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下岗工人的创业故事:抢抓市场专攻“小单”
填补国内空白的表面喷涂、自然风干工艺,国内领先的凸缘拉削工艺……众多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都无法解决的技术难题,却被一家中小企业--四川联茂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一一突破。
以下岗为起点2002年8月,原本是企业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侯盛平和500多名职工一起下岗。
同样有过失落和彷徨,可当年11月侯盛平却想着再度进入机械加工领域,进军载重车零部件加工。他的理由有二:其一,交通越来越发达,载重车前景好;二,自己有技术。
找来5个和自己一起下岗的技工,拿出企业改制时支付的全部补偿金,东拼西凑20万元的机械厂开工了。
无名气、规模小,2003年公司只能拉到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活,加工农用车十字轴、凸缘,但到年底,公司产值达到200多万元。还为四川都江车辆厂做起了配套。
有了赢利,侯盛平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技术改造。通过银行抵押贷款,侯盛平又投入100多万购进了热处理生产线。
“销售部”变“经营部”与国内众多厂家相比,联茂不过就是一家小作坊。2004年,侯盛平把“销售部”的牌子换成了“经营部”。这也正是他们积极开拓市场的举动之一。
为与陕西一家汽车公司合作,侯盛平频繁往返于川陕。平日厂里的总经理,却常被门卫拦在大公司门外。可就是这样,通过不懈努力,半年后,侯盛平终于与关键人物见了面,争取到了合作机会。陕西这家汽车制造公司恰好引进德国重型卡车系列,需要贯通轴、啮合套的配套加工。
第一次交付样品,对方看了一眼就给退回来了。回到厂里,侯盛平立马醒悟:以往的配套厂家都是国内的,而他们这次面对的是向来对制作工艺要求细致的德国。
第二次交货对方用上了尺子、第三次用上了检测设备……
虽然工艺在提升,但对方已经在怀疑公司的生产能力了。侯盛平和技术人员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常常是通宵加班还特意花2万元,买了一台检测仪,为的就是尽量减少返工。
第五次,内部组织、表面硬度、表面粗糙度等50多项指标全部通过检测,第一批500套的订单成功到手。“很多大企业看不上这么小的单子,但是市场这东西就得抓。”这年,公司的产值达到1000万,而这套产品就占总产值的80%以上。如今,每年两三百万套的订单,让联茂吃了个饱。
缺设备就搞研发被国外企业这么一“折腾”,侯盛平尝到了甜头,只能往技术精细、节能环保的路子上走。2012年初,他拿出产值的60%用于新的技术改造。
在生产斯太尔重卡、曼公司系列的差速器十字轴过程中,要对十字轴表面喷涂二硫化钼。
侯盛平再次和工人动起了脑筋,一改传统的180度恒温烘干处理方式,研究出在空气中自然风干的工艺技术,这种工艺既节能又环保,还使整个生产成本降低近4个百分点。这项工艺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成功申请国家专利。
侯盛平说“今年10月,电液锤就回来了,到时我们的锻造工艺又有提高。”1台电液锤仅仅是今年技术改造的一小部分,3台国内领先的数控机床也在计划之中。
侯盛平有长远计划,他说,用3-5年的时间,让销售收入破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