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识破骗局,谨防求职陷阱

时间:2023-07-19 11:00:26 宗泽 求职陷阱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慧眼识破骗局,谨防求职陷阱

  求职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过程,但是在求职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陷阱,让我们难以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求职难题,本文介绍慧眼识破骗局,谨防求职陷阱,并分享一些应对方法。

慧眼识破骗局,谨防求职陷阱

  慧眼识破骗局,谨防求职陷阱

  接站骗局

  【骗术分析】

  这一类骗局里,骗子们以求职者朋友(或同事)的身份出现,容易获得信任,利用异地求职者与家人联系渠道不畅通这一点,切断求职者与外界的联系,然后大肆行骗。这类骗局,通常需要以下同个组成部分:

  1)骗子们要选择一个外来求职者较多,并且乐于在此联系朋友的地方,这个地方通常是在当地的火车站及长途汽车站附近。

  2)骗子们需要知道求职者所使用电话的号码。

  3)阻止求职者打通朋友的电话。

  4)假借朋友的朋友名义回电话,谎称朋友有事不能来接你,委托他接你,指定一处见面的地方,让你迅速离开这个电话亭。

  5)见面后以帮你办暂住证、边防证等各种名义骗走你的钱,或趁你不注意将你的包或其他贵重物品拿走。

  【防骗招数】

  要防范接站这一类的骗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外出求职尽可能不与陌生人谈论自己及朋友的详情或告知陌生人自己和朋友的联系方式。

  2)外出求职最好自己配一个手机,方便与家人、朋友进行联系,避免因为缺乏联络工具而让骗子有机可乘。

  3)到异地求职的求职者一定要注意与朋友了联络,在没有朋友本人指引的情况下,不要相信第三者。

  4)在火车站、汽车站这些骗局高发地点打电话,要注意确认接电话人的身份,不要轻易相信自己没有见过的人。

  【常见指数】★☆

  【狡猾指数】★★★☆

  【上当指数】★★☆

  【城市分布】多分布在一些城市的火车站附近,珠三角的城市多见。

  针对亲友的骗局

  【骗术分析】

  这一类骗局不是针对求职者,而是针对求职者的家人或者是朋友。骗子们通过种种手段,切断求职者与家人朋友的联络,冒称公安、交通或医院等单位工作人员,然后以求职者遇到突发事件的名义要求其家人或朋友汇钱到指定的账户。这种诈骗通常包括这样的几个环节:

  1)获取求职者及其家人、朋友的基本信息。

  2)设置种种条件,要求求职者将通讯工具切断,切断其与朋友及家人的联系。

  【防骗招数】

  对于此类的骗局,求职者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在外出求职时就应该告知家人、朋友、老师,并告知你处出的地点和时间段。

  2)定期与家人、朋友、老师保持联络。

  3)外出求职尽可能不与陌生人谈论或透露自己家庭的详情或告知陌生人自己及家人的联系方式及地址。个人简历尽量不要包括家里的具体联系方式,因为没有哪个用人单位会打你的家里电话,倒是骗子们有可利用。

  4)自己的手机或相关信息丢失或被盗后,立即通知家人、朋友、老师,不要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5)当碰到类似的事情时,不要惊慌,在电话中主动揭穿犯罪嫌疑人的伎俩,以免对方心存幻想而不断来电骚扰,随后立即打电话给自己的家人、朋友、老师,告之此类事件的真伪,提醒亲友切勿上当受骗。不要相信陌生人以任何借口要求汇款。

  【常见指数】★★

  【狡猾指数】★★★☆

  【上当指数】★★☆

  【城市分布】全国各地,这一骗局多是在南方城市发生。

  招聘会骗局

  【骗术分析】

  招聘会确实为求职者与用人单位提供了便利,起到了桥梁作用。但是,现在的求职者发出“参加一次招聘会,就像一场小赌博”的怨声,说明当前招聘会的不足与缺陷已日益凸现,许多招聘会确实充斥着欺骗,招聘会组织者只要租下场地,就可以一只手收参展企业的展位费,另一只手收应聘者的门票钱,可谓一兴两得。一些招聘会主办方为了吸引求职者,获得门票收入,会采取一些欺骗手段,而一些参加招聘会的企业往往也是为了一些招聘之外的目的而参加。我们将求职者在招聘会中可能遇到的骗局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主办方虚报招聘会规模与质量。

  2)参加招聘会的企业挂羊头、卖狗肉。

  3)招聘会主办方与个别有点名气企业签订协议,招聘企业只充门面,出工不出力,只招不聘,招聘会名不副实。

  4)个别骗子公司借助招聘会大肆行收集求职者简历,在招聘会后行骗。

  【防骗招数】

  要防范这一类的骗局,求职者要注意以下几点:

  1)有选择地参加一些适合自己的招聘会。

  2)选择一些从前已经举办过几次,有着较好口碑的招聘会。

  3)在招聘会上遇到一些明显与正规招聘不符的企业,敬而远之。

  【常见指数】★★★☆

  【狡猾指数】★★☆

  【上当指数】★★★★☆

  【城市分布】全国各地。

  网上招聘会骗局

  【骗术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求职已经成为求职的最重要的一个途径。求职者在人才网站上登记个人求职资料,利用网站上的招聘住处投递求职资料,更容易寻找到合适的工作,但是招聘网站上的某些招聘信息也会像陷阱一样,让人不小心就会掉进去。求职者在网上求职时可能遇到以下几种骗局:

  1)黑企业打着招聘的名头骗取钱财。

  2)招聘企业长期招,只招不聘。

  3)招聘企业将人才网当成是商业炒作与广告宣传的平台。

  4)企业借助人才网以招聘的名义进行人力资源调查。

  5)招聘借机收集企业难题解决方案。

  6)企业与网站同步进行广告宣传。

  7)招聘企业虚报、多报招聘岗位。

  【防骗招数】

  对于网络招聘骗局,求职者如果不加识别,要么浪费时间,要么损失金钱,所以一定要保持警惕。求职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一些正规的求职网站。

  2)凡是遇到索要报名费、押金、手续费的企业,求职者应当立即放弃。

  3)对一些自己没有在网上投递简历但是却突然接到通知获准面试的,一定要先通过第三方核实企业情况。

  4)网上求职,注意保密。

  5)注意核实用人单位详细情况。

  【常见指数】★★★☆

  【狡猾指数】★★☆

  【上当指数】★★★☆

  【城市分布】全国各地。

  黑职介骗局

  【骗术分析】

  这里所指的黑职介并非只是指没有经过工商注册,完全以骗取求职者钱财为目的非法中介。为了赚取黑心钱,个别拥有合法手续的职业中介机构同样也会设置各种名目压榨求职者,二者都可以称之为黑职介。不过多数的黑职介都是根本都没经过注册的。

  黑职介通常是“一间小屋,两个电话、三个人”,使用“立刻上岗”、“月薪优厚”等吸引求职者,不少中介还拿出“道具”,如某某公司“急聘”的职位表、服务承诺书等等,其目的就是骗求职者掏钱。也有的中介还会以办理类似“服务卡”、“上网费”等名目收取费用,当求职者交纳数目不菲的中介费或介绍费之后,他们就会列出一堆要么不要人、要么条件极差的企业让求职者去面试,甚至有的企业根本不存在,他们的目的就是拖到求职者身上的钱财用尽后自动离开。

  黑职介骗局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1)张冠李戴式。

  2)候鸟迁徙式。

  3)信口开河式。

  4)合演双簧式。

  【骗术分析】

  黑职介类的骗局是求职者最容易遇到的求职骗局之一,因为通过职介模式求职的多是一些中低学历的人,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往往轻易就掉进了黑职介设下的陷阱。

  对于这些骗局的防范,希望求职者可以增强对职业中介机构的辨析能力,如果一定要通过职介进行求职,应该寻找那种正规的职业中介。

  根据我们的调查,各地的职业介绍中介机构都是由当地劳动部门管理的。职业介绍机构按性质分为政府主办和民营主办两大类,前者基本都是正规的,民营职介机构则是良莠不齐的,需要认真核实。根据劳动保障监察部门的提示,求职者到职业介绍机构登记求职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职介机构有无正规的证件。

  2)职介人员有无上岗资格。

  3)求职者到职业中介服务机构求职应聘,应与职业中介机构签订《求职招聘合同书》。

  4)求职者到职业中介服务机构查阅、咨询职业信息时,应注意查阅用人单位的委托招聘书和用人单位的招聘简章,如没有,可视为不可靠信息。

  【常见指数】★★★

  【狡猾指数】★★☆

  【上当指数】★★★★☆

  【城市分布】全国各地,求职热点城市多见。

  黑企业招聘骗局

  【骗术分析】

  黑企业类的骗局是求职者是常遇见的骗局,多数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都可能遇到这样的骗局。黑企业多是非法的未经注册的企业,当然也有个别经过合法注册的公司。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都是骗取求职者的钱业作为自己的“经营项目”。黑企业的骗局流程一般是这样的:

  1)四处发布招聘广告,以优厚的特遇、宽松的要求来吸引求职者注意。

  2)设计种种名目向求职者收取各种费用,具体的许骗形式包括如下。

  a:收取报名费、资料费、工本费、建档费。

  b:取收各类押金、上岗费、服装费、培训费等。

  【防骗招数】

  要防范黑企业的招聘骗局,求职者需要注意两点:

  一是对于各种名目收费的企业都要敬而远之。国家法律是禁上去用人单位向求职者收取任何费用的(少数正规企业的正规培训与考试需要交纳一定的费用例外)。

  一是在求职的时候,尽可能了争招聘企业的情况,及早识别骗子公司的身份,避免不必要的金钱与时间损失。

  至于具体的应对措施,我们建议求职者将应聘分为招聘信息分析、面试的准备、面试中留意三个环节,从这三个环节对招聘企业进行分析辨别,避免上当受骗。

  第一环节:招聘信息分析。

  第二环节:面试前准备。

  第三环节:留意面试情况。

  【常见指数】★★★★

  【狡猾指数】★★★☆

  【上当指数】★★★★☆

  【城市分布】全国各地,求职热点城市多见。

  销售式骗局

  【骗术分析】

  在这一类骗局,骗子将求职者变成了销售产品的工具。求职者先交押金或买产品才能上岗,看似招聘,其实在推销商品。行骗者为了取得求职者的信任,往往是承诺可以随时退款,必要时甚至采用一些托儿,诱使求职者交钱。这些产品通常都是化妆品、礼品、饰品,看似利润很高,其实都是一些假冒伪劣产品,价值极低,很难销售下去,等到求职者想要退货时却遭遇百般阻挠,或者人去楼空。

  【防骗招数】

  求职者在应聘时只要遇到招聘方提出要交押金或先买产品时,就要离开,不要在这样的工作上浪费时间。

  【常见指数】★★☆

  【狡猾指数】★★☆

  【上当指数】★★☆

  【城市分布】全国各地。

  传销骗局

  【骗术分析】

  传销是求职者常见的骗局之一。国家取消传销之后,一些传销组织转入地下,继续进行传销业务。也有一些合法注册的企业打着正常招聘的名义发展传销人员,求职者进入到传销组织之后往往失去自由,因为多半被“洗脑”,欲罢不能,越陷越深。传销骗局通常有以下的形式:

  1)高薪诱惑

  2)亲戚朋友同学介绍

  3)路边招工,街头广告招工。

  【防骗招数】

  现在,传销组织的手法也越来越高明,传销被冠以“直销”、“复式酬销售”等各种名称,甚至发展到了互联网上,但是传销通过发展下线而非通过销售产品实现赢利的本质没有任何变化。求职者只要认清这一点,对于传销骗局就不难识破了。因为传销为国家所禁上去,所以目前传销的会员发展基本是在朋友同学亲戚中进行,求职者如果突然接到远方的某个亲戚、同学或朋友的电话,说是要介绍一份好工作这样的情形,一定要认真地对待,不要轻易相信,以避免陷入传销的陷阱。

  【常见指数】★★★★

  【狡猾指数】★★☆

  【上当指数】★★★

  【城市分布】全国各地。

  网络传销骗局

  【骗术分析】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经济邪教开始在互联网悄然滋生,不行分子多以网络倍增、网络连锁、电子商务、全求远程教育等名义搞传销,作案方式手段更加隐蔽狡猾,与传统相比有许多新的特点,如果没有足够的警惕,往往陷入其中。

  在这里,我们对网络传销进行一个全面地分析:

  1)网络传销的种类。

  从类型来看,目前网络传销主要包括三种。

  a:传统传销的网络版,借助互联网推销实物产品,发展下线。但这种模式过分明目张胆,已经被逐渐抛弃。

  b:靠发展下线会员增加广告点击率来给予酬金回报,通过网络浏览付广告获得积分,并由单一的点击广告发展为点击广告、收发e-mail、在线注册等多种形式并存。

  c:多层次信息网络营销(mlm)模式。

  2)网络传销的特征。

  相对于传统的传销,网络传销具有更多更大的欺骗性与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虚拟性更强。

  b:更具欺骗性。

  c:隐蔽性强。

  d:跨地域性传播。

  【防骗招数】

  有些求职者将网络传销当作是一种创业的途径,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因为这完全是一种违法的行为,创业的途径有千万种,但是一定要注意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对于网络传销的防范,只需不相信网络传销的种种诱惑,不参与其中就可以了。

  【常见指数】★★★★☆

  【狡猾指数】★★☆

  【上当指数】★★☆

  【城市分布】全国各地。

  名不符实的招聘骗局

  【骗术分析】

  为什么没有将这一类骗局归到黑企业骗局里面,是因为与黑企业纯粹的目的相比,这一类企业主要是为了留住求职者而采取一些手段,对于求职者而言,这样的做法虽然没有造成巨大的精神和时间损失,但也是一种欺骗。这些做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使用虚假职位进行招聘。

  2)使用不实的虚假薪酬欺骗求职者。

  3)在工作地点欺骗求职者。

  【防骗招数】

  针对这一类的招聘骗局,求职者只需要在求职时尽可能多地了解到具体的情况:

  1)应该尽可能详细地了解所应聘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不要因为急于获得一份工作而盲目地决定就职。

  2)求职者在找工作时不要一味追求所谓高薪,在面试时更要了解清楚企业的薪酬情况,了解企业所承诺的薪酬里面有没有附加条件,避免个人利益受损。

  3)如果求职者对工作地点有要求时,要问清对方工作的具体地点,对于一些分支众多的企业尤其是要咨询清楚。

  【常见指数】★★★☆

  【狡猾指数】★★★☆

  【上当指数】★★★★☆

  【城市分布】全国各地。

  骗子公司的十大特征

  在这里,我们列出骗子公司常见的十个特征,供毕业生朋友们参考,如果你所遇到的面试公司具备以下的一个或几个特征,就需要认真考虑了。

  1)没有注册;

  2)在网站上可以查询到行骗记录;

  3)没有独立网站;

  4)招聘信息名不副实、介绍模糊;

  5)面试地址在一些偏僻的地方。

  6)面试过程极不专业;

  7)办公环境与办公设施较差;

  8)需要求职者交钱;

  9)骗子公司多使用商贸公司、贸易公司、化妆品公司、房地立经纪公司等名义。

  当然,并不是所有这些公司都不能相信,只是求职者在遇到这样的公司时,一定要先核实一下这家公司的情况。

  慧眼识破骗局,谨防求职陷阱

  陷阱一:招聘公司与职介所是一家。应聘者到职介所后,工作人员会尽量以高薪等条件引诱求职者答应参加某单位面试。不久后,“招聘方”负责人赶到,草草“面试”后,就答应招用应聘者。之后,职介所会索取中介费、保证金,并要求求职者第二天报到上班。但当求职者到达“公司”时,却发现并不存在。

  对策:遇到这种情况应聘者首先应要求对方出具公司的相关证照,同时理性看待“优厚”的薪酬。正规的招聘决不可能如此随意地通过面试,其实,招聘方与职介所是一家,从而欺骗学生。

  陷阱二:虚假信息让应聘者防不胜防。这类陷阱一般都是利用轻松工作和优厚待遇引诱应聘者,当应聘者为这些心动时,其他收费项目就随之而来。不少应聘者都会痛快地当场掏钱以获得工作。但等上班后,应聘者就会发现,也许在招工信息上写的是文员,但实际上却是每天去散发传单之类的“杂活”。

  对策:应聘者可以通过了解对方公司的实力和工作性质来判断该信息的真实性,千万不能被“高薪”所蒙蔽。

  陷阱三: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天完成40家公司的市场调查、一个月用珍珠穿成几条领带……这种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很多不良公司的惯用伎俩。他们想让应聘者知难而退,这样可以“名正言顺”地扣下应聘者所交纳的费用。

  对策:这种方式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应聘者过了一段时间才会发现上当受骗。

  陷阱四:软硬兼施骗完开溜。一些不良公司会租用一个写字间,然后引诱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去应聘。只要应聘者进了门,对方便会花言巧语加威胁恐吓,钱一到手便开溜,换一个地方重新“布局”。

  对策:应聘者如果被骗子威胁恐吓,要想办法脱身,然后拨打110报警。

  陷阱五:巧立名目乱收费。这类公司大多要求收取培训费、工本费、服装费、保证金等,却很少开收据。很多求职的大学生因迫切需要得到工作,纷纷上当。

  对策:在用工过程中,以这些名义进行的收费行为是违反劳动法规的。应聘者可以不交并向劳动部门投诉。

  陷阱六:跨省招工行骗。一些不良公司往往利用职介所刊登一些跨省招工的信息。因为是跨省招工,一方面应聘者无法核实“外省公司”基本情况,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对其进行调查也有难度。

  对策:按照劳动法规,跨省招生必须出具本单位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劳动力市场主管部门的证明。

  慧眼识破骗局,谨防求职陷阱

  陷阱一

  “高薪”诱你搞传销

  “只要你加入我们的团队,3个月后就拿到月薪3000元左右,随着你业绩的增加,你的工资将逐月增加。”面对这样的诱惑,你会动心吗?两位表演上当的学生称:他们与这家公司洽谈时,公司不看毕业证书,只填一张表格,随后便通知他们说被录用了,并准备带他们去广西、云南等地。在去广西的途中,他们意识到是传销后,便在南下途中下车,逃了出来。

  陷阱二

  收保证金哄你买东西

  有两名毕业生遭遇了这样的求职经历:他们经一家职介所介绍后,到成都一家化妆品代理公司应聘业务主管,经过初试、复试后,公司负责人称要试用3个月,叫他们先学会推销公司代理的化妆品,每人交了150元信誉保证金,但没有拿到收据。经过实践,他们发现这些产品根本无法推销。后来他们在一家大型商场了解到,这套化妆品的销售价格是70至80元。原来,这家公司采用这种“招聘”办法,变相地向求职者卖化妆品。

  陷阱三

  “没经验也可”引你入“套”

  据了解,由于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求职者具有工作经验,这样将一些应届大学生挡在了“门”外。刚毕业的大学生在人才市场,常有“矮一截”的感觉。因此,当应届大学生在广告上看到“无经验也可”等字眼时,就会眼前一亮,不加思索地争着填写履历,对招聘公司的背景则一概不问,最后可能吃亏。一名大学生填了表后,对方要求收取100元的保证金,屡次找工作受挫的他,毫不犹豫地交了这笔钱。半个月后,他被宣布走人,要求退还保证金,他却拿不出凭据。

  陷阱四

  粉饰工种逼你辞职

  有多名大学生有这样的经历:广告上说是招聘“经理”,月薪1800元。当他们交了50元的中介费,办完手续后,被安排在离中介所不远处的一家公司工作。结果上班第一天,公司负责人就叫他们“先从基层干起”,让他们先在1个月内,每人推销价值1万元的保健品。1个月下来,他们6人中,没有哪一个完成了任务,自然被辞退了,不但连基本工资没拿到,还出了中介费。后来他们通过明查暗访,发现这家所谓的公司就是职介所的人开的,专门用来骗人的。

  陷阱五

  骗了培训费就“炒”你

  一名同学经职介所介绍,应聘到一家保健品公司,在与公司签订合同时,公司提出为了提高其工作业绩,公司将对所有新进人员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培训,公司将邀请某某大学知名教授来讲课,因此这笔费用(280元)将由个人承担。当该同学犹豫不决时,对方工作人员劝说:“培训后,你终生受益,这笔钱出得值得。”听这一说,该同学想通了,便交了培训费,结果讲课的并非什么知名教授,当培训结束时,公司通知他:培训不合格,你被辞退了。

  慧眼识破骗局,谨防求职陷阱

  陷阱一 给虚职

  小张在某网站上看到一家用人单位要招聘行政主管,按照该公司的职位描述,小张觉得挺合适就前往应聘。经过简单的咨询了解之后就上班了。然而小张这才发现,所谓的“行政主管”一职,并没有下属。主管的职务其实就是一个文员职务,还有就是打杂。小张问人力资源部经理为什么职位与工作范围不符?经理说行政的事情都归你管,还不是主管是啥?小张这才明白,这家用人单位用招主管的办法招文员。

  分析: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为压缩成本不愿意给应聘者高工资,但是这样又很难吸引众多求职者前来面试,所以他们会用 “给虚职”的招聘手段,把职位设得虚高,吸引应聘者自动“上钩”。

  支招:如果求职者对公司不了解,不妨先到这家公司“实习”几天,摸清状况再签劳动合同。如果求职者是在人才市场应聘,最好观察其他应聘者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信息,从侧面了解其实际情况,以防有诈。

  陷阱二 戴高帽

  李明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找工作时因为个人条件不足被多家用人单位婉拒。正当他彷徨之际,被某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到一个招聘摊位前,面试他的是保险公司的总监。总监热情洋溢的赞美和对保险行业美好前景的分析,令李明一扫之前的不快。总监还承诺他一进公司就是“经理”职务。

  但李明进入公司才知道,几乎每个人的名片上都是所谓的“经理”,他的“销售经理”职位其实就是业务员,底薪只有几百元,全靠提成才能拿到高工资。

  分析:求职者想找到好单位不容易,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往往会利用求职者急躁以及虚荣的心理,用给求职者“戴高帽”的这种方式进行招聘

  支招:刚毕业的大学生,如果有条件并且喜欢尝试接受挑战性的工作,锻炼自己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自己不了解、不感兴趣,无论用人单位多么急切和诚恳,都需慎重考虑。在应聘相应的职位时,更不要好高骛远,被用人单位赞美几句,戴个“高帽”就贸然答应,以免吃力不讨好。

  陷阱三 空许诺

  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来自农村的张伟觉得自己应聘一般的职员应该没问题。他在人才市场上看到一家物业公司招聘物业代表,于是前往应聘,月薪2000元也符合自己的预期。到公司上班之后他才发现,所谓物业代表,其实是不穿保安服的保安员。张伟安慰自己,保安员就保安员吧,骑驴找马,以后再找也行,关键是月薪还不错。但是,发了工资才知道,所谓的月薪2000元,其实是每天要上12个小时班,每月只休息2天,还得加上其他加班时间的工资总和。如果没有加班,工资就是法律规定的最低工资。

  分析: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很难找到普工,特别是保安员、搬运工等一线工人。于是,用人单位给这些普通的工种起了好听的名字,比如物业公司保安员叫“物业代表”,餐馆的服务员叫“资深客服”,售票员叫“客户代表”,虽然工作性质没变,但从称呼上改变求职者对普通工种的厌恶和反感,使不明白的求职者会错意,浪费时间和精力。

  支招:求职者在求职时应该详细询问用人单位自己所应聘岗位的工种、薪酬构成等事项,不要被用人单位笼统的回答搪塞过去,或被招聘企业所宣传的 “高工资”的诱惑而丧失判断。

  慧眼识破骗局,谨防求职陷阱

  陷阱一:收费名目花样多

  如今求职者在海量的招聘信息前“天女散花”,但真正有回音的却不多。广种薄收令人心烦,偶尔接到面试电话就容易让人失去戒备。当求职者跑到用人单位面试,有时会遇见单位收取“档案费”、“押金”、“光盘费”、“体检费”等等收费要求,这些费用还不便宜,大多成百上千,单位还头头是道:我们招人需要成本。

  国家劳动力市场有管理规定:不允许招聘单位收取任何押金或是其他类似的费用。一家单位真正有招聘需求时,怎么会设置收费这样的门槛?所以遇见面试拉起收费大旗的单位一定要坚决说“不”,因为这种费用的背后几乎百分百是骗局!

  陷阱二:假招聘,真推销

  给你一份产品,要求你在一周内尽力推销,并以此作为考核应聘者的测试。《水煮三国》中给大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最近,这种考察模式似乎从“超女”类活动中得到了真人体验式的启发,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一些正规企业的招聘题板之上。

  不花一分钱,就能既简单地找到销售高手,又能解决当前业绩问题,可谓一箭双鵰。更令人疑惑的是,似乎没有法规明确这样的行为合法与否。可是仔细琢磨会发现,这样的招聘方式无法防止作弊,缺乏公平性。如果招聘单位无法坚持一个相对公平的选拔模式,其动机就非常值得怀疑,他是否在暗示求职者自己买下产品以换取就业机会呢?这样的企业怎能值得托付自己的职业生涯?

  陷阱三:个人信息要保护

  面试时需要提供个人身份信息以及身份证件是司空见惯的。可是部分不自觉的单位索取的信息未免过于详细,诸如家庭成员、居住条件、收入水平等等,很多私人信息令求职者踌躇不已,到底填还是不填?更有甚者,尚未面试,不少单位已拿起别人的身份证复印,说要留档。可是,身份证复印件结合求职者填写的信息,真不敢想象一旦招聘单位有恶意的话,求职者会多出多少自己根本不知道的信用卡、手机号。

  这方面,我要劝戒各单位的人事:现在是信息社会,礼貌早已不限于见面时的招呼,企业文化和个人素养在这上面都能反映。

  陷阱四:先做后签少保障

  几乎国内所有的用人单位都做不到先签合同后上班,这是现状的无奈。但是有些单位里好几个月的求职者还没有签合同,这是值得警惕的。特别是对于签订就业协议书的大学生来说,毕业后必须再签订一份劳动合同,否则就业协议书中的条款无法适时终止效力,在违约金等方面会给应届生造成很多不便。

  为了防止单位故意不和求职者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强调:“用人单位提出终止劳动关系的,应当按照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陷阱五:文字游戏要看清

  你的劳动合同上有没有规定离职后不能去同行单位?你的劳动合同上有没有规定培训违约金?你的劳动合同上是否禁止你兼职?有多少人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仔细看过了每一个条款?

  中国人比较好面子,觉得仔细看就是对单位不信任。可是求职者是否知道近两年来,单位里的劳动合同越来越厚,因为单位越来越有利用劳动合同保护自己权益的意识了!在实践中吃了亏,单位很快会在劳动合同中将漏洞补上。于是,一份份格式的劳动合同对求职者的限制也越来越多。因此求职者也要大胆地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对于自己理解不明了的条款应勇于提问,这样有利于双方的沟通,也预防将来发生矛盾。

  陷阱六:试用期不交社保

  “试用期过后再补社保”,这是有些单位老板的说法。从表面看,这没有什么不公平。反正都会补上的。但求职者往往忽视了“两个万一”:万一试用期觉得不符合录用条件而解除了呢?万一试用期内发生疾病或工伤呢?前者也就没有补社保的条件了;后者则难免激发劳资双方的矛盾,造成穿小鞋的后果。社会保险既是保护求职者也是保护单位,从来就没有法规说试用期是不用交社会保险的,相反,劳动部门一直强调社会保险应该从用工起缴纳。所以,无论是在试用期内外,无论是否转正,求职者都应该督促单位给自己缴纳社会保险,保护自己的权益。

  PS:外来务工人员除有引进人才居住证的以外,只能缴纳外来人员综合保险。

  陷阱七:试用期没有转正

  试用一批又一批,是某些行业内对低端员工的公开用工方式。少数非常著名的跨国企业也暴出类似的“新闻”,着实令人吃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十五条明明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到了有些人的口中,则变成了“试用期内员工可以随时解除”,歪曲了劳动法本意,造成了广泛的误解。实际上,试用期内解除员工有一个重要的条件: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而什么是录用条件,如何算是不符合录用条件统统被求职者和单位所忽略。抓住这点,求职者就能对惯用“试用”计量的单位说“不”。

【慧眼识破骗局,谨防求职陷阱】相关文章:

如何识破求职陷阱?11-16

教你识破只“招”不“聘”的招聘陷阱10-18

求职陷阱:口头承诺陷阱11-01

求职陷阱10-24

网络求职陷阱的种类12-16

如何防范求职陷阱?04-20

常见的求职陷阱及应对办法04-14

求职陷阱有哪些202303-30

常见的求职陷阱有哪些09-01

如何防范网络求职陷阱?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