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案例:网络求职遭“恶搞”
新疆某大学英语专业大四学生,因为面临毕业,所以一个月前她就在新疆几家人才网上发布了自己的求职简历,并附上了自己照得比较好的艺术照。把手机号和家里的电话都留在了发布的简历中,哪知竟遭网上恶搞,面试电话一个没有,求婚短信接二连三。(见实习记者隆泽报道《漂亮女生网上简历遭恶搞》)
网上求职,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互联网寻找工作的求职方法。由于网络快捷、方便,现在许多的大学生都利用网络求职。网上求职具有便捷、节约、选择机会多等几方面的优点。网上招聘给求职者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网上人才市场起步不久,还相当不规范,网络求职也面临着亟待规范的问题。新疆这位大学生求职不成反遭“恶稿”就是最好的例子。
新疆某大学这位大四女生求职简历发到新疆招聘网的人才库里,进行网上求职,面试的电话没有接到一个,收到陌生手机发来的求婚短信却达100多条,一个月来被求婚短信骚扰的苦不堪言。这位大学生的网上求职遭“恶搞”,给我们带来了三个方面的忧思。
一,网络“恶搞”亟待法规管理出台整治。大学生网上求职,附上自己照得比较好的艺术照,把手机号和家里的电话留在发布的简历中,这本无可厚非,也是网上求职的基本要求。然而求职资料却遭“失盗”,求职者的个人信息被完全暴露在网上,被人“恶搞”骚扰。不但给求职者带来生活中的骚扰和心灵上的伤害,同时也给人才招聘网络带来困扰。我们在深恶痛绝这些网络“恶搞”不良风气之时,我们也在对现行法规法律质疑:难道在网络上遭到肖像和手机及电话号码的“被窃失盗”就可以不追究责任?难道网络上的“失盗”无足轻重?否!这样下去只会助长网络不正之风和“恶搞”的疯长。因此,网络“恶搞”亟待法规管理出台整治。
二,立法惩处纵容网络“恶搞”的法人代表。时下,虽然说网络管理的这个办法,那个规定出台不少,但网络“恶搞”事件从未停止过。从“馒头事件”到“恶搞”“红色经典”,件件让人愤激不已,反感至极,但一直来从未制止住网络“恶搞”之风的盛行,更不用说彻底杜绝“恶搞”之风的漫延了。究其原因何在?首先,网上“恶搞”难道能说不是网站的责任吗?在许多情况下,网上“恶搞”很大程度上是网站为了自己的利益,推波助澜,一方面提供阵地,另一方面,不断地炒大;其次,在网上“盗窃”她(他)人肖像,然后肆意传布,应该以侵犯“肖像权”论处,因为它与网络下侵犯肖像权的性质是一样的。“盗窃”他人电话号码,胡乱使用也同此理。综上所述,这些不良“网风”的盛行追根溯源是网站法人代表管理不严,作为不当,肆意纵容造成的。所以说,对这些网站的法人代表予以严惩,轻则罚得网络无法经营,重则判处刑罚,看谁还敢在网络上“恶搞”乱来,以身试法。
三,虽然说新疆这位大学生将自己的艺术照片、手机、电话号码发到了网络求职遭人“恶搞”不是她的错,但反之,如果她在求职时,“货比三家”地选择信任度高的知名权威网站,然后再“重点下网捕鱼”,将资料发给相关网站求职,也许可以减少自己求职的“后顾之忧”。所以,大学生求职时,应该慎之又慎地投寄求职资料,尽量减少给人利用“恶搞”的机会才是上策。 然而,对于网络的“恶搞”,首当其冲的是亟待立法叫停
【案例:网络求职遭“恶搞”】相关文章:
网上求职遭“恶搞”带来的忧思08-29
网络求职案例05-31
网络求职被骗案例09-10
求职面试遭淘汰10-17
遭解雇后如何求职07-11
卖身求职男遭围观05-11
2017求职陷阱案例_求职陷阱案例汇编09-19
求职谨防私人资料遭窃06-18
200余学生求职遭骗08-22
本科生求职遭“夹击”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