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职业倦怠成职场流行病
职业倦怠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职业倦怠成职场流行病,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职业倦怠成职场流行病 初入职者等四类人最易得
近年发生的多起职业人士轻生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也凸显职业人群心理卫生现状堪忧。哪些人群容易出现职业倦怠?频繁的跳槽能解决这一问题吗?有哪些积极应对方式?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刘铁榜。
“企业睡人”让企业也倦怠
刘铁榜告诉记者,深圳职业人群的最主要压力来源是工作,而工作压力的可能后果就是导致职业倦怠,即在持续付出和压力下出现的身心耗竭的状态,没有工作热情、感到极度疲劳,对自己的评价倾向于消极,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才能,而且繁琐、枯燥无味。出现职业倦怠的员工,又被称为“企业睡人”。
根据两年前的“中国职场人士工作倦怠现状调查报告”,在以100万上班族为对象的网络调查中,61%的上班族感到压力较大,近2/3的人对工作越来越没有兴趣,并对工作的意义持怀疑态度。调查结果基本与2004年调查持平。
刘铁榜指出,职业倦怠状态下,员工出现“三低三高”的特点,即低凝聚力、低出勤率、低增长率,高紧张度、高事故率、高离职率。“当一个企业或机构很多人出现职业倦怠,这个组织就倦怠了。”
跳槽未必能解决问题
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在职人士因为职业倦怠而选择跳槽,尤其在新入职者中较为多见,也许是跳槽成了习惯,一看到升职或加薪无望或人际关系不佳,就选择跳槽,到另一家企业寻找机会、试试运气。于是有人5年间换了4个工作,有人换工作的频率为每半年、甚至更短。不过刘铁榜认为,跳槽不一定都能解决职业倦怠问题。
“由于职业倦怠更主要的是企业或组织原因,因此当离职率比较高时,机构要反省自己,是否需要对员工的待遇、环境等做些改进。另一方面,有些离职确实会给自己制造一些新鲜感、找到新的机会,不过,对于有了倦怠感的员工来说,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并不是跳槽就能找到工作的乐趣的。”
刘铁榜进一步指出,如果因为人际关系疏离而跳槽,这是一种回避,反而会弱化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快速脱离不喜欢的环境表面上似乎会让人获益,但这是一种短暂的心理获益,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本来就是多样的,我们可以借此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以及与不同人交往的能力,如果因为人际因素没有解决好就跳槽,就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另外,需要不断地换工作的人,他们特别喜欢新环境,在新环境里好像变了一个人,变得快乐、热情、富于感染力,因而特别引人注意,他们也喜欢沉醉在这种感觉中。当新鲜感过去,人们知道了他真实的能力,他也不再是被关注的中心,厌倦、沮丧、压抑、愤怒便会回到他的心里,于是很自然地谋划新的跳槽。”因此有些人在一生中不断地经历着职业倦怠。
加强心理建设很重要
职业倦怠已成为职场流行病,由此引发的心理与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刘铁榜认为,职业倦怠并非不可克服,加强心理建设、努力适应环境,心灵的能量能很快得以恢复。他表示,如果已经为职业倦怠所困,想要改变现状,有两条出路:一是寻找新工作、重新再来,二是改变自己、适应岗位。“不过,即便是跳槽了,如果不在心理建设上多下工夫,你会发现到了哪里都是一样的,因此还会经历倦怠也许很快又要重新找工作,因此勇于改变自己、积极适应环境,显得更为重要。”
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有关,不过,不管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强、学识有多渊博、地位有多崇高,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压力,刘铁榜指出,压力究竟是好是坏,取决于个体态度及应对方法。我们要对职业倦怠有明确的认识,压力之下所做出的反应并不能说明个人能力差,而是人人都可能体验到的正常的心理现象,不必过于自责,不妨将对压力的消极回避化为积极运用,要相信压力同时也是成功的特效药。“感受到压力时,要寻求社会支持,可以与亲友或同事一起讨论目前的情况,既可以有效舒缓压力和紧张情绪,也可以通过交流获得启发。”他提醒职场人士同时还要坚持终身学习,经常充实自己,并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并且在忙碌中不忘给心灵留点空间,多与家人呆在一起,或给自己休假、做些运动。刘铁榜认为,灵活的身体、快乐的心灵、良好的亲友关系,都是对抗职业倦怠的良药。
四类人群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刘铁榜指出,任何职业人士都可能发生职业倦怠,但相对而言,女性、初入职者以及普通员工等四类人群更易于发生。
1、女性
调查发现,四成多的职业女性出现了职业倦怠,而男性只有三成七。刘铁榜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在于:她们比男性承受更多的职场歧视、面临着职业与家庭之间的角色冲突、外控不足、而且情感容易过度卷入。
2、初入职者
“职业倦怠”并不只是资深职场人的消极情绪,有数据显示,近50%的工作倦怠者就业未满4年。“刚刚参加工作的被调查者出现职业倦怠的比例最高,达到了 46%。尤其是第1年比例最高。工作1年、2年、3年、4年的被调查者出现职业倦怠的比例依次为:44%、40%、40%、43%。一直到了5年之后,才出现了明显的降低。”
刘铁榜分析了新入职者易于倦怠的可能原因:首先,他们期望高、压力大、负荷重、工作时间长;其次,他们的岗位偏重技术水平,情感需求易被忽略;第三,物质及精神回报少、在组织中相对被忽略;第四,生活空间较小,人际交往经验不足。
为什么会出现5年以后职业倦怠比例降低这种情况呢?是否因为工作不到5年的人,更愿意表现他们对现实工作的不满,而工作5年之后开始“麻木”,不再关心工作上的“得与失”?刘铁榜说,这种推测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有趣的是,工作16年以上的职业人士,职业倦怠程度最低,仅为三成。
3、普通员工 “普通员工出现职业倦怠的比例最高,达到了48%。接下来依次为高级专业人员(39%)、中级专业人员(33%)、中层管理人员(33%),高层管理者出现职业倦怠的比例最低,仅为26.07%。”
刘铁榜认为,普通员工更容易倦怠的可能原因包括:低薪酬、低自控、高自尊等。越是约束很紧就越容易倦怠。
4、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在职人士 从组织性质上,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在职人士出现职业倦怠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
拓展阅读
职业倦怠最常表现出来的症状有三种:
1、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对前途感到无望,对周围的人、事物漠不关心。
2、工作态度消极,对服务或接触的对象越发没耐心、不柔和,如教师厌倦教书,无故体罚学生,或医护人员对工作厌倦而对病人态度恶劣等等。
3、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常常迟到早退,甚至开始打算跳槽甚至转行。
治愈职业倦怠找良方
很多职场工作者对于职业倦怠症往往故意视而不见,以为像感冒一样能不药而愈。事实上,不找出真正原因,往往会让自己愈来愈不快乐,严重的话也许会陷入难以自拔的忧郁症中,以下方法,是解决职业倦怠症的良方:
1、换个角度,多元思考
学会欣赏自己,善待自己。遇挫折时,要善于多元思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适时自我安慰,千万不要过度否定自己。
2、休个假,喘口气
如果是因为工作太久缺少休息,就赶快休个假,只要能暂时放空自己,都可以为接下来的战役充电、补元气。
3、适时进修,加强实力
职业倦怠很多情况下是一种“能力恐慌”,这就必须不断地为自己充电加油,以适应职场环境的压力。
4、适时运动
减压绝佳方法,运动能让体内血清素增加,不仅助眠,也易引发好心情,运动有“333”原则,就是1周3天,每天30分钟,心跳达130下,例如快走、游泳是好运动。
5、寻找人际网络
除了同事,人要有其他可谈心的人际网络,否则容易持续陷入同样思维。
长期从事一种工作,每天做着相同的事情,渐渐会让人产生一种厌倦心理,对工作失去兴趣。这其实就是职业倦怠症的表现,想要克服并不难,大家不妨尝试一下以上几种方法。
职业倦怠作为客观存在,已经成为许多人积极行为的障碍。如何让他们告别倦怠,我觉得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有效的尝试。
首先,改变产生倦怠的应激源。在最近的商报和南北人才网公布首份宁波企业管理者痛苦指数调查结果显示,“上级总是不信任我,授权不充分”和“公司预定的工作目标过高”是最痛苦的应激源。因此作为上司和管理部门的管理者应尽可能突出情感化的管理特色,真正体现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而不是一味地施压;尽可能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为员工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使他们的郁闷和疑惑得到及时的排解;同时建立新的评价体系、调整竞争机制满足大多数员工的成就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冲员工的心理压力,减少职业倦怠的产生。这需要全社会的关怀。但这是不以员工的意志为转移的。
其次,提高自身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能力和运用心理策略的最基本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寄希望于应激源的改变。这是告别倦怠的根本。这非常有效。
(一)认识自我:就是要认清自我价值,掌握自己的优势与不足,预测自己倦怠的征兆,了解自己的主观情绪是否影响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有无做好应激的积极准备?有了积极的自我认识,才能正视应激情境的客观存在;才能勇于面对各种现象、准确地对待周围环境中的一切人和事,有针对性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控制并尽量与周围环境保持积极的平衡,成为自身行动的主人,从而避免遭受应激给自己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损伤;才能对可预见的应激,进行自我调整,主动设置缓冲区,提高自己的心理应付水平。因此,只有从自我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正确地认识自己及周围环境,才能把变化视为正常的事,不断接受变化的刺激,积极、愉快、主动地迎接生活的挑战,走出倦怠。
(二)寻求积极的应付(coping)方式:应付是指成功地对付环境挑战或处理问题的能力。通常,积极的应付方式可以使自己有效地面对心理应激、重新恢复生理与心理的平衡水平状态;消极的应付则往往会使人继续停留在充满压力的应激状态,继续消耗自身潜在的能量,产生倦怠,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1、运用心理暗示的策略
暗示,指的是在无对抗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这种心理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信念。暗示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着很大的影响。积极的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每个人可把自我暗示作为提高自己应付应激能力的策略。当千头万绪、不知所措时,绝不要抱怨、退缩、自怨自艾,否则人就很容易陷入倦怠,不可自拔。这时要用言语反复提醒自己:“一次一件事,我一定能做完所有的事”,“走过去就是个天”,“工作着就是快乐的”,“与其痛苦地做,不如快乐地做”,“有人帮你是你的幸运,无人帮你是公正的命运,没有会为你做些什么,你只有靠自己”,坚信“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因为我觉得快乐,所以我快乐”……学会随时对自己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即使是阴天也是别样的美好”,“积极的生活态度比生活本身更重要”。当面对孤独、寂寞的、缺乏成就感的工作环境时,要学会奖励自己、为自己喝彩,哪怕是自己的一丁点的进步,都不要忘记对自己说一声:“哦,我做得真不错,明天继续努力哦!”。在经常的这样的言语的自我暗示下,个体就会由急躁、泄气、灰心变为情绪稳定、有条不紊、信心十足,自信有能力控制各种应激。他们的心理状态得到调节,心理活动水平得到提高,从而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中,都能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断在苦难中寻找新的乐趣,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善待生命、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
2、学会适应的策略
听过NBC电视节目主持人、“职业足球名人堂”最佳播音员之一查理?琼斯故事的人往往会有一个很深的感触,那就是:因为害怕而拒绝变化,往往会使事情变得更糟;如果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和挑战带来的应激,能积极应付、迅捷灵活地作出反应,必然会在迷宫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路,也许它会让你付出很多的艰辛和代价,但它会帮助你在变化的时代获得成功。所以在各种应激事件和压力面前,自己一定不要一味地抱怨,要及时调整心态、学会适应,换一种角度看压力。学会对让我们曾经头疼不已的压力心存感激,因为没有压力,我们的生活也许会是另外一个模样。并积极地投入到变化之中,这样才不致于感觉受到极大的伤害。应激研究泰斗塞里曾说:“很多人停滞在一个阶段感到失败,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不愿改变现状”。随着应激而改变,这是适应的最关键的问题,只有自己才能帮助自己。要改变,那就行动吧!
管子《心术》下篇中记载:“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运用心理策略来影响心理状态,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理水平,告别倦怠。而对已经出现的,通过医院排查病理上找不到任何异常的身体不适,应该主动考虑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职业倦怠成职场流行病】相关文章:
职场新人如何克服职业倦怠感11-17
职场新人,如何克服职业倦怠感?11-16
职场菜鸟成精英之后02-20
职场新人为什么会产生职业倦怠感03-03
被迫加班成职场人的工作现状11-21
5成白领职场“缺氧”想跳槽11-22
关乎职场交际的成与败之“称呼篇”11-11
行走职场 成也心态败也心态11-11
今秋超七成职场人对跳槽心动11-13
四成女性找不到“职场幸福感”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