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好就业和就业好的区别
高校需要通过“就业率”来吸引考生报考,那么就业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招生效果。如果想要尽可能的招到优质的生源,那么在“就业率”上做文章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高校就业率=(毕业生总人数—未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
那么,要提高就业率,不能改变毕业生总人数,就只能在“未就业毕业生人数”上动刀了。减少“未就业毕业生人数”,就业率自然就提高了。这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对,但“减少未就业毕业生人数”这件事却不是高校能完全控制的,因为学生能否就业与自身有很大关系,高校不能做主。
所以按道理来讲,这个“就业率”很有可能不会太稳定和太高。但这绝不是高校想看到的结果,所以,为了追求“高就业率”,高校不得不出“奇招”,把这个主动权争取到自己手上。于是就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被就业”成为常事
小编深有感触,在快毕业的时候,系上就开始催大家实习、找工作,随便你在外边怎么找,找什么工作,就是别待在学校。到毕业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同学就会受到辅导员找去“喝咖啡”。这种现象在很多高校都存在,其实到了快毕业的时候,哪有那么容易立刻找到工作,能找到实习就不错了。但到最后系上公布就业率时,却发现大家“齐刷刷”的都就业了,明明某某某还是实习生啊!这种通过滥竽充数的方式,让很多同学“被就业”,而学校的“就业率”就这样被抬高了。
2、考研、专升本、出国留学也叫“就业”
以普通人的思维来看,就业,就是找到工作,出入社会。但是,很多地区的教育部和高校都将“考研、专升本、出国留学”划在了“就业”里面。也就是说,我们所看到的就业率很有可能是包括考研、专升本、出国留学的学生,不要小看了它们,这类学生其实所占的比重并不小。
3、假就业、乱就业也存在
比起前两者的“打擦边球”,谎报就业情况、乱安排就业就确实让人愤慨了。一些高校为了追求“就业率”,不惜瞒报实际就业情况,甚至进行“假就业、乱就业”,前几年很轰动的某省某高校就通过这种方式给就业率“掺水”,查实后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就业来自并不存在或者根本没有用人需求的“假单位”,部分学生就是和这样的单位签约。试想想,这样方式得来的“就业率”,敢信吗?
【好就业和就业好的区别】相关文章:
就业好的专业11-22
西安就业好的专业01-19
本科就业好的专业11-23
北京就业好的大学11-17
博士就业好的专业11-23
上海和北京的就业区别03-24
本科就业前景好的专业11-18
理科就业形势好的专业11-18
什么专业就业前景好?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