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与其在城市打拼,不如回家创业
近年来,西海固荒山秃岭变旱塬绿洲,扶贫产业规模发展,一些从农村考出去的大学生纷纷返回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让生态养殖、乡村旅游的创业梦开花结果。作为贫困地区发展的新生力量,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有迷茫、有委屈、有期盼,更多的还是坚持向梦想靠近的决心。
活尚且不易,在此创业更是天方夜谭。
只要懂技术就不愁富
初冬时节,记者走进宁夏固原市彭阳县孟塬乡小石沟村陈泽恩家,院子里3米高的黄土梁上布满大大小小的土洞,200多箱中华蜜蜂(土蜂)在这里安稳过冬,而这样的“盛况”让邻里父老觉得不可想象。
“我们祖祖辈辈都会养土蜂,但能养得多又好不容易。以前养殖技术落后,后来环境恶化、大量使用农药更是使蜂群有去无回。”陈泽恩的父亲陈健说。
近年来,彭阳县生态建设效果显现,树木成林,百花争艳,为发展土蜂养殖提供了条件。大学期间的一次偶然机会,陈泽恩发现了土蜂养殖的巨大潜力,并帮助父亲把土蜂养殖做成了“气候”,养蜂业还被当地政府推为扶贫产业。
2011年,在重庆三峡学院读大一的陈泽恩了解到同学家年产蜂蜜竟达十几吨,而自家的土蜂仅能产蜜一百多斤,前往参观后他恍然大悟。他发现,“不是人家产量高,而是我们的养殖技术太落后。于是,我便把利用假期学到的技术教给父亲,让他在家用新技术试养,效果确实不错。”
小试牛刀获得成功,陈泽恩父子在第二年决定扩大养殖规模。他们从即将搬迁的村民手中购回60群土蜂,但土蜂太集中,染上流行病,蜂群很快损失近半。着急的陈泽恩边学习防治技术边指导父亲,最后总算保住了蜂群。
经过3年努力,陈泽恩家养殖的土蜂已经有100多群,年收入10余万元。陈健说,“以前把养蜂当副业,现在才知道它的价值,只要懂技术就不愁富!”
由于在重庆合办的公司不景气,陈泽恩和新婚妻子孙会能去年回到了家乡,夫妻二人一心创业。一年多时间,他们的养殖规模扩大到200多群,成为孟塬乡最大的养蜂户,预计产蜜2吨多,收入不少于30万元。孙会能兴奋地说,“我们都在农村长大,对这里有感情,大学毕业后与其在城市打拼,不如回家经营自己的事业,我很支持他!”
陈泽恩的创业路并非一帆风顺。虽然规模和产量都有质的跃升,但销售却成了“拦路虎”。相较于“洋蜂蜜”(意蜂蜂蜜),土蜂蜜质量更好、价格更高,但陈泽恩的土蜂养殖处于“作坊式”发展阶段,产品进入市场的渠道有限,鱼龙混杂的蜂蜜市场更是让他苦恼万分。
“市面上一些土蜂蜜是假的,真的土蜂蜜反而没有市场,我以‘假一赔万’做保证都有人怀疑,现在还积压着500公斤蜂蜜没有销售出去。”陈泽恩说。
为解决这一难题,陈泽恩最近正忙着成立蜂业公司,打算购进设备,生产蜂蜜酒等下游产品。陈泽恩指着远处的群山说:“现在的西海固今非昔比,山绿了雨水也多了,我想借助生态优势,实现我的创业梦,也带领村民把土蜂产业做大做强。”
把好东西卖出好价钱
盐池县位于西海固偏北区域,这里历来有着养殖滩羊的传统,是“中国滩羊之乡”。生在青山乡甘洼山村、今年29岁的张翔对养羊也算“耳濡目染”。2012年,张翔不顾父母反对返乡发展滩羊产业。当时,村里的乡亲们还劝他说:“你个大学生娃娃,不好好在城里待着,怎么想回来发‘羊财’?”
张翔2011年从广西科技大学毕业后,曾在天津一家广告公司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尝到了甜头,由此萌生了创业梦。他说:“在天津工作期间,银川市一家超市对我在网上发布的销售滩羊信息很感兴趣,经洽谈,这一单不仅能净赚2万多元,还解决了村里滩羊的销售问题。于是我开始深入接触既熟悉又陌生的滩羊产业。”
创业对于白手起家的张翔而言是艰辛的,起初买不起货车,张翔坐着公交满城跑;有时要紧盯屠宰场,他按时吃饭都成了奢望。但张翔凭借懂管理、讲诚信、能吃苦的干劲很快打开局面,为银川市多家超市、餐饮公司供肉,年销售滩羊六七千只,营业额达700万元。
张翔的母亲马茹琴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她告诉记者:“创业太辛苦,现在他还经常凌晨两三点才回家,天不亮又要出去,看着他每天这么累当妈的咋不心疼?”
去年市场不景气、滩羊价格下跌,张翔的年营业额大幅下降,家里的养殖基地几乎不赚钱。面对低迷的境况,张翔今年开始尝试走品牌化道路——不仅注册了公司和商标,还拿到了“盐池滩羊证明商标准用证”;不仅在银川开设了专卖店,在山西、浙江以及山东的加盟店也已开始运营。
“虽然外埠的加盟店每月的销售量只有近200只滩羊,但其单价却是本地市场的近2倍。”张翔说。
注册公司后,张翔从滩羊产业的“业余选手”变身为“正规军”,加上多年积累的声誉,张翔新增了两家超市专柜,高峰时一家超市的羊肉专柜月销售额就达100万元。
又值业务增加旺季,张翔最近忙得“脚不沾地”。他信心满满地说,“随着政府出台一系列调控政策,最近滩羊价格明显上涨,加上客户增多,今年销售额预计将突破1000万元。”
谈及未来,张翔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认为,“盐池的滩羊产业整体来说还不成体系,因为无序竞争,滩羊卖不出好价钱,农民一年到头也白干。我们要跳出宁夏,擦亮盐池滩羊这块招牌,把好东西卖出好价钱。”
农村发展的关键在年轻人
今年34岁的焦建鹏2001年大学毕业后在银川市打过工,在西吉县城开过公司,最终在“美丽乡村”的感召下,回到生养他的故乡——西吉县龙王坝村发展乡村旅游。
为什么回乡创业?焦建鹏说:“2009年龙王坝村许多村民生活困难,当时自治区在进行林改试点,我看到村里的山桃花很漂亮,就想能不能借此发展林下经济和乡村旅游,带动村民增收。”
经过一番考察,焦建鹏2010年投资100万元流转1200亩荒地和林地,发展林下养殖,成立了林下产业合作社。他们在山地种植杏树和油用牡丹,在林下放养生态鸡,再用鸡粪发展大棚草莓。就这样,焦建鹏一步一个脚印,为发展乡村旅游打基础。功夫不负有心人,名不见经传的龙王坝村,被农业部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创业之初,焦建鹏并不被家人和村民看好。亲友说他“用百元大钞糊墙,一毛一毛往回收”。修路时甚至有村民调侃焦建鹏:“你把路修这么宽是要开飞机吗?”焦建鹏不禁感叹,老一辈农民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农村发展的关键在年轻人,他们有先进的发展理念,是农村发展的“活水”。
转折出现在去年。经过多年建设,焦建鹏成立了龙泉山庄,还推出农家生活体验系列旅游产品,仅去年下半年就实现营业收入380万元,今年上半年更是达到500余万元。焦建鹏告诉记者,农民大多只盯产业不看市场,一些产业慢慢就做不下去了,乡村旅游把三大产业融合起来,农家的绿色食品在家门口就能卖到好价钱。
乡村旅游也成为龙王坝村民增收的新渠道。今年49岁的魏淑琴年初投资1万元将老房子改造为民宿,现在每月收入3000多元,甚至还接待过外国游客。魏淑琴说:“当初焦建鹏挨家挨户地动员,多数人在观望,现在很多村民都主动办营业执照了。”
要让乡村旅游有活力,就得频频出“好点子”。不久前,焦建鹏推出了颇具地方特色的窑洞民宿,洋气地命名为“会呼吸的房子”。此外,篝火晚会、乡村KTV以及冬季民俗文化文艺演出等项目,也让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即使在冬天也热闹非凡。
龙王坝的乡村旅游目前已初具规模,但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依然制约着这一产业迅速发展。最近,龙王坝村正在实施“管线地埋工程”,把一部分电杆、管线改为地下管网,以改善村容村貌。
焦建鹏说:“这里看起来发展得不错,但跟其他省的乡村旅游比起来,差距还不小,尤其基础设施方面欠账太多,这也不是一两天能解决的,就像我们的乡村旅游从无到有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也在一点一点地完善。”
【与其在城市打拼,不如回家创业】相关文章:
与其早成功,不如晚成功11-19
与其跳槽,不如让自己无可替代11-08
批评即是学习:与其被动挨批 不如主动认错02-26
艰辛创业 十年打拼书写成功人生11-11
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方案!11-19
将深圳建成国家级创业城市11-20
回家创业时写的优秀辞职报告范文11-21
请辞日本市长翻译回家乡创业(图)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