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工就业情况及展望

时间:2022-04-28 10:04:03 职场动态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农民工就业情况及展望(通用11篇)

  进城务工人员是指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的农村居民,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农民工就业情况及展望,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中国农民工就业情况及展望(通用11篇)

  中国农民工就业情况及展望 篇1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农民工队伍的产生和不断壮大,对改变农村面貌作出了特殊的重要贡献,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革的巨大力量。“十一五”时期,我国农民工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取得了显著成绩,农民工规模保持了稳定增长,流动和就业环境大大改善,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工就业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与农民工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有效改善了农民工就业环境,清理和取消了各种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的限制,逐步建立了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农民工就业培训工作,提高了农民工自身素质。在农民工权益保护方面,国家大力督促企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依法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强劳动监察力度,有效遏制农民工工资拖欠现象,开创了农民工工作的良好局面。

  “十二五”期间,农民工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转移难度进一步加大,制约农民工流动、就业和市民化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将日益显现。总结“十一五”期间农民工工作取得的成就与经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就业,以创业促进就业,把以人为本、公平对待、一视同仁作为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根本要求,以稳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为基本方向,以扩大农民工转移就业、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完善农民工公共服务和促进农民工进城定居为重点,扎实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促进农民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开创“十二五”期间农民工工作新局面奠定基础。

  一 “十一五”农民工就业回顾

  (一) 农民工就业总量稳定增长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民工就业总量稳定增长,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就业领域仍然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但是随着国家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布局的调整,农民工的就业和流动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1.就业形势日趋稳定,就业稳定性增强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至2000年,中国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劳动力1.3亿人,平均每年591万人。2003年中国农村已有1.7亿人转移出农业领域,其中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有1.1亿人,2004年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则增长为1.2亿人。“十一五”时期,各级政府、各部门积极贯彻中央部署,认真落实农民工就业促进相关政策,农民工总量继续增加。2009年全国外出农民工为14533万人,比上年增加492万人,同比增长3.5%。在外出农民工中,住户中外出农民工11567万人,比上年增加385万人,同比增长3.4%;举家外出农民工2966万人,比上年增加107万人,同比增长3.7%。在本乡镇以内从业6个月以上的本地农民工8445万人,比上年减少56万人,同比下降0.7%。到2010年,全年农民工总量则为2422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5335万人,比上年增长5.5%。到“十一五”期末,我国农民工总数达2.42亿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各级政府措施有力,平稳解决了农民工集中返乡问题,促进了农民工就业持续增长,为保民生、保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2.制造业和建筑业仍然是农民工的主要就业领域,服务业比重增加,但新生代农民工从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从事建筑业的比例较低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课题组的跟踪研究,2008年以前我国农民工就业的行业结构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二是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比重最高,但就业增长开始放缓,服务业就业比重稳中有升:三是外向型制造业和城市服务业的就业比重逐步上升。国际金融危机后,农民工就业的行业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在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所占比重最大,占39.1%;其次是建筑业,占17.3%;服务业占11.8%: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各占7.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5.9%。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比上年下降2.6个百分点,建筑业、批零业、服务业、住宿餐饮业等均有所增长。总的来看,农民工就业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的趋势更加明显。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城镇化的发展、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加强和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的提高,农民工的就业结构、就业方式都将继续发生变化:农民工仍将继续流向工业和建筑业,但餐饮、娱乐、新型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正在成为更多农民工就业的重要选择。

  新生代农民工从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占44.4%,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制造业的比例有所上升;在建筑业的比例占9.8%,明显低于上一代农民工在建筑业就业的比重(27.8%);在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服务业就业的比重明显提高。

  3.农民工流向发生变化,就近就地转移加快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国家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布局的调整,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深入实施,以及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农民工的区域流向有所变化。从农民工跨地区流向及就业区域分布上看,农民工流动开始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转移。2009年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为9076万人,同比下降8.9%,占全国外出农民工人数的62.5%,比上年降低8.5个百分点;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为2477万人,同比增长33.2%,占全国外出农民工人数的17%,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比上年增加775万人,同比增长35.8%,占全国外出农民工人数的20.2%,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其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分别比上年下降2.4个和7.6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2011年电话调查结果显示:在外出农民工中,在省外务工的农民工为7441万人,比上年减少43万人,同比减少0.6%,占全国的51.2%;在省内务工的农民工为7092万人,比上年增加535万人,同比增长8.2%,占全国的48.8%。在省内务工的比重比2008年上升2.1个百分点。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外出农民工的增加,主要是在省内就近转移的农民工数量大幅增加。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农民工仍以在省内务工为主,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大多数在省外务工,但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在省内就近务工的比例明显增加。

  4.转移就业方式由亲朋好友介绍的传统方式向“校企挂钩”等模式转变

  “十一五”时期,国家大力支持职业学校发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探索建立“校企挂钩”、“校校联合”等教育培训与劳务交流相结合的合作模式,推进培训就业一体化。学校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定向招生,学生毕业后定向就业,同时强化内部管理机制,积极探索产教结合、产学合作,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行理论与实习总体1∶2的教学模式。通过职业学校“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农民工改变了以往主要从亲朋好友、熟人关系那里获得就业信息,以“投亲靠友”为主要特征的就业模式,逐步向就业培训“校企挂钩”等新的就业模式转变。

  5.农民工回乡创业步伐开始加快,双向流动日益显性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民工回乡创业步伐正在明显加快。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7年的百县调查显示,301个调查村回流农民工3.7万人,其中回乡创业者占到了16.06%。根据百县调查结果初步推算,2007年全国回乡创业农民工总数约为800万人,他们约创造了3000万个就业机会。根据对3026名回乡创业农民工的调查,1990年以前回乡创业的农民工只占4%,1990~1999年回乡创业的占30.6%,2000年之后回乡创业的占65.4%。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热潮正在兴起,农村劳动力双向流动与双向就业的新局面正在形成。

  (二)农民工政策取得新进展

  “十一五”期间,农民工工作的政策法规逐步建立。中央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从解决农民工面临的最紧迫、最直接、最重要的问题入手,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200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加大对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法制保障力度。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年)》。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还通过了《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依照本法规定参加社会保险。

  通过一系列的立法和制定相关政策,国家逐步形成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体系,农民工权益保护工作力度大大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不断推进,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和培训开始纳入公共财政的范畴。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两个为主”政策的确立,为进城农民工子女平等享受义务教育创造了条件。农民工社会保障从无到有,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提高。农民工公共卫生服务和计划生育服务不断完善,居住和安全管理工作得到加强,户籍改革和人口管理取得一定进展,流动人口信息管理服务系统逐步建立,全社会关心农民工的气氛日益形成。

  (三)农民工就业工作取得新成绩

  “十一五”期间,国家高度重视农民工的就业工作,把实现农民工的充分就业作为重要任务,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政策,大力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合法权益保障、劳动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巨大的成就。

  1.农民外出务工就业环境明显改善,城乡平等就业制度逐步实行

  “十一五”期间,国家在改善农民工外出务工就业环境、实现城乡平等就业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清理和取消了各种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的限制。在就业管理方面,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职业工种限制和不合理收费,取消专为农民工设置的登记项目,实行暂住证一证管理;农村劳动者外出务工,不再需要办理外出人员就业登记卡和外来人员就业证;各行业和工种尤其是特殊行业和工种要求的技术资格、健康等条件,对进城就业农民和城镇居民要一视同仁;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对进城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涉及的入学条件等方面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不得违反国家规定乱收费。在职业介绍服务方面,城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向农民工开放,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各地在每年春节后开展以帮助进城求职农民找工作为主题的“春风行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全部向农村劳动者开放,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几年来,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共为2600多万农民工提供了免费就业服务。同时,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秩序的清理整顿,严厉打击“黑职介”,取缔“黑职介”1.24万户。

  2.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广泛开展,农民工素质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国家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仅2006年和2007年,劳动保障、教育、农业、科技、扶贫等部门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全国乡镇企业蓝色证书培训工程、星火计划、雨露计划、“千校百万”进城务工青年培训计划等农民工培训项目,就培训了农民工6000多万人次,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的普遍提高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3.农民工工资拖欠现象得到明显遏制,工资水平逐步提高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已取得明显成效。通过联合执法、集中整治和日常督查等措施,共清理补发农民工工资约440多亿元。全国普遍以建筑行业为重点建立了工资保证金制度和工资支付监控制度,欠薪投诉大幅下降。2009年以受雇形式从业的外出农民工中,被雇主或单位拖欠工资的仅占1.8%,比2008年的4.1%下降了2.3个百分点。另外,国家最低工资标准的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民工工资水平的持续增长。2009年,外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为1417元,比上年增加77元,同比增长5.7%。从输出地统计看,农民工工资性收入已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

  4.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逐步提高,劳动管理不断加强。

  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制定和实施,特别是以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为重点的“春暖行动”的顺利开展,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有了明显的提高。截至2010年末,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7%,上海、深圳等地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已达到90%以上,并带动了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比例的提高。2005年末,参加工伤、医疗保险的农民工人数分别为1252万人、489万人;2006年末,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1417万人;到2010年末,农民工参加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各项保险人数分别达3284万人、4583万人、6329万人、1990万人。

  另外,在劳动执法监察方面也得到加强,国家连续两年在全国范围内以乡村小砖窑、小煤窑、小矿山、小作坊为重点,开展了“整治非法用工、打击违法犯罪”的专项行动,对拐骗民工、强迫劳动、使用童工等违法行为进行重点查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零散和小规模就业的农民工改变过去投亲靠友、口头协议和家族式管理的用工方式,向规范的契约化合同式管理转变;在流动性大、季节性强、签约时间短、工作时间弹性大的行业,制定和推广适合农民工的简易劳动合同文本;广泛进行劳动合同法制宣传,严格开展督促检查,努力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

  5.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近几年,国家大力健全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机制,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一是各级政府都建立了农民工工作协调机制,初步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上下联通、区域协作的工作网络。各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民工的政策法规。重庆、河南、山西、江苏、云南等地还制定了农民工权益保障办法或条例。二是农民工已成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的重点对象。全国各级法律援助机构5万多个,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网络已经基本形成,使更多的农民工通过司法手段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各地工青妇组织,发挥各自优势,帮助农民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维护农民工的权益。

  二 农民工就业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民工就业工作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在政策体系建设和劳动权益保护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突破,但是,由于我国农民工数量巨大,就业面临的情况复杂,目前我国农民工就业工作依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制度不健全

  1.农民工工资水平偏低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近些年来我国各地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十一五”前四年,全国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5.4%,农民工工资年均增长12.8%,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十一五”时期,我国基本解决了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历史拖欠和国有企业工资历史拖欠问题,共分别清偿337亿元和665.4亿元,但总体而言,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且增长缓慢。目前的农民工平均工资水平大大低于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

  2.劳动用工管理不规范

  目前,一些地方私营企业劳动用工管理较为混乱,部分私营企业主劳动保障法制观念淡薄,只注重经济效益,不重视职工的合法权益,违反国家劳动法律现象十分突出。

  (1)劳动合同不规范。一些私营企业主违反《劳动法》的有关规定,采取欺骗的手段,在与职工签订的合同上做文章;有的不签订工作内容和时间;有的不签订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有的不签订违约责任;有的即使签订合同,协议往往只规定或强迫劳动者应承担的义务和用工方面的权利,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却避而不谈。

  (2)管理野蛮粗暴。有些私营企业主不尊重职工起码的人身权利,动辄就训斥、罚款,甚至打骂工人。

  (3)不参加社会保险。《劳动法》明文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但不少私营企业以种种理由搪塞,不参加社会保险,有的即使参保,也仅是企业老板和领导班子成员,职工的“生老病死”无人管。比如,某地一家私营企业在招工时就明确规定,不参加社会保险,让职工签订生死合同,在打工期间,患病、负伤均由职工自己负责。

  3.农民工维权渠道不畅通

  尽管近年来国家为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做了不少努力,国务院还专门下发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司法部、建设部、最高人民法院等也都相继出台了有关农民工的政策性文件和法律规定。但是,农民工维权成本依然居高不下,维权渠道依然不畅通。农民工维权在现实中有多种渠道,其中,通过司法途径是解决问题的渠道之一。但遗憾的是,在现实中,司法途径时间周期长、成本高。一件案子从立案到审理少则三五个月,多则三五年,事情久拖不决,即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案件判决农民工胜诉,但是结果却不容乐观,许多时候是赢了官司输了钱,得到的只是一张法律白条。由于依法维权需要付出的成本太高,且程序繁琐、处理时限过长,而且付出巨额成本后许多权利仍不能得到维护,或者处理结果不能弥补其维权过程中付出的巨额成本,所以许多农民工不愿意通过劳动监察、劳动仲裁以及诉讼等合法方式解决劳动争议。

  4.农民工劳动安全条件差

  (1)劳动时间长、强度大、报酬低。不少私营企业以销定产、突击性生产多,企业主随意延长职工的劳动时间,一天干十几个小时,有的甚至连续几天加班加点,超时超强度劳动,使职工处于极度疲惫之中,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同时,职工工资普遍较低,有的还达不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2)劳动条件差。有些私营企业主急功近利,无视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对有毒、高噪音、危险性大的生产车间不采取防护措施,甚至明文规定“发生工伤事故责任自负”、“医药费不予报销”等霸王条款。

  (二)就业公共服务无法满足农民工转移就业需求

  1.就业信息服务不到位

  近两年来,政府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与我国庞大和复杂的农民工就业需求相比,政府对农民工的公共就业信息服务仍然不到位。首先,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农村基础薄弱。我国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主要是为城镇居民建立的,目前城市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就业服务网络已比较完善,而乡镇的就业服务工作却还十分薄弱。不少省份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还没有延伸到农村,乡镇和村两级普遍没有就业服务机构,相关的政策措施和用工信息难以及时传递到农民工手中。其次,权威性、指导性的公共就业信息发布不够。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农民工就业统计和信息发布制度,更没有就业预警机制。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之间缺乏沟通,信息网络不能互联互通。面向农民工的就业信息,不仅纵向短路,难以“进村入户”,而且横向阻隔,信息不能共享。

  2.职业技能培训不足

  农民工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掌握的工作技能有限,大多数农民工没有一技之长,在劳动力市场缺乏竞争力,所以急需加大对农民工工作技能培训的力度,增强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但是目前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存在时间短、质量差、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许多培训与实际生产脱离,不能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同时,农民工培训的设施不够完善,师资力量缺乏,不能很好地完成对农民工的工作技能培训;而且由于农民工的文化水平限制,大部分人的培训热情并不高,培训意识十分薄弱。企业出于自身原因以及财务资金方面的压力,也没有很好地履行对在职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义务,基本上忽视了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

  3.就业服务针对性差

  目前,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就业服务模式不能适应农民工的就业需求。一些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虽然对农民工免费服务,但多以自发零散来城市求职和城市中打算转岗的农民工为对象,服务方式主要是通过组织招聘洽谈会或登记介绍。这种方式一般等待周期长、花费大、成本高,而农民工的流动性较大,对这种方式等不起、耗不起。此外,这种方式对于临时工或低层次的劳动力也不适用。

  (三)受户籍制度制约,以随迁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为主的基本公共需求难以满足

  1.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难以保障

  新生代农民工基于自身阅历和切身体验,对子女受教育的期望都非常高。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正是为了让子女能够在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而选择在务工地就业和定居的。随着新生代农民工年龄的增长,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将步入育龄阶段,与此相伴的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也必将越来越成为他们在务工地稳定就业、生活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性、紧迫性问题。

  2.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较低

  国际社会的成功经验表明,社会保障替代土地保障,是农民实现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从农业转向非农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然而,据调查,目前新生代农民工中,享有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的比例分别为21.3%、34.8%和8.5%,且不说企业的缴费标准大多以各地的缴费下线为准,单是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保障对象也只是当地城市户籍人口,农民工基本上没有享受该项保障的权利。显然,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实际享有的社会保障水平,与他们企盼在务工地城市稳定就业和生活的诉求之间的距离还相当悬殊。

  (四)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欠薪时有发生

  共同的经济社会环境,同样的农民工身份,差距不大的人力资本状况,使新生代农民工在基本劳动权益实现上与传统农民工相比虽然有所提高,但是总体境况相似,仍旧普遍面临着一些共同的亟待解决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欠薪时有发生、职业卫生健康保障不够等方面。据一项在广东的调查,2009年,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只有61.6%;遭遇工资拖欠的人所占比例为7.1%;人均拖欠工资1538.8元,差不多相当于人均1.5个月的工资。另据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的2009年流动人口监测报告,60%的农村流动人口就业于工作条件差、职业病发生率高和工伤事故频发的低薪、高危行业。同时,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时,仅有60%的用人单位为其支付医疗费用。其中,服务业最差,这一比例只有47.3%。

  (五)用工环境恶劣,侵犯农民工合法劳动权益

  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禁止企业采取任何方式侵害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但是仍然有部分企业钻法律空当,以侵害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来获取自身的发展,而且此等现象屡禁不止。不法企业侵害农民工权益的方式主要是以随意克扣农民工的工资、欠薪逃匿为主,而建筑业是克扣工资比较严重的行业。另外,一些地方和企业利用农民工权益保护意识淡薄的弱点,经常安排农民工加班加点,占用他们节假日休息时间,并且以各种理由拒绝支付加班工资。部分企业对农民工的劳动保护重视不够,很多农民工从事高危行业而没有必要的防护措施,导致职业病和工伤事故频频发生。同时,由于劳动合同签订率低且不规范等原因,农民工发生职业病和工伤后很难获得及时、足额的补偿。

  (六)农民工的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滞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发布的信息,2009年城市劳动力市场对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需求占总需求的60.2%,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需求仅占39.8%。然而,据当前已有的调查数据综合判断,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三成左右。同时,城市劳动力市场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受过专门职业教育,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中专、职高和技校水平的.劳动力,这部分占总需求的56.6%,而在新生代农民工中这部分人只有二成左右。也就是说,在知识和技能逐渐代替简单体力劳动作为劳动力市场选择标准的背景下,如果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和技能水平不能获得比劳动力市场需求更快的发展,按照他们目前的技能水平估算,只有大约三成的人能够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

  (七)职业选择迷茫、职业规划欠缺、学习培训的需求难以有效实现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刚迈出中学校门,他们带着对传媒中、社会上成功人士的羡慕和崇拜,期盼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美好的梦想。但是,他们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思想尚未稳定、身份认同尚不清晰,面对铺天盖地、瞬息万变的信息和复杂的社会环境,确定具体职业发展目标的能力仍旧不足;加上家庭小型化带来的更低挫折耐受力,他们制定及实施职业规划的能力更低。同时,他们继续学习的愿望非常强烈,据调查,69.7%的人表示迫切需要了解专业技能知识,54.7%的人表示需要学习法律知识,47.8%的人表示希望提升文化知识,但是,由于闲暇时间较少、下班时间较晚、学习培训机构距离较远等因素,导致他们能够便捷、安全、有效接受专业学习培训的渠道严重匮乏。在上述因素下,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目标、就业单位频繁变换,学习培训的专业技能缺少可持续性或者不适应市场需求。这既浪费了他们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又不利于其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企业用工的稳定。

  (八)情感、精神的强烈需求不能很好地满足

  新生代农民工正处在交友、恋爱、结婚的黄金期。同时,他们刚走出校门,仍处于“半成人”阶段,对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的需求更强。由于上班时间长、接触面较窄、工资收入低、就业行业农民工男女比例失调(建筑业和制造业男性多、服务业女性多),这就使他们普遍面临想交友没时间、想恋爱没人选、想倾诉没对象的困境,再加上企业管理和文化建设的不足,以及社会人文关怀的欠缺,婚恋和精神情感成为困扰他们的首要心理问题。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感情孤独”已成为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困惑,在北京建筑业接受调查的农民工中,超过七成将“感情孤独”作为困难的首选。在实地调研中,透过一些新生代农民工略带羞涩的话语,常让我们感到其内心闪烁的隐痛和不安。

  三 “十二五”农民工就业面临的新形势

  “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农民工总量仍将继续增长。如有关数据预示,到201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将达26033万人,外出务工人数将达17533万人。此外,“十二五”期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将增加3000多万人,而外出务工人数也将增加3000万人左右。“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的进一步发展,给农民工就业带来了机会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一)“十二五”期间,农民工需求总量和供给总量都将进一步增大

  一方面,“十二五”期间,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城镇化飞速发展时期。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蓝皮书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46.6%,预计到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2%左右。此外,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业比重也会进一步提高。这将为扩大农民工就业提供强大的持续支撑,农民工就业吸纳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据2010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4223万,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335万人。据有关的预测显示,农民工总量和外出农民工数量2015年将分别达到26033万和17533万人。

  (二)“十二五”期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对农民工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部分企业很可能面临结构性失业的问题。农民工的教育程度和专业技能水平滞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阻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的关键性问题。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技术能力、法律意识、市场竞争意识等相对于现代化产业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来说还存在着差距。如何妥善解决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带来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如何提高劳动者素质以满足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这将是我们“十二五”期间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三)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国内外环境将对我国经济和就业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也势必影响到农民工的就业形势

  在过去的几年里,各国经济都经历了一个大致“V”形的变化,但是,更重要的一点是各国已经开始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虽然我国最先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走出来,但后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仍影响着我国经济,尤其是那些倚重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能吸纳大量农民工就业的产业的萎缩也导致了农民工就业岗位的减少。另外,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比如低碳经济的发展,将导致低碳经济就业取代一些传统的就业。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依然比较大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村可转移的劳动力中,40岁以上的中年劳动力占到很大一部分,这些劳动力具备的知识、技能往往在劳动力市场上只能得到很低的报酬,加之现在外出就业的机会成本增高,其选择外出就业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由此,这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依旧很大。

  (五)“十二五”期间,农民工工资将呈现趋势性上涨

  过去的几年里,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加工制造业密集地区相继出现用工紧张。内地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工现象。目前,劳动力市场上不仅技工严重短缺,而且普工紧缺也呈常态化;季节性用工短缺与一些行业常年性缺工并存。需求的旺盛必然会带动农民工工资的上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近年来,农民工收入出现了较快增长。2005年与2009年相比,外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由872元提高到1417元,年均增长12.9%。农民工工资水平的上涨,除了国家经济增长较快、就业需求比较旺盛的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农村富余劳动力供给特征发生了变化,即从过去的无限供给阶段转为有限剩余、有限供给阶段。这种有限剩余的农村劳动力供给特征通过绝对工资水平上涨和局部劳动力供求紧张等方式体现出来,农民工工资趋势性上涨将在“十二五”期间有所加强。

  (六)“十二五”期间,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形势仍然严峻

  据一项在广东的调查,2009年,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只有61.6%,遭遇工资拖欠的人所占比例为7.1%,人均拖欠工资1538.8元,差不多相当于人均1.5个月的工资。另据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的2009年流动人口监测报告,60%的农业流动人口就业于工作条件差、职业病发生率高和工伤事故频发的低薪高危行业。同时,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时,仅有60%的用人单位为其支付医疗费用。农民工不能平等地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七)“十二五”期间,我国的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问题对农民工就业仍将影响很大

  影响农民工就业的制度问题突出表现在城乡对立的二元户籍制度、缺乏流动性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一方面,户籍制度的问题。多年以来,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一直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障碍之一。户籍制度的改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十二五”期间将不会有彻底性的变化。另一方面,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问题。目前中国农村的土地流转面临着许多障碍,从而导致农民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如:我国土地所有权制度不利于土地流转,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形式也不完善,政府对土地流转的干预在某些方面存在过度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十二五”期间也依旧存在。

  (八)“十二五”期间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成为重点

  新生代农民工日益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力军,他们在就业取向、价值目标、生活习惯等方面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在“十二五”期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较“十一五”新增的农民工基本上都是新生代农民工。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新生代农民工总量更多。在职业状况方面,第二代农民工对自己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从而,他们更愿意从事轻松而待遇好的职业,故其从事服务业的比率较大。在社会资本方面,他们也擅长发挥自己的优势,善于利用现代化的传媒工具与别人沟通,更加注重社会资本的积累。

  四 新形势下做好农民工转移就业的对策建议

  新形势下,做好农民工转移就业的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农民工就业具有脆弱性和不稳定性,要继续坚持深化改革、调整结构、统筹城乡,将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确保农民工就业形势和就业转移的稳定,牢固树立“就业优先”的理念,把农民工就业转移的发展规划落到实处。

  (一)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就业工作的领导,加大投入和宣传力度

  1.切实加强就业工作的领导

  牢固树立“就业优先”的理念,建立促进农民工就业的目标责任制;统筹协调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制定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加强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国务院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作用,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合力,共同做好促进和稳定农民工就业工作。

  2.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就业环境,扩大和稳定就业

  各级政府要实行有利于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的财政政策,安排用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小额贷款等方面的就业专项资金,扶持公共就业服务来促进就业;要增加对就业工作平台和场所以及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要增加对职业培训和实训基地的投入,加大对吸纳困难群体就业的企业补贴,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基金在促进和稳定就业中的作用。

  3.加强就业政策宣传,推进《就业促进法》的贯彻执行

  进一步加强宣传,使社会各界及时准确了解就业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细则,使各项政策走进基层,走进群众;使广大农民工就业者增强各方面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正确认识就业形势,转变旧就业观念,建立新就业观念。

  (二)实施就业优先的宏观经济政策,全方位促进农民工就业转移

  实施更加有利于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的经济发展政策、财政保障政策、税收优惠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等综合性的经济政策。

  1.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经济发展政策

  调整过剩产能,把促进小企业发展作为产业政策的重要抓手,使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协调发展;推进结构升级和扶持就业创业相协调,进一步提升就业吸纳能力;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扶持中小企业,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

  2.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保障政策

  财政政策继续发挥公共投资作用,同时逐步转向侧重于结构性减税和向民生支出倾斜的政策,更好地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进一步为小企业提供支持,向劳动密集型产业倾斜,加大财政政策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加强对预防失业和稳定就业的支持力度,以有效增加农民工就业。

  3.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要充分发挥税收优惠政策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对符合法定条件的企业和人员依法给予税收优惠,并对从事个体经营的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免除行政事业性收费,以鼓励劳动者创业和企业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工就业转移。

  4.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金融支持政策

  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对就业和再就业的信贷支持,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做好小额担保贷款、助学贷款,加大对农民工等特殊人群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的金融服务。同时,进一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民工信用建设。

  5.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和减少失业的对外贸易政策

  将对我国农民工就业的影响作为制定、调整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政策,调整汇率变化,以及处理贸易争端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受贸易摩擦影响较大的行业或企业,适时采取税收减免等保护措施,尽量减少农民工大规模失业现象。

  6.实施鼓励农民工多渠道、多形式就业转移的扶持政策

  广开就业门路,通过优惠政策和就业服务扶持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加快完善和实施与灵活就业相适应的劳动关系、工资支付和社会保险等政策,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帮助和服务。

  (三)突出重点群体,统筹做好农民工就业转移工作

  要根据各个就业群体不同时期的不同状况进行统筹安排,做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带动就业工作。

  1.促进统筹城乡和区域就业的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缩小直至消除劳动者城乡就业差别,实现平等就业;支持区域经济发展,鼓励区域协作,统筹协调不同地区就业的均衡增长;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扩大就业。

  2.切实做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完善城乡统筹的公平就业制度,形成培训、就业服务、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其稳定就业,并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和规范发展灵活就业,有效保护农民工就业的合法权益。

  3.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体系,改善创业环境,健全创业培训体系,提高农民工创业能力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强化政策扶持,拓宽融资渠道,制定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的优惠政策。加强舆论引导,弘扬创业精神,选树一批农民工创业典型,营造和谐创业环境和良好舆论氛围。

  4.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

  当前,城市化水平尚不高,城区吸纳承受能力有限,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需要在农村内部大量进行。必须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传统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农业内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利用农业的土地和环境空间优势,发展高新农业、特色农业,这既是农民增收和固本之举,也是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一条现实途径。

  (四)健全面向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农民工素质就业的能力和水平

  1.健全面向全体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动员技工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统筹推动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等各类培训,加快构建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紧密联系市场及用工企业需要,加强专业对口培训,使所有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工都能结合市场需求和职业需要得到有针对性的培训,不断提升自身职业技能水平,及时掌握新技能,为实现就业和稳定就业打好基础。

  2.根据农民工就业需求实施分类培训,完善培训体系,促进农民工素质就业

  重点开展企业吸纳农民工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和创业培训,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的目标。对企业新录用农民工,根据企业岗位要求,重点开展岗位培训。对其中有创业愿望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农民工,组织开展创业培训。

  (五)完善农民工就业服务,强化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效率质量

  1.健全体系

  建立完善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整合和加强现有农民工就业服务机构,确立服务属性,建立健全由省、市、县三级综合性农民工就业服务机构和街道(乡镇)、社区基层服务机构组成的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

  2.完善制度

  健全农民工转移就业服务制度体系,全面落实对农民工的免费服务制度、对就业困难的农村人口的就业援助制度、对农民工和用人单位的就业与失业管理制度、对特定农民工群体的专项服务制度和对社会的市场供求信息服务制度。

  3.提升能力

  各级农民工就业服务机构在服务场所、服务功能、信息网络和内部管理等方面得到全面系统的加强,人员队伍得到充实,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人本服务”理念得到全面贯彻,推进就业服务效率进一步提高,质量进一步提升。

  4.统一网络

  统一建立覆盖促进就业全领域的农民工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并使就业服务信息网络与社会保障网络实现联通,在“十二五”时期实现全国联网。

  5.规范行业

  规范社会中介、培训机构的管理,培育多元化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载体,构建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有效机制;规范社会中介行业的发展,出台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建立市场监管信息系统,继续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活动,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切实保障农民工就业转移在各服务行业的有效进行。

  (六)加强农民工就业转移调控力度,努力稳定就业

  1.建立农民工就业和失业的评估制度

  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改革经济制度、制定宏观政策措施时,对预期的就业影响进行评估:对有利于就业总量目标实现的,积极鼓励;对可能导致农民工失业率大幅攀升的,要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

  2.建立农民工失业预警机制

  总结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应对失业的应急政策措施的经验,建立农民工失业预警机制。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对就业直接产生较大影响时,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政策,从源头上控制农民工大规模失业。

  3.努力稳定就业

  当全国或局部地区出现失业农民工人群过多、过于集中时,有应急的预案和过渡性的措施,保持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包括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减少失业,加强对关闭破产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等过程中农民工安置情况的监测。

  4.调控失业

  规范企业裁员行为,规范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使其尽可能做到不裁员或少裁员;规范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社会责任,使其出台稳定的裁员政策和步骤。必要时,实施减轻企业负担的稳定就业政策,努力保持农民工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中国农民工就业情况及展望 篇2

  xxxx县现有农村劳动力10.8万人,外出务工年均6.5万人左右。近两年,受经济下行和政策调控的影响,沿海及发达城市一些资本少、技术装备程度低的企业陆续停产或倒闭,在外务工人员就业受到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冲击。如何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成为影响我县当前发展与稳定的重要问题。近期,笔者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就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提出几点建议。

  一、我县农民工就业情况分析

  (一)返乡农民工逐年增多。一是由于发达城市企业受经济下行和政策调控影响,部分企业停产倒闭,出口生产企业订单减少,企业遭遇困难,不得不裁员,而城市生活费用较高,被解雇的农民工大部分选择返乡;二是受待遇低下的打击,不少民工在城里居无定所,职业稳定性差,生活压力加大,萌发回乡念头;三是受惠农支农政策影响,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面对就业压力,许多农民工选择返乡从事农业;四是一些农民工经过数年打拼,积累了一定规模的资金,掌握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重返家乡进行二次创业。

  (二)返乡农民工就业压力增大。一是受土地资源限制,我县农业经济的现状不能容纳,也不需要这么多的劳动力同时就业;二是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县许多农民从高山搬迁到城镇、社区集中居住,原耕地无法耕种,为这一部分群众增加新的就业机会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之一;三是我县一些重点建设项目陆续完工,原本就近务工的农民必须寻求新的就业岗位。

  (三)农民工就地创业人员增多。调查表明,部分返乡农民工不愿再外出,希望在本县经济发展中寻找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不想再务农,由于在外务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技术和资金,想在家乡自主创业,搞一些特色种植、养殖业以及创办企业和从事个体经营。各镇涌现出了一批在本地搞种、养殖的农民工,以传统养殖业养猪、鸡、羊为主,也有部分从事梅花鹿、孔雀、野猪等特色养殖,这部分人具有创新性思维和开拓精神,积极关注市场和信息,具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期望政府能够在资金、技术和信息上多给予扶持。

  二、目前我县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采取的主要措施

  面对复杂就业形势,我县采取多项举措,帮助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和外出转移就业,已初见成效。

  (一)强化就业服务,让农民工就业有门路,求职有信息。针对农民工节前返乡时间提前的情况,一方面,加强劳务合作和交流,在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强化信息搜集和发布工作,举办大型专场劳务招聘洽谈会、启动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组织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截至全县共举办8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6500个,1580名求职人员与企业和用工单位达成用工协议。另一方面,大力开发本地就业岗位,促进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开发县内公益性岗位,吸纳安置返乡人员就业。借助“十大工程”、狮子山开发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建设高潮的机遇,搞好本县企业和用工单位与农民工供需对接,农村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与农民工供需对接,以项目带动返乡农民工就业。目前,就地转移就业近1.3万人。

  (二)开展大规模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针对金融危机对企业用工需求带来冲击的影响,加大财政投入,扩大培训规模,按照“新增劳动力一个不少”、“返乡人员一个不闲”的要求,组织返乡农民工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和创业培训,解决目前岗位需求和劳动力技能不相匹配的问题,优化劳务产业结构,提高农民工市场就业创业能力,推进转移就业和提升创业能力。今年以来,全县已开展计算机应用、电子电工、电气焊、电动缝纫、风味小吃等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2236人。

  (三)搭建创业就业服务平台,提供项目推荐、创业指导、跟踪服务等全方位的创业服务。在资金、场地、证照办理、经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县上设立专门的创业服务机构,健全县、乡、村三级创业就业和劳务经济组织领导服务体系,加强组织领导,从项目论证、项目孵化、项目落实、开业指导等各个方面搞好服务,指导、帮助返乡农民工选好、选准创业项目,实现自主创业,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今年全县已累计发放小额创业贷款2615万元,扶持创业423户。

  三、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就业盲目性大。往年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在节后返城、返厂的时间都比较规律,但近两年不少返乡农民工对节后出行方向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有的还处于观望状态。城市企业对农民工的用工数量有所扩大,但农民工的工资需求与就业供求矛盾比较突出,导致一些务工者因未找到工作又再次返乡。

  (二)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是现有农村劳动力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专业技能等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部分有技术的人员受经济波动影响相对小,即使失业也能很快重新找到工作,而技术单一或无一技之长的人只能回家观望。从我县农民工外出务工的调查情况看,大部分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属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少数人掌握部分专业技能。由于文化程度偏低又缺乏专业技能,加之人生地疏,在竞争中与城市劳动力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农村劳动力缺乏就业竞争力。

  (三)返乡农民工对政府给予就业方面的支持表现出较高的期待。通过走访调查,在就业问题上,一是农民工期望政府在就业门路上予以帮助,特别是提供就业岗位。在宏观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农民工更希望得到来自政府及有关部门权威准确的就业信息和更直接的就业帮助。二是在自主创业上提供支持,特别是资金扶持。调查显示,考虑返乡留在本地自主创业的农民工,期望“提供信贷资金优惠和支持”和“提供创业服务指导”是农民工自主创业时最希望政府能给予的帮助。

  四、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充分利用好上级扶持政策,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投资少、吸纳劳动力多、技术操作规程简便、资金周转较快等特点,对扩大城乡就业、促进群众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意见》〔安政发(2018)9号〕,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扶持力度。从2018 年起,市、县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5000 万元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其中:市本级1000 万元、每县不少于400万元,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以不少于当年新增地方财力的10%逐年补充,到2018 年年度预算达到1 亿元以上,并从财政贴息、项目扶持、融资担保、税费优惠、用地保障、培训补助、社保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利用这些优惠政策,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来抓,发展好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返乡农民工就地创业就业。

  (二)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增强返乡农民工再就业能力。切实做好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意识,有效缓解产业升级与经济波动所带来的就业困局,才是应对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根本所在。针对企业用工需求创新培训模式,调整培训方向,丰富培训内容,根据农民工自身特点,制定相应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集中开展农民工转移、转岗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就业技能,适应新形势工作需要。一是对技术水平不高的返乡农民工开展回炉培训,提升新一轮输出人员择业竞争力;二是组织没有技术的返乡农民工参加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鼓励他们自主择业,以减轻社会就业压力;三是对有志于回归创业和有一定创业基础的的返乡农民工开展创业培训,提升自主创业能力;四是对有意继续从事农业的返乡农民工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对年龄偏大、知识水平偏低,不愿再外出打工的农民开展特色种养殖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农业生产技能,实现科技种养增收。

  (三)深挖市场,拓宽农村转移就业渠道。一要靠血缘、人缘、地缘关系,增加输出数量、扩大输出规模。二靠能人带动,充分发挥劳务输出能人的作用,积极鼓励他们为家乡的劳务输出献计献策,帮助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家门。三靠政府推动,构建农民工输出转移平台。政府主管部门要发挥政府主管部门和劳务输出组织作用,积极开展人力资源市场跨区域协作,为劳务输出寻求新的途径,引导返乡农民工实现跨区域转岗转业。四是要加大本县建设项目的争取力度,利用农村交通水利、生态移民、新农村、产业示范园等项目建设就近就地转移一批。五是支持发展劳务中介组织。鼓励发展各类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逐步形成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服务规范化的劳务中介服务体系,切实为农民提供职业介绍、就业指导、法律咨询等各项服务。六是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开辟绿色通道,为农民工提供高效便捷的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同时加强输出地和输入地配合,及时沟通农民工就业和返乡信息,为农民工提供更为周到的就业服务。七是加快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依托政府、部门、中介组织、劳务经纪人,在用工量大的地区、城市建立劳务信息服务站,广泛收集、筛选和发布劳务信息。积极利用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短信等媒体向农民工传播劳务信息,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范化和组织化程度。

  (四)大力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就业。农民工自主创业,这将是今后农民工转移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在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方面,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对有关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增强投资的吸引力;二是要在项目、资金上给予一定支持,帮助他们把企业办成、办好;三是要贴近服务,及时为创业农民工提供生产技术、致富门道、市场信息等方面的咨询和指导,积极帮助解决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四是要典型引路,发掘和报道一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好典型,激励返乡农民工勇于创业。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转换思路,利用他们在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鼓励、引导有创业愿望和创业条件的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立足本地资源,创办个体私营企业和发展各类经济实体,实现自主创业。同时,引导他们创办养殖业、农业产业化以及农村服务业等项目,实现自主创业、转移就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各级政府应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帮助他们解决融资、招工和行政审批等问题,统筹规划安排,优化自主创业的环境。

  (五)营造全社会关心返乡农民工、支持帮助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要从思想上、组织上、经济建设上、文化建设上以及社会综合治理等各方面做出努力,统筹部署,加强指导,多角度掌握农民工返乡动态。党政领导、司法服务、劳动保障、农林水教育等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农民工在返乡潮中实现良性回归。

  中国农民工就业情况及展望 篇3

  据农民工年度监测调查资料显示,20xx年我市700个农村居民调查户中,全部家庭人口2313人,其中农民工 [1]920人,占家庭人口的比重为39.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平均每户拥有农民工1.31人。我市农民工呈现出男性多于女性、已婚多于未婚、31-50岁年龄者多、初中文化程度者多、未参加过技能培训者多等基本群体特征;本地就业者多、制造业从业者多、生产或运输设备操作者多等分布特征;从业时间增加、收入显著提高、男女收入差距缩小等就业特征。

  一、我市农民工基本情况

  1、男多女少

  从性别看,男性占 68.3%,女性占31.7%。男女比例为 2.15:1,比2017年的2.23:1有所降低,男多女少的趋势没有改变,但近年来呈现出男性务工比重逐年上升趋势。

  2、八成以上已婚

  从婚姻状况看,已婚人员占85.7%,其中男性和女性的已婚率分别为85.0%和87.0%;未婚人员占12.9%,其中男性和女性的未婚率分别为13.1%和12.7%;离异或丧偶的人员占1.4%,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3、近六成农民工年龄在31-50岁

  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我市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41.3岁,其中男性为42.3岁,女性为39.0岁。

  从年龄构成看,30周岁及以下的占20.6%,比上年降低1.8个百分点;31-40周岁的占23.7%,比上年降低1.4个百分点;41-50周岁的占 34.2%,比上年增加2.3个百分点;50周岁以上的占21.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31-50周岁的接近六成,是农村居民家庭中非农就业的主体。

  4、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

  从文化程度看,小学及以下占13.8%、初中占67.6%、高中及以上占18.6%。我市农民工文化程度仍以初中为主。

  从年龄看,年轻人群文化程度相对更高,30周岁及以下年龄组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1.8%,比30周岁以上年龄组高16.6个百分点。

  从性别看,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女性占21.5%,男性占17.2%,女性比男性高4.3个百分点。农村女性劳动力要付出努力,拥有更高学历才能胜过男性,在竞争中获得从业机会。

  5、参加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不足两成

  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我市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17.9%。其中只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占24.2%;只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62.4%;同时接受过农业技术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13.4%。

  从性别看,男性接受过培训的比例为19.4%,明显高于女性的14.7%。

  从文化程度看,文化程度越高,接受过培训的比重越高。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分别占14.2%、17.5%和22.2%。尤其是参加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接受过的比重分别占9.4%、13.0%和18.7%,显著高于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的比重 5.5%、7.7%和4.1%。

  二、我市农民工就业分布状况

  1、近九成以本地就业为主

  由于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为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岗位,一直以来都是外地农民工务工的流入地。对我市农村劳动力来说,基本上无需外出就可实现充分就业。调查显示,在乡内从业的占88.9%,是我市农民工最主要的从业地区;在乡外县内、县外市内及国内其他省市从业的农民工分别占5.8%、3.8%和 1.5%。

  从年龄和婚姻状况看,30岁以上农民工更倾向于在乡内从业,比重比30岁及以下的农民工高19.4个百分点;已婚人员选择在乡内从业的比例比未婚人员高23.0个百分点。

  中国农民工就业情况及展望 篇4

  为了解我国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为党和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今年8月,国家统计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的专项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城市农民工工作和生活条件普遍较差。他们劳动强度大,生活开销大;文化程度低,社会保障低;工作环境差,生活条件差;文化娱乐少,技能培训少。尽管如此,但多数农民工仍认可目前生存的现状,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

  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共分四篇,第一篇为《城市农民工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状况》,第二篇为《城市农民工生活与教育状况》,第三篇为《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评价和希望》,第四篇为《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范围、方式和内容

  本次调查范围为:全国各级城市(含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和县级市)中固定岗位就业的农民工和灵活就业的农民工。

  调查对象是:年龄在16-65周岁的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包括被企业(单位)招用的在固定岗位就业的农民工和在社区街道上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灵活就业的农民工。

  调查采用面访方式,对在固定岗位上就业的农民工直接深入企业进行调查,对灵活就业的农民工采取街道社区拦截调查和入户调查方式。

  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包括劳动就业、获取报酬、就业保障、住房、子女教育、劳动技能培训等情况。

  (二)调查样本的抽取

  1、在固定岗位上就业的农民工样本的抽取

  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总体,分两阶段抽取城市农民工进行调查。即先在制造业等12个主要行业中抽取一定数量的企业(单位),然后从中选取一定数量农民工进行调查。在抽取农民工时按照该企业(单位)农民工从事的主要职业,适当考虑了农民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分布。

  在抽取各省级农民工样本总量时,考虑到东部地区是农民工的主要输入地,因此江苏、浙江、广东省抽取的样本不少于1200个,其他东部省份抽取的样本不少于900个,中部省份不少于650个,西部省份不少于400个。

  2、灵活就业的个体农民工样本的抽取

  以城市(包括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和县级市)为总体从街道社区中选取灵活就业的农民工,适当考虑农民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分布。

  4个直辖市各抽取200名农民工,15个副省级市各抽取30名农民工,各地级市和县级市分别抽取10名和5名农民工进行调查。

  (三)调查的样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各类农民工29425人。

  1、样本分布情况

  按工作岗位分,固定岗位就业农民工23880人,流动就业农民工为5545人,分别占81.16%和18.84%。

  按从事工作的行业分,在制造业,建筑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中工作的农民工分别占19.53%、15.12%和14.84%;在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工作的农民工分别占13.88%、9.75%、8.22%和1.26%;其他农民工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采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金融业中工作。

  按从事的职业分,主要为各类服务员、生产工人、技术工人、建筑工人、专业技术人员等,分别占17.49%、15.46%、13.22%、9.08%。和7.17%。

  按东中西部划分,东部地区调查农民工13435人,中部地区调查农民工8980人,西部地区调查农民工7010人,分别占被调查的农民工数的45.66%、30.52%和23.82%。

  2、农民工基本情况

  在调查的29425名农民工中,男性农民工19027人,女性农民工10398人,分别占64.66%和35.34%。

  从婚姻状况看,已婚的有18191人,未婚的.有10743人,分别占被调查农民工数的61.82%和36.51%。

  从年龄上看,16-25岁的农民工有8954人,25-35岁的农民工有10553人,35-45岁的农民工有7516人,45岁以上的农民工有2402人,分别占被调查的农民工数的30.43%、35.86%、25.54%和8.17%。

  从文化程度上看,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农民工有756人,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有3750人,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有15312人,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有7848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有1759人,分别占被调查的农民工数的2.57%、12.74%、52.04%、26.67%和5.98%。

  二、城市农民工劳动就业情况

  (一)农民工的求职主要靠亲朋好友

  许多农民工在外出务工经商前并没有联系好工作,进城后,一般经城里的亲戚、朋友或已在城里定居的老乡介绍找到工作。据调查,由定居本地的亲属、朋友介绍的占28.20%,由同样在外务工经商的同乡、亲友介绍的占25.99%,自荐到用工单位工作,占10.51%。另外,还有部分农民工是通过自主就业,招工广告,包工头、老板招募,劳务市场,招聘会,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找到工作,分别占7.94%、7.38%、5.15%、3.85%、2.46%和2.05%。

  (二)农民工职业涉及城市生活的诸多方面

  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工从事的职业有各类服务员、生产工人、技术工人、建筑工人、专业技术人员、一般职员、办事员、管理人员、居民服务人员、商务服务人员、个体业主、小摊小贩、家政服务人员、市政环卫工人等。

  从性别上看,男性农民工从事的职业主要有技术工人、生产工人、建筑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占被调查农民工总数的17.65%、16.66%、12.99%和8.94%;女性农民工从事的职业,依次为各类服务员、生产工人、一般职员及办事员,分别占被调查农民工总数的35.14%、13.27%和10.45%。

  (三)农民工工作时间过长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城里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29天,平均每天工作8.93小时。

  从每天工作时间看,平均每天工作时间不足8小时的占6.85%,每天正常工作8小时的占53.26%。每天工作9-10小时的占26.28%,每天工作11-12小时的占10.70%。有2.91%的农民工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

  从每周工作时间上看,46.90%的农民工每周工作7天,36.71%的农民工每周工作时间为6天,15.58%的农民工每周工作时间为5天,只有0.81%的农民工每周工作时间在4天以下。

  从调查中了解到,造成农民工劳动时间过长的原因主要是:私营、个体业主追求高产量,高效益,而工人也为了多挣钱,主动延长工作时间。

  三、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情况

  (一)农民工所在单位提供的工作待遇普遍不高

  据调查,29425名农民工所在的单位提供工作待遇情况是:签订合同或协议的占54.01%,能兑现工资的占85.14%,提供加班补贴的占49.87%,有双休日的占11.87%,能提供工伤补偿的占42.84%,可以带薪休假的占20.47%,可提供岗位培训的占47.23%,有住房补贴的占7.58%,提供住房公积金的占4.76%,妇女可以带薪休产假的占被调查的女农民工的比重为20.22%。

  (二)半数以上的农民工签订了劳动合同

  在调查的29425名农民工中,签订了劳动合同的有15891人,超过半数。其中,签订固定期限合同的占68.27%,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占10.53%,签订临时合同的占21.20%。

  在签订有固定期限合同的10849名农民工中,平均签订合同期限仅为一年。其中,75.68%的农民工签订了9-12月的合同,7.91%的农民工签订了1-2年的合同,只有10%左右的农民工签订的合同时间超过两年。

  据调查,签订过合同的农民工对合同的认知程度相对较高,很清楚所签合同详细内容的农民工占了22.94%,比较清楚合同内容的占了41.94%,一般了解合同内容的占了23.02%,不大清楚和完全不清楚合同内容的只占9.05%和3.05%。

  (三)农民工购买保险比重较低

  据调查,农民工没有购买保险的情况居多,没有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分别占被调查农民工总数的73.37%、73.77%、84.65%、67.46%。以上四险由单位购买的比例分别为11.89%、12.61%、8.41%和23.09%,由农民工个人自己购买的比例分别为6.56%、7.23%、2.55%和4.62%,由农民工个人和单位共同购买的比例分别为8.18%、6.39%、4.39%和4.83%。

  (四)多数单位能够为农民工提供基本安全防护措施和防暑降温措施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特殊岗位上就业的农民工中,10.93%的农民工有非常严密的劳动安全防护措施,23.74%的农民工有较为严密的劳动安全防护措施,51.47%的农民工有一些劳动安全防护措施,13.86%的农民工没有劳动安全防护措施。

  调查结果还表明,在高温下作业,由单位给农民工采取防暑降温措施的占60.97%,由农民工自己花钱采取防暑降温措施的占19.77%,还有19.26%的农民工未采取任何防暑降温措施。

  注:职业中各类服务员包括餐馆、饭店、发廊美容、保洁等服务员,技术工人包括木工、石工、泥水工、电工、修理工、缝纫工、厨师、驾驶员等,居民服务人员包括送货员、送奶工、送报员、送水员、洗衣、洗染、搬运工、人力车夫、废旧物资收购人员等,商务服务人员包括打字、排版、影印、美工人员、快递员、话务员、保安员等,家政服务人员包括保育员、保姆、小时工、护工等,小摊小贩包括卖菜、卖报、卖烟、推销员、售货员等。

  中国农民工就业情况及展望 篇5

  据农民工年度监测调查资料显示,20xx年我市700个农村居民调查户中,全部家庭人口2313人,其中农民工[1]920人,占家庭人口的比重为39.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平均每户拥有农民工1.31人。我市农民工呈现出男性多于女性、已婚多于未婚、31-50岁年龄者多、初中文化程度者多、未参加过技能培训者多等基本群体特征;本地就业者多、制造业从业者多、生产或运输设备操作者多等分布特征;从业时间增加、收入显著提高、男女收入差距缩小等就业特征。

  一、我市农民工基本情况

  1、男多女少

  从性别看,男性占68.3%,女性占31.7%。男女比例为2.15:1,比XX年的2.23:1有所降低,男多女少的趋势没有改变,但近年来呈现出男性务工比重逐年上升趋势。

  2、八成以上已婚

  从婚姻状况看,已婚人员占85.7%,其中男性和女性的已婚率分别为85.0%和87.0%;未婚人员占12.9%,其中男性和女性的未婚率分别为13.1%和12.7%;离异或丧偶的人员占1.4%,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3、近六成农民工年龄在31-50岁

  调查结果显示,XX年我市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41.3岁,其中男性为42.3岁,女性为39.0岁。

  从年龄构成看,30周岁及以下的占20.6%,比上年降低1.8个百分点;31-40周岁的占23.7%,比上年降低1.4个百分点;41-50周岁的占34.2%,比上年增加2.3个百分点;50周岁以上的占21.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31-50周岁的接近六成,是农村居民家庭中非农就业的主体。

  4、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

  从文化程度看,小学及以下占13.8%、初中占67.6%、高中及以上占18.6%。我市农民工文化程度仍以初中为主。

  从年龄看,年轻人群文化程度相对更高,30周岁及以下年龄组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1.8%,比30周岁以上年龄组高16.6个百分点。

  从性别看,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女性占21.5%,男性占17.2%,女性比男性高4.3个百分点。农村女性劳动力要付出更多努力,拥有更高学历才能胜过男性,在竞争中获得从业机会。

  5、参加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不足两成

  调查结果显示,XX年我市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17.9%。其中只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占24.2%;只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62.4%;同时接受过农业技术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13.4%。

  从性别看,男性接受过培训的比例为19.4%,明显高于女性的14.7%。

  从文化程度看,文化程度越高,接受过培训的比重越高。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分别占14.2%、17.5%和22.2%。尤其是参加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接受过的比重分别占9.4%、13.0%和18.7%,显著高于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的比重5.5%、7.7%和4.1%。

  二、我市农民工就业分布状况

  1、近九成以本地就业为主

  由于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为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岗位,一直以来都是外地农民工务工的流入地。对我市农村劳动力来说,基本上无需外出就可实现充分就业。调查显示,在乡内从业的占88.9%,是我市农民工最主要的从业地区;在乡外县内、县外市内及国内其他省市从业的农民工分别占5.8%、3.8%和1.5%。

  从年龄和婚姻状况看,30岁以上农民工更倾向于在乡内从业,比重比30岁及以下的农民工高19.4个百分点;已婚人员选择在乡内从业的比例比未婚人员高23.0个百分点。

  2、五成农民工从事制造业

  从产业结构看,从事第一产业的占0.1%;从事第二产业的占60.0%,比上年增加1.6个百分点;从事第三产业的占39.9%,比上年减少1.6个百分点。

  从行业分布看,超过五成农民工从事制造业,占51.3%,是吸纳农民工就业最多的行业;其次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17.8%;再次是批发零售业和建筑业各占8.0%;随后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7.4%。五个行业一共吸纳了92.5%的农民工,比上年增加2.8个百分点。

  3、近四成农民工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等工作

  从职业分布看,经营类、管理类、技术类的从事人员比重较低。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等工作的人员比重最高,占39.8%;服务业人员占13.5%;个体经营人员占8.3%;专业技术人员占7.3%;办事人员及有关人员占4.3%;商业人员占2.0%;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占1.2%;私营企业主占0.6%;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占0.1%;从事其他工作种类的人员占22.9%。

  三、我市农民工的就业时间和收入状况

  1、平均从业时间略增

  XX年我市农民工人均从业时间为10.9个月,比上年增加0.1个月,其中本地务工、本地非农自营、本地非农务工和外出从业时间分别为0.5个月、1.4个月、7.9个月和1.1个月。调查显示,有26.1%的农民在从事非农活动的同时兼顾自家的农业生产,务工务农两不误。

  2、非农收入显著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XX年我市农民工月均非农收入为2535元,比上年增长18.0%,其中月均收入在600元及以下的占1.8%;601-800元的占2.6%;801-1200元的占9.5%;1201-1600元的占14.5%;1601-2400元的占30.4%,2400元以上的占41.2%。月均收入在1600元以上的农民工占到了71.6%,比上年增加了14.4个百分点,呈现出收入大幅增长,低收入者比重减少的趋势。

  3、男女农民工收入差距略有缩小

  从性别看,XX年我市男性农民工月均收入2774元,女性农民工月均收入1993元。男女收入比是1.39:1,比上年的1.55:1有所降低。

  4、不同年龄组的农民工,收入愈高增速越低

  从年龄组看,41-50周岁年龄组农民工月均收入最高,为2823元;其次是31-40周岁年龄组,为2662元;排在第三位的是50周岁以上年龄组,为2224元;最低的是30周岁及以下年龄组,为2205元。70后、80后是月均收入最高的人群,他们从业多年,拥有较多的工作经验,且年富力强,收入水平最高。

  从收入涨幅看,涨幅最快的是30周岁及以下年龄组,增长25.6%;其次是50周岁以上年龄组,增长17.2%;第三是31-40周岁年龄组,增长16.4%;第四是31-40周岁年龄组,增长14.9%。增长幅度的高低正好与绝对收入的高低相反,收入越高增幅越小,呈现出差距缩小的趋势。

  5、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月均收入最高

  从文化程度看,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分别为2215元、2616元和2472元,比上年分别增长了26.2%、15.5%和20.4%,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收入最高,增速最小。

  6、本地非农务工收入最低

  从就业方式看,本地非农务工、本地非农自营和外出从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分别为2155元、4667元和2600元,比上年分别增长了18.1%、14.9%和16.9%,本地非农务工农民工收入最低,自营农民工收入增幅最小。

  7、交通运输业收入最高,批发零售业增速最快

  从农民工从事的五大行业看,收入水平由高到低分别是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制造业和居民服务业,月均收入水平分别为3313元、3241元、2798元、2434元和2047元。收入增速由高到低分别是批发零售业、居民服务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分别为29.7%、21.7%、16.7%、7.1%和6.5%。

  中国农民工就业情况及展望 篇6

  我校xx年5月下旬受xx县委托和授权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积极开展招生宣传、教学培训以及转移就业工作,为完成xx县政府今年下达我校“富裕劳动力技能培训900人,其中引导性培训农民工400人”的目标任务。从xx年5月下旬开始,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充分发挥就业和培训的职能和资源,在xx县县政府和学校领导的支持、学校相关科室密切配合下,结合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劳务市场需求实际,运用一切积极因素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工引导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截至xx年10月中旬,我校共完成农民工培训培训任务900人。并转移输出(安置就业)980多人,为促进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增收,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起到了应有的作用。现将我校5个多月来开展的农民工培训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这段时间来就业、培训中心的主要工作与措施

  (一)积极争取xx县政府阳光办的支持,强化农民工培训工的领导与管理。

  农民工属于多行业、多工种范畴。因此,农民工培训是一项社会性、系统性工程,必须要有政府的参与和领导,才能使农民工培训和就业转移工作做到健康有序、卓有成效。基于此,我们根据阳光培训文件精神,主动做工作,并向xx县阳光办汇报申请,取得支持。xx年6月1日学校在原就业指导、培训中心基础上增加工作人员,成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岁昌学校阳光培训工程点”由学校常务副校长吴玉姜直接领导,并在招就办领导下开展工作,领导机构的确立,为顺利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摸清情况,开展宣传,落实工作。

  自今年6月份xx县政府以候委农办〔xx〕35号文批准成立我校农民工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后,我们在全市范围开展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就业现状和教育培训资源调查,通过调查,摸清和掌握了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和与之有关的培训资源情况,为正确指导全市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提供了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在此基础上学校利用暑假这段时间学校在教学和教学设施相对空闲的有力条件,学校培训中心组织人力物力深入xx竹歧多个村镇以及福州、xx多家企业,同村干部和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并同多家企业建立订单式培养关系,尤其是取得了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支持,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他们参与完成培训学员的招生工作,并积极介入具体培训工作,学校负责组织具体的培训上课工作,企业承担学员相应专业的操作技术指导以及实训岗位的提供,这个阶段完成了绝大部分的培训(共培训营销专业三个班次,学员3百多人)和就业安置工作(学员全部安排在海峡都市报和东南快报社发行营销部门),并积累了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经验,在之后暑假结束的学期初一个月时间中又开展了商品包装和酒店服务员两个专业100多人的培训班,向这部分即将走向社会的新的劳动者传授怎样操作具体的技能、如何适应社会、怎么保护自己,增强了他们的就业本领。并在实训工作进行的同时完成了所有参加培训的学员的就业安置工作,安置率100%,分别安排在福建岁昌学校师生餐厅和xx东升包装厂,目前培训中心对暑假三个班级的就业跟踪情况显示,就业率巩固率超过了97%。

  (三)精心组织实施,开展培训工作和转移就业工作。

  在农民工培训具体实施过程中,我校从自身情况出发,充分整合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建好农民工培训基地。利用职业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和周边企业联合开展农民工培训的招生工作,企业需要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源,我们需要企业为学员提供就业岗位以及操作型的教师,校企签订订单式联合培训工作,邀请福州市区部分企业的.行业专家到我们的培训课堂授课,这些来自生产一线的教师熟悉操作生产流程和具体生产技能技巧,他们现身说法,以师徒的务实培训方式和在生产岗位上手把手地教会学员掌握一门具体的劳动技能(比如营销专业我们邀请了四位平安保险公司高级讲师,汽车美容邀请了欧迈克汽车美容高级技师参与授课等),即达到了开展农民工培训的基本目的,在此同时学校还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如把培训班办在市中心方便学员上课,实训课安排在就业企业实际生产岗位上),加大了岗位实训的力度,力求培训的实际效果,在具体岗位上掌握具体的操作技能。在扩大农民工培训规模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培训经验,不断提升农民工培训质量。这些培训工作都是在和农村干部以及用工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完成,在目前劳动力匮乏的用工环境下,培训中心的这些工作获得企业的欢迎。因此培训结束之后的安置工作顺理成章,安置率达到了百分百,之后的就业跟踪情况显示这些学员的就业情况稳定,平均工资超过900元。参加培训的农民工都表示了较大的满意度。

  二、存在的问题及明年的工作要点

  (一)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们前几个月农民工培训工作在各方努力配合下,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培训招生工作依然还是今后培训最困难的工作。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在农村劳动力对培训工作的认识上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我们在阳光工程深入宣传工作做的还是远远不够,在深入开展阳光工程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同时,我们也遭遇了深入农村宣传费用高效果不好的实际情况,因此学员的招生工作依然还是今后工作的难点,一些农民工对培训学习和培训毕业证存在无所谓的态度,认为企业急需人力是事实,因此学员更加注重培训机构介绍“好的工作”,所以阳光工程的宣传以及让农民工明白提高务工的质量还是应当先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具体地掌握一门生产技巧的道理,因此,我们的招生宣传工作还应当做得更加深入细致一些,和一些信誉好,效益好的企业结合更加密切一些,充分了解企业急需怎样的人才,农民工需要怎样的务工环境,在具体的培训工作中,我们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农民工培训才能真正有效开展下去。

  第二是培训的经费还是十分的有限,不能在一些人力资源紧缺的行业开展更加深入的培训工作,为农民工上岗前提供更多的专业知识培训,尤其是岗位实训的指导工作,例如汽车美容和家居服务等,这些行业急需能够掌握一定操作技巧的,具备一定的礼仪知识和较好的敬业精神务工人员,但是这些培训工作需要时间较长,学习的内容较多,费用相对较高,今年,我们尝试开展了这些专业培训,就遭遇了经费问题,我们非常遗憾没有能够为学员提供更加细致的培训内容,因此这些专业的培训,既要邀请较好的有丰富的就业一线操作经验的老师以及提供具体的并且是针对性的教材,又要控制紧张的培训费用,培训工作开展得相当艰巨。

  (二)今后要做的主要工作。一是要积极争取县阳光办对该项工作的支持,增加对农民工培训经费的投入;二是加强周边各县劳务输出网络建设,调动各种力量,疏通农民工就业出口,保证畅通,扩大培训后就业输出成果;三是利用学校现有的招生队伍以及每年的招生工作,在做好学校招生工作的同时也做好学生家长以及他们周边人群的宣传工作,将阳光工程农民工培训的精神扩大到全省各个农村村落,同时利用省级重点职业校现有的就业资源网络和长期合作的就业单位资源为农民工做好实训和就业安置工作,扩大富裕劳动力输出工作的宣传力度。

  在明年的具体培训工作中,无论培训招生、培训教学(授课、实训)、就业工作中都应当加强同兄弟学校的交流和学习,加强学员和用人企业每月一次的就业跟踪工作,及时总结和检讨培训工作的不足。在招生和就业两块工作上要细化工作,以务实精神切实做好具体工作,争取更好地完成年度培训计划,为农民工和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中国农民工就业情况及展望 篇7

  近期,XX县农业局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全县劳务输出大乡,就XX县返乡农民工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农民工返乡基本情况

  20xx年9月以来,全县农民工提前返乡人数逐月增多。据统计,返乡农民工达29982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总人数的83%左右。其中,因金融危机影响返乡农民工1080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总人数的2% 。目前XX县尚未出现农民工返乡潮。

  二、农民工返乡的主要原因

  1、因金融风暴返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导致沿海地区部分企业倒闭、停产、减产、降薪、减员,全县因此返乡农民工达1080人,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2%。

  2、因季节性等因素返乡。西北、东北等建筑行业受季节影响返乡农民工达28902人,占全县返乡农民工总数的 96%。

  3、因灾后重建返乡。5.12地震中XX县农房损毁多,是省级重灾县之一,政府规划重建总户数达8888户,要求2008年12月底完成,灾后重建任务较重,导致农民工提前返乡达6225人,占全县返乡农民工总数20.7%。

  4、受中央惠农政策影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如新的粮食收购政策的出台以及新的土地政策对农民工返乡具有吸引力。回乡创业兴办实体130人,占全县回乡总人数0.4%。

  三、返乡农民工结构性特点

  一是从地域分布上看,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返乡农民工达1493人,占4.9%。

  二是从行业分布上看,制造业、建筑业农民工返乡达26983人,占90%。从事制造业的返乡5696人占19%,从事建筑业的返乡21287人占71%,从事服务业和其他行业的仅占6%。

  三是从年龄结构上看,29岁以下15590人占52%,29岁至40岁10493人占35%,40岁以上的3899人占13%。

  四、存在问题

  农民工经过城市工作与生活的“洗礼”,学到了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掌握了熟练的技能技术,带回了多年积攒的资金,是家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股生力军。但仍存在一些不利影响。一是XX县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受金融风暴影响,经济将持续疲软,企业用工也会减少,对劳动力转移输出影响较大。大量农民工回流,目前只有少量求职者现身人力资源市场求职。由于该县本身就业岗位有限,加之受金融危机影响能提供的岗位也在减少,预计今年将对该县人力资源市场构成冲击,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二是沿海一带的企业受国际金融风暴影响停产倒闭的速度比较快,面比较大,目前在当地观望和处于“半就业”状态下的农民工有可能在后期陆续返乡。三是当前返乡农民工大部分年龄偏大,没什么技术特长,再就业难度相对较大,需要政府引导。四是近年来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规模小、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不高,面临融资难、人才缺、土地紧张等困境,急需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扶持。五是如不妥善处理好农民工失业返乡后的培训、就业、社保转移接续、随返子女入学、土地经营、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等相关问题,将不利于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关系。

  五、决策建议

  针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认真贯彻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省、市的部署,积极应对,主动解决农民工返乡新问题,努力把各种不利影响降至最低程度,促进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1. 加强动态监控。在劳务输出重点地区设立农民工返乡监测点,做好在外务工人员的稳定工作和在当地的转岗推荐就业,及时掌握农民工返乡的`规模和速度。各乡劳务部门每周上报一次本地农民工返乡情况。为减少农民工返乡后就业生活困难,要建立农民工返乡回流基础台账,加强动态监控和统计分析。

  2. 搭建就业平台。加强对农民工的信息引导和就业服务,加强与劳务输入地区的联系和衔接,发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县外劳务办事机构和劳务经纪人的作用,同时合理引导返乡农民工就业。巩固与外省大型企业的劳务合作基础,将输出重点逐步转向长三角地区及环渤海湾等受金融危机影响小的地区和行业。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及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的契机,加强区域劳务合作,为农民工外出务工开辟新的渠道。各级人力资源市场要加大收集和发布用工信息量,降低农民工求职成本,畅通求职渠道,充分发挥各类职介机构的中介组织作用。

  3.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逐步提高农民工培训补贴专项经费。动员社会培训资源,利用农民工大量返乡时机,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4. 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在全县确定3个农民工回乡创业示范乡,扶植示范乡创业就业培训,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吸纳当地劳动力。各乡要在创业场地、税收优惠、金融信贷、就业扶持政策、创业培训、创业服务等方面,鼓励扶持有创业愿望和创业条件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规模种植、养殖业,兴办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5.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医疗保险,探索农民工养老保险可接续、可转移的办法。切实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加强与劳务输入地区劳动保障部门的协调配合,督促用人单位按规定支付农民工工资和经济补偿金。多渠道提供和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两为主”方针,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加强执法监督,依法规范职业中介、劳务派遣活动,严厉打击坑害农民工的违法犯罪行为。及时妥善处理因企业裁员发生的劳务纠纷,切实维护该县农民工合法权益。

  中国农民工就业情况及展望 篇8

  自接到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通知》后,我局高度重视,及时对开展农民工工作自查进行了研究与部署,并严格按照省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开展农民工工作自查的通知》要求与部署,对XX年我局开展农民工工作情况进行了认真、深刻、细致地自查与自评。现就我局开展农民工工作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工就业创业管理服务情况

  1、加强领导,积极引导农民工创业就业。成立领导小组。去年,我市对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进行调整和充实,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36家单位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淮北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市劳动保障局抽6名专职人员从事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工作。按照市委毕美家书记的“常年抓、抓常年”重要批示精神,我市建立了市、县、乡镇、村四级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工作领导体系。

  2、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扶持农民工创业就业。4月初我市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各部门结合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具体的办法和措施,对于返乡农民工创办企业的享受招商引资企业同等优惠政策;对入园创业的享受下岗失业人员同等优惠政策;对创业农民初创的小企业,可适当放宽注册资本额度和注册资本到位期限等。切实从政策层面上支持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3、强化目标管理,积极落实农民工工作责任。市目标办印发了《淮北市XX年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和考核办法》,将扶持农民工创业就业等目标任务和责任层层分解下达,列入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重要内容,实行月报告、季调度、半年督查、年底考核制度。

  4、建立工作台帐,积极规范农民工工作程序。在18个乡镇分别设立了返乡农民工监测点,建立了返乡农民工日报告制度。各县区和乡镇劳动保障工作机构采取分片包干制的办法,组织专人深入村户,通过上门走访、发放问卷调查表、召开能人座谈会等形式,了解返乡农民工意愿和要求,建立了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信息台帐。

  5、强化政策宣传,积极帮助农民工创业就业。市、县区劳动保障部门分别在服务大厅设立了宣传咨询窗口,在火车站、汽车站设立了宣传咨询台,深入开展了外出务工人员宣传咨询活动,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0万余份。国家广播电台、中国劳动保障报、安徽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曾多次对我市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工作进行宣传报道。

  6、加强创业扶持,积极促进农民工创业。分别在市、县区两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分别成立了“农民工创业培训指导中心”,建立了返乡农民工创业人员扶持档案,做到家庭住址清、联系方式清、技能优势清、发展项目清、经营状况清。成立了以劳动保障、工商、税务、财政、银行及大专院校等部门专家组成的创业指导委员会和创业咨询指导专家志愿团,免费为学员创业提供帮助和指导。收集适合返乡农民工创业项目600多个,组织专家对创业项目进行筛选,编印成册,推介给返乡创业农民工。共举办10期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班,390名返乡农民工参加培训,其中成功创业195人,带动1365人就业。

  7、加强园区建设,积极孵化农民工创业。为加快推进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城乡产业整合发展,积极支持县域、乡镇工业聚集区合作发展,加快产业集聚,提高开发园区的经济规模和辐射能力,从而形成增长极,有效带动农业及农村经济的繁荣,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分别在濉溪县临涣、刘桥、南坪三镇第二批省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且初见成效,累计完成道路框架、电力配置、供排水配套等基础设施投资1400多万元。建成标准化厂房11栋,建设面积123亩,现已入住华强面粉厂、淮北天王机械加工、淮北巨鑫特种铸锻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安排返乡农民工入园创业45人,带动1186名农民工就近就业。濉溪县百善镇,相山区渠沟镇,杜集区石台镇、高岳街道,烈山区古饶镇、宋疃镇等6个乡镇,正在建设第二批省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

  二、存在问题

  1、劳动力素质不适应市场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据调查统计,“xx”期间我市需求量较大的`工种是煤化工、纺织、电子、电焊、车床、钳工。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难以满足我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求。从去年开始,部分在淮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已经逐步凸显。

  2、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基础薄弱。目前,我市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滞后,行政村没有建立劳动保障工作站,没有配备专职人员,缺乏专项工作经费,难以满足农村劳动者对就业培训的需求。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强农民工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依托基层劳动保障平台,摸清全市外来失地农民工基本情况,规范信息分解,实行动态维护,确保数据的精确。强化农民工政策调研,探索适合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办法,进一步完善实施《淮北市失地农民参保办法》。

  2、完善联动工作机制。实行“会议联席制度”、“日常联系制度”、“信息报送制度”、“工作总结制度”和“工作督察制度”同步进行了,同步到位。

  3、强化农民工服务工作。完善农民工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街道(乡镇)、社区(村)的联络、服务功能,印制信息卡,维权服务卡等服务下乡,让更多的农民工及时得到好信息。

  中国农民工就业情况及展望 篇9

  xx市是一农业大市和人口大市,全市160多万人口中,农业人口约13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80%。据统计,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民工有14.4万人,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受金融危机影响,在今年春节前返乡的农民工总数为41689人,其中失业返乡农民工5686人,截止到今年2月底止,仍未返岗农民工的总数4327人,其中在当地实现就业的有2765人,未返城滞留农村留守“三亩”保命自留地的有1562人。

  在目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如何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xx市农信社把社会责任扛为已任,把支持农民工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农信的一大举措,紧密结合本地区自然资源和当前的经济环境,灵活运用政策和资金扶持,开通绿色通道,快、简、盛方便地为农民工就业提供资金保障,帮助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工创造就业岗位;支持劳动密集型型企业扩军,帮助农民工就业牵线搭桥。

  一、建立长效信贷机制,解决农民工创业资金需求

  xx市农信社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为依托,通过“信贷专柜、送贷上门、集中发放”等多种方式,推出了一系列针对农民工实际需要的金融服务,为农民工提供了全方位的资金支持。

  (一)为农民工开通绿色通道,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

  为解决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该社注意引导有一定技术特长的农民工进行创业,以农民工带动农民工就业。有效缓解一部分农民工的就业压力。春节前,xx市农村信用联社组织基层信贷人员走进返乡农民工家中,了解农民工返乡原因、就业愿望、创业项目及资金需求,对返乡农民工的个人能力、技术水平、经济状况、创业条件、创业项目和资金需求逐户进行调查登记。在此基础上,适时推出了返乡农民工创业专项贷款,对于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民工积极开通“绿色通道”,简化贷款手续,减少审批程序,快、简、盛方便地为农民工再就业提供资金扶持,提高返乡农民工创业项目的成功率,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竭尽全力为需要创业的返乡农民工提供信贷支持。

  该社还春节期间在南湖广场竖起广告,公开贷款受理条件、审批程序,实行“阳光信贷”。据统计,去年10月份以来,全辖农村信用社先后推出了“创业贷款”、“小额授信贷款”等适合返乡农民工需要的贷款新品种。截至今年3月末,全辖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7592万元,直接帮助农民工1127人返乡创业;发放生活消费贷款391.29万元,帮助农民工813人解决实际生活困难;附城镇南田村等10多名返乡农民工在信用社贷款20万元,在海滩涂上养殖海豆芽。沈塘镇茂莲村返乡农民工利用贷款租用20多亩土地,建起了6000多平方米的富贵竹养殖大棚,带动当地群众加工富贵竹,使不少村民走上了致富道路,也为返乡农民工起了示范作用。

  (二)重点支持农民工发展特色种养业

  并实行利率优惠,有效地缓解了农民工创业贷款难、资金少的问题。

  多年走闯在外的农民工,因为见过世面,善于发现市场契机,能够独辟蹊径发展特色种养业。由于特色种养业市场前景看好,产品有销路,能起辐射示范作用,带动一方群众致富,所以,该社对这类贷款放松政策,扩大信用额度,增设特级、特大信用户,授信额度由3万元提高到5万元,特大信用户可凭承包合同养殖合同授信到50万元。从去年至今,我社累计投放支持特色种养专业户贷款达5012万元,其中:支持香菇种养户36户,支持金额127万元;养土黄鸡48户,支持金额97万元;种植火龙果11户,支持金额35万元;养殖土元、海豆芽、食用蝎子7户,支持金额28万元;另外,还支持香蕉专业户129户,金额达792万元,养虾专业户80户,金额达583万元,种树专业户55户,金额480万元,种植甘蔗专业户300多户,金额2480万元,种植菠萝专业户130多户,金额240万元,其他专业户200多户,金额150万元。

  二、支持农村基础设施,扩大农民工就业渠道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就是为广大农民工铺设“小康之路”。目前,政府已调整投资结构,把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繁荣。xx市农村信用社坚定“三农”服务方向,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按照“聚集项目、捆绑资金、集中投向”的方式,围绕当地经济发展思路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创新信贷服务举措,坚持信贷资金向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倾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是结合新农村建设需要,积极投身到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配合当地政府村村通公路的建设,投资1370万元,完成道路硬底化28公里,直接提供就业机会685人;全市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投放资金1127万元,改造农村危房560座;直接提供就业机会824人;积极支持沼气示范村建设,投入资金370万元,建设沼气池26.1万户,直接提供就业机会225人。这些投入有效解决了全市农民生活用能、生产用肥、养殖用料问题,实现了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促进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增长。

  二是加快对农村建设资金投入,支持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促进农民直接增收的项目。充分利用农村冬春农闲的有利时机,投入大量资金,组织农民工大力开展农田水利、改善了农业生产的条件和环境。至XX年3月底止,目前,该社投入1,500多万元支持水利建设,维修水库、塘坝7座,完成渠道清淤维修36处,新增农田灌溉8万亩。解决人畜饮水1万多口,创造农民工就业机会852多人;发放低产田改造贷款800万元。帮助完成低产田改造任务2万多亩,解决农民工就业1125人。

  发放农业生产资料贷款1.73亿元,支持农民购买地膜、化肥、种子、农药、农机具等生产资料,改善了农业生产的条件和环境,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支持劳动密集型型企业扩军,帮助农民工就业牵线搭桥

  该社对本地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给予融资方便,扩大其信用额度,鼓励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尽可能多地吸纳农民工就业,支持遇到困难的'企业解决实际困难,采用灵活用工、弹性工时、技能培训等办法,尽量不裁员。

  一是支持如服务型的餐饮业、农产品加工业。我社按照“择优扶持,突出重点”的信贷策略,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实行倾斜政策,全力支持涉农龙头企业发展,切实增加就业机会和农民收入。如我社向xx市伊齐爽食品有限公司贷款1,220万元,增加农民工就业岗位200多人。投放2,180万元支持珠联和远源两家出口创汇水产品加工企业,创税利近1,000万元,解决就业人员1500多人。

  二是支持发展订单农业。许多返乡农民由于农业领域就业渠道窄、农业品价格不稳定、农业种植收益低而对农业生产失去兴趣,为提高他们的劳动生产积极性,我社专门组织有关人员对农信社与糖厂、农民合作的可行性进行深入调研,积极主动与糖厂合作,试行甘蔗订单农业贷款。实施“甘蔗订单农业贷款”合作模式。从去年至今,我社又在原基础上,与有资金需求的凯基、信通、恒福等糖业有限公司合作。累计发放甘蔗订单农业贷款1,014户,金额达24,80多万元,有力支持本地区农民累计种植甘蔗27万多亩,充分显示农信社支农主力军的强大作用。

  三是加强用工信息沟通。该信利用与平时有业务往来的企业相互沟通联系,及时获得企业的用工信息,倡导企业招收本地返乡农民工,同时,支持其增加投资,扩大用工规模,成功地帮助一批技能较为熟练的返乡人员实现再就业。在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倡导下,该市各家中小企业纷纷举办了专门针对农民工的专场招聘会。如“XX年春风行动”大型系列招聘会,参加招聘活动的33家用人单位共提供涉及营销、餐饮、水产加工、安全保卫等就业岗位1367个,“春风行动”让700多农民工找到了工作。

  中国农民工就业情况及展望 篇10

  20xx年四季度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伴随着危机进一步蔓延,对我市农民外出务工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市农民工非正常返乡人员增加,务工收入下降,农民工外出就业形势严峻,给我市农民持续增收带来压力和困难,引起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高度关注。为了及时了解我市农民工非正常返乡情况,为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提供决策依据,近日,市统计局采取全面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市农民工外出务工情况及农民工非正常返乡人员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我市农民外出务工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市农民外出务工从快速增长期转入到稳定发展期,全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规模不断扩大,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截止20xx年底全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31.6万人,占全市农村乡村从业人员比重38.7%。我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凤台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13.7万人,占全市农村外出劳动力比重43.4%),潘集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8.7万人,占全市农村外出劳动力比重27.5%),毛集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3.1万人,占全市农村外出劳动力比重9.8%),大通区、谢家集区、田家庵区、八公山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及所占比重分别为:2.1万人、6.7%;1.9万人、6.0%;1.7万人、5.4%;0.4万人、1.3%。

  我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地域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和建筑业。

  二、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市当前农村劳务经济的影响

  据调查,截止到20xx年12月底,受金融危机影响全市农村外出打工劳动力非正常返乡人数2。1万人,仅占我市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的6.7%,目前尽管从数量上来看还并未形成大批民工返乡潮,但综合多种因素分析,真正对我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影响将在春节后,应引起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一)因所在单位裁员或停产、收入明显减少成为农民工非正常返乡的主要原因。

  据对全市5732名非正常返乡人员的问卷调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市2.1万非正常返乡人员中因为收入明显比金融危机发生前减少而返乡的占46.2%,所在的公司(单位)因订单减少而裁员或停产返乡的占37.1%,在外生活成本提高,继续外出打工不划算返乡的占7.6%,所在公司(单位)因经营困难而破产倒闭返乡的占4.5%,认为所处的打工环境明显不适应(包括:住宿不方便、孩子上学不方便、当地人岐视民工、工资不能足额及时兑现、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等政策不配套、在当地受老板欺负等)返乡的占1.4%,认为其它原因返乡的占3.2%。

  (二)文化程度低的青壮年农民工成为非正常返乡的主流。

  从年龄构成来看,全市非正常返乡回流农民工20岁及以下的占11.7%,21岁至44岁的青壮年却高达61.7%,45岁至54岁的占21.0%,55岁及以上者占5.6%。

  从劳动力文化素质来看,受教育低的劳动力返乡的比重大,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包括文盲)以下返乡人员占全部非正常返乡人员的52。4%,初中文化程度占37.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0.6%。

  (三)经济发达地区返乡人员和外出务工时间较短的人员返乡比例较大。

  在调查中从长三角非正常返乡回流的占全部非正常返乡人员的30.0%,从珠三角非正常返乡占23.5%,从本省其它市非正常返乡回流的占14。3%,京津地区非正常返乡回流的占8.3%。

  据调查外出务工时间的长短也是影响非正常返乡的主要原因,在调查中发现外出2-5年的劳动力返乡占到69.5%,20xx年当年外出当年返乡的占14.5%,外出6-10年的占12.3%,长年在外打工而非正常返乡回流的仅占3.7%。

  (四)从事劳动密集型及外向型产业的人员受到的`冲击最为明显。

  据调查,在我市非正常返乡人员中从事服装加工行业的返乡人员占到22.3%,从事玩具加工行业的占到11.5%,从事电子行业的占到2。8%,从事其他工业的占到3.8%;从事建筑业行业的返乡人员占到26.8%,从事批发零售行业的回流人员占到19.8%,从事餐饮业的占到3。6%,从事交通运输行业的占到1.3%,其他行业占到7.4%。

  (五)非正常返乡人员返乡后收入下降明显,少数农村居民家庭生计可能发生困难。

  据对返乡人员调查中发现,有81%的人员返乡后不能马上就业,仅有19%的人员在返乡后马上能够就业。

  工资性收入一直是拉动我市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20xx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约4500元,其中:工资性收入244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54.1%。据对我市非正常返乡回流人员调查了解,有95.8%人认为返乡回流后收入明显减少,其中:有48.3%的人认为每月收入减少2000元以上;有27.9%的人认为每月收入减少在1500—2000元;有9.9%的人认为每月收入减少1000—1500元;只有13.9%的认为每月收入减少1000元以下。

  (六)由于金融危机还在蔓延,我市非正常返乡回流人员春节后继续外出务工的意愿大大降低。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加深,我市农民外出务工就业的形势愈发严峻,我市农民持续快速增收的压力加大。

  调查显示非正常返乡回流人员中有71%的人员春节过后不准备外出务工,仅有29%的人员在春节过后继续外出务工,表明绝大多数农民工对金融危机冲击下,外部打工形势不看好,对将来感到迷茫。

  三、对稳定和发展我市农村劳务经济的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做好农村稳定工作,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当前经济运行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宣传,坚定各级政府与广大农民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的信心,困境之中困难之时,信心比黄金更加珍贵。同时进一步贯彻中央2009年一号文件《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要求的积极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切实解决当前农民工就业困难和工资下降等问题。中央在20xx年底追加的1000亿拉动内需的资金,我市积极争取了2.9亿元,主要用于煤矿棚户区改造和农村民生工程、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充分利用投资项目的带动功能,最大限度安置好农民工就地就业,努力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

  (二)加强对农民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工欲其善必先利其器”,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农民工实用性、针对性的业务技能培训,帮助提高农民工业务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在调查全市非正常返乡回流农民工对政府的建议和希望中,首先选择有关部门加强业务技能培训的高达64.8%,由此可见农民工对本身职业技能提高是多么急迫与渴望。

  (三)强化和完善政府职能,提高为农村劳务经济服务水平。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是一项巨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多个职能部门和社会方方面面,目前实行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的力度弱,解决困难问题有些力不从心等,建议市政府对现有相关部门力量整合,建立起调度有力协调有序的长效运转专门机构,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民工的管理和服务,提高服务水平与服务效率。我们仅以农民工外出组织化程度为例,据了解当前我市农民工以老乡亲戚介绍方式结伴自发外出务工占绝大多数,而通过政府职能部门或市场中介形式组织外出务工的尚微不足道,我市广大农民工对外地务工需求准确信息和行情迫切渴求,并希望有关部门搞好信息服务,以便减少外出盲目性及辛苦求职的旅途奔波,减少开支。

  (四)借鉴外地经验与我市实际制定出台帮扶农民工创业就业的优惠政策。外省、市有许多扶持和帮助农民工就业和创业的先进经验,我市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制订相关政策和措施帮助和支持农民工就业和创业。如:我市可否将失业返乡农民工在城镇创业就业人员纳入小额贷款扶持范围。是否对诚实守信企业在资金周转困难时,减免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存入等。

  注:1、由于目前国家关于农村外出劳动力及非正常返乡回流尚无统一的界定标准,为此我们结合农村经济工作特点及本地实际,确定我市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必须同时符合两条标准统一调查口径:一是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在空间上必须达到跨出乡镇及以上地域;不包括在本乡(镇)内由第一产业就地转入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因为此方面难以界定统计数据难搞准确),二是外出打工20xx年全年累计时间必须达到3个月及以上,全年累计低于3个月,视为临时工,属未成功转移不在统计之列。

  2、对于受金融危机影响造成的农村外出打工劳动力非正常返乡回流的统计标准我们规定是:20xx年10月至12月份因金融危机冲击引起外部经济环境变化而造成的非正常返乡回流,主要是考虑到了金融危机蔓延负作用于20xx年10月份方才显现明显,也考虑到新年返乡团聚,全国各地于2009年元月中旬步入春运高峰的民俗传统等,不包括外出农村劳动力正常返乡过年,因家中私事或生病返回等。

  中国农民工就业情况及展望 篇11

  本文采用深入实地调查、与返乡农民工座谈、查阅有关资料等调查方法,对位于中西部地区,xx市xx乡xx寺村返乡农民工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外出就业对农民的生存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对近80%的农户有着决定性作用,但农民工在外务工期间大量存在合法权益受侵犯的问题,造成农民工外出打工的积极性受挫。

  一、基本情况

  xx位于省会郑州西南40公里处,总面积1001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人口75.9万。xx是全省26个加快城镇化进程重点县(市)、35个扩权县(市)和23个对外开放重点县(市)之一。

  xx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8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此出生,立宫建殿、建都定国,开创了华夏一统基业,缔造了华夏五千年文明历史。西汉高祖刘邦始置密县,迄今已有20xx余年。境内名胜众多,风光秀美,轩辕丘古城寨城址、黄帝宫、郑公墓、汉墓锺华夏之灵,青屏山、神仙洞、香峪寺、桃花源毓溱洧之秀。轩辕丘古城寨址的发掘,被评为20xx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xx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已被专家考证为黄帝古都轩辕丘。

  xx资源丰富,物阜品优。矿产资源遍布全境,已探明矿藏有25种,煤炭、铝钒土、石灰石、硅石等储量大、品位高,为工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由此逐步形成了煤炭、耐材、造纸、建材四大支柱产业,超化镇是闻名国内外的耐火材料专业镇,大隗镇被誉为全国造纸第一镇。农特产金银花、桑杈、大蒜、密香杏等品质优良,享誉海内外。

  xx区位优越,环境优良。xx地处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隆起带和“郑州半小时经济圈”内,已纳入大郑州建设规划,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紧临京珠高速公路和郑州国际机场,郑少高速横贯东西,基础设施完备,电力、水资源充足,综合通信能力已跨入全国百强。城市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城市功能更加完备,人居环境更加和谐,一座现代化的中等城市正在崛起。

  二、农民工提前返乡情况

  xx乡xxx村位于xx市北部山区,面积9平方公里,距离县城10公里,是一个省级重点扶持的典型山区农业贫困村。20xx年底,全村总人口256户,954人,耕地面积900亩,人均耕地不足1亩,常年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没有特色支柱产业,附近没有任何厂矿企业。外出务工人员300人,占总人口的34%,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1%,人均纯收入750元,其中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举家外出务工的有10户,外出务工人员中,输入到乡外省内占25%,省外占75%;男性占80%,女性占20%;16—25岁的占70%,25岁以上的占3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0%,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5%,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5%。输出务工地点主要集中在郑州、广东等地。目前,农民工返乡200人,有10对夫妻同时返乡,在返乡的农民工中有100人准备过完年继续出去打工,有50人准备就在xx附近打工,有15人准备在乡自主创业,有20人决定不出去打工在种地,剩余15人暂时不确定自己来年的计划。

  三、农民工提前返乡原因

  xx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在耐火材料企业打工的,由于上游钢铁企业受到铁矿石价格波动影响停产或者减产,造成耐火材料企业停产放假;二是部分企业经济效益差并停工停产、减员减薪,昂贵的城市生活花费使部分农民工在务工地留不下来;三是临近年关,建筑行业疲软,建筑工地停工,少数技能偏低、年龄偏大的农民工没有活干,自己又不能够胜任其他工种而被辞退;四是个别在外务工人员利用国家针对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优惠政策,决定返乡自主创业、自谋发展。

  四、农民工返乡后存在的问题

  xx村作为省级贫困村,位于山区,缺乏资源,主要是靠劳务输出支撑。从目前情况,xx村返乡农民工带来的影响还不大。一是春节临近大家主要集中在过年;二是大部分返乡农民工是领到工资返乡的,暂时手头宽裕,还不急于寻工作。

  将来可能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影响:一是影响社会稳定,20xx年全球金融危机,工厂倒闭、破产或企业裁员,外出务工的农民提前返乡,由于临近年关在本地难再找到工作,而青年农民工不懂耕作也不愿耕田,以至返乡后无所事事四处游荡,酗酒闹事、打架斗殴时有发生,如何帮助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确保地方稳定成了一道难题。二是可能出现返乡农民工争地现象、违章建房、超生等现象,将会影响本地农业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xxx,1980年出生,初中毕业,在广东一家机械厂做电焊工已经2年,从去年开始,他明显感觉到工资少了,到12月他被裁掉了。在那里找不到工作被迫返乡。失业回家后,有人介绍他去酒店当服务员,月薪600,工资感觉太少了就没有去,除了喝酒就是打麻将,整日游手好闲。

  xxx是,今年46岁,初中没毕业,没有什么专业技能,只能在建筑工地卖苦力,20xx年10月份被辞退了。他曾跟远房亲戚到东莞、珠海等建筑工地打工,多年来工种一直没改变。为什么农民工这么扛不住金融危机?根据我的走访得出结论:整体文化程度偏低,缺乏专业技能,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竞争力较差。

  五、返乡农民工务工期间遭遇困难的具体表现

  1、社会管理严重歧视农民工。在社会稳定上,把农民工作为不安定因素,一旦整顿社会秩序,就把矛头指向农民工,强制审查,收容遣送。农民工xxx说,外出务工一般都需要身份证、外出务工证、暂住证、健康证、所在工厂工作证这五种基本证件。未婚妇女还需办理未婚证,已婚妇女要办婚育证。每年在家乡和打工地两头办证花的“冤枉钱”就达300元左右。若被当地派出所查出“五证”不全,则会被扣留、罚款甚至送到收容遣送站。

  2、就业限制。农民工xxx反映,大多数城市将农民工排斥出城市明文禁止的一些岗位,绝大多数农民工只能在非正式市场寻找就业机会,从事城市人不愿干的清洁、搬运、地下、高空等“脏、累、粗、危”工作。许多城市还从保护本地人就业的角度出台了禁止和限制外来人口就业的政策。

  3、就学歧视。一些地方对解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政策的执行大打折扣,甚至违背政策。公办中小学校向农民工子女额外乱收费的现象,并未停止。农民工xxx反映,其在外务工期间,子女上学交借读费小学每学期少的1000元,多的20xx至5000元,还暗示要拿不成文的一次性赞助费,不然就以学生名额已满拒收。

  4、社会保险和福利权利的缺失。大多数用人单位,特别是个体和私营企业要么不给农民工买社会保险,要么为了应付检查只给少部分农民工投保,要么避重就轻只买一种保险,而回避其它几个险种。大多数用工单位没有按《劳动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一些从事危险行业的用工单位与农民工签订“事故责任自负”的“生死合同”。

  5、拖欠工资问题仍然存在。在调查过程中,有部分民工反映工资存在被拖欠和克扣,占调查人数的62%。据民工反映,拖欠、克扣工资的形式多样,有的是建筑业包工头在工程完工后拒发工资,有的拖欠工资发给回家路费,有的连路费也不给。有的是企业向民工收取上岗押金,或扣发一个月工资,也有的是企业一年中平时只发给民工生活费,把大部分工资扣在老板手里占用,并随时找借口处罚民工、克扣工资,如果农民工对企业不满意,要离开,那已做几个月的工资也就拿不到了(这种情况在建筑行业尤其明显)。

  六、个人建议

  1、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一是向农民工提供制度化保证。对农民工输出及就业实行市场化、网络化运作,减少农民工的盲目流动。农民工输出地政府要主动与用工地政府取得联系,增加沟通,争取对方在农民工管理和维权工作上的支持,维护其合法权益;二是加大惩处侵权行为力度。组织有关部门对侵权行为严重的企业或雇主依法进行查处、重罚并公开曝光。

  2、着力降低农民工就业门槛放宽城镇门槛,让更多的农民工成为城市的新市民,加大对农民工密切行业及企业的社会保险面力度,制定管理办法,农民工工作流动后,对其保险费用要有规范的累计和转移程序。

  3、加强外出就业前培训工作。一是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劳动力价值。二是要结合技能培训做好农民工维权的教育。要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通过教育使农民熟悉法律,运用法律维护自己正当合法的权益。

  4、大力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对返乡农民工有创业愿望的,采取系列帮扶措施,如:免费开展创业培训,创业项目推介,快捷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组织专家和企业成功人士进行技术指导,并争取有关政策支持进一步帮助他们创业。

【中国农民工就业情况及展望】相关文章:

妇女就业情况调研报告07-08

德国移民在德就业情况介绍10-26

车辆工程专业就业情况分析11-19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07-30

文秘就业情况调查报告11-19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11-05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15篇02-23

关于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11-19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