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原理陷阱

时间:2022-04-19 15:00:05 求职陷阱 我要投稿

彼得原理陷阱

  彼得原理道破了所有阶层制度之谜。凡一切层级制度组织,如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教育各界,都受彼得原理控制,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彼得原理陷阱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彼得原理陷阱 篇1

  一、小明的故事

  小明在一家高科技公司从事技术开发性质的工作。由于他工作非常努力,深受上司赏识,于是,在不久前被公司提拔为某一项目主管。小明非常感谢上司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决心更好的工作来回报上司。可上任不久,小明却发现自己困难重重,一是自己在从事技术工作之余,得以更大的精力来管理好这个项目小组,琐碎的事物让他忙的焦头烂额,根本无暇太多顾及技术的事。二是小组中资历比自己老的很多技术人员对自己不服,自己又不好意思说什么。结果,工作进展的很不顺利,项目计划一拖再拖,领导对此大为不满。为此,小明自己也感到很委屈。

  二、彼得原理陷阱

  小明工作明明很努力,却遭到了这么大的委屈,这是为什么呢?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认为,小明工作陷入困境的原因,根源就在于他陷入了管理学里面很著名的一个陷阱——彼得原理陷阱。

  那么,何谓彼得原理?彼得原理就是说,人们总是趋向于把自己引向自己不胜任的位置,从而导致组织效率的下降。具体说来,就是:人们在某一个岗位取得一定成就后,就会趋向于被晋升到更高一级的岗位,一直晋升到自己不能胜任的岗位为止,这样,可能就会导致,组织里面的所有岗位都会被不胜任此职的人所占据。而在新的岗位上,被晋升者往往使用的是他们在低层次岗位上时使用的管理经验和办法,显然,这种管理经验和办法在一定层次上的岗位中是不适应的。由此,导致整个组织内部的管理水平下降,组织的效率不高。此案例中,小明的遭遇即是陷入了彼得原理的陷阱的一个典型。小明本来就是技术出身,对于管理、沟通之类的工作,他并不擅长,领导偏要把他推向这个位置,结果只能说是可想而知的。

  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彼得原理陷阱的又何止小明一个呢?这样的事例是太多太多了,有些都形成了不成文的惯例了。例如:销售经理一旦工作业绩突出,就差不多都会被放在营销主管的位置上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

  彼得原理陷阱的产生主要是由企业的不恰当的激励机制和人员的晋升机制所产生的,曾几何时,我们有多少企业和事业单位只要员工有业绩、有成就就往管理岗位上升,往领导岗位上升,最明显的就是,现在各个名牌大学的校长们,几乎都是清一色的两院院士,可他们有多少人懂得管理?退一步说,即使他们懂得管理,那从事管理性的工作,对他们的本职工作——科学研究的影响又有多大呢?我看影响是致命的。管理学校和从事科学研究孰轻孰重,对一个两院院士来说,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掂量的话题。

  三、如何避免彼得原理陷阱

  如前所述,彼得原理陷阱主要是由企业的不恰当的激励机制和人员的晋升机制所产生的,笔者认为,要想有效预防彼得原理这一通用陷阱,就必须改革企业的人员晋升机制和激励机制,所谓“ 解铃还须系铃人” 。细想起来,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建立相互独立的行政岗位和技术职务岗位升迁机制

  对于企业的行政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按照所属的岗位的性质的不同,而建立相应的相互独立的行政岗位和技术岗位的职务晋升机制,且相应的技术职务岗位对应相应的行政职务岗位,享有相应的薪酬和福利等等。但是,行政职务岗位不能与相应的技术职务岗位互换,实行双轨制。这样,让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分别走不同的职务晋升路线。这样,既可以满足对业绩突出人员的精神激励的要求,让不同类的员工各得其所,又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科研实力。

  2、加强对各类岗位的工作岗位研究

  建立相互独立的行政和技术职务岗位晋升机制只能够防止行政人员和技术人员由于错位晋升而陷入的彼得原理陷阱。要防止同类岗位内部出现彼得原理陷阱,还必须对不同级别的各个岗位进行工作岗位研究,明确各个岗位所必须的责任,细化各个岗位的对具体的诸如管理能力、业务水平、学历等不同能力的要求,并按不同能力所占的权重予以排队。简而言之,就是“按岗设人”。

  有效的岗位研究体系建立以后,在人员晋升时,就可以参照晋升者的实际情况与所晋升的岗位所需要的标准来予以取舍,符合条件的上,不符合的就下,或者是原地待命。

  通过这一方式,基本上能够保证各级管理和技术岗位的人员都基本符合本岗位的要求,从而做到有效避免彼得原理陷阱。

  3、实行宽带薪酬体系

  所谓宽带薪酬,就是在拉大同等级的员工的薪酬的同时,缩小不同等级员工之间的薪酬差异,实行薪酬扁平化,以及按劳取酬、按效益取酬制度,改变以前企业的那种按职称、按工作岗位拿工资的现状。如果某一个基层工作人员干的好,他可以拿到甚至是在职称或者是职务上高他几个等级的员工的薪酬,相反,如果某一个高层员工干的不好的话,他甚至有可能拿到全企业的最低工资。

  设立薪酬体系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他可以激励各个层次的员工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去,实现“在其位,谋其政”,要不然的话,可能自己月底的收入就会很可怜。通过这一方式,可以在各个层次的工作岗位中留住有事业心的合格的人才。

  不过,我认为这一薪酬体系对那些不大适合晋升,而更适合留在本职工作岗位的各级行政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更有效果。对他们来说,与其更上一层时遭遇彼得原理陷阱,倒还不如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体现的价值更大。因为虽然他们不能通过相应的职称或职务来体现自己的价值,但他们却可以通过自己的业绩和收入来获得企业其他员工的尊敬,并以此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4、建立岗位培训机制

  现代社会,技术、管理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术、管理知识每天都在不断出现,即使昨天你是个合格的技术人员、合格的管理者,如果不加强学习的话,今天,你就有可能落伍。

  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技术人员来说,就必须不断的学习,吸取新的知识。作为一个企业来说,不断的引导企业各层各类人员加强学习,通过企业内训、外训、专家讲座以及岗位交流等方式,建立一整套的企业岗位培训机制,来加强各类人员的岗位知识,使他们能够跟上知识发展的步伐,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以期能够持续的胜任自己的本职岗位要求,有效避免彼得原理陷阱。

  彼得原理陷阱 篇2

  世界著名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Laurence.J.Peter),1919年生于加拿大的范库弗,1957年获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学士学位,1963年又获得该校教育哲学博士学位,他的名字分别被收入《美国名人榜》、《美国科学界名人录》等辞书中。他博学多才,著述颇丰,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作是《彼得原理》。作为一名企业管理人员我们不能不了解彼得其人和其著作《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是劳伦斯·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分析归纳出来的一个著名管理原理。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劳伦斯·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良好,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该职位,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劳伦斯·彼得由此导出的结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即职业生涯的困惑点,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从而最终导致组织效率低下、管理混乱。对于中国企业来讲,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面临着这种管理的困惑。

  作为世界十大经典管理理论之一,“彼得原理”和“墨菲法则”、“帕金森定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它精辟的阐述了在组织结构中人事管理的本质症结。在一个企业中,绝大的职位都是由其下级职位晋升上来的,这种晋升本身没有错,反而对提高员工积极性有很大的激励作用,问题是职位上升了,能力有没有达到相应的层级。很多企业效率低下、管理涣散、发展缓慢很大程度上是归结于“彼得原理”所揭示的原因。也许有人会说,像沃尔玛这样的巨无霸却是非常注重内部提升的,其很多高管都是从一般商场服务员晋升上来的,沃尔玛却是世界零售的老大,丝毫不见其效率低下、管理涣散等不良现象。其实,仔细研究一下沃尔玛的管理就会发现,在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培训工作,整个沃尔玛集团有一套完善的`培训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它对每一个层级的职员都有明确的能力要求和对应的测评体系,只有经过培训达到相应的能力标准,才会得到晋升。可以说卓越的培训管理体系对于创造沃尔玛帝国的辉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彼得原理虽然是将近半个世纪以前的经典管理理论,但对我们的启发依然是巨大的。作为公司培训工作的负责人之一,“彼得原理”给予我在公司培训工作方面的启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思想上必须重视培训工作。根据“彼得原理”,在层级组织中,上层职位总是由下层晋升上来的,而由于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层级管理体制在我国企业是最盛行的,如何保障这部分晋升上来的人依然胜任工作,依然能为组织的发展做出贡献,这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培训工作。其实,这里隐含的道理是培训不是浪费钱,甚至不是对员工的一种无偿福利,而恰恰是老板为保持企业持续发展必须做出的选择。

  其次,培训体系必须和人才素质测评体系结合起来。根据彼得原理的启发,一方面我们在晋升每个员工的时候必须测评其能力是否已经达到其所要担任的岗位能力要求。如果达到了,晋升没问题,如果没有达到,那必须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根据测评得出的能力差距进行培训。要不然,很多员工将被提升到他们所不能胜任的职位,而这种情况显然是很糟糕的。另一方面,对于所谓的彼得高地,我们必须有科学的测评体系测出这个高地;如果我们测不出这个高地,那么我们无法判断某个员工是否已经被过度的提升了,也就无法采取补救措施。

  再次,培训工作必须分层次、有计划,必须开展人才梯队建设工作。彼得原理主要讲的是层级组织体系中的人员晋升问题,要想避免该原理所讲的由于不能胜任所导致的组织效率低下、管理涣散、发展停滞等问题,必须有计划的开展培训工作;培训工作必须分层次、分梯度;特别是对企业中各类人才必须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为每一类职员量身设定培训课程,开展人才梯度建设,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彼得原理所阐述的现象。

  第四,必须加强职业生涯指导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在彼得原理中有个彼得高地,当员工达到彼得高地的时候,员工的提升商数(PQ)为零,员工就失去了进一步晋升的空间。那么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这个时候必须加强对这些员工的职业生涯指导,帮助其打通职业生涯的道路,这样这些曾经成绩辉煌的员工才会继续辉煌。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净水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牵头制定者的沁园水处理公司,在上述各方面的做法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水处理行业作为新兴的有利于人们饮水健康的产业,在最近十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浙江沁园公司能一直成为行业的领军型企业,这得益于其科学的人才管理体系,特别是在员工培养方面,浙江沁园一直走在行业的前列。早在2009年初公司管理层就提出了建立企业大学的设想,并在2009年4月正式启动了首届沁园培训学院。截止2010年5月公司已经成功举办了三期沁园培训学院,这对保障该公司人才需求和人才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总体上讲,该公司在培训工作上,基本上体现了上述几点要求。首先是培训工作很系统,有计划,根据公司培训规划,公司所有培训工作全部纳入沁园培训学院;其次,培训工作注重层次,特别是管理团队梯队建设,其人才培训工作分为雠鹰计划、蓝鹰计划、金鹰计划、飞鹰计划等四个层次,从基层到高层这样能保证晋升到每个层次的员工都能完全胜任该层次的工作;同时,浙江沁园在培训上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培养,无论是企业董事长还是总经理,都非常重视员工的企业文化建设,公司牢牢树立“为人类饮水健康而奋斗”的文化理念,在整个培训工作中都始终坚持这一信念,以此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使员工坚信水处理行业是光荣的产业,从事该行业是伟大的工作。

  作为世界最著名的经典管理理论之一,彼得原理给我们的启示确是深刻的,沁园公司正是由于科学利用了该原理,建立了完善的人才管理体系和科学的培训体系,拥有了一支极富战斗力的人才队伍,才创造了一直引领水处理健康发展的行业神话。相信各位同仁经过认真思考彼得原理的有关启示,该原理一定能给大家带来丰富的回报。

【彼得原理陷阱】相关文章:

常见的就业陷阱和合同陷阱07-17

2017求职陷阱案例_求职陷阱案例汇编07-16

最常见的就业陷阱和合同陷阱09-01

常见求职陷阱之常见的求职陷阱09-11

求职陷阱看法08-20

求职租房陷阱08-03

谨防招工陷阱09-20

“中等收入”陷阱08-22

怎样规避求职陷阱_规避求职陷阱的方法07-20

怎样识破求职陷阱_识破求职陷阱的方法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