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职业生涯规划为指导的大学生择业观参考
光阴如水,忙碌而又充实的工作又将告一段落了,工作了许久,你还记得当初的目标吗?我们需要好好的进行职业规划了。到底应如何做职业规划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职业生涯规划为指导的大学生择业观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目前大学生择业观现状
1.职业目标的功利性。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存在明显的功利性,无视自己的兴趣、理想,无视所学专业及职业发展前景,把目光集中在福利待遇较高的职位、经济水平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和中心城市,以及收入比较稳定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上。这种以经济收入的多少来判断职业好坏的择业观念影响了大学生顺利就业,同时,也使得中西部地区、小城镇、基层农村的人才供求不均衡,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受到影响。
2.职业选择的随意性。毕业生在校期间由于缺乏对自己的认知和定位,不知道什么职业适合自己,怎样才能将个人的兴趣、特长、能力、专业和相应的职业结合起来,因此对于职业的选择处于茫然的状态,选择职业时更多地表现出随意性,如听从新闻媒介、社会舆论,或是父母、亲朋好友,职业选择的整个过程缺乏独立的决断力和主见,缺乏科学性。
3.求职过程的盲目性。基于职业的发展性原则,“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理念被广泛接受,即职业目标的选择不是一次定终身的,而是根据自身和客观情况不断变换的,在暂时没有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的情况下,考虑选择条件相近的单位和职业,累积经验,为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基础。迫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率压力,不少高校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歪曲了“先就业,后择业”的本意,仅仅以就业为目的,忽视职业匹配,造成许多学生盲目选择第一份工作,以及盲目择业后的频繁跳槽,这不仅影响了学生自身的职业发展,也加剧了部分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不信任。
4.择业心态的矛盾性。当今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出现了多重矛盾,择业心态复杂。在就业机制上,既想自主择业,自由选择,又希望政府能从制度上保障就业,定向分配;在择业意识上,既想提升自己的能力,积极参与竞争,又缺乏自信,害怕竞争失败,担心竞争机制、竞争环境的平等性;在择业的心理准备上,既期望作出一番事业,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环境中磨炼自己,缺乏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在择业期望上,既想“一步到位”,寻求自己理想的职位,但面临残酷的社会现实,不得不转变为“多步趋近”和“从业期待”;在专业和职业的匹配上,既想积极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有所作为,又因现实情况的变化或影响,不得不从事与专业相近或者无关的一些职业;在择业环境上,既希望有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反对拉关系的不良之风,而自己却积极走动,希望能托关系谋求一个好的职位。
二、影响大学生择业观确立的因素分析
按照职业管理学家萨柏的“终身发展”理论,在职业发展的五个主要阶段中,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的探索、尝试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参加学校社团活动、进行社会实践等途径,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能力进行探索,择业观得以初步确立。择业观的确立是个复杂的过程,其影响因素很多,既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
第一,个人特质因素。它主要是个人兴趣、爱好、学识、各种社会能力、所学专业等内部因素。个人特质因素是择业观形成的基础因素。第二,家庭背景因素。学生择业观的确立和家庭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学生的价值观、行为模式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家庭生活和家庭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其生活环境决定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职业选择。在没有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时,部分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会更多地考虑家庭因素。第三,朋友、同学、老师的因素。朋友、同学的择业行为可能会影响个人对职业的偏好,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和指导也影响学生择业观的形成。学生在择业时,也更乐于听取朋友、同学和老师的意见。第四,社会环境影响的因素。在社会经济日益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学生的择业观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环境中的职业价值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变化、人事体制的变革、社会对各种职业的认同等因素都影响着学生的职业选择。第五,经济因素。主要是行业的兴衰与从业人数需求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政策、不同职业所产生的经济效应的差距等,这都对学生择业观有很大的影响。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指导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通过对自身和外部环境客观公正的认知和评估,从而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路径,并确定自己的大学学习和发展计划,以及为实现职业目标的行动方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提高就业质量,完善就业工作体系,缓解就业压力。职业目标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内容,职业规划是围绕确定职业目标、实现职业目标展开的。职业目标一旦确定后,学生就明确了学习和努力的方向,减少了在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容易受他人或社会客观环境的影响,学生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自身的发展和职业成长上。
1.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确立科学的职业目标。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念是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依托职业生涯规划理论,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做好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明确职业目标,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人才观及择业观,帮助他们理性对待就业。其中重点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了解自我。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了解个人的兴趣、特长、爱好、社会能力,求职倾向,同时,还应该借助科学的心理测评工具来了解自己的性格、智商以及情商等,借助CETTIC职业素质测评系统查找个人与职业的匹配,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主动寻找到适合的职业。二是了解职业。应届毕业生多属于初次就业,他们对职业的了解是不清晰的,难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理想。因此,应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了解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帮助学生结合职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帮助其确立正确的择业观,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使得学生的择业标准呈现多元化,而不仅仅局限在职业带来的个人物质收益上,以更加理性的态度来选择职业。 "
2.实施全程化的择业指导模式。要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是一个延续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毕业生,应当建立起全员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模式。低年级主要是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加强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初步探索,找好职业定位,进行职业设计,做好择业的思想准备。中年级则主要是按照职业规划指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和职业适应能力,做好择业的知识、能力的准备。高年级主要是进行就业技巧和就业心理的指导,帮助学生调节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情绪,树立就业的信心。在指导的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采用发展的眼光对待职业,不仅仅只考虑眼前局部的、短暂的利益,而要考虑职业的匹配度和个人的长远发展,同时,将个人需要同国家需要、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3.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择业指导。美国职业指导之父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指出,职业的选择需要同个人特质相匹配,一方面,每个人都具备独特的能力和个人特质,而这些能力和个人特质又与相对应的职业存在相关性;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选择与自己相适应职业的机会。实事上,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价值取向、人格特征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在进行择业指导的过程中除了重视学生的共性外,还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指导。
对毕业生开展个性化的择业指导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澄清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列举出希望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找出自己最需要解决的就业问题是什么。
第二,探索就业观念。
一方面,了解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即自己最看重职业生活的哪些方面;
另一方面,是求职方法,即学生达到理想职业的方法和途径。
第三,分析问题和观念之间的关联。毕业生遭遇的就业问题与其不当的择业观念密切相连,针对个体学生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看到问题与择业观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客观地分析问题,并能够发现自己不合理的择业观。
第四,协助学生调整择业观念。针对认识的偏差,引导学生运用观念重建等方式,改进不合理的择业观念,使之适合自己未来职业的发展。
第五,制订择业方案。帮助学生调整择业观念后,需制订择业方案进行巩固和加以落实。整个指导过程应建立在充分理解、尊重学生就业选择的基础之上,学生择业观念的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要有足够的耐心,并进行跟踪了解和提供后续的咨询服务。
4.建立高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化服务模式。科学择业观的树立需要高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力量形成的一股合力来推动,需努力构建一种立体性网络化的服务模式。
一是高校的引导。高校是大学生教育的主体,除了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教育外,还应在专业教育时积极渗透职业价值,通过解释学科的意义和适用性,提供有效的工作技能,使学生认识到各门专业课程对于将来可能从事职业的贡献度。另外,为了让学生加深职业认识,在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应当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通过社会实践、实地考察、暑期兼职等方式,帮助学生增强职业意识,合理调整自己的择业目标,合理规划人生。
二是家庭的配合。家长的教育方式、行为认知,影响着子女的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事业偏好和行为习惯。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观。因此,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的联系,让家长积极参与,配合学校,对学生的职业选择作出科学的指导。
三是社会的关注。科学择业观的树立不仅仅是高校和家庭的事情,更需要政府、社会新闻媒介和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与积极的配合。政府通过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服务,制定一些保障措施,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遏制不切实际、功利化的择业观。建立和完善人才信息网络,确保信息的畅通,及时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招聘信息,组织大学毕业生专场人才交流会,为学生求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社会舆论应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避免功利性的舆论导向,强调职业的社会价值和个人的成人成才。
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择业观和创业观,有这5点需要注意
1、先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先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首先,务实不务虚。大学生初出茅庐,少些幻想,多些实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2、切勿眼高手低
大学生刚出社会都会觉得自己一身本领,择业时很容易犯眼高手低的毛病,觉得大材小用,实际上大学生最缺的是实践,所以,先行动起来。
3、先就业再择业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一下就找到理想的岗位,因为各种原因,那么这时候我们要做的是先就业,增加自己的经验和阅历,待时机成熟,自身能力提升之后,理想的岗位也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了。
4、要有明确的目标,切勿盲目急躁
这个社会很浮躁,作为大学生创业应该少些浮躁,多些沉淀。找准目标再着手,我们年轻,所以有资本,切勿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
5、选择创业要符合自身切身情况
选择创业的话,初出社会的大学相对缺乏经验和储备,所以,创业的时候要客观分析自己的情况,找到合适自己的项目,不要一窝蜂的上。
大学生应逐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主动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就业,自主择业和主动创业。
【职业生涯规划为指导的大学生择业观参考】相关文章:
职业生涯规划为就业减压08-01
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就业减压02-18
改变大学生择业观02-18
就业观察:职业生涯规划为就业减压08-07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论文参考11-2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例文参考08-11
职业生涯规之绣花理论11-05
改变大学生择业观_求职故事11-30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策划指导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