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需降低教育成本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当前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将有超过1000万的往、应届大学毕业生面临择业考验,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为缓解压力,促进就业,今年“两会”结束后,国家迅速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扶持政策,并有意识加快建设了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就目前情况看,这些政策扶持和建设投资,业已取得良好效果,为高校毕业生点燃了新的希望。但是,较之大学生就业的实际,距离社会的需求、人们的期待仍有较大差距。
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社会贤达纷纷献计献策,在为大学生们找出路的同时探讨了问题的致因。如有的认为“就业难在于不能破除传统择业观”、“就业难是因为创业时耐不住寂寞”。由此,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如“下乡支农,实现‘双赢’”“去中小企业和非公单位”“应从基层做起”“能否从开早餐点做起”等等。笔者以为,这些观点和建议,对于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确有借鉴价值,但不能彻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因为,上述观点和建议,都只是将大学择业问题偏执于大学毕业这一时段抑或说只是将大学就业难现象看作在大学毕业这一特定时段出现的特殊问题,未将大学教育作为一个过程来考量。笔者以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非源自大学毕业时的实际困难(毕业生总量、岗位设置、社会选择),而是根源于整个大学教育机制,是大学录取、大学学制、大学建设这一体系共同催生、造成了就业压力,并集中体现为最终(毕业)的择业困难。简言之,是大学教育的高消费、高成本,最终导致了大学生择业的困难和压力―― “成本困境”才是困扰大学生就业的真正致因抑或“瓶颈”。
据统计,大学学费在近20年的时间里上涨了约25倍,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4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3倍,大学学费的涨幅几乎10倍于居民收入的增长。这一比例,在农村和偏远地区更为悬殊。虽然国家相应地采取了一些贷款、助学措施,但高昂的大学学费依然让城乡居民颇感压力,更让低收入人群不堪重负。教育的高成本,已导致教育作为社会调节器的作用被严重削弱。尽管人们现在还能坚守着“知识改变命运”的底线,视上学、读书为改变人生命运的捷径,但由于走这条捷径成本太高,已让越来越多的家庭不得不倾尽全部财力甚至债台高筑。于是,在完成学业之后,尽快收回投资、偿还教育成本,成了众多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当务之急。而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制约到了他们的择业意志和期许,甚或说使其不得不丧失择业自由、规避个人意愿。是以,在这种现实下,尽管他们也许并不欠缺“下乡支农”“去中小企业和非公单位”“从基层做起”,甚至“从开早餐点做起”来建构人生、成功创业的理性,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从事这些职业根本难以在较短时段内偿还教育成本。由此,大学生们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的期许过高、抱怨迟疑,是可以理解甚至是必须予以理解的。
实际上,不同的家庭在承担教育成本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条件不同,直接造成了不同学生在学校选择、就业条件、个人意愿实现等诸方面的差异,并由此给他们带来了就业压力和心态失衡。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就业压力对大学生的生理(睡眠与食欲)、心理(担心、不乐观)以及行为(做事效率、生活规律)都产生了明显影响,其中,“想到毕业就忧心忡忡”的比例高达52%,而“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感到乐观”的人群不足9%。
那么,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尤其是今后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呢?笔者以为,降低教育成本是最基本的途径。只有教育成本降低了,教育支出不再成为绝大多数大学生家庭的重负,在择业过程中他们才会拥有更多的自由,保持足够的耐心和清醒,来理性地规划人生、科学创业,甚至他们才会愿意抑或接受“下乡支农”“去中小企业和非公单位”“从基层做起”,甚至“从开早餐点做起”。由此,笔者坚持:对于当前的大学录取、大学学制、大学建设体制必须进行重大改革,使大学教育彻底走出高投入、高消费的格局。为此,大学在招生规模、校园建设、学科建置、人才培养等一系列问题上都有所控制、科学考量。国家在高校扶持上,实现由规模支撑、量化督导、行政参与到助学补助、资金引领、内涵考量的转变,以让更多的学生轻松上学,潜心读书,科学创业。
【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需降低教育成本】相关文章:
大学生如何降低求职成本11-11
大学生就业需练好"内功"11-09
如何才能降低求职成本11-15
就业形势严峻 陕西大学生就业心理期望降低02-20
大学生就业需职业规划11-19
大学生就业需学会自我推销06-18
解析女大学生的六大就业难题11-11
在校大学生开网店缓解就业压力?11-11
灰色技能能解就业难题吗?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