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第三方理财陷阱:切勿被高大上职场外表迷惑

时间:2021-03-30 16:08:36 职场动态 我要投稿

识别第三方理财陷阱:切勿被高大上职场外表迷惑

  最近,家住上海的施先生拿着落款为某金融单位的纸质邀请函,来到浦西闹市区一家酒店,参加一个客户答谢暨理财推介会。

识别第三方理财陷阱:切勿被高大上职场外表迷惑

  会场设在一家酒店大堂里,进入会场后,施先生注意到,主办单位为某财富管理公司。在现场的宣传材料上,邀约时落款的金融单位成了主办方的合作单位,同列的还有其他知名的银行、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

  从现场的桌数和每桌人数来看,该推介会总计人数不下500人,多半是在银行或保险公司购买过各种理财产品的客户。

  主持人表示,宣传单上所列的各大金融机构都是公司的合作单位,近期联手推出了一款收益高、回报快的理财产品。根据主持人的介绍,该产品的年化收益率高达12%。为了鼓励购买,还有现场抽奖环节,奖品有毛毯、电饭煲等。

  过高的收益让施先生不敢轻信,但现场购买的热情十分高涨。在他中途离场时,投影仪上显示的购买总额已经突破千万元。

  面对此类理财推荐会,投资者一定要擦亮眼睛,识别其中的陷阱。

  陷阱一:产品收益高、获利快

  几乎所有的第三方理财公司,都会标榜自己的理财产品“高收益、获利快”。

  这些高收益真能实现么?拿前文提及的第三方理财产品来说,其承诺的年化投资收益率为12%。但事实上,基本很难兑现。

  一位业内人士爆料称,这些第三方理财公司的成本支出中,首先需要支付给基层业务员3%至4%的佣金;此外,再须支付上一层组织销售人员管理利益1%;办公、运营支持的最低成本也需要6%。

  如果要兑现12%的年化投资收益率,这家公司仅这一产品的投资年收益就必须高于22%,才有正常运转的`可能。放眼投资市场,要找到年收益高于22%的项目并不容易。其中风险,不言而喻。

  因此,投资者在选择时,不能被高收益冲昏头脑,单凭一张宣传单,或者一面之词就贸然购买。

  陷阱二:和各大金融机构都是合作关系

  为了吸引投资者,一些第三方理财公司重金挖角银行、基金或保险公司销售人员。待他们离职后,利用手中的客户关系,继续打着银行和保险的名义吸引客户,举办产说会。并在网站、或宣传材料上,把这些金融机构都列为合作单位,借机推销自己的产品。

  这一做法,无疑是一种侵权和违法行为,投资者一定要通过官方渠道到相关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求证,不要被“合作单位”光环所误导。一旦发生风险,这些“合作单位”从法律上来说,不会负有任何赔偿或给付责任。

  陷阱三:不要被高大上的职场外表所迷惑

  古人云,人靠衣装,第三方理财公司显然深谙此道,都把职场设在寸土寸金的闹市区。

  切勿被高大上的职场外表所迷惑。在第三方理财的监管体系尚未健全的背景下,投资者更要学会仔细分辨,认真核实公司的资质。

  在线金融搜索平台融360分析师提醒,在现阶段投资P2P,一定要注意甄别平台的好坏,确保自己的本金和收益的安全。

  目前,遭遇P2P跑路或失联的投资者在维权方面基本都处于零散状态,少部分投资者会利用一些社交工具进行沟通和维权。

  由于缺乏对应的监管部门及法规,多数投资者对维权途径略感迷茫。虽然参与维权的投资者不断增多,但是目前难以组织成立一定规模的维权团队,众多维权方案也有待商榷。

  面对突然发生的跑路事件和维权,可能花费的时间和相关费用,投资人目前还未达成共识。由于P2P网贷投资人非常分散,彼此陌生,要组织起来并且按照共同的计划方案集体维权,本身就是一大难题。另外,众多且分散的投资人也给警方立案侦查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

【识别第三方理财陷阱:切勿被高大上职场外表迷惑】相关文章:

如何识别高薪陷阱08-22

如何识别常见求职陷阱09-15

怎么识别并防范求职陷阱08-14

职场充电切勿盲目随大流09-13

大学生要学会识别求职陷阱04-06

如何防范职场陷阱09-20

女人职场求职陷阱09-03

职场菜鸟容易陷入的职场陷阱09-20

毕业生如何识别并防范求职陷阱09-30

职场求职陷阱案例解读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