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屡碰壁 3昭通大学生称遇“地域歧视”

时间:2021-02-26 19:09:09 求职故事 我要投稿

求职屡碰壁 3昭通大学生称遇“地域歧视”

  “我们来昆明快3个月了,钱也快用完了,为什么到现在都找不到工作?是不是只有去干坏事……”7月28日上午,都市时报热线接到一位读者打来的电话。电话中,他自称是昭通人,与2名同是来自昭通的大学同学毕业后,已经长达3个月没有找到工作。他认为找工作碰壁的原因是受到了“地域歧视”。

  心理专家对此表示,找工作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应抱着“恶狠狠”的心态去找工作。多位高校就业指导老师和已经就业的昭通籍毕业生也表示,只要有良好的心态,掌握了正确推销自己的方法,工作是不难找的。

  3昭通大学生辗转粤滇求职

  24岁的小周来自云南昭通,于今年6月从重庆某学院网络技术专业毕业,顺利地拿到了本科毕业证书。小周家境比较贫穷,曾经辍学一次,后来贷款2万多元才读完4年大学。一毕业,小周就想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一方面偿还债务,一方面为父母减轻压力。

  听说沿海一带工资比较高,机会也多,小周就约上2名同样来自昭通的同学,拿上毕业证书前往广东东莞。到广东后,3名满怀希望的大学生将目光放在一些大型企业上。然而10多天过去了,3人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无奈之下,他们坐火车来到昆明。

  到昆明后,3人又约上了5名同学在各大人才市场求职。不久,其他5名同学顺利地找到了工作,而小周等人2个月间应聘了20多次,仍然没有一家企业愿意招收他们,理由都是“你们没有工作经验”、“岗位已满”等。他们还尝试过单独出去找工作,结果仍然以失败告终。其中最令小周他们生气的是,有一个企业的招聘人员在看过他们的身份证后,竟称“昭通的,我们不收”。

  这下,小周想不通了。他气愤地说:“经验是在工作中慢慢总结出来的,只要有了工作,经验自然就会有;岗位已满也是借口,如果岗位真的满了,那些公司为什么还到人才市场招人呢?而赤裸裸地说‘不要昭通人’的公司,更是把我们看成了坏人。”

  “我们感觉被社会抛弃了”

  小周说,他去年暑假期间曾在贵阳当过业务员,还带着几个人一起跑业务,工作得心应手。但他现在却失去了用武之地,招聘人员根本不相信他有过这种经历。为了找工作,他近3个月来已经花了3000余元。现在3个人身上只剩下170元钱了。他们在关上一小旅馆里开了一个单间,挤在一张床上睡,以方便面充饥。每天15元的房租则由3个人分摊。

  “我们目前只能这样过了,虽然知道家境困难,还是得厚着脸皮向父母要钱。”小周说,他们3个人都向家里打了电话,每个人都要了500元的“找工作经费”,只是一时还没有寄过来。倘若那500元用完时他们还没有找到工作,只好放弃了。

  “我们在昆明没有亲戚,没有熟人,更没有朋友,只要有工作,我们都愿意做!”小周介绍,他们多次碰壁后,已经放弃了“专业对口”的想法,只想找到一个能够填饱肚子的工作。然而,这一切仿佛都与他们3人无缘。想到辛劳的父母,3个年轻人非常难受。他们认为,找不到工作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来自昭通,受到了“地域歧视”。

  “说句实话,我们真有一种被社会抛弃了的感觉。如果还找不到工作,我们就出去干坏事!”小周情绪激动地说,他们3人曾经合谋过“干坏事”的整个过程,而且他们认为这是“被逼的”。但当他们想到家中的父母时,又暂时打消了“干坏事”的念头。

  心理专家

  “恶狠狠”的心理是找不到工作的

  云南心理学会咨询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朱艺新介绍,大学生就业的关键是要调整好心态,不能有“我读完大学了,就要有工作;有工作了,就要获得高薪报酬;如果社会不满足给我工作的要求,我就没饭吃,就得去干坏事”这种单一的、“恶狠狠”的逻辑思维方式,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地想一下自己找工作失败的原因。

  朱艺新说,其实找工作完全是一个心态问题。就普通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分析,遇到困难和挫折所表现出来的神情都是很慌乱的。比如小周现在的心态,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是,钱用完了,没有找到工作,没有地方吃饭,还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负担。他急着寻找一份工作,所以对任何一次招聘都非常看重,状态自然就变成了“我是大学生,我很需要这份工作,你有岗位就赶紧给我吧”。

  但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招收的这个人是否有团队精神,是否能在关键时刻牺牲一些个人利益,是否能给单位创收,是否能利用这个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专长为单位谋利益,是否有积极向上的乐观生活和工作态度。“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和家人都不在意,那么他如何能把工作做好?”

  “找工作时只要会推销自己,让招聘方觉得这个人确实有实力,给人的第一印象较好,地域歧视应该是不存在的`。”朱艺新说,人与人之间不可能一见面就信任,信任是在长期交往中获得的宝贵情感。对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来说,应该尽量从挫折中寻找教训。倘若真正有地域歧视的话,就不仅仅是昭通,各个地方都有一些干过坏事的人,如果将这个理由当成报复社会的想法,那么只会给自己增添焦虑,表现出又急、又气和恶狠狠的状态。

  “遇到挫折时,要正确面对实际困难。要吃好饭、睡好觉,好好调整几天,养足精神,调节好身体,换个角度看待问题。只要放下了眼前的‘被迫’,工作自然就会找到!”朱艺新说。

  记者调查

  勤劳工作 发现机遇

  昭通小伙昆明当经理

  一位资深媒体工作人士介绍,昆明是一个多元化城市,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在昆工作,涉足昆明的各行各业。倘若真有地域歧视,不应该只是昭通人。

  来自昭通市大关县的张志成,目前是昆明某旅行社的部门经理,在昆14年,以前曾帮人开过车,做过小生意,后来通过慢慢发展,终于做到了部门经理,并找了个昆明媳妇。张志成说:“任何人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都是一样的,没有熟人,没有人引见,只能靠自己慢慢打拼。”

  “找工作首先要先稳定下来,不管什么工作,只要能吃饱饭,先干着再说。即使心中有目标,也只能一步一步来。”张志成说,当初他来昆明的时候,只身一人,租了一间出租屋,先把自己安顿下来,再慢慢地找工作。原本他想当导游,但跑了几家旅行社都没成功。之后看见某单位招驾驶员,他就先去应聘,开了整整3年的车。后来,听一个同事说某旅行社招工作人员,张志成马上前去应聘,先从一般办公室工作人员做起,逐渐做到了部门经理。

  “我来昆明的时候身上才几百块钱,除去一个月的房租,只够生活费。”张志成回忆说,一找到工作,他心里就踏实了。钱还没用完,单位就发工资了,自己也算是立下了足。

  同时,记者了解到,在昆明很多大中型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占了其中很大的比例,大多不存在歧视外地人的现象。位于黄土坡的一家造纸厂连老板都是外地人,员工中也有大部分来自昭通。在正昌水果批发市场,很多搬运工都是来自昭通,他们在一起工作,互相帮助,相互关心,工作顺心,收入也不差。

《求职屡碰壁 3昭通大学生称遇“地域歧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求职屡碰壁 3昭通大学生称遇“地域歧视”】相关文章:

求职屡碰壁贫困大学生陷怪圈职场故事07-14

求职故事:屡试屡败的面试08-15

大学生为什么屡陷求职陷阱04-05

求职故事:中美求职性别歧视04-10

求职故事:初遇03-15

求职故事:不惮碰壁,终得其门07-28

女大学生:求职时我惨遭“潜规则”歧视故事11-21

求职故事:女大学生报社实习惨遇08-03

哈市一大学生求职遇陷阱03-26

大学生上网寻工作遇陷阱03-14

在线咨询

求职屡碰壁 3昭通大学生称遇“地域歧视”

  “我们来昆明快3个月了,钱也快用完了,为什么到现在都找不到工作?是不是只有去干坏事……”7月28日上午,都市时报热线接到一位读者打来的电话。电话中,他自称是昭通人,与2名同是来自昭通的大学同学毕业后,已经长达3个月没有找到工作。他认为找工作碰壁的原因是受到了“地域歧视”。

  心理专家对此表示,找工作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应抱着“恶狠狠”的心态去找工作。多位高校就业指导老师和已经就业的昭通籍毕业生也表示,只要有良好的心态,掌握了正确推销自己的方法,工作是不难找的。

  3昭通大学生辗转粤滇求职

  24岁的小周来自云南昭通,于今年6月从重庆某学院网络技术专业毕业,顺利地拿到了本科毕业证书。小周家境比较贫穷,曾经辍学一次,后来贷款2万多元才读完4年大学。一毕业,小周就想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一方面偿还债务,一方面为父母减轻压力。

  听说沿海一带工资比较高,机会也多,小周就约上2名同样来自昭通的同学,拿上毕业证书前往广东东莞。到广东后,3名满怀希望的大学生将目光放在一些大型企业上。然而10多天过去了,3人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无奈之下,他们坐火车来到昆明。

  到昆明后,3人又约上了5名同学在各大人才市场求职。不久,其他5名同学顺利地找到了工作,而小周等人2个月间应聘了20多次,仍然没有一家企业愿意招收他们,理由都是“你们没有工作经验”、“岗位已满”等。他们还尝试过单独出去找工作,结果仍然以失败告终。其中最令小周他们生气的是,有一个企业的招聘人员在看过他们的身份证后,竟称“昭通的,我们不收”。

  这下,小周想不通了。他气愤地说:“经验是在工作中慢慢总结出来的,只要有了工作,经验自然就会有;岗位已满也是借口,如果岗位真的满了,那些公司为什么还到人才市场招人呢?而赤裸裸地说‘不要昭通人’的公司,更是把我们看成了坏人。”

  “我们感觉被社会抛弃了”

  小周说,他去年暑假期间曾在贵阳当过业务员,还带着几个人一起跑业务,工作得心应手。但他现在却失去了用武之地,招聘人员根本不相信他有过这种经历。为了找工作,他近3个月来已经花了3000余元。现在3个人身上只剩下170元钱了。他们在关上一小旅馆里开了一个单间,挤在一张床上睡,以方便面充饥。每天15元的房租则由3个人分摊。

  “我们目前只能这样过了,虽然知道家境困难,还是得厚着脸皮向父母要钱。”小周说,他们3个人都向家里打了电话,每个人都要了500元的“找工作经费”,只是一时还没有寄过来。倘若那500元用完时他们还没有找到工作,只好放弃了。

  “我们在昆明没有亲戚,没有熟人,更没有朋友,只要有工作,我们都愿意做!”小周介绍,他们多次碰壁后,已经放弃了“专业对口”的想法,只想找到一个能够填饱肚子的工作。然而,这一切仿佛都与他们3人无缘。想到辛劳的父母,3个年轻人非常难受。他们认为,找不到工作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来自昭通,受到了“地域歧视”。

  “说句实话,我们真有一种被社会抛弃了的感觉。如果还找不到工作,我们就出去干坏事!”小周情绪激动地说,他们3人曾经合谋过“干坏事”的整个过程,而且他们认为这是“被逼的”。但当他们想到家中的父母时,又暂时打消了“干坏事”的念头。

  心理专家

  “恶狠狠”的心理是找不到工作的

  云南心理学会咨询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朱艺新介绍,大学生就业的关键是要调整好心态,不能有“我读完大学了,就要有工作;有工作了,就要获得高薪报酬;如果社会不满足给我工作的要求,我就没饭吃,就得去干坏事”这种单一的、“恶狠狠”的逻辑思维方式,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地想一下自己找工作失败的原因。

  朱艺新说,其实找工作完全是一个心态问题。就普通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分析,遇到困难和挫折所表现出来的神情都是很慌乱的。比如小周现在的心态,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是,钱用完了,没有找到工作,没有地方吃饭,还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负担。他急着寻找一份工作,所以对任何一次招聘都非常看重,状态自然就变成了“我是大学生,我很需要这份工作,你有岗位就赶紧给我吧”。

  但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招收的这个人是否有团队精神,是否能在关键时刻牺牲一些个人利益,是否能给单位创收,是否能利用这个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专长为单位谋利益,是否有积极向上的乐观生活和工作态度。“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和家人都不在意,那么他如何能把工作做好?”

  “找工作时只要会推销自己,让招聘方觉得这个人确实有实力,给人的第一印象较好,地域歧视应该是不存在的`。”朱艺新说,人与人之间不可能一见面就信任,信任是在长期交往中获得的宝贵情感。对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来说,应该尽量从挫折中寻找教训。倘若真正有地域歧视的话,就不仅仅是昭通,各个地方都有一些干过坏事的人,如果将这个理由当成报复社会的想法,那么只会给自己增添焦虑,表现出又急、又气和恶狠狠的状态。

  “遇到挫折时,要正确面对实际困难。要吃好饭、睡好觉,好好调整几天,养足精神,调节好身体,换个角度看待问题。只要放下了眼前的‘被迫’,工作自然就会找到!”朱艺新说。

  记者调查

  勤劳工作 发现机遇

  昭通小伙昆明当经理

  一位资深媒体工作人士介绍,昆明是一个多元化城市,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在昆工作,涉足昆明的各行各业。倘若真有地域歧视,不应该只是昭通人。

  来自昭通市大关县的张志成,目前是昆明某旅行社的部门经理,在昆14年,以前曾帮人开过车,做过小生意,后来通过慢慢发展,终于做到了部门经理,并找了个昆明媳妇。张志成说:“任何人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都是一样的,没有熟人,没有人引见,只能靠自己慢慢打拼。”

  “找工作首先要先稳定下来,不管什么工作,只要能吃饱饭,先干着再说。即使心中有目标,也只能一步一步来。”张志成说,当初他来昆明的时候,只身一人,租了一间出租屋,先把自己安顿下来,再慢慢地找工作。原本他想当导游,但跑了几家旅行社都没成功。之后看见某单位招驾驶员,他就先去应聘,开了整整3年的车。后来,听一个同事说某旅行社招工作人员,张志成马上前去应聘,先从一般办公室工作人员做起,逐渐做到了部门经理。

  “我来昆明的时候身上才几百块钱,除去一个月的房租,只够生活费。”张志成回忆说,一找到工作,他心里就踏实了。钱还没用完,单位就发工资了,自己也算是立下了足。

  同时,记者了解到,在昆明很多大中型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占了其中很大的比例,大多不存在歧视外地人的现象。位于黄土坡的一家造纸厂连老板都是外地人,员工中也有大部分来自昭通。在正昌水果批发市场,很多搬运工都是来自昭通,他们在一起工作,互相帮助,相互关心,工作顺心,收入也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