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遇到的几大问题

时间:2024-09-03 19:16:17 职业生涯规划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职业生涯规划遇到的几大问题

  职业规划要从知道我是谁开始

关于职业生涯规划遇到的几大问题

  前些天遇到一个人,见面没说几句就开始抱怨自己的工作:每天早8点到晚8点,全年无休,赶上工作紧张的时候,还要通宵达旦;每天下了班直接往床上倒,第二天早上一睁眼就赶紧奔赴单位,可怜的休息时间只是为了更好地工作;挣钱少,酒吧KTV之类的娱乐场所绝少涉足,一年一次的旅游更是想都不敢想……

  我打断他:

  “想过没有,当初为什么选择这个工作?这是你想要的生活吗?”

  他愣了一下,好像没有料到我会突然这么说。“我现在根本谈不上什么生活,也不知道想要什么。我做这个工作7年了,基本上与社会脱节,除了它,我也做不了其他的,又不可能从零开始,放下身价去和刚毕业的大学生竞争,只好如此。”

  其实,关于职业生涯和发展,处在不同阶段的人都会有大大小小的困惑。例子比比皆是:高考志愿该报金融、生物、外语还是新闻?即将毕业,该考研还是该找工作?在职场混战几年之后发现并不称心,是不是该换个行业试试身手?

  在不久前进行的一次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坊上,北森公司咨询总监朱伦说,职业规划的意义就在于突破障碍,开发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所谓障碍,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有,比如,不知道什么工作是“好工作”;想跳槽,但又留恋现有环境,舍不得抛弃;不够了解自己,又尚未开始这方面的探索等等。至于自我实现,通常与价值观相关,就是那些让我们觉得有意义、幸福、有成就感的事情。

  可以说,选择了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而这一切,都要从自我认知开始——我是谁?我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是什么?我的资源有哪些?我对自己的期待以及家人对我的期待是什么?

  了解自己,这个问题说起来简单,可几乎所有人穷极一生也找不到完整的答案。活动中,朱伦介绍了一个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方法:个人成就事件——

  回忆一下,从小到大,哪些事情是让你觉得很有成就感的?花一点时间,找出10个,把它们写下来。寻求朋友的帮助,向他简要描述这些事件:它是什么,为什么会让你觉得有成就感,在事件中你的感受如何,它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之后你们可以一起来分析一下,从你的描述中是否可以归纳出某种共性。举个例子,你总是喜欢处理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这会让你觉得很满足;或者你很在意周围人的评价,得到别人的赞赏会令你信心百倍;还有,你是不是习惯于从助人中得到乐趣;再或者,承受重压、完成那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之后的你总是神采飞扬……

  这些特质,很可能就是你的兴趣、性格、能力所在,体现了你的价值观,甚至成为你“人生的主题”。

  当你对自己的特质足够清晰,又对一些行业有了客观详细的认识之后。就可以试着进行决策了——把自己的特质、对工作的期待和职业要求进行匹配,并根据现实情况,确认哪些标准是可以降低的,哪些是必须坚持的。

  当然,没有任何一个决策能做到万无一失,但经过上述有意识的规划过程,至少可以保证我们把犯错误的几率降到最低。

  足够你用四年的忠告

  给大学生的忠告,不一定是真理,但是足够你用四年。

  别以为在学生会你能得到你曾经想要的。工作的热情很可能因为你所看到的所经历的一些事而改变,但是也不必惧怕。你有大一一年来适应或者承受,并作出是继续坚持还是退出的决定。

  ◎大学可能有真实的爱情,但是记住只是可能。很多时候他们是因为别人都谈恋爱而羡慕或者别的原因而在一起,所以,不必为任何分手而受太大的伤。记住,太大的伤。真爱,还是值得追求的。

  如果你的家庭一般的话,那么记得你在大学有很多意外用钱的地方,比如二专业或者将来的各种班。为了你的家人和你自己的前途,永远别乱花钱。记住,永远。

  ◎朋友,你大学的朋友很可能就是你将来事业的一部分,他们会帮助你。但是你也应该让自己有帮助他们的实力,所以,你要努力,你和你的朋友会一起在将来打造一个可能很辉煌的事业。很好听是吗?但是记住,你们都要努力。

  很多事情当你再回忆时会发现其实没什么。所以,不管你当时多么生气愤怒或者别的,都告诉自己不必这样,你会发现其实真的不必。

  ◎别为你自己和别人下定论,无比重要。你所看到听到的可能只是一面,为这个失去可能的朋友,很不值。

  尊严是最重要的,但是在大学里,要懂得利用这个空间锻炼自己,要让自己的尊严有足够大的承受力。要知道,社会是一个最喜欢打碎人的尊严的地方,除了你自己,没人会为你保留它。

  以现实德态度,解决现实的问题

  “毕业啦!”当四年的大学生活就要结束。一个全新的世界将在眼前展开时,几乎所有的大学毕业生都会面临这样的难题:求职、就业。该怎样面对如此现实的问题呢?美国大学生选择以现实的态度,解决现实的问题——

  低起点:就业是硬道理

  在目前美国大公司纷纷裁员,中小公司又不愿意出钱培养刚出校门的新人的情况下,美国不少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往往采取一种非常现实的态度:先就业。后择业。

  21岁的摩根·布希是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2007届的毕业生。他学的是法学专业,毕业后本想找一份与所学法律专业相关的工作,比如去律师事务所。可是因为全美法律院校的毕业生人数比上一年增长了10%,人才竞争激烈;而且像律师事务所、法院这样的单位一般对人员需求不大,即使招人也更倾向于招有经验的人员。在数次求职失利之后,尽管不太满意,摩根还是接受了一份月薪1000美元的到法国教英语的工作。他认为自己必须先我到工作解决生计问题,至于兴趣和理想。只好先靠边站,或者在工作闲暇时再留意一些与法律相关的就业信息,相信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

  美国某大学生就业服务网站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80%的受访者都认为,“首先是要有活可干”,“找工作应该是有活就干”。在他们看来,理想应是从现实做起。只有不放弃任何一个增长资历的机会,不放弃任何一个偏远城市的工作,才能丰富自己的简历,为今后迈入一流跨国公司做准备。

  厚积淀:求职金砝码

  美国的大学教育非常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几乎每所学校都设有实习课程,让学生熟悉职场求职的环节和技巧,同时帮助他们联系实习单位,使他们尽可能把知识放在实践中学习感悟。这些课程能让学生在大二或大三时形成职业规划,接着他们会系统地按照这个规划积累相应的能力或经验。虽然在毕业求职时他们可能会因为种种现实问题放弃原先的规划,但在平时的学习中,他们既不盲目追求“工作经验”,也不怕有难度和强度的工作挑战,一旦有合适的实习机会,他们就会紧紧把握住,以增加自己的实际经验值。

  约书亚·金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威克-福雷新特大学2007届经济专业毕业生。早在大二时,金就开始求助于大学里的就业指导办公室,请老师帮忙指点该如何确立具体的就业目标。在几次深入交谈并通过职业测评软件进行测试后,金发现自己很适合在金融领域工作,于是他开始留意金融业的发展动向和招聘要求。但是怎样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呢?一位学长建议他可以选择某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通过对它的整个资本运作方式、股票走势等进行分析,来检验一下自己的实践能力。

  这个建议让金受益匪浅。随着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金更坚定了在金融系统工作的信念。在校方的帮助下,金顺利获得了在银行实习的机会。当时银行正在筹划一大笔资金的运转问题,这本来与实习生的关系不大,金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但金在下班后还会按以前的习惯,去搜集银行投资和管理的相关资料,并整理出精华部分。他结合长期对金融市场的理解和把握,在例会上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项提议为主管人员作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还没毕业时,他就收到这家大银行的offer,获得了投资经理的职位。

  远规划:始终坚持自己的方向

  纽约州的克拉克森大学就业中心执行主任凯瑟林·约翰森认为,美国大学生择业的特点之一,是在找工作的时候往往并不拘泥于眼前的第一份工作,而是将眼光放得长远。

  戴维·李在一所普通的大学念商科,毕业之后进入一家IT公司负责采购方面的工作。尽管工作很简单,甚至有一点枯燥,戴维却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每天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他充分发挥善于交际的特长,很快就与一批客户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公司业务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迅速成为公司里的“明星员工”。

  公司很看重戴维,给他升了职位,涨了薪水,他却并没有满足现状。戴维很渴望拥有自己的公司,但考虑到自己进入IT行业刚刚两三年,对行业本身缺乏透彻的了解,没有明确的市场目标,缺人脉,又没有充足的产品和技术资源,如果贸然去创业,很难取得成功。戴维决定先做好目前的工作,“我目前要做的就是好好利用公司给我提供的广阔的锻炼机会,继续加强同客户的联系,扩大在这个行业的人脉。再过几年,我会到商学院攻读更高的学位,学些管理知识,然后再创办自己的公司。”

  就业不是比爹

  社会网络仿佛一根藤,社会资源仿佛是那些瓜,你要想吃这个瓜,你就顺着这个藤去摸。问题是你有藤吗?

  麦可思的一份调查显示,城里的学生比农村的学生好就业,在最难就业的大学生中,来自边远农村与老少边穷地区者相对比较多。这个一点不意外,假定我们大家都不自己努力,仅仅靠原来的社会关系,那当然城市或者本地的学生依靠社会关系就可以取胜——谁的爹狠点儿,谁的工作就好点儿。不过,谁的爹也不是万能的,真的靠爹也就是在爹的一亩三分自留地的关系里面转悠了,爹托爹也托不了多远,托来托去也未必是喜欢或者擅长的活儿。

  而要改变这个态势的惟一可能,就是在大学努力在陌生人中建设属于自己的社会关系。大学最重要的是为社会输送人才,是到社会上寻求岗位,是要跟社会上的资源建立链接的。社会关系有多大,你的提升、你的机会就有多大。

  很多人为什么到了大四的时候找不到工作,你社会上认识几个人?你说我临时认识一个人,那你只能做临时工;你认识一个老朋友,他给你提供支持的机会就比较多。社会资源是依循社会网络分布的。社会网络仿佛一根藤,社会资源仿佛是那些瓜,你要想吃这个瓜,你就顺着这个藤去摸。问题是你有藤吗?所以其实在我们大学时代的时候,建藤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我常鼓励大学生参加多种社会场合,发名片,每发出100张,你能收到多少张呢?40%。如果你给人家写邮件,有多少人会回你呢?15%。在回邮件的这些人中有多少人会成为你真正可以有一定程度交往的朋友呢?1/5。一年你发出100张名片,意味着一年你会增加社会上一到两个有一定交往价值的朋友,四年就会有五六个,咱道儿上有人了!衡量社会关系的时候,你发现有一个是个体户,有一个是公务员,有一个是大学教授,有一个是媒体记者。干不同行业的人越多,意味着对你提供各种不同帮助的人会越多。

  在我21岁读研一的时候,我到北大去拜访著名的法学家、宪法行政法的权威龚祥瑞教授。我跟他素不相识,他在家里开课,我就到他家敲门去听课。讲完后,我举手发表了几个观点,老师就大为欣赏。回家以后,收到教授给我写的信。教授78岁,我21岁,龚教授抬头是:“岳弟台端,北京一晤,闻弟数言,受益匪浅。”写了满满一页纸,署名“兄祥瑞”。在我24岁以前,就是在我的大学和研究生期间,认识了十多位这样的教授。很多事情如果一个人在黑暗中间痛苦地摸索,那你的时间成本太高了。你再多活20年也摸索不出什么名堂来,但你在有些领域中间,得人指点你些什么东西,特别是在江湖上面还有些地位的人、明白一些奥妙的人,他给你指点一些东西的时候,你就有所谓“shortcut”,捷径。你不需要摸索,直接跟着走就行了。

  所以认识陌生人不是只是说简单地积累社会经验,是使得当你重构人生版图的时候,你可以用跟同龄人不一样的方式。资源有两种获得方式:一种获得方式,所有的资源靠你自己痛苦的摸索,另一种则是有人愿意将资源转移给你。当你扩大社会交往面的时候,你的资源获得方式将会多样化。所以不要整天呆在学校里,要把自己的活动范围、圈子多样化。多样化是我们的社会资本,也是我们的社会关系藤蔓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我们不需要也不能光依赖比爹,我们需要比的恰恰是在陌生人中发展起来的社会关系。

  你的工作快乐吗?

  我们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系列之一

  你工作快乐么?你的工作好么?有没有觉得其实现在的公司并没有当初想象得那么好?有没有觉得这份工作是当初因为生存压力而找的,实在不适合自己?你从工作中得到你想要得到的了么?你每天开心么?

  我发现中国人的励志和国外的励志存在非常大的不同,中国的励志鼓励人立下大志愿,卧薪尝胆,有朝一日成富成贵。而国外的励志鼓励人勇敢面对现实生活,面对普通人的困境,虽然结果也是成富成贵,但起点不一样,相对来说,我觉得后者在操作上更现实,而前者则需要用999个失败者来堆砌一个成功者的故事。

  我们都是普通人,普通人的意思就是,概率这件事是很准的。因此,我们不会买彩票中500万,我们不会成为比尔·盖茨或者李嘉诚,我们不会坐飞机掉下来,我们当中很少的人会创业成功,我们之中有30%的人会离婚,我们之中大部分人会活过65岁……

  所以请你在想自己要什么的时候,要“现实"一点,你说我想要做李嘉诚,抱歉,我帮不上你。成为比尔·盖茨或者李嘉诚这种人,是靠命的,看我写的这篇文章绝对不会让你成为他们,即使你成为了他们,也绝对不是我这篇文章的功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真正当皇帝的只有一个人,王侯将相,人也不多。目标定得高些对于喜欢挑战的人来说有好处,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反而比较容易灰心沮丧,很容易就放弃了。

  回过头来说,李嘉诚比你有钱大致50万倍,他比你更快乐么?或许。有没有比你快乐50万倍?一定没有。他比你最多也就快乐一两倍,甚至有可能还不如你快乐。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是和别人比赛,比谁要得更多更高,比谁的目标更远大。

  虽然成为李嘉诚这个目标很宏大,但你并不见得会从这个目标以及追求目标的过程当中获得快乐,而且基本上你也做不到。你必须听听你内心的声音,寻找真正能够使你获得快乐的东西,那才是你想要的东西。

  社会上一夜暴富的新闻很多,这些消息,总会在我们的心里面掀起很多涟漪,涟漪多了就变成惊涛骇浪,心里的惊涛骇浪除了打翻承载你目标的小船,并不会使得你也一夜暴富。

  “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揍。”我们这些普通人既没有当贼的勇气,又缺乏当贼的狠辣决绝,虽然羡慕吃肉,却更害怕挨揍,偶尔看到几个没挨揍的贼就按捺不住,或者心思活动,或者大感不公,真要叫去做贼,却也不敢。

  我还是过普通人的日子,要普通人的快乐,至少,晚上睡得着觉。

  李嘉诚比你有钱大致50万倍,他比你更快乐么?或许。有没有比你快乐50万倍?一定没有。他比你最多也就快乐一两倍,甚至有可能还不如你快乐。

  第三份工作才重要

  如果每个人都在21岁时就清楚地知道他们未来50年长什么样子,那不是一个很无聊的世界吗?

  上个月有个哈佛大学四年级的学生跟着我实习了两天。

  在她离开前最后半小时,她问了我最基本但也是学生或职场新人最常问的问题:“我该怎样做我的未来生涯规划?我的第一份工作有多重要?”

  听到这问题我笑了。三年前,当我刚进哈佛商学院第一个月时,我和我所有的同学年纪都比她大,也都有更多工作经验,但我们也都有一样的问题和困惑。

  那个下午,学校的职员给我们看他们收集来自过去80年,超过7万名哈佛商学院校友的资料。他们有关于毕业后年龄、职位的详细数字和图表,甚至还有他们从哈佛毕业50年后的快乐程度。

  在看过图表和数据后,心理医生上台告诉我们这些年的资料对新一代的毕业生有什么意义。

  第一,不要对第一份工作太紧张,不管大学毕业生还是研究所毕业生都一样。我们一直被告知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它定义了我们的履历和我们未来四十年的职业生涯。

  错。

  历史资料显示第一份工作对于我们未来成功或失败造成的影响都很轻微。记住,第一份工作是让我们学习这个业界,而不管适不适合我们。

  第二,你的第三份工作却很重要。因为根据统计,到了第三份工作,或是当我们进入职场五六年时,我们应该大概知道什么会让我们快乐,而什么是我们想在未来日子里全力以赴的。

  第三,最重要的一点,什么是我工作的热情。我如何规划我的未来。简单点,闭上你的眼睛然后想象你梦想中的工作,想象你在完美的一天坐在你梦想中的办公室里。是当你40岁时,当上一家银行的高级经理?还是当你30岁时和你的朋友一起开一家新创公司?

  一旦你选定了你梦想中的情境,一旦你确定了你生涯高峰时你想在哪,那你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努力往那个目标踏近一步。如果你想要在45岁时当上一家电子商务公司的总裁,那从现在起你做的每个决定应该都是往那个梦想前进的垫脚石,不管你是大学生还是MBA毕业生。

  不管理由是想要在这个产业学习还是拥有更多人脉,只要你能确定这是往目标前进的一步,那就是合理的选择,都可以让你每天向你的梦想前进。而且这也可以让你更能忍受钱少事多和烂老板,因为你知道为什么你在这里,而且你知道你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你不会变成典型新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换工作的原因只是对薪水不满。更糟糕的是,把全部的生命耗在一个自己没有热情的产业上,只因为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计划。

  从今天开始就去寻找你的梦想工作、梦想办公室的景象,然后理性地规划达成目标的每一步。

  我陪她走出我的办公室,走进热闹的夜晚中。

  “最后一个建议。”我说。

  “享受这个时刻。你才正要开始你的职场生涯。家人、社会和其他所有人都反应过头了。你理所当然应该在这个年龄对你的人生感到困惑。如果每个人都在21岁时就清楚地知道他们未来50年长什么样子,那不是一个很无聊的世界吗?”

【职业生涯规划遇到的几大问题】相关文章:

职业生涯规划访谈问题06-05

职业生涯规划要考虑的问题06-13

面试经常遇到的问题11-19

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问题解析11-24

面试中怎么谈职业生涯规划问题11-22

英语面试要注意几大问题11-15

当你的职业发展遇到瓶颈11-11

面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1)11-15

面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2)11-17

做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中要注意哪些问题?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