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谨防中\"招\"

时间:2024-07-31 06:58:41 求职陷阱 我要投稿

求职谨防中\"招\"

 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求职者择业心切,招聘中的各类诈骗事件屡有发生。近期是求职招聘高峰期,本报接到不少来信来电投诉。行骗花样五花八门,求职者,特别是初来乍到的外地求职者需格外小心。

求职谨防中\

  亲历:求职未果 掏钱还遭恐吓

  利用人们求职心切的心理,以各种名目诱骗求职者掏钱,是骗子公司最常用的伎俩之一。刘先生不久前就中了这类骗子公司的“招”。

  刘先生是南昌理工学院一名大专毕业生。说起不久前上当受骗的经历,刘先生至今还怒气难平。

  今年6月底,刘先生与同学一起来上海求职。寻寻寻觅觅中数月已过,他和同学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不免焦急。一日,刘先生看到一则招聘广告,称某某公司招聘“计算机操作员”,看上去门槛不高,而且还特别注明“包食宿”,刘先生和他的同学欣然前往。到达目的地后,负责接待的一位女性“工作人员”表示应聘要录入个人信息,需要交10元钱,“填好资料才能跟经理面谈”。刘先生没有多想便交了钱,领到一张信息表后填写了个人信息。随后,刘先生等便坐着等待“经理”面试。在等待的过程中,该公司的接待电话一直十分繁忙,应聘咨询电话相当多,新来的应聘者也是络绎不绝。每个人都像刘先生一样交了10元钱填表后等待面试。

  良久,轮到刘先生面试。面试者也是一位女性,基本没问什么问题,拿着刘先生的个人信息说,“你的条件不错,但目前还不能满足公司的要求,要上岗必须先通过培训。”她同时表示,培训和考试需要先交300元,一旦录用后将每天返还50元,并称“考试通过后就能上岗”。刘先生虽有些疑惑,但听对方信誓旦旦,所说的一切似乎也在理,而且那么多人跟自己一起应聘,自己不交的话就等于失去了机会,便掏出口袋里仅有的100元,交给了对方,表示下次来培训的时候再补齐200元。随后,刘先生还签订了一份书面的所谓“合同”。

  在回去的路上,刘先生和同学结识了两位同样来该公司应聘的求职者,大家把各自的经历一说,发现每个人情况都一样,连“经理”说的话都一模一样。刘先生和同学这时才感觉不妙。

  越想越不对劲的刘先生想要回自己交的100元,便致电该公司交涉,接电话的人表示,“这是你自己同意的,我们已经签过合同了,你自己不想做了就是违约,钱不退的。”刘先生当即表示要向有关部分投诉,对方依旧不肯退钱。几次打电话过去交涉后,对方竟然恐吓刘先生:“继续纠缠不清的话,我们晚上去找你!”

  刘先生此时在沪求职已有数月,生活费所剩无几,又上当受骗,十分气愤。

  剖析:骗子公司设置“连环套”

  先交信息费,后交培训费,培训后才能上岗,这是骗子公司的惯用伎俩。拆解刘先生与其同学上当受骗的经历,不难看出骗子公司设下的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圈套。为了制造“真实”的招聘场景,使求职者放松警惕,骗子公司可谓煞费苦心。

  圈套一:允诺“高薪”,“包食宿”

  骗子公司通过各种渠道投放的假招聘广告中,无一例外地突出“招聘人数多”、“高薪诚聘”、“包食宿”、“一经录用待遇从优”等字眼,而对职位的具体职责描述和要求一笔带过,给人感觉招聘单位似乎门槛不高,只要能进去,轻轻松松就能拿高薪。特别是一些外地初次来沪的求职者,因一直未找到合适的工作,求职心切,看到类似的广告便十分动心,以为是个好机会,兴冲冲地赶过去。岂料,这就是受骗上当的第一步。

  圈套二: 造足声势———公司正规,竞争激烈

  因为骗子公司允诺条件优厚,心动的求职者不少,接下来骗子公司要做的便是造足声势。据刘先生回忆,当时进入这家公司时,看到有前台,有漂亮的办公桌,还放置了好几台电脑,觉得这家公司的环境还不错,给人感觉挺正规的;另外,接待电话一直来电不断,还不时有新的应聘者加入,现场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种竞争的氛围。很多人一开始可能还存有戒心,进门一看,“这么多人来应聘,总不至于都上当吧,”便放松警惕,一头扎进了圈套之中。

  圈套三:编造“合理”理由,先从小钱收起

  骗子公司骗钱往往从小钱开始。接待人员那儿一般会放置一台电脑、一沓子个人信息表,你过去应聘时,接待人员会拿出一张表,并表示“公司要按照统一的格式录入你的资料并打印,填好资料才能跟经理面谈,请交10元钱。”求职者觉得这个理由挺合情合理的,再说10块20块钱也不多,而且每个人都交,不只自己一个。这就是掏钱的开始。

  圈套四:先培训或买产品,交钱后签“合同”

  正如刘先生的经历一样,随后的伎俩是,一位经理模样的人表示你的条件不错,公司考虑录用,但必须先通过公司的培训,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还有的公司是先购买一些产品,倘若你能够在1周(或3天等)之内将产品销售出去,就表明你过关了等等。为了蒙骗应聘者,同时也为了避免纠纷,骗子公司会事先准备一份“合同”,要求应聘者签订,一旦签了合同,就等于认可了先培训后上岗,或先买产品,销售出去后才能上岗。等到应聘者发现所谓的培训考试根本是骗局,或是花高价买来的产品不值钱,而且根本无法推销出去时,骗子公司就会拿出那份“合同”,声明是应聘者违约或不符合要求。应聘者只好一肚子苦水往下咽,还有的应聘者甚至到最后还不知道是中了圈套,以为自己是被“淘汰”的。

  招聘会上也有骗局

  本报讯 招聘会仍是大多数求职者青睐的传统求职途径,但其中也有骗局存在。在求职高峰期,上海人才中介行业协会接到不少求职者的投诉,归纳起来,以下两个问题最为集中:

  一是招聘会名不副实。譬如,政府明确规定招聘会免费进入,但目前的招聘会市场,仍存在变相收费的现象。还有的现场情形与主办方的宣传内容相去甚远。如每年都举办的应届毕业生双选会上,招聘企业经常在展板上写道:“应聘者需具有两年或以上工作经验。”有的企业甚至直接写明:“本公司不招收应届毕业生。”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

  二是企业名为招聘,实为作秀。有些企业将招聘会作为宣传企业形象的一个秀场,所谓的招聘只是企业进行宣传的一种手段。在一些招聘会上,有的企业租下多个展台进行精美的布置,工作人员对企业进行热情的宣传,发放企业宣传资料,声势如此浩大自然吸引众多求职者,而对于求职者最关心的招聘信息,要么含糊回答,要么绝口不提。收到的简历虽多,但在招聘会后,真正回复求职者的却很少。

  警惕: 3类典型陷阱要提防

  骗子公司唯一目的就是骗钱,但所使用的招数各有不同,比较典型的骗局有以下3种:

  1. 先培训或推销产品,后上岗

  和文中刘先生的受骗经历一样,一些公司在招聘时告诉求职者,得先培训,培训合格拿到证书后才能上岗。而求职者交了培训费、考试费、证书费等种种费用,经过了几天像模像样的培训、参加完考试后,就陷入了漫长的等待。过了一段时间,求职者致电公司询问,可能被告知“很遗憾,考试未通过,不能上岗”,或电话根本打不通,公司不知去向。还有一些求职者拿到了所谓的从业资格证,却发现不但无岗位可上,而且证书根本就是伪造的,或是早已废弃的证书。这类骗子公司通常会与一些培训机构联手,双方各取其利。

  推销产品的也是如此,先让应聘者高价买下一件产品,而这种产品根本没有市场,无法推销出去,最后便宣布该应聘者不符合要求。与“先培训”一样,如果应聘者中途反悔,公司便拿出签好的协议,声称是应聘者一方违约,不予退钱。

  2. 巧立名目收取信息费、押金、上岗费

  一些单位利用求职者不懂相关规定的弱点,在招聘中以“按有关规定”名义收取信息费、资料费、押金、服装费、上岗费等,捞一笔钱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比如,应聘登记要收信息费,上岗先要交押金。市劳动监察部门就曾接到这样的投诉:某电脑配送公司招聘了几十名汽车司机、送货员、业务员,到了上班那天,这些人发现公司大门紧锁。当初应聘时,招聘经理说因为经常要给外地客户送电脑以及电脑配件,每个员工需缴纳2500元的风险抵押金。因为公司表面看上去还挺正规、颇有实力,这些人未加怀疑就交了钱,公司还开了收据,并和他们一一签订了为期1年的用工合同。谁知按规定日期去上班,公司却不翼而飞。经工商部门认定,这家公司根本未注册。

  一般来说,以这类名义收取的费用在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由于数额不大,求职者发现上当后,觉得只是吃了一点小亏,也就算了,反倒给不法机构找到了容身之地。

  3. 黑中介以介绍工作为名收取费用

  假扮招聘的多,假扮职介的更多。打着“介绍工作”的幌子明目张胆收取费用,然后不介绍工作就逃之夭夭的黑中介、黑职介为数不少。这类机构往往集中在外来求职者相对比较集中的城郊结合地区,临时租用一个场所,放置一部电话,摆上几把桌椅,再张贴几张“招工信息”,就开始收钱。收取的费用少则20—30元,多则300—400元。收了费用往往告知应聘者“两周内电话通知面试”,结果应聘者等来的是杳无音讯,待过去询问时,早已是人去楼空。

  就目前相关部门查处的情况来看,非法职介常常打着咨询公司、顾问公司等旗号,以“直聘”、“非中介”等名义来诱使求职者上套,或采取“会员制”等看似十分专业的手段来骗取求职者信任,诱其上当。另外,一些非法机构还可能与用人单位“搭档”,合伙用虚假、过期的信息蒙骗求职者。

  提醒:应聘“两大原则”和“三项注意”

  上海市公安部门、劳动监察部门以及人事部门提醒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要提高警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任何单位在招聘时不得以任何名义向求职者收取钱财,各种在招聘过程中收取费用的行为均属违法。

  记者在对相关部门的采访中了解到,求职者,尤其是初来乍到的外地求职者,在应聘中要把握“两大原则”和“三项注意”,谨防受骗上当。

  “两大原则”

  原则一:应聘过程中不缴纳任何费用

  但凡招聘都有成本,但真正招人的正规公司不可能把招聘的成本转嫁到应聘者身上,更不可能通过招聘来牟利或销售商品。因此,凡是在应聘时碰到公司要收费的,这些公司多半有“猫腻”,不管对方是什么理由,即便对方表示可以出具发票、收据,求职者也千万不能交钱,最好停止应聘。

  到人才中介或职业介绍机构求职时,要特别留意该单位的资质,要到经劳动部门或人事部门批准的正规机构求职。这些机构往往“明码标价”,服务流程相对规范,且收取费用后会开具正式发票。

  原则二:不随便签字。

  当招聘方拿出协议或合同要求签字时,千万要多长个心眼,仔细阅读内容并细细斟酌。特别是当遇到以推广、促销产品为名的民事协议时,千万不要签。

  “三项注意”

  注意一:考察招聘信息的真实性

  要留意考察招聘信息的真实性,无论是报纸还是网络信息,尤其要对张贴在电线杆、墙面、书报栏等地的各种“豆腐块”招聘广告、长期出现的小广告多打个问号。

  骗子公司或黑职介张贴的假招聘广告通常有以下特征:允诺高薪或“包食宿”;待遇好但职位不高,应聘条件也不高,措辞模糊;招聘人数多,动辄几十上百人;职位之间互相没有任何联系,甚至风马牛不相及。

  注意二:留意单位地点、营业场所

  在到单位面试或到中介机构求职时,特别要留意单位地点和营业场所的状况。正规的单位都有固定的办公场所,若面试地点放在临时租借的民房或者小宾馆,或是现场十分简陋,几乎就是“一间门面,一部电话,几把椅子”,要格外提高警惕。

  注意三:注意工作人员的形迹

  在应聘过程中,应聘者常常觉得招聘人员高人一等,怕得罪对方,因此不敢提出疑问,不敢与招聘人员平等沟通,这也是导致上当受骗的原因之一。在应聘过程中,留心观察工作人员的形迹,像上文中的刘先生碰到的所谓“经理”没有任何专业素养,面试只谈收钱,工作日有人穿着大裤头,这种也多半是问题公司。

  维权:相关法律法规不能不知

  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是维护自身权益的第一步,也是求职过程中的第一堂必修课。

  用人单位招工时哪些行为是被禁止的?

  1、提供虚假招聘信息;

  2、招用童工和无合法证件的人员;

  3、向求职者收取招聘费用;

  4、向被录用人员收取保证金或抵押金;

  5、扣押被录用人员的身份证等证件;

  6、以招用人员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或进行其他违法活动。

  7、以性别、民族、种族、宗教信仰为由,拒绝录用或提高录用标准(国家规定不适合从事的工种和岗位除外)。

  职业介绍机构在职业介绍活动中应当遵守哪些规定?

  职业介绍机构应当明示合法证照、批准证书、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监督机关名称和监督电话等;不得超出核准的业务范围经营,不得提供虚假信息,不得超标准收费,不得介绍求职者从事违法职业,不得以暴力欺诈等方式进行职业介绍,不得以职业介绍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或进行其他违法活动等违法职业介绍行为等。

  通常来说,正规的职介机构通常具备以下特征:

  1、在办公场所悬挂营业执照和招工许可证原件;

  2、对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一一明码标价;

  3、公示劳动监察机关举报受理电话;

  4、收费时出具由税务部门监制的发票,且发票上所写收费条目与实际服务项目相符;

  5、服务人员持有职业资格证。

【求职谨防中\"招\"】相关文章:

求职谨防中"招"11-12

节后求职谨防陷阱11-10

谨防求职招聘\"骗局\"02-18

找工作谨防求职陷阱11-10

求职谨防“路径依赖”之害02-27

节后求职谨防“招聘陷阱”02-17

求职心切谨防“押金陷阱”_求职陷阱11-29

求职者要谨防劳动合同中的陷阱11-20

寒假求职谨防虚假招聘和求职陷阱11-24

求职谨防四类陷阱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