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毕业生择业就业经验谈
在个人择业方面,本人累积有以下一些心得,仅供参阅:
首先我发现,“爱一行干一行”是择业基础。
从前“干一行爱一行”的灌输只能让您“干得好”,而“爱一行干一行”才能让您“干得出色”。
我从小担当中队组织委员,被委派墙报绘画、课文领读、文艺汇演等工作;中学时代,武术、流行歌曲是我的最爱;大学时代,古典吉他、主题辩论、甚至霹雳舞又成了我在每年学校艺术节上表演和夺奖的强项;毕业分配工作后,在每年全市“工农兵学商”汇集的“五一歌会”上我理所当然又是单位选派的参赛选手...
在以后的跳槽历程中,虽然我经历了许多外资企业的履历,但最后都被我一一放弃,甚至在1996年,我已就任澳洲某上市公司驻上海办事处工业部经理一职,月薪5000多元人民币,但在下意识里我始终感觉到我的前途不可能寄托在我兴趣之外的行业上,几番矛盾后我又毅然辞了职。
多少次寻寻觅觅,我终于进入了一个让我心动的行业-公关会展。
这个行业,服务的是政府部门、跨国企业、品牌公司的各类大型活动和各类公关活动,比如『上海旅游形象大使评选』、『中国.上海创业投资论坛』、『世界黄金协会上海年会』、『力士之星巡回活动』等。针对每次活动,我们都要提供为之量身定做的策划方案、管理计划和执行方针,这,就要求我们整个策划团队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兴趣广泛、精力充沛、喜爱创新、永不言败的个性,这,恰恰就是我的兴趣所在。
事实证明,在这个兴趣所在的行业里,我能越干越出色。
其二,要真正学会“交流”。
无论针对应聘、针对单位同事、还是针对客户,我们一定要真正学会“交流”。
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什么样的人你都可能遇上。可“交流”对象无论是政府官员、企业老总、部门经理、还是前台小姐、甚至是悍夫怨妇,我们如能掌握自谦、自尊、自信这三原则,都基本能做到应付自如,这也是我们把“交流”变成“交际一流”的基础。
“交流”不是“一言堂”,而是双方面的互动,“交流”的唯一目的是双方面能达成一致,如果仅仅是单方面的“侃侃而谈”、听不进听不懂对方的意见、或者把自卑当自谦、把自恋当自尊、把自大当自信、把固执当个性,都可能使“交流”变成“交际三流”。
“交流”时最棘手的问题是遭遇对方的拒绝或对方的反对意见,比如,与客户开会讨论我们提交的策划方案时,客户可能由于不理解、外行、固执等原因会提出反对意见,此时,哪怕我们再有理,也不会针锋相对立刻否定对方的意见,我们通常会这样说:“您的意见很重要,也和我们想到一块去了,您这个意见中所提出的问题也是我们当初所担心的,在您的基础上,我们又考虑到……,所以才提出了现在这套方案,请您再综合考虑一下,是否可行?”
在这种先退后进的迂回战术下,通常可把对方牵引到我们的思路上去,我们和对方之间的隔阂也会在不经意间被消融于无形。
第三,从“四个层面”看成熟。
成熟的人,通常会经历四个层面:
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2、知道自己不知道;
3、不知道自己知道;
4、知道自己知道。
经历第1层面的人,可能会表现出“无知者无畏”的自大性格,但这种虚张声势的自大往往被自我感觉成“自信”,他们所知所想所讲的内容,只局限在坐井观天的范围之内,他们是遭遇挫折最多的人,也是挫折感最强的人,如果其中有些人,始终自诩“有个性”从而掩盖自己的顽固性,那么这些人,终其一生,只能停留在这个层面;
能够进入第2层面的人,是那些终于能跳出那口“井”的人,新的视觉可能会让他们感觉到迷茫,但这个层面恰恰是自我反省的开始,也是迈向成熟的起点;
进入第3层面的人,已经学会了自谦,已经能够善于倾听,已经进入了对自身的世界观和处世论进行重新盘整的时期。他们依然会遇到挫折,但他们已经能够坦然面对挫折,并开始把挫折当作一种积累;
进入第4层面的人,已具备了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真正自信,他们往往能驾轻就熟地同其他任何一个层面的人进行沟通,他们往往能客观地多角度地看待问题,他们已能自然而然而不需要通过虚张声势来赢得别人的尊重。
第四,要善于“自嘲”。
真正理性和自信的人,不仅能面对尊重和赞誉,更能坦然面对冒犯。
面对故意的冒犯,如果恼羞成怒,必然伤人伤己。有时候一个严峻的眼神,就更具有回击力;面对尴尬的气氛,有时候一句“自嘲”,就能加以化解。
著名主持人杨岚,有一次上舞台时,不小心被台阶绊倒,众目睽睽之下,杨岚笑言:“这可真是人有失足,马有失蹄呀”,一句话,就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第五,选择“愚公移山”不如选择“愚公搬家”。
“愚公移山”是奢望改变外部环境;“愚公搬家”是勇于改变自身。 我曾经年轻气盛、热血沸腾,遭遇挫折时又牢骚满腹。每次不如意时,我都能寻找出一百条理由把问题归咎给外界。
终于有一次,一位女孩给了我一句话:“先从你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吧”!这句话让我茅塞顿开:周边环境好比是门前大山,我们很难加以改变,我们有能力改变的只是我们自己。
我们不是要回避矛盾,我们只是不要让矛盾复杂化、我们只是要找到解决矛盾的有效方法。
现在,我总是提醒自己:真理永远在自己这一边吗?
矛盾,就好比是交通事故,我们永远要问问自己:自己该承担几分责任?这种思维方式,才是真正替自己负责的思维方式。 勇于反省,才是智者所为,爱国如此,做人亦如此。 要做到这点,有点难。
第六,人要“三心”但不能“二意”。
外国有句谚语-滚石不生苔,转业不生财。 中国也有句名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环顾同龄的同学朋友,不断的频繁的跳槽都可能使他们至今一事无成。
跳槽是许多年轻人择业历程的必经之路,也是年轻人了解自我体验社会的一种积累。可一旦看准了一个行业,并准备让自己干得出色并能够长远发展,就必须具备“三颗心”:
热心-对工作和事业的热心投入,能使自己有一个良好的状态,也是确保自己能干得出色的基础;耐心-人总有遭遇挫折的时候,克服挫折就要具备耐心,否则,再大的热心也只能是“三天热度”;恒心-长久从事某项工作,往往会感觉乏味以致倦怠,克服倦怠就要具备恒心,不然,一切的努力和积累都会化成泡影。
有了“三心”,却不能有“二意”,“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此山望着那山高”,都可能让我们抵挡不住假相和诱惑而产生“二意”,“二意”是虚浮的表现、是急公近利的表现,其结果,很可能就会使自己“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第七,现实与梦想。
以上就“知道”与“不知道”探究了成熟问题, 对自身的“知道”,远比对外界的“知道”更有难度,也就是说,人,最不了解的往往就是自己。
曾经“自信”自己最帅气,我就把所有不青睐于我的女生归纳到“有眼无珠”的行列中去了,梦想着自己身边迟早会美女如云; 曾经“自信”自己最聪明,我就把所有功课比我好的同学归纳到“高分低能”的行列中去了,梦想着自己迟早会腰缠万贯; 曾经“自信”自己最潇洒,我就把所有工作比我踏实的同事归纳到“墨守成规”的行列中去了;梦想着自己迟早能平步青云。
结果我发现:自我定位不准,产生的梦想,将永远是个空洞的梦想;自我定位不准,面对的现实,将永远是个残酷的现实。这些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却是:如果在下意识里,永远不愿意反思自己、永远不愿意面对自己,那么梦想将永远空洞下去、现实将永远残酷下去。
编后语:
择业是否成功,要看是否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有时候喜欢的职业并不适合自己,而陌生的职业却带来无比的成功。这就是没有认清自己的职业方向,喜欢的职业你就一定了解么?我看不一定。(进入职业信息库,查看心仪的职业是否适合自己?)
【毕业生择业就业经验谈】相关文章:
就业与择业08-02
浅谈就业与择业08-07
从就业到择业的华丽转型08-02
择业才能体现就业质量07-26
就业择业先迈哪步08-04
先就业后择业的问题分析08-13
职业规划、就业择业心理剖析08-04
到底是先就业还是先择业?08-02
应届生难题:择业还是就业?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