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探寻考研抉择背后就业困局
11月15日,2011年研究生报名完成了现场确认。虽然目前尚未公布准确的报考人数,但有关考研(论坛) “逃兵”的报道却让人们感受到考研一族复杂的心态:为什么考研?是为了追求学术梦想,拿个更高的文凭选个更好的单位,还是暂时逃避就业压力?
考研或就业,原本是大学本科毕业生所面临的一个简单选择,但在巨大的就业压力和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却成了“鱼与熊掌”一样的两难选择。是否考研的背后是一个让诸多毕业生为难的就业困局。
好工作门槛高单位选人标准水涨船高
以往的就业统计数据显示,研究生的就业率总是赶不上本科生。因此,很多人感慨,就业压力促生了“学历倒挂”的怪现象。
其实,这是一个相对片面的结论。因为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但凡看上眼的好工作,其学历要求一般是研究生。在人才供不应求的今天,用人单位的选才标准也相应地水涨船高了。这一现象在各级公务员考试以及事业单位尤其是高校或研究机构招聘时,尤为明显。而这些单位是公认的就业“优质资源”。在这些单位面前,研究生学历是最起码的一块敲门砖。
山东大学应届毕业生小黄自考上大学的第一天起,就梦想着有一天能在高校工作,高校教师优越的社会地位和头顶上熠熠生辉的光环让小黄羡慕不已。在上大二时,在学兄的教导下他才意识到,要想到高校工作,必须考研,并且要顺利拿下博士学位。从大二开始,小黄开始为考研做准备。“我的目的很明确,考研就是为了今后能在高校工作而提前镀金。”小黄这样告诉记者。
还有国有或知名合资大中型企业,他们的用人标准也很高,毕竟他们所提供的薪酬待遇以及发展前景,足以打动所有求职者。研究生学历是这类单位的基本门槛,很多岗位因此也让众多本科毕业生望而却步。
人力资源分析师刘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择优录取”是很多单位用人的一条基本原则,而在学历上设置高门槛是“择优录取”的一条标准。毕竟面对众多的求职者,无论从工作岗位需求的角度,还是从提高招聘效率的角度上说,这样一个门槛对于用人单位是一种必然选择。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随着毕业生的逐年增加,就业的压力也与日俱增,但这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则意味着更多的选择。很自然地,用人单位的选人标准也随之水涨船高。正是在这样的就业要求下,那些为了追求更好工作岗位的本科毕业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考研,在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博取一个得以跨入那些所谓好单位的机会。
基础学科就业难选择考研暂避就业压力
山东师范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小刘选择考研不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而是被逼无奈。因为他所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与众多应用学科相比,就业的压力尤为巨大。
“班里的学生,除了决定报考公务员以外,其余绝大部分已经下决心将汉语言的研究进行到底,先考硕士,将来再考博士。”小刘的言辞无奈中带有些许悲壮色彩。
根据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上半年的就业统计显示,基础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率远低于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尤其是师范类的基础学科。在去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所发表的《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白皮书》中,专门就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到,女性、基础性学科、非重点高校,是就业难的三个群体。
刘爽认为,基础性学科就业难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这主要牵扯到当前高等教育的体制问题。中国的大学教育,从教育理念到课程设置上,缺少就业目的与职业中心意识。大量基础学科,比如数理化、文史哲,本来就不是实用性和技能专业,并不能直接让学生获得就业能力。这些课程的功能,主要就是为了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实用性科目提供教育基础。但我们依旧将这些基础课程当作最终学习目标来提供。所以很多学生认为“上了四年大学,结果没用”。
虽然很多基础性学科的毕业生选择了考研,但他们也非常明白,考研只是权宜之计,只能暂时逃避就业,三年硕士毕业以后,或者等到六年之后博士毕业,依旧还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很多考研的学生采取“一不做二不休”的做法,放弃已经学了四年的专业,转而投奔那些相比之下就业更容易一点的应用学科。
高不成低不就放弃考研优先就业
在此次研究生报名现场确认的过程中,众多的“逃兵”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这些已经报名,又最终放弃现场确认的考生,一部分是因为重复报名,另一部分则是在考研与就业间,重新选择就业。
“明年本科毕业,如果能顺利考上研究生,只不过把找工作的痛苦推后三年而已。长痛不如短痛,这一关早晚要过的。”说起自己放弃考研决心找工作的决定,济南大学大四学生小苏这样解释。
小苏告诉记者,在最初决定报名考研后,宿舍里的同学为她算了一笔账:如果明年毕业时能顺利找到一份工作,哪怕每个月只有2000元的收入,三年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关键的是,三年的拼搏或许能在职场经过一番摸爬滚打,混出点眉目,最起码也能收获一些工作经验,如果读研,三年的花费不说,硕士毕业同样还要面对择业的痛苦。
最让硕士毕业生无法接受的是在人才市场中“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地位。论学识和学位赶不上博士,论适应能力和工作技巧又无法与本科生及高职生比拼,虽然拥有看似光鲜的硕士学位和研究生学历,但招聘会上,也是实实在在的“弱势群体”。
对此,长期关注就业问题的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王忠武说,硕士研究生成为就业的“弱势群体”,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历链也随之拉长。在博士相对稀缺的年代,硕士作为高端人才,曾是职场上的香饽饽。可如今,博士批量生产之后,硕士便被逼到了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地位上。其次,硕士研究生的期望值与社会实际需求难以有效对接,这是导致他们就业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无论是精力还是经费,硕士研究生都比本科生、高职生投入得多,因而对工作有着更高的期望。硕士研究生希望找到薪水更高、待遇更好、工作更轻松的职位。不过,事实上,很多研究生并没有显示出比本科生更明显的优势,这无疑带来了研究生就业中的“高不成低不就”。
再者,硕士研究生传统的就业主渠道吸纳就业的数量也在减少。多年来,研究生主要就业领域在高校、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等,但这些用人单位的需求增长速度,与研究生数量增长不匹配。与此同时,用人较多的中小企业招聘则趋于务实,且越来越注意控制用人成本。随着用人观念从“学历型”向“能力型”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盲目追求“人才高消费”,而是在适当的位置用适当的人。在一些方面,本科生和拥有一技之长的高职生更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
好前途要规划鱼与熊掌可以兼得
是否考研的抉择背后,是一个令众多毕业生感到无奈的就业困局,这也是当前就业形势的真实写照。但有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毕业生能够对自己可以预见的未来有一个相对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鱼与熊掌是可以兼得的。
刘爽认为,为了找个好工作或者逃避找工作而考研,都不是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选择考研的学生应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所学专业,对未来进行一个3至6年的总体规划。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是否跨校或跨专业,并要对即将报考的专业前景进行分析,然后决定考研目标。在具有一定职业规划的前提下,选择深造后求职,能够有效帮助求职者补足知识架构的不足,找寻未来更清晰的职业路径。但如果读研深造只是为了逃避眼前的就业,这样的盲目选择就是对自己的未来不负责任。
对于硕士研究生所处的“不上不下”的尴尬地位,王忠武教授认为,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而要服务社会就需要一个合适的岗位,就需要就业。在好工作已成为“稀有资源”的情况下,如果本科毕业之后,能找到一个不错的就业岗位,那就先就业。毕竟现在随着教育的发展,在职教育也为职场中人提供了较为广泛的学习深造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对于那些经济来源充沛,没有就业压力的毕业生来说,选择考研继续深造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虽然硕士研究生在就业中存在一定难度,但这困难也只是相对的,只要降低自身期望值,机会还是有的。比如国家实施的基层就业项目近年来吸引了大批应届毕业生,但从受关注度上看,这些基层就业项目对硕士研究生的吸引力,远远低于本科生和专科生。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潜力很大,基层就业或许能成为缓解“倒挂”难题的一把钥匙。另一方面,这一社会问题也需要政府采取更多的措施,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提升基层对高学历毕业生的吸引力。
【探寻考研抉择背后就业困局】相关文章:
就业那道坎:透视大学生就业困局02-15
就业与考研的选择03-03
人生的抉择:面临毕业 该求职还是考研?11-09
考研定向就业流程02-22
就业难,去考研?专家纠偏逃避型考研11-11
图书情报考研就业方向02-23
考研新闻学就业方向11-20
职业规划:考研还是就业02-17
无机化学考研就业方向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