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成本击败幸福感 研究生选择回归二线城市
“逃离北上广”的口号近几年变得流行起来,甚至好多在一线大都市毕业的研究生,也选择了到二线城市工作、生活。除了经济压力之外,“幸福感”成为他们现在更重要的衡量指标。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王丹就在媒体上介绍说,今年很多硕士研究生就业时,心态更为平和务实,很多学生更多考虑的不是工作地点,而是幸福指数。而这一抽象的幸福指数,具体化的话,就会变为以下这些理由:
理由一:“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一线城市过高的生活成本和竞争压力,使“移民”环境恶化,导致青年人幸福感降低,引发部分人“逃离”。《新周刊》杂志曾盘点“逃离北上广”们放弃大都市的10个理由,分别是:一线城市是现货,二线城市是期货;一线城市有优越感,二线城市有归属感;一线城市胜在GDP,二线城市胜在CPI;一线城市适合小众者,二线城市适合生活家;一线城市是“漂之城”,二线城市是“一生之城”。
近年来大量人口涌入一线城市,但城市的公共服务没有同步发展,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提供不足,尤其是向中低收入人群、流动人口提供不足,使得青年人要在一线城市安居乐业变得越来越难。甚至,仅仅是早晨上班高峰时期堵车带来的焦虑,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对一线城市感到了厌倦和疲惫。
理由二:机会不仅在大城市
近年来,武汉、郑州、西安、成都等一大批二、三线城市都相继崛起,无论是在经济规模、基础建设,还是在城市管理、创业环境等方面都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这些二、三线城市的快速成长,得益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国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并且差距有持续扩大趋势。但本世纪特别是2004年以来,这种趋势得到了扭转。一方面国家出台大量区域发展政策,如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促进了一大批二、三线城市的崛起;另一方面,许多一线城市开始面临土地和环境承载力的制约,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其他地区转移。此外,我国中西部地区资源储备较为丰富,近年来资源价格不断上涨,推动了资源富裕的二、三线城市发展。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工作机会增多、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收入水平提高,二、三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显著增强。而人才向二、三线城市流动,能反过来推动区域经济的继续快速发展。有助于弥补不足,推进人才的合理分布。
理由三:认清自己,理性择业
不管是“逃离北上广”,还是坚守“北上广”,都是建立在对城市环境和自身发展的理性选择基础上。过去那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一心往一线城市奔的择业观明显陈旧,发展机会、收入水平、社会福利等现在成了青年择业时综合考虑的因素。理性的、多元化的择业观让青年人有更多自我实现的机会。例如,创业明星马云没有坚持在一线城市上海发展,而将创业和发展的地点选在二线城市杭州,正是出于对自身发展的理性判断。
在信息化、全球化日益推进的过程中,城市间的竞争日益增强,这有利于为不同地区的青年成长创造更加公平的发展环境。去或留的决定,都是青年人经过理性思考后的选择,都应当得到尊重。现在更多的毕业生选择的不是最好,不是最贵,而是最适合。
理由四:提前预防大都市的“挤出效应”
一些人选择二线城市就业,实际上是害怕城市的“挤出”效应。在一段时期内,一线城市由于集聚大量生产资料、社会资源,拥有绝对的发展优势,由此带来人才“集聚效应”。与此同时,社会竞争加剧,“挤出”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如果要坚持留在大城市发展,必须对竞争的激烈性和残酷性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同时要抓住一切机会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的竞争力。但是,并不是每个学子都有这样的心理准备,也不是都准备在十几年寒窗之后,还让自己天天都绷得紧紧的,应付各种竞争和挑战。所以他们提前就对这种生活产生犹疑,与其将来被“挤出”,不如现在就撤退,还能争取个主动,在二线城市提前开展自己的人生。
【即时通会员如是说】
中国有个很有意思的传统,就是面子问题出奇的看重。这样我们自我实现的需求就变得无比的强烈。这并不是坏事。曾经有一位作家就说过,我写书就是为了出名,出名就是为了让我妈妈感到骄傲,让妈妈在亲戚朋友面前,街坊邻里面前自豪。这都无可非议。只是,在现在这个时代,金钱成了衡量面子的尺度,所以,我怎么选择就是为了能挣更多的钱,让我妈妈过上好日子,让四周的人因为有我而感到幸运,因为我有钱有能耐了,很愿意帮助他们。这会造成什么呢?本来我国的人才是供不应求的,只是分布出了偏差。一线二线明显拥挤,而穷苦的地方却很是奇缺。我们大多数都不愿意去,以至于徐本禹一出来就感动了整个中国。但是,我们感动过后,还是不愿去,因为,这已经不在是精神需求的国度。没钱,什么也别谈。不光你在亲朋面前抬不起头,你父母都觉得窘迫……——林山
现实就是现实,生活就是生活,不是我们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大都市你够不着,基层你不愿去,二三线城市也就凑合。务实、理性,是择业就业的第一前提。——栗彦卿
活着其实就是为了生活,在一线城市都没有了生活的乐趣,那呆着的意义也就自然不大了。研究生回归“二线”城市其实才是更合理的生活方式。况且成都、武汉这些所谓的“二线”城市其实都不比一线的北上广差劲的。——杨文
要不要继续留在北上广,我一直觉得这是个伪命题。你觉得好就留下来,觉得不好就走人,而好与不好,是由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做主的,不是什么指数和排行榜。这四条理由都很好,但归结到一点,还是“认清自己”。——杨菁
没有经历过北上广的残酷竞争,身在二三线城市依然觉得生活不易。随着城市发展的加速,道路拥堵状况日益加剧,很多时间都浪费在了路上,有时候甚至想回到乡下,利用堵在路上的时间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但是其他地方无论基础设施建设的多么完善,市场就业机会依然无法跟大城市相比。——程鹏丽
我选择留在武汉最重要的原因是离家近,家就像坐标的原点,父母驻足那里,手里拽着长长的风筝线,而我就是那风筝,如果我飞的太远父母会很担心,整天望眼欲穿等我回家。他们也老了,需要人照顾。另一个原因是在武汉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一个高速发展的城市,机会更多一些,我不惧挑战,也不怕大城市的压力,但是我更看重未来的发展。——张欢
研究生回归二线城市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真正回归。没有法律或政策规定研究生就必须呆在北上广深,关键就是毕业生和城市的一种双向选择。只要能让研究生发挥特长,在二线城市又有何妨?如果是一线城市的资源浪费,我们更宁愿看到二线城市资源的充分使用,只要能发挥所长,只要能学以致用,二线城市也好,哪怕是三线四线城市。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人才资源得到最好最大的应用。——倪卫校
现在大城市的城市病越来越严重。这种城市病不仅仅是硬件上的,也有软件上的,或者说制度上的。年轻人在大城市得不到好的机会,自然会选择离开。但是,中小城市真的准备好迎接这些归乡者了吗?中小城市相对封闭,社会形态单一,对人际关系的依赖严重,这些都会成为阻碍年轻人发展的障碍。逃离北上广并不是一了百了,更大的挑战在前面等着。——王俊岭
随着中小城市的高速发展,个人选择更多了,也日趋理性,许多研究生选择二线城市工作生活的背后,更多的是理性的考量:与其在大城市忍受巨大的压力、过二等公民的生活,不如找到更能发挥自己优势、贡献自己力量的地方。有人离开也自然有人留下。选择留下的,或因为理想,或因为爱情,或因为习惯……无论走了的,或是留下的,希望都能切切实实地享受自己的选择。——西铭
我也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走,还是留,真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城市,对我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吸引力,我留在北京只是因为这里有许多朋友。我曾说过,我是一棵蒲公英,本来就是随意飞的,只是偶然在北京落地,而这里的每个朋友都是伸出的一根根须,如果没有朋友,就会继续飞走。可是,现在是有朋友的,还有好多,才会慢慢安定,但仍向往着别处,也恐惧着别处。我想,最后我还是会走的,朋友都会结婚,到时,我就会懂得朋友不是落地的理由吧。各有各的生活,是鸟就应该飞翔,是鱼就应该游泳,是蒲公英就应该漂泊。——龙在天
远离一线城市不需要太多理由,为了生存我们必须去远离一线城市。不然,整天连饭都吃不饱,活都活不下去了,还谈什么发展?——李特
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生存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城市,职业规划与第一职业选择很重要!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都有自己的精彩之处。——李斐
其实这个中缘由大家都很清楚,人们追求的就是幸福感。既然再大城市压力大,生活不如意,就去二线城市咯,哪管它发达程度,工作待遇,自己过得快乐舒心就好。说不定二线城市不适合自己,还不如回去三线,四线城市。——汪兰
归属感是可以建立的,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建立了一定的人脉关系,自然就产生了对这个地方的归属感。现在的人把一线城市的竞争压力过分夸大,甚至有点妖魔化一线城市,不少准毕业生看到前辈对一线城市的评价而选择远离之,实际上这个因人而异,别人的不适合扎根一线城市不一定自己就不适合,这当中牵涉很多问题,例如个人能力、性格、际遇、目标等等,是不是要逃离北上广,这个问题要根据自身能力回答。——高欣婷
个人觉得,我们单纯地谈这个问题是有点勉强的,研究生没有什么的,再说研究生回二三线城市是以前就有的事情,只是近一两年多些而已,这里面当然有很多的原因。其一就是现在的就业压力增大了,这是因为学历现在不完全是决定你能否就业或者是在那里就业的首要条件了,能力才是绝对的。每年那么多的高校毕业生都要毕业,就业才是根本,所以选择在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发展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其二,社会发展的必然,随着大城市的人才和其他方面的膨胀,以及由此带来的好多问题,使得大家有可能选择那些更好点的地方发展,恰好,二三线城市给了这样的机会,这是因为,现在的中等城市也在加速发展,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等等,都在进步和发展,这里需要人才,需要那些能够给城市带来新鲜血液的人才。这样势必会使得人才开始流动;其三,个人定位问题,到底是去大城市还是中等城市甚至是基层发展,都是一个人社会价值观和人生目标的选择和体现。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重要的,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其他,现在社会出现的许多现实问题不得不使当代的大学生或者是一些高学历的人考虑现在问题。总之,适者生存,找个能够适合自己的地方才是最重要的,无所谓“大”“小”城市的问题。——李虎强
现在来看,二线城市也不见得就能胜在CPI,就是所谓“一生之城”。我倒觉得在北京如果能忍受交通拥堵,其他都不是大问题吧(房、车限购,基本就不考虑,其他日常物价并不高的离谱),这工作文化氛围比较好,其实挺适合年轻人的,干嘛非让人离开啊,我就不离开。——笔笔的笔
回二线城市当然好,可是我们总有那么多的东西舍不去,当有一天我们不得不舍的时候,我们会变得义无反顾。——小王
还是那两句话。第一个是看清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在哪里?第二个是看清自己的趣味在哪里? 如果想要尽早稳定享受天伦之乐,就回到地方;如果想要享受多变的人生和被延长的青春期,可以在一线城市呆着。——马超
身边一些朋友忙着出国、考研,被问及最后的归宿,大多数朋友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回家当个大学老师”“回家乡和男朋友一起开个店过日子”“找个老婆生个孩子找个安稳的工作”……诸如此类的回答让我大为惊讶,至少在我看来,好歹是211院校的大学生,即使现在学历文凭,当然还有这个越来越名不副实的211不值几个钱,但为何会选择这样一条道路,甚至没有想过“我为我的梦想去外面闯一闯”这样的看法。有些人考研考博只是为了找一份大学老师的工作,过了那个门槛回到二三线城市,“安稳”和“幸福感”成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追求。可能是遭遇挫折多了,可能是现代社会的竞争让大多数人绝望了,也可能是梦想早就不值一钱了,但至少我还坚定地想去试一试,做一做。梦想不分高低,观念也不分对错。存在即合理,没有人能保证“安稳”点就比“光彩”点的生活差,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胡倩
个人觉得:一就业压力大,大学生人数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已不能满足现有的工作岗位数量,竞争激烈;二是物价、房价等多方面价格比例失调,虽然国家一直在稳控物价,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扭转过来的,这也跟中国发展现状有关;三是很多人都追求平和、安稳的生活,竞争所带来的压力已不能适应,更多地把归属感考虑在了前面。总之,每个人所追求的生活层次不同,想要自己的生活阅历更丰富,经验更多一些,比较适合在一线城市发展。想要尽早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在二线城市发展的比较快。——杜文进
生活待遇问题成为研究生们选择工作地点的重要标准。经济发展到今天,好像是效率没有大问题,公平出了大问题,国民经济结构也出了大问题。中国的经济总量有多少是盖房子盖出来的,有多少是玩具和服装搞上去的?一线城市适合奋斗,二线城市也未必竞争力小,看看房价就知道,而且二线城市的生活成本也在迅速提升中,工资水平也不见得高,物价却都在涨。二线城市就业竞争也很大,也可能存在不开放的灰色空间。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刘鹏飞
个人觉得,年轻就是拼搏!就是流浪、远行、艰苦奋斗!年纪轻轻的就在二线城市窝着,过上安稳的生活,每日不用操心,舒心的过着。那是老年人的生活啊,这样的生活你要从二十几岁一直过到七老八十直到死去么?!所以,我觉得如果你想拼搏就尽量在一线城市呆着。或者你可以换一种方式去二线城市,那就是创业,为二线城市发展成为一线城市而努力!——潘昕妙
人各有志,繁华忙碌和采菊东篱都很好,没有哪个是不对的。——康夏
【高成本击败幸福感 研究生选择回归二线城市】相关文章:
研究生二线城市就业趋势显现:\"幸福感\"重新考量02-20
二线城市就业优势02-24
低成本高盈利暴利行业创业11-25
毕业生求职成高成本不等于高成功率11-10
职场人士如何选择自己心仪的城市就业11-17
职场高管 你该选择哪种进修方式02-19
研究生为何患上求职“恐高症”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