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只做四件事 毕业求职很容易
我是1999年从重庆一个县城考入重庆教育学院中文系的。重庆教育学院是一所面向基础教育的师范院校,牌子不硬,而我又是专科生,心里那些酸楚是没有几个人能理解。对于未来,我当时有两个选择:一是努力学校课堂的知识,三年后,回到那生我养我的乡镇然后做一辈子的老师;二是另寻出路,留在城市。
我选择了后者。现在盘算,大学我只做过4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我对自己说,再也不想回到那小山村了,我既然来到了重庆,就一定要留下来。这件事情,如果用职业规划的术语就可以称作“树立目标”吧。
第二件事情是,我重新审视了一次自己,我发现,我的长项和爱好并不在于教书,相反,比较喜欢搞一些文字工作,比如写新闻。这件事情用职业规划的术语可以称为“认识自己”。
第三件事情就是“角色定位”,我思量了自己未来会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在一个大家都在往老师这条道路上行走的高校里,搞新闻工作,我想一定会引起重视,同时学校的院报、广播台等很多资源都可以被我利用。有很多时候,我们的职业定位都是从自己出发的,但是如果不把自己放到社会的大环境中,看自己会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也不一定能成功,比如有人认为自己对开拖拉机很有心得,但是社会早已不需要这样的人才,你往开拖拉机这条职业道路发展,那必然失败。
第四件事情就是,做了一次早起的鸟儿,都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是真正有多少人愿意在做这早起的鸟儿呢?我是从大一开始去报社实习的。我读了三年大学,实习了五次。有大学生会问,你怎么去联系实习单位啊?我是那直接去敲总编辑的门的人,因为对我这样从农村出来的孩子,是没有一点社会关系的,我只能靠我自己。通过几次实习,我积累了大量的人脉资源,他们甚至直接影响到我找工作;同时,我获得了新闻实战的经验。
第一份工作为什么那么容易?
很多大学生都认为找工作特别难,特别是第一份工作。但是大学做的四件事情,却让我顺理成章地找到了工作。
2001年10月,我通过以前实习时带我的老师的帮助顺利进入《重庆商报》实习,这是我第一次进入主流媒体实习,此前我为了节约费用都是在当地的小报实习的。这次实习的机会,我非常重视,自然工作也非常努力。那是重庆的三伏天,为了找新闻,我经常是早上6点起床,一直在大街上跑到下午。有时候汽车开过的热浪会把我打晕,而最舒服的日子,就是能到商场去乘凉。
不过努力没有白费。不久,《重庆法制报》招聘,我就被我的实习老师推荐过去了,而当时直接领导我的《重庆法制报》的负责人,也是我原来实习时的老师。
这些关系的存在,再加上我的努力。我在《重庆法制报》的见习记者生涯过得非常顺利,记得我第一个月的稿费就是800多元,比许多老员工的稿费还多呢?
有人总说专科生会非常不自信。我不这么认为。人们的自信都是来自于比较,我作为一个专科生能做得那么好,而那些老员工,甚至是名牌大学的本科生,还没有我做得好,你说我有自信吗?
一个需要注意的背景是,我当时还离大学毕业还有半年。
新企业还是老企业?
很多大学生对于就业时选择什么样的企业是存在困惑的,比如是选择一家老企业,还是选择一家新兴的企业呢?
2002年5月,即将签约《重庆法制报》的时候,我辞职到了《21世纪人才报》。
我当时是这样平衡自己的选择的。
《重庆法制报》是一个老报社。它和所有成熟的企业一样,它的优势在于,工作压力不大,不需要太多的创新,同时收入相对稳定。但是他们也有共同的问题,比如,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或者叫行为准则,新人更多的是去适应,难有机会出头,如果新人很优秀,往往会成为老员工的眼中钉。
而当时的《21世纪人才报》是一个新型的企业,这样的企业还没有定型,对于新人来说,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看过招聘信息,我就给《21世纪人才报》发了简历,不久就接到了报到的通知。其实当时前去应聘的不乏名牌大学的学生,至于为什么会选择我这个专科生,我至今没有搞明白,也许是我发过那么多的稿子证明过什么吧。
到《21世纪人才报》上了一个月班以后,我才从重庆教育学院毕业。
【大学只做四件事 毕业求职很容易】相关文章:
大学只做四件事 毕业求职对我来说非常容易11-11
面试绝招 别做只回答的被动求职者11-20
大学毕业生求职最痛苦的几件事11-12
大学生毕业求职11-28
大学毕业生面试四忌_求职技巧11-21
高校为毕业生求职做"嫁衣"02-28
女大学生求职做专职太太11-14
大学生求职应先做规划11-11
大学毕业后的求职案例02-18
四位女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故事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