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面试:用三十分钟决定你的职业
为什么你想要这份工作?
先来做一个成语填空。我发现,这个四字成语可以用来形容许多人在找工作时的心态:东——西——.东邪西毒?东成西就?东南西北?东方不亮西方亮?
拜托,有点专业精神好不好。想不出来吧?我来揭晓答案,这个成语是:东食西宿。
这是一个生僻的成语,生僻到几乎所有的汉字输入法软件的词库中都没有这个成语。
而且这个成语因为意思刻薄,也很少在生活中为人们使用。
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是:古时候有一户人家的女儿到了出嫁的年龄,东边邻居的儿子和西边邻居的儿子都来提亲。东边的邻居家境殷实,但是儿子非常难看并且不解风情;西边的邻居家境清贫,但是儿子一表人才并且知书达理。父母做不了决定,就去问女儿的意见。女儿考虑了半天,终于羞答答地表态:我能不能在东家吃饭,然后晚上住在西家?
本来,追求两全其美的心态也无可厚非。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也的确有收入又高又不辛苦的工作,然而,对于刚刚从大学里走出来的学生或者是其他资历尚浅的年轻人来说,讨价还价的能力几乎为零。文凭的意义仅仅在于可能给了你一块敲门砖,但是,如果你以为你的十年寒窗苦读能够给公司带来的价值,可以等于甚至大于一个在实践中已经摸爬滚打了10年的老手,那么你已经在心态上犯了第一个不实用主义的错误。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没有东食西宿的好事,也说明了每一份工作总是会有它的不尽如人意之处。我的许多朋友,都是工作在投资银行和咨询公司的年轻精英们,他们衣着光鲜,坐飞机出差几乎如同我们普通人打车;平时出入各大写字楼、五星级宾馆,偶尔神秘地提到自己正在做的项目,满嘴的专业术语让人立刻觉得高深莫测,更不要提他们的五位数的月薪,轻松入读名牌MBA的可能,以及未来看似无限的“钱途”。这一切难道不让人羡慕不已吗?
然而,在我没有开始找工作之前,我参加了几次他们的聚会,惊奇地发现,每次的聚会都会有一个环节叫做“抱怨比赛”。来自不同公司的精英们,开始争先恐后地抱怨自己的工作时间太长、没有个人生活的乐趣、熬夜导致健康下降、项目中自己的任务太过于无聊,等等。
这听上去是不是颇有些令人惊奇呢?其实,著名的“二八原则”在任何一项工作中同样都是适用的——一份工作,其中令旁观者羡慕、在闪光灯下或者是给工作者带来真正的成就感的部分,大部分只占工作内容的20%而已。而另外的80%的工作内容,则可能充斥着艰苦的劳动、枯燥的重复、巨大的身心压力等等可能不为外人所知的辛苦的一面。
我最欣赏的日本的行为心理学家、效率大师多湖辉就曾经说过,幸福的人生不过就是能够以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为工作,并且还能够从工作中获取到合理的报酬而已。不过,这个看似简单的要求,多湖辉接着补充说,也仅有非常小的一部分人能够真正实现这种幸福。
为什么一本讲面试的书要从讨论对工作的态度开始呢?难道高明的面试者不是可以通过面试获得这个世界上所有想要的工作吗?或者说,不论是什么工作,神奇的面试者都可以进入面试室,把自己推销出去,就好像传说中最伟大的推销员能够把梳子卖给僧侣、把冰箱卖给爱斯基摩人、把二胡卖给西洋管弦乐团一样?
并不是这样的。假如你真的把面试看成一场推销,伟大的推销员,也是依靠自己对顾客需要的了解来赢得订单。更何况,一场好的面试,在我看来,远远不是一场推销,而更是一个坐在面试桌前的双方,互相发现对方对于自己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你对一份工作的态度是冷淡、热情、充满兴趣、无所谓还是势在必得……会直接影响着你在面试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它们通过你的眼神、声调、动作、微笑弥散开来,透过空气,慢慢地感染到你的面试官。
于是,你的面试官接收到了这种“感染因子”,他突然抛出一个问题:告诉我,你为什么想做这一行/进这个公司?
你一定会在面试中遇到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潜台词丰富得令人难以置信。结合你们对话的上下文和面试的气氛,这个问题可能包含着面试官各种各样的微妙的态度:热身的问题:“让我再看看他的简历,我完全忘了他的背景了。让他先随便说说废话,我好趁这个时间想想该问他些什么。”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面试刚一开始的时候。
积极的信号:“这个小伙子不错。让我来看看他对我们这行究竟有什么了解,顺便再给他一些积极的鼓励。”
消极的信号:“你说你讨厌加班、不喜欢数学,平时的爱好就是睡觉。你为什么跑来申请一所会计师事务所?!你是不是真的走错门了?如果是这样,这就是我最后一个问题了。”
不安全感:“这家伙看上去实力很不错,为什么跑来申请我们这种工资低又辛苦的活儿?没准就是来拿我们练练手的。”或者,“GRE、TOFEL这孩子都考了这么高的分,看上去他只差一张美国签证了。是不是明年他就准备拍拍屁股出国了?我得不动声色地问个究竟。”
……
不同的情况还可能有很多种。如果你能判断出面试官的情绪和意图,你也许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回答的内容。然而,万变不离其宗,你的回答也许永远都逃不过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你真的想做这份工作吗?为什么?而且,如同我后面还会强调的那样,按照你的真实想法回答问题,往往是回答面试问题的最正确的态度。
更多的情况是,你往往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你所申请的工作,也许你申请它,不过是因为听别人说这是一份好的工作,而且人人都在申请。或者你对这个工作所知甚少,仅仅知道它的工资不错。可是,你难道真的可以说,你想做这一行是因为它的****水吗?
是的,你可以这样说,如果这一点真的对你很重要。高报酬的薪水同样也意味着更高的责任和对职业奉献精神更高的要求,指出这一点来,说明你对这份工作的期待和认识没有什
么不妥。如果你家境贫寒,你需要尽快****帮助你的弟弟妹妹继续完成教育,向你未来的老板指出这一点只会展现你的责任感并且赢得他们的尊重。事实上,喜欢一份报酬优厚的工作本身并没有任何的错误,特别是考虑到你的面试官同样也在享受着这份工作的这个优点。
当然,如同那句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口头禅的话所说:钱不是问题,或者,钱不是最重要的。可是你会发现,还是有很多人在去面试之前根本就没有好好想过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者,他们想了,但没有答案。
我听说过的一个北邮的朋友,走进中国电信的面试室,面对“你为什么想来电信行业发展”的问题,想了半天,终于憋出来一句话:“我的手机是全球通,是中国电信的,所以我想来中国电信工作。”相信我,他不是故意想幽默。
其实对这个“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份工作”的回答,也许我们需要有一个系统的分析和观点。
《宪法》中规定了我们都有劳动的权力,然而在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都得自己负责去寻找到一个劳动的机会。因此,对于几乎所有的毕业生而言,“就业”,是迈向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门槛。跨过去,才能够真正的开始从学校向职场的转变。就业之后,如果你幸运,或者你精心地挑选对了你的第一份工作,你发现你很喜欢也很适合,你愿意稳定地在你现有的位置上发展自我、展现你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价值,那么,应该说,你开始有了“职业”的认同,从人人都会有的对第一份工作不确定心态中稳定了下来。
比起那些发现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并不令自己满意的人来说,你可以有更长期的计划去建设你的职业,而不需要迅速地考虑跳槽甚至更改自己的行业。
“事业”是比“职业”更高的一层状态。也许一个人对一份职业产生了强烈的热爱和认同,使得这份职业变成了自己的事业;也许一个人开始了创业,从此成为了自己的老板。“职业”更多的是一个阶段性的概念,而“事业”已经开始带有人生追求的色彩。
如果你觉得这种“就业——职业——事业”的三分法似乎还有些道理的话,那么什么是我们就业应该考虑的方向就变得很清楚了。
假设同时毕业的三个好朋友,A选择了去一家广告公司,一年后跳槽到一家房地产公司,一年后又跳槽到一家网络公司;B选择去了一家大型外企的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两年后被提升为经理,同时在职继续攻读人力资源方向的MBA;C进入了政府部门,在基层锻炼了两年后回到部委工作。
这三个年轻人当然都还很年轻,他们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不可预期的变化。但是让我们仅仅从“就业——职业——事业”的三分法的角度来看,A一直在就业的状态中,而B正在建设自己的职业,C开始经营的是自己的事业。
《基业长青》中对世界上最成功的公司的战略进行了分析后,得出一个结论,那些成功的公司,最相同的地方是:长期地专注做一件有长远意义的事情,最后获得了成功。公司的发展如此,人的发展是不是也可以从中借鉴到一些道理?
因此,如果说单纯的就业仅仅解决了你依靠劳动自食其力的问题,一个更好的就业,应该是能够使你获得一份你可以持续建设的职业,甚至是一份你可以终身经营的事业(当然,不参加就业而直接创业的,也应该归到追求事业的一类中去)。以就业为目标,也许你看重的仅仅是一份经历、工资或者就是工作本身;而以寻找到一份职业为目标,你要考虑的就应该包括这份职业会如何给你带来成就感、如何帮助你继续学习、成长,它的中远期发展前景如何;如果你是在寻找一份事业,那么,你更加需要好好地和你内心深处的渴望对话: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希望向什么方向前进?
好了,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现在是自信而沉稳地回答你的面试官关于“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份工作”的问题的时候了。答案就是告诉他你在寻找的是什么,而为什么这个行业/公司能够提供给你所寻找的东西。
通常,一个热情、有事业心的年轻人会希望在工作中寻找到:明确的学习内容和目标不断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挑战感和成就感对某一个行业的特定知识和特殊技能潜在的作为终身事业追求的可能工作带来的自我实现感:报酬、社会认同、价值观有意义的工作内容、工作伙伴和工作环境……
你可以继续在这个单子上面加上你真想要的东西。每个人都是特殊的,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内容补充进来。告诉你的面试官你真正想要的东西,这种诚实能够使你们双方产生一种开诚布公的交流氛围。更加重要的是,想清楚你真正想要什么,能够避免你自己为了得到工作本身而迷失了自己的追求,因为,当你一不小心实实在在地获得了一个工作机会时,它看上去总会变得更加顺眼一些。而如果它其实真的不是你想要的,这种额外的获得只会成为你继续寻找的阻力。但是你也必须脚踏实地地总结出你对于工作的理想和期望,不要太理想主义,走向了唱高调般的反面。一个对于咨询行业的合理的理想表述可以是:“我喜欢发现和解决困难的问题,通过努力找出答案。特别是当这个答案可以帮助到其他人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时,我会更加觉得愉快与有成就感。”然而我在麦肯锡的面试现场却听说过这样的回答:“我希望我的工作能够增加中国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运行的效率,同时积累经验,将来使自己开办的公司进入世界500强。”
还有另一个有些异曲同工的例子,说明任何远大的理想都应该和脚踏实地的工作联系起来。我的一位好朋友告诉我,他在面试一家投资银行时,解释他为什么被投资银行业所吸引时说:“我觉得做这一行可以直接和很多企业的高层直接会面,通过我们的工作影响他们的决策,从而影响到整个经济和市场。”——他突然发现面试官的嘴角开始慢慢地往下撇,于是他紧接着说,“当然,这是在我能够成为像您这个级别的资深银行家之后。我非常清楚作为一个初级的分析员每天所面对的都是大量的基本案头工作。”
谢天谢地,他看到面试官嘴角的曲线终于又向上弯了回去。
第二章:世界上最漫长与最短暂的30分钟咬文嚼字有时往往能够给人带来许多有趣的启发,比方说让我们来琢磨琢磨“面试”
这个词。从科举应试,到金銮殿试,尽管我们伟大的中华考试文化源远流长,“面试”这个词看上去却像是个舶来品——面试,顾名思义,当面的考试。似乎在引进这个词的语言学家那里,面试就已经被定性为了一种测试,因此不是面聊、面看、面笑。而测试,我们知道,它好像总是会让人紧张、手心出汗、心跳加速的……
世界上最漫长与最短暂的30分钟
咬文嚼字有时往往能够给人带来许多有趣的启发,比方说让我们来琢磨琢磨“面试”
这个词。从科举应试,到金銮殿试,尽管我们伟大的中华考试文化源远流长,“面试”这个词看上去却像是个舶来品——面试,顾名思义,当面的考试。似乎在引进这个词的语言学家那里,面试就已经被定性为了一种测试,因此不是面聊、面看、面笑。而测试,我们知道,它好像总是会让人紧张、手心出汗、心跳加速的……
反过头来看英语中的“面试”——interview,却似乎没有沾上任何和“考试”相关联的味道。除了面试之外,interview包括的意思还有:会见、采访。其令人紧张的程度怎么看也比不上考试。如果我们把interview这个词拆开,也不过是inter和view,直接翻译成中文最多是“大家互相瞅瞅”的意思。
也许词语的意思会随着人们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就好像今天有人说请你“吃饭”,但通常你可能根本不会吃到一粒米饭,但是还是没人肯说是去请你“吃菜”。那么,“面试”发展到了今天,除了“考试”的意思,还可以被理解成什么呢?
有人说面试就是一场推销:你向面试官花言巧语地推销自己,试图从他那儿拿到作为订单的工作合同。
有人说面试就是一场谈判:大家坐在桌子两端,唇枪舌剑,你来我往。谈判的目的就是要说服面试官,不雇佣你,将会是他们最大的损失。
也有人说面试更像是一场戏:平时只穿牛仔裤的你必须换上西服,西装革履风度翩翩外交辞令地扮演一个你根本不熟悉的角色。演得好你就有资格继续演下去,演得不好你就别想有人捧你让你红。
还有人说面试就是一场审判:面试官就是审判官,他的决定掌握着你命运的转折。你只能为自己作出无力的辩护,其他的都只能交给你上辈子积的德和你上星期在卧佛寺捐的香火(卧佛寺,因为“卧佛”谐音offer,据说求offer必应,于是成为北京地区香火最盛的寺庙之一)。
还有人说……
众说纷纭,不由让我想起了一桩著名的禅门公案。两僧打坐,甲僧对乙僧说,我看你像狗粪。乙僧对甲僧说,我看你像尊佛。禅师说,乙僧心中是佛,看别人也是佛;甲僧心中是狗粪,看别人也是狗粪。
在我看来,你怎么看面试,恐怕也决定了你在面试中的感受如何。如果你进入面试屋的时候,心里想着的是进入考场、谈判场、戏场或者审判室,你的心情想必也难以愉快而轻松,你脸上的微笑也不免会生硬与干涩。
所以,为什么不把面试看成是一场难得的对话?试着更多地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前来学习人生和工作经验的学生,而面试官作为一个愿意与你分享关于工作、职业发展和人生经验的前辈。你会发现,抱着这种心态,面试压抑的气氛在不知不觉中从一问一答,而慢慢地变成了一个双向的交流。事实上,甚至应该这么说,能够和杰出的职场人士如此平等、轻易地交流(特别是想到这些人将来可能会是你好几个级别以上的老板时),面试真是再理想不过的一个机会了。
反过来,对于那些平日忙于在商业世界里打拼的面试官们来说,回到有些陌生又有些熟悉的菁菁校园面试,见到一张张写满渴望、勇气和单纯的年轻的脸庞,为什么不和眼前的这个看上去聪明、可爱和善解人意的孩子聊聊自己的过去,指点一下他未来的发展,多获得一些崇敬的目光呢?他们当然会这样做,只要你给他们机会。
对于任何一个富有远见的组织来说,招揽到出色的人才,无论对于公司还是其他机构,都是成功地完成自己的使命的基础。面试对于公司的意义在于,提供一个认识候选人的机会,从而在此基础上判断,谁是更加适合公司需要的人才。尽管,每家公司的面试组织程序会有所不同,但是它们还是有基本相同的先后顺序。了解这些基本的程序,能够帮助面试者减少对面试的神秘感,增加信心,更好地设计自己的面试策略。
通常面试程序可以被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1)确定所需要招聘的职位的工作描述、薪酬范围和应聘者所需要的资格。
(2)通过招聘会、海报、广告等形式,把招聘信息传达给潜在的应聘者。
(3)收集应聘者的简历,筛选简历得到可以进一步面试的合适数量的应聘者。
(4)电话面试。一般由人力资源部门或者投资银行与咨询公司中资历比较浅的分析员或者咨询员打来,在面试中进一步确认应聘者的背景、语言表达能力等。通过筛选得到可以进一步面试的合适数量的应聘者。
(5)第一轮面试。
(6)第二轮面试。
(7)确定入选的候选人,人力资源部门和他们保持联系,推销公司,确保他们接受合同。同时,公司也可能继续和几个作为万一“正选”拒绝接受要约后的“后备”候选人保持“暧昧”的关系。
(8)人力资源部最后检查应聘者的背景、提供的材料无误。
你在申请公司的时候不一定会经历所有的程序。比方说,电话面试往往只是那些非常强调英语口语能力的外企才有的步骤,他们希望借此道程序排除一部分口语能力不强的应聘者,国企、私营企业或者政府机关,基本上不会有这道门槛。
对于外企而言,面试程序也各不相同,投资银行一般在电话面试后只会安排一轮面试,但这轮面试中会有4到6个级别不同的银行家在一个集中的时间内展开“车轮大战”式的面试。这一方面是因为银行家时间紧张,整天在天上飞来飞去,如果不固定一个时间集中面试,整个面试可能会因为每个人的时间安排不同而拖得很长;另外,这种车轮大战式的面试在另一个方面也能够很好地测试出应聘者是否能在这种长时间压力的工作环境下有良好的表现和发挥。说实话,一个人30分钟,连续3个小时的面试下来,真是有筋疲力尽、大脑缺氧的感觉。
咨询公司的风格又不一样,他们往往在电话面试后安排两轮面试,并且面试的内容与大部分投资银行的传统面试也不相同。咨询行业的面试几乎都是案例面试,应聘者遇到最大的挑战来自解决现实中的咨询员遇到的真实问题。面试官往往仅仅告诉应聘者一些最基本的事实,应聘者必须通过与面试官的讨论,发掘、掌握更多的有用信息,决定采取某一种方法,有逻辑地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案例面试的最终的答案有可能是一个估计出来的数字,也有可能是一套商业战略,还有可能是发现一个重要的原因。比方说,我自己曾经碰到的最让我
摸不着头脑的一个估计数字的题目是:北京市大概有多少下水道的井盖?
如果说投资银行的面试方式是把应聘者放在压力之下,看他的举止反应;咨询公司是把应聘者放在问题之中,看他的分析能力和聪明程度,那么,对于一般的工业性的跨国公司(P&G、Unilever、GE等等)来说,他们会更小心地详细考察应聘者过去的背景,会愿意和应聘者在一起花更多的时间,来观察和判断应聘者是否具有他们公司文化所欣赏的品质和特点,是否能够和这个庞大的公司机器上的所有人相处和谐。其中最典型的也最有名的面试风格应该是宝洁公司严格的“笔试——职业英语能力测试——性格特征测试——HR面试——广州总部部门面试”
爱因斯坦曾经这样对年轻学生解释过相对论:当你和一个美丽的姑娘坐上两个小时,你会感到好像坐了1分钟;但要是在炽热的火炉边,哪怕只坐上1分钟,你却感到好像是坐了两小时。
同样,面试可能是世界上最漫长的30分钟,也可能是世界上最短暂的30分钟。当你和你的面试官都有一种频频想看表的冲动时,抱歉,你的这场面试看起来是失败了。而当你走出面试间,一低头看表,发现不知不觉地已经超出了30分钟时,这往往是证明你刚才的面试进行得很顺利。
一个面试官就曾经告诉我,当他在面试开始5分钟后,就决定不可能给这个应聘者任何机会的时候,他恨不得立刻就结束这场面试。但是,他不能,因此,他只好盯着手表,等到刚过25分钟的时候,立刻开始问应聘者: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30分钟的面试时间里可以发生很多的事情,但是也可能没有发生太多的事情。毕竟,即便是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按照1分钟300个字的速度说话,30分钟滔滔不绝地一直在说,也说不到1万个字。通过不到1万个字的信息量,你是否能够获得这个可能是命运转折的机会就这样被决定了。所以你要明白,可能真的需要字字珠玑,字字千金,你才能打动命运女神的垂青。
一个常规面试的30分钟里可能出现的事件和顺序大致上是这样的——但是,同样,法无定法,任何变数都会发生,掌握常规和随机应变并不矛盾——敲门,你满面笑容地进去,握手,请坐。然后面试官会给你一个很短的自我介绍,时间已经过去了3分钟,面试算是正式开始了。最理想的状态,你的面试官的第一个问题是:简单地介绍一下你自己吧。正中下怀,于是你开始背你写好的稿子,啪啦啪啦啪啦,你最好最多别超过5分钟,否则面试官十有八九会打断你,他觉得你背得太熟了。于是,面试开始10分钟后,真正的较量开始了。在接下来的15分钟之内,才是你真正抓住面试官,给他留下决定性印象的时候。15分钟之内,一问一答,能够有几个回合呢?完全取决于你回答问题的长度。你可以一个问题用10分钟来回答,另一个问题用5分钟,这样你就让刁钻的面试官没有机会问你别的问题了;你也可以每个问题都用一句话来回答,这样你很快就可以让面试官弹尽粮绝,没有那么多准备好的问题来问你了——我希望你能看出来我是在开玩笑。
对你而言,控制时间和节奏成为了和给出好的答案同样重要的任务,如果前者不是更重要的话。有几个重要的原则你必须记住:
(1)你必须努力掌握对节奏的控制权,而不要把它交给你的面试官。
如果你回答问题总是拖沓冗长、毫无逻辑也看不出什么时候能结束,面试官会不得不总是打断你的回答:“我明白你的意思了,那么,下一个问题是……”这种被打断回答的情况往往会带来紧张,出现几次,你就会发现清晰的思维和顺畅的表达就这样被打断了。
所以,千万不要给面试官这种机会。通常情况下,只要你把握得当,他们也并不会主动地抢。
然而也有这样的面试,面试官无意或者故意地不断打断你的回答,试图获得面试节奏的控制权。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必须保持冷静,努力地把节奏感再抢回来。你可以在面试官突然打断你的回答,插入一个问题时,有意识地保持10秒钟的沉默,装作在思索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冷静,找回自信和节奏,然后用一种和刚才回答问题不同的语速重新开始。还有的时候,当你觉得你是在回答到关键时刻被打断的话,不要就此罢休,你应该在回答被打断之后的新问题前,有礼貌地说:“在我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觉得我应该对刚才那个问题的回答补充一点……”然后尽快完成你刚才没有机会完成的观点。
(2)永远不要在一个问题上纠缠太久。
这15分钟,或者说整个面试,就是一张你无法先看到整张试卷的试题,有点像GRE的机考,更糟糕的是,你实际上连每道题的分值都不知道。在面试的时候,你不知道你在努力地向面试官说清楚的那个复杂的问题究竟能给你增加多少分,而你花了七八分钟在这个问题上,也可能下一个问题对你来说既简单、分数又多。所以,当一个问题开始出现你很难说清的情况时,不要纠缠太久,简单地说:“关于这个问题,我想我现在只能说出这么多了。”让面试向你的下个机会走去。
(3)在15分钟内取得尽量多的共识。
在一般情况下,面试官不是来寻找一个永远的“持异议者”的。当你在回答一些关于观点、价值、方法方面的问题时,你会发现,也许经常会出现面试官频频点头,或者他面无表情,甚至摇头的情况。点头很大程度上说明你们的共识,而通常,共识比异议更容易给你的表现加分。
熬过了这15分钟后,接下来是你最后的机会了。面试官通常会问你有没有任何问题问他。永远别说没有,除非他之前告诉你他已经决定录用你了。最后的问题可能毁了你之前的所有的努力,也可能把你从一场失败的面试中挽救回来。
然而想出一个好的、最后的问题往往比准备一个好的自我介绍还要难。有的时候,你希望通过一个好的问题,让人对你刮目相看。但是通常你会发现,更容易的是问一个面试官有话可回答的问题,然后你加上几句评价,把这个面试画上句号。
如果你之前的面试进行得都很顺利的话,在最后一个问题上应该保守一些,只要不犯错误就行。所以你可以问问面试官怎么走进这一行的,怎么看待这一行等等。如果你之前的面试感觉不佳,你希望通过最后一个问题来绝地反击的话,你不妨问面试官一个让他给你出主意的问题,顺带着你可以说出一个你没有来得及在面试中提起的卖点,加深面试官对你正面的评价。
比方说,我知道的一个聪明的问题,我的一个好朋友明白自己在面试中的英语口语能力令面试官一直表现得对她缺乏兴趣,于是她最后问道:“您知道,我在高中的时候一直是学俄语的,进入大学后我才从ABC开始学英语,现在刚刚学了3年。虽然我已经可以在托福考试中取得630分的成绩,但我知道我的英语口语还需要很大的提高,您能在这方面给我一些好的指点吗?”
那位香港长大、哈佛毕业的面试官立刻有些羞涩地说:“不、不,你的英语已经很让人满意了。我是中国人,我的中文说得还没有你的英文好。你只学了3年就已经这么好了,应该是你给我一些指点。”
结果,这个只学了3年英语的女孩子击败了其他学了十几年英文、口语比她好得多的竞争者——我觉得她就只用了这最后一个问题即确定胜势。
【面试:用三十分钟决定你的职业】相关文章:
个性决定你的职业发展道路吗?08-01
“三定”决定你的职业生涯08-09
面试官告诉你:细节决定成败08-06
性格决定面试(二)07-31
性格决定面试(一)07-31
细节决定成败面试04-26
面试题之一: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08-04
职业改变性格,性格决定命运07-31
测试你如何找到适合你的职业07-26
细节决定面试成败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