃·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出生于东普鲁士柯尼西斯堡(现变成俄罗斯领土,改名加里宁格勒),幼年自述为:“我胸腔狭窄,心肺活动空间均不够,天生就有疑病症倾向,幼时甚至十分厌世。”康德厌世,理由充分。他虽金发碧眼,面色红润,但身高仅得1.57米,双肩高低不一,精神脆弱,十分敏感,连刚印好的报纸也能让他狂打喷嚏。除了身材不好,他还高度近视;脑袋虽不大,却与瘦小身材不成比例。唯一的亮点是目光:炯炯烈焰,至老不衰,令人如沐神睨,弗敢逼视。
13岁丧母,16岁即升入柯尼西斯堡大学。家贫,甫一入学便因裤子破了拿去缝而出不了宿舍门。四年后,父亲猝然去世,把三妹一弟留给即将毕业的康德。长兄如父,康德断然辍学,先后在柯城郊区三个贵族家庭当家庭教师11年,养活三妹一弟和自己!期间和女东家凯撒琳伯爵夫人传出绯闻。
1755年6月,弟妹成人的康德重装上阵,以32岁高龄杀回柯大,并马上显示出自己一生后发制人的'澎湃动力,先以《论火》获硕士,三月后,再以《对形而上学知识基本原理的新解释》通过答辩,成为柯大无讲席讲师,开始长达41年的教学生涯。
康德一辈子没干过别的,除了读书,写书,就是教书。教过逻辑、形而上学、人类学、道德哲学、伦理、自然神学、数学、物理、力学、美学、地理、生物、教育学、自然法。康德的职业是教书匠,研究哲学完全是业余爱好。在《纯粹理性批判》赢得整个世界之前,康德是个业余哲学青年。
康德上课,从不迟到、缺席,从不照本宣科。从未出过国的康德讲课趣闻逸事不断,间杂异国风土人情,经常把学生讲得当堂大笑或落泪。康德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资质中平的学生能听懂为标准。他常说:“我不是教给你们哲学,而是教你们如何进行哲学思考”,开素质教育之先河。
康德受学生欢迎,有听课费为证。当时教授工资形同虚设,主要收入是学生的听课费,有时甚至当堂交费,听一节交一节。康老师光靠讲课就买得起楼,雇得起仆人!听课费虽多,但康老师与学生的友谊却足为榜样。他在生活上经常慷慨解囊资助贫困生,导致很多学生把他当爹看,连他的家务也概由学生张罗。康德仆人浪泊是个退伍老兵,老眼昏花,精力不济,工作态度也很成问题。有次外出前康德忘了关书房窗户,回家后发现满屋子臭椿象。康德幼稚地以为它们追光而来,从此不开书房窗户。实际上是浪泊懒于打扫,屋里太臭招来了这些昆虫。此后,学生瓦西安斯基就一声不吭地免费接管了康家的卫生工作。
康德活到差两个月零十天满80岁,最远只去过俄罗斯元帅洛索夫的庄园,该庄园距柯城137.7公里!他固守柯城,是因为他和爱因斯坦一样,当教授。但是,这个梦想让康德付出了远超过爱因斯坦的执着,1764年,柯大才给了年过40的康德一个诗艺学教授讲席,当时欧洲平均寿命50岁,16岁上柯大的康德一口回绝了,有些文章说此时康德已经发财,所以有资本挑剔。此言不确。一年后,康德就任薪水远比教授差的大学图书馆员就是明证。馆员虽然收入差,却也是42岁康德的平生第一个固定职位。后来,42岁的康图书管理员还拒绝了埃尔朗根和耶拿大学工资超过柯大三倍的教授职位。
执着者不一定成功,但成功者一定执着。1770年,康德以46岁高龄终获教授讲席,按50岁的平均寿命计算,康德这个书呆子还有四年可活。没有谁——包括他自己——会想到,他这个教授要一当27年。
欧洲大学传统,虽然并无“每年必须在核心期刊发表两篇论文”之类的规定,但教授的江湖地位,却取决于论文质量和数量。一年没有,自己知道;两年没有,同事知道;三年没有,学生就知道了。虽然不会下岗(欧洲教授向为终身制),但个人声望势必跳水。
康教授,厚积11年,居然没有一篇科研成果!非议沸腾,康德由是名声大振,一举跃居平庸教授榜首,成为德国教育界的头号笑柄。当时哲学泰斗摩西?门德尔松(作曲家门德尔松之爷)公开称康德让所有的德国大学蒙羞。康德学生克芳斯一次在柏林参加教授聚会时宣布康德正在写一本伟大的著作,赢得首都教授们的一片哄笑和调侃。地理学家兼天文学家伯努利访问柯城后写道:“我在伯爵家里和一位学者共进午餐,他是柯大最伟大的成员之一,受人尊敬的康德教授。这位著名教授是社交中活泼有礼的人物,他拥有如此优雅的生活方式,以致让人很难想象他体内藏着这样一颗深深探求的心灵。但是,他的眼睛和面容流露出大智大慧,与达朗贝尔的相似之处确实引人注目……康先生很久没有发表哲学着作了。他保证他不久便会出版一本小册子。”
他说的小册子的就是《纯粹理性批判》。当时,康德自己也认为《纯粹理性批判》只能写成小册子。孰料一动笔,数月之间,856页的《纯粹理性批判》便一挥而就。但是,这本“欧洲有史以来写就的最重要的书”(叔本华),出版之后竟无人喝彩。真正令人对《纯粹理性批判》望而却步的,是它太晦涩难解了。它甫一出版,即夺得哲学史长句冠军——一个读者写信抱怨康德:“读你的书十个手指头都不够用,因为你写的句子太长了。我用一个指头按住一个从句,十个指头都用完了,一句话还没读完!”
德国人传统生活理想是:买一栋楼,种几棵树,养一只狗,结一次婚,生一堆孩子。康校长只办到了一点:63岁的时候,他买了一栋楼。小楼位于市中心僻静后街,并不豪华,一个花园美轮美奂,可却是别人的,因为在楼内根本看不见它。一楼一边是能装80人的教室,另一边是厨娘睡房,常卧一猫一狗;二楼一边是饭厅、图书室和卧室,另一边是客厅和书房。书房里有两张书桌,一只三脚半圈椅。可康德入住后才发现书房正对柯城监狱。当时监狱改造思想的灵丹妙方是让犯人每天三遍高唱圣歌,唱得最卖力者可评“先进”缩短刑期。因此,犯人们唱起歌来都是情真意切,声震四野,让康校长大烦,盛夏亦不得开窗。为此,他多次求助于铁哥们儿、市长兼警察局长西佩。这件事体现出欧洲法治的伟大。校长与市长的铁交情大也不过法律书上那几行字。西佩虽然很想帮康德,却无法绕过市议会直接下令犯人停止唱歌。这事儿最终没办成,所以三大批判中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都杀青于犯人们颂圣歌中。
康德的故事 篇4
康德的生活非常的规律,5点起床,每天早晨的五点,他就会起床,然后开始两个小时的工作,中午吃饭后,他一定会去散步,晚上十点会准时上床睡觉。甚至于到最后,他做事情沿途经过的家庭主妇会用他的活动当做时间表,因为分毫不差。
另一个关于康德守时的故事是,一次他去朋友家拜访,因为之前有写信给人家说自己上午十一点会到,同时朋友家住的比较远,过去还要经过一条河,所以他大清早就租了辆马车前往。等到康德和车夫到达河边后,却发现桥断了,虽然河不宽,但是水深,而且结了冰,这也就意味着他无法按照约定的时间到达朋友家。
为此他感到很焦急,询问车夫后得知,如果往前面走,十公里外还有一座桥,但是走这条线路到达朋友家就十二点半之后,选择走眼前的线路,只需不到四十分钟。两难的抉择后,康德花费了两百法郎买了河边的小屋,并且许诺屋主,二十分钟内从小木屋拆下几块木条修好桥面,就将小木屋送给屋主,于是屋主很快喊来了自己的两个儿子,按时的修好了桥。桥修好后,马车终于在十点五十五到达了朋友的农场。在家门口等待的朋友见到看的的第一句话就是“朋友,你真准时。”
直到今天,康德守时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颂着。
康德的故事 篇5
康德自幼厌世,理由充分。因为他身高仅有1。57米,双肩高低不一,大脑袋与瘦小的身材不成比例。他精神脆弱,十分敏感,连刚印好的报纸也能让他狂打喷嚏。他还高度近视,但目光炯炯如烈焰,至老不衰,令人不敢逼视。
康德13岁丧母,16岁即升入哥尼斯堡大学。家贫,刚一入学他便因裤子破了拿去缝而出不了宿舍门。6年后,父亲猝然去世,把三妹一弟留给康德。长兄如父,康德毅然辍学,先后在哥尼斯堡郊区的三个贵族家庭当家庭教师11年,养活弟弟妹妹和自己。1755年6月,弟弟妹妹成人,康德以31岁的高龄杀回哥大,并很快成为哥大无讲席讲师,开始了长达41年的教学生涯。
康德一辈子没干过别的,除了读书、写书,就是教书。康德上课从不迟到、缺席,从不照本宣科。从未出过国的康德讲课时趣闻逸事不断,间杂异国风土人情,经常让学生哄堂大笑或潸然泪下。康德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讲课以资质中等的学生能听懂为标准。他常说:“我不是教给你们哲学,而是教你们如何进行哲学思考。”开素质教育之先河。
康德受学生欢迎,有听课费为证。当时教授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学生的听课费,康老师光靠讲课就买得起楼,雇得起仆人。康老师与学生的友谊也足以成为榜样。他经常慷慨解囊资助贫困生,导致很多学生把他当爹看。
康德活到差两个月零十天满80岁,最远只去过俄罗斯元帅洛索夫的庄园,该庄园距哥尼斯堡137。7公里。按照欧洲大学的传统,虽然并无“每年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论文”之类的规定,但教授的江湖地位,取决于论文的质量和数量。康教授厚积11年,居然没有一篇科研成果!非议沸腾,康德由是名声大振,一举跃居平庸教授榜首,成为德国教育界的头号笑柄。有人奚落他:“康先生很久没有发表哲学著作了,他保证不久便会出版一本小册子。”
他说的小册子就是《纯粹理性批判》。当时,康德自己也认为《纯粹理性批判》只能写成小册子。孰料一动笔,数月之间,856页的《纯粹理性批判》便一蹴而就。但是,这本被叔本华称为“欧洲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书”,出版之后竟无人喝彩,因为它太晦涩难解了。一个读者写信向康德抱怨:“你写的句子太长了,我用一个指头按住一个从句,十个指头都用完了,一句话还没读完!”
德国人的传统生活理想是:买一栋楼,种几棵树,养一只狗,结一次婚,生一堆孩子。康德只办到了一点:63岁的时候,他买了一栋楼。小楼位于市中心僻静的后街,并不豪华。康德入住后才发现他家的书房正对着哥尼斯堡监狱,犯人每天高唱三遍圣歌,声震四野,让康教授大烦,盛夏亦不得开窗。
对生命有追求者,对邻居的要求必高。康德与邻居有许多故事。哲学需静思,康德因此视音乐为噪声,偏偏邻居有只勤勉晨鸣的公鸡。康德不堪其扰,高价买下准备一了百了。岂知该流氓邻居拿到钱后坚决反对康德杀鸡。最后,康德不得不把鸡养下去,只是这回公鸡是在他自己的院子里叫了。
据研究,哲学家能否成就伟业,与其生活是否规律成正比。康德是最好的榜样。有传记作家表扬他曰:“康德的一生就像一个最规则的动词。”现将康德的起居时间表罗列如下:
4:45,仆人浪泊叫醒康德。康德命令:無论他怎么赖床,浪泊都必须把他从床上提溜起来。这是康德一生中最激烈的斗争,但每次都以浪泊胜利告终。
5:00,喝两杯茶,抽一斗烟,备课。康德严格规定自己每天只抽一斗烟,终生不变。但是,随着年纪增加,烟斗越来越大。
7:00—9:00,在一楼教室上课。
9:00—12:45,写作。
12:45,下楼待客,对迟到的客人一律赏以冷脸。
13:00—16:00,与自己点名邀请的友人共进午餐。
16:00—17:00,散步,之后看书到22点。
康德的书房温度要求恒定在15摄氏度,22点一到他立刻上床,且终生沾枕头即睡着。康德睡觉,铺床和盖被子都有严格的程序。为保障睡眠的连续性,他在夜壶上绑了根绳子,晚上起夜不用点灯下床,直接拽过夜壶即办。每天如是,一生不变。
康德的规律生活不仅体现在日程表上,还有他那最为著名的散步。康德每天16:00必出门散步,教堂钟声随着他迈步出门响起。因此,很多哥尼斯堡居民以康德的出现来对表。他永远沿着小菩提树路散步,每天八个来回,一步不多,一步不少。
因为伏案工作的时间太长,康德想出好办法增加运动量:他把最常用的书放在离自己最远的椅子上,这样,他要查书就必须起身去取,等于运动。
一般人都认为康德跟他的哲学一样无趣。其实,跟食不厌精的孔夫子一样,康德也是个美食家。康德请客比动词还规则:首先,康先生从不请女客;其次,客人不能少于3位,也不能超过9位,来客的平均年龄经常在50岁左右。康家的午餐菜品精美,连芥末也完全是自制的。康德没老婆,但有个私家厨娘,康德自己亦烧得一手好菜,兴之所至,常常亲自下厨烹制私家菜飨客,菜品上桌,满堂轰然,不亦乐乎。
康德反对酗酒,曾说:“醉酒者非人,只配以兽待之。”
康德的婚姻观也很有意思,他根本就不想结婚。他曾说:“有三件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希望、睡眠和笑。”注意,不包括爱情。康德经常与美女促膝谈心,研讨美食,沙龙斗牌,观看戏剧,并且确实有两次认真地考虑过结婚。不过,显然他考虑得太久了,以至于对方在他考虑好之前已经嫁为人妇。
但这对他的道德没有影响,对他的哲学也没影响。自由,是康德最重视的价值。什么是善?善就是可以追求自己的幸福。怎样才能追求自己的幸福?首先要有自由。他说:“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自由是可以不做违心之事。”
1804年2月12日,长期卧床的康德奄奄一息,闻讯赶来的学生们手足无措地环绕在病床前。某学生出主意把“三大批判”搬到床头,希望老师在皇皇巨著簇拥之下充满自豪地踏上黄泉之路。看着自己毕生的心血结晶,康德忽然泪流满面。他轻叹:“如果把这三本书换成个小孩子,该有多好!”
将近11点,康德呓语道:“好啦!”声落气绝,寿终正寝。
200多年来,康德的遗骨几经迁葬,最后藏于大教堂“教授拱顶”之下,前竖铭牌“康德拱廊”,铭牌旁是一尊康德的胸像。墓碑上的铭文写于1880年11月21日的迁葬典礼:“有两件事,我越思考越觉得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令。”
【康德的故事(通用5篇)】相关文章:
有关康德哲学的论文12-10
关于康德的SAT写作例子11-24
有关康德的哲学名言11-02
哲学家康德名言11-03
康德物自体理论初探09-18
康德历史哲学的基本特点论文12-07
论康德的先验自由何以可能08-28
李泽厚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探究论文12-10
试析康德的“物自体”与人文探索11-10
康德时间学说的内容及其价值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