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典型案例

时间:2024-07-04 22:36:33 赛赛 自主创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返乡创业典型案例(通用11个)

  案例,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小编整理的返乡创业典型案例,希望大家喜欢。

  返乡创业典型案例 1

  绥阳县王弹花家纺有限公司占地面积3千多平米,生产厂址位于绥阳县风华镇光明村。该公司成立之初,是仅仅只有几个人的一个小加工作坊,得知有“三个15万元”的扶持政策后,通过市场监督部门的帮助取得了扶持政策,解决了公司创立之初的资金短缺困难,使得到了长足发展;通过“黔微贷”获取资金后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棉花梳理技术;通过一年的.发展生产规模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公司将注册资金从10万增资到500万元、加工人员从5人发展到27人、在全省发展专卖店50多家、解决就业人220人、年产值达400万元。

  该公司的发展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在公司得到发展的同时没有忘记回馈社会。在2016年10月,该公司向绥阳县蒲场镇儒溪中学捐赠了5000元现金和60床棉被。

  返乡创业典型案例 2

  “我们合作社目前参与的村民中,有一半是贫困户。今年四五月卖出了18万多公斤木瓜,人均增加近6000元的纯收入。”近日,马山县白山镇兴华村润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韦情告诉记者。

  两年前,90后大学毕业生韦情作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返乡种植木瓜。对此,父母和乡亲都不理解。

  “大学学过种植技术,有一点理论基础,毕业前又在市场上作了调查,觉得种植木瓜前景很好,而且它的周期短,200多天就可以出产品了,资金周转快。”通过自筹40余万元启动资金,韦情和同窗好友欧学昌从村里流转155亩土地,开始种植大白皮水果木瓜。

  两个创业的大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全用上了:采取水肥药一体化技术,花费十几万元建设了滴灌设施。2016年夏天,当地遭受了40多天的高温,滴雨未下。让村民们认为“花多余钱”的滴灌设施,保证了浇灌,木瓜获得了丰收。平时少有车辆的村子一下变得热闹起来,几乎每天都有大卡车进来装木瓜。

  “没想到啊,90后种地居然这么有出息!”看到两个年轻人干得有模有样,村里的群众也起了种植的念头。今年初,经过村委牵线,韦情带领10名村民成立了润田种植专业合作社。

  记者了解到,目前向合作社下单的有北京、上海、成都、重庆等地的大客户40多个,每个客户对木瓜的需求量一年都是50多万公斤。为此,韦情计划3年内把木瓜种植扩大到500亩,带动农户种植200亩,形成村里的特色支柱产业。

  返乡创业典型案例 3

  本报联合山东理工大学校友联谊办公室、淄博汽车总站等单位为理工大200名贫困生募集回家车票。昨日活动消息一见报,联通未来创业社社长李豫就拨通本报热线,表示将拿出5000元创业收入作为此次“爱心车票”活动的扶持基金。

  昨日,记者在山东理工大学见到了这位年轻有为的小伙子。据了解,在理工大团委的扶持和组织下,许多学生创业活动积极开展,联通未来创业社是由团省委发起,山东联通公司提供资金支持的公益类创业社团,通过活动和策划项目等为有创业梦想的同学提供一个施展能力的'平台。今年22岁的李豫告诉记者,他是理工大交通学院的一名大四学生,在联通未来创业社创立之初就担任了社长一职。这次获知学校为200名贫困学子募集“爱心车票”活动后,从社团拿出了5000元作为对这项活动的资金扶持,这笔钱是创业社的同学们通过参加各种创意比赛,辛辛苦苦赚得,包含了每个创业社成员的辛勤付出。

  山东理工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张华表示,学校针对家庭贫困的学生开办了“爱心超市”和“爱心银行”,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也为社会各界捐资助学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天寒情暖,也许一二百元在您眼里不算多,但那却是贫困学子回家的全部希望。有意为理工大贫困学子捐赠车费的市民和企业,可及时与本报联系

  返乡创业典型案例 4

  "9月1日,看着一箱箱生姜被商贩“抢走”,泸州市纳溪区渠坝镇九君村的左永福高兴得合不拢嘴。他说,今年气候好,试种的8亩菜姜和8亩姜种获丰收,菜姜亩产达8000公斤,每亩纯收入在2.5万元左右,16亩生姜收入30万元不成问题。除了自己挣了钱,左永福还带动当地发展了几百亩生姜,带动了60多户村民种姜致富。

  左永福今年46岁,前些年一直在乐山、宜宾等地从事建筑业。一次偶然的机会,左永福发现乐山犍为县生姜种植业不仅红火,种植收入也很可观,种植户每年收入多则几十万元,少则也有六七万元,而且不愁销路。

  村里没有主导产业,乡邻都外出打工了,有大片土地适合种植生姜,我们回去试种,成功后再带领村民种植。”左永福和蒋权友不谋而合,利用自家土地各试种近20亩生姜,其中菜姜25亩,种姜15亩左右。“去年9月种植的菜姜,长势好产量高,亩产在7500公斤左右,12元一公斤还很抢手。”左永福说,生姜采挖时地里很热闹,许多闻讯而来的销购商都来抢购和预订。

  在左永福的带领下,九君村陈祖权等20多户村民纷纷利用自己田地种植生姜。种植期间,左永福和蒋权友不仅提供种姜,还全程免费作技术指导,让村民都享受生姜种植带来的.好 “钱景”。如今九君村生姜种植面积200亩,产值近400万元。

  “生姜之所以卖得好,还得益于我们独特的营销方式。”左福权说,去年他把生姜种植过程和生长情况挂上网后,吸引了一大批购销商前来实地查看,不少购销商与姜农协商,一次性买断生姜收获权,实行“包亩”收购,让村民实现无忧种植。"

  返乡创业典型案例 5

  昨日,在深圳打工已10年的湖北省郧县胡家营镇上红庙村35岁的农家女王萍,返乡与村里签订了200亩茶园20年承包经营合同。

  王萍一样,近年来,郧县已有3万余名外出农村妇女告别了打工生涯,立志在家门口干一翻事业。

  前些年,由于发展环境制约,该县大批农家女纷纷跳出山门走南闯北谋求新生,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留守老人、儿童养护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危及大局稳定。

  近几年,郧县大力实施推进“一主四化”和“一统三分”战略,为“留守部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众多留守妇女“坐地生财”,鼓起了“钱袋子”。该县因势利导,大张旗鼓地宣传培育典型,一个个“创业女星”、“巾帼能人”、“经济女强人”脱颖而出,走向前台。

  载好梧桐树,引得凤还巢。日益优越的发展和创业环境,吸引了众多外出农家女“回流”,她们拿出赚到的`“第一桶金”,或发展养殖种植,或瞄准加工运输,或从事中介服务,在家乡的山水间播种新的生活,孕育新的希望。

  该县因势利导,在配套政策保驾护航的同时,积极为返乡妇女创业提供全程服务,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和创业技能,成立种养、加工等各类协会6个,先后举办定向、特色等技能培训500多场次,参培妇女8万余人次,大多妇女掌握了“一技之长”。

  茶店镇樱桃沟村返乡的刘玉娥运用学到的养羊技术办起养羊场,年出栏百余头,,收入过万元。胡家营镇土地沟村刘正凤返乡后,学会养蚕技术,年纯收入3万多元,在她的带动下,该村100多名外出妇女去年返乡植桑养蚕,日子越过越红火。

  返乡创业典型案例 6

  白天戴着遮阳帽,穿梭在养殖基地,观察鲥鱼和南美白对虾的生长情况,搭配饲料,调节水质;晚上拿着手电筒,在池边棚间巡塘,这就是从事水产养殖的程龙的生活。

  正值而立之年的程龙,个子不高,带着眼睛,文质彬彬,怎么看也不像从事水产养殖这种脏活累活的人,但是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精神让他走上了这条创业之路。

  程龙是上海水产大学的高材生,凭着他优越的条件本来可以选择科研院所或者行政部门,谋得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但是他毅然放弃了这样的选择,,而是走上了创业之路。

  要想创业,谈何容易,尤其是像程龙这样刚出校门的大学生,经验、资金都是他创业之路的绊脚石。缺乏经验就去积累,他首先选择到养殖第一线工作,先后在天津、上海、江苏如东等多家养殖基地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他勤奋刻苦,多观察、多思考,在短短的几年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后他又利用自己积累的人际关系,合伙投资创业。最后,在经过多方面的考察和研究后,选择通港村这片热土开始他的创业之旅。流转了近百亩土地,投资约200万元,经过5个多月的基础设施建设后,他于2013年3月份顺利投产,进行南美白对虾养殖。由于他时机把握恰当,在6月份对虾上市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不仅如此,程龙在本地的创业,还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辐射周边的养殖户,社会效益明显。

  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顺利投产和初始的成功并没有让程龙骄傲,相反,他认为这一点成绩只是创业之路的一个起点,要学习、改进的方面还有很多。目前,他成立了慧龙水产品有限公司,着手开始发苗种、加工等环节,延伸产品链条。他同时还进行鲥鱼的温室养殖,准备继续将水产养殖产业做大做强。

  返乡创业典型案例 7

  三台县灵兴镇丰收村二组的王慧玲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家人本来希望她留在城里找个轻闲工作,但她却毅然回到家乡创业,建起果园,种植柠檬。她深信,只要努力,在农村也一样可以大有作为。

  “种柠檬好管理,不费工,结合生态立体种植、养殖,效益也很好。”近日,在王慧玲的果园,正在采摘柠檬的她对记者说。一个个柠檬像鹅蛋一样大,黄橙橙地挂满枝头,林下,一群土鸡正在争抢食物。

  利用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王慧玲承包了村里的40亩山地,开办了种植、养殖场。通过对山林的改造和综合利用,在种植了30多亩核桃后,又试种了2亩柠檬。为了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发展林下经济,她又在林下养土鸡,实现了生态立体种植、养殖。林下养殖既能使家禽有了一个栖身之地,又能给果树提供农家肥,一举两得。

  王慧玲先后前往安岳等地考察取经,引进栽种了200株柠檬树。今年就是柠檬的丰收期,预计产量可达1.4万斤。“已经卖了一部分,收入5万多元了。柠檬挂果季节长,到春节还可以采摘,预计还可以收入2万多元。”她说,由于上大学时学的是农业,她把大学期间学到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柠檬生长的技术。

  王慧玲在村里种植柠檬成功,经济效益见好,这些村民都看在眼里。“我们从来没种过柠檬,现在种出的柠檬在市场上好销。还是大学生有眼光、有知识哦!明年,我也要种2亩柠檬。”村民李桂华羡慕地算起账,“市场上柠檬一斤卖5元,一棵柠檬能产70—80斤,2亩柠檬有约200棵,收入可达7万多元,这个效益好高!”

  返乡创业典型案例 8

  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下,我国农村创业创新呈现出可喜局面。在"互联网+"及各地出台的创业政策、搭建的创业平台等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创业。创业者将新理念、新技术、新方式等引入规模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生产生活服务业和各类新业态之中,为农村的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活跃农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福建省南安市东北部山区的向阳乡,聚集着一群扎根基层乡村的创业者。他们怀揣创业梦想和对家乡的眷恋,将在外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带回乡村,为农村的`发展带来了一阵清新之风。

  1990年出生的姚春侨毕业于集美大学,毕业后曾在厦门一家知名国企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野猪养殖项目,涌起创业的激情。经过再三考虑后,他辞职返乡创业,办起了野猪养殖场。"目前野猪养殖投入的资金已全部回收了,一年下来的纯收入约十几万元。"姚春侨介绍说。回乡当"猪倌"的想法一开始也让朋友们不理解,但他凭着努力,慢慢把养猪场的工作带入正轨。谈到未来的发展,姚春侨表示将继续坚持,逐步扩大养殖规模,拓展销售渠道,让更多的人能吃到好肉、放心肉。

  1991年出生的吴亮亮毕业于福建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机械数控专业,毕业后曾从事金融行业。2015年,他了解到家乡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返乡创业的情况后,也决定返乡。他回家后继承了祖传的手工米粉制作手艺,边学边改良制作的方法,并根据客户的需求,制作特殊食材的米粉。特色米粉推出后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吴亮亮还通过电商平台进行网络营销,产品销量节节攀升。"返乡创业让我最大的收获不是赚多少钱,而是每天都能和家人在一起。"吴亮亮表示。

  返乡创业典型案例 9

  贵州省赤水市石堡乡大滩村的女青年尹翠萍,和丈夫穆仕龙一起在外面打工多年后,返乡创业科学养殖肉牛致富,被当地群众称为“牛人”。

  说起创业故事,还得从2015年2月说起。在外打工多年的尹翠萍夫妻俩,回乡过年见体弱多病的父母在家从事生产生活困难,不忍心背井离乡抛下二老,夫妻俩商量后决定就在家创业,顺便照顾二老。恰好,在一次赶集的路上遇见了大滩村支部书记刘方涛,说到自己想在家创业,希望刘支书能指引一条创业的路子。考虑到当地草资源丰富和市场行情,刘支书建议尹翠萍办养殖场养牛,并积极对接赤水市农牧局争取到资金补助和技术指导。为创办养殖场,尹翠萍先后到石堡乡农技站和赤水市农牧局咨询了专业技术人员,并参加了由农牧局牵头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通过专业的学习和考察,尹翠萍从中看到了养牛的前景和希望。

  当年5月,尹翠萍投资50余万元,在村党支部的.帮助下,流转了6亩土地建了养牛场,8月引进了首批60头西门塔尔和犁木赞牛,夫妻俩开启了“牛倌”生活。去年8月,经过300多天的精心饲养,尹翠萍的牛已肥膘肉满,一经上市便被客户抢购一空,除去人工工资、草料、土地流转金以及牛本50余万,纯收入30余万元。同年10月,尹翠萍扩建养殖场,吸收了当地杨国友、冯世海、袁小强、杨国平等贫困户利用“特惠贷”入股分红,并让贫困户在养殖场打工割草料,一年仅工资就有7000多块钱。

  谈到来年期望,尝到养牛甜头的尹翠萍脸上充满了自信:希望国家在“三农”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并计划再流转部分土地种植牧草,扩大养殖规模,利用牧草喂牛、牛小便建沼、沼渣上地以及牛粪发酵培育食用菌等,走种养一体化的生态循环发展之路,吸收更多的贫困户入股,念好“牛经”一起发牛财。

  返乡创业典型案例 10

  5月9日,笔者从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良塘乡王瓜村委房屋密集的村落区域往右拐进,一幅乡村美景图骤然闯入眼帘,远山含黛,阡陌纵横,水系交错,风景格外秀丽。路两边的小溪清澈见底,池塘里的小龙虾若隐若现,兴宾区应时种养专业合作社仿佛坐落在一幅如诗画卷中。

  “我们淡水龙虾养殖基地就是依托这里丰富的水资源建起来的。”黄靖在外从事餐饮行业十多年,凭着敏锐的商业嗅觉看到了龙虾养殖在来宾市场的空白,再加上家乡优良的.水土资源,黄靖返乡创业的意愿不断高涨。2017年春节,黄靖和在江苏从事水产养殖十多年的表兄弟覃勇一拍即合,投资100多万元成立了应时种养专业合作社。

  目前,该合作社已建成40多亩的水田龙虾养殖基地,其中30多亩已放入种虾,现在已进入繁殖期,预计到9月份就可以售出。黄靖向笔者算了一笔账:“按照小龙虾每斤20——25元计算,每亩有600斤产量,产值能达到50万元。”

  “这些种虾都是从江苏空运回来的。因为地域差异,在这里养龙虾更加要注意水温差异,还有龙虾的生活习性和饮食习惯。”有着十几年丰富水产养殖经验的覃勇站在围堰上,边往池塘里抛撒饲料,边向笔者介绍道。“5月份还要引进澳洲龙虾,投放12亩左右,把基地打造成为龙虾养殖示范基地。”

  对于龙虾养殖,两个表兄弟充满信心,已经一次性交清了八年的水田租金。由于本身就拥有好几家餐饮店面,黄靖打算先自产自销,等基地建设成规模后,再扩大生产,充分利用天然水源环境优势,带动家乡父老一起养虾致富。目前,村里已有十多家农户有意向加入他们的合作社。

  黄靖说:“等基地形成规模后,我们还要打造一个育苗基地,让有意向养殖的村民能够就近买到虾苗,全村能够形成合力,成为远近闻名的龙虾村,在一起脱贫致富的同时,填补来宾市场空白,让本地人吃上本地虾。”

  返乡创业典型案例 11

  “你看看俺这一圈圈膘肥体壮的山羊,就是俺的致富‘金元宝’,每天看着它们悠闲地吃草,别提心里多舒服啦!”11月16日,商丘市梁园区水池铺乡刘李庄的养羊大户王涛高兴地说。目前,王涛的养羊场占地1200多平方米,山羊、绵羊存栏8000只,他每年自宰自销羊肉纯收入突破50万元。

  王涛今年41岁,2014年春季,一直在广东、深圳等地打工的他回到家乡,和妻子用打工挣来的60万元在自家废弃地里建起一个大型标准化养羊场,同时买回来母杜波山羊123只和59只小尾寒羊。从此夫妻俩早起晚睡在饲养场里忙碌,在他们的精心管理下,第二年山羊、绵羊存栏就达到900只。此后,羊只数量不断增多。

  “养羊最辛苦的就是产羔的时候,要天天守候在羊圈里伺候母羊,给小羊保暖,防止小羊被踩死或冻死。”王涛介绍说,他和家里人在母羊产羔期间,轮流看守母羊和羊羔,所以自己的羊羔成活率很高。

  自建场以来,王涛一直坚持用玉米秸秆和花生秧粉碎后喂羊。“主要是价格便宜,养殖成本可以降低不少。”据王涛介绍,当地农民种植夏作物以玉米花生为主,每年都有大量的玉米秸秆和花生秧产生。许多农民嫌麻烦,往往是一烧了之,而这些恰恰是羊的好饲料。为此,王涛买来饲料粉碎机,并在养羊场里建起一个占地150平方米的`现代化秸秆青贮池。每年入冬前,他都会收购全村的玉米秸秆、花生秧粉碎后储存越冬。

  为了保证饲养的山羊、绵羊长势快、肉质好,王涛在饲养过程中还会加入些麦麸、大豆饼等细饲料。因此他养的羊个个膘肥体壮,毛色油光发亮,羊肉无膻味、口感好。

  2016年夏季,王涛又投资30万元建起一个羊肉冷库。他还利用网络干起了羊肉“电商经销”生意,目前他自养自宰的羊肉通过电商远销上海、广东等地。同时,在他的帮助和带动下,村里有18户农民也搞起了家庭山羊饲养业。

【返乡创业典型案例】相关文章:

典型创业案例分析(精选32篇)04-07

三大典型自主创业案例解读201411-24

最具劳动争议的典型案例07-31

案例点评职场新人典型表现11-04

创业人物的典型故事08-18

鼓励返乡创业 促进就近就业08-10

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08-04

十大劳动争议典型案例02-22

农村创业成功案例08-08

2023创业故事案例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