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就业”“缓就业”你咋看

时间:2024-06-08 08:16:53 艺诗 职场动态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慢就业”“缓就业”你咋看

  如今,应届毕业生离开校园后的去向有了更多不同选择。“慢就业”“缓就业”也在近年来被反复提及,引发诸多关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慢就业”“缓就业”你咋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慢就业”“缓就业”你咋看

  “慢就业”“缓就业”你咋看?

  当2016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话题还没有结束时,又有一批新人踏入了求职大军。2013年全国各类高等院校招生690万人,加上硕士、博士、当年的高职毕业生以及留学回国人员,2017年将有八九百万名毕业生走出校门。不过,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可能不忙于就业,间隔年、毕业旅行、出国备考、享受生活,这都会是他们不就业的原因,成为“慢就业”“缓就业”一族。

  也许很多人在为这代年轻人忧虑着急,但他们早就不把毕业后马上就业、就业后在一个岗位上安心工作数载看成一个必须遵守的规矩,90后一言不合就辞职也已经不是新闻。麦可思研究院今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届本科生毕业3年内平均雇主数为两个,8%的本科生毕业后有4个及以上雇主,38%的人毕业3年内仅为1个雇主工作过,不到40%的人能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待上两年依旧“痴心不改”。

  不过,对于“慢就业”“缓就业”应该分类来看,一种是主动选择,一种是被动而为。对于前者,完全可以尊重他们的选择,而对于后者,另当别论。

  我们来看前者。这些年轻人应该大部分是城市家庭中的孩子,他们是在物质丰富的环境中长大,比80后成长的环境更加多元,物质更加多样。他们的理想早就不是过年穿新衣、过生日吃蛋糕,有新玩具,新鲜、独特、个性化是他们的标签。

  值得关注与反思的是,他们是在父母的爱心束缚和捆缚中长大的。

  他们的成长年代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连续多年两位数的增长,让我们短时间内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程,就像压缩饼干一样,很多社会基础来不及配套,问题高度集中。这决定了他们不是自由成长起来的一批人。汽车快速增多,交通管理只能逐步完善,基于出行安全,他们不可能一个人过马路;怕被人拐骗,他们不可能一个人去菜市场去亲戚家走动;学校里,老师怕他们磕碰,课间不能去操场玩耍;独生子女,家里唯一的下一代,举手投足都有大人的目光追随……

  最绕不开的是义务教育问题突出,幼升小择校、小升初混乱、极度掐尖的中考,一步步被动地拼过来,父母对孩子严加约束的同时,要求他们学业有成出人头地,可以说许多努力都是功利型的:学钢琴为了考级;学画画为了拿证书;学奥数为了上重点中学……所有比拼从幼儿园开始,甚至从刚呀呀学语就要上那个把苹果叫“apple”的早教班。

  考上大学、直至毕业,他们才觉得身上的绑带彻底被松开,而一个被捆着长大的人活动手脚也需要时日。他们不想再被约束也是自然而然,放松、思考,不着急工作,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并非全都是消极的成长。许多人学钢琴小提琴虽然为了考级,但音乐鉴赏力已经形成;学画画为了考证,但是艺术的种子从小种下才能开花;他们会享受生活,他们会创造娱乐……这些也是人格完善、健康成长的基础。

  大自然需要休养生息,草原轮牧、森林禁伐都需要如此,在经济增速放缓,人民幸福感需要提升的今天,让这些主动选择“慢就业”“缓就业”的学生放慢脚步,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态度。国家需要丰富的社会供给、高精尖的科技设备、优质的基础设施,也需要文学、艺术、教育、哲学思想、完善的社会管理、相对合理的社会福利等其他软实力的提升。

  当然,如果只是把父母当做银行,不思进取,不对家庭和自己负责,无限期“啃老”,这类年轻人不能得到任何人的宽容和理解。

  对于那些需要用工作来解决生存的学生,还是要实事求是,弄清楚自己的特长是什么需求是什么,现在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此才能安心开始职业之旅。而广开就业渠道,提供就业信息,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政府和学校责无旁贷。

  慢就业、缓就业,您怎么看?

  毕业季也是就业季,不少的高校毕业生此刻已经踏入了职场。不过,还有一部分学生,他们并不着急就业,也没有继续深造,而是选择去游学、支教或者创业考察等,成为了“慢就业族”。针对“慢就业”、“缓就业”,我们该如何去看待?怎样避免“慢就业”发展成“懒就业”、“不就业”呢?

  调查显示,“慢就业”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自身能力和就业观不够完善,造成的被动消极的慢就业;还有一种是学生希望通过更多元化的经历沉淀自己、充实自己的积极主动的慢就业。

  现在90后或者00后,他的家长是70后,那么经过这一代人勤勤恳恳的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资源,他们有短时间内躺平、寻找自己更喜欢路的资本,这是从家庭来讲。而且,70后的父母相对来说,受教育程度较高,他们有一些相对的尊重,因为父母不逼迫他,他就有更多的机会去选择。

  “慢就业”是一个中性词,对于合理的“慢”,家长和社会应当更加理解和包容,但对于毕业生而言,“慢”不是目的,无论快与慢,年轻人尽快找准属于自己的“赛道”才是关键。如果“慢就业”期间感觉有些迷茫,不妨通过寻找自我定位、制定职业规划、丰富自身技能等方法找到合适的路。

  什么事情是有用的,什么事情是无用的,这个是不能随便去定义的,只要孩子在沿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往前走,他是有规划的,实际上有一阶段,三个月五个月半年,他可以去做他感兴趣的事情,因为他要丰富他的价值观,不一定说我非要在图书馆里,我非要去学习。因为现在国家对大学生关注是非常多的,你可以去创业,双创学院都有。

  其实,现在这一代的年轻人非常优秀,在我们80后看来,他们比我们还要辛苦,因为在这个时代下,很多元素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人出现了之后,就逼着他们成长,成长的赛道也好,维度也好,他会出现很多,他一定会选择自己认为对的方向去努力。

  为啥选择“缓就业”和“慢就业”

  “就业难”的话题总会在毕业季被提起,今年毕业季的求职之路,同样拥堵不堪。与此同时,一种“慢就业”“缓就业”现象开始在大学毕业生中悄然兴起。

  所谓“慢就业”或“缓就业”,是指大学生毕业后并不打算马上就业,而是暂时选择游玩、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等,希望通过重新认识自我、调试自我,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他们认为,站在人生的分岔口,难免会有迷茫,会有彷徨,不如给自己一点缓冲的时间。

  但是,“慢就业”“缓就业”真的不紧不慢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选择“慢就业”“缓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究竟是什么样的现状?他们如何平衡与“社会时钟”的冲突?记者进行了采访。

  被迫“慢就业”的这一年

  “去年大学毕业那会儿,是我人生的‘至暗时刻’。”说起那段场景,小郑感慨万千。

  “当时我在一家文化传媒公司实习,一边忙工作,一边忙毕业论文,结果两边都没做好。论文改了一遍又一遍,文化传媒公司最后也没能留下。”小郑最终虽然答辩合格如期毕业了,但作为一名普通大学的毕业生,又错过了高校毕业季的多场招聘会,网上投简历、面试也都不顺利,她一时不知何去何从。

  小郑的父母一直苦口婆心地劝她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在他们眼中,这是体面的“铁饭碗”。小郑的父母还表示,考上之前会一直为她提供经济支持。小郑虽然不喜欢朝九晚五的工作,但自己也苦于在找寻理想工作的路上屡屡碰壁。最终,她决定“听爸妈的”。

  之后,小郑报了考公辅导班,“专职”备考。谁知,日复一日的机械刷题使她陷入迷茫,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考公务员”这个问题。“那段时间,备考越痛苦,我的理想规划越清晰。我从小学美术,有点功底,以后想做工艺品设计师。”这期间,小郑也向相关行业投过几次简历,但由于专业不相符都石沉大海。

  小郑又开始认真考虑未来。最终,为了缓冲就业压力,同时实现心中梦想,她决定报考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提升自我能力。目前,小郑正在积极备考中。

  “被迫‘缓就业’的这一年,算是寻找自己的一年吧。现在,我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内心,非常坚定地知道未来我想干什么,这就是‘慢’下来带给我的收获吧。”小郑说。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为了提升自我能力实现心中梦想或是为了缓冲就业压力而考研、考“铁饭碗”的高校毕业生不在少数,“缓就业”“慢就业”的学生也逐年增多。

  对于瞄准“铁饭碗”冲锋的高校毕业生来说,其实不少人有误解,误认为一旦端上“铁饭碗”,就意味着收入稳定、工作轻松,可以端着茶杯混日子。其实现实并不是如此。所谓的“铁饭碗”,一般集中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之类,这些单位近年来招考报名人数不断上涨,竞争激烈,而且管理也越来越规范化。

  市民赵楠认为:“任何行业的职位都会有不同的要求,只有不断地提升个人能力才能站稳脚跟。”另外,也有市民指出,如果学生一直在校园而不与社会接触,缺乏工作经验、社会经验、实习经验,那么在就业市场上也会处于劣势。

  “慢就业”不能变“懒就业”

  最近再次走进招聘市场的刘宇(化名),看到一连串应聘要求时的感受,是“被社会推着往前走”。而很多选择“慢就业”“缓就业”的毕业生,也都有这样的感受。

  刘宇原本在一家玻璃杯制作公司做样品设计。刚工作不到一年,公司效益不佳,他无奈失业了。“这家公司工作强度特别大,本来我也不喜欢。这样也好,让我可以喘口气。”之后,刘宇选择“缓就业”“慢就业”。

  “工作就随缘吧,有合适的就去,没有的话就慢慢找。”刘宇起初不敢和父母说,每天早晨照常出门,下班点再回家,其实一天都在咖啡馆、图书馆或网吧里“混时间”。但很快,他的父母便察觉到了不对劲。不过,令他十分意外的是,父母平静地接受了他的选择,对他说,“累了就多歇歇”。父母还不时地找各种理由给他打钱。

  刘宇安心地在家当了一段时间“全职儿子”,负责父母的一日三餐和家务。“有同学和朋友也和我状况类似。但我想,也不能长期这样。我担心时间长了,‘缓就业’变成‘懒就业’,甚至是‘不就业’,我可不能变成‘啃老族’。”

  今年5月,刘宇参加了几场招聘会,虽然感觉像是“被社会推着往前走”,但他明白,自己必须往前走。“不过,我再找工作的心态平和了很多,虽然工作要找,但生活也要有。这一次,我要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刘宇笑着说。

  刘宇告诉记者,他有两个同学经常和他一起“混时间”。“他们毕业后,一直没怎么工作。倒不是找不到工作,只是他们不满足于‘能就业’,而是想‘就好业’,所以他们找工作就像找对象似的,有点高不成低不就。还有一个同学想创业,一直在考察各种市场的路上。她借机四处旅游,说是要在路上发掘有发展潜力、内心真正想从事的职业。这几个同学家庭条件都不错,家里人也不太催,就这样成了‘慢就业族’。”刘宇说。

  毕业生或迎最“卷”毕业季

  人社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为1076万人,2023年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面对就业的激烈竞争,高校毕业生或将迎来史上最“卷”毕业季。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其中,16岁至24岁年轻人调查失业率在16.7%的高位。离校不久的年轻人失业率较高,是“就业难”的直观体现。

  我市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多。市人社局统计显示,2023年我市高校毕业生规模为34839人。2022年,我市辖区内共有高校毕业生34615人。截至2022年,离校未就业人数19238人。连年累计的增量同样使我市今年大学生群体就业创业工作压力大增。

  我市人社部门调研了解到,与去年第一季度对比,企业针对车辆生产线操作工、快递员、家政保洁员、数控车工等专业岗位需求显著增加。但很多高校毕业生就业时考虑较多的是薪酬、工作时间、工作地点、自我提升空间等因素,而且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所以对这些岗位不感兴趣。供需双方不匹配,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是无奈之举还是缓兵之计

  近年来,“慢就业”“缓就业”成为一个常见现象。来自智联招聘的《2022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我国选择“缓就业”的毕业生整体占比超过30%。

  大学毕业生选择“慢就业”“缓就业”有诸多原因,如:就业形势不明朗、职业规划不清晰、就业期待值过高、就业能力与岗位需求不匹配、个人想继续深造等。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部分大学生找工作时“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与如今的“慢就业”“缓就业”潮流,是当前大学生择业就业特征的一体两面。当前,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相对偏高,但满足条件的岗位又有限,在生存需求逐渐淡化的情况下就业意愿不强。

  有统计显示,70%以上的“慢就业”“缓就业”毕业生父母表示,可以为未就业孩子提供经济支持。

  也有部分毕业生碍于整体就业形势,选择“慢就业”“缓就业”,他们认为,与其盲目找工作,不如先沉淀下来提升自己,才能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慢就业族”于敏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钟’,个人时针走向和快慢节奏不一定完全与‘社会时钟’契合。我们的‘慢就业’,其实是与自己对话、为‘更好的自己’蓄力的时机。我们碰到挫折不希望自我否定,而是放下焦虑重新定位,给压力来个‘调休’。只要‘慢’和‘缓’有度,我觉得未尝不可。”

  在一家国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赵永辉长期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他告诉记者,最近这几年,不少大学生已经不满足于“能就业”,而是希望“稳就业”“好就业”,同时,受供需双方匹配度不同等情况影响,毕业生“缓就业”“慢就业”不在少数,这其中也包括考研、考公务员等。

  赵永辉认为,“缓就业”“慢就业”要辩证看待。“我们可以宽容积极合理地‘缓’,但要警惕‘拖延症’‘啃老族’等‘懒’。分岔路口,重要的是能鼓起勇气面对挫折和困难,积极想办法解决。”

  记者采访中,受访者一致认为,“慢就业”“缓就业”绝不能等同于“懒就业”或“不就业”,“慢”下来的时候切忌懒散、拖延,也不能陷入焦虑、内耗的负面情绪无法自拔。

【“慢就业”“缓就业”你咋看】相关文章:

“慢就业”不是不就业08-13

慢就业不等于不就业03-01

从就业看志愿:理学专业就业情况好转06-23

你的就业价值是多少02-26

大学生 你"被就业"了吗11-19

别让观念难住了你就业02-24

解读就业再就业新政08-16

就业意识比就业更重要07-31

就业驿站——青年就业创业的“港湾”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