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反对子女与贫困生同班 慈善事业遇尴尬

时间:2022-08-08 13:58:46 求职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家长反对子女与贫困生同班 慈善事业遇尴尬

得益于民盟中央“烛光行动”的17名贵州雷山的贫困学子经笔试、面试选拔后,有幸成为我市育才中学“育才班”的第三届学生。

  就在学校计划将这17名山区学生统一编入高一(2)班,与本地学生共同学习时,却遭到了部分本地学生家长的强烈抵制。

  教育水平差异、学习基础不同,本地学生家长担忧孩子的学习成绩会受到影响。家长们找学校领导对话,去上级部门反映,持续一周的抵制让学校最终妥协,决定为17名雷山学子另设一个班级。

  “宣布这个决定后,看到家长们拍手,让我觉得心里凉透了。”育才中学董事长沈宏邦无奈地说。

  与山区孩子同班引争议

  获悉学校要将17名山区学生与本地学生编在一个班,一些家长产生了顾虑。有家长在网上表示,偏远地区的教育水平相比沿海发达地区要低,当地学生的基础知识也与本地肯定不同,这种情况下学习进度上肯定要“照顾”到那些山区孩子。

  还有的家长担心这些山区孩子都是通过特殊关系进到育才班的当地纨绔子弟,怕本地学生受不良风气影响。

  此事也引起了网友的关注。有网友表示,家长的担心可以理解,但不能用歧视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山区来的孩子,同时建议学校把17名山区孩子平均分配到每个班级。

  也有网友表示,如果这些山区孩子真是寒门学子,成绩也过得去的话,本地孩子可以从这些淳朴的山区孩子身上学到很多优秀品质。

  据了解,这些学生家长多次向市教育局和育才中学表达强烈的反对意愿。本周一,校方不得不妥协。

这些孩子通过考试进入育才班

  第一届育才班的成功,让雷山当地沸腾了,因为在当地,每年高考考入一本院校的学生是极少的。雷山县副县长专程赶到慈溪,要求沈宏邦今年再办育才班。

  7月10日,育才中学派出4名教师赶赴雷山县,让该县中考成绩前86名的学生参加了文化课测试,测试试卷是慈溪市今年中考模拟卷。

  随后,考试成绩前20名的同学进入面试环节,最终选取17名孩子进入育才班。

  在面试过程中,招生老师发现一位个子高大、理着光头的男生。当时的感觉是这个男生可能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心里的分数就打了个大折扣。

  但当与该男生交流时,他腼腆的一句话,改变了面试组的想法。“他当时说,头发是爸爸给他理的,理得不好。”当时负责招生的郑老师说,这样淳朴腼腆的孩子,成绩又好,我们没有理由不收他。

首届育才班学子全部考上一本院校

  实际上,这不是慈溪育才中学第一次招收西部贫困地区的学生。早在三年前,就已经有33名来自贵州雷山县和甘肃定西市的学生在该校就读,学期两年,最后一年返回当地参加考试。

  沈宏邦给记者出示了首届育才班16名贵州雷山学子高考录取情况单和这些学子合写的一封感谢信。

  从感谢信上记者了解到,这16名学生今年全都考上了一本院校,连最低分也超过一本录取线24分。雷山县高考前3名也都是育才班的学子,其中“状元”姜永久以622分的成绩被上海复旦录取,还有的同学考上了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重点高校。

  沈宏邦说,办这个育才班主要是响应民盟中央“烛光行动”,支援西部落后地区教育事业。学生们的成绩让他觉得3年前作出的决定是正确的。

  3年前,民盟中央发起“烛光行动”,沈宏邦是民盟盟员,他除了出资百万作为该项活动的启动资金外,还决定将偏远地区的孩子接到慈溪来学习,免除他们的全部费用。

  “百年树人,我就是希望借着我的力量,尽可能去改变西部农村孩子的命运。”沈宏邦说,首批学生在学校里,生活和学习都非常好。

  第二届15名雷山学生统一与本地学生编成一个班,他们与慈溪本地学生的相处非常融洽,走的时候还相互拥抱道别。

本地孩子可从山区孩子身上学到很多

  在育才学习期间,这些山区孩子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勤奋好学的良好风气。虽然学校在餐费上对他们有补贴,但这些孩子三个人打一份两元的菜,一人一碗一元的饭,再一份免费的汤,过得很节俭。

  “他们远远看到你的时候,会给你鞠躬问好。这一鞠躬,让我们感到,这样的付出很值得。”郑老师说起这批贵州孩子总会特别感动。

  沈宏邦说,这些山区孩子好学、谦逊,相比本地孩子更懂礼貌和感恩,这是本地孩子值得学习的地方。针对有学生家长认为两地学生存在文化和生活上的差异,会给贵州的孩子造成心理负担的观点,他认为这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学校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还有专门的老师来关注他们。“我亲自给他们讲课,鼓励他们用心学习,改变命运。”沈宏邦说,孩子们真的很听话,完全不是家长想象的那样。

专家对教育公益事业表示认同

  不过,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沈宏邦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当这些贵州孩子来到慈溪,发现同学的家长反对子女跟他们在一起,会怎么想?如果你是这些孩子的家长会怎么想?”沈宏邦对此感到无法理解,也很无奈。

  “慈溪本是一个移民城市,却不愿意接受外地学生与本地学生一起上课,我觉得这很令人遗憾。”沈宏邦略显无奈地说。

  华东师范大学蒋逸民副教授表示,教育作为社会的平衡器,起的作用应该是减少分层而不是加剧,是在改变社会不平等的同时如何做得更平等。

  民营教育机构做这样的公益事业本是件好事情,但也要与家长多沟通,获得他们的理解;而家长也应该摒弃地域偏见,改变观念。

【家长反对子女与贫困生同班 慈善事业遇尴尬】相关文章:

硕士生就业处境尴尬09-21

编辑工作中常遇错别字08-01

面试问题 独生子女问题 如何回答03-16

家长陪孩子面试11-01

求职路上,您受到过家长的阻挠吗?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