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培训总结

时间:2023-03-06 18:37:58 培训总结 我要投稿

国学经典诵读培训总结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是增长才干的一种好办法,让我们来为自己写一份总结吧。你想知道总结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国学经典诵读培训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学经典诵读培训总结

国学经典诵读培训总结1

  国学课程实验将近一年时间,对于国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怎么教,有什么教学原则,怎样准确把握好实验目标和教学策略?带着问题和困惑,3月9日参加了是小学教研室组织的“《中华颂,国学经典诵读》教师培训活动。”通过听课,专家与培训者的互动等活动,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文城中心小学许小丽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上的《敕勒歌》,课上许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利用多媒体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景,画面精美,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提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节国学课堂教学的示范课。

  印象最深的是王琴玉老师的课。教学目标学生自主选择,“能学多少学多少”“读好,能背诵”。学生没有压力,没有负担,轻轻松松进入课堂。课上,教师面带微笑,态度亲切,语气温和,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带读、个别读、齐读、接读、变换角色读、师生同读、生生互读,以读为主线的教学形式。整节课,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呵护学生热情,教学容量大,教学效率高,是一节常态下的国学课堂教学的样板课。

  “一本课本,一张嘴,就能上好国学课”王老师做到了。“不求甚解,”熟读成诵,这是国学课堂教学的最基本原则。“素读”是经典诵读的基本方法。

  通过听课及专家的讲评活动,心结以解开,明确了目标,把握好策略,更坚定了自己上好国学课的决心与自信心。

  第一届经典诵读时,我和教研室的几位同志深入各所学校验收节目。但对我来说,只是偏爱文学,喜欢朗诵,前来只想踏踏实实有所收获。观看完所有的`节目不免心生疑惑:为什么有些学校把诵读经典变成了艺术表演?有所不解,但也不便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我的意识里,经典朗诵应以“诵”为主,在古典音乐的伴奏下,犹如在聆听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智者讲述生活的经验、生命的真谛、生存的哲理,让人们仿佛徜徉于知识的黄金海岸。这是第一次经典诵读给我的印象。

  时值一年,第二届国学经典诵读又拉开了帷幕。这次的小学组在市二小举行。那天原本想早点去,由于陪同王宜振老师去得太晚了。急匆匆来到二小,早已灯火辉煌,霓虹闪烁,人群攒动。舞台两边大屏幕上的字滚动着。找了一个位置站在那里认真观看起来。

  朗诵、着装无可挑剔,比去年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很多。家长也来得不少。这样的阵势足以让听众从国学经典中找回中国人曾经珍惜过而现代却缺失了的国魂。通过这种渠道对中国典籍的宣传,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的亲近感,激起了人们了解传统的兴趣。我边看边想:如果把这项活动坚持下去,孩子们从文化素养到精神气质肯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家里,孩子们的语言一定变得丰富灵动,也一定会妙语连珠,出口成章;写作文也会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说到这里,我为自己的选择而高兴。今年暑假我正是怀着对国学的热爱踏上了去北京学习的征程。6天6000元的培训费让人吃惊。“育贤国学”培训中心在我心里萌生很久。灵宝许多文人墨客、教育专家对我的举措很是赞同。不知道这一愿望能否在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土地上实现,但我的雄心壮志是让孩子接受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是要他们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使他们的生命陶溶出某种深度,以维护人性光辉,以提升人格品质,以造就人才,以陶铸大器。这是人类天经地义的期盼,这是我们所有教师、所有家长的责任! 她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国学经典诵读培训总结2

  94年我和同学雅宏慕名来到清华校园里转游,心想如果能在这里学习该是人生一大幸事,那时只是幻想而已,然而时光流转到XX年9月25日,已过不惑之年的我有幸参加了山西省人大国学智慧与领导力提升高级研修班的学习,让我有缘实现心中的夙愿。梦想如愿以偿。

  步入清华课堂,感受人文圣地,汲取国学精粹。

  崔国文教授的《易经智慧》让我从多方面了解了《易经》的博大精深,从《易》学的科学思维:“一阴一阳谓之道也,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到《易》学的执政思维:“天地交而万物能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再到《易》学修身思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让我深刻理解了清华的校训。六十四卦与宇宙间无穷奥妙紧密的联系。让我惊叹我们祖先的超穷智慧,《易经》中华科技、文化、哲学之源。

  彭向刚教授的《领导科学艺术》让我们对“领导”与“管理”两个概念有了明确的区分:领导的本质,就是通过发挥影响力,让别人把该办的事办成。职能是谋划和决断,把人与人的关系协调好,让下属心甘情愿地,满怀信心地为目标而努力完成任务,为下属决定哪些事能干。要站得高看得远,选好才用好人,善于发挥自己权力的影响力和人格影响力。最坏的领导就是把好人在不知不觉中扼杀。领导的本质不是揽权而是授权,授权使领导可以谋大事;使部下各司其责,授权能培养人才,使部属获得信任感,鼓舞士气。反之,事必躬亲,使下级产生依赖心里。管理是通过执行制度来完成任务,把事情做对。在提高执行上下功夫。无论做领导还是搞管理,提高自身素养至关重要。要用佛家的慈悲去普渡众生,儒家的思维去齐家从业,法家的谋略成就功名,道家的思想去修身养性。

  李真顺教授的《领导者语言艺术》让我们清楚口才是一切才能的先行官,有口才让你更有风采,是人才不见得有口才,有口才的一定是人才,并教诲我们如何去交流沟通。

  吕建强教授的《音乐欣赏》通过播放,对古今中外的名曲讲解,从戏曲,美声,流行,通俗,民歌中,由放弃一切思考的听觉感受与利用一切思考的听觉感受去欣赏音乐所传递的不同的文化信息,使我们理解了音乐与时代脉搏的紧密联系及不同的表达所传递的文化内涵。开启了怎样欣赏音乐的大门。

  赵琛教授的,《复命精神》从全新的视角,以独特的思维,阐述了复命的本质:复命就是对他人的承诺,在限定的时间内必须给出一个结果。“复命”不仅应该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而是在工作中时时处处得以体现。“复命”单纯的讲,就是对工作任务的无条件接受,无条件完成和兑现,并在第一时间内答复和回馈。也应将它渗透到生活中去对朋友他人甚至是陌生人的帮助和需求,也是展现我们的人格魅力的最好体现。

  中国研究《人物志》第一人的王晓毅教授为我们传授了古代人的人才鉴识术———识人、知人、用人之千古智慧。通过解析“主德”与学说:主德就是君主(领导者)之才,就是臣民(执行者)之才,的性格有突出特点的,应安置在与其才能一致的岗位上,发挥性格优势。“主德”是理想的君主,其管理才能无突出特长,君主的职能就是选拔和使用人才,“主德者,聪明平淡,总达众材而不以事自任。是故主道立,则其材各得其任也。——若道不平淡,与一材同好,则一材处权,而重材失任矣”。透视古代伟人的功绩,以鉴公司治理,管理之道,审时度势真正做到量才使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王勇教授的《博弈论》告诉我们博弈在不同的信息条件下如何进行互动决策的经济理论。小到下棋,大到外交中的六国会谈都是在博弈。而在“纳会均衡原理”则是研究解决合作关系的,内涵是互为最优,合作是有利的“利已策略”,在博弈中如何利用信息传递。从囚徒被困的例子看:张三和李四共同犯罪,被警察抓住,隔离审讯。如是一个人坦白而另一个人抗拒,则坦白一方判2年,抗拒一方判7年,如果俩个人都抗拒则判3年,如果俩个人都坦白则判5年,那么张三和李四怎么办呢?他们面临着两难选择,要么坦白或抗拒。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抗拒,结果是俩个人都判3年,但俩人都处于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他俩都会想如果我抗拒对方坦白,则会判我7年,判对方2年,结果是都坦白判5年,也就是对每个人而言都是理性的选择。从这则案例也可看到信息传递的重要性,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让别人知道或者认为自己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愿意合作的人。如果是合作的博弈就要传递信息,不合作博弈就要模糊信息。

  张国刚教授《儒家思想》让我进一步理解了国学精粹:国学是以儒家为代表,儒家的主体经典是四书五经。国学就是如何管理的学问。《论语》“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之”;《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经伦天下之大经”。领导就是治国,平天下。做领导者的素质首先是“仁者境界,仁爱爱人。仁的基础是孝悌,仁的主旨是忠恕,夫人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其次领导者的艺术是君子风范,“君子”。孔子曰:“修已以敬(修养自己,保持敬畏)”中组部部长李源朝说过当领导的要有敬畏心,第一敬畏历史,你不敬畏怎么能提升自己呢?第二要敬畏百姓,不能太狂妄,第三要敬畏人生,不要游戏人生,对自己的人生要负责。

  君子的思想是修齐治平。儒家的经典纲领是《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君子不器的领导艺术:刘邦当皇帝时对部下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三不如:运筹帷幄不如子房、治理国家不如萧何、打仗不如韩信。人固有自知之明。他的本事在于让那些有本事的人至情至信地为他工作,不但你用他,你还让他至情至信地为你工作,这就是领导的本事。领导的本事不是你自己有多大本事,关键是能不能把那些有本事的人用好。

  君子不器,就是你不说自己有多大本事,关键是用的人有多大本事,你未必有这个本事,但你的本事是用人。一个高明的领导是教练员,不是运动员。领导是用人之人不是做事之人,是追求组织绩效不是个人绩效,是提升领导能力不是业务能力。领导是怎么善于笼络人心,能够鼓舞他们至情至信的为你做事。刘邦为什么项羽赢,刘邦是教练,一大堆英雄在为他做事情。“贤主劳于求贤,而逸于治事”。领导的用人方法就是使人如器。“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本”,“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才,明主无弃士。”人都是有缺点的,没有缺点的人未必能做成大事,工作方法是中庸之道:“度、权、和”在错综复杂的工作中如何把握好这三个字。过犹不及,“度”。就是分寸,恰到好处就是度。“权”是权变。“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是通变,要与时俱进。“和”是刚柔兼济。“和”也叫“和而不同”。和不是一样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无为而治:《老子》“无为”,不要以为是什么都不干,“无为”是如何干,怎么干。“无为”是不要妄为,是顺应物与事的规律去做事。关键是用好人把好方向。

  圆融人生的般若智慧:佛教是圆融的智慧,佛学的'目的是摆脱痛苦、烦恼,终极关怀即摆脱轮回。当面对不好的事情,要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淡泊(看空):空间上的世界宇宙是无边无际的。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这样的无始无终与我们的生命相比,确实太渺小了,我们人生一点悲欢离合,成败得失算得了什么?事业的成败得失不影响到我的心境,以平常心来看待。平常心:一是宠辱不惊;二是得失不嗟;三是心平直。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在生活中透禅机,在工作中挣解脱。学习佛教的般若智慧,有利于使现代人逐渐深刻地认识和领悟到超然一切。宠辱不惊、淡泊名利,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以至于最终能培养出世之道,精进勤勉地去做入世的事业的人生态度。把自己的角色做好,在任何挫折和磨难的境遇中都能保持积极乐观、充实而和谐宁静的心态,进而达到一种健全而完备的人生境地。

  圆梦时间虽然是短暂的,但心得也是有限的,在中国第一流的学府深切感悟了“以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为核心的清华精神,真切体会了清华园“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恭耳聆听了各位专家讲授得浩如烟海的国学经典,仔细品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虽然走出了山林俊秀,中西兼容、贯通古今、清雅怡人的清华园,却带走了清华魂,“行胜于言”的校风,时时激励着每一位清华人。清华以其博大的胸怀,浑厚的学养接纳着每一位前来学习的人。培训时间虽然只有五天,但清华大学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每位专家们观点鲜明,言辞犀利,风格诙谐,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精彩的讲授,让我终身受益。水木清华,历史悠久,永远教诲着我“行胜于言”

国学经典诵读培训总结3

  “国学经典诵读”早已成为我校的校本课程,我们年级的学生学习已有四年了,学生对我国的经典文化已有了初步了解,收到了启蒙教育,开创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诵读实践活动:每天一次固定时间的诵读,师生共同进步;每学期一次成果展示;每学期评选一次“国学小标兵”。让老师、学生在经典传统文化中去体验、去感悟、去内化,用经典的精华来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人生根基。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传统文化教育犹如一道风景,带来勃勃生机,它时时唤起学生创造的灵性,奏响学生心中诗文的琴弦,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充满激情的.美好情怀,提高了师生的文化品味、审美情操与文化底蕴。“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了师生的口头禅,“李杜诗篇万口传”成了班级良好的学诗风气,校园传统文化的教育氛围日益浓厚。

  1、方法趣味化。小学生学习“兴趣是第一位的”,所以在经典诵读课教学方法力求趣味化,千方百计调动学生投入激情,以兴趣作为原动力。如:故事法:把经典诵读的内容改编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用故事吸引学生探究经典、记诵经典,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画画法:有些诗形象深邃、意境悠久,可以画下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帮助记忆,效果突出,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从而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巧用法:让经典走进生活,在平时生活中、在作文中时不时把经典名句用出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是“经典”,感觉到诵读经典的重要性。

  2、内容“不求甚解”化。书要慢慢读、细细品,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了解书中的道理。在阅读教学中要力求甚解,但古代经典的学习意在提高文化底蕴,是远离功利的一种精神修养。因此它不需要学生字字会解释,句句能分析。教学目标单一,让学生开心地学,有趣地读,多多地记;学习的特点是化整为零、删繁就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触摸”语言。

  3、诵读形式多样化。重视朗读,强调背诵,形式灵活多样:可以读出节奏、音律,可以集体读、分组读,也可以个人读。多样的诵读延续了学生的诵读热情,使得他们深深地喜爱上了诵读诗词。现在,每到开学初,孩子们总会迫不及待地问:老师,这学期我们背哪些诗啊?什么时候学啊?”看着孩子们的张张笑脸,我感到异常欣慰。

  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效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语言快速积累。“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到目前为止,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背诵上百首经典诗词。经典诵读增强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大量诵读丰富了语言积累,增强了语感,获得了审美体验。说写能力不断提高。多样的诵读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积累,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年来,我们与孩子们一起行走在这开满鲜花的诵读之路上,体验着诵读的快乐,欣赏着经典的魅力,收获着成功的喜悦。只要行动就会有收获,学生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思维开阔了,兴趣广泛了,听、说、读、写各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四年的时间转瞬即逝,期间不乏有许多困惑,有几许收获。时间在变,但我们的信念不变,我们的行动不变,期待收获更多!

【国学经典诵读培训总结】相关文章:

国学经典诵读的培训总结10-28

国学诵读培训总结10-28

国学经典诵读培训总结10-26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05-03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08-15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01-14

国学诵读活动总结11-21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必备12-28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