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我值什么价?”毕业生求职遭遇困惑
一份来自大型国企的录取通知书摆在面前,第一年薪水2.5万元———一所高校机械系大四学生小姜举棋不定:签约不甘心,觉得自己不只这个“价”;放弃又担心以后找不到更好的。
“我究竟值多少钱?”———这个问题难住了不少像小姜这样的高校毕业生。
有了“指导”,没了方向
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起薪”究竟是多少?近来,各种薪酬调查、指导价位“出炉”,然而不少求职者有了“指导”,却没了方向。
劳动保障部门每年发布最新的毕业生工资指导价位,为正值求职和签约高峰的毕业生提供了参照坐标。财会专业学生小沈已经因薪酬底线与两家企业擦肩而过,至今还没有着落。他算了这样一笔账:根据指导价位,2006年时财务分析岗位的中位数就到了2100元,去年涨到了2580元。小沈苦恼地说:“我是重点大学毕业生,希望月
薪2800元,要求不算高啊。“还有不少学生反映,有的岗位起薪指导价的高位数与低位数相差两三千元,看了无所适从,”究竟多少,才不算‘贱卖’?“
高校就业指导专家指出,首先,劳动保障部门发布的指导价位,数据来源于上一年毕业生的实际工资,对今年毕业生来说,能起到的是一个“参考”作用,而不是“求职铁律”。其次,工作地域不同,学生自身情况不同,毕业生的合理价位也有所不同,不能一个数字一刀切。
合理“价位”,度身定制
《复旦大学毕业生就业白皮书》上有这样一组数字:2005年毕业生实际薪水的平均值为3232元,平均期望薪水为4875元,两者相差1600 多元;其中博士生实际薪水3883元,期望薪水6803元,相差近3000元。专家指出,目前,毕业生对薪酬期待过高,仍是其顺利就业的瓶颈之一。
上海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王佩华认为,摆正心态、为自己度身定制合理价位,能使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为主动。在充分参考权威部门发布的毕业生工资指导价位基础上,不妨好好利用身边资源。首先,复旦、同济、上大等多所高校每年都编撰毕业生就业白皮书,详细分析本校上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历分类汇总,这些数据对应届生来说,更具可比性和参考价值。其次,可以通过同专业已就业的学长,了解该领域大致的薪酬情况,做到心里有数。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应对自身能力做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估,如专业素养、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等,不妨与就业指导老师或辅导员一起分析,做到合理定位。
专家同时强调,大学生就业也应善于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可妄自菲薄。例如,赴外地求职的学生在了解岗位时,还应了解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及其它劳动保障信息。又如从本月起,本市月最低工资标准从840元调整为96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从7.5元调整为8元,以上均不包括劳动者个人依法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心态放平,目光放远
管理专业硕士小郑的同学刚被一家外资银行录取,年薪13万,还有购房补贴等多种福利。这几天,小郑却钻进了这“13万”的牛角尖,感觉自己求职的压力又重了几分,“我的成绩比别人好,找到的工作薪水也应该比别人高吧。”
专家指出,收入并不是工作的全部意义,更无需拿来攀比。专业领域有多少发展空间、岗位上可以获得怎样的锻炼,自身还有几多潜力可挖,这些共同组成了一份工作对于职场人的价值。大学生就业不妨将眼光放长远些,让心态更平和些,就可以获得一片广阔的就业天地。
上海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小毕初进职场时,起薪只有1500元。小毕签约时没有犹豫,他看重的是这家国企良好的培训机会,“自己能力提高了,自然会有伯乐。”3个月间,小毕凭借自身努力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单位把1500元的月薪翻了一番,加到3000元。如今他已成为重点培养的技术骨干,多次出国参加培训。
【“我值什么价?”毕业生求职遭遇困惑】相关文章:
大学生求职遭遇矛盾困惑11-15
毕业生求职遭遇“寒冬”11-23
毕业生求职是否会遭遇“寒冬”?11-26
名牌大学毕业生海南求职困惑_求职故事11-28
名牌大学毕业生海南求职困惑10-14
毕业生遭遇的求职陷阱——赞美你戴高帽11-29
求职欠缺三种情商 毕业生遭遇EQ难题11-10
美化职位名称 模糊就业信息 广告困惑毕业生_求职故事03-03
亲历遭遇揭露毕业求职骗局11-29
老实农民遭遇毕业求职“陷阱”11-29