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时间:2024-08-18 07:59:03 综合指导 我要投稿

202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通用8篇)

  高考志愿填报是考生们和家长都非常关心的问题,那么新的一年有哪些专业好就业,月收入更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02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通用8篇)

  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篇1

  6月9日上午,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20xx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在京发布。蓝皮书显示,20xx届本科毕业生读研比例为9.5%,比2010届(6.7%)高2.8个百分点。

  在20xx届本科学科门类中,毕业生读研比例最高的是医学,为15.6%;读研比例最低的是管理学,为5.9%.

  在20xx届本科毕业后就读研的毕业生中,有28%转换了专业。其中,读研转换专业比例最高的学科门类是管理学,有46%的读研学生转换了专业;读研转换专业比例最低的是医学和工学,均为18%.

  20xx届本科毕业生读研最主要的动机是职业发展需要(34%)和就业前景好(24%),有5%的人因为就业难暂时读研。读研人群选择研究生院校时最关注的因素是所学专业的声誉(35%)和学校的牌子(24%)。

  20xx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后有3.3%选择了专升本,专升本比例最高的高职高专专业大类是农林牧渔大类(7.0%),其次为文化教育大类(6.2%)。20xx届高职高专毕业生选择读本科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就业前景好和职业发展需要(均为27%)。

  20xx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后正在读研究生和已读完研究生的比例为16.4%,20xx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正在读本科和已经读完本科的比例为29.7%.

  全班32人,16人考上了研究生,成为常州大学史上的“最牛考研班”;

  专科—本科—研究生,16个人成功实现学历的三级跳;

  日前,常州大学怀德学院化工096班一半的学生如愿考上研究生的消息,成了该校师生广泛谈论的话题。

  怀德学院是常州大学下属的独立民办三本院校。 “最牛考研班”化工096班,在怀德学院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存在,全班32名同学,全部是由专科学校升至三本的。

  自知底子薄,基础差,在刚进校园时,他们就感觉到了自己的“先天不足”。上进心强不甘落后的他们,便将本一、本二学生视为赶超对象,暗中较上了劲。逐渐,班级里面形成了一种抱团向上的学习氛围。正是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他们今天的“最牛考研班”称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考研的复习中,他们扎堆备考。虽然大家所报考的院校与专业各不相同,但为了相互促进,他们每天吃饭、自习都习惯性地聚在一起,而且经常会讨论一下各自在学习上的得失经验,还会将自己手中的资源拿出来大家一起共享。20xx年暑期开学前夕,学校开放考研教室,同学们凌晨两点半就带着桌子、椅子、热水瓶一起去抢座位的经历,已经成了大家共同的美好回忆。

  面试遭拒,成就“榜眼”。

  瘦瘦高高的司舒童,是当天接受采访学生中显眼的代表。在今年报考常州大学化工专业研究生的考试中,他以总分416分在所有考生中名列第二,被大家戏称为“榜眼”。

  要知道,“榜眼”的成绩并不是一直优异的,高考那年,成绩不理想,只能走进专科院校,在专转本的考试中,分数又只是刚刚过线,然而在这次的考研中,他却以416的.高分完成了华丽的逆袭。

  司舒童考研的念头,直接缘起于一次失败的面试经历。在一次校园招聘中,当他鼓起勇气,走向南京的一家企业投递简历时,却被用人单位直白的拒绝了:我们不收三本学生。

  “三本不好找工作”,使他坚定了考研的决心。大学四年,勉强通过四级英语考试,面对难度更大的考研英语,司舒童将整个人都投入到考研的备战之中:早晨8:00左右到教室看书,12:00下楼吃饭,吃完饭回座位上趴着午睡一会,接着看书,晚上10:00回宿舍休息,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大半年,几乎日复一日从不间断。“辛苦是一定的,要想取得理想学历,就要付出的比别人更多。” 司舒童说:“现在想想,以前付出的都是值得的。”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胡翼青在观察了考上南京大学研究生的同学的一些状况后曾在微博上这样感慨:以前常常感到奇怪为什么本校和其他名校的学生考不上南大研究生,考上的常常是些名不见经传学校的学生。现在看来,原因只有一个,名校学生太多机会,常常一心多用。所以非名校的学生出路少,他们只有破釜沉舟而不能有一点犹豫。所以毅力和决心是决定考上研究生的最重要因素。”

  这番话是对同学努力的最佳注解。采访中,记者了解到, 096化工班考取研究生的大部分同学都来自于徐州、盐城、沭阳、南通等苏北地区。也许地区差异,家庭环境的不足,使得他们输在了起跑线上。但是,他们身上,有着强烈的上进心强,有着不服输的拼劲,让他们能够在考研的这个战斗中脱颖而出。常州大学“最牛考研班”决胜的秘诀,也就在于没有退路而勇往直前的更大决心。

  暑期原本是学生们放松玩乐的时间,然而对于一些已经保送上研究生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研究生生活已经提前开始,跟着导师做项目、忙科研成为这个暑期的主题。

  保送研究生的大学生不用为工作奔波,也不用为考研起早贪黑,在大学最后几个月的时间里过起了“吃了睡,睡了吃”的生活。但是在这个暑期,不少保送研究生都要结束这种生活,打起精神跟着导师做项目、搞科研,提前开始研究生生活。

  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专业的杨柳被保送本专业研究生。暑期她要跟着导师一起做宁夏财政厅农业评估项目。杨柳对记者说:“我们负责评估的项目在宁夏南部山区农村,原本计划的旅行也泡汤了,虽然很辛苦,但是能利用暑假做一些实践项目,不仅能充实专业知识,还能提前适应研究生生活。”

  保研一族在暑假期间做项目、搞科研多数都有更实际的考虑,就是为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打基础,以期能够顺利毕业。陈春宜今年已经顺利获得武汉大学工学硕士,她说:“当时申请保研成功后我就一直跟着导师做实验,暑期时就基本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实验内容,现在来看,暑期打下的基础对顺利毕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据了解,导师之所以“剥夺”学生的暑期实为无奈之举。一些导师认为,近年来研究生的学制不断缩短,3年变两年半,甚至两年就毕业,而且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学生几乎无法安心科研。为了确保教学科研的质量,只好把暑期利用起来。

  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篇2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大学毕业生的起薪有多高,就业状况究竟如何,他们在劳动力市场处于怎样的地位?调查显示,2010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求职成功率为72%;平均起薪为每月2153元;中部和东北地区大学毕业生工资低于东部和西部;大学毕业生最想进入政府和国企;自主创业比例仅达4%;英语成绩、综合素质对提高工资作用明显。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就业非常重要,名牌大学毕业生优势明显。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的毛入学率快速增长,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攀升,2010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630万,“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激烈的`竞争让大学生倍感压力,毕业即失业已经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即便是国内顶尖的大学,也难以达到100%的就业率。

  为了对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有清晰的认识,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和教育研究院于2010年启动了中国大学生就业追踪调查。问卷的设计汇集了来自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众多领域专家的意见。问卷中不仅涉及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家庭背景,还包括了高考成绩,大学期间的活动以及就业信息等。问卷详细询问了大学毕业生所获录用通知中最好工作的相关信息,这使得我们能够获得大学生毕业的就业数据,从而清晰地了解目前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本报告的分析主要基于中国大学生就业追踪调查数据。本报告主要围绕六个方面展开:

  首先,本报告对大学毕业生的起薪进行细致的描述,以此对中国大学生的毕业起薪给出客观评价。

  其次,根据就业地区、行业、部门,我们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进行分解,以此了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倾向和起薪差异。

  第三,我们从大学生的在校表现出发,考察大学期间积累的人力资本对毕业生起薪的影响。

  第四,围绕家庭背景对初始工资的影响展开分析。

  第五,大学质量对工资的影响,尤其关注名牌大学与普通大学的起薪差异。

  最后,针对大学生就业状况,提出对策建议。

  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篇3

  麦可思研究院昨日发布的《20xx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建筑学无疑是20xx届大学生最幸福的专业,无论是就业满意度、就业率还是毕业生月收入均排名第一,当之无愧地成为今年大学生就业的第一绿牌专业。

  另外,从大学生连续三届就业的城市类型分布上来看,仍然集中在泛长江三角洲区域、泛渤海湾区域、泛珠江三角洲区域,超过7成的本科毕业生集中在上述三个区域就业。

  看就业 本科学建筑最好找工作

  调查显示,就业率较高的前50个专业,就业率均超过了全国本科平均91.8%的就业水平。建筑学以98.3%的就业率高居榜首。排名前五位的建筑学、安全工程、地质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护理学专业,都是理科专业。

  就业率较低的前10个本科专业就业率均低于90%,这些专业以基础学科居多。物理学专业以85.3%的就业率排名最低。值得注意的是,前些年被炒得火热的法学、动画学以及艺术类的音乐表演专业,此次都入围了就业率最低的10大本科专业。

  就业率最高的前5个高职专业,有三个和轨道交通有关。第一名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毕业半年后就业率高达97.6%.排在第三名、第四名的电气化铁道技术和铁道工程技术,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也都超过了96%.就业率最低的十大高职专业中,法律事务上榜。

  看收入 学建筑和软件挣钱最多

  20xx届平均月收入最高的50个主要本科专业中,建筑学以毕业后半年平均月收入4757元高居榜首。其次是金融学、软件工程、城市规划等专业,它们都超过了4000元。全国本科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3560元。而收入最低的10大专业中,学前教育以2673元排名最末。

  毕业三年后,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平均月收入可达8275元,排名第一。排名前十的专业有8个是理科背景,只有第七名和第八名的金融学和日语会招文科生。排名最低的10大专业中,体育教育以4413元平均月收入排名最低,这个收入远低于5962元的全国平均水平。

  在薪资涨幅方面,从毕业后半年到毕业后三年,薪资涨幅最大的是土木建筑类专业学生,从2988元的平均月收入上涨到7038元,涨幅比例高达136%.同样,涨幅最快的10个本科专业中,有9个是理科背景。

  看加薪 从事环保月薪涨幅最大

  金融学成为高薪职业最不可或缺的专业。在排名前10的高薪职业中,出纳员、金融服务销售商、新账户办事员、信贷面谈员和办事员等四个专业都有金融学专业的需求。

  大学生毕业三年以后,薪资最高的前10大职业以计算机、金融、销售等职业为主。互联网开发师这一职业以高达9446元的平均月收入高居榜首。

  调查显示,或许受到近年来公众对环保的极大关注,环境保护类职业的20xx届毕业生比大他们一届的师兄师姐,平均月收入从2931元增加到3361元,多了14.7%,涨幅最大。

  职业门槛最高的前三个职业都出现在医护领域,注册护士和有从业许可证的执业护士,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100%,内科医生的相关度为98%.而社会及社区服务经理,工作和专业相关度只有20%.

  就业满意度最高的前五大职业类别中,公检法职业以60%的满意度排名第一。

  看转行 外语专业学生转行最多

  调查显示,动画学专业以40%的半年内离职率成为最容易离职的本科专业。而从毕业三年内转换职业的职业转换率来看,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学生最爱转行,职业转换率高达45%.

  职业晋升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三年内职位晋升的比例最高,70%的学生都得到了晋升。排名前10的专业中,管理类专业就占到了6个,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纷纷上榜。

  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度排名前50的专业大部分都是理工科专业,前五名甚至全部为理工科专业。建筑学以99%的相关度排名第一。而在职业期待吻合度方面,建筑学以70%的吻合度排名第一,城市规划以61%的职业期待吻合度排名第二。

  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篇4

  高考刚刚结束,考生及家长即将进入另一重要环节——志愿填报。哪些专业就业被看好,月收入更高?今天,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xx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软件工程、工程管理领跑本科就业率最高专业,食品药品管理类为就业率最高的高职高专专业。

  整体来看,20xx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总体稳定,为91.6%.其中,本科院校20xx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8%;高职高专院校20xx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5%.

  《报告》指出,20xx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前3位的专业是软件工程(96.5%)、工程管理(95.9%)、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95.8%)。20xx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是管理学(93.6%),其次是工学(93.5%);最低的'是法学(84.9%)。

  什么才是大学生就业满意度最高的专业?《报告》显示,20xx届本科学科门类中,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为教育学(70%),就业满意度最低的为历史学(63%)。就行业而言,20xx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行业是“软件出版业”“本科学院和大学”“各级党政领导机构及人大、政协”(均为79%),最低的行业是“其他金属制品制造业”(48%)。

  关于学生和家长最关注的“月收入”,《报告》显示,20xx届大学毕业生月收入为3988元。其中,本科院校20xx届毕业生月收入为4376元,20xx届本科学科门类中,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工学(4676元),最低的是医学(3766元),20xx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行业类为“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5174元),其次是“运输业”(5036元)。

  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何?《报告》指出,20xx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类是食品药品管理类(93.9%),最低的是畜牧兽医类(89.3%)。

  《报告》显示,居就业率前3位的专业是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98.7%)、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95.9%)、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95.8%)。而在20xx届高职高专专业大类中,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为医药卫生大类、农林牧渔大类(均为66%),最低的为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57%)。

  什么行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最满意?《报告》指出,20xx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行业是“铁路运输业”(82%),最低的行业是“土地规划业”和“印刷及相关产业”(均为50%)。

  高职高专院校20xx届毕业生月收入为3599元,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电子信息大类(3939元),最低的是医药卫生大类(3210元)。月收入最高的行业类为“金融(银行/保险/证券)业”(4139元),其次是“运输业”(4113元)。

  《报告》的相关数据显示,与20xx届相比,20xx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增加最多的行业类为“教育业”(增加3.1%),其次是“金融(银行/保险/证券)业”(增加2.0%)、“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增加1.8%);降低最多的行业类是“建筑业”,降低了1.6%.20xx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最多的行业类是“建筑业”(12.4%),其次是“金融(银行/保险/证券)业”和“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均为7.5%)。

  据悉,20xx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跟踪评价的全国样本为28.9万,覆盖了1313个专业;覆盖了大学毕业生能够从事的635个职业,327个行业。

  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篇5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职业规划开始成为大学生争夺战中的另一重要利器。对企业而言,如何体现公司“以人为本”的人才理念,关注员工的人才理念,关注员工的持续成长,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而对每个人而言,职业生命是有限的,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规划,势必会造成时间和生命的浪费。

  作为当代大学生,若是带着一脸茫然,踏入这个拥挤的社会怎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使自己占有一席之地?每当人类经过一次重大变革,总是新的机会在产生,有的机会在消失。只有那些先知先结的人才能抓住机会走向成功,而那些抱着旧观念不放的将会被社会所淘汰。在茫茫人海中,如何能先拔头筹,就看你是否准备充分了,所以,对自己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做个适当的规划是很有必要的。有了目标,才会有动力!

  一、自我分析

  1.价值观

  我崇尚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喜欢被拘束。舒服安逸富裕的生活,是我的向往。从小就被教育要有团体合作精神,所以我一直认为,人最可贵的就是能团结合作,全力以赴。这样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我的职业价值观(进行过职业价值观测试):工作的目的和价值,在于不断创新,不断取得成就,不断得到领导与同事的赞扬或不断实现自己想要做的事.. 获得优厚的报酬,使自己有足够的财力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使生活过得较为富足。希望一起工作的大多数同事和领导人品较好,相处在一起感到愉快,,是一种极大的满足。是一种极大的满足。

  2.性格

  比较外向,开朗,幽默,乐观的。也很率性。喜欢交朋友,擅长于与人沟通,人际关系佳,忠实可靠。

  3.兴趣

  平常喜欢打篮球,听音乐,逛街,交朋友。还喜欢上网,看些小说,喜欢看各种杂志类书籍。积极的培养各方面的兴趣,比如学吉他,对辩论方面的知识也很想去了解,想成为全方面人才。

  4.能力

  计算机应用,office软件应用,听从指挥,有计划有思考的去完成一件任务。有责任心,上进心,做事认真投入,擅长想象思维。可以充分发挥善于运用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来分析解决问题的优势,发扬独立钻研的学习精神。由于参加学生会和长期担任班干部,有丰富得管理经验,实践能力强。但缺乏耐心、毅力。

  5.职业兴趣

  我的职业兴趣很广泛,由于我是学管理的,对管理方面的知识比较了解,可以学以致用。希望能够在企业人事行政管理方面有所发展,自我表现和体现我的价值所在。

  6.职业个性

  喜欢独立地计划自己的活动和指导别人的活动,在独立的和负有职责情景中感到愉快,喜欢对将来发生的事情作出决定,想努力成位一位优秀的领导者。在工作中形成一定个人魅力,得到大家的`肯定及尊重。软硬兼用,以身作则。对自己未来有信心。

  7. 职业价值观

  希望工作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大多数同事和领导在工作中有融洽的人际关系,相处在一起感到愉快、自然,认为这就是很有价值的事。重视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希望能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愉快、协调的团队协作是我这种类型的人所追求的。

  二、自我分析小结

  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虽然恒心不够,但可凭借那份积极向上的热情鞭策自己,久而久之,就会慢慢培养起来,充分利用一直关心支持我的庞大亲友团的优势,真心向同学、老师、朋友请教,及时指出自身存在的各种不同并制定出相应计划以针对改正,经常锻炼,增强体质,以弥补体质不够带来的负面影响。要有温情,有同情心,反应敏捷,有责任感。非常关注别人的情绪、需要和动机。善于发现他人的潜能,并希望能帮助他们实现。能够成为个人或群体成长和进步的催化剂。忠诚,对赞美和批评都能做出积极地回应。友善、好社交。在团体中能很好地帮助他人,并有鼓舞他人的领导能力。

  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篇6

  5月28日,团市委下属的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发布《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今年的就业压力总体回升,大学生平均期望月薪相比20xx年上涨了1830元,达到5510元,但幸福感有所下降。同时,今年的就业压力感受平均数为18.39,明显高于20xx年。

  继20xx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700万之后,今年的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之多。

  调查显示,相比20xx年的期望月薪平均值3680元,今年大学生平均期望月薪增长了近2000元(1830元)而达到了5510元。

  今年,期望月薪首度有了大幅提高。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熊汉忠表示,物价和职场总体工资上涨,求职者期望月薪也水涨船高,“但这种过大的增幅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加大了求职者的就业压力。”调查也显示,期望月薪随着学历的增高而增高。

  本次调查中,近半数(48.8%)的被调查者表示希望去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这样的二线城市工作,仅有14%的人表示希望去直辖市。

  在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中,57%的人认为应该找工作就业,有创业想法的人数占到23%,明显超过今年选择考研的人数。20xx年选择“考研”的比例较前一年有明显下降,仅占到13.2%.

  调查显示,今年大学生就业压力感受平均数为18.39,明显高于20xx年的压力水平(16.91)。而在“幸福感”这一调查内容中,近4年就业大学生的幸福感均值以20xx年为最低,20xx年仅达到3.08,明显低于20xx年的3.39。

  调查还发现,国家政策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最主要因素,占到37.9%,其次是房价与物价因素,分别占到30.7%和25.1%.

  北京中考志愿填报5月26日顺利结束,记者27日从北京市教育考试院获悉,今年中考报考人数为8.45万人,其中具有升学资格的考生为7.35万人,比去年增加3000人。三个“市级统筹”计划备受考生和家长的认可,总体报录比接近6:1。

  据北京市中招办统计的志愿填报数据显示:三个“市级统筹”计划共计招生2242人,报考总人数为12479人,总体报录比为5.6:1。其中,“统筹一”计划招生数为368人,报考人数为5656人,报录比高达15:1;“统筹二”计划招生数为1464人,报考人数为6981人,报录比接近5:1;“统筹三”计划招生数为410人,报考人数为3316人,报录比为8:1。

  据了解,三个“市级统筹”计划是北京市教委今年推出的中招新政,参与“统筹一”招生的学校包括四中、人大附中等10所优质高中,10所优质高中将把招生计划分配到除东城、西城、海淀三个区之外的各区县所有初中,每所初中可得到一个名额。“统筹二”是指部分优质高中新建或扩建校区或城乡一体化学校的招生计划。参加该类招生的为有寄宿条件的,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华夏女中等11所优质高中校的分校。这些优质高中新校区招收部分学生由学校与艺术院校进行联合培养,高中毕业后艺术素养考核合格者,经高考可以申请进入市属高校的双培及外培计划。“统筹三”是由优质普通高中拿出部分计划与艺术院校合作,进行零起点艺术教育,学生在高中本校上课,经过3年艺术素养学习后,毕业后经高考可进入“双培”及“外培”计划。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今年北京市中考各学科在命题上将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进一步降低难度,剔除0.2以下难度过大的试题。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考试的难度系数降低了,但中考命题上将侧重考查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试题的取材范围将更宽更广。

  高考移民,除了基于地域的不公外,背后还有身份、地位带来的不公。高考制度的改革,不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需要全局视野内的系统性优化。

  高考制度与户籍制度合谋,诞下一个怪胎——高考移民。近日,内蒙古有关部门发布消息称,对此要“毫不动摇地治理”,去年以来当地已有1465名空挂学籍的高考移民被清退。

  这种向教育欠发达地区的高考移民,制造了“双重不公”。以河北向内蒙古的“人往低处走”为例,河北相对而言有着更高的教育质量、更好的教育资源。挂空籍去内蒙古考试,意味着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却只是参与资源相对薄弱地区的考试竞争,对于当地考生的不公显而易见。

  另一方面,那些能通过种种渠道采取非正常手段迁移户口,或者有能力通过购房等方式入籍者,权力与财富,至少需占其一。在内蒙古查出的高考移民中,家长大多为公职人员,许多还是领导干部,正说明了这一点。这也意味着,除了基于地域的不公外,背后还有身份、地位带来的不公。

  而在高考移民中,还往往形成“合谋”。“移民”们增加了升学的可能性,学校和地方教育部门获得了更高的升学率。在这条利益链上,当地考生,以及那些无法“移民”的寒门子弟,处于最末端。这让受损的远不只是个人,更是公平的教育理念,是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平等的发展权。

  去年高考前夕,安徽毛坦厂中学“万人送考”的新闻照片也直观地呈现出,这样一次考试,承载着多少家庭的希望与未来。应试教育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也几乎没有人不承认,高考是目前来看最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方式之一,也是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的重要途径。在很大程度上,高考其实维系着整个教育体制乃至整个社会的“底线正义”。

  然而,对高考的公平期待,也屡屡遭到侵蚀。虽然大部分已被取消,但加分乱象至今仍未能根除。去年辽宁本溪体优生的加分,就爆出“足球4万,游泳7万到8万”的丑闻。高考制度需要改革,高校招生也需要改革,但不管怎样改,公平的底线是无论如何需要守护好的。

  高考移民再次被曝光,也进一步提出这样的问题:高考制度的改革,不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需要全局视野内的系统性优化。现阶段,全国统一高考、统一录取,还无法实现。但从长远看,需要的是以政策杠杆、财政杠杆,逐步变高考分数线上的“优惠政策”为增加欠发达地区教育投入,让教育资源分配更合理。如日本,早在1954年就制定了《偏僻地方教育振兴法》,规定了国家和地方为振兴偏僻地方的教育必须实施的各种措施,并制定了施行令和施行规则保障法律的实施。

  “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虽然这样的高考标语被认为有价值观问题,但背后却是强烈的公平诉求。对个人和家庭,或许要破除“高考神话”;对社会管理者,却不能不重视这样的声音。

  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篇7

  6月12日上午,麦可思研究院在京发布《20xx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用数据来回答上述问题。今年是麦可思第八次发布年度报告,报告基于两部分研究对象:毕业半年后的20xx届大学毕业生和毕业3年后的20xx届大学毕业生。前者调查样本为25万,后者为4.1万。麦可思公司创始人王伯庆对报告部分内容进行了解读。

  经济下行,但大学生总体就业率稳定

  核心数字:20xx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7%。20xx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91.7%)与20xx届(92.1%)和20xx届(91.4%)基本持平。

  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受雇工作比例下降,深造和创业比例持续上升。20xx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77.4%)与20xx届、20xx届(分别为79.2%、80.6%)相比有所下降;“自主创业”的比例(3%)与20xx届、20xx届相比有所提升;“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的比例与20xx届相比有所下降。

  解读:虽然去年与今年经济下行,但20xx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基本稳定。这是因为大学毕业生的创业和深造比例上升,减少了需就业的基数。此外,信息、教育、医疗等知识密集型产业近年来增长较快,大学毕业生在经济结构变化中的就业适应性更好,从而就业受传统经济的影响较其他人群小。

  自主创业比例持续上升,资金支持主要靠父母亲友

  核心数字:20xx届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是3.0%,比20xx届(2.9%)高出0.1个百分点,20xx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3.9%)高于本科毕业生(2.1%)。

  大学毕业生毕业3年后创业比例增长为5.7%,其中毕业时创业3年后还存活的约为1个百分点,就业后再创业的约为4.7个百分点,大学毕业生创业群体中大部分是先就业后创业。20xx届毕业时创业的大学毕业生,3年后还在创业的比例为42.2%,20xx届的创业3年存活率增长为47.8%,大学毕业生创业质量在提高。

  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主要靠父母亲友或个人积蓄。20xx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资金主要依靠父母/亲友投资或借贷和个人积蓄(本科为78%,高职高专为75%)。

  20xx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主要风险因素为缺少资金(28%),其后是市场推广困难(26%)、缺乏企业管理经验(24%)。20xx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创业风险因素与本科生类似。

  解读:创业资金主要靠父母亲友或个人积蓄,而不是政府资金或商业投资。除了大学生创业需要提高项目质量,政府资助政策也需要落实。商业投资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还需要更好对接,并控制投资风险。

  中小微企业雇用超一半大学生,建筑制造业等需求下降

  核心数字:大学毕业生就业重心变化,民企、中小微企业、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等成为主要就业去向。大学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xx届的54%上升到20xx届的59%,与此同时,在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xx届的22%下降到20xx届的18%,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xx届的11%下降到20xx届的9%。

  20xx—20xx届大学毕业生在3000人以上大型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从23%下降到21%,在300人以下的中小微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从51%上升为55%。20xx—20xx届大学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比例从20xx届的52%上升到20xx届的55%。

  报告还显示,20xx年本科就业红牌专业包括:应用心理学、化学、音乐表演、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美术学。比如,生物技术20xx年就业率为87.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该专业20xx届毕业生毕业3年后月收入较低(5680元),进入收入较低本科专业前10位。20xx年高职高专就业红牌专业包括:法律事务、语文教育、工程监理、建筑工程管理、税务。红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

  解读: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就业于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在经济转型中“船小好调头”,在当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中越加持重。中小微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

  大学毕业3年后收入涨幅远超城市居民

  核心数字: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连续上升。20xx届大学毕业生平均月收入(3726元)比20xx届(3487元)增长了239元,比20xx届(3250元)增长了476元。

  20xx届大学生毕业3年后平均月收入为5696元(本科为6371元,高职高专为5020元),与其毕业时相比涨幅比例为87%。其中,本科涨幅比例为89%,高职高专涨幅比例为84%,超过城市居民同期平均薪资涨幅(15.7%),大学教育的中期回报是明显的,读大学比不读大学在收入的中期提升中有较大优势。

  从事IT类职业的本科毕业生收入较高,医学本科毕业生起薪低但后劲足。20xx届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6%。在20xx届本科学科门类中,专业相关度最高的是医学(95%),其次是工学和教育学(均为71%),最低的是农学(55%)。在20xx届高职高专专业大类中,专业相关度最高的是医药卫生大类(89%),其次是材料与能源大类(74%),最低的是公共事业大类和轻纺食品大类(均为51%)。

  在20xx届本科学科门类中,医学半年内离职率最低(12%),文学和农学半年内离职率最高(均为31%)。在20xx届高职高专专业大类中,医药卫生大类半年内离职率最低(22%),艺术设计传媒大类的半年内离职率最高(54%)。

  解读:大学生毕业3年后的薪资增幅xx超过城镇员工3年同期增长,说明教育的回报是需要时间的,而且教育的回报是明显的。读大学的回报不是看毕业时,而是看毕业后的中长期回报。

  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篇8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人才,因此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从某种意义来说是教育投入的回报的开端。在第一时间内将教育的成果转化为社会的发展动力,其首要问题也是要解决就业问题。但有这样一份数据: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20xx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比20xx年净增67万人,达到212万,6月份初次就业率为50%;到9月,全国高校毕业生70%找到了工作,其中本科生就业率为83%,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5%。20xx年,全国将有300万高校毕业生,比20xx年增加78万,就业压力依然很大。这份统计数据无疑向我们表明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式,就业问题将在社会问题中日益突出,因此我整理了一些信息,简单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

  第一部分:我国的社会因素

  人口“自重”引发就业难题。20xx年初,我国人口已经达到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相当于亚洲总人口的1/3,比世界上现有的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总量还多1亿。巨大的人口“自重”对就业形成了沉重而持久的压力。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莫荣说,人口总量大,劳动参与率(参加就业的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高,而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城镇劳动参与率高达70%,全国平均劳动参与率也为60%,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数值高出10个百分点。按此计算,目前我国共有接近8亿人需要参加就业,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数的3倍。

  从增量上看,我国每年新增城镇劳动力在1000万人左右;从存量上看,我国每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在800万人左右,下岗人员100万人,此外还有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就业。劳动力供给的存量和增量压力都很大。相反,虽然中国改革开放26年来保持了平均9.4%的年经济增长率,但在现有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的约束下,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最多只有9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专家预测,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为期10年的劳动力高峰期,约在20xx年前后,参加就业的人口将达到约9.3亿人的峰值。今后20年内,劳动力仍将始终处于供大于求的严重失衡状态。

  在如此大的人口基数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必然受到很大的影响,虽然我们属于高智力群体,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就业的形势必然不乐观。

  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 由于劳动力供给远大于需求的人口总量压力持续存在,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就被凸显出来。前些年的大规模产业工人下岗再就业现象,现在的民工荒、技工荒、大学生群体就业困难等突出问题盖缘于此。

  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目前,我国虽然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并且正在进行纷繁复杂却毫无既有经验可循的经济和社会转型。这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映在就业上,形成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并表现在产业就业结构、企业结构、劳动力素质结构等几个方面。

  我国的劳动力素质结构很不合理。一边是技术性人才,特别是高技术人才的极度短缺,一边是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中国劳动力素质结构失衡的现状一目了然。

  xx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113个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监测数据分析表明,各技术等级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技师和高级技师严重短缺。预计到“十五”末,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总量将增长20%~25%,其中,高级以上技能劳动者所占比例预计增长15个~20个百分点,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将翻一番。然而与此同时,拥有高学历的大学生群体出现就业困难。20xx年,我国280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七成,70多万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今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还将首次突破300万人。在大众教育时代,大学生进入到劳动力市场参与就业已成为必然。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的整体教育模式并没有根据市场的需求而转变,劳动力素质结构的错位与脱节亟待解决。

  就业问题面临全球化挑战。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时期。此时,企业的竞争已不仅是国内的竞争而是全球竞争,这使得劳动力的竞争也成为了全球竞争。已经融入世界的中国,其就业问题也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

  第二部分:我国的教育因素

  应试的教育模式所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考试的分数在我国教育的体制中一直是评价教育成果的核心标准,因为分数是一个硬性的.指标,但能力是一个弹性的指标,而且不易评判,所以在教育中我们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此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的快节奏高素质的需要,因为他们的知识被局限于教科书中,而不是拓展在应用与实际的问题之中。

  教育文理分化严重,专业设置过细,所培养的人才素质结构单一,不能适应社会多方面的需要。如今的社会所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而且学科的交融性互补性也越来越强,而我们的课程体系依旧单一乏味,高中教育文理分制,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略了另外一个学科方向的学习,因此知识的结构体系没有得到健全,思维方式比较单一;大学教育将专业划分过为细致,将学科甚至设置在某一应用领域而不是学科领域,因此就业的方向较窄,不能在学科基础上跨越领域。

  教育经费不足且分配不平衡。我国在教育的投入和世界其它各国比较属于偏低,而且国家在教育投入侧重于一些重点院校,而一些二类学得到的投资却很少,这样就加剧了高等教育的不平衡性。同时,一些学校为了发展硬件但缺少必要的资金,就盲目的扩招,使得原本不足的教育资源的压力更加剧烈,同时扩招造成生源质量下降,也造成了毕业生素质的整体下降但数量却整体提高,就业矛盾也因此加剧。

  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造民族优秀成文化的遗失,人文素质的整体下降。而如今的社会越来越有续和群体化,因此社会对高品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而我们教育中的功利性无疑不是一颗巨大的毒瘤,个人利益的突出而群体利益的忽视造成了“孔雀东南飞”的局面,东南沿海地区就业已经饱和,而急需人才建设和发展的中西部地区却很难招到人才。

  第三部分:大学生个人因素

  大学期间不学无术,将宝贵的时间没有用于对知识的学习而是用于网络游戏和一些其它的休闲的生活方式。很多同学在大学期间由于学业压力不是很重,而放松自己,将许多学习时间荒废,考试仅仅靠考前的突击式学习,根本没有掌握知识的要点,更谈不上对专业知识的应用素质。

  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

  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

  借助一些网络所得到的资料我简单的分析了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诸多原因,这里简单的谈谈我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些想法。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社会因素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改革都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因此我觉得社会部分问题的改革解决空间不大,我们应该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教育上,因为教育是培育人才的过程,具有其弹性的空间。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模式可以比喻为人才塑造的模型,因而来改变模型,使其适应如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无疑不是缓解就业问题的一个必要的途径。同时我也认为大学生的个人因素中所暴露的问题也和我们的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一个人的人格的形成因素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教育,教育的方向和文化的背景可以决定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我觉得教育的改革是解决就业问题的突破口,是问题缓解的捷径。

【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相关文章:

中国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问题分析11-25

大学生就业难实践报告11-22

加薪会促进中国就业02-24

中国大学生就业十大苦处11-21

关于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11-19

大学生就业调查实践报告11-22

大学生就业问题实践报告11-22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热门】05-11

关于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精选]05-11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通用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