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直面职场“发病率”最高的10大困惑
职场人,不管是白领、蓝领,还是灰领、粉领,人人都有烦恼和困惑,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职场快乐指数大调查暨2005年度职场医生评选”活动通过公众网络投票、邮寄投票等调查后得出结论,在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职场困惑中,10大困惑在沪上职场人士中“发病率”最高。No.1:职场第一大困惑——职业规划缺失
“发病”期:职业寻求阶段
“高危”群体:应届毕业生、职场新人、频繁跳槽者
“职业规划缺失”在此次调查中高居职场困惑第一位。
经调查,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竞争力城市,80%的白领有职业规划意识,但事实上,只有不到20%的职业人做过专业的职业规划。职业人对职业规划的专业性、科学性认识不够,没有规划或者是规划不科学,导致个人职业发展处于“走哪儿算哪儿”的状态,没有明确的目标。盲目择业、频繁跳槽等都是职业规划缺失带来的后果。应届大学毕业生、工作经验较少的职场新人,以及频繁跳槽者是“高危”群体。
专家支招:
科学的职业规划是在全面认识个人性格、兴趣以及价值观等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外部市场环境、社会需求做出科学、具体、清晰的职业路线设计。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就像一张个人职业发展的路线图,指引你循着设计好的路线走向成功。职业规划可以自己给自己设计,也可以寻求专家的协助,不管用何种方法,尽早给自己制定一个明确、可行、科学的职业规划,是明智之举。
No.2:职场流行病——职业倦怠
“发病”期:职业适应和发展阶段
“高危”群体:在职人士
职场流行病——“职业倦怠”位居职场困惑第二位。长期、超负荷的工作运转,使众多白领、高管和企业家身心疲惫不堪、烦躁易怒、心情沮丧、疑虑重重、挫折感强及悲观失望,从而导致职业上的倦怠,对工作失去热情和兴趣,找不到工作的动力,觉得事业前景模糊,自信心下降,甚至个人发展陷入停滞。
专家支招:
国际一般把工作倦怠分为三个方面: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我国的职业人士也不例外。面对工作倦怠,首先需分析引起倦怠的原因,是长期高负荷运转工作压力过大?还是因为薪资过低、人际关系不佳等原因引起的情绪低落与成就感降低?或是这份职业根本就不适合自己?
理性地分析了导致职业倦怠的原因,才可能对症下药。
No.3:职场“环境问题”——工作缺乏安全感
“发病”期:职业选择、适应及发展各个阶段
“高危”群体:所有职场人士
工作安全感是指一个人在职业中获得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它是一个人职业成功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生活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僧多粥少,在供过于求的市场环境中,单个的人往往处于弱势,受到竞争的威胁,工作压力大,工作稳定性下降,工作安全感降低。再加上目前一些用人单位在用工过程中存在种种不合法的做法,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导致了工作中不稳定因素增加。据一项调查分析显示:68%的白领在工作中缺乏职业安全感,自觉“朝不保夕”,职业焦虑严重。
专家支招:
导致不安全感产生的因素,有时是外部客观环境,有时可能是个人的情绪和心理原因,或者兼而有之。职场的外部环境是不可改变的,职场人只有去积极适应。面对竞争带来的压力,最好的方法是不断修炼“内功”,提升个人职业竞争力,使自己抗风险的能力增强;如果是个人合法权益受到不公正对待,就拿起维权的法律武器吧。
No.4:择业难题——职业定位模糊
“发病”期:职业选择阶段
“高危”群体:应届大学毕业生、职场新人、跳槽或转型者
很多大学生临近毕业了还不知道自己要找什么工作,很多职场人仅仅因为新东家给了高一点的薪水就一跳再跳,还有一些发展不够顺利的人动辄就想要通过转行来改变命运,这都是职业定位模糊惹的祸。在择业、跳槽和转型中,定位模糊使很多人不知何去何从,陷入迷茫。
专家支招:
职业定位是通过对行业发展背景的充分了解,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等来确定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方向。只有有了明确的定位,才能按部就班地实现职业目标。
多数人的职业定位模糊,主要和其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有关。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明晰的职业概念,随着个人职业经历逐渐丰富,心态越来越成熟,个人的职业定位会越来越清晰。无论如何都不要放弃职业中至关重要的东西——态度、价值观,这是确定个人职业定位的关键。
No.5:工作安全问题——职场过劳
“发病”期:在职时
“高危”群体:工作繁忙、压力大者
过劳已经成为职场上的普遍现象。工作量过大、一个顶三的情况并不少见,白领、管理者和科研工作者、教师等职业群体属于高发群体。很多职场人士背负着过重的工作负荷,对自身能力过于迷信,愿意承担责任,追求职业成功。只要能解决问题,能够产生绩效,就不惜长期加班,长期处于心力交瘁之中,不断透支健康,过劳因此成为痼疾。
专家支招:
职业发展是阶段性的,越往上晋升责任就越大,压力也越大。很多人把年轻当做自己最大的资本,缺乏对压力的自我管理,也往往忽视个人的承受能力,长此以往使得个人身心健康出现问题。38岁的网易代理首席执行官孙德棣,还有陈逸飞、王均瑶等英年早逝的名人已经敲响了职场过劳的警钟,建议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职业人士更多地关注个人的身心健康。
No.6:打工者永远的“痛”——薪情不如愿
“发病”期:在职时
“高危”群体:打工者
薪情不如愿也许是打工者永远的“痛”。薪情不如愿的原因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个人的价值被低估,老板给付的薪水确实低于市场平均水平;二是对自己抱有过高的期望值,同时对市场行情的认识不够,认为自己应该得到重用,应该得到相当丰厚的报酬,这是个人认识上出现了偏差。
专家支招:
如果处于第一种情况,可以通过主动跟老板要求加薪等方式来求得更能体现个人价值的报酬,或者通过跳槽、转换行业等来实现薪水的增长;而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就必须要调整心态。影响薪资因素是多方面的,工作经验缺乏、技能不熟练、竞争力不足、个人潜能有限等都有可能导致薪水达不到期望值。这种情况下,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把注意力放在怎样提升个人能力上,将来才能得到高回报。
值得一提的是,薪水只是工作的一种报偿方式,虽然是最直接的,但也是最短视的。如果没有更高的工作目标,让薪资成为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准,极不利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
NO.7:职场年龄歧视——大龄求职障碍
“发病”期:35岁以后
“高危”群体:大龄求职者
人才市场中“35岁现象”普遍存在,大龄求职者往往因年龄而被挡在工作的大门之外,大龄求职者目前在择业中遭遇重重困难。
专家支招:
根据一家专业机构的分析,大龄求职障碍主要存在于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人群。这些人在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系统上往往没有形成较强的竞争力,在过去很长一段职业经历中也忽视了个人知识和能力的“保鲜”。随着年龄增长,知识出现老化,竞争力缩水,因此在职场中始终处在较低层面的竞争中。抛开用人单位对年龄的限制,这部分求职者必须通过充电、再学习等方式来更新知识、提升能力,才能跟上市场的需要。
No.8:“办公室政治”难题——职场人际冲突
“发病”期:在职时
“高危”群体:所有打工者
职场人际关系难处、人际冲突已成为人们普遍必须面对的困惑。智联招聘一项对职场新人做的调查显示:在“当你是新人时,最头疼的事是什么?”的问项中,选择率排在第一的是“处理与上司的关系”,有30%;“专业知识欠缺”排在第二,有20%;“与同事的关系”也有17%。在职场打拼的人,很关键的一条就是EQ技能——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一个人即使拥有一身本事,也不得不学着了解办公室的生态环境,这样才能在办公室的政治游戏中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专家支招:
有句话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职场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是任何一个人都不可避免且必须面对的。越来越多的大公司在招聘中看重沟通能力强、情商高的人,原因也就在此。就算你是个天才,也要学着真诚地与同事合作,学习如何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也是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
No.9:择业困惑——求职技巧匮乏
“发病”期:职业寻求时
“高危”群体:应届毕业生、缺乏经验的职场新人
如果把整个求职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甄选企业、投递简历、面试过程、试用期,各个阶段都有诸多方法和技巧来提高求职成功率,而很多人往往不懂得这些技巧,不懂得如何包装自己,因而在竞争中处于弱势。
专家支招:
虽然技巧不是最重要的,但在择业时却是必须的。网络、书本上,各种各样的求职技巧不少,在择业前不妨拿来参考一下。当然,求职成功的关键还是看个人素质和能力,不能唯技巧论。
No.10:转换职业的困惑——转型阵痛
“发病”期:职业重新定位、转型时
“高危”群体:跳槽者、转型者
一般工作2-3年的职业人都会碰到转型问题,觉得这个职业并不适合自己,希望有所调整。但当一个人不得不放弃从事多年的工作,转向另外一个行业或者工种类型时,没有了原始的积累,便会产生困惑和疑虑。
专家支招:
转型既是机遇也是危机。转型时必须考虑到自身的特质,这其中包括:你的职业个性、经历、优劣势、相匹配的职业竞争力等;还有行业个性,又分为:行业、企业的特性及发展趋势。当然,转型并不意味着你就能够取得职业的成功,只有始终瞄准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把握行业、企业的发展趋势和导向,找到最理想的契合点,才会使得转型成为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最佳跳板。
来源:中青在线
【直面职场“发病率”最高的10大困惑】相关文章:
职业规划专题职场新人困惑11-06
30~35岁职场男人最困惑08-05
职场困惑:我为什么不能接受表扬08-05
职场生涯中我们经常面临的一些困惑10-28
“星座招聘”凸显求职困惑08-02
职业生涯规划的困惑08-30
男秘的困惑谁人能懂?08-13
大学生就业困惑08-18
员工关系管理的最高境界07-30
开解大学生择业困惑(1)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