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修鞋也是事业的创业故事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两则修鞋创业故事,快来阅读看看吧。
创业故事一
创业故事:为别人修鞋给自己铺路
徐飞出生在山东省一个贫困乡村,由于家境贫困,初中毕业后,就孤身一人到威海打工,每月100块钱的收入让他颇有满足感。
有一天,徐飞去给工地送饭,结识了在路边摆摊的老鞋匠。令徐飞吃惊的是,老人修的是普普通通的鞋,住的却是旅馆,年收入竟是自己的10多倍,看似不起眼的小买卖竟然这么挣钱。此后徐飞一有空,就到摊上同老鞋匠唠家常,久而久之,他学会了修鞋的一些基本套路。徐飞想去摆摊修鞋,但按照当地农村的习俗,结婚前是不能摆摊做买卖的,否则连媳妇都娶不上。1991年,徐飞回家成亲后,又来到威海,开始自己创业。
第一天就给他泼了盆冷水:在市里只挣到了4块钱。“那时我就想谁能花100块钱把我的工具买下,我就会对他感激不尽。”
尽管有放弃的想法,但也不能说不干就不干。第二天,他想到大学生对修鞋的需求一定很大,便来到了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去的第一天挣了31元,第二天28元,第三天25元,第四天一上午竟然没挣钱,这让他意识到山大的需求已经饱和了。在山大的这段经历也让他重拾自信。“市场是有的就是没找对地方”,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技术不过关,“我当时连抽钢板(女士鞋里的鞋筋)都不会”。
要想留住顾客,技术必须过硬。这时,徐飞把摊位又搬到了市区,徐飞采用的办法是自学和“偷师”。除经常看别人如何修鞋外,他还经常把自己的鞋底弄掉,然后换底,再补皮。之后他又去广州考察当地修鞋店的经营范围和市场前景,购买了修鞋设备,自己研究琢磨,尝试着给皮鞋“美容”,单色、双色、珠光色、豹皮花纹……慢慢地,一双旧得只能扔掉的鞋子,到徐飞的手里,可以将其改成任何颜色,修整得光亮如新。这时,到他的鞋摊要求给皮鞋美容的顾客越来越多,徐飞更加忙碌,有时要熬到半夜才能做完手上的活。
开连锁店
生意的红火,名气的扩大,让徐飞看到了希望。
2002年,他终于迈出了事业的第一步:用3万元启动资金在市区开设了威海市第一家修鞋店———徐飞修鞋制鞋。当时他雇了两个人,他告诉记者当时还不敢只做“修鞋”业务,因为摆摊和开店大相径庭,投入大、风险大。当时的业务主要包含三部分:修鞋、制鞋、批发鞋料。“就像三股小河汇入一条大江,比较保险”。
为了使修鞋更加专业化,他专门到北京、杭州、成都、广州等地考察,学习新技术、借鉴新理念。在考察的过程中他竟然有意外的收获。在北京,他交了3000块钱去一家当地知名的修鞋店学习,和其他参观者不同,徐飞有多年的经验,因此他提出的问题和采用的方法对方往往一知半解,同去的三个外地人也意识到徐飞的技术更过硬,其中有两个最后成为徐飞的加盟伙伴。以前如果皮鞋开胶、断底,我们往往会求助于街头修鞋摊,但如果皮鞋买小了,穿皱了,掉色了,甚至鞋跟高矮不合适想要调整,这些问题徐飞都能手到病除。
两年来,徐飞带领学徒“摸着石头过河”,将修鞋店的服务范围从开线开胶、粘掌换跟扩大到平皱美容、扩大拉长等十多个项目,这些项目都必须依靠专业的技术和机器来完成,有些是徐飞自己研究出来的独家技术。徐飞自信地说:“我能解决的问题别人不一定能解决,我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更不能解决。”
交谈中,徐飞向我们展示了皮鞋“整容术”。他先是将一种专用皮鞋清洗剂喷到沾满污渍的粉色皮鞋表面,再用一把专业鞋刷刷去尘垢,对皮鞋损毁的地方进行修复。一会儿,他又转用调色盘和调色笔对鞋面进行调色,再将被处理过的皮鞋送进一个特制的烤箱,一个小时后,重新“出炉”的皮鞋焕然一新。徐飞再将一种皮鞋固定剂喷到了鞋表面,一双残破不堪的旧鞋又如同刚买的新鞋一样。
“真是太神奇了!”在旁边等待的王女士看到自己的旧鞋变成了新鞋,高兴地连声称赞。她告诉记者,自己是徐飞的老顾客了。两年前,她修鞋时大意地将皮包落在徐飞的修鞋店里,包内有近2000元的现金,当从徐飞手里接过失而复得的皮包时,王女士更看到了这个“修鞋匠”的品格。
徐飞对自己的品牌推广颇有一套自己的想法:用服务说话。他从来不在媒体上做广告宣传,而是依靠顾客的口口相传,“广告有华而不实的,朋友介绍才是最可信的”。于是他在开业之初就向威海的华联、海港、威海卫等商场的皮鞋专柜免费发放1500多张修鞋卡,这样既方便了为维修发愁的商家,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方便。现在,徐飞在威海市有3家直营店,在其他城市有5个加盟店,3家直营店的营业收入每年60多万元,“徐飞修鞋”已成为威海修鞋的一张名片。“我现在主攻修鞋,因为它技术含量高,像擦鞋等这类服务在我们店都是免费的,我要让消费者对我的服务有信心,我的服务也要让消费者更加满意。”
创业故事二
一个80后修鞋匠的创业故事
在二马路有一家龙福鞋店,老板刁奎超今年只有27岁,他和爱人孙娟娟是一对80后的年轻小夫妻。这对80后小夫妻来自鸡西,刁奎超从在家种地务农到在异乡当上小老板,夫妻俩的创业之路喜忧参半。
农村小伙 他乡创业
作为一名在城市打拼的农村小伙,刁奎超对记者说,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在家务农种过地,也进城打过工。他告诉记者,16岁时,他就帮家里种地,19岁时进城打工,在饭店当过服务生,当过理石工人,学过后厨。他说自己书念得少没文化,唯一有的就是肯吃苦不怕累的精神。
22岁那年,刁奎超和孙娟娟在农村老家结了婚。婚后,刁奎超认为家里地少,种地也不赚钱,而外出打工的经验让他认为,给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干点儿什么。刁奎超说,那时年轻,什么也不怕,脑子里有了想法就想试试,到外面去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刁奎超身上有着农村小伙踏实肯干、不怕吃苦的劲儿,虽然年轻却很有头脑。既然想到大城市闯闯,刁奎超没有眼高手低地先来选择想干什么,而是考虑自己能干点儿什么。
最后,夫妻俩经过思考和商量,决定开个修鞋店。两人之所以选择修鞋、擦鞋这个职业,还要从孙娟娟的哥哥说起。多年前,孙娟娟的哥哥就来到鹤岗从事修鞋这个职业。两个人看哥哥干得不错,生意也很好,而且这个职业一般人都嫌脏嫌累,不愿意干,他就动了想和大舅哥学手艺入行的心思。最重要的是,刁奎超认为自己选择修鞋这个职业投资不大,风险小,而且靠手艺吃饭,也算是一门技术活。两人决定就从这别人不愿干、又脏又累又不起眼的修鞋开始他们的创业路。
踏实肯干 诚信经营
说干就干,夫妻俩在哥哥那里学好手艺后,2008年,刁奎超和爱人在新鹤B区租了一户房子,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两个人干活认真又细心,得到了顾客的认可,很多顾客从新顾客变成了老顾客。
2009年,两人把创业重点挪到老街基,在二马路临街的位置租了个店面。他们从最开始的擦鞋、修鞋,扩展到清洁皮衣、皮包,皮鞋上色、改色、改尖换底、服务种类不断增加。所有的活都是刁奎超和妻子自己动手干,而且无论大活小活从不对付。就拿刷鞋来说,一双鞋他们光刷就要10多分钟,鞋带、鞋垫和鞋都要分别刷出来,然后晾干,晾干后再对鞋进行保养处理也得10多分钟。遇到颜色浅的鞋特别是白色的,要分开单独处理。
相对于一些小修鞋摊来说,他们的价格相对要贵一些。刁奎超说他们修鞋的价格虽然相对贵一些,但一些皮鞋后跟、鞋底等的配件质量好,耐磨程度好,穿的时间也更长。好的配件换一次顶普通的换两次,而且这质量好的配件上货价格也高。为了店里的信誉,刁奎超说他上货要先看质量再看价格,用质量对顾客说话。虽然价格高一些,但他们干的活细,质量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顾客还是非常认可的。
转眼间,夫妻俩开店也有几年的时间了。刁奎超称这几年自己创业的历程,有辛苦付出的汗水、收获成功的喜悦,也有不为人知的辛酸和从事服务行业的无奈。
成功背后 难言辛酸
开业几年来,生意最好的时候夫妻俩只营业一上午,下午关业干活,因为活太多干不过来。刁奎超说,生意最忙时,他和妻子每天要刷几十双鞋,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辛苦点儿、忙碌点儿都不算什么,最难过的是两人在异地创业,无法照顾孩子,把只有5岁的孩子放在老家由老人带着。忙碌时还好一些,闲下来就会特别想孩子,那个难过劲儿简直没法用语言形容。
因为从事的是服务行业,什么样的顾客都会遇到。刁奎超说,有时遇到难缠的顾客,提出过份的要求还不付钱,真是又委屈又无奈。刁奎超说到现在他还清楚地记得,一位中年女顾客拿着一双特殊材质的鞋来到店里,鞋面上沾有很难处理的油渍和果汁。刁奎超对顾客讲得很清楚,由于这鞋属于特殊材质,无法保证完全处理干净。顾客也表示要他尽量清洗,处理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事后,这位顾客来取鞋时,却因为鞋上沾的东西没有完全清洗干净,因此拒绝付钱就走了。刁奎超说,现在有些好看的鞋材质属于特殊皮质,这种皮质沾水变色,而且沾上酒、油、果汁之类的都无法清理干净,而处理这样的鞋往往要更麻烦费事,也耽误时间,可处理完顾客不满意不付钱,这种事让他心里很生气,很委屈。
从事服务行业多年,赚的都是辛苦钱,虽然很累,可小两口却从来没想过要放弃这个行业。刁奎超说,顾客的认可坚定了他继续干下去的想法,不管什么行业都得有人干不是吗?他说他会一直将这份事业坚持下去,干出点儿名堂来。
【修鞋也是事业的创业故事】相关文章:
农村也是创业者的天堂11-11
杨澜创业故事11-11
创业小故事11-20
经典创业故事(二)11-27
就业难创业也是一种出路02-25
创业故事:从6000元创业起家11-23
女性创业故事:杨澜11-14
草根的淘宝创业故事11-30
刘毅创业故事11-11
创业者的故事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