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可不是成功之母

时间:2022-11-11 12:53:14 综合指导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盲目可不是成功之母

  凡在报刊上翻到大幅美轮美奂的广告,闭上眼睛猜内容,一般来讲,总有50%的命中率,答案无非是“卖房子的”和“办网站的”。“房地产”距离我一名在校大学生来说还太远,而开办网络公司,作为校园中最流行的创业途径,却实实在在发生在我身边。

  一年前,随着北京某著名高校的一名本科生休学创业开办公司,同学们对各种风险投资、网络公司的报告趋之若鹜,都巴望着能搭一趟数字时代的快车,在书本之外打天下。我也曾激昂地成为那攒动人头中的一分子,随大溜做了一场开办网上购物公司的美梦。除了兴奋、激情、与同学口沫横飞地争论之外,任何客观的技术难题都被我挤在眼角以外。可是,即使在网络时代,科学技术依然是压舱货。Intel、Microsoft、联想、方正,有谁是凭一张嘴吃饭的?要不然,人家吹来什么风你就跟着倒一倒,不如干脆去卖衣服算了。

   “我没有领先的技术,也没有雄厚的资金,我有的只是想法。好吧,让我来搞网站!”能梗着脖子,瞪着眼睛,呐喊着要去“空手套白狼”的创业者们,对“想法值千金”这句话笃信不疑。可是,你刚刚将自己的新想法付诸实践,得意地环顾四邻,才惊讶地发现别人也正与你同步刷新,这才明白网络资源没有专利。到头来,还得赶紧挽起袖子从邻居身上移植精华,刷新自己。无论朋友还是对手,大家互相汲取营养的超高速度决定了网络思维的整体化、同一化。于是乎,能否生存的关键转化为资金实体之间的拉锯战,说白了就是“谁胖谁禁饿”。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却均以雄厚资金作后盾的对手,“大学生,你胖吗”?

  我的一个身处“创业”中的同学发牢骚说:学生抱着致富的愿望办起来的事业其实有很大的隐患。有钱以后先想到的是购买手机、笔记本电脑等高档消费品。正经的事业没做,倒是先铺张了一把。由于公司内部组织不严密,制度不规范,加上复杂的成员各怀私心,导致有能力的人在平时工作中不是决策者,分成的时候,却会冒出莫名其妙的人来抢着分一杯羹。学生创业的初衷很难坚持到底。比如说他的公司,很艰难地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现在正面临着融资的考验。因为如果不融资,捉襟见肘地死撑下去前景很黯淡。但融资之后,如果让资方持有超过50%的股份,就等于丧失了决策权。创业将可笑地变成打工。

  他最后说,现在这种状态下,觉得很泄气,经常留恋起以前简单快乐的学习生活。

  学生创业,其实没有离开学校的“灰色创业”占相当大一部分。那些以各高校为中心散布着的各式公司的主力军,其实就是在校学生。这类公司规模甚小,除了经理就是经理,资金实力谈不上,注册租房就开张,有的干脆是皮包公司。在这种基础上,相当部分的经营运作不规范,学生的知识不能正当顺利转化为社会效益。这种“灰色创业”,学生的利益既得不到保障,对良好校园风气的养成和正常商业秩序的规范,也都有不良影响。

  我知道这样一件事:三个学生合伙引资开公司,对方持股40%。那个投资的香港老板把他们接到香港去,名为考察,实为诱骗。整天派人带着他们吃喝玩乐,出入各家夜总会,泡吧、留宿……一个星期下来,把柄被人抓了一把,只剩言听计从的份儿。干起活儿来有苦说不出,白占了60%的技术股,真是丢了事业又丢人。

  几所著名高校联手推出“休学创业”政策,令我着实不解。“同学,你大胆地往前走啊,我为你保留学籍,如果搞不掂、搞砸了就回来念书”。当走钢丝的演员背上降落伞,那么从一根绳子的一头走到另一头的把戏还有什么意义?学生拿着风险投资去搏击市场不是儿戏,我用“溺爱”这个词也许不合适,但校方的这种做法的确亵渎了学生创业应有的决心和勇气。我想知道,校方这么做,是否希望有更多的在校学生扔掉书包代之以公文包,停下学业的深造进入社会课堂?是否认为作为试验的结果,大学校园可以成为创业失败者的避难所?是否希望在校学习的资格通过几道程序就可以像在银行一样随意存取,而不再成为意图创业者权衡珍惜的砝码,只要认为必要,就可以得到休学创业、休学出国甚至休学旅游的待遇?

  年轻的头脑总是以对成功的巨大渴望,对创业神话的疯狂膜拜和对未来的美好信心,遮掩了对风险的恐惧。但有谁听说过“盲目是成功之母”呢?

 





【盲目可不是成功之母】相关文章:

失败非成功之母08-06

专家提醒:盲目就业盲目跳槽不可取08-05

高校毕业生不必盲目悲观08-15

职业培训应理性选择不可盲目03-19

大学生不要为求职盲目整容08-01

新闻专业硕士的自述:盲目考研后的痛苦生活07-31

盲目自信或自卑畏怯?如何解决求职心理问题07-31

毕业生盲目求职频跳槽 企业叫苦不迭08-05

王填代表现身说法:青年创业不能盲目乱闯08-17

就业难引发盲目就业 毕业生刚工作就忙跳槽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